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近代中國的海外旅行文化(1866-1941):以遊歷風氣到旅行事業的推展為中心
作者:蔡明純
作者(外文):Mingchun Tsa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古偉瀛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晚清遊記遊歷旅行雜誌旅行文化中國旅行社海外旅行Late QingTravel WritingOverseas TravelogueTravel CultureTravel BusiuessTourismChina Travel Servi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
本論文試圖處理1866至1941年間,近代中國海外旅行活動,如何在晚清政府、知識界與民國旅行事業的推動之下,旅行之意識、習慣與經驗,所呈現的旅行文化之延續與變異的問題。自天津條約簽訂換約,外人得依約進入中國各地遊歷,產生了諸多因外人在華遊歷的外交爭端與國安疑慮,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促使清廷與朝野知識界逐漸意識到派員出洋了解世界局勢,與各國政經情勢、風俗文化,不至於在中外交涉事務有所掣肘,及改革上的重要性。晚清政府與知識界對改革的認識逐步轉變,連帶使原本在傳統文獻裡的「遊歷」一詞,所指涉的意涵,經歷了從「天下」翻轉為「世界」的過程;對海外遊歷的思索與意識的擴大、變遷,也反映在清代經世文編對遊歷相關選文的整理與部勒上;原本只被賦予在外交使署人員,與遊歷使等少數知識人間的遊歷任務,經歷戊戌、庚子之變局,至20世紀初年,以「廣派遊歷」為政策,將遊歷意識與任務,賦予在各層級官紳與知識人之間,作為出洋考察各項制度與出仕任官所必備之履歷,以及推動改革的一項重要的活動。民國以降,在中國旅行社成立,致力於向更廣大的民眾推廣「事業」與「便利行旅」的意識,通過發行機關刊物《旅行雜誌》,刊載各種海外遊記,與國外旅行環境舒適便利的報導,在旅行事業的營運與雜誌宣傳的推動之下,海外旅行的意識、習慣與經驗又呈現了不同的變化,像是過去在晚清曾經出現,卻因當時遊歷的訴求與習慣,在當時並未受到普遍關注的「便利行旅」意識,通過旅行事業的宣傳而獲得更廣泛的接受,尋求旅行社諮詢、辦理出國文件、舟車移動等便利的體驗,成為諸多海外遊記的投稿者在《旅行雜誌》中,經常被表述的經驗;而晚清時期,未能受到出洋知識人足夠認識的西方休閒度假活動,在民國以降假期制度逐漸落實,與休暇旅行觀念通過旅行事業推展的條件下,亦出現了海外「春遊」與「逭暑」的現象。不過,從本文對《旅行雜誌》海外遊記的考察來看,海外旅行與遊記的投稿,除了培養讀者對海外旅行之憧憬與意識之 外,其所承載赴海外旅行考察、留學旅居,或僑居當地的見聞知訊,使國內讀者得以對海外的進步與發展有所了解,以映照國內各項建設百廢待舉的情況,仍是當時海外旅行所重視的內涵。儘管通過旅行事業的推動、「便利行旅」意識的宣傳,及其對海外旅行活動的形塑,海外見聞知訊的撰寫與呈現,自與晚清遊記寫作中所見到的世界各國政經、風俗、文化,無論在內容與重點上已有極大的不同,但是通過雜誌的刊載以傳達各地見聞知訊,此與晚清的海外遊歷強調傳遞世界局勢、歐美各國的強盛與發展,以推動各階段改革的訴求,兩者則有相互承繼之軌跡。
This dissertation is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travel culture from the last years of the dynasty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By Looking at late Qing officials, intellectuals and Republican elites journeys to the world,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ravel account and travel business contribute to many changes and continued exprieences on travel abroad and its understanding.
