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國秦漢簡帛校讀方法研究
作者:顏世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ih-Hsuan Y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鳳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簡帛文獻出土文獻校勘學古書校讀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newly excavated textstextual criticismclassical scholarsh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0
本論文題目為「戰國秦漢簡帛校讀方法研究」,以新出土的戰國秦漢簡帛文獻為研究的主體,研究的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為:(一)錯誤類型校勘的分析、(二)特殊的語言文字現象和書寫現象的探究、(三)釋讀方法的歸納。在簡帛文獻的校讀方面,和古書相較,有其特殊的地方,值得探究。
(一)錯誤類型校勘的分析。古書在流傳抄寫的過程中,由於種種的原因,不免會產生錯誤,如果不能校勘錯誤,便會影響閱讀與對文義的理解。簡帛文獻也有許多的錯誤,本文藉著分析形成錯誤的現象與原因,列舉校勘的實例,來呈現校勘簡帛文獻的方法。
(二)特殊的語言文字現象和書寫現象的探究。簡帛文獻是戰國秦漢時代的抄本,它反映著當時語言表達和文字書寫的現象,能明瞭這些現象,並掌握相關的條例,才能破除疑義而得其義旨。簡帛文獻中有一些特殊語言文字現象和書寫現象,本文揭示這些現象,並加以探究,找出相關的規律或所蘊含的意義。
(三)釋讀方法的歸納。簡帛文獻的釋讀,是件不容易的工作。戰國秦漢時代,去今已遠,尤其是戰國時代,字形往往奇詭難認,通假字的使用也很普遍,這都是困難的地方。釋讀簡帛文獻,往往先要析形認字,再進而因聲求義;然在認字、循聲和求義的過程中,皆有可能出現窒礙難通之處。本文分形、音、義三個方面來揭示釋讀的方法,列舉釋讀的實例來說明。
簡帛文獻校讀方法的研究,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從簡帛文獻本身來說,可以對簡帛文獻的整理與閱讀提供有用的經驗;(二)從熟悉簡帛文獻的校讀方法,有助於傳世古書的校讀。
This study, entitled “Text-critical approaches to the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Periods,” concentrates on the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periods.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 an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mistak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emendations; 2) an examination of the various linguistic and grammatological as well as scribal phenomena; 3)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approaches for deciphering and reading the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ual criticism, the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contain several noteworthy features when compared with transmitted sources.
1) An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mistak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emendation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ancient texts, mistake can appear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the failure to correct these mistakes affects one’s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s. The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are not exceptional to this fact. By analyzing how and why mistakes appear in the manuscripts, this study presents, on the basis of actual examples, the approaches for emending newly excavated texts.
2) An examination of the various linguistic and grammatological as well as scribal phenomena. The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are hand-written tex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Han periods; they ar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language and writing of the time. Understanding the linguistic, grammatological, and scribal phenomena embedded in them and having a firm grasp of the relevant conventions, one can ultimately obtain a better sense of the texts. This study identifies and carefully examines those linguistic and grammatological phenomena that are particularly noteworthy, commenting on the patterns emerging from them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lying behind them.
3)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approaches for deciphering and reading the texts. The decipherment and reading of the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present a daunting task. Given the distance in time, the writing of this period, especially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ften difficult to make out, and the use of phonetic loans is also quite prevalent. To decipher and read these texts, it is necessary to first analyze the graphic form and identify the character,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sound, to seek the semantic meaning. Given that one is likely to encounter many obstacles in the course, this study considers decipherment and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raph, sound, and meaning, and uses actual examples to present the relevant approaches.
The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is important in two ways. First, for the texts themselves, this can provide a useful guideline for the editing and reading of the texts. Secondly, by familiarizing oneself with the approaches to newly excavated texts, it is possible, ultimately, to improve one’s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mitted sources.
