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
作者:李其霖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Chi-lin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鴻泰
陳國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範圍海防重要性滿洲人清代水師戰船海洋史軍事史綠營對象Qing DynastyNavyWarshipMaritime HistoryMilitary HistoryGreen Standard Arm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3)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7
論文摘要
清代初期,百廢待舉,維持各地秩序是第一要務,在沿海的防務上,水師並非滿洲人強項,遂承繼明代,取長補短,繼續延用。無論水師人員或戰船都以明代留下為基礎,進行海防布署。康熙二十二年(1683)以前,所面對的沿海敵對者,主要為鄭成功家族,因此水師防務即針對他們而設置,設置重點以福建地區為主。鄭氏家族覆滅之後,水師布署回歸常態,重視各地均衡。嘉慶以後,廣東的重要性逐漸取代福建成為海防重心。
本文為一制度史研究,內容使用較多的檔案(Archives)及官書資料。在二手資料方面,這部分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因此以參考為主要。研究的斷限,由明末至鴉片戰爭(1644-1842),範圍則以浙江、福建、臺灣、廣東的綠營水師。內容重點以水師制度、戰船制度為面向,再擴充至其他水師防務,如關城(Forts)、砲臺(Batteries)、烽堠(Signal Towers)等方面。
清代水師的建置,主要防範對象為海盜,海防的規劃即針對海盜強弱進行調整,在此前題之下,清代的戰船發展,重速度,不重視船舶大小。然而,一旦海盜所擁有的船舶大小勝過水師,清廷亦會興造與海盜相當的船舶及武器,將其殲滅。其海防政策可謂因時制宜,隨時調整。也因為面對的敵人武力不強,使得清廷在戰船的製造及武器的研發相對保守,遂此,與西方國家的武力差距更大。鴉片戰爭前,清廷的海防布署已相當完善,達到高峰,但面對的敵人為英國而不是海盜,在雙方武力相差懸殊之下,清廷的失敗,顯而易見。
Abstract
In the early days of Qing Dynasty , there was in a state of chaos without governable systems. The priority mission was to organize law and order for the Qing government. On the part of navy security, Qing government was aware of a lack in its experiential management. Therefore, Qing government inherited the same crews and worships from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steady foundation on the navy security. Before 1683 , on the Kangxi Emperor's period in Qing Dynasty , the priority defense area on the navy security had been used to be along the coast of Fujian province for the Zheng , the last official in Ming’s dynasty battled with Qing army , until Zheng’s influence was eliminated by Qing . Qing evenly distributed the navy security along the coast and balanced it on every governable district until Jiaqing emperor set up Guangdong province as his chief district which was total different aspect from the view of Kangxi on the navy security.
This thesis is focused on the studies of Navy System . Most of the content in the paper study was from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official files instead of the second-hand information study.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in the research , the focused range will be the last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o the Opium war (1644-1842). Navy security and warship policy will be two main subjects in the study. The study provinces in the navy security will be Zhejiang、Fujian、Taiwan as well as Guangdong .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ies of warship policy will be the businesses on the forts、batteries、signal and towers .
The leading concern of Navy establishment in security was defended against pirates. As result of it, the security had to be adjusted its defended scheme according the pirates’ battle abilities. If the worships belonged to pirates had the greater dimensions than Qing’s , Qing ;therefore, re-built worships and adjusted their sizes to beat the enemies. Due to the enemies’ diminutive power in the domestic, Qing lose awareness to gradually build enormous worship against other enemie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 obviously example was presented on the Qing’s failure battle when he struggled with England, the great battle power country in the western.
