:::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知恩《金剛般若經義記》研究
作者:蕭文真
作者(外文):Hsiao Wen 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指導教授:鄭阿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知恩《金剛般若經義記》塵外《金剛經疏》《金剛經》通俗注疏天親《金剛般若經論》公哲《金剛般若經開玄鈔》Zhi-en Jingang boruo jing yiji (Record of the Meaning of the Sutra of AdamantineTranscendent Wisdom)Vasubandhu Jingang boruo jinglun (Treatise on the Sutra of Adamantine Transcendent Wisdo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3
知恩《金剛般若經義記》為唐代法相唯識《金剛經》注疏,在經歷會昌法難以及唐末戰亂之後,佚失於中國,直至二十世紀初,方於敦煌石室發現上卷。相較於法相唯識諸疏之論議深奧,敦煌本知恩《義記》理明詞簡,學術性較低,適應於一般大眾。此類注疏代表《金剛經》於世俗化發展的一個面相,是瞭解唐代《金剛經》學術、信仰乃至文化的良好材料,可惜留下的很少。
經調查發現,日本京都高山寺、韓國清州古印刷博物館也存有該疏,皆部份殘闕。故而本論文綴合敦煌寫卷及日、韓刊本,復原了該疏,並對它作了作者、年代、成書、版本系統等文獻學上的基礎研究;並根據復原本,按照〈序〉、義門、科經、結構、內容、思想等進行本體研究;且從唐代《金剛經》學術、信仰、文化等背景,探討了知恩《義記》之性質、價值與意義。
得出:知恩《義記》為因應唐代《金剛經》潮流而產生的通俗注疏,乃刪略塵外《疏》、同時參考唯識《金剛經》諸論、疏製成,曾影響於漢傳佛教圈,至少持續五世紀之久。雖主要參照天親《金剛般若經論》疏經,但具有獨立注疏之特質,非僅止於淺釋《金剛般若經論》;又其與天親《金剛般若經論》、塵外《金剛經疏》、公哲《金剛般若經開玄鈔》曾形成一以《金剛般若經論》為主軸的唯識《金剛經》學注疏系統,不僅呈現了天親《金剛般若經論》對於中土唯識《金剛經》學的影響力,也於《金剛經》學術史上,亦突顯了通俗注疏之特色與價值。
Zhi-en Jingang boruo jing yiji (Record of the Meaning of the Sutra of Adamantine Transcendent Wisdom), is a commentary and subcommentary of Faxiang and Weishi-zong, Jingang jing (the Diamond Sutra). It was lost in China after the Great Anti-Buddhist Persecution and the civil wars at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The first volume of Zhi-en wasnt found again in Dunhuang Grottoes until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s the Faxiang and Weishi-zong commentary is rather profound, the Dunhuang Grottoes version Zhi-en, is much easier to comprehend and more suitable for common people, although its value for academic study is rather low. These kinds of commentaries and sub-commentaries represented how influential Jingang Jing was among the common people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y are also great materials for academic, religious and culture studies of Jingang Jing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Yet, it is rather unfortunate that few of these commentaries are found.
After field research, parts of Zhi-en are found in Kozan-ji in Japan and Cheongju Early Printing Museum. This paper aims to restore the entire volume of Zhi-en by combing the partly volumes found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It also tri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undation on the writer, year of publishing, place of published, and different versions. And based on our restored version, we then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different aspects: starting from preface, yimen, kejing, structures, contents to thoughts. Furthermore, it discovers the character, value and meaning of Zhi-en under the light of academic,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Zhi-en (Yi-Ji) was an easy-to-understand version of Jingang Jing in Tang Dynasty and has been very influential in the Buddhism study for at least five centuries. Although Zhi-en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Jingang boruo jinglun (Treatise on the Sutra of Adamantine Transcendent Wisdom),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commentaries in depth rather than an introduction of Jingang boruo jinglun. It works with Vasubandhu Jingang boruo jinglun, Chen-wai An Annotationof the Diamond Sutra, Gong-zhe Exposing the Secret of the Sutra of Adamantine Transcendent Wisdom to represent a major theme in the system of Weishi Jingang Jin。Zhi-en not only reveals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Vasubandhu Treatise on the Sutra of Adamantine Transcendent Wisdom on Weishi Jingang Jin in central mainland, it also greatly shows th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sy-to-understand commentaries in the academic study of Jingang Jin .
一、佛典文獻