傳統文獻
【經部】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何林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十三經注疏本)
(清)李道平,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篡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清)王先謙撰,何晉點校,《尚書孔傳參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清)皮錫瑞撰,盛冬鈴、陳抗點校,《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2月)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月)
(清)胡承珙撰,郭全芝校點《毛詩後箋》(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8月)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清)鍾文烝撰,駢宇騫、郝淑慧點校,《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主編《國學要籍叢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
(清)李富孫《易經異文釋》,收入《經解續經解易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9月)
(清)馮登府,《三家詩異文疏證補遺》,收入《經解續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6月)
(清)沈欽韓《春秋左氏傳補注》,收入《經解續經解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9月)
(清)俞樾,《羣經平議》卷二十七,收入《經解續經解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9月)
(清)王紹蘭,《王氏經說》,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1月)
(清)姚鼐,《左傳補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2月)
(晉)杜預、(宋)林堯叟注釋,《春秋左傳》,古籍線裝書,上海商務印書館刊本。
清乾隆內府收藏《宋刻孝經》之影本(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87年8月)
顧頡剛、顧廷龍輯,《尚書文字合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new window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11月)new window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9月)new window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
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
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3月)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明達出版社,1986年10月)
高本漢,《高本漢左傳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年6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0月)
方向東,《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月)
潘重規,《論語今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3月)
黃懷信等,《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胡奇光、方環海,《爾雅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朱祖延主編,《爾雅詁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清)丁福保原著,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3月)
(宋)郭忠恕,李零、劉新光整理,《汗簡、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徐在國編《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
(清)吳昌瑩《經詞衍釋‧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清)王念孫撰,鍾宇訊點校,《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清)錢繹撰,李發舜、黃建中點校,《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1月)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四庫善本叢刊經部,(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月)
(唐)釋慧琳,(遼)釋希麟撰,《正續一切經音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
(唐)釋元應撰,《一切經音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3月)
(宋),陳彭年等著,《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12月)
【史部】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二十四史點校縮印本)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二十四史點校縮印本)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影印清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刊本)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二十四史點校縮印本)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二十四史點校縮印本)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二十四史點校縮印本)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9月,影印日本原刊本)
勞榦、屈萬里等注,《史記今註(一)》(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63年4月)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吳)韋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9月,據清嘉慶八年士禮居叢書本點校)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漢)劉向編,(清)梁端校注,《列女傳》,清同治十三年(1874)振綺堂補刊本。
王貽樑,《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石光瑛校釋,陳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
(日)關嘉纂註,《說苑纂註》,日本寬政六年(1794)興藝館刊本。
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李步嘉撰,《越絕書校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子部】
袁珂,《山海經校注》增補修訂本(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10月)
(漢)河上公章句,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蔣錫昌,《老子校詁》(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9)
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9月)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譚戒甫,《墨辯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月)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4月)
高亨,《莊子新箋》,收入《高亨著作集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3月)
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楊家駱主編,《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3月)
(清)汪繼培輯,黃曙輝點校,《尸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傅亞庶,《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1月)
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月)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漢)楊雄撰,汪榮寶義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
(清)俞樾撰,《諸子平議》,收入《人人文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4月)
(清)俞樾撰,李天根輯,《諸子平議補錄》(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3月)
(唐)虞世南輯,《北堂書鈔》(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7月)。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
(宋)黎靖德編輯,《朱子語類》(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2月)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宋本東觀餘論》,據《古逸叢書》三編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8月)