According to Tianjin Treaty after the Second Opium War, foreigners were allowed to travel inland with passport. There was a lot of dispute and crisis about foreigners’ travel account, including their investigatinon and adventure for business, military, or missionary purpose. Qing officials began t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overseas traveling to gather foreign information. With the beginning of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Qing officials involved in the management of foreign affiairs began to travel abroad on diplomat missions, the Chinese elites bagan to look anew at Chin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general trend of countries in European, American, and Japan. From 1860’s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Qing diplomats, exiled reformers, and the other bureaucrats and gentlemen, their travel writing provide a lot of new experiences about attitude of overseas traveling, spatial mobility discourses, and the knowledge that must be known before starting to abroad. This dissertation will examine the transitional and constructional processes of overseas traveling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Republic,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Travel Service, the first and largest travel agency owned and run by Chinese, commercial travel writing occupied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is era. This dissertation will discuss how China Travel Service provide many overesas travel records, reports and knowledge in their agency magazine—China Traveller, it endeavored to develop and change different expriences for traveling abroad. By establishing consciousness and knowledge of travel service, common sense and guide information, CTS and its publication helped Chinese urban readers to develop concrete ideas and experiences of overseas, including convenience of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for visitors, and go abroad for vacation. These ideas and experiences was rare for Qing elites. Furthermore, from late Qing to Republic era, the promotion of overseas travel and its destination still being given a role to make Chinese know various foreign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uch as history, custom, modern city culture , international relationhip, and so on.
中文部分
(一)、史料文獻:明代
屈大均著,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屈大均,《翁山文外》,清康熙刻本。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袁隨筆》,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
徐宏祖著,丁文江編,《徐霞客遊記》,臺北:鼎文書局,1974。
梁份著,《懷葛堂集》,收入陶福履、胡思敬編,《豫章叢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曹學佺,《蜀中廣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孫靜庵,《明遺民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鄒迪光,《始青閣稿》,明天啟刻本
魏禧著,胡守仁點較,《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
魏際瑞,《魏伯子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顧炎武,《昌平山水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顧炎武,《顧炎武詩文集‧亭林佚文集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

(二)、史料文獻:清代
王之春,《使俄草》,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王之春,《談瀛錄》,收入王之春著,趙春晨校點,《王之春集》,長沙:岳麓書社,2010。
王元樨,《甲戌公牘鈔存》,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39種,臺北:臺灣銀行,1971。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漢珍資訊,2008。
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北:廣文書局,1964。
