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永明禪師禪淨融合思想研究
作者:王鳳珠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釋恆清
王開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永明禪師禪淨融合禪淨雙修一心唯心淨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1
淨土思想由漢代傳入中國,一直發展到隋唐時代,由於簡單易行而能與禪宗一樣在社會中普遍流行,冉雲華即認為禪、淨是最平民化的佛教宗派,因此一旦禪、淨傾向融合時,它所影響的民眾也會更多。而永明禪師則被後世視為身兼禪宗祖師和淨土宗祖師,因此從歷史宏觀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探討禪宗發展史、淨土宗發展史或是禪淨融合思想的發展史時,都必然要注意到他。本文以永明禪師的禪淨融合思想為研究主題,因此特別注意到他以禪師的身份,卻是以何種的態度來看待淨土法門。本論文的結構共分為十章。
第一章「緒論」。本章敘述問題意識之發起,說明為何以永明禪師的禪淨雙修思想為題,當中略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並揭櫫全體論文的論述脈絡。
第二章「永明禪師的生平及著作」。本章從傳記及佛教史料的研究整理,敘述永明禪師的生平,用來幫助瞭解永明禪師所處的時空背景,並分辨永明禪師著作的真偽及論述其著作的特色。
第三章「永明禪師的禪教和會思想」。永明禪師的著作大量引用到天台、華嚴、唯識等各種思想,並以一心思想和會。本章探討永明禪師禪教和會思想的淵源、理由、內容,以幫助瞭解永明禪師佛學思想的形成。
第四章「禪淨融合思想探源」。本章從佛教思想的發展史角度,探討永明禪師以前禪、淨思想之間的融合及批判過程。
第五章「永明禪師禪淨融合思想的形成」。本章探討永明禪師如何以一心和會在他之前經論中有關淨土的思想,並形成其個人的禪淨融合思想。
第六章「永明禪師一心法門的特色」。本章探討永明禪師一心思想落實在修行上的特色,其法門特別重視理事不二,在理方面強調要頓悟知宗,明白一心思想的要旨。而在事方面強調要圓修辦事,修行萬善,同歸實相。
第七章「永明禪師禪淨融合思想的內涵(上)」。本章是從自力與他力、無生與往生、圓滿菩提與願求往生,來論述其禪淨融合思想的內涵。
第八章「永明禪師禪淨融合思想的內涵(下)」。本章是從理善與事善、無念與念佛及觀心法門,來論述其禪淨融合思想的內涵。
第九章「永明禪師禪淨融合思想的影響與再評議」。本章探討有關永明禪師與參禪念佛四料簡的關係,及永明禪師禪淨融合思想對後代的影響。並且還提到後人對他禪淨融合思想的不同見解,以及筆者的看法。
第十章「結論」。本章綜括全文的大要,並將永明禪師的禪淨融合思想給予定位。
一、現存為永明禪師所作的作品(依冊數順序排列)
《神栖安養賦》,《大正藏》冊47,台北:新文豐。
《萬善同歸集揀示西方》,《大正藏》冊47。
《宗鏡錄》,《大正藏》冊48。
《萬善同歸集》,《大正藏》冊48。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大正藏》冊48。
《定慧相資歌》,《大正藏》冊48。
《警世》,《大正藏》冊48。
《永明壽禪師垂誡》,《大正藏》冊48。
《三支比量義鈔》,《卍續藏》冊87,台北:新文豐。
《真唯識量》,《卍續藏》冊87。
《受菩薩戒法》,《卍續藏》冊105。
《觀心玄樞》,《卍續藏》冊114。
《自行錄》,《卍續藏》冊 111。
《心賦注》,《卍續藏》冊 111。
《慧日永明智覺禪師山居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62年12月初版。
〈金剛證驗賦〉,《欽定全唐文》,第十九冊,台北:大通書局,民68年7月第4版。
〈法華瑞應賦〉,《欽定全唐文》,第十九冊。
〈舟中〉、〈閒居〉、〈野遊〉,《增廣聖宋高僧詩選》,《禪門逸書初編》,第一冊,
,台北:漢聲出版社,民76年1月。
二、大正藏、卍續藏、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翻譯經典依冊數順序排列,歷代論疏則依時代作者排列)
(一)翻譯經典
《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藏》冊1。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隋‧瞿曇法智譯,《大正藏》冊1。
《妙法蓮華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9。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劉宋‧曇無蜜多譯,《大正藏》冊9冊。
《金剛三昧經》,北涼‧失譯,《大正藏》冊9。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實叉難陀譯,《大正藏》冊10。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唐‧實叉難陀譯,《大正藏》冊10。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大正藏》冊12。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支婁迦讖譯,《大正藏》冊12。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良耶舍譯,《大正藏》冊12。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唐‧玄奘譯,《大正藏》冊12。
