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韜對時代的關懷及其尋求的解決之道
作者:高美芸
作者(外文):MeiYun Kao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周虎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關懷近代知識分子世變啟蒙現代化東西文化交流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近代中國因抵擋不住因抵擋不住西方強勢的入侵,整個國家社會面臨極大的變動。此種變動已非單純的改朝換代,而是整個國家社會由內而外,由下而上的巨大變動。此變動的來源固然來自西方科技文明,然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在於如何於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並使得整個國家社會轉化為一個具有嶄新生機的文化體系。尋找平衡點及轉化的關鍵並不僅止於個人心理認知與感受的調適,同時也必須關照到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的整體秩序的重建問題,這就牽涉到知識分子面對世變的關懷意識了。
近代知識分子承繼中國文化士大夫傳統,有濟世的關懷,他們建立理論,進而付諸實踐,完成其關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與歷史使命感,使知識分子將自然及人文現象轉變為具實用意義的知識,再轉換為工具並應用於現實社會之中,使理想在社會中實現。是故關懷是一種社會實踐,不但要有內在心智的運用,也有外在的行為實踐。關懷關係已從個別的、私人的事務,轉化到有社會的、政治的實踐意涵。因道德理想不會自行實踐,要將理想以實際行動付諸實踐,道德與政治才會交織成有效果的轉變,進而改善社會,使國家富強。
身為近代知識分子,所應關懷的究竟是什麼?林毓生先生認為:一個知識分子應該關懷中國的未來,基於這種關懷,應該設法使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結構能夠得到改進;如此,我們的同胞可以生活得合理、豐富而有尊嚴。從心理學家關懷實踐的角度來看王韜的一生行事,可見其完整的關懷歷程。他關懷世界、國家、社會、個人,著論眾多;為了實現他的關懷,他付諸實踐,即使關懷的途徑迥異於傳統,然而他為近代知識分子的轉型,樹立了成功的典範。本文即是從關懷的角度切入,探討王韜的關懷意識及其實踐歷程,進而瞭解一個邊緣的知識分子對於時代有何特殊關懷,又是以何種途徑或方式來解決其所關懷的問題,進而成就屬於近代知識分子的事功及理想。
因此王韜的關懷意識,實際上是建立在一種「創造的轉化」模式上,新的東西是經由對傳統裡的健康、有生機的質素加以改造,而與其選擇的西方觀念與價值相融會產生。一方面能使傳統因獲得新的意義而復甦,另一方面因的確有了新的答案而能使我們的問題得以解決。吸收了文化或思想的精華,王韜如何以一個阻於仕途的近代知識分子的角色去成就其關懷?他只考上過秀才,是一位「有歷史問題」的「流亡知識分子」。1867年他應理雅各之邀去英國時,中國仍處於大動亂之中,而當時的英國卻是西方文明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英國的科技、社會制度和西方文明的深厚,使王韜深受震撼。以他對西方的認識,將如何對西學作出知識分子應有的回應?這也是本論文亟欲探討的。
本論文分為「關懷思想」「關懷實踐」兩大脈絡,擬從十九世紀世變的思想潮流來理解王韜的關懷所在,及其實踐歷程,同時對王韜的思想,從啟蒙、現代化及東西文化交流三個層面來進行評價與定位。如此,我們可以不再僅視之為詩酒徵逐的名士,或落魄失意的知識分子代表而已。王韜的一生是多采多姿的,在他的身上,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守舊與變革,進取與頹廢,忠誠與叛逆等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因素交織在一起。欲彰顯王韜研究的價值,需用同情的角度與王韜的時代對話,方能凸顯他思想的價值。因歷史上的先覺心,展現於其言論、見解與行為。報國有兩大不同途徑:一為士大夫,一為民眾。身為近代知識分子,王韜以一種迥異於傳統的報國途徑,將他的關懷付諸實現,其中有自覺、有衝擊,更有著知識分子理性思考後的回應。他是中國近代思想界的前驅人物,自具特色,有其創識。本文從近代報社主筆記者及知識分子不得志的角度,闡發近代文人的新型轉變,全方位地呈現出他對時代的關懷及其尋求的解決之道。
一、原著資料:(按著作出版年先後順序排列)
王韜:《畹香僊館遣愁編詩集》,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作,手稿本,未刊,現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王韜:《蘅華館雜錄》六冊,清道光咸豐年間手稿,現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內容包括苕華廬日志、茗鄉寮日記、瀛壖雜記、滬城聞見錄、蘅華館日記、蘅華館印譜、夏日閨中雜詠、石經考文。
王韜:《蘅華館詩錄》五卷,香港刊弢園叢書本,清光緒六年(1880)。
王韜:《漫游隨錄》,清光緒甲申(十)年(1884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王韜:《普法戰紀》二十卷,清光緒丙戌(十二)年(1886年),陽湖汪學瀚署檢本。
王韜:《格致書院課藝》,清光緒丁亥(十三)年(1887年)。
王韜:《弢園尺牘續鈔》六卷,清光緒己丑(十五)年(1889年)活字版排印本。縮影資料,現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內。
王韜:《重訂法國志略》二十四卷,清光緒庚寅(十六)年(1890年),上海淞隱廬排印本。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十二卷,上海,上海弢園老民刊本,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仲夏弢園老民刊於滬上,弢園藏版刊遯叟手校本。
王韜:《遯窟讕言》十二卷,上海:大文書局,1923年出版。
王韜:《扶桑游記》三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初版,刊於沈雲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六十二輯第614號。
王韜:《甕牖餘談》八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4月影印本。人人文庫特425號。
王韜著,文操輯,志鈞校:〈王韜《蘅華館日記》〉,《中國哲學》,第十輯,1979年。稿本三冊,上海圖書館藏。第一冊自“咸豐八年戊午十二月三日──三十日”至“九年己未正月初一日──五月十五日”(西元1859年1月6日至2月2日;2月3日至6月16日)第二冊起“咸豐九年己未六月初一日至二日”(西元1859年6月30日至7月1日)後附《悔余漫錄》,為“同治壬戌四月二十日”(1862年5月18日)所草。第三冊起“咸豐十年庚申正月初一日──五月初十日”、“五月十八日──六月二十一日”(西元1860年1月23日──6月28日;7月6日──8月7日)。其中微有短缺:第一冊“咸豐九年正月”缺“二十六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之日記。
王韜:《弢園尺牘》八卷,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秋九月以活字版排印本,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第100輯;第1000冊。台北:文海書局影印,1981年出版。
楊向群、王杰成主編,王韜、李圭、黎庶昌、徐建寅著:《走向世界叢書-漫游隨錄、環游地球新錄、西洋雜志、歐游雜錄》,長沙:岳麓書院出版,1985年3月第1版。
楊向群、張志浩主編,王韜、黃遵憲等著:《走向世界叢書-日本日記、甲午以前日本游記五種、扶桑游記、日本雜事詩》,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85年3月第1版。
王韜:《淞濱瑣話》十二卷,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出版。
王韜:《王韜日記》,原名《蘅華館日記》,為上海圖書館藏王韜手稿,後由方行、湯志鈞整理,更名為《王韜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第1版。
王韜:《瀛壖雜志》(原著1875年出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王韜:《花國劇談》二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第212號,據《香豔叢書》排印,1989年版。
王韜:《海陬冶遊錄》正錄三卷,續錄三卷,餘錄一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第212號,據《香豔叢書》排印,1989年版。
王韜:《瀛壖雜志》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十二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張岱年主編,《中國啟蒙思想文庫》。
王韜著,吳桂龍整理:〈王韜《蘅華館日記》(咸豐五年七月初一至八月三十日,西元1855年8月13日至10月10日)〉,《史林》,1996年第3期。
王韜著,黃文江標點注釋:〈王韜致理雅各的五封未刊書札〉,《歷史與文化》,1998年第1期。
王韜:《弢園文新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1998年6月第1版第1刷,錢鍾書主編《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刷。
王韜:《弢園老民自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刷。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刷。
二、專書:(按著作出版年先後順序排列)
《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第五冊。
袁昶超:《中國報業史》,上海:上海書店,1943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7月第1版。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中國大同思想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胡濱:《中國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4月。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4年9月再版。