《大正新脩大藏經》(簡稱《大正藏》)採用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卍新纂續藏經》(簡稱《卍續藏》)採用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

(一)《金剛經》經典

1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T8,No.0234。
2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T8,No.0236a。
3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T8,No.0237。
4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T8,No.0238。
5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收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T5,No.0220。
6唐‧義淨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T8,No.0239。

(二)其他經典

1西晉‧竺法護譯《順權方便經》,《大正藏》T14,No.0565。
2姚秦‧曇摩耶舍譯《樂瓔珞莊嚴方便經》,《大正藏》T14,No.0566。
3東晉‧佛駝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T09,No.0278。
4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T10,No.0279。
5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T16,No.0672。
6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T10,No.0293。

(三)《金剛經》論疏

1東晉‧僧肇《金剛經注》,《卍續藏》X24,No.0454。
2東晉‧謝靈運《註金剛般若經》,《卍續藏》X38,No.0454。
3天親造、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大正藏》T25,No.1511。
4天親造金剛仙釋、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仙論》,《大正藏》T25,No.1512。
5梁‧傅大士《金剛經贊》,法藏敦煌本P.2039、P.2277。
6梁‧傅大士《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卍續藏》X85,No.2732。
7無著造、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般若論》,《大正藏》T25,No.1510a(T25,No.1510b)。
8功德施造、唐‧地婆訶羅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大正藏》T25,No.1515。
9無著造頌世親釋、唐‧義淨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論釋》,《大正藏》T25,No.1513。
10無著造頌世親釋、唐‧義淨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大正藏》T25,No.1514。
11隋‧智顗《金剛般若經疏》,《大正藏》T33,No.1698。
12隋‧吉藏《金剛般若疏》,《大正藏》T33,No.1699。
13隋‧曇琛《金剛般若經義記》,《大正藏》T84,No.2740。
14唐‧慧淨《金剛經註疏》,《卍續藏》X24,No.0456。
15唐‧智儼《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大正藏》T33,No.1704。
16唐‧窺基《金剛般若經贊述》,《大正藏》T33,No.1700。
17唐‧窺基《金剛般若論會釋》,《大正藏》T40,No.1816。
18唐‧惠能《金剛經解義》,《卍續藏》X24,No.0459。
19唐‧惠能《金剛經口訣》,《卍續藏》X24,No.0460。
20唐‧道氤《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大正藏》T85,No.2733。
21唐‧宗密述、宋‧子璿治定《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大正藏》T33,No.1701。22唐‧知恩《金剛般若經義記》,《大正藏》T85,No.2736。
23唐‧曇曠《金剛經旨贊》,《大正藏》T85,No.2735。
24唐‧寶達《金剛暎》,《大正藏》T85,No.2734。
25唐‧金剛藏《金剛般若經註》,敦煌研究院96號寫卷,《甘肅藏敦煌文獻》第一卷,蘭州:甘肅人民,1999.09。
26唐‧佚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傳外傳》,《卍續藏》X85,No.2742。
27(五代?)‧公哲《金剛般若經開玄鈔》,敦煌本羽446號、550號寫卷,《敦煌影片集》第七冊、第二冊,大阪:杏雨書屋,2009.04~2011。
28五代‧佚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法藏P.2133號寫卷。
29宋‧子璿《金剛纂要刊定記》,《大正藏》T33,No.1702。
30宋‧子璿《金剛經疏記科會》,《卍續藏》X25,No.0491。
31宋‧了然《釋門歸敬儀通真記》,《卍續藏》X59,No.1095。
32宋‧曇應《金剛經采微》,《卍續藏》X25,No.0464。
33宋‧道川《金剛般若經註》,《卍續藏》X24,No.0461。
34宋‧宗鏡《金剛般若經銷釋科儀》,《卍續藏》X24,No.0467。
35高麗‧得通已和《金剛經五家解》,大阪:天牛書店,1953。