參考書目
一、中文資料
(一)史料
1、檔案、官書
(元)脫脫,《遼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明)申時行,《萬曆大明會典》228卷,臺北:東南書報社,1964。萬曆十五年司禮監
刻本。
(明)李賢,《明一統志》90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收於,《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472-473冊。
(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504卷,北京:中華書局,1962。
(清)三泰,《大清律例》4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清)允祿,《大清會典.雍正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4。
(清)文孚,《欽定六部處分則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文煜,《欽定工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清)文慶,《籌辦夷務始末》,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清)伊桑阿,《大清會典.康熙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3。
(清)托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
(清)伯麟,《兵部處分則例》7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
書》,第856冊。道光刻本。
(清)來保,《欽定大清通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收於《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655冊。
(清)明亮、納蘇泰,《欽定中樞政考》7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
修四庫全書》,第854、855冊。
(清)崑岡,《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1220卷,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欽定大清會典圖》27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
四庫全書》,第796冊。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賀長齡,《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清)新柱,《福州駐防志》16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
匯覽》,第1冊。
(清)董誥,《欽定軍器則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嘉慶兵部刻本。
(清)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清)穆彰阿,《大清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八旗通志》340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4-
671冊。
《大明歷朝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大清會典則例.乾隆朝》,180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大清歷朝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月摺檔》,臺北:故宮博物院。
《兵志》,進呈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兵志.水師》,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兵志.水師概略》,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97。
《武職俸餉額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68
冊。
《武職廉俸章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8
冊。
《南巡盛典》,臺北:新興書局,1979。
《南明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3。
《軍機處檔》,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宮中檔歷朝奏摺》,臺北:故宮博物院。
《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
《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初海疆圖說》,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清朝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清朝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最新清國文武官制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
753冊。
《欽定八旗通志》342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70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收於《臺灣文獻叢
刊》,第102種。
《欽定福建省外海戰船則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欽定福建省外海戰船則例》2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
書》,第858冊。
《閩省水師各標鎮協營戰哨船隻圖說》,4冊,德國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柏
林國家圖書館)藏。
《鄭氏史料續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北京:檔案出版社,1986。


2、筆記、文集
(明)王士騏,《皇明馭倭錄》9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萬曆刻本。收於《續
修四庫全書》,第428冊。
(明)王在晉,《海防纂要》,13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萬曆刻本。收於《四庫
禁燬書叢刊》〈史部〉,第17冊。
(明)王鳴鶴,《登壇必究》40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收於《中國兵書集
成》,第20-24冊。
(明)何汝賓,《兵錄》14卷,明崇禎刻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
(明)何喬遠,《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揚州:廣陵書社,2006。
(明)李昭祥,《龍江船廠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明)李盤,《金湯借箸十二籌》12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收於《四庫禁燬》,
子部,第33冊。
(明)沈有容,《閩海贈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明)沈撰,《南船紀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侯繼高,《全浙兵制》3卷,臺南:莊嚴出版社,1995。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
書》,子部,第31冊。
(明)俞大猷,《正氣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施永圖,《武備水火攻一卷武備地利四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收於《四庫
禁燬》,子部,第28、29冊。
(明)洪受;吳島校釋,《滄海紀遺校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
(明)范景文,《戰守全書》18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刻
本。收於《四庫禁燬》,子部,第36冊。