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4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郭正昭等譯:《現代化的動力》,台北:環宇出版社,1972年。
李瞻、石麗東:《林樂知與萬國公報》,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72年。
李永熾:《日本的近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水牛出版社,1972年11月。
劉述先:《論中國文化問題》,台北:新文化事業供應公司,1973年。
周康燮主編,存萃學社編集:《洋務運動研究論集》,香港:崇文書局,1973年3月。
Lee,Chi-fang(李齊芳):“Wang T’ao(1828-1897):His Life , Thought , Scholarship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Ph.D Thesis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73)。
王黎明,《清末的變法思想(1860-1898)》,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研究生論文,1974年元月。
Paul A. Cohen:“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4月第2版。
李恩涵、張朋園等著:《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台北:食貨
出版社,1977年6月再版。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言心出版社,1977年4月出版。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8年10月5日
增訂2版。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年10月二刷。
魏源:《增廣海國圖誌》,台北:珪庭出版社,1978年。
沈剛伯:《史學與世變》,台北:大林出版社,1978年6月1日再版。new window
熊秉純:《王韜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
朱傳譽主編:《王韜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11月。
黃大受:《中國近代史綱》,台北:五南出版社,1980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王爾敏:《上海格致書院志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初版。
李在光:《王韜維新思想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徐復觀等著:《知識分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7月15日初版。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影印本,1981年。
姚海奇:《王韜的政治思想》,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台北: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9月9日初版。
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代日記匯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呂實強:《王韜》,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中國歷代思想家》第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8月3版。
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2月10日第3版。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5月1日初版。
李恩涵、張朋園等著,《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台北,食貨出版社,1982年5月再版。
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9月再版。
侯厚吉、吳其敬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稿》第二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2第1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4月。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9月第2次印行。
石介:《徂萊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阮芳紀、左步青、章鳴九編:《洋務運動史論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李國祁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民族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11月初版4刷。
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11月初版四刷。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1月31日二版一刷。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0月。
馮天瑜主編:《東方的黎明 中國文化走向近代的歷程》,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4月第1版。
王洪祥主編:《中國新聞史》(古代部份),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88年12月第1版,1996年3月北京第3次印刷。
李家園:《香港報業雜談》,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1月香港第1版。
鍾叔河編著:《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接觸東西洋文化的前驅者》
,台北:百川書局,1989年7月初版。
崔世廣:《近代啟蒙思想與近代化─中日近代啟蒙思想比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鄭學益:《走向世界的歷史足跡:中國近代對外開放思想研究》,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忻平:《王韜評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第1刷。
李侃:《近代傳統與思想文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初版。
巴特摩爾(Tom Bottomore)著,尤衛軍譯:《精英與社會》,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91年2月初版。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修訂本),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年6月再版。
(美)柯文(Paul A. Cohen):《在中國發現歷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8月。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方意識型態的西化理論》,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new window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重印本。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5月初版。
李雙壁:《從經世到啟蒙》,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黎仁凱:《動蕩中的歷史抉擇─近代知識分子的追求》,鄭州:河南人民
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孫立平:《傳統與變遷─國外現代化及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張岱年等著:《中國知識份子的人文精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高時良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李長莉:《先覺者的悲劇─洋務知識份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
唐明邦主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李長莉:《先覺者的悲劇─洋務知識分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李明山:《中國編輯家評傳》,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李時岳:《近代史新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張海林:《王韜評傳》(附《容閎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唐明邦:《中國近代啟蒙思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學照:《洋務思潮與近代中國》,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4月初版一刷。
張岱年等著:《中國知識份子的人文精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湯學智、楊匡漢編:《台港暨海外學者論中國知識份子》,鄭州:河南人