(四)其他論疏

1世親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大正藏》T26,No.1522。
2無著造、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T31,No.1604。
3唐‧宗密《圓覺經大疏》,《卍續藏》X9,No.0243。
4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卍續藏》X9,No.0244。
5唐‧宗密《圓覺經略疏鈔》,《卍續藏》X9,No.0248。
6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大正藏》T37,No.1761。
7宋‧文才《肇論新疏游刃》,《卍續藏》X54,No.0872。

(五)經錄

1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11。
2隋‧法經《眾經目錄》,《大正藏》T55,No.2146。
3隋‧彥琮《眾經目錄》,《大正藏》T55,No.2147。
4周‧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大正藏》T55,No.2153。
5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大正藏》T55,No.2149。
6唐‧道宣《續大唐內典錄》,《大正藏》T55,No.2150。
7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T55,No.2154。
8唐‧智昇《開元釋教錄略出》,《大正藏》T55,No.2155。
9唐‧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大正藏》T55,No.2157。
10南唐‧恒安《續貞元釋教錄》,《大正藏》T55,No.2158。
11日‧最澄《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大正藏》T55,No.2159。
12日‧最澄《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大正藏》T55,No.2160。
13日‧圓仁《日本國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錄》,《大正藏》T55,No.2165。
14日‧圓仁《慈覺大師在唐送進錄──天台法華宗請益圓仁法師且求所送法門曼荼羅並外書等目錄》,《大正藏》T55,No.2166。
15日‧圓仁《入唐新求聖教目錄》,《大正藏》T55,No.2167。
16日‧圓珍《開元寺求得經疏記等目錄》,《大正藏》T55,No.2169。
17日‧圓珍《福州溫州台州求得經律論疏記外書等目錄,《大正藏》T55,No.2170。
18日‧圓珍《日本比丘圓珍入唐求法目錄》,《大正藏》T55,No.2172。
19日‧惠運《惠運禪師將來教法目錄》,《大正藏》T55,No.2168a。
20日‧惠運《惠運律師書目錄》,《大正藏》T55,No.2168b。
21日‧常曉《常曉和尚請來目錄》,《大正藏》T55,No.2163。
22日‧平祚《法相宗章疏》,《大正藏》T55,No.2180。
23日‧永超《東域傳燈目錄》,《大正藏》T55,No.2183。
24日‧興隆《佛典疏鈔目錄》,《大日本佛教全書》第一卷《佛教書籍目錄第一》,東京:佛書刊行會,1913。
25高麗‧義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大正藏》T55,No.2164。

(六)僧傳

1梁‧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11。
2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T50,No.2060。
3南唐‧靜、筠二禪師《祖堂集》,台北:廣文,1979.04。日本花園大學圖書館4高麗藏覆刻版影印本。
4宋‧志磐《佛祖統記》,《大正藏》T49,No.2043。
5宋‧贊寧《宋高僧傳》,《大正經》T50,No.2061。

(七)其他

1唐‧道世《法苑珠林》,《大藏經》T53,No.2122。
2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T52,No.2103。
3唐‧孟獻忠《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卍續藏》X87,No.1629。
4唐‧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卍續藏》X63,No.1225。
5唐‧段成式《金剛經鳩異》,《卍續藏》X87,No.1630。
6唐‧佚名《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大正藏》T85,No.2743。
7高麗‧義天《圓宗文類》,《卍續藏》X58,No.1510。

二、一般古籍

1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上、下冊,台北:文史哲,1988。
2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後晉‧劉眴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5宋‧敏求《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11。
6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01。
7宋‧孔延之撰、鄒志方點校《會稽掇英總集點校》,北京:人民,2006。
8清‧王昶編《金石萃編》114冊,台聯國風,1964.07。