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臺北:廣文書局,1964。
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臺北:廣文書局,1964。
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三補編》,杭州:西冷印社,2003。
王寶平編,《晚清東遊日記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王寶平編,《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集成‧教育考察記》,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編,《稿本航海述奇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必麒麟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1999。
甘韓,《皇朝經世文新編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據據光緒28年商絳雪齋書局影印。
竹添進一郎著,張明杰譯,《棧雲峽雨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呂順長主編,《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日本軍事考察記》,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沈裕福,沈師徐輯,《皇朝政典類纂》,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沈垚,《落帆樓文集卷七,外集一》,吳興劉氏嘉業堂1832年刻本。
朱壽朋,《東華續錄(光緒朝)》,上海:集成圖書公司,宣統元年。
李仙得著,黃怡漢譯,陳秋坤校注,《南臺灣踏查手記》,臺北:前衛出版,2012。
徐繼畲,《瀛寰志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嘉慶18年張其錦刻本。
梁廷枏,《海國四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
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麥仲華,《皇朝經世文新編》,上海:大同書局譯刊,出版年不詳。
葛世濬,《皇朝經世文續編》,合肥:黃山書社,2008,據光緒石印本。

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一至十集)》,長沙:岳麓書社,2008。
冊別與收錄內容:
1 林鍼《西海紀遊草》/斌椿《乘槎筆記》/志剛《初使泰西記》/張德彝《航海述奇》、《歐美環遊記》
2 容閎《西學東漸記》/祁兆熙《游美洲日記》/張德彝《隨使法國記》/林汝耀等《蘇格蘭遊學指南》
3 羅森《日本日記》/何如璋等《甲午以前日本遊記五種》 /王韜《扶桑遊記》、黃遵憲《日本雜事詩廣注》
4 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
5 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
6 王韜《漫遊隨錄》/李圭《環遊地球新錄》/黎庶昌《西洋雜志》/徐建寅《歐遊雜錄》
7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
8 康有為《歐洲十一國遊記二種》/梁啟超《新大陸遊記及其他》/錢單士釐《癸卯旅行記》、《歸潛記》
9 劉錫鴻《英軺私記》/張德彝《隨使英俄記》
10 蔡爾康等《李鴻章歷聘歐美記》/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載澤《考察政治日記》

崔國因,《出使美日秘國日記》,合肥:黃山書社,1988。
張之洞,《勸學篇》,收入氏著,《張文襄公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0。
張之洞,《張文襄公奏議》,合肥:黃山書社,2008。
袁世凱著,天津圖書館編,《袁世凱奏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
袁祖志,《談瀛錄》,上海:同文書局,光緒10年石印本。
顏世清輯,《約章成案會覽》,合肥:黃山書社,據淸光緒31年上海點石齋石印本,2008。
陶振孝、閻瑜、陳捷譯,《1862年上海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
陳季同,段映虹譯,《巴黎印象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陳忠倚,《皇朝經世文三編》,合肥:黃山書社,2008。
陳熾,《庸書》,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1。
薛福成,《庸盦海外文編》,臺北:華文書局,據光緒24年刊本,1971。
康有為著,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列國遊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鄭觀應,《盛世危言增訂新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傅雲龍著,傅訓成整理,《傅雲龍日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傅雲龍著,王寶平主編,《遊歷日本圖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趙爾巽撰,楊家駱點校,《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70。
魏源,《皇朝經世文編》,收入魏源全集編集委員會編,《魏源全集》,長沙:嶽麓書社,2011。
黎庶昌,《拙尊園叢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蔣貴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臺北:宏業出版社,1976。
寶鋆等編,《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饒玉成,《皇朝經世文編續集》,江右饒氏雙峰書屋刊本,1882。

(三)、報刊、資料庫
《申報》,1887年11月15日,第1版。
《申報》,1887年11月10日,第1版。
《申報》,1887年11月15日,第1版。
《格致新報》,1898年第2期。
《萬國公報》,第363期,1875年。
《萬國公報》,第372期,1875年。
《外交報》,第3卷第19期,1903。
《外交報》,第9卷第22期,1909。
《圖畫新報》,第3卷第8期,1882。
《廣益叢報》,167期,190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英華辭典資料庫,網址:http://mhdb.mh.sinica.edu.tw/dictionary/index.php


(四)、史料文獻:民國