(明)茅元儀,《武備志》240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收於《中國兵書集
成》,第27-36冊。
(明)高汝栻,《皇明法傳錄嘉隆紀》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
庫全書》,第357冊。
(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
(明)戚繼光,《止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明)———,《紀效新書》18卷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
(明)———,《紀效新書》14卷本,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收於《中國兵書集
成》,第18冊。
(明)———,《戚少保年譜耆編》1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3。
(明)———,《練兵實紀》,北京:中華書局,2001。
(明)許孚遠,《敬和堂集》13卷,國家圖書館藏,萬曆22年,序刊本。
(明)陳九德輯,《皇明名臣經濟錄》18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嘉靖28年,
羅鴻刻本。
(明)陳仁錫,《皇明世法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明)———,《陳太史無夢園初集》3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
四庫全書》,第1381冊。
(明)陳敬法等增補,《崇武所城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明)陳燕翼,《思文大紀》,臺北:新興書局,1975。收於《筆記小說大觀》,第十
編,第三冊。
(明)彭孫貽,《流寇志》1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
書》,第442冊。
(明)焦玉,《火龍神器陣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黃衷,《海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明)楊英,《從征實錄》,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明)鄭大郁,《經國雄略》48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明隆武潭陽王
介爵觀社刻本。
(明)鄭若曾,《鄭開陽雜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收於《四庫全書》,第
584冊。
(明)———,《籌海圖編》13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收於《中國兵書集
成》,第15、16冊。
(明)謝杰,《虔台倭纂》,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瞿共美,《天南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書》,
第444冊。
(明)譚綸,《譚襄敏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收於《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429冊。
(清)丁日昌,《海防要覽》2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收於《中國兵書集成》,
第48冊。光緒10年,敦懷書屋本影印。
(清)丁宗洛,《陳清端公年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清)丁拱辰,《演礮圖說輯要》。咸豐元年,校刻本。
(清)丁寶楨,《丁文誠公奏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光緒19年,刻本。收
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09冊。
(清)毛鳴賓,《廣東圖說》,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同治刊本。
(清)王得一、萬正色,《師中紀績》,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清)印任光、張汝霖撰,《澳門紀略》,世楷堂藏版。
(清)朱正元,《福建沿海圖說》。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線裝書,光緒28年,
上海聚珍版排印本。
(清)———,《浙江海防圖說》,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朱國禎,《湧幢小品》3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光緒19年,刻本。收
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72、1173冊。
(清)朱璐,《防守集成》16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咸豐3年,鳧山又一村活字
本。收於《四庫未收書》,第七輯,第12冊。
(清)余含棻,《籌海策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彙
覽》,第35冊。
(清)佚名,《兵法備遺》,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彙
覽》,第10冊。
(清)佚名,《保障昇平》12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彙
覽》,第9冊。
(清)李增階,《外海紀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福建省圖書館藏,道光刻
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860冊。
(清)杜臻,《海防述略》,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清)———,《粵閩巡視紀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清)阮元,《兩浙防護錄》,揚州:廣陵書社,2004。
(清)———,《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揅經室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林君陞,《舟師繩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乾隆37年,陳奎刻本
影印。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67冊。
(清)邵廷采,《東南紀事》,上海:上海書店,1982。
(清)阿桂、和珅等纂,《欽定軍需則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收於《清代兵事
典籍檔冊匯覽》,第4冊。
(清)俞昌會,《防海輯要》18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光緒11年,星沙明遠
書局刻本。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32-34冊。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清)姜宸英,《海防總論》,臺北:廣文書局,1969。收於河海叢書《海防輯要》。
(清)姚瑩,《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6。
(清)———,《東溟奏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清)———,《東槎紀略》5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清)施琅,《靖海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12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清)計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夏琳,《閩海紀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清)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徐繼畬,《瀛環志略》,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雜中心,2000。收於
《中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珍本匯刊》。