三、今人著述

(一)中文

1王重民《敦煌遺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04。
2方廣錩錄、唐‧法明《金剛般若經義疏》,《藏外佛教文獻》第二編,總第十二輯,北京:宗教文化,2008.07。
3方廣錩《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6.12。
4方廣錩《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北京:宗教文化,1995。
5印順《唯識學探源》,台北:正聞,1998.01。
6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1989。
7印順等《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4》,台北:大乘文化,1978.01。
8平野顯照著、張桐生譯《唐代文學與佛教》,台北;華宇,1986。
9冉雲華《宗密》,台北:東大,1988.05。
10李際寧《佛經版本》,南京:江蘇古籍,2002.12。
11周叔迦《周叔迦佛學論著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
12周紹良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2000.12。
13季羨林編《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1998。
14邵紅《敦煌石室講經文研究》,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0。
15陳尚君編《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16張弓《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上、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03。
17張勇《傅大士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9。
18張曼濤編《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4》台北:大乘文化,1978.01。
19張舜徽《中國文獻學》,河南:中州書畫,1982。
20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1988。
21黃徵、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22項楚、鄭阿財主編《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
23詹鍈《文心雕龍義證》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1989。
24楊維中《中國唯識宗通史》上、下冊,江蘇:鳳凰,2008.07。
25董群《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學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0.06。
26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1994。
27蔡運辰《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台北:中華佛教,1983。
28羅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高雄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
29蕭文真《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研究》,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二編》18,台北;花木蘭文化,2006。
30釋達照《《金剛經贊》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2。

(二)日文

1三枝充悳《世親》,東京:講談社,2004.03。
2工藤成性《世親教學の體系的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1933。
3山下有美《正倉院文書と寫經所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01。
4山口 益、野澤靜證 《世親唯識の原點解明》,法藏館,2011.03
5大竹 晉校註《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新国訳大蔵経》釈経論部19 ,東京:大蔵,2009.10。
6大屋德城《佛教史の諸問題》,《大屋德城著作選集6》,東京:國書刊行會,1985.11。
7大屋德城《寧樂佛教史論》,《大屋德城著作選集1》,東京:國書刊行會,1985.11。
8大屋德城《日本仏教史の研究二》,《大屋德城著作選集3》,東京:國書刊行會,1987.09。
9大屋德城《日本仏教史の研究一》,《大屋德城著作選集2》,東京:國書刊行會,1987.09。
10大屋德城《日本仏教史の研究三》,《大屋德城著作選集4》,東京:國書刊行會,1988.02。
11大屋德城《朝鮮中国巡礼行‧寧楽文化巡歴》,《大屋德城著作選集10》,東京:國書刊行會,1988.03。
12大屋德城《高麗續藏雕造攷》,《大屋德城著作選集7》,東京:國書刊行會,1988.04。
13大屋德城《佛教古板經の研究》,《大屋德城著作選集9》,東京:國書刊行會,1988.06。
14大屋德城《日本佛教史論考》,《大屋德城著作選集5》,東京:國書刊行會,1989.03。
15小野勝年《中國長安•寺院史料集成:史料篇》,京都:法藏館,1989。
16小野勝年《中國長安•寺院史料集成:解說篇》,京都:法藏館,1989。
17川崎ミチコ《敦煌佛典と禪》,篠原壽雄、田中良昭編《講座敦煌》8,東京:大東,1980。
18川瀨一馬《貴重書解題──佛書之部》第二卷,大東急紀念文庫,1956.10。
19日本朝鮮研究所編《朝鮮文化史》上冊,東京:亞東社,1996.7。
20平井俊榮《《法華文句》の成立に關する研究》,東京:春秋社,1985。
21正倉院文書研究會編《正倉院文書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93.11~2011.11。
22宇井伯壽《印度大乘佛教中心思想史》,東京:久遠閣,1934。
23宇井伯壽《大乘佛典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9。
24池田 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25舟橋尚哉《初期唯識思想の研究-その成立過程をめぐって》,東京:国書刊
行会,1976。
26竹村牧男、大竹 晉校註《金剛仙論》(上),《新国訳大蔵経》インド撰述部‧釈経論部11,東京:大蔵,2003。
27竹村牧男、大竹 晉校註《金剛仙論》(下),《新国訳大蔵経》インド撰述部‧釈経論部11,東京:大蔵,2004。
29佐藤哲英《天台大師の研究》,京都:百華苑,1961。
30村中祐先生古稀紀念論文集刊行會編《大乘佛教思想の研究:村中祐先生古稀紀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仏書林,2005.06。
31牧田諦亮《中國佛教史研究》第二,東京:大東,1984.11。
32阿部慈園編《金剛般若経の思想的研究》,東京 : 春秋社,1999.10。
33長尾雅人《中觀と唯識》,東京:岩波書店,1978。
34長尾雅人《大乗仏典1般若部經典》,東京:中央公論社,2001。
35長尾雅人《世親論集》,《大乗仏典》15,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5.01。
36野澤靜證《世親唯識の原點解明》,京都:法藏館,1953。
37結城令聞《世親唯識の研究》,東京:大蔵,1986。
38渡辺章悟《金剛般若経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仏書林,2009.02。
39勝呂信靜《初期唯識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89.02。
40勝呂信靜《唯識思想の形成と展開》,東京:山喜房仏書林,2009.10。
41落合俊典編《七寺古逸經典研究叢書》六卷,東京:大東,1994~2000。
42落合俊典等《金剛寺一切經の基礎的研究と新出佛典の報告》,東京:国際仏教学大学院,2004。
43稻津紀三《世親唯識說の根本的研究》,東京:大東,1937。
44鎌田茂雄《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1965。
45鎌田茂雄《禪源諸詮集都序》,東京:筑摩書房,1971。
46鎌田茂雄《原人論》,東京:明徳,1973。
47鎌田茂雄《禪之語錄9:禪源諸詮集都序》,東京:筑摩書房,1973。
48鎌田茂雄《宗密教学の思想史的研究》,《中国華厳思想史の研究》第二,東京: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75。
49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典籍文書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12。
50韓國圖書館學研究會編《韓國古印刷史》,京都:同朋舍,1978.5。

