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扶桑遊記》與《觀光紀游》比較研究
作者:楊雅琪
作者(外文):Ya-ChiY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王三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扶桑遊記》《觀光紀游》日本漢文遊記王韜岡千仞Fu sang youjiGuan guang ji youJapanese travel literature written in ChineseWang TaoOka Senj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
中、日兩國自古以來便多有交通,工業革命後航海技術的發達,中、日之間固定航路的開通,讓得以往來於兩國之間的成員,除了使節、商賈之外,更多添了欲一探域外風情的知識份子。王韜的《扶桑遊記》與岡千仞的《觀光紀游》,便是於十九世紀西力東漸、東亞變局大開之際,為我們留下了當代知識份子對於十九世紀末東亞世變的見證思慮。
王韜與岡千仞有著相近的人生閱歷,都曾經歷過因上書持論於反對當權者之意見而遭禍,也同樣具有當代知識份子少有之國際觀,為當時國中少數致力於外國史之撰著者,以在野身分扮演著為國人打開國際視野的重要角色。在中、日兩國以不到十年的差距,先後迫於西力開埠通商的時節,兩人以相隔不到五年的時間,同在五十一歲的天命之年,踏上這條旅途,互訪一水之隔的同文友邦。此時的東亞世變,對中、日這兩個一水之隔的同文友邦來說,已發展成中、日之間內有因琉球處分、朝鮮政變所產生利益衝突,外有因中、法安南之爭所衍生對西力東漸的同仇之義,對這兩國之間於東亞變局中利害與共的諸般思議,時而可見於兩人的遊記之中,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當代中、日知識份子即時的見證與思慮。
因此,本文首節先述兩人生平經歷加以對照,從其於相近之人生經歷,以不到五年的時差,巧合地同於思慮成熟的知命之年互訪彼國的諸般相契,以示兩人同以漢文所作遊記,堪為最小變因下見證當代的相互觀照之作。同節亦概述當代東亞世變下,兩人互訪時之引為談資,攸關兩國之間利益衝圖之琉球處分、朝鮮政變,以及當下即時見證、牽涉東亞變局之安南之爭。在略述作者生平及時代背景後,第三章則進入於兩人文本之中,一較兩人出遊動機之異同,再基於出遊動機的不同,進一步探究兩人寫作遊記的動機。且因兩人於彼國遊歷時間極長,為明其於居停異邦期間之交游狀況,故本章亦於後兩節中對其交游對象概述,藉以得知兩人於異域遊歷時之活動概況。
第四章則針對兩人遊記中「遊」的部分進行研究,先藉其行程規劃,一探兩人之出遊趣向。第二節則一論兩人遊記中的賞景記趣,一見兩人於山水遊歷時之觀覽重心及感觸異同。第三節則談兩人於異域世情的觀覽重點,以知其對異域風情之注目所在。第五章則就兩人遊記中「遊」的部分進行研究,第一節先探討兩人對於東亞世變中,存在於兩國之間琉球處分、朝鮮政變,以及西力東漸下中、法安南之爭對東亞局勢的諸般影響。第二節則就岡千仞對中國時弊的諸多批評,一窺中、日知識份子對於他山之石的檢視自省。第三節則延續上節中、日知識份子在觀照自己、評論他人之餘,所產生變法圖強之思。
透過上述之論,將可一證《扶桑遊記》與《觀光紀游》,將不僅是兩個同文友邦的知識份子互訪彼邦的單純記遊,在他們的遊記之中,更為後人保留了許多當代知識份子對於十九世紀末東亞世變的見證思慮。
From ancient times, China and Japan have maintained a steady line of transportation.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technology, China and Japan established an open line of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This not only allowed exchange for diplomatic envoys and business entrepreneurs, but also created a space of inquiry towards foreign conditions and customs for intellectuals. In the midst of the West’s rise to power and the East’s decline, Wang Tao’s (1828-1897) Fu sang you ji and Oka Senjin’s (1833-1914) Guan guang ji you are testimonies to the thinking and concerns of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changes of 19th century East Asia.
Wang and Oka possess remarkably similar experiences. They both suffered because they expressed indignant feelings towards those in autho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y possessed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are for the time they lived and are immaculate as historiographers of foreign countries. For this reason,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their respective Chinese and Japanese spheres. During the time of ten years when China and Japan were forced by Western powers to open trading ports, Wang Tao and Oka Senjin, who although were separated by five years in age, traveled to the other’s country at the age of 51. To China and Japan, an East Asia riffed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attrition, spurred the rise of the Ryukyu Kingdom and Korean political reform that caused conflicts of interest. Due to the animosity developed through the Chinese-French war concerning Vietnam, the perspectives on the devastation caused to China and Japan, as well as similar ways of thinking can all be seen in Wang and Oka’s travel literature, which reflects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intellectuals during this turbulent era.
This thesis first compares the life background of Wang Tao and Oka Senjin. By examining the similarities in their lives, it is clear that Wang was only older by Oka by five years, for they both coincidently matured in thought at age 51 and visited the other’s country. This suggests that the travel literatures of these two figures are microcosms and testimony of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This section also explores topics of discussion in their travel literature and exchanged visits in the other’s country, including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and the Ryukyu Kingdom,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Korea and testimony to the mood of the era, which involve the crisis of East Asia and conflict involving Vietnam. After briefly sketching out the life and background of Wang and Oka, the third chapter then discusses their travel literature. First, it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motivation to travel. From the basis that their motivations were different, the section then investigates their motivations for writing travel literature. Since both Wang and Oka travel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the other’s country, this section also clarifies the correspondences and people they met during their travels. Thus, the last two sections of this chapter outline some of the people they encountered. From this, we can see the gist of their activities during travels to the other country.
Chapter four involves the idea of “travel” (you) in Wang and Oka’s travel literature. First, it explores Wang and Oka’s travel inclinations by examining their travel itineraries. The section then discusses the sceneries enjoyed by the authors’ and what they are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recording into their travel literature, to undersco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ir traveling perspective and thoughts during their travels through foreign landscapes. The third section then discusses their differing views on the world and core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what aspect of foreign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ttracted them.