民出版社,1994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清末民初時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4年4月。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6月初版第2次印刷。new window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余繩武、劉存寬主編:《十九世紀的香港》,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第1
版。
(美)柯文(Paul A.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張志春編著:《王韜年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寶成關:《西方文化與中國社會─西學東漸史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袁偉時:《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5月2刷。
丁偉志:《中西體用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陳少明等著:《被解釋的傳統─近代思想史新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于醒民:《上海,1862年─長毛來啦!》,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于醒民:《上海,1862年─叫花兵入城!》,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黎仁凱:《近代中國社會思潮》,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周積明:《最初的紀元─中國早期現代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高瑞泉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胡太春:《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3刷。
(清)陳其元著,崔承運、金川選注:《庸閒齋筆記》(不分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96年8月。
李良玉:《動盪時代的知識份子》,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8月初版。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王曉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第1版。
鍾祥財:《對上海地區經濟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李樹青:《蛻變中的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15日初版3刷。
劉振嵐:《戊戌維新運動專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吳方:《末世蒼茫─細說晚清思潮》,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何曉明:《百年憂患─知識分子命運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6月第1版第1刷。
于語和、庾良辰主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刷。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1日初版2刷。
朱義祿、張勁:《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潮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徐松榮:《維新派與近代報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李長莉:《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朱健華:《中國近代報刊活動家傳論》,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4月台初版。
胡維革:《中國近代史斷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吳雁南、馮祖貽、蘇中立、郭漢民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四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版。
高美芸:《王韜及其史學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 清末現代化進程中的激進與保守》,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1月第1版。
陳君聰:《現代化先鋒─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8月初版。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李國祁:《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8月初版。
丁守和主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上、中、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程嘯、溫樂群主編:《近代中國的政治和社會(1840-194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1日初版6刷。
王先明:《近代新學─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嬗變與重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3月第1版。
鍾叔和:《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第1版。
舒衡哲(Vera Schwarcz):《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台北:桂冠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初版1刷。
王曉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第1版。
李立峰:《悲涼絕唱─關於晚清改革的歷史沉思》,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許倬雲:《從歷史看時代轉移》,台北:洪建全基金會出版,2000年12月第1版。
謝俊美:《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
林啟彥、黃文江編:《王韜與近代世界》,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0年。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年。
吳寶曉:《初出國門─中國早期外交官在英國和美國的經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黃仁宇:《地北天南述古今》,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戈德曼(Merle Goldman)著,薛絢譯:《費正清論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周建波:《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朱維錚:《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安宇:《衝撞與融合─中國近代文化史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郭廷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11月初版第22刷。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new window
沈渭濱:《困厄中的近代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著,溫恰溢譯:《追尋現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3月10日初版6刷。
焦潤明、蘇曉軒編著:《晚清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年4
月第1版。
王衛東:《現代化進程中的教育價值觀:西方之鑒與本土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7月初版1刷。new window
朱賜麟、袁世敏主編:《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人文及社會科學的探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7月25日初版1刷。
張光芒:《啟蒙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7月第1版。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2月第1版。
馮天瑜、黃長義:《晚清經世實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三、期刊論文
(一)通論:(按論文刊出年月先後次序排列)
正先:〈黃公度─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逸經》第10期,1936年。
全漢昇:〈清末的「西學源出中國」說〉,《嶺南學報》,1936年1、2合刊。new window
錢存訓著,戴文伯譯:〈近世譯書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文獻》,第二期,1938年。
郭廷以:〈近代西洋文化之輸入及其認識〉,《大陸雜誌》,第3卷第7期,1951年10月。