四、期刊論文(含單篇專書論文)

(一)中文

1王月清〈佛門的智慧之母--《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及文化意蘊〉,《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2=65,1998.02,頁73~77。
2王招國〈敦煌遺書S.1087號《金剛般若經義記》作者考述〉(《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7,上海:上海古籍,2009.12,頁183~201。
3中村元著、藍碧珠譯〈大乘佛教思想的開啟-《金剛經》的歷史社會背景與思想〉,《人生》112,1992.12,頁29~31。
4方廣錩〈敦煌文獻中的《金剛經》及其注疏〉,《世界宗教研究》1995:1,1995.03,頁73~80。
5方廣錩〈關於《禪藏》與敦煌禪籍的若干問題〉,《藏外文獻》第一輯,北京:宗教文化,1995。
6方廣錩〈敦煌遺書與奈良平安寫經〉,《敦煌研究》2006:6=100,2006.12,頁139~145。
7衣川賢次〈唐玄宗《御注金剛般若經》的復原研究〉,《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03,頁114~125。
8杜正乾〈唐代的《金剛經》信仰〉,《敦煌研究》2004:5=87,2004.05,頁52~57。
9許絹惠〈試論唐代敦煌《金剛經》信仰世俗化的發展──以〈講經文〉、《靈驗記》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07:4=58,2007.12,頁137~153。
10姜立祐〈大唐京崇聖寺故翻譯大德檀法師塔銘並序〉,收於陳尚君《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頁417。
11陳祚龍〈關於李唐玄宗御注金剛經〉,《獅子吼》16(8),1977.08,頁13~16。
12陳祚龍〈敦煌古抄《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之考證和校訂〉,《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1981,頁475~496。
13張子開〈是“集”“撰”還是“述”唐五代禪宗的著作觀念-以敦煌寫本《楞伽師資記》為考察中心〉,鄭炳林、樊錦詩、楊富學主編《敦煌佛教與禪宗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三秦,2007,頁335~351。
14張固也、楊超〈崇聖法師及其三宗義〉,《宗教學研究》2011:4=93,2011,頁80~84。
15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金剛經變研究〉,《敦煌研究》2007:4=104,2007,頁16~33。
16楊白衣〈《金剛經》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5,1983,頁57~111。
17楊君〈《金剛經》與唐朝民眾崇經活動及其觀念〉,《西華師範學院學報》2003:6,2003,頁29~33。
18楊惠南〈《金剛經》的詮釋與流傳〉,《中華佛學學報》14,2001.09,頁185~203。
19楊寶玉〈P.2094《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題記的史料價值〉,《甘肅社會科學》,2009.02,頁99~102。
20落合俊典〈唐智昇的不入藏目錄與奈良平安寫經〉,《佛學研究》3,1994.01,頁4~12。
21落合俊典著、蕭文真譯〈敦煌佛典與奈良平安寫經──分類學的考察──〉,《敦煌學》28,2010,頁111~124。new window
22鄭阿財〈敦煌寫卷《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研究〉,《全國敦煌學研討會
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1995.03,頁251~275。
23鄭阿財〈敦煌本《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綜論〉,《敦煌學》20,1996.12,頁119~146。
24鄭阿財〈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佛教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臺北:法鼓文化,1998.12,頁121~152。
25藍吉富〈《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1995.07,頁71~80。
26鎌田茂雄著,依昱譯〈宗密之後的華嚴宗〉,《普門學報》,2001.05,頁69~100。
27蕭文真〈敦煌本P.2133號〈金剛經講經文〉講述依據之探測──兼論幾種相關《金剛經》注疏的關聯〉,《佛教文獻與文學2008》,南華大學,2008,頁618~649。
28蕭文真〈〈金剛經講經文〉參照《金剛經》注本問題之探究〉,《敦煌學》27,2008,頁479~492。
29蕭文真〈關于敦煌寫卷P.2133號《金剛經講經文》校錄的一些問題〉,《敦煌學輯刊》2009:1=63,2009.03,頁44~51。
30蕭文真〈由〈金剛經講經文〉至《銷釋金剛科儀》──談《金剛經》信仰世俗化之轉變〉,《敦煌學》29,2012,頁205~219。
31釋永有〈敦煌《金剛經》及其相關文獻之題記探討〉,《世界宗教學刊》2,嘉義:南華大學,2003,頁111~139。
32釋達照〈《金剛經》相關的懺法初探〉,《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08,頁1~23。