林語堂著,黃嘉德譯,《生活的藝術》,上海:上海書店,1990。
陳湛綺編,《近現代旅遊文獻資料輯刊》,北京 :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
趙君豪著,蔡登山主編,《民初旅行見聞:20位名人的旅行記》,臺北:秀威資訊,2015。


(五)、專書

Barbara Hodgson著,洪世民譯,《女人旅行三百年紀事》,臺北:山岳文化出版,日月文化發行,2009。
白尚德(Chantal ZHENG)著,鄭順德(Shun de ZHENG)譯,《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台灣》,臺北:南天書局,1999。
Elizabath Beeker著,吳偉疆譯,《旅行的意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心北市:八旗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5。
Elizabeth Gilbert著,何佩樺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臺北:馬可孛羅出版社,2007。
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著,張曉華譯,《資本的年代(1848-1875)》,臺北:麥田出版,2002。
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黃中憲譯,《大探險家:發現新世界的壯闊之旅》,臺北:遠足文化,2010。
Fred Inglis著,鄭宇君譯,《假期:愉悅的歷史》,臺北:韋伯文化,2002。
J. A. G. Roberts編著,蔣重躍、劉林海譯,《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John Urry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出版,2008。
John Urry著,江千綺譯,《消費場所》,臺北:書林出版,2013。
Norbert Ohler著,謝沁霓譯,《中世紀的旅人》,臺北:麥田出版,2005。
Orvar Lofgreno著,朱耘譯,《度假》,臺北:藍鯨出版有限公司,2001。
Peter Burke著,蔡玉輝譯,《甚麼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
王永忠,《西方旅遊史》,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王曉秋、楊紀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1887年海外遊歷使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王淑良,《中國旅遊史(近現代部分)》,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1999。
王勤謨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王惕齋》,寧波:寧波出版社,2011。
毛策,《鄭子瑜傳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尹德翔,《東海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朱德發,《中國現代紀遊文學史》,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
巫仁恕、狄雅斯(Imma Di Biase),《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閒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new window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地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2011。new window
林呈蓉,《水野遵:一個台灣未來的擘畫者》,臺北:台灣書房,2011。
李華川,《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李涯,《帝國遠行:中國近代旅外遊記與民族國家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吳淼,《吳承洛與中國近代化進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汪敬虞,《唐廷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洪惟傑,《戈公振年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
季壓西、陳偉民,《來華外國人與近代不平等條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季壓西、陳偉民,《從同文三館起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尚小明,《學人遊幕與近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易偉新,《民國旅業回眸:中國旅行社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
莊勝全,《萬文遙寄海一方:清帝國對台灣的書寫與認識》,臺北:稻鄉出版社,2013。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郭雙林,《西潮激盪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郭麗,《近代日本的對外認識:以幕末遣歐美使節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郭麗萍,《絕域與絕學:清代中葉西北史地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7。
陳丹,《清末考查政治大臣出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陳政三,《紅毛探親再記:島內到外趴趴走》,臺北:五南文化,2014。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陳室如,《晚清海外遊記的物質文化》,臺北:里仁書局,2014。
陳建勤,《明清旅遊活動研究——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
陳慧先,《丈量台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臺北:稻鄉出版社,2014。
陳曉蘭主編,《想像異國:現代中國海外旅行寫作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new window
黃郁珺,《十八世紀英國紳士的大旅遊》,臺北:唐山書社,2008。