(清)顧炎武,《日知錄(原抄本)》(臺北:台灣明倫書局,1979年)
(清)王念孫,《讀書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
(清)于鬯撰,張華民點校,《香草續校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3月)
(清)桂馥撰,趙智海點校,《札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清)盧文弨撰,楊曉春點校,《鍾山札記》﹝與《龍城札記》、《讀史札記》合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月)
(清)俞樾等著,《古書疑義舉例五種》(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
(清)孫詒讓,《籀廎遺著輯存》﹝收入許嘉璐主編《孫詒讓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年11月)

【集部】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唐)陸柬之,《文賦/蘭亭詩》,收入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195(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75年08月)
(清)戴震,《戴東原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錢大昕撰,呂友仁點校,《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
章太炎,《章氏叢書正續編》(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7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
現代著作
【二畫】
丁惟汾,《俚語證古》(濟南:齊魯書社,1983)
【三畫】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
【四畫】
王叔岷,《諸子斠證》,手稿油印本
王叔岷,《古籍虛字廣義》(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4月)
王叔岷,《斠讎學(補訂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6月)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王力文集》第2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收入《王力文集》第7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3月)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收入《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3月)第6冊
王國維,《觀堂集林》,收入《海寧王靜安遺書》第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5月)
王國維,《史籀篇疏證》,收入《海寧王靜安遺書》第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5月)
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
王耀庭等文字編述,何傳馨、何炎泉、陳韻如編輯,《晉唐法書名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9月)
中國歷史博物館編,《中國通史陳列》(北京:朝華出版社,1998年)
【五畫】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六畫】
吉常宏、吉發涵,《古人名字解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8月)
【七畫】
何樂士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年2月)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新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彙講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1月)
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收入《楚地出土戰國簡冊研究》6(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new window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4月)
李明曉,《戰國楚簡語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李存智,《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new window
李均明、劉國忠、劉光勝、鄔文玲,《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沈澍農,《中醫古籍用字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4月)
【八畫】
林燾、耿振生,《音韻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
林聰明,《敦煌文書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
邴尚白,《葛陵楚簡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3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中心,2009年12月)new window
周富美,《墨子假借字譜‧自序》﹝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5年6月)
周士藝,《書譜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邱德修,《上博楚簡(一)(二)字詞詁》(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九畫】
姜亮夫,《楚辭通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4輯
洪誠,《訓詁學》,收入《洪誠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十畫】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7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1月)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
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月)
【十一畫】
張小豔,《敦煌書儀語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
張亨,《荀子假借字譜》﹝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5年6月)
張雙棣、殷國光、陳濤,《呂氏春秋詞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0月)
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張舜徽,《清人筆記條辨》,收入《張舜徽集》第1輯(上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張涌泉、傅傑,《校勘學概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張新俊、張勝波,《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8月)
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論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5月)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郭錫良等編著,《古代漢語》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陳偉,《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陳偉武,《簡帛兵學文獻探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收入《陳夢家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陸志韋,《古音說略》,收入《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十二畫】
馮春田、梁苑、楊淑敏撰稿,《王力語言學詞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校勘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4月)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香港:香港新亞書院中國文學系,1962年12月)
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彭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7月)
葛本儀主編,《實用中國語言學詞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3年3月)
【十三畫】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8月)
楊樹達,《詞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楊樹達,《中國修辭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楊樹達,《淮南子證聞》,收入《楊樹達文集‧淮南子證聞、鹽鐵論要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楊伯峻、徐提編,《春秋左傳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裘燮君,《商周虛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775)