(三)日文

1大竹 晋〈著者問題を中心とした《華厳経関脈義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経略疏》の研究〉,《宗教学・比較思想学論集》2,筑波大学宗教学・比較思想学研究会,1999.07,p.13~24。
2大竹 晋〈《金剛仙論》の成立問題〉,《仏教史学研究》44(1),2001.01,p.49~71。
3大竹 晉《金剛般若論》〈解題〉,《新国訳大蔵経》釈経論部19,東京:大蔵,2009.10,p.31~46。
4大竹 晉《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解題〉,《新国訳大蔵経》釈経論部19,東京:大蔵,2009.10,p.26~30。
5大竹 晋〈ヴァスバンドゥ《金剛般若波羅蜜経論》《十地経論》について〉,《仏教史学研究》52(2),2010.03,p.1~22。
6才川雅明〈世親の三身說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2(2),1984.03,p.371~374。
7千葉公慈〈初期唯識說における利他と空性の関係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1),1999.12,p.168~172。
8小沢憲珠〈荘嚴国土思想の一面-《金剛般若経》の註釈書を通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2(2),1974.03,p.390~393。
9木村清孝〈《金剛経略疏》の三種般若思想〉,《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8(2),1970.03,p.384~388。
10木村隆德〈Kamalasila作《金剛經廣註》の敦煌出土チベット寫本〉,《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4(1),1975.12,p.237~241。
11平井宥慶〈敦煌本《金剛經疏》と唐慧淨〉,《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1(1),
1972.12,p.146~147。
12平井宥慶〈敦煌本‧道氤集《御注金剛經宣演》考〉,《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22(1),1973.12,p.316~319。
13平井宥慶〈敦煌本‧道氤集《宣演》と曇曠撰《旨贊》〉,《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23(2), 1975.03,p.830~834。
14平井宥慶〈道氤と曇曠〉,《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4(1),1975.12,p.328~332。
15平井宥慶〈敦煌文書における《金剛経》疏〉,阿部慈園編《《金剛般若経》の思想的研究》,東京:春秋社,1999.10,p.261~296。
16平井宥慶〈《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の注釈的研究〉,《智山学報》56,智山勧学会,2007.03,p.137~162。
17田中良昭〈敦煌本《禅源諸詮集都序》の残巻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5(1),1976,p.107~112。
18石井修道〈頓悟漸修について-《斐休拾遺問》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9(2),1981,p.586~591。
19石井修道〈圭峯宗密の肉骨髄得法説の成立背景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30(2),1982,p.791~795。
20宇井伯壽〈《金剛般若經》及び《論》の翻譯並に註釈〉,《常盤博士還暦記念仏教論叢》,京都:弘文堂,1933,p.161~209。
21伊吹 敦〈北宗禪の新資料--金剛蔵菩薩撰とされる《觀世音経讚》と《金剛般若經註》について〉,《禅文化研究所記要》17,京都:花園大學內禅文化研究所,1991.05,p.183~212。
22伊吹 敦〈金剛蔵菩薩撰《金剛般若經註》校訂テキスト〉,《東洋學研究》40,東京:東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2003,p.233~268。
23朴奉石〈義天の續藏現存本に就いて〉《朝鮮之圖書館》3(6),1934,p.31~38。
24西 義雄〈如來蔵思想の淵源就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1),1970.12,p.1~11。
25吉田 剛〈長水子璿における宗密教学の受容と展開〉,《南都仏教》80,2001,
p.1~23。