(清)馬建忠,《適可齋記言記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收於《續修四庫全
書》,第1565冊。
(清)張鑑,《雷塘庵主弟子記》8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收於《清代民國
藏書家年譜》,第3冊。
(清)梁廷楠,《夷氛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粵海關志》3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收於《續修四庫全
書》,第834-835冊。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樞垣紀略》,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清國史館編,《皇朝兵志》276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務府朱絲欄本。
(清)陳良弼,《水師輯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書》,
第860冊。
(清)陳倫烱,《海國聞見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清)———,《陳資齋天下沿海形勢》,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咸豐間銅活字本。
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20冊。
(清)陳璸,《陳清端公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清)陶駿保編輯,《皇朝邊防紀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民國初年抄本。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97冊。
(清)章鑰,《海防經略纂要》2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會稽章氏鋤經堂刻本。收
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20冊。
(清)彭孫貽,《靖海志》,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5。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6。
(清)楊炳南,《海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溫睿臨,《南疆逸史》5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鈔本
之排印本影印。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332冊。
(清)盧坤,《廣東海防彙覽》42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清道光間刻本。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25-30冊。
(清)應自程編,《武備挈要彙編》10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收於《清代兵事典
籍檔冊匯覽》,第11-15冊。
(清)薛大烈,《訓兵輯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
覽》,第16冊。
(清)薛傳源,《防海備覽》10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清嘉慶16年,望山堂刻
本。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19冊。
(清)謝清高口述、楊柄南錄,《海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清)韓奕,《海防集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清)藍鼎元,《東征集》6卷,臺北:大通書局,1987。
(清)———,《鹿洲初集》20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收於《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1327冊。
(清)———,《潮州海防記》1卷,光緒3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收於《小方壺齋輿地
叢鈔》,第48冊。
(清)魏源,《海國圖志》10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光緒2年,魏光燾平慶涇固道署刻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743-744冊。
(清)魏源,《聖武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清)關天培,《籌海初集》4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嚴如熤,《洋防輯要》24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道光18年,安康張鵬飛來
慶堂刻本。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21-24冊。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
書》,第597冊。
(清)———,《肇域志》殘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
書》,第586-595冊。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13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
書》,第598-612冊。
《夷匪犯境聞見錄》,東京:汲古書院,1984。《和刻本明清資料集》。
《兵法備遺》3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收於《清代兵事典籍檔冊匯覽》,第10
冊。

3、地方志、輿圖
《康親王平定四省大功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灣地輿全圖》,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六十七、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山根幸夫、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大明一統志》90卷,東京:汲古書院,1978。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王昶,《嘉慶直隸太倉州志》6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嘉慶7年,刻本。收
於《續修四庫全書》,697-698冊。
王棻,《光緒永嘉縣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
708-709冊。
史澄,《光緒廣州府志》163卷,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光緒5年,刊本。
江藩,《道光肇慶府志》2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收於《續修四庫全書》,
第713-714冊。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3。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new window
李維鈺,《嘉慶漳州府志》46卷,嘉慶11年,刊本。
周凱,《廈門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周碩勛,《乾隆廉州府志》20卷,故宮珍本叢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
———,《乾隆潮州府志》42卷,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光緒19年,重刊本。
明誼,《光緒瓊州府志》,臺北:成文書局,1967,光緒16年,刊本。
林希元,《嘉靖欽州志》9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林焜熿,《金門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林燫,《萬曆福州府志》36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收於《日本藏中