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
【十四畫】
聞一多,《九章解詁》,收入《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
趙彤,《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5月)
趙帆聲,《詩經異讀》(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5月)
【十五畫】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劉信芳,《簡帛五行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2月)new window
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9月)
【十六畫】
錢鍾書,《管錐編》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駢宇騫,編著《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
【十九畫】
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1914年上虞羅氏宸翰樓影印本
羅振玉撰述、蕭立文編校,《讀碑小箋(增訂本)》,收入《雪堂類稿‧甲筆記彙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廿二畫】
顧史考,《郭店楚簡先秦儒書宏微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6月)
考古報告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門博物館編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郭店楚墓竹書》(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11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天水放馬灘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8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9月)
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壹﹞》(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2月)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10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所,〈西漢帛書《天文氣象雜占》釋文〉,《中國文物》第1期,1979年10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
甘肅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
北京圖書館藏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滙編》第1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學位論文
羅凡晸,《郭店楚簡異體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45號,2001年6月
王立軍,《〈競公瘧〉與〈天子建州〉(甲乙本)集疏》,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
周鳳五,《六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new window
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11月new window
程鵬萬,《簡牘帛書格式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
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郭蕾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研究概況及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劉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之〈武王踐阼〉等三篇集釋》,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單篇論文
【三畫】
大西克也,〈從語法的角度論楚簡中的「囟」字〉,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于省吾,〈重文例〉,《燕京學報》第37期(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5月),原出版於1949年12月燕京大學哈佛學社。
【四畫】
王世駿,〈郭店簡中所見非文字記號蠡測數則〉,卜憲羣、楊振紅主編《簡帛研究2010》(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此文原發表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主辦,「2010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成果發暨全國簡帛資料研討會」論文,2010年12月4日;又發表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研究計畫』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習營」,2012年12月25、26日。
【五畫】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釋讀札記〉,《古文字論集》(二)(《考古與文物叢刊》第四號),2001年
白於藍,〈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校讀札記〉,《江漢考古》2010年3月new window
【六畫】
朱德熙,〈說「屯(純)、鎮、衠」—為《唐蘭先生紀念論文集》作〉,《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
池田知久,《郭店楚簡老子研究》(東京:東京大學文學部思想文化學研究室,1999年11月)
【七畫】
何九盈,〈商代複輔音聲母〉,《音韻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
何九盈,〈古韻三十部歸字總論〉,《音韻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何有祖,〈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何琳儀,〈郭店竹簡選釋〉,《文物研究》第12輯(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社,2000年1月)
何琳儀,〈第二批滬簡選釋〉,收入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
李方桂,〈幾個上古聲母問題〉,《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new window
李家浩,〈信陽楚簡「樂人之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研究》第3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家浩,〈鄂君啟節銘文中的高丘〉,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李家浩,〈包山266號簡所記木器研究〉,《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家浩,〈戰國官印考釋三篇〉,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家浩,〈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李家浩〈關於郭店竹書〈六德〉「仁類 而速」一段文字的釋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李家浩〈「越王差 戈」銘文新研〉,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會議「出土材料與新視野」組論文,2012年6月20-22日。
李正宇,〈敦煌遺書中的標點符號〉,《文史知識》1998年8月
李宗焜,〈數字卦的內容與疾病記述〉,發表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宗教與醫療」學術研討會,2004年11月16-19日(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ashm/lectures/paper/paper6.pdf);此文又發表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93年度第19次講論會,2004年11月29日
李宗焜,〈數字卦與陰陽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2分,2006年6月new window
李天虹,〈郭店楚簡文字雜釋〉,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李天虹,〈郭店楚簡與傳世文獻互證七則〉,《江漢考古》2000年第3期
李天虹,〈戰國文字「 」、「 」續議〉,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李天虹,〈上博七〈鄭子家喪〉補釋〉,《江漢考古》2009.3
李零,〈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
李零,〈古文字雜識(兩篇)〉,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李零,〈文字破譯方法的歷史思考〉,《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8月)
李零,〈郭店楚簡研究中的兩個問題〉,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二):〈緇衣〉〉,《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3月)
李零,〈「邦無飤人」與「道毋飤人」〉,《文物》2012年第5期
李新魁,〈音韻學與中國古文化的研究〉,《李新魁語言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6月)