26吉岡義豊〈《銷釋金剛科儀》の成立について──初期寶卷の一研究〉,《竜谷史壇》56・57,竜谷大学史学会,1966.12,p.154~170 。
27吉津宜英〈廓心《円宗文類集解》巻中の研究-2-《円宗文類集解》巻中の教学の特色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43(2),1995.03,p.766~772。
28吉津宜英、柴崎照和〈義天編纂《圓宗文類》巻第一 : 解題と翻刻〉,《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56,1998.03,p.87-126。
29吉津宜英〈長水子璿の《金剛經》理解:《金剛經纂要刊定記》を中心にして〉,《大乘佛教思想の研究:村中祐先生古稀紀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仏書林,
2005.06,p.207~219。
30池內 宏〈高麗朝の大藏經〉上,《東洋學報》133,1923.12,p.84~104。
31池內 宏〈高麗朝の大藏經〉下,《東洋學報》134,1924.03,p.347~348。
32牧田諦亮〈漢訳仏典伝承上の一問題--《金剛般若経》の冥司偈について—〉,《竜谷史壇》(56・57),1966.12,p.116-128。
33長尾雅人〈《金剛般若經》無著の釈偈〉,《東方学会創立二十五週年紀念 東方学論集》,東方学会,1972,p.551~572。
34京 金南〈「三界唯心」考--《十地経論》における世親の解釈とその背景〉,《東方学》120,2010.07,p.134~120。
35松崎清浩〈傅大士頌と《金剛經》〉,《宗學研究》24,1982.03,p.231~235。
36相馬一意〈菩提流支訳経論における仏身說〉,《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5(2),1997.03,p.221~227。
37原田正俊〈日本中世における禅僧の講義と室町文化〉,《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2,関西大学,2009.03,p.31~45。
38柴崎照和〈廓心《円宗文類集解》巻中の研究-1-廓心と《円宗文類集解》成立の背景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43(2),1995.03,p.762~765。
39菅原泰典〈弥勒の原意と世親の改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3(1),1984.12,p.66~68。
40菅原泰典〈初期唯識思想に於る三性說の展開〉,《文化》48(3、4),1985.02,p.37~60。
41菅原泰典〈世親《三性論》の撰述に関する疑問〉,《文化》60(1、2),1996.09,
p.66~85。
42落合俊典〈唐代における《金剛般若経》の註釈書について〉,《宮沢正順博士古稀記念 東洋―比較文化論集―》,青史,2004,p.387~400。
43鵜飼光昌〈謝靈運《金剛般若註》の基礎的研究(上)-僧肇撰と傳えられる《金剛經註》一卷との關係について〉,《佛教大學大學院紀要》20,1992.03,p.31~59。
44鵜飼光昌〈謝靈運《金剛般若註》の基礎的研究(下)-僧肇撰と傳えられる《金剛經註》一卷との關係について〉,《文學部論集》77,1992.12,p.59~75。
45織田顕祐〈菩提流支訳出経論における如來蔵の概念〉,《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1(2),1992.03,p.32~39。

四、學位論文

(一)中文

1金英子《慧能與宗密的《金剛經》詮釋之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2胡順萍《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3許絹惠《唐代敦煌《金剛經》變研究ーー兼論「禪淨融合」思想的發展》,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4黃連忠《宗密禪教一致與和會儒道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5趙明淑《宗密思想初探》,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6董大學《敦煌本《金剛經》注疏敘錄》,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二)日文

1王招國《唐代における《金剛般若経》註釈書の研究-道氤撰《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を中心に》,日本私立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博士論文,2011。