Chapter five also discusses the idea of travel in their travel literature. The first section explores their perspective on the crisis of East Asia, which exist a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s of events such as the Ryukyu Kingdom, the political reform of Korea, the rise of the West and decline of the East, and the French colonization of Vietnam on East Asian situation and power. Section two then discusses Oka’s critique on the present-day evils of China, which glimpses into the reflection of self in the mind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intellectuals, who both learn from the virtue and talent of other nations. Section three then extends discussion to the reflection of self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ritique of the other: to emphasize how these two aspects created a mode of thinking that emphasized reform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vestigation and argumentation of this thesis posits that Fu sang youji and Guan guang ji you are not only salient works of travel literature written by intellectuals who exchanged visits to the other’s country, bu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Wang and Oka’s record of actual experience sheds light on how intellectuals thought and what they witnessed during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East Asia.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中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
【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1年7月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2004年1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東夷傳》,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2004年1月
【梁】蕭統編,周啟成等註譯:《新譯昭明文選》第三冊,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4月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唐】杜牧著,張松輝注譯:《新譯杜牧詩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
【唐】孟棨:《本事詩》,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
【唐】魏徵:《隋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2004年1月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4月
【元】陸友仁:《吳中舊事》,台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9月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9月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4月
【明】廖燕:《二十七松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6月
【清】文慶、賈楨、寶鋆等纂輯:《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25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
【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34冊,台北:廣文書局,1962年
【清】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52冊,台北:廣文書局,1962年
【清】王韜:《淞濱瑣話》,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12月
【清】王韜:《扶桑遊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清】王韜著,李天綱編校:《弢園文新編》,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7月
【清】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王韜:《弢園尺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王韜:《弢園尺牘續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王韜:《普法戰紀》,日本:陸軍文庫,1878年10月
【清】王韜:《漫遊隨錄》,收錄於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3月
【清】王韜:《蘅華館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王韜:《瀛壖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清】王韜:《甕牖餘談》,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12月
【清】王闓運:《湘綺樓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外集〈離台詩〉,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會,1994年5月
【清】李圭:《環遊地球新錄》,收錄於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3月
【清】李筱圃:《日本紀遊》,收錄於王曉秋點、史鵬校:《早期日本遊記五種》,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補》庚集下。收錄於李德龍、俞冰編:《歷代日記叢鈔》第五十五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4月
【清】沈德潛:《歸愚文鈔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12月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電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12月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12月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清】林則徐:《林文忠公(則徐)公牘》,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7月
【清】俞樾:《春在堂尺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俞樾:《春在堂襍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姚瑩:《東溟文獻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崑岡等修、吳樹梅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盛康:《皇朝經世文編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
【清】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收錄於蔣貴麟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第二十二冊,台北:宏業書局,1976年9月
【清】梁廷柟:《夷氛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清】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第一卷,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清】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編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
【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采西學議》,台北:學海出版社,1967年9月
【清】黃遵憲:《日本國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清】賈楨等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二八,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賈楨等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七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鄧承修:《語冰閣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
【清】黎庶昌:《拙尊園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黎庶昌:《西洋雜志》,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清】錢大昕著,陳文和輯校:《潛研堂文集補編》,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清】錢泳:《履園叢話》,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12月