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金鋐,《康熙福建通志》64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
本叢刊》。
胡祚遠修,姚廷傑纂,《康熙象山縣志》16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據康熙
37年,刻本影印。收於《稀見方志叢刊》。
唐冑,《正德瓊臺志》44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明正德刻本。收於《天一閣
明代方志選刊》。
徐炳文,《民國雲霄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徐景熹,《乾隆福州府志》77卷,臺北:成文出版社,1962。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1992。
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3。
曹志遇,《萬曆高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明萬曆刻本。
郭文祥,《康熙福清縣志》12卷,北京:線裝書局,2001。據康熙11年,刻本影印。收於
《清代孤本方志選》。
陳昌齊,《道光廣東通志》334卷,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9。
陳衍,《臺灣通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陳壽祺,《同治福建通志》278卷,臺北:華文書局,1968。同治10年,重刊本。
陳灃,《光緒香山縣志》22卷,上海:上海書店,1997。光緒5年,刻本影印。
傅以禮,《福建全省地輿圖說》,光緒21年,石印本。
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280卷,臺北:華文書局,1967。
湯日昭,《萬曆溫州府志》16卷,臺南:莊嚴出版社,1996。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
書》,史部,第210冊。
黃仲昭,《八閩通志》87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弘治刻本。
瑞麟,《光緒廣州府志》163卷,臺北:成文書局,1966。光緒5年,刊本。
葉溥、張孟敬纂修,《正德福州府志》40卷,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
董紹美,《雍正欽州志》14卷,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雍正元年,刊
本。
漳州市交通局編,《漳州交通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趙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200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蔣元樞,《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3。
懷蔭布,《乾隆泉州府志》76卷,乾隆28年,刻本。

4、工具書
王毓銓、曹桂林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明代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永瑢,《歷代職官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成東、鍾少異編著,《中國古代兵器圖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朱保炯、謝沛霖合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吳廷燮,《明代督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2。
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索引》,臺北:明文書局,1991。
唐嘉弘,《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2版。
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2版。
許保林編,《中國兵書知見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陸錫興主編,《中國古代器物大辭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劉申寧編,《中國兵書總目》,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戴逸、羅明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清代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二)專書
工程兵工程學院,《中國築城史研究》,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共10輯,南港: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制度》,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軍事工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代戰爭史》,臺北:黎明出版社,1989。
方真真,《明末清初臺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1664-1684)》,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6。
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作者自印,1974。
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與中國社會發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王兆春,《中國火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王兆春,《中國古代兵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與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王冠倬,《中國古船圖譜》,北京:三聯書局,2001。
王朝彬,《中國海疆炮臺圖志》,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一)》,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包遵彭,《中國海軍史》,臺北:臺灣書局,1970,2版。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二版。new window
田汝康,《中國帆船貿易與對外關係史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1961。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記》,第一-三冊,台南:台南市政府,2000-2003。
何孟興,《浯嶼水寨:一個明代閩海水師重鎮的觀察》,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
李天鳴,《兵不可一日不備》,臺北:故宮博物院,2002。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李則芬,《五千年世界戰爭史》,臺北,黎明出版社,1965。new window
李慶新,《明代海外貿易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辛元歐,《上海沙船》,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中國近代船舶工業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
———,《清代臺灣海防經營的研究》,臺北:渤海堂出版社,1991。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定宜莊,《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人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林啟彥、朱益宜編,《鴉片戰爭的再認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林慶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邱心田、孔德騏,《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南京市博物館編,《寶船廠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姚楠,《七海揚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局,2005。