李新魁,〈潮音證古(韻母部分)〉,《李新魁音韻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李學勤、裘錫圭,〈新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考古發現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
李解民,〈《史記》表中的倒文〉,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學林漫錄》第3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李解民〈《史記》倒文之謎〉,《文史》,2000年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0月)
呂叔湘,〈字、詞、句〉,黃國營編《呂叔湘選集》﹝季羡林主編《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沈培,〈郭店簡〈六德〉「多」字舊說訂誤〉,稿本
沈培,〈周原甲骨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大學漢字研究中心編,《漢字研究》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
沈培,〈從簡帛符號看古今人在標點方面的不同觀念〉,中國文化研究學會第四屆國際學術研討會,韓國淑明女子大學,2006年12月。此文收入韓國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文化研究》第9輯,頁125,2006年12月。
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代史》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9月)
沈培,〈「壽敝金石」和「壽敝天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主編,《中國文字研究》第1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9月)
沈建華,〈清華簡「祭公之顧命」與《逸周書》校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巫雪如,〈楚國簡帛的「囟/思」、「使」問題新探〉,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5期,2011年11月,頁1-34;此文初稿發表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發展與轉化研究計畫」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習營,2010年12月25-26日。new window
谷中信一,〈關於《郭店楚簡‧五行篇》第36號簡背面所寫的「 」字〉,國際簡帛研究中心《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3期,2000年4月。
【八畫】
周祖謨,〈古籍校勘述例〉,《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吳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筆字〉,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孟蓬生,《郭店楚簡字詞考釋(續)》,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1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孟蓬生,〈「牪」疑〉,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林素清,〈論先秦文字中的「=」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56本第4分,1985年12月
林素清,〈談戰國文字的簡化現象〉,《大陸雜誌》第72卷第5期,1986年5月
林素清,〈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4分,1995年12月new window
林素清,〈郭店竹簡〈語叢四〉箋釋〉,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林素清,〈古文字學的省思〉,《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12月)new window
林素清,〈楚簡文字綜論〉,鍾柏生主編《古文字與商周文明》﹝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6月)
林素清,〈利用出土戰國楚竹書資料檢討《尚書》異文及相關問題〉,《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1月)
林素清,〈簡牘符號試論─從楚簡上的符號談起〉,陳文豪主編《簡帛研究彙刊》第1輯─《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簡帛學文教基金會籌備處,2003年5月)new window
林素清,〈《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8年度第6次講論會,2007年3月30日。
林素清,〈秦簡《為吏之道》與《為吏治官及黔首》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0年度第18次講論會,2011年11月21日。
林素清,〈「容成氏」簡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試解〉,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
林素清,〈〈競公瘧〉簡文字考釋二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2月)
林素清,〈《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簡文探析〉,出土文獻研究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1月26-27日。
林清源,〈楚簡《禮記‧緇衣》「苟有車」章考釋〉,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2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12月)new window
林澐,〈釋 〉,《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季旭昇,〈從楚簡本與傳世本談《禮記‧緇衣‧苟有車》章的釋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頁153-162;此文原發表在「第五屆中國經學研究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7年11月17-18日。
季旭昇,〈《禮記‧緇衣》「苟有衣必見其蔽人」再議〉,「2010年經典教學與簡帛學術研討會」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主辦,2010年5月7日。
周鳳五,〈包山楚簡「集箸」、「集箸言」析論〉,《中國文字》新21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12月)new window
周鳳五,〈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周鳳五,〈上海博物館楚竹書「彭祖」重探〉,《慶祝錢存訓教授九五華誕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南山論學集─錢存訓先生九五生日紀念》(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5月)
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周鳳五,〈文字考釋與文本解讀─以出土楚簡為例〉,陳麗桂主編《國科會中文學門小學類92-97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系,2011年4月),頁246-249。
周鳳五,〈楚簡校讀二題〉,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頁695-696。
邴尚白,〈葛陵楚簡中的卜筮記錄〉(稿本),2004年1月9日。
【九畫】
范麗梅,〈上博楚簡考釋四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
【十畫】
徐少華,〈郭店楚簡〈六德〉篇及相關問題分析〉,《江漢論壇》2001年第6期。又刊於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徐在國,〈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收入《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徐寶貴,〈殷商文字研究兩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輯(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孫偉龍、李守奎,〈上博簡標識符號五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夏含夷,〈再論周原卜辭囟字與周代卜筮性質諸問題〉,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
晏昌貴,〈天水放馬灘秦簡乙種《日書》分篇釋文(稿)〉,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袁國華,〈郭店竹簡「 」(卲)、「其」、「卡」(卞)諸字考釋〉,中國文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字》新25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2月)
袁國華,〈《郭店楚竹簡‧唐虞之道》「 為天子而驕」句的「 」字考釋〉,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郭店楚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袁國華,〈《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考釋〉,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馬嘉賢,〈清華簡「祭公之顧命」考釋三則〉,《第23屆中國文字學2010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6月1-2日,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馬驥、任平,〈山西洪洞新出的漢十六字吉語磚〉,西安碑林博物館編《碑林集刊》第12集(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12月)