【清】魏源:《海國圖志》,收錄於《魏源全集》第四冊至第七冊,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11月
【清】魏源:《聖武記》,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11月
【清】覺羅勒德洪等修纂:《大清歷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1月

【日】吉田松陰:《野山獄文稿》,收錄於《吉田松陰全集》第二卷,東京:大和書房,1986年11月
【日】竹添進一郎:《棧雲峽雨日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4月
【日】寺門靜軒:《江戶繁昌記》,東京:岩波書店,2005年8月
【日】岡千仞、河野通之仝譯:《米利堅志》,(光啟社,1873年12月)
【日】岡千仞:《尊攘紀事》,東京:龍雲堂藏版,1882年
【日】岡千仞:《藏名山房文初集》卷四,東京:大正九年鉛印本
【日】岡千仞:《觀光紀游》,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日】舍人親王:《日本書紀》,東京:中央公論社,1988年6月
【日】重野安繹:〈《棧雲峽雨日記》評〉,收錄於竹添進一郎:《棧雲峽雨日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4月
【日】栗本鋤雲著,日本史籍學會編:《匏庵遺稿》一,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年11月
【日】栗本鋤雲著,日本史籍學會編:《匏庵遺稿》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年11月
【日】勝海舟:《海舟全集》,東京:講談社,1973年
【日】福澤諭吉:《西洋事情》,收錄於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全集》第1卷,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株式會社,2004年7月
【日】福澤諭吉:〈勳章などは御免〉,收錄於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全集》第20卷,東京:岩波書店,1958年
【日】福澤諭吉:《勸學篇》,北京:商務出版社,2009年
【日】福澤諭吉:《脫亞論》,收錄於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全集》第10卷,東京:岩波書店,1958年