羅香林:〈王韜在港與中西文化交流之關係〉,《清華學報》(新),第2卷第2期。new window
郭廷以:〈近代西洋科學與民主思想的輸入〉,《大陸雜誌》,第4卷第1期、第2期,1952年1月、2月。
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收於《戊戌變法Ⅱ》,上海,「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八種,1953年。
呂實強:〈馮桂芬的政治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4第2期,1971年2月。
王家儉:〈十九世紀西方史地知識的介紹及其影響(1807─1861)〉,《大陸雜誌 Magazine,1876-1892:an analysis’,《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下冊,1974年。
王爾敏:〈十九世紀中國士大夫對中西關係之理論及衍生之新觀念〉,《清華學報》,第11卷1、2期合刊,1975年12月。new window
蔣廉儒:〈「現代化」的新挑戰與再反省(上)〉,《聯合報》,1976年7月12號第2版。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台北:中央研究院,1978年。new window
李陳順妍:〈晚清的重商主義〉,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6月初版,1985年11月初版4刷。new window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析論〉,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6月初版,1985年11月初版4刷。
王爾敏:〈十九世紀中國國際觀念之演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1期,1980年。
劉國光:〈晚清學界風氣之特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3卷第1期,1980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之自強與求富〉,《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1980年7月。new window
葉曉青:〈近代西方科技的引進及其影響〉,《歷史研究》,1982年第1期。
林啟彥:〈洋務運動時期(1861-1894)的議院論〉,《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9卷,1982年。
白壽彞:〈談談近代中國的史學〉,《史學史研究》,1983年第3期。
劉世龍:〈清末上海格致書院與早期改良思潮〉,《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王爾敏:〈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84年。new window
王家儉:〈由漢宋調和到中體西用─試論晚清儒家思想的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二期,1984年。new window
劉學照:〈論早期維新派的重民思想〉,《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林啟彥:〈清季中國的近代化運動與香港知識分子─香港知識分子變革思想的考察〉,《香港浸會學院學報》,第11卷,1984年。
李國祁:〈道咸同時期我國的經世致用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5期,1986年。new window
張文建:〈洋務運動時期的外國史地考察〉,《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滬),1986年第1期。
方覺:〈“通下情”與“開民智”的歷史作用─從清末變法運動的議會觀看中國近代議會史〉,《政治學研究》(京),1986年第3期。
陳曉林:〈介入世界思想的核心──對「五四」啟蒙運動再反省〉,「《五四特輯》思想篇」,《聯合報》,1987年5月8日,第8版。
馬金科:〈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演變與史學的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京),1987年第4期。
冀滿紅:〈從“中體西用”看早期改良派與洋務派的分歧〉,《河北學刊》(石家莊),1987年第4期。
陳國慶:〈晚清啟蒙思潮辨析〉,《中州學刊》(鄭州),1987年第6期。
王爾敏、鄭宗義:〈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上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6月。
王曾才:〈自強運動時期中國外交制度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6月。
王聿均:〈從日記書札中探討曾國藩之內心世界和自強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6月。
汪榮祖:〈吏治題問─試論清季自強運動成敗的一個關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6月。
李恩涵:〈論清季自強運動的失敗與清廷中心領導層的關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6月。
吳安家:〈中國大陸歷史學者對洋務運動的評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6月。
劉廣京:〈經世、自強、新興企業─中國現代化的開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1988年6月。
陳衛平:〈從會通以求超勝到西學東源說〉,《自然辯証法通訊》,1989年2期。
尹業香:〈論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對愛國救亡道路的探索〉,《荊州師專學報》(哲社版)(湘),1990年第2期。pp.44-49。
劉天路:〈論洋務派的外交思想〉,《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濟南),1990年第2期。
牟宗三:〈九十年中國人的思想活動〉,《聯合報》,1990年7月9日,第29版,「聯合副刊」。new window
李喜所:〈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成長的道路〉,《光明日報》(京),1990年11月14日。
李雙璧:〈“求富─治本”:後期洋務思潮的新模式〉,《貴州社會科學》,1990年第12期(總96)。
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2期,1990年12月號。new window
胡成:〈中國近代社會性質之商榷〉,《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3期,1991年2月號。new window
沈松僑:〈現代化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現代化研討會」紀要〉,《新史學》,第2卷第1期,1991年3月。
黃克武:〈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意義與淵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1991年3月。new window
全寅永〈近代中國現代化的性格與其結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1991年3月。
蘇雲峰:〈從理論到實際:清季現代化運動的面面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1991年3月。new window
賴建誠:〈西洋經濟思想對晚清經濟思潮的影響〉,《新史學》,二卷一期,1991年3月。new window
王宏斌:〈培根的《新工具》與晚清思想界─簡論五四之前的科學啟蒙〉,《中州學刊》(鄭州),1991年第2期。
陳振江:〈近代經世思潮的演變〉,《歷史研究》,1991年第3期(總號第211期)。
李喜所:〈晚清洋務思潮興起的必然性〉,《學術月刊》(滬),1991年第5期。
賴秀文:〈王韜對清末變局之省思〉,《史學會刊》(師大),第35期,1991年6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6期,1991年8月號。new window
楊念群:〈戊戌知識分子改革中國的模式〉,《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6期,1991年8月號。new window
Philip A. Kuhn:〈西方對近代中國政治參與及政治體制的影響〉,《新史學》,2卷3期,1991年9月。
胡濱:〈論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及其特點〉,《文史哲》,1991年第6期。
葉漢明:〈文化史與香港婦女的研究〉,《新史學》,2卷4期,1991年12月。new window
羅溥洛(Paul Ropp):〈明清婦女研究:評介最近有關之英文著作〉,《新史學》,2卷4期,1991年12月。
盧開宇、姜新:〈近代知識分子思維方式略論〉,《江海學刊》,1992年第1期。
劉夢溪:〈社會變革中的文化制衡─對五四文化啟蒙的另一種反省〉,《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0期,1992年4月號。new window
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第64卷第6期,1992年6月。
伍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在西方面前的自我意識〉,《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4期,1992年12月號。new window
梁治平:〈「現代化」的代價〉,《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4期,1992年12月號。
王中江:〈福澤諭吉和張之洞的《勸學篇》〉,《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4期,1992年12月號。new window
賀躍夫:〈中日傳統士階層的近代變遷〉,《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4期,1992年12月號。new window