五、圖錄

(一)敦煌文獻圖錄

1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1~34卷,上海:上海古籍,1995~2005。
2中國國家圖書館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1~7卷,南京:江蘇古籍,1999~2001。
3中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1~146卷,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2012。
4甘肅藏敦煌文獻編委會、甘肅人民出版社、甘肅省文物局《甘肅藏敦煌文獻》1~6卷,蘭州:甘肅人民,1999.09。
5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藏敦煌文獻》1~17卷,上海:上海古籍,1992~2001。
6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1~140冊,台北:新文豐,1981~1986。
7潘重規編《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敦煌卷子》6冊,台北:石門圖書,1976.11。
8《敦煌秘笈影片冊》1~7,大阪:杏雨書屋,2009~2012。

(二)日本寫本、刊本圖錄

1大屋德城《寧樂刊經史》暨〈附錄圖版〉,京都:內外,1924.06.05。
2上島有編《東寺文書聚英》〈圖版篇〉,京都:同朋社,1985.10。
3田中稔等石山寺文化財綜合調查團《石山寺古經聚英》,京都:法藏館,1985.05。
4森本孝順集《唐招提寺古經選》東京:中央公論美術,1975.09。
5奈良國立博物館編《奈良朝寫經》,東京:東京美術,1983.04。
6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善本圖錄》,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12.20。

(三)韓國刊本圖錄

1清州古印刷博物館編《2010年圖錄與解說》,清州:清州古印刷博物館,2010。
2韓國文化財保護協會韓國文化財保護協會編《韓國文化財大觀》冊二,東京:丸善株式會社,1991.02。
3韓國文化財保護協會編《韓國文化財大觀》冊八,東京:丸善株式會社,1991.02。

六、目錄

(一)敦煌文獻目錄

1王重民、劉銘恕《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商務,1962.05。收入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第2冊,台北:新文豐,1985。
2申國美編《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分類目錄》,北京:北京圖書館,2007.10。
3申國美、李德範編《英藏法藏敦煌遺書研究按號索引》三冊,《國家圖書館敦煌研究資料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01。
4黃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錄》,台北:新文豐,1986。
5孟列夫主編《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上海:上海古籍,1999。
6敦煌研究院編、施萍婷主撰稿、邰慧莉助編《敦煌遺書總目錄索引新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07。
7《敦煌秘笈目錄冊》,大阪:杏雨書屋,2009.03。
8謝和耐、吳其昱、蘇遠鳴等《敦煌漢文寫本目錄》,(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chi,No.is de Touen-houang,fonds Pelliot chi,No.is de la Bibliotheque nationale),卷1、2、3、4、 5、6,巴黎:1970、1983、1991、1995、2001。

(二)日本藏文獻目錄

1名古屋七寺藏《古聖教目錄》,《七寺古逸經典研究叢書第六卷》《中國‧日本經典章疏目錄》,東京:大東,1998。
2赤塚祐道・佐藤もな編《金剛寺聖教目録稿》,尚未出版。
3赤塚祐道編《続金剛寺聖教目録稿》(《真言密教寺院に伝わる典籍の学際的調査・研究―金剛寺本を中心に―》平成20年度,尚未出版。
4国際仏教学大学院編《大正藏˙中華藏(北京版)對照目錄》,東京:国際仏教学大学院附属図書館,2004。
5国際仏教学大学院編《大正藏‧敦煌出土佛典對照目錄》,東京:国際仏教学大学院附属図書館,2005。
6直木孝次郎編《正倉院文書索引》,東京:平凡社,1981.04。
7東京大学史料編輯所編《正倉院文書目錄》,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87.03~2004.05。
8落合俊典編《日本現存八種一切經對照目錄》,東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2006。
9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經藏典籍文書目錄》第1~23冊,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4~
10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古典籍纂輯》,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8.02。
11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經藏古目錄》,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04。
12築島裕等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高山寺經藏典籍文書目錄》完結篇,《高山寺資料叢書》第24冊,東京:汲古書院,2007.12.20。

七、電子資料

1英國敦煌國際項目(IDP)數位掃描資料庫。(http://idp.bl.uk/)
2 CBETA電子佛典集成April 2011,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cbeta.or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