《佛說阿彌陀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12。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失譯,《大正藏》冊12。
《佛說般舟三昧經》,後漢‧支婁迦讖譯,《大正藏》冊13。
《般舟三昧經》,後漢‧支婁迦讖譯,《大正藏》冊13。
《拔陂菩薩經》,失譯,《大正藏》冊13。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隋‧闍那崛多譯,《大正藏》冊13。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隋‧達磨笈多譯,《大正藏》冊13。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冊14。
《文殊師利問經》,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冊14。
《佛說堅固女經》,隋‧那連提耶舍譯,《大正藏》冊 14。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冊14。
《坐禪三昧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15
《佛藏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15。
《思惟要略法》,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15。
《五門禪經要用法》,佛陀蜜多撰,宋‧曇摩蜜多譯,《大正藏》冊15。
《佛說作佛形像經》,失譯,《大正藏》冊16。
《解深密經》,唐‧玄奘譯,《大正藏》冊16。
《占察善惡業報經》,菩提燈譯,《大正藏》冊17。
《陀羅尼集經》,唐‧阿地瞿多譯,《大正藏》冊1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大正藏》冊19。
《大方廣佛花嚴經入法界品頓證毘盧遮那法身字輪》,《大正藏》冊19。
《大乘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唐‧不空譯,《大正藏》冊2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天親造,元魏‧菩提流支譯,《大正藏》冊25。
《大智度論》,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25。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天親造,《大正藏》冊26。
《十住毗婆沙論》,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26。
《百論》,提婆菩薩造,婆藪開士釋,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30。
《般若燈論釋》,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冊30。
《大乘唯識論》,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大正藏》冊31。
《成唯識論》,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藏》冊3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陳‧真諦譯,《大正藏》冊31。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婆藪槃豆造,菩提流支譯,《大正藏》冊40。
(二)歷代論疏
隋‧智顗
《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冊34。
《金光明經玄義》,唐‧灌頂記,《大正藏》冊39。
《觀心論》,《大正藏》冊46。
《六妙法門》,《大正藏》冊46。
《四念處》,唐‧灌頂記,《大正藏》冊46。
《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冊46。
隋‧費長房
《歷代三寶紀》,《大正藏》冊49。
唐‧湛然
《法華文句記》,《大正藏》冊34。
《維摩經略疏》,《大正藏》冊38。
《止觀輔行傳弘決》,《大正藏》冊46。
唐‧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冊35。
《大方廣佛華嚴經演義鈔》,《大正藏》冊36。
唐‧李通玄
《新華嚴經論》,《大正藏》冊36。
《觀無量壽經義疏》,北魏‧淨影慧遠,《大正藏》冊37。
唐‧窺基
《阿彌陀經通贊疏》,《大正藏》冊37。
《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45冊。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冊43。
《注維摩詰經》,後秦‧僧肇,《大正藏》冊38。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北魏‧曇鸞註,《大正藏》冊40。
唐‧智儼
《華嚴一乘十玄門》,《大正藏》冊45。
唐‧法藏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大正藏》冊45。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冊45。