J. C. Tronto:“Moral boundaries:apolitical argument for an ethic of care”,N. Y.
& London:Routledge.(1993)
蔡勇:〈試論道光、咸豐年間中國經世史學〉,《濟寧師專學報》,1993年第1期(總第49期)。
劉曉辰、曹躍明:〈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研究〉,《爭鳴》(南昌),1993年第1期。
葛劍雄:〈天朝心態中的開放觀〉,《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5期,1993年2月號。new window
成曉軍:〈“中體西用”論與洋務運動的興起與失敗〉,《江海學刊》,1993年第3期。
李貞德:〈婦女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角色─歐洲中古婦女史研究〉,《新史學》,4卷2期,1993年6月。new window
余英時:〈香港與中國學術研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7期,1993年6月號。new window
朱維錚:〈「君子夢」:晚清的「自改革」思潮〉,《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8期,1993年8月號。
張灝:〈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民主觀念〉,《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8期,1993年8月號。new window
陳方正:〈論中國民族主義與世界意識〉,《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9期,1993年10月號。new window
(加拿大)杰羅姆•切恩著,成曉軍節譯:〈近現代中國人對西方的研究〉,《湘潭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任火:〈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價值觀念的嬗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鄭也夫:〈西學東漸與近代新型知識分子的產生〉,《浙江學刊》,1994年第4期。
熊月之:〈1842年至1860年西學在中國的傳播〉,《歷史研究》,1994年第4期。
朱弘:〈近代上海的興起 1842─1862〉,《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23期,1994年6月號。new window
劉廣京:〈晚清人權論初探─兼論基督教思想之影響〉,《新史學》,5卷3期,1994年9月。new window
許敏:〈士․娼․優─晚清上海社會生活一瞥〉,《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23期,1994年6月號。new window
沙培德:(Peter Zarrow)〈近期西方有關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新史學》,5卷3期,1994年9月。
陸寶千:〈中國追求知識近代化之過程〉,陳三井主編《郭廷以先生九秩誕辰紀念論文集》(下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刊(2),1994年10月。new window
劉鳳翰:〈晚清的陸軍革新〉,陳三井主編《郭廷以先生九秩誕辰紀念論文集》(下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刊(2),1994年10月。new window
李國祁:〈由盛世危言一書析鄭觀應的改革思想演進〉,陳三井主編《郭廷以先生九秩誕辰紀念論文集》(下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刊(2),1994年10月。new window
陳海文:〈初論社會學與中國文化啟蒙〉,《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26期,1994年12月。new window
陳其泰:〈儒學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對中國史學近代化趨勢的審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1期。
戚其章:〈從“中本西末”到“中體西用”〉,《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陳海文:〈「啟蒙」與「覺悟」─再論社會學與中國文化啟蒙〉,《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28期,1995年4月。new window
朱文華:〈簡論晚清“新文體”散文〉,《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黎仁凱:〈洋務運動與知識分子〉,《河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余祖華:〈啟蒙的發軔─魏源“平人心之積患”思想述評〉,《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6期(總101)。
王揚宗:〈「西學中源」說在明清之際的由來及其演變〉,《大陸雜誌》第90卷第6期,1995年6月。
劉真倫:〈詩史詮義〉,《大陸雜誌》第90卷第6期,1995年6月。
楊益茂:〈洋務運動與晚清政局〉,《清史研究》,1995年4期(總20),1995年12月。
王雙:〈近代沿江三家的商本思想─王韜、馬建忠、薛福成經濟思想試評〉,《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1995年。
何繼齡:〈再論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思想〉,《江漢論壇》,1996年1期。
周積明:〈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阻力〉,《江漢論壇》,1996年2期。
周力:〈簡論晚清的三次“變法”〉, 《暨南學報》(哲社版)(廣州),1996年2期。
任軍:〈論中國近代思想家的超越意識〉,《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
宋富安:〈啟蒙: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的歷史主題〉,《江漢論壇》,1996年3期。
俞旦初:〈簡論十九世紀後期的中國史學〉,俞旦初《愛國主義與中國近代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pp.1-43。
邱為君、張運宗:〈戰後台灣學界對經世問題的探討與反省〉,《新史學》,7卷2期,1996年6月。new window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卷2期,1996年6月。
周武:〈小刀會起義、太平軍戰事與近代上海的崛起〉,《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6年第4期。
周佳榮:〈中國國民性的更新─梁啟超《新民說》析論〉,《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第8期,1996年12月。
胡玉海:〈中國人天朝觀的破滅與主權觀的產生〉,《社會科學輯刊》(瀋陽),1997年第1期。
梁元生:〈近代城市中的文化張力與“視野交融”───清末上海“雙視野人”的分析〉,《史林》,1997年第1期。
羅肇前:〈早期改良主義思潮就是北洋幕府的洋務思潮〉,《史學月刊》(開封),1997年1期。
何繼齡:〈試論早期維新思想與洋務思想的分離〉,《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蘭州),1997年第2期。
高仁立:〈洋務運動與思想啟蒙〉,《長白學刊》(長春),1997年第2期。
張敏:〈晚清上海地區學術史述論〉,《史林》,1997年第3期。
劉文賓:〈清末民初的企業管理思想思想〉,《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4期,1997年5月。
熊月之:〈略論晚清上海新型文化人的產生與匯聚〉,《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總100)。