上海通訊社編:《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
上海圖書館未刊古籍稿本編輯委員會編:《上海圖書館未刊古籍稿本》第18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現代教研組研究室編:《林則徐集‧公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0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一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4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二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4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4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第二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12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實錄‧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9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實錄•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9月
中國史學會編:《第二次鴉片戰爭》(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法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第三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匯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8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宮萬國博覽會檔案》第一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圓明園:清代檔案史料》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十五卷,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文海出版社編:《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7月
文海出版社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上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12月
王信忠:《中日甲午戰爭之外交背景》,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7月
王稼句編著:《蘇州園林歷代文鈔》,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王爾敏:《近代上海科技先驅之仁濟醫院與格致書院》,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出版,2007年3月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王曉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王曉秋:《近代中日啟示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王寶平:《晚清東遊日記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第1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田濤主編:《清朝條約全集》第一卷,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12月
忻平:《王韜評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汪榮祖著,鍾志恆譯:《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2月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六十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李慶:《日本漢學史》第一部《起源與確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吳倫霓霞、王爾敏編著:《清季外交因應函電資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3年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3月
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三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9月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4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9月new window
邵雍:《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軍機處原檔編印:《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上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12月
徐公肅、丘瑾璋著:《上海公共租界制度》,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
秦仲龢譯:《英使謁見乾隆記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8月
郭廷以編定:《郭嵩燾先生年譜》,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12月
清國史館原編:《清史列傳》,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陳少白口述、許師慎筆記:《興中會革命史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6月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月
陳從周:《園林談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陳頤:《日本人與香港──十九世紀見聞錄》,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5年
陳錚:《黃遵憲全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陳勝磷:《林則徐與鴉片戰爭論稿》,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郭毅生、史式主編:《太平天國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馮自由:《革命逸史》第四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2月
張希哲:《中琉關係的突破》,台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2003年7月
張海林著:《王韜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1993年
岡千仞著,張明杰整理:《觀光紀游》、《觀光續紀》、《觀光游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黃麗鏞:《魏源年譜》,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家駱主編:《道咸同光四朝詩史》,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9月
實藤惠秀著、陳固亭譯:《明治時代中日文化的連繫》,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1年6月
熊月之、袁燮銘著:《上海通史》第三卷《晚清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蔣廷黻:《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第一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
蔣英豪:《黃遵憲師友記》,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8月
魯迅:〈皇漢醫學〉,收錄於《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潘安生:《赫德史料》,台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69年5月
蔡毅:《日本漢詩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9月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收錄於《續編四庫全書》2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收錄於《續編四庫全書》3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鄭子瑜、實藤惠秀:《黃遵憲與日本友人筆談遺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10月
潘安生著:《赫德史料》,台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69年5月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份子接觸東西洋文化的前驅者》,台北:百川書局,1989年7月
鍾叔河:《走向世界叢書:日本日記‧甲午以前日本游記五種‧扶桑日記‧日本雜事詩(廣註)》,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3月
鍾叔河:《從東方到西方──走向世界叢書敘論集》,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8月
謝承仁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謝興堯等著:《英法聯軍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12月
龍章:《越南與中法戰爭》,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9月
魏嘉瓚:《蘇州古典園林史》,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11月
羅香林:《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香港:中國學社,1961年new window
羅蘇文:《上海傳奇──文明嬗變的側影(1553-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嚴紹璗:《日本中國學史》第一卷,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