【十一畫】
崔仁義,《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張涌泉,〈敦煌寫本省代號研究〉,《敦煌研究》2011年第1期(總第125期)
張亞初,〈殷墟都城與山西方國考略〉,《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梁靜,〈《上博六‧景公瘧》重編新釋與版本對比〉,《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第1期
梁冬青,〈出土文獻「是是」句新解〉,《中國語文》2002年第2期
梁冬青,〈出土文獻「是是」句的再探討〉,《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1期
梅祖麟〈跟見系字諧聲的照三系字〉,中國語言學會《中國語言學報》編委會編《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1982年12月
郭永秉〈戰國竹書剩義(三則)〉,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語言研究集刊》編委會編《語言研究集刊》第5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9月)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5期
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荊門郭店楚簡研究(國際)研究中心編《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週年論文專輯》(香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2003年12月19-20日。
陳劍,〈說「安」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
陳劍,〈郭店簡〈六德〉用為「柔」之字考釋〉,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編輯部編《中國文字學報》第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
陳偉,〈讀沙市周家臺秦簡札記〉,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合肥:黃山書社,2003年6月)
陳偉,〈楚人禱祠記錄中的人鬼系統以及相關問題〉,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9月)new window
陳偉,〈〈簡大王泊旱〉新研〉,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編《簡帛》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陳偉,〈讀上博楚竹書「景公瘧」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陳偉,〈岳麓書院秦簡「質日」初步研究〉,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中國出土資料學會的演講稿,2011年7月30日
【十二畫】
馮勝君,〈古書中「屯」字訛為「毛」字現象補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馮勝君,〈談談郭店簡「五行」篇中的非楚文字因素〉,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馮勝君,〈郭店〈緇衣〉「渫」字補釋─兼談戰國楚文字「枼」、「桀」、「 」之間的形體區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頁340-341、346。
馮春田,〈從王充《論衡》看有關繫詞「是」的問題〉,收入程湘清主編,《兩漢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行》重編釋文〉,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黃盛璋,〈江陵鳳凰山漢墓簡牘及其在歷史地理研究上的價值〉,《文物》1974年6月
黃天樹,〈《說文解字》部首與甲骨文(續二)〉,《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黃人二,〈郭店竹簡「窮達以時」考釋〉,楚文化研究會編《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1999年10月
黃人二,〈郭店竹簡小墨點之一作用兼論簡本「老子」甲之文本復原〉,《出土文獻論文集》(臺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月)
黃人二,〈古書旁行邪上考〉,《故宮學術季刊》第26卷第3期,2009年春季new window
湯用彤〈魏晉玄學流別略論〉,《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彭林,〈再論郭店簡「六德」「為父絶君」及相關問題〉,艾蘭、邢文編,《新山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十三畫】
楊華,〈楚簡中的「上下」與「內外」〉,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葉國良,〈二重證據法的省思〉,葉國良、鄭吉雄、徐富昌編《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new window
董同龢,〈假借字問題〉,《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1年9月)
董同龢,〈古籍訓解和古語字義的研究─一個工作計劃的擬議〉,丁邦新編《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1年9月)new window
董珊,〈越王差徐戈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4期
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裘錫圭,〈說字小記〉,《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裘錫圭,〈以郭店《老子》簡為例談談古文字的考釋〉,《中國哲學》第21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裘錫圭,〈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三則〉,《上海博物館集刊》第9輯(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2月)
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和郭店簡中的錯別字〉,饒宗頤主編《華學》第6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裘錫圭,〈再談古書中與重文有關的誤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術訮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裘錫圭,〈「東皇太一」與「大 伏羲」〉,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主辦「【簡帛‧經典‧古史】國際論壇」,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10年11月30至12月2日。
【十四畫】
虞萬里,〈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虞萬里,〈郭店簡〈緇衣〉「人苟言之」之「人」旁點號解說─兼論古代塗抹符號之演變〉,《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頁532-546。本文初稿曾在「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6月13-14日。
趙平安:〈上博藏〈緇衣〉簡字詁四篇〉,《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趙平安,〈周家臺30號秦墓竹簡「秦始皇三十四年曆譜」的定名及其性質─談談秦漢時期的一種隨葬竹書「記」〉,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趙平安,〈從 字的釋讀談到 族的來源〉,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編輯部編《中國文字學報》第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十五畫】
劉釗,〈讀郭店楚簡字詞札記〉,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劉信芳,〈楚簡文字考釋五則〉,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劉信芳,〈楚帛書論綱〉,《華學》編輯委員會編《華學》第2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劉信芳,〈楚系文字「瑟」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鴻禧文物》第2期(《湖北先秦文化論集》)(臺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1997年12月)
劉信芳,〈郭店竹簡文字考釋拾遺〉,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暨國際漢語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1998年10月。
劉國正,〈從漢語信息結構框架看繫詞「是」形成的動因〉,臺灣大學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6期(2007年5月)
劉國勝,〈曾侯乙墓E六一號漆書文字研究─附「瑟」考〉,《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年10月)
劉樂賢,〈郭店楚簡〈六德〉初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蔣禮鴻,〈校勘略說〉,《懷任齋文集》,收作《蔣禮鴻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鄭張尚芳,〈上古漢語的s-頭〉,趙秉璇、竺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鄭傳斌,〈出土秦漢簡牘中的「曆記」〉,《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
【十七畫】
蕭毅,〈「亡慼呈志」璽考〉,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編輯部編《中國文字學報》第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十八畫】