楊德山:〈淺論早期改良派的義利觀〉,《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冀滿紅:〈略論洋務運動與晚清政局之關係〉,《清史研究》,1997年4期(總28),1997年12月。
劉敬東:〈民主與科學:嚴復啟蒙思想的主題與靈魂〉,《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劉增合:〈1840─1860年經世學派與近代地理觀念的演進〉,《社會科學輯刊》,總第114期,1998年第1期。
程華平:〈近代小說觀念的轉化與報刊業的作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夏俊霞:〈晚清士林的香港觀與思想嬗變〉,《史學集刊》,1998年第2期。
李孝悌:〈當西方知識遇見東方權力─跨越文明的分水嶺〉,《聯合報》,1998年3月9日,第45版,「讀書人周報」。
李國章、趙昌平主編:〈傳記第十四:馮桂芬、王韜、鄭觀應、容閎〉,《二十五史新編──晚清史》,1997年11月第1版,1998年4月第2次印刷。
潘光哲:〈王錫祺(1855-1913)傳〉,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1998年5月。new window
陳絳:〈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難題〉,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1998年5月。new window
王家儉:〈英國對於清季創設現代海軍的影響─近代中國軍事之傳統與蛻變〉,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1998年5月。new window
謝飄云:〈中國近代散文的多重變奏〉,《文史哲》,1998年第6期。
方曉紅:〈晚清小說與報刊媒體發展之關係〉,《江海學刊》,1998年5期(總第197期),1998年9月。
夏俊霞:〈上海開埠與江南士林新的從業觀〉,《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方志華:〈二十一世紀道德哲學的開發與困境─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概說〉,《鵝湖月刊》,第25卷第9期(總號第297),1998年9月。new window
胡成:〈晚清新政時期民變的原因及歷史特徵〉,《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49期,1998年10月號。new window
羅志田:〈夷夏之辨與「懷柔遠人」的字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49期,1998年10月號。new window
楊肅獻:〈英格蘭有啟蒙運動嗎?─歷史家論十八世紀的英國與啟蒙思想〉,《新史學》,9卷4期,1998年12月。new window
胡楚生:〈晚清知識份子變法圖強之改革規畫─以孫詒讓《周禮政要》為例〉,《文史學報》(中興大學),第29期,1999年。new window
趙可:〈晚清知識分子城市觀念的萌動與走向〉,《中州學刊》,1999年第1期(總109),1999年1月。
閻小波:〈梁啟超的世紀情懷〉,《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51期,1999年2月號。
吳淳邦:〈20世紀前西方傳教士對晚清小說的影響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編:《第五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系所,1999年3月初版。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52期,1999年4月號。new window
陳方正:〈「五四」是獨特的嗎?─近代中國與歐洲思想轉型的比較〉,《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53期,1999年6月號。new window
王揚宗:〈《六合叢談》中的近代科學知識及其在清末的影響〉,《中國科技史料》,第20卷第3期,1999年。
熊月之:〈墨海書館與西學傳播〉,《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第9、10期,1999年10月。
周積明:〈晚清經世實學與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現代化」的代價〉,《第二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11月19日〜21日。
林文仁:〈沈思於「諸神」的黃昏─以人物為核心的晚清政治史研究之困境與可能〉,《政大史粹》,第2期,2000年。new window
巫小黎:〈當代知識分子的邊緣姿態與現實關懷─90年代學術隨筆的文化透視〉,《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陳雙燕:〈經世致用與中國近代外交觀念的產生〉,《學術月刊》(滬),2000年第1期。
牛紀霞:〈淺論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群的形成〉,《山東電大學報》,2000年第1期。
馬永強:〈近代報刊文體的演變與新文學〉,《晉陽學刊》,2000年第2期。
何繼齡:〈洋務思想雙重作用的歷史考察〉,《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2000年3月。
方維規:〈「議會」、「民主」與「共和」概念在西方與中國的嬗變〉,《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58期,2000年4月號。
易惠莉:〈中國近代早期對西方社會進化論的反響─以受傳教士影響的知識精英為考察對象〉,《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蔡永明:〈論晚清洋務思想家的近代外交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144期,2000年第4期。
彭明輝:〈外國史地引介與近代史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年5月。
潘光哲:〈晚清士人對英國政治制度的認識〉,《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年5月。new window
王者琦:〈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產生與發展〉,《丹東師專學報》,第22卷第2期,總第80期,2000年6月。
史春風:〈“經世”之學與傳統文化的歷史轉向〉,《濱州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2000年6月。
田井泉:〈中國近代重商思想探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0年6月第22卷增刊。
祖金玉:〈論早期駐外使節對西方民主政體的認識與傳播〉,《南開學報》2000年第6期。
王麗梅、周義順:〈經世致用的近代解讀〉,《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6期,2000年第6期。
姜朝暉、張峰:〈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歷史觀的萌芽〉,《濟南大學學報》,第10卷第6期,2000年。
方志華:〈關懷倫理學對關懷關係的現象學描述〉,《鵝湖月刊》,第27卷第7期(總號第319),2000年7月。new window
陳振風:〈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第19期,2000年8月。
潘光哲:〈張自牧論著考釋劄記─附論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點思考〉,《新史學》,11卷4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方志華:〈關懷倫理學相關理論開展在社會正義及教育上的意涵〉,《教育研究集刊》,第46輯,2001年1月。new window
任桐:〈晚清蘇南改良思想群落的地域成因〉,《江海學刊》,2001年第1期。
王曉光:〈論近代社會變遷對市民文學形成的影響〉,《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總第56期)。