【日】大庭脩:《江戶時代日中秘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7月
【日】小島晉治監修:《幕末明治中國見聞錄集成》第20卷,東京:まゆに書房,1997年10月
【日】井上清著,尚永清譯:《日本軍國主義》第2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1月
【日】井上清著,呂明譯:《日本現代史》第一卷〈明治維新〉,北京:三聯書店,1956年
【日】井上勝生:《幕末‧維新》,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1月
【日】日本遊覽社編:《全國遊廓案內》,東京:日本遊覽社,1930年7月
【日】日比野輝寬、高杉晉作等著;陶振孝、閻瑜、陳捷等譯:《1862年上海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8月)
【日】內藤正敏:《江戶‧王權のコスモロジー》,東京:財團法人法政大學出版局,2007年6月
【日】市川伊三郎:《新吉原遊廓略史》,東京:新吉原三業組合取締事務所,1936年2月
【日】石田賴房:《日本近現代都市計画の展開》,東京:自治体研究社,2004年4月
【日】外務省編:《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上,東京:原書房,1978年2月
【日】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明治‧第七卷,東京:巖南堂書店,1995年2月
【日】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明治,第十一卷,東京:巖南堂書店,1995年2月
【日】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明治,第十八卷,東京:巖南堂書店,1995年2月
【日】外務省調查部:《大日本外交文書》第一卷,東京:日本國際協會,1936年
【日】宇野量介:《鹿門岡千仞の生涯》,仙台:庄子リント,1975年12月
【日】吉田光邦編:《万国博覽会の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2004年7月
【日】吉澤國雄:《散策と癒しの日本百名庭》,東京:東洋出版株式會社,2008年9月
【日】西成田豐:《経営と労働の明治維新──橫須賀製鉄所‧造船所を中心に》,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6月
【日】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關係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5年2月
【日】西桂:《日本の庭園文化》,京都:學藝出版社,2005年10月
【日】町田三郎著,連清吉譯:《明治的漢學家》,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12月
【日】松本建一:《開國‧維新》,(東京:中央公論社,1998年11月)
【日】松川二郎:《三都花街めぐり》,東京:誠文堂,1932年11月
【日】松浦章:《近代日本中國台灣航路の研究》,大阪:清文堂出版株式會社,2005年6月
【日】明治文化資料叢書刊行會:《明治文化資料叢書》第四卷〈外交編〉,東京:風間書房,1972年9月
【日】明治文化研究會:《明治文化全集》第二十四卷〈雜史篇〉,東京:日本評論社,1993年1月
【日】服藤弘司:《幕府法と藩法》,東京:創文社株式會社,1980年2月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3月
【日】陳捷:《明治前期日中學術交流の研究》日本:汲古書院,2003年2月
【日】國雄行:《博覽會と明治の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2010年6月
【日】進士五十八:《日本の庭園》,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6年4月
【日】煙山專太郎著,惜香生編:《征韓論実相》,東京:龍溪書舍,1996年11月

【日】與那霸潤:《翻訳の政治学──近代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と日琉関係の変容》,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3月
【日】稻葉君山著,但燾譯:《清朝全史》下冊,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4月
【日】橋爪紳野:《萬國びっくり博覽會》,(東京:大和書房,2005年3月)
【日】歷史研究會編:《日本史史料》第三冊,(東京:岩波書店,2009年6月)
【日】歷史研究會編:《日本史史料》第四冊,(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7月)

【韓】.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康獻大王實錄》,(漢城:探求堂,1973年4月)

【美】丁韙良著,沈弘、惲文捷、郝田虎譯:《花甲記憶:一位美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美】柯文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美】洛倫茲著,劉式達、劉式適、嚴中偉譯:《混沌的本質》,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年1月
【美】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德雷克著、任復興譯:《徐繼畬及其瀛寰志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二、期刊論文
Key-ray Chong著、黃天牧譯:〈王韜與孫逸仙〉,《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2卷第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87年10月),頁178-188。
王立群:〈清代地學遊記與《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勵耘學刊(文學卷)》2006年第1期,(河南:河南大學文學院,2006年1月),頁106-115。
王立群:〈《漫游隨錄》中所塑造的英國形象〉,《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第21卷第2期,(北京:北京科技大學,2005年1月),頁76-82。
王立群:〈從王韜看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文人的日本觀〉,《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北京:北京科技大學,2010年9月),頁100-107。
王家儉:〈明治初期日本漢學家岡千仞的訪華觀感〉,《新時代》第12卷第5期,(台北:新時代雜誌社,1972年5月),頁15-18。
王爾敏:〈王韜生活的一面──風流至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6月),頁223-264。new window
冉雲飛:〈一位日本人1876年的巴蜀觀察〉,《青年作家》,(四川:成都市報報業集團,2007年6月),頁14-18。