唐‧灌頂
《觀心論疏》,《大正藏》冊46。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冊50。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慧然集,《大正藏》冊47。
《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郭凝之編集,《大正藏》冊47。
唐‧懷感
《釋淨土群疑論》,《大正藏》冊47。
《略論安樂淨土義》,北魏,曇鸞《大正藏》冊47。
唐‧道綽
《安樂集》,《大正藏》冊47。
唐‧法照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大正藏》冊47。
唐‧法海集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冊48。
唐‧裴休集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大正藏》冊48。
唐‧宗密
《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冊48。
唐‧玄覺
《永嘉集》,《大正藏》冊48。
唐‧道世
《法苑珠林》,《大正藏》冊53。
《諸經要集》,《大正藏》冊54。
唐‧慈愍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大正藏》冊85。
唐‧宗密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卍續藏》冊7。
《圓覺經大疏鈔》,《卍續藏》冊14。
唐‧道宣
《續高僧傳》,《大正藏》冊50。
唐‧慧立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大正藏》冊50。
唐‧道宣
《廣弘明集》,《大正藏》冊52。
唐‧復禮
《十門辯惑論》,《大正藏》冊52。
唐‧淨覺
《楞伽師資記》,《大正藏》冊85冊。
唐‧文念、少康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大正藏》冊51。
五代‧文益
《宗門十規論》,《卍續藏》冊110。
宋‧宗曉
《樂邦文類》,《大正藏》冊47。
《樂邦遺稿》,《大正藏》冊47。
宋‧王龍舒
《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藏》冊47。
宋‧志磐
《佛祖統紀》,《大正藏》冊49。
《釋氏稽古略》,明‧覺岸編,《大正藏》冊49。
宋‧贊寧
《宋高僧傳》,《大正藏》冊50。
宋‧契嵩
《傳法正宗記》,《大正藏》冊51。
宋‧道原
《景德傳燈錄》,《大正藏》冊51。
宋‧戒珠
《淨土往生傳》,《大正藏》冊51。
宋‧慧洪
《林間錄》,《卍續藏》冊148。
宋‧圓悟錄
《枯崖禪師漫錄》,《卍續藏》冊148。
宋‧曇秀輯
《人天寶鑑》,《卍續藏》冊148。
宋‧宗鑑集
《釋門正統》,《卍續藏》冊130。
宋‧慧洪
《禪林僧寶傳》,《卍續藏》冊137。
宋‧普濟
《五燈會元》,卍續藏冊138。
宋‧王古
《新修往生傳》,《卍續藏》冊135。
元‧中峰
《三時繫念佛事》,《卍續藏》冊 128。
《三時繫念儀範》,《卍續藏》冊128。
元‧普度
《廬山蓮宗寶鑑》,《大正藏》冊47。
元‧熙仲集
《歷代釋氏資鑑》,《卍續藏》冊132。
元‧念常集
《佛祖歷代通載》,《卍續藏》冊132。
元‧善遇編
《天如惟則禪師語錄》,《卍續藏》冊122。
明‧袾宏
《往生集》,《大正藏》冊51。
《禪關策進》,《卍續藏》冊114。
明‧袁宏道
《西方合論》,《大正藏》冊47。
《鐔津文集》,宋‧契嵩,《大正藏》冊52。
明‧法藏
《五宗原》,《卍續藏》冊114。
明‧御製
《神僧傳》,《大正藏》冊50。
明‧大佑集
《淨土指歸集》,《卍續藏》冊108。
明‧通容集
《五燈嚴統》,卍續藏冊139。
明‧大壑輯
《永明道蹟》,《卍續藏》冊146。
明‧李贄
《淨土決》,《大藏新纂卍續藏經》卷六十一,白馬精社印經會。
明‧福善錄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卍續藏》冊127。
清‧觀如輯
《蓮修必讀》,《卍續藏》冊110。
清‧清玉集
《毗陵天寧普能嵩禪師淨土詩》,《卍續藏》冊110。
清‧弘贊輯
《觀音慈林集》,《卍續藏》冊149。
清‧濟能
《角虎集》,《大藏新纂卍續藏經》卷六十一。
清‧紀蔭編纂
《宗統編年》,《卍續藏》冊147。
清‧嵩禪師
《天甯普能嵩禪師淨土詩》,《大藏新纂卍續藏經》卷六十二。
作者不詳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冊37。
《淨土十疑論》,《大正藏》冊47。
《大乘無生方便門》,《大正藏》冊85。
《最上乘論》,《大正藏》冊48。
《心性罪福因緣集》,《卍續藏》冊149。
《曆代法寶記》,《大正藏》冊51。
《少室六門》,《大正藏》冊48。
《朝鮮禪教考》,朴永善輯,《卍續藏》冊148。
三、 中文專書
(一) 古籍著作(依作者年代排列)
五代‧靜、筠二師撰
《祖堂集》,《禪宗全書》史傳部(一),藍吉富主編,台北:文殊出版社,民77年4月初版。
北宋‧釋德洪撰
《石門文字禪》,《禪門逸書初編》第四冊,台北:漢聲出版社,民76年1月。
宋‧蘇東坡撰
《東坡志林》,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1年5月初版。
元‧天目中峰撰
《天目中峰廣錄》,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明‧釋傳燈撰