喻學才,《中國旅遊文化傳統》,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三聯書店,2010。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馮天瑜,《「千歲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國觀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2。new window
彭順生,《世界旅遊發展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
張治,《異域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張克宏,《亡命天南的歲月:康有為在新馬》,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6。
張聰,《行萬里路:宋代的旅行與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張倩儀,《大留學潮:記動盪時代的逐夢青春》,香港:商務印書館,2015。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錢國紅,《走近西洋和東洋:中日世界意識形成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熊月之,《上海的外國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鄭焱,《中國旅遊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謝貴安、謝盛,《中國旅遊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鍾叔河編,《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份子接觸東西洋文化的前驅者》,臺北:百川出版,1989。
賈鴻雁,《中國遊記文獻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魏向東,《晚明旅遊地理研究(1567-1644):以江南地區為中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薛莉清,《晚清民初南洋華人社群的文化建構:一種文化空間的發現》,北京:三聯書店,2015。
嚴加紅,《文化理解中的教育近代化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錢國紅,《走進「西洋」與「東洋」:中日世界意識形成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蘇碩斌主編,《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臺北: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2012。
廖文輝,《許雲樵評傳》,新加坡:八方文化工作室,2014。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3。
權赫秀,《東亞世界的裂變與近代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臺北:玉山社,2015。
劉建輝,《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六)、期刊論文、單篇論文
Peter Hibbard著,張廣瑞譯,〈北京飯店與英國通濟隆公司〉,《旅遊學刊》,第5卷第3期,1990年3月,頁38-41。
王北固,〈傳統中國海洋觀念薄弱的原因〉,《歷史月刊》,第210期,2005年7月,頁27-33。
王立群,〈從「原本」到「定本」:《日本雜事詩》修訂考〉,《中國詩歌研究動態》,第2輯,2006,頁96-105
王學玲,〈苦行歷險與嚴辨華夷:清初屈大均之秦晉「宗周」遊〉,《清華中文學報》,第12期,2014年12月,頁265-307。new window
甘懷真,〈「天下」觀念的再檢討〉,收入吳展良主編,《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頁85-110。new window
朱健,〈陸禮華與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蘭臺世界》,2014年第2期,頁121-122。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87-143。new window
巫仁恕,〈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235-285。new window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風氣與士大夫心態:以江南為討論中心〉,收入:熊秉真主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頁 225-255。
巫仁恕,〈從遊觀到旅遊:16至20世紀初蘇州旅遊活動與空間的變遷〉,收入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3月,頁113-149。new window
沈松僑,〈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6年6月,頁145-216。new window
宋彬,〈從黃遵憲的櫻花詩看日本的櫻花崇拜〉,《安徽文學》,2012年第10期,頁77-79。
汪榮祖,〈康有為的西方物質文明之旅〉,《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5卷第1期,2008年6月,頁33-59
林承節,〈黃茂材的印度遊歷和他的記載〉,《東南亞研究季刊》,1991年第2期,頁62-67。
易偉新,〈旅行雜志:民國時期出版物的典範〉,《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2012年9月,頁143-146。
呂文翠,〈晚清上海的跨文化行旅:談王韜與袁祖志的泰西遊記〉,《中外文學》,第34卷9期,2006年2月,頁5-47。new window
柯木林,〈晚清海外筆記中有關新加坡的記載〉,收入柯木林、林孝勝合著,《新華歷史與人物研究》,新加坡:南洋學會,1986,頁191-197。
柴松霞,〈略論晚清政府關於來華外國人內地遊歷的執照制度〉,《時代法學》,第5卷第4期,2007年8月,頁52-57。
馬將偉、王俊義,〈易堂九子與嶺南遺民交遊考述〉,《嶺南文史》,2008年第4期,頁17-21。
馬將偉,〈易堂九子與江蘇遺民交遊考述〉,《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5期,2009年10月,頁66-78。
馬將偉,〈易堂九子與皖中遺民之交遊及其文化意蘊〉,《聊城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頁83-87。
馬將偉,〈易堂九子與清初仕宦文人交遊考述〉,《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報》,2011年第6期,頁68-75。
許雲樵,〈胡璇澤一身領三國〉,收入氏著,《馬來亞叢談》,新加坡:青年書局,2005,頁130-134。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21-50。new window