代祥、葛維春:〈清末赴日考察官紳的教育思想述略──以「東遊日記」為中心〉,《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7期,(江西:江西社會科學院,2012年7月),頁122-126。
呂文翠:〈域外新視界——王韜《漫游隨錄》與晚清上海文化圈〉,《藝術評論》2009年第5期,頁29-37。
呂玉新:〈尊王敬幕:朱舜水、德川光圀之水戶學──從體制上倡虛君理論的儒學先聲〉,《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2期,(天津:天津師範學大學,2011年),頁34-59。
吳培豐:〈王錫祺與《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及其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1995年1月),頁92-98。
林子雄:〈和刻本《二十七松堂集》初探〉,《中國文哲研究所通訊》第4卷第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12月),頁79-91。new window
易惠莉:〈日本漢學家岡千仞與王韜──兼論1860-1870年代中日知識界的交流〉,《近代中國》第十二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年12月),頁168-243。
易惠莉:〈中日知識界交流實錄──岡千仞與上海書院士子的筆話〉,《檔案與史學》2002年第6期,(上海:上海檔案館,2002年12月),頁64-69。
段懷清:〈蒼茫誰盡東西界──王韜《漫游隨錄》、《扶桑游紀》讀解〉,《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2期,(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05年4月),頁33-39。
徐瑋:〈論王韜《漫遊隨錄》塑造的自我形象〉,《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9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9年12月),頁277-302。
徐興慶:〈王韜與日本維新人物之思想比較〉,《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4期,(台北: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會,2006年5月),頁131-171。new window
馬粼,〈晚清宗藩體制的終結對「洋人的朝廷」形成的影響〉,《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卷5期(2005年10月),頁117-124。
孫子和:〈魏源《海國圖志》與林則徐〉,《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七卷第一期,(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4年3月),頁57-59。new window
陳室如:〈想像與紀實的建構──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與晚清域外遊記〉,《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26期,(2007年03月),頁471-502。new window
陳捷:〈姚文棟在日本的訪書活動〉,《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1期,(北京: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2002年1月),頁139-143。
陳復興:〈王韜與《扶桑遊記》〉,《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2期,(吉林: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81年2月),頁293-299。
陳華:〈從《觀光紀遊》看岡千仞眼裡的中國〉,《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7期,(雲南:楚雄師範學院,2010年7月),頁73-78。
張明杰〈明治漢學家的中國遊記〉,《讀書》2009年第8期,(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8月),頁82-89。
張炳清:〈王韜《扶桑遊記》史料價值發微〉,《綏化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黑龍江:綏化學院,1985年1月),頁83-90。
馮歲平:〈竹添井井及其《棧雲峽雨日記》〉,《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4期,(四川:成都大學,2003年8月),頁65-68。
詹海雲:〈《二十七松堂集》導言:清初被遺忘的學人──廖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6月),頁149-162。new window
溫曉靜:〈黃慶澄《東遊日記》及其日本觀〉,《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浙江:溫州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12月),頁6-8+43。
賈熟村:〈中國首任駐美使節陳蘭彬〉,《學術研究》2002年第3期,(廣東:廣東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2年3月),頁69-73。
賈莉:〈從「東遊日記」看日本服飾習俗及晚清官員之日本服飾觀〉,《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2卷第1期,(浙江:紹興文理學院,2012年1月),頁98-101。
鄭海麟輯錄:〈王韜遺墨〉,收錄於《近代中國》第九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年6月),頁134-146。
鄭海麟輯錄:〈清季名流學士遺墨〉,收錄於《近代中國》第十一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年6月),頁262-304。
鄭海麟:〈關於王韜與岡千仞──跋東洋文庫藏王韜致岡千仞書稿〉,收錄於蘇晨主編:《學土》卷一,(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頁196-207。
劉明:〈清末文人眼中的明治維新──以《日本紀游》為中心〉,《東京文學》2011年第10期,(開封:東京文學雜誌社,2011年10月),頁65-67。
劉濟民、陳陸:〈一百多年前日本漢學家眼中的三峽〉,《中國三峽建設》2010年第2期,(湖南: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2010年4月),頁52-58。
劉鎮偉、王若:〈再論王錫祺及《小方壺齋輿地叢鈔三補編》〉,《圖書館學刊》1995年第3期,(遼寧:遼寧圖書館學會,1995年3月),頁51-55。
樊學慶:〈「剪髮易服」與晚清立憲困局(1909-191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9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9月),頁41-78。
謝俊美:〈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其對遠東國際關係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9年10月),頁41-48。
蘇明:〈「詩意」的幻滅:中國遊記與近代日本人中國觀之建立〉,《學術月刊》第40卷第8期,(上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8年8月),頁109-115。
龔纓晏:〈張斯桂:從寧波走向世界的先行者〉,《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1卷第6期,(浙江:寧波大學,2008年11月),頁12-16。