《天台山方外志》,《中國佛史志彙刊》第一輯第81冊。
明‧釋履平撰
《雪竇寺志略》,《中國佛史志彙刊》第一輯第88冊。
明‧釋智旭撰
《閱藏知津》,台北:新文豐,民62年6月初版。
《淨土十要》(上、下),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0年三月五版。
《靈峰宗論》(上、下),台中:台中蓮社,民83年夏曆四月八日版。
明‧釋蓮池著
《竹窗隨筆》,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0年8月再版。
明‧釋憨山著
《憨山老人夢遊集》,(全四冊),台北:新文豐,民62年6月初版。
明‧釋智達編述
《異方便淨土傳燈歸元鏡三祖實錄》,,廣陵藏經禪院存版,台中:台中蓮社,民79年8月景印初版。
明‧際祥
《淨慈寺志》(二),《中佛史志彙刊》第一輯第18冊,台北:明文書局,民69年1月。
清‧釋行正撰
《雪竇寺志》(上),《中國佛史志彙刊》第一輯第87冊。
清‧彭紹生撰
《淨土聖賢錄》,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民91年8月版。
清‧厲鶚輯
《宋詩紀事》,台北:中華書局,民60年4月台一版。
清‧雍正
《宗鏡大綱》,台南市精進念佛會,民79年3月。
清‧釋靜熙刊訂
《佛祖統系道景》,華寶齋書社有限公司,民85年8月一版一刷。
〈白隱禪師息耕錄開筵普說〉,《禪學大全》第六冊,中華佛教文物出版社。
《敕修浙江通志》,台北:華文書局,民56年8月初版。
《中國佛教版畫》(二),香港:華寶齋書社,1996年8月1版1刷。
《來果禪師語錄彙》上集,南投:中台山佛教基金會,民87年12月。
(二) 當代著作 (先列叢書,依叢書筆畫排列,同一叢書則依冊數排列;次列
個人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同一作者下再依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199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1年九月初版。
《中國佛教文史論集》,民69年2月,大乘文化出版社。
《中國佛學特質在禪》,(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36),釋太虛,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6年6月初版二刷。
《永明延壽大師傳》,馮巧英著,(中國佛教高僧全集48),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9年5月初版。
《禪話與淨話》,(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38),方倫著,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6年6月初版二刷。
《般舟三昧經》,(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40),徐蓀銘、吳立民著,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6年6月初版二刷。
《萬善同歸集》(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44),袁家耀釋譯,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6年6月初版二刷。
《宗鏡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121),潘桂明釋譯,高雄:佛光出
版社,民85年8月初版。
《禪宗史實考辯》,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主編張曼濤,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6年10月初版。
《禪宗典籍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2,主編張曼濤,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6年10月初版。
《禪宗思想與歷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2,主編張曼濤,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7年9月初版。
《佛教人物史話》,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9,民67年6月初版。
《淨土宗史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民68年1月初版。
《淨土思想論集(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7,民68年2月初版。
《朝鮮寺剎史料》,現代佛學大系17,藍吉富主編,台北:彌勒出版社,民71年11月初版。
中村元
1991。《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林太馬、小鶴譯,淑馨出版社,1版2刷。
王友三主編
1991。《中國宗教史》(上),齊魯書社,1版1刷。
方立天