宋暉:〈近代報刊與小說的勃興〉,《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1期,2001年2月。
張光芒:〈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因素──中國近現代啟蒙思潮研究的現狀與反思〉,《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第2期(總第43期)。
王令金:〈中國式近代化的啟蒙與淺嘗─關於洋務運動歷史地位的評說〉,《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總第177期)
李振綱:〈論龔自珍的批判意識與啟蒙精神〉,《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2期,2001年5月。
尚智叢:〈1886-1894年間近代科學在晚清知識分子中的影響─上海格致書院格致類課藝分析〉,《清史研究》2001年8月,第3期。
潘光哲:〈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67期,2001年10月號。new window
李天綱:〈清代儒學與西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67期,2001年10月號。new window
王必勝:〈康有為與中國近代啟蒙思潮〉,《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3卷第11期,2001年11月。
丁英宏:〈《新民說》與梁啟超文化啟蒙思想簡論〉,《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6期,2001年12月。
李輝毅:〈甲午戰爭後兩種救國路徑發軔初探〉,《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1卷第1期(創刊號)
姜義華:〈鄭觀應與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發端〉,《嶺南文史》,2002年第3期。
王韻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轉型對早期現代化的影響〉,《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4期,2002年7月。
(二)王韜研究期刊論文(按王韜研究論文刊出年月先後次序排列,以呈現研究思想脈絡;另為凸顯歷年學者研究成果,特標明年代於前,以明研究次第)
1934年
洪深:〈《申報》總編纂「長毛狀元」王韜考證〉,《文學》,第二卷第6期,1934年6月,pp.1033-1045。
謝興堯:〈王韜上書太平天國事蹟考〉(1934年8月17日完稿),《國學季刊》,第四卷第1期,1934年,pp.31- 49;另收入謝興堯:《太平天國史事論叢》,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pp.186-211。
胡適:〈跋館藏王韜手稿七冊〉(1934年9月22日日記一節),《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8卷第3號,pp.6077-6081,另收入朱傳譽主編:《王韜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11月。
羅爾綱:〈上太平軍書的黃畹考〉(1934年9月29日改定於北平),《國學季刊》,第四卷第2期,1934年10月,pp.269-295;另收入朱傳譽主編:《王韜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1月。
1936年
趙意城:〈王韜攷證〉,《學風》,第6卷第1期,1936年。
吳靜山:〈王韜事蹟考略〉,《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36年。
正先:〈黃公度─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逸經》,第10期,1936年。
1948年
剛主:〈天南遯叟之晚年─吳門訪書記〉,《子曰叢刊》,第3輯,1948年。
1955年
羅爾綱:〈黃畹考〉,《太平天國史記載訂謬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3月。
1957年
沈鏡如:〈王韜的改良主義思想〉,《浙江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1957年第1期(總第3期),pp.1-16。
1958年
王維誠:〈王韜的思想〉,《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7月,pp.36-50。
1961年
羅香林:〈王韜在港與中西文化發展的關係〉,《清華學報》(新),第2卷第2期,1961年6月,pp.33-55。另收於《香港與中西文化交流》,香港:中國學社,1961年。new window
1967年
呂實強:〈王韜評傳〉,《書和人》,第61期,1967年。
Paul A. Cohen:“Wang Tao’s Perspective on a Changing World”in Albert Feuerwerker(ed.)Approaches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章殷寧譯:〈王韜對變動世界的體察〉(上)(下),《幼獅月刊》,第50卷第5、6期,1979年11月、12月。另收於:李國祁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民族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6月初版,1985年11月初版四刷,pp.81-108。
Paul A. Cohen:“Wang T’ao and Incipient Chinese Nationalism”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XXVI,No.4,1967. 熊秉純譯:〈王韜與中國早期的民族主義〉,《世界華學季刊》,第1卷第4期,1980年。
增田涉著,李永熾譯;〈王韜試論〉,《大陸雜誌》,第34卷第2期,1967年,pp.53-57。另收入李永熾:《歷史與思想》,台北:水牛出版社,1990年12月10日三版,pp.3-15。
1968年
羅香林:〈王韜與西士在學術觀摩上的關係〉,《史學彙刊》,1968年第1期。pp.1-8。new window
1969年
賴光臨:〈王韜的生平與著述〉,《報學》,第4卷第3期,1969年,pp.102-106。
1970年
林斌:〈王韜的生平及著作〉,《古今談》,第67期,1970年10月。
1973年
莊練:〈第一個在香港辦報的王韜其人〉,《藝文誌》,93期,1973年6月。
1974年
汪榮祖:〈天南遯叟王韜〉(上)(下),《新知雜誌》,第4年,第1期,pp.57-70;第2期,pp.19-28,1974年6月。
1975年
王爾敏:〈王韜早年從教活動及其與西洋教士之交游〉,《東方文化》,第13卷第new window
2期,1975年7月。
1976年
王爾敏〈王韜課士及其新思潮之啟發〉,《東方文化》,14卷第2期,1976年。new window
1979年
Paul A. Cohen著,章殷寧譯:〈王韜對變動世界的體察〉(上)(下),《幼獅月刊》,第50卷第5、6期,1979年11月、12月。
1980年
Paul A. Cohen著,熊秉純譯:〈王韜與中國早期的民族主義〉,《世界華學季刊》,第1卷第4期,1980年。
汪榮祖:〈王韜變法思想論綱〉,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6月初版,1985年11月初版四刷。
趙靖、易夢虹:〈王韜〉,趙靖、易夢虹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第三編 第二章第二節,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2版,pp.268-276。
1981年
陳祖聲:〈簡論王韜的辦報思想〉,《學習與思考》,1981年第6期。
1982年
吳申元:〈王韜非黃畹考〉,《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朱英:〈中國近代最早提出“變法”口號的思想家─王韜〉,《史學月刊》,1982年第6期。
1983年
劉學照:〈論洋務政論家王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
忻平:〈從王韜的名號觀其坎坷曲折的一生〉,《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3期。