【日】福井智子:〈岡千仞と清仏戰爭〉,《大阪大學言語文化學》第16期,(大阪:大阪大學言語文化學會,2007年3月),頁15-26。

三、論文集論文
王勤謨:〈慈溪王氏兄弟在1870年後所做的中日民間交流〉,收錄於王勤謨:《近日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王惕齋》,寧波:寧波出版社,2011年10月,
呂順長:〈慈溪王氏兄弟與日本文人〉,收錄於王勤謨:《近日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王惕齋》,寧波:寧波出版社,2011年10月,
吳靜山:〈王韜事跡考略〉,收錄於上海通訊社編:《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頁686-689。
周佳榮:〈在香港與王韜會面──中日兩國名士的訪港紀錄〉,收錄於林啟彥、黃文江主編:《王韜與近代世界》,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0年
陳捷:〈被遺忘的日本人八戶弘光──19世紀60年代中日民間往來的一例〉,收錄於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編:《國際漢學研究通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日】丸山宏:〈明治初期の博覽會〉,收錄於吉田光邦編:《万国博覽会の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2004年7月
【日】芳井敬郎:〈第五回內国勧業博のディスプレー〉,收錄於吉田光邦編:《萬國博覽會の研究》,京都:思文閣出版,2004年7月
【日】町田三郎:〈明治初年的中國遊記(二)〉,收錄於《明治的漢學家》,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12月
【日】町田三郎:〈清朝首任長崎領事余元眉及其書簡〉,收錄於《明治的漢學家》,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12月
【日】町田三郎:〈重野成齋論〉,收錄於《明治的漢學家》,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12


四、碩博士論文
尤靜嫺:《帝國之眼:晚清旅美遊記研究(1840-1911)》,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朱寒:《日本漢學家岡千仞的中國之旅(1884-1885)》,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陳信昌:《「東遊日記」之研究:以幼稚園、小學校為中心(1894-1918)》,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淑玲:《《觀光紀遊》、《中國遊記》與《我的留學記》中的中國情》,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福建:福建師範大學,2011年6月
葉楊曦:《近代域外人中國行紀裡的晚清鏡像──以岡千仞《觀光紀遊》為中心》,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7月
楊湯琛:《晚清域外遊記研究》,廣州:中山大學,2010年6月


五、報紙
〈勸華人往東洋赴博覽會說〉,《申報》1875年2月18日。
〈論高麗宜仇日本〉,《申報》1875年11月3日。
〈議厚屏藩以固根本〉,《申報》1879年5月28日。
〈論中國置辦軍火不可惜費〉,《申報》1884年3月9日。
〈文士來游〉,《申報》1884年6月15日。
〈日事客談〉,《申報》1884年12月18日。
〈救時芻議上〉,《萬國公報》第43期,1892年8月。


六、工具書
陳旭麓、方詩銘、魏建猷主編:《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4月
郭毅生、史式主編:《太平天國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日】中村義等編:《近代日中關係人名辭典》,東京:東京堂出版,2010年7月
【日】竹內誠、深井雅海編集:《日本近世人名辭典》,東京:吉川弘文館,2005年12月
【日】臼井勝美、高村直助、鳥海靖、由井正臣編集:《日本近現代人名辭典》,東京:吉川弘文館,2002年3月
【日】永原慶二監修:《日本史辭典》,東京:岩波書店,1999年10月


七、網路資料
日本東照宮官方網站:http://www.toshogu.jp/shaden/index.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