1993。《中國佛教研究》(下),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台一版。
孔維勤
1983。《永明延壽宗教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初版。
史丹利外因斯坦
1999。《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釋依法譯,高雄:佛光出版社,初版。
冉雲華
1988。《宗密》,台北:東大出版社,初版。
1995。《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台北:東大出版社,初版。
1999。《永明延壽》,台北:東大出版社,初版。
弘學編著
1999。《淨土探微》,四川:巴蜀書社,一版。
安藤俊雄
1998。《天台學》,蘇榮焜譯,台北:慧炬出版社,初版。
何雲、何明棟、張文良、徐孫銘、溫金玉、黃君等
1998。《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版第1刷。
李志夫
1986。《中印佛學之研究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初版。
杜繼文、魏道儒
1995。《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第1版第2次印刷。
呂澂
1997。《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初版七刷。
邱敏捷
1993。《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出版社,第1版第
1刷。
阿部肇一
1991。《中國禪宗史》,關世謙譯,台北:東大出版社,再版。
孤峰智璨
1981。《中印禪宗史》,釋印海譯,台北:正聞出版社,初版。
吳經熊
1982。《禪學的黃金時代》,吳怡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1版。
吳汝鈞
1989。《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二刷。
洪修平
1994。《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一刷。
范佳玲
2001。《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法鼓文化,初版。
孫昌武
1989。《佛教與中國文學》,東華書局,初版。
陳揚炯
2000。《中國淨土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版1刷。
郭朋
1985。《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第二刷。
曹仕邦
1994。《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漢末至五代》,台北:東初出版社,初版。
望月信亨
1991。《中國淨土教理史》,釋印海譯,台北:正聞出版社,三版。
梅光羲編輯
1987。《宗鏡錄法相義節要》,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版。
張澄基
1983。《佛學今詮》,台北:慧炬出版社,初版。
湯用彤
1987。《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駱駝出版社,初版。
1988。《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初版。
楊郁文
1993。《阿含要略》,台北:東初出版社,初版。
褚柏思
1991。《中國禪宗史話》高雄:佛光出版社,修訂五版。
鄧克銘
1990。《法眼文益禪師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二版。
蔣維喬
1974。《中國佛教史》,台北:史學出版社印行,2版。
潘桂明、董群、麻天祥
1999。《中國佛教百科全書3.歷史卷》,高雄:佛光出版社,初版。
潘桂明
2000。《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版第1刷。
賴永海
1997。《中國佛性論》,高雄:佛光出版社,初版二刷。
嚴耀中
2000。《江南佛教史》,江蘇:上海人民出版社,1版1刷。
顧偉康
1994。《禪宗六變》,台北:東大出版社,初版。
1997。《禪淨合一流略》,台北:東大出版社,初版。
釋大睿
2000。《天臺懺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出版,初版。
釋印順
1984。《淨土與禪》(妙雲集下編之四),台北:正聞出版社,5版。
199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7版。
1994。《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8版。
釋東初
1989。《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東初出版社,3版。
釋恆清主編
1995。《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台北:東大出
版社,初版。
釋廣定編輯
1995。《印光法師全集》第三冊,台北:佛教書局,再版。
釋慧嚴
1998。《淨土概論》,台北:東大出版社,初版。
釋聖嚴