忻平:〈中國最早提出君主立憲制的是王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6期。
侯厚吉、吳其敬:〈王韜的經濟思想〉,侯厚吉、吳其敬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稿》,第二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2第1版。
1984年
廖輔叔:〈王韜與西洋音樂〉,《音樂研究》,1984年2期。
胡寄窗:〈西方經濟知識的早期傳播者王韜〉,胡寄窗《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1985年
楊其民:〈王韜上書太平軍考辨─兼與羅爾綱先生商榷〉,《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4期。
1986年
陳高原:〈十九世紀後期中國知識分子對西學的探求─王韜與嚴復的比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鄭海麟:〈王韜與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兼評王韜變法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廣州研究》,1986年第8期。
夏良才:〈王韜與中西文化交流〉,夏良才、曾景忠主編《近代中國人物》,第三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pp.77-112。
馬藝:〈王韜和《普法戰紀》〉,《歷史教學》,1986年第11期。
1987年
忻平:〈論王韜與上海格致書院〉,《檔案與歷史》,1987年第1期。
熊月之:〈王韜的民權思想〉,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2刷。
席澤宗:〈王韜與自然科學〉,《香港大學中文系集刊》,第1卷第2期,1987年。
鄧亦兵:〈論王韜與丁日昌〉,《史學集刊》,1987年第3期。
關學增、郭常英:〈王韜人才思想述論〉,《史學月刊》,1987年第4期。
Key-ray Chong著,黃天牧譯:〈王韜與孫逸仙〉,《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2卷第4期,1987年。
李喜所:〈評述王韜及其文化思想〉,《東岳論叢》,1987年第5期。
忻平:〈王韜與《循環日報》〉,《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6期。
1988年
王開璽:〈關於王韜上書太平天國之我見〉,《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李天綱:〈略論王韜對中西文化的認識〉,載《中西文化新認識》,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
西里喜行:〈關於王韜和《循環日報》〉,《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十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吳桂龍:〈王韜思想發展探微─讀《普法戰紀》〉,《上海社科季刊》,1988年第1期。
周衍發:〈試析王韜上書太平天國的目的〉,《南京大學學報》,1988年4期。
李景光:〈近代愛國「布衣」王韜〉,《文史知識》,1988年第5期。
1989年
李家園:〈《循環日報》與王韜〉,《香港報業雜談》,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1月香港第1版。
李景光:〈關於王韜二三事〉,《遼寧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總第95期)。
李景光:〈關於王韜上書太平天國的幾個問題─兼與楊其民等同志商榷〉,《社會科學輯刊》(瀋陽),1989年第4期。
單素玉:〈王韜及其對法國大革命的述評〉,《遼寧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1990年
夏良才:〈王韜的近代輿論意識和《循環日報》的創辦〉,《歷史研究》,1990年
第2期。
忻平:〈王韜與墨海書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研究論叢》,第五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1991年
兆平:〈王韜與《扶桑游記》〉,沈立新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話》,華東師範大學,1991年版。
劉仁坤:〈王韜民本主義新探〉,《學習與探索》,總第73期,1991年第2期。
黃文江:〈王韜改革思想的源流及主張的內容〉,《中國文化月刊》,140期,1991年6月。
謝國明:〈王韜與「循環日報」〉,載《香港報業春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易惠莉:〈晚清平民知識分子的西學道路──評王韜與沈毓桂西化思想背景的異同〉,《社會科學》,1991年第10期。
1992年
張海林:〈論王韜經濟思想的時代特徵〉,《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馬洪林:〈忻平著《王韜評傳》的魅力〉,《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周武:〈江南才士的畸路──《王韜評傳》讀後〉,《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
洪萬生:〈王韜日記中的李善蘭〉,《科學史通訊》,第10期,1992年6月。new window
柯文:〈假如讓我重寫此書〉,《讀書》,1992年第8期。
韋政通:〈王韜〉,氏著《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9月。
1993年
張海林:〈論王韜的危機意識和政治改革思想〉,《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
吳雁南:〈王韜的變法維新思想與心學〉,《貴陽師專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3期。
雷頤:〈超越傳統與現代─柯文論王韜與中國晚清改革〉,《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6期,1993年4月號。
柏谷:〈柳蔭下的奇人王韜〉,《聯合報》,1993年4月22日第35版。
王也揚:〈論王韜的史觀與史學〉,《史學理論研究》(京),1993年第4期。
林國輝:〈王韜的變法理論及其對改革思潮的貢獻〉,《淡江史學》,第5期,1993年6月。new window
高申鵬:〈王韜與傳統思想的變遷〉,《貴州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總第126期)。
吳方:〈由白衣秀才到宣傳變法的政論家〉,《末世蒼茫──細說晚清思潮》,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頁106~111。
林國輝、黃文江:〈王韜研究述評〉,《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第6期,1993年,pp.67-85。
1994年
忻平:〈王韜與近代中國的法國史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年第1期。
劉學照:〈論洋務政論家王韜〉,《洋務思潮與近代中國》,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
周利生:〈王韜思想述評〉,《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陳玉峰、高仁立:〈王韜與上海格致書院〉,《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5期。
楊天石:〈讀黃遵憲致王韜手札〉,楊天石《尋求歷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1995年
張海林:〈王韜教案觀探析〉,《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4月。
朱健華:〈王韜編輯生涯述論〉,《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總第84期)。
朱維錚、李天綱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