馮爾康,〈晚清南洋華僑與中國近代化〉,收入林天蔚主編,《亞太地方文獻研究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1,頁307-320。
楊聯陞著,梁庚堯譯,〈帝制中國的作息時間表〉,收入氏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頁61-89。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的形成及其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72-78。
周振鶴,〈徐霞客與明代後期旅行家群體〉,收入中國徐霞客研究會、江陰市人民政府編,《徐霞客研究》,北京:學苑出版,1997,第1輯,頁52-61。
胡忠良,〈從檔案談晚清歐洲人在華遊歷〉,《歷史檔案》(2002年第2期),頁101-105。
曹愛民,〈黃天鵬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地位及其研究現狀分析〉,《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13年1月),頁102-106。
陳玨,〈晚清「海外遊記」與「殖民時代」:以《稿本航海述奇彙編》中的「物質文化」為引子〉,收入田浩(Hoyt Tillman)編:《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2009,頁805-833
陳東有,〈禁海與通商:明清時期海洋政策的本質〉,《歷史月刊》,第192期,2004年1月,頁44-49。
陳政三,〈英商柯樂養病之旅〉,《歷史月刊》,第233期,2007年6月,頁36-46。
陳室如,〈想像與紀實的建構: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與晚清域外遊記〉,《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26期,2007年3月,頁471-502。new window
陳室如,〈游移與曖昧:王韜《漫遊隨錄》的策略書寫與觀看之道〉,《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2006年12月,頁107-129。new window
陳室如,〈晚清域外遊記的海洋書寫:以張德彝《稿本航海述奇彙編》為例〉,《成大中文學報》,第33 期,2011年6月,頁131-164。new window
陳室如,〈閨閣與世界的碰撞:單士釐旅行書寫的性別意識與帝國凝視〉,《國文學誌》,第13期,2006年12月,頁257-282new window
陳建華,〈黃遵憲「櫻花歌」詩旨與德川幕政〉,《中外文學》,第19卷第5期,1990年5月,頁46-66。new window
傅立萃,〈謝時臣的名勝四景圖:兼談明代中期的壯遊〉,《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4卷,1997年3月,頁185-222。new window
鄭大華、喻春梅,〈瀛寰志略與海國圖志之比較〉,《晉陽學刊》,2008年第6期,頁28-34。
賈鴻雁,〈民國時期旅遊研究之進展〉,《旅遊學刊》,2002年第4期,頁74-77。
賈鴻雁,〈中國古代遊記的整理與出版〉,《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94-98。
賈鴻雁,〈民國時期遊記圖書的出版〉,《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頁106-108。
賈熟村,〈中國首任駐外領事胡璇澤〉,《嶺南文史》,2000年第1期,頁22-24。
潘振平〈《瀛寰志略》研究〉,《近代史研究》,第46期,1988年7月,頁65-87。
潘光哲,〈《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與晚清中國士人「認識世界」的「知識基礎」〉,《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論文》(2001年11月4日)。
蘇碩斌,〈旅行文學之誕生:試論台灣現代觀光社會的觀看與表達〉,《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9期,2014年10月,頁255-286。new window
蘇碩斌,〈日治時期的臺北都市觀光:殖民地與本地的交會〉,收入蘇碩斌主編,《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台灣的觀光文化》,(臺北: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2012,頁278-279。
蘇碩斌,〈觀光/被觀光:日治台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台灣社會學刊》,第36期,2006年6月,頁77-151。new window
劉雨珍,〈日本國志述論(下)〉,《日本研究論集》,2002,頁213-231。
劉磊,〈顧亭林的紀遊詩及清初士人的遊歷風氣〉,《瀋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2007年第4期,頁107-112。

(七)、學位論文
尤靜嫺,《帝國之眼:晚清旅美遊記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王專,《陳光甫與中國近代旅遊業》,蘇州:蘇州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09。
林芝仰,《明代的旅遊指南》,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
吳雅婷,《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臼井進,《近代日本旅行國家化:日本旅行協會、雜誌「旅」與臺灣形象的建構(1924-1943)》,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9。
洪偉傑,《日本人的南方異己想像:以「新聞」媒體為中心(1870-192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郭九林,《美國禁酒運動的歷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陳碧玲,《海國與陸國:傳統類書中的域外世界》,(臺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韡忻,《戒嚴台灣的世界想像:「自由談」研究(1950-197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莊燕玉,《康南海《列國遊記》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詹怡娜,《明代中晚期旅遊行程的安排與實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博士論文,2013。new window
黃芳,《中國第一本旅行類刊物:「旅行雜志」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