軍事學院主編,《中國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
凌純聲,《中國遠古與太平印度兩洋的帆筏戈船方舟和樓船的研究》,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0。
席龍飛,《中國造船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張仲禮,《中國紳士》,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
張馭寰,《中國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88。
張鐵牛、高曉星,《中國古代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修定版,1993。
張浩,《中國清代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new window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臺北:故宮博物院,1979。new window
———,《清史論集》(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new window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之20,new window
1969。
陳希育,《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new window
———,《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廣州十三洋行之一潘同文行》,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6。
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章巽,《中國航海科技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古航海圖考釋》,北京:海洋出版社,1980。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黃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與游兵:浙閩粵沿海島嶼防衛的建置與解體》,宜蘭:學書獎new window
助基金,2001。
黃慶華,《中葡關係史》,合肥:黃山書社,2006。
楊一凡、徐立志主編,《歷代判例判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楊仁江,《臺灣地區現存古礮之調查研究》,臺北:內政部,1993。
楊金森、范中義,《中國海防史》,北京:海軍出版社,2005。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楊槱,《帆船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煙臺博物館編,《蓬萊古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趙生瑞主編,《中國清代營房史料選輯》,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
劉旭,《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河南:大象出版社,2004。
潘吉星,《中國火箭技術史稿—古代火箭技術的起源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鄭廣南,《中國海盜史》,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主編,《粵澳關係史》,北京:新華書店,1999。
駐閩海軍軍事編纂室,《福建海防史》,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盧建一,《閩臺海防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蕭國健,《關城與炮台:明清兩代廣東海防》,香港:香港市政局,1997。
蕭致治,《鴉片戰爭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聶德寧,《明末清初海寇商人》,臺北:楊江泉出版,1999。
魏秀梅,《清代之迴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new window
羅爾綱,《綠營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
譚棣華等編,《廣東碑刻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蘇同炳,《台灣史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

(三)論文
王日根,〈明代海防建設與倭寇、海賊的熾盛〉,《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
期,2004,頁13-18。
王宏斌,〈清代前期關於福建台灣海防地理形勢的認識〉,《史學月刊》,第2期,2001,
頁44-48。
王御風,〈清代前期福建綠營水師研究 (1646-1795)〉,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王燕萍,〈修建九龍寨與加強廣東海防的關係〉,《史學月刊》,第3期,1998,頁35-
39。
王聲嵐,〈清朝東南沿海商船活動之研究(1644-184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包樂史,〈明末澎湖史事探討〉《臺灣文獻》,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24:
3。
古鴻廷,〈論明清的海寇〉,《海交史研究》,第1期,2002,頁19-35。
田汝康,〈清初遷界令時明鄭商船之研究〉,《史聯》,第7期,1985,頁8-41。
江柏煒,〈從軍事城堡到宗族聚落——福建金門城之研究〉,《城市與設計學報》,第new window
七、八期,1999,頁133-176。
何孟興,〈明嘉靖年間閩海賊巢浯嶼島〉,《中興大學人文學報》32期,下冊,2002,頁new window
785-814。
吳大昕,〈海商、海盜、倭-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吳建華,〈海上絲綢之路與粵洋西路之海盜〉,《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3:2,2002,
頁24-28。
李天鳴,〈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簡介亞洲文物展中的兵器〉《故宮文物月刊》21:10,new window
2004,頁30-43。
———,〈院藏清代「作戰態勢圖」與戰史研究-以蘇四十三之役為例〉,《故宮學術季
刊》,20:3,2003,頁133-182。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故宮文物月刊》第315期,2009年6
月,頁42-51。
李其霖,〈清代臺灣軍工戰船廠的沒落〉,《暨南史學》,第12期。已收錄。new window
———,〈清代臺灣軍工戰船廠的興建〉,《淡江史學》,第14期,頁198-201。
———,〈清代臺灣之軍工戰船廠與軍工匠〉,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李金明,〈十七世紀初荷蘭在澎湖台灣的貿易〉,《台灣研究集刊》,1999,第2期,頁
61-69。
———,〈清嘉慶年間的海盜及其性質試析〉,《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1995,頁54-
58。
李若文,〈飆風戰海女英梟--論蔡牽媽〉,《臺灣文獻》,57:1,2006,頁193-223。new window
———,〈海盜與官兵的相生相剋關係(1800-1807):蔡牽、玉德、李長庚之間互動的
討論〉,收於,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南港:中央研
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頁467-525。
李毓中,〈北向與南進:西班牙東亞殖民拓展政策下的菲律賓與台灣,1565-1642〉,new window
《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2001,頁31-48。
辛元歐,〈十七世紀的中國帆船貿易及赴日唐船源流考〉,《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new window