2000。《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二版。
四、外文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冈田宜法
1969。《禅学研究法と其资料》,名著刊行会。
冉雲華
1997。《華嚴學論集》,〈《宗鏡錄》中所見的華嚴宗思想〉,東京:大藏出版社。
鈴木哲雄
1985。《唐五代禪宗史》,山喜房佛書林株式會社。
福島光哉
1995。《宋代天台淨土教》の研究,京都文榮堂,第一刷。
鎌田茂雄
1984。《禪典籍內華嚴資料集成》,東京:大藏出版社。
五、期刊論文、論文集、會議論文(依作者筆畫排列,同一作者下再
依出版年代順序排列)
(一) 中文部份
王開府
1995。〈《宗鏡錄》中的洞山禪師偈頌〉,《法光》第七十四期。
孔維勤
1985。〈宋釋永明延壽之理事觀〉,《華岡佛學學報》第八期:359—424。u
1986。〈宋釋永明延壽論「禪淨合一」〉,《東吳大學傳習錄》第5期:225—248。
冉雲華
2000。〈論中國佛教核心思想的建立〉,《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419—429。
何建明
1996。〈論永明延壽對近代中國禪佛教的影響〉,《內明》288期:3—12。
南懷瑾
1998。〈宗鏡錄略講(70)眼外青山心底峰〉,周勳男記錄整理,《十方》第十
六卷,第七期:4—10。
夏富
1998。〈中古時期中國的禪淨融合〉,《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104,第三屆中
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台北:法鼓文化出版。
麻天祥
1996。〈永明延壽與宋代禪宗的綜合〉,《佛教研究》第四期:9—15。
張子開
2001。〈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慈光禪學學報》第二期:195—
211。
黃繹勳
1995。〈永明延壽觀心成佛思想初探─以《觀心玄樞》第二問為中心〉,《內明》
275期:19—20。
楊曾文
2000。〈永明延壽的心性論〉,《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457—477。
蔣怒海
1999。〈唐五代「禪教一致」思潮的深層結構〉,《中國文化月刊》233期:5—
18。
蔣義斌
2000。〈法眼文益的禪教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431—454。
釋恆清
1991。〈禪淨融合主義的思惟方法─從中國人的思惟特徵論起〉,《台大哲學論
評》第十四期:229—248。
釋智學
2001。〈永明延壽傳記研究〉,《法光學壇》第五期:58—82。
釋宏一
1980。〈永明延壽禪師思想探源─與萬善同歸集之要義〉,《佛教文化學報》第
九期:31—42。
(二) 日文部份
小川貫弌
1966。〈淨土のシナ的受容の問題─淨土教劇、歸元鏡を中心として─〉,《佛
教大学研究纪要》通卷第50號「净土特辑」:1—54。
日置孝彦
1975。〈永明延寿の禅と念佛─万善同归集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
研究》23-2:168—169。
王翠玲
1998。〈永明延寿の禅宗観について─特に以心為宗,和會諸宗を中心とし
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7-1,201—204。
1999。〈『宗鏡錄』の成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1:215—218。
石井修道
1969。〈『宗鏡錄』におよぼした澄観の著作の影響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
研究》17-2:130—131。
仙石景章
1987。〈永嘉玄觉と永明延寿〉,《印度學佛教學》2,247—253。
1988。〈『宗鏡錄』引用諸文獻─『楞伽經』〉,《印度學佛教學》3:264—273。
1988。〈『宗鏡錄』引用諸文獻─『肇論』とその注释书类について─〉,《印度
學佛教學研究》37-1:132—136。
1992。〈『宗鏡錄』に引用される大乘经典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7:205—
215。
1994。〈『宗鏡錄』问答章について─一心成佛をめぐる问答を中心として─〉,
《印度學佛教學》9:244—255。
1995。〈延寿と趙宋天台について─特に真心観と妄心観を中心として─〉,《印
度學佛教學》10:236—248。
池田魯参
1983。〈永明延寿の天台學〉,《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1:97—102。
1985。〈永明延壽の教學と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2號:195—199。
李淑華
1996。〈永明延寿禅师の「宗鏡」について〉,《天台学报》38:145—153。
服部英淳
1966。〈永明延寿の淨土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4-2:116-121。
1966。〈禅净融合思想における淨土の解明─永明延寿等の唯心淨土说と善导
等の指方立相说との对比─〉,《佛教大学研究纪要》通卷第50號「净
土特辑」:83—91。
中淨園
1954。〈吳越の佛教─特に天臺德昭(韶)とその嗣永明延壽について─〉,《大