黃明莉,《明代江南的遊觀文化與社會心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
黃樹生,《薛福成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黃龍彬,《洋場形象的奠基者:袁祖志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蔣慧,《陳光甫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
陳鴻明,《遊走政商:陳光甫與國民黨政權(1927-1949)》,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5。
顏麗珠,《單士釐及其旅遊文學:兼論女性遊歷書寫》,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謝先良,《晚清域外遊記中的博物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9。
齊藤啟介,《「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塑造的台灣形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日文部分
(一)、史料文獻
玉虫左太夫,《航米日錄》,收入沼田次郎、松沢弘陽編,《日本思想大系:西洋見聞集》,東京:岩波書店,1983。
荒山正彥監修,《シリーズ 明治・大正の旅行 第1期 旅行案内書集成》,東京:ゆまに書房,2014。
福澤諭吉,《西洋事情》,東京:慶應大學出版會,2002。
福澤諭吉,《西洋旅案內》,收入慶應義塾編:《福澤諭吉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59。

(二)、專書
Eric J. Leed著,加藤誓譯,《旅の思想史:ギルガメシュ敘事詩から世界観光旅行へ(The Mind of the Traveller:From Gilgamesh to Global Tourism)》,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93。
本城靖久,《トーマス・クックの旅:近代ツーリズムの誕生》,東京:講談社,1996。
田村正紀,《旅の根源史:映し出される人間欲望の変遷》,東京:千倉書房,2013。
白幡洋三郎,《旅行ノススメ》,東京:中央公論社,1996。
岡本隆司、箱田惠子、青山治世,《出使日記の時代:清末の中国と外交》,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4。
有山輝雄,《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
森正人,《昭和旅行誌:雑誌『旅』を読む》,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0。
佐佐木揚,《清末における中國日本觀と西洋觀》,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0。
岩下哲典、真栄平房昭編,《近世日本の海外情報》,東京 : 岩田書院,1997。
松浦章,《汽船の時代:近代東アジア海域》,大阪:清文堂,2013。
松浦章,《近代日本中囯台湾航路の研究》,大阪:清文堂,2005。
宮永孝,《幕末遣歐使節團》,東京:株式会社講談社,2006。
曾煥棋,《清代使琉球冊封使の研究》,沖繩:榕樹書林,2005。
菊池一隆,《戦争と華僑:日本‧国民政府公館‧傀儡政権‧華僑間の政治力学》,東京 : 汲古書院,2011。
神崎宣武,《江戸の旅文化》,東京:岩波書店,2004。
張偉雄,《文人外交官の明治日本: 中国初代駐日公使団の異文化体験》,東京:柏書房,1999。
富田昭次,《旅の風俗史》,東京:青弓社,2008。
野間恆,《增補豪華客船の文化史》,東京:NTT出版,2008。
熊達雲,《近代中国官民の日本視察》,東京:成文堂,1998。

(三)、論文
十代田朗,〈近代日本における「避暑」思想の受容と普及に関する研究〉,《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第95卷第5期,2011年7月,頁105-108
丹野勲〈明治日本の海外移民、移住・殖民政策と南進論:南洋、南方アジア中心として〉,《国際経営フォーラム》,第26号,2015年12月,頁77-121。
丹野勲〈明治・大正・昭和初期の日本企業の南洋進出の歴史と国際経営〉,《国際経営フォーラム》,第27号,2016年12月,頁51-91。
佐藤大佑、斎藤功,〈明治・大正期の軽井沢における 高原避暑地の形成と別荘〉,《歴史地理学》,第46卷第3期,2004年6月,頁1-20。
伊原大策,〈旧漢語「旅行」の新漢語への再生について〉,《日本語日本文學》,第35期,2010年7月,頁109-125。new window
汪婉,〈清末中国人の日本遊歴の諸段階と特異性〉,收入氏著:《清末中国対日教育視察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1,頁23-183。
宮崎貴臣,〈明治初期中央官員の休日考〉,《社会系諸科学の探究‧藤井徳行教授退職記念号‧社会科学研究特別号》,京都:法律文化社,2010,頁307-320。
岩佐淳一,〈旅行とメディア—戦前期旅行ガイドブックのまなざし〉,《学習院女子大学紀要》,第3号(2001),頁11-27。
長坂契那,〈明治初期における日本初の外国人向け旅行ガイドブック〉,《社会科学研究紀要》,第69号(2010),頁101-115。
野瀬元子、古屋秀樹、太田勝敏,〈戦前におけるの日本国際観光に関する基礎的分析〉,《土木計画学研究‧講演集》,第40回,2009年11月,頁1-6。
野瀨元子,〈日光、箱根を対象とした観光地形成過程についての考察〉,《東洋大学大学院紀要》,第45号,2008,頁31-55。
楊蕾,〈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期における日本·中国華北間の汽船航路〉,《或問》,第25号,2014,頁87-102。

英文部分
Corbin, Alain. The lure of the sea: the discorvy of the seaside in the Western World, 1750-1840. Cambridge: Polity, 1994.
Mo, Yajun. “Itineraries for a Republic: Tourism and Travel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1866-1954.”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2011.
Pratt, Mary Louise. 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Rojek, Chris John Urry, eds. Touring Cultures: 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 London: Routeledge: 1997.
Tian, Xiaofei. 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