魏宜輝,〈再論馬王堆帛書中的「是=」句淺析〉,《東南文化》2008年第4期
顏世鉉,〈郭店楚墓竹簡儒家典籍文字考釋〉,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三)〉,《大陸雜誌》101卷第2期,2000年8月
顏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二)〉,《江漢考古》2000年第1期
顏世鉉,〈郭店楚簡「六德」箋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2分,2001年6月new window
顏世鉉〈上博楚竹書(一)、(二)讀記〉,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顏世鉉,〈郭店竹書校勘與考釋問題舉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4分,2003年12月。new window
顏世鉉,〈幾條新出土「祝由方」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2年度第20次講論會,2003年11月24日
顏世鉉,〈幾條周家臺秦簡「祝由方」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2003年12月19-20。
顏世鉉,〈說「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從考古文本重估早期中華的文化」楚簡專題研討會(A Bamboo Event:Re-evaluating Early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Excavated Texts),2010年5月17-18日。
顏世鉉,〈談簡帛文獻所見在書寫過程中出現的幾個省略現象〉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研究計畫」之「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習營」,2010年12月25-26日。
顏世鉉,〈從簡帛文獻看四種在書寫過程中特殊的省略現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0年度第15次講論會,2011年10月17日
【十九畫】
羅仕杰,〈近年來有關《史記》倒文問題之評介〉,馬先醒主編《簡牘學報》第15期(臺北:蘭臺出版社,1993年12月)
【二十畫】
龐樸,〈竹帛〈五行〉篇比較〉,《中國哲學》編輯部、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編《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20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網站論文
【三畫】
凡國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8)2007.07.09。
凡國棟,〈上博六「景公瘧」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4),2007年7月17日。
【四畫】
王凱博,《上博八文字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65)2012年3月11日
【七畫】
李天虹,〈讀「季康子問於孔子」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9)2006年2月24日
宋華強,〈釋上博簡中讀為「曰」的一個字〉,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39)2008年6月10日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6)2007年7月9日
沈培〈關於「抄寫者誤加『句讀符號』」的更正意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3),2006年2月25日
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站論文(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elinyi01.htm),2003年1月14日。
【九畫】
侯乃峰,〈《上博(七)‧鄭子家喪》「天後(厚)楚邦」小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26)2009年1月6日
柯秋白,〈《天水放馬灘秦簡》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69),2010年6月28日
范長喜,〈新蔡簡「咠禱」即「 禱」說〉,2006年10月17日,「簡帛研究」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40)。
【十畫】
秦樺林、凌瑜,〈「習以不可改也」─楚簡「恆先」中有關「語言符號的強制性」的思想〉,「孔子2000」網站(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552),2005年1月10日。
【十一畫】
陳劍〈關於「營=」與早期出土文獻中的「省代符」〉討論意見,見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4809)2011年7月9日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2007.07.09。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2),2007年7月10日
陳劍,〈上博竹書〈仲弓〉篇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chenjian01.htm),2004年4月18日。
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2006年2月19日發表。
陳劍,〈《上博(五)》零札兩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6),2006年2月21日發表。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陣」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2005年2月12日。
郭永秉〈〈景公瘧〉的「襄桓之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64),2007年7月25日。
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和發展〉,《漢語史論集(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研讀劄記(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60),2011年12月31日。
張新俊,〈釋新蔡楚簡中的「柰(祟)」〉,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6),2006年5月3日。
麥耘,〈「熊」字上古音歸侵部補注〉,「華中語言」網(http://ling.ccnu.edu.cn/message/yyxlwx/maiyun_xiong.doc)。
【十二畫】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4)2008年12月31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嶽麓簡〈為吏治官及黔首〉部分簡文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00),2009年11月27日。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2),2011年7月17日。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王居」、「志書乃言」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5),2011年7月17日。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有皇將起」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8)2011年7月17日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鶹鷅〉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9)2011年7月17日
黃德寬〈《戰國楚竹書》(二)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站論文(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uandekuan01.htm),2000年1月21日。
【十三畫】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3)2007年7月10日
楊錫全,〈出土文獻「是=」句淺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58),2009年11月3日。
楊錫全,〈〈出土文獻「是=」句淺析〉補證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04),2009年12月2日。
楊錫全,〈〈出土文獻「是=」句淺析〉再補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28),2009年12月26日。

【十四畫】
趙平安,〈談「瑟」的一個變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48),2009年1月12日。
【十五畫】
蔡偉,〈讀《銀雀山漢墓竹簡》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33)2009年10月10日
蔡偉,〈據清華簡校正《逸周書》三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9)2011年1月6日
劉樂賢,〈讀清華簡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4)2011年1月11日
劉信芳,〈《上博藏六》試解之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94)2007年8月9日
劉洪濤,〈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90),2011年6月7日。
【十七畫】
蕭從禮,〈楚漢簡牘中所見「中舍」考〉,卜憲羣、楊振紅主編《簡帛研究200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