谷大学研究年报》7:305—365。
柴田泰
1965。〈宋代淨土教の一斷面─永明延寿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13-2:233—237。
1984。〈永明延壽の唯心淨土说〉,《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2:423—426。
1986。〈中国淨土教の系譜〉,《印度學佛教學》1:135—166。
1990。〈中国淨土教における唯心淨土思想の研究〉(一)(二),《札幌大谷短
期大学纪要》22。
森江俊孝
1979。〈『宗鏡錄』と『观心玄枢』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2:
305—307。
藤吉慈海
1974。〈禅净双修の根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2:610—615。
韓泰植
1983。〈永明延寿門下の高麗修学僧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1:
134—135。
韓京洙
1988。〈永明延寿の禅净融合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7-1︰129—131。
(三) 英文部份
Albert Welter
1997。”Yung-Ming Yen-Shou: Ch’an Master, Pure land Master, or what?(Bodhisattva Practice and Pure land Practice in the Writing of Yung-Ming Yen-Shou)”,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發表論文,1—35。
六、學位論文(以作者筆畫排列)
(一) 中文部份
李幸玲
2002。《廬山慧遠研究》,台灣師大研所博士論文。
胡順萍
1996。《宗密「教禪一致」之思想理論》,輔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施仲謀
1984。《永明延壽思想之研究》,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東穎
2001。《宗鏡錄的法相唯識思想》,(四川聯合大學宗教學研究所,1997年碩士
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30《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佛光山
文教基金會。
高秋香
1999。《法眼文益思想研究》,輔大哲研所碩士論文。
夏清瑕
2001。《憨山大師佛學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2000年博士論文)《中
國佛教學術論典》29《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蔡纓勳
1991。《善導思想之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黃琛傑
2003。《永明延壽思想中的禪與淨》,政治中研所碩士論文。
黃繹勳
1994。《觀心與成佛─永明延壽《觀心玄樞》第二問的研究》,法光研究所碩士
論文。
劉長東
2001。《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四川大學中文系,1998年博士論文)《中
國佛教學術論典》22《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鄭真熙
2002。《默照禪與看話禪比較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魏道儒
2001。《宋代禪宗史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90年博士論文)《中國
佛教學術論典》3《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韓子峰
1999。《天臺法華三昧之研究》,台灣師大研所博士論文。
闕文華
1964。《宗鏡錄法相唯識之研究》,文化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二) 日文部份
王翠玲
2000。《永明延寿の研究──『宗鏡錄』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大學博士
論文人文社会系研究科アジア文化研究专攻。
(三) 英文部份
釋恆清
1984。 “The Ch’an-Pure Land Syncretism In China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Yung-Ming Yen-Shou”, doctor of philosophy (Buddhist Studies)at the
University ofWisconsin Madison 。
黃繹勳
2001。“A Study of Yanshou’s The profound pivot of the Contemplation of Mind”,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in Candidacy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