九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5,頁191-257。
周維強,〈佛郎機銃與宸濠之叛〉,《東吳歷史學報》,第8期,頁93-127。new window
———,〈明代戰車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季士家,〈清軍機處《蔡牽反清鬥爭》〉,《歷史檔案》,第1期,1982,頁115-119。
林呈蓉,〈國姓爺日本乞師之再考〉,《臺灣風物》45:1,1995,頁15-32。new window
林延清,〈嘉慶朝借西方國家之力鎮壓廣東「海盜」〉,《南開學報》,第6期,1989,頁
65-71。
林偉盛,〈荷蘭貿易與中國海商(1622-1624)〉,《政大歷史系學報》17期,2000,頁new window
1-45。
———,〈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博
士論文,1998。
林聖蓉,〈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臺北:臺灣大學歷
史學碩士論文,2007。
侯俊云,〈雍正朝東南海疆治理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翁佳音,〈16、17世紀福佬商人〉,《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上冊,臺北:中
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59-92。
張中訓,〈清嘉慶年間閩浙海盜組織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二輯,臺北:new window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5,頁160-198。
張彬村,〈十七世紀末荷蘭東印度公司為甚麼不再派船到中國來?〉,《中國海洋發展史new window
論文集》第九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5,頁169-
190。
———,〈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臺北: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頁71-95。
———,〈十六至十八世紀中國海貿思想的演進〉,《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二輯,
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39-59。
———,〈十六至十八世紀華人在東亞水域的貿易優勢〉,《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
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頁345-368。
———,〈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
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頁45-59。
張增信,〈十六世紀前期葡萄牙人在中國沿海的貿易據點〉,《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new window
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頁39-59。
———,〈明季東南海寇與巢外風氣,1567-1644〉,《中國海洋發展論文集》第三輯,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頁313-344。
莊國土,〈清初(1683-1727)的海上貿易政策和南洋禁航令〉,《海交史研究》,第1
期,1987,頁25-31。
許雪姬,〈日治時期台灣面臨的海盜問題〉,林金田主編,《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new window
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頁27-82。
許路,〈清初福建趕繒船戰船復原研究〉,《海交史研究》,第2期,2008年,頁47-74。
陳國棟,〈「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1683-1875)〉,《臺灣的山海經new window
驗》,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古航海家的「近場地圖」──山形水勢圖淺說〉,《中央研究院週報》,臺
北:中央研究院,2007,第1138期,頁3-5。
———,〈好奇怪喔!清代臺灣船掛荷蘭國旗〉,《臺灣文獻別冊》14,南投: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2005,頁6-10。
陳鈺祥,〈清代粵洋與越南的海盜問題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陶道強,〈清代前期廣東海防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曾小全,〈清代嘉慶時期的海盜與廣東沿海社會〉,《史林》,第2期,2004,頁57-
68。
湯熙勇,〈清順治至乾隆時期中國救助朝鮮海難船及漂流民的方法〉,《中國海洋發展史new window
論文集》第八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頁105-172。
黃一農,〈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歷史研究》,第4期,2004,頁74-
105。
———,〈紅夷大砲與明清戰爭——以火砲測準技術之演變為例〉,《清華學報》,清華
大學,1996,26:1,頁31-47。
黃典權,〈清代臺灣武備制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5,1978,頁89-new window
134。
———,〈蔡牽朱濆海盜之研究〉,《臺南文化》6:1,1958,頁74-106。
黃鴻釗,〈嘉慶澳門葡人助剿海盜初探〉,《文化雜誌》,第39期,1999,頁93-97。
儀德剛,〈中國傳統弓箭製作工藝調查研究及相關力學知識分析〉,合肥:中國科學技術
大學科學史與科技考古系博士論文,2004。
劉平,〈清中葉廣東海盜問題探索〉,《清史研究》,第1期,1998,頁39-49。
———,〈論嘉慶年間廣東海盜的聯合與演變〉,《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1998年,頁106-107。
劉佐泉,〈清嘉慶年間雷州海盜初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9,頁25-
29。
劉序楓,〈清代的乍浦與對日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 論文集》,第五輯,臺北:中央new window
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頁188-196。
———,〈清政府對出洋船隻的管理政策(1644-1842)〉,《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九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5,頁331-376。
鄭克晟,〈明朝初年的福建沿海及海防〉,《史學月刊》第1期,1991,頁45-50。
盧建一,〈從明清東南海防體系發展看防務重心南移〉,《東南學術》,第1期,2002,頁
29-33。
———,〈從東南水師看明清時期海權意識的發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118期,
2003,頁107-113。
蕭國健,〈粵東名盜張保仔〉,《香港歷史與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鮑曉鷗著,李毓中譯,〈有關台灣的西班牙史料〉,《臺灣風物》,45:3,1995。new window
關文發,〈清代中葉蔡牽海上武裝集團性質辨析〉,《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4,頁
93-100。

二、外文部分
(一)西文資料(含中譯本)
Andrade, Tonio. Commerce, Culture, and Conflict: Taiwan under European Rule, 1624-1662.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Antony, Robert J.(安樂博),〈罪犯或受害者:試析1795年至1810年廣東省海盜集
團之成因及其成員之社會背景〉,《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7集,下冊,臺
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439-451。
———.王紹祥譯,〈中國海盜的黃金時代:1520-1810〉,《東南學術》,第1期2002。
Blussé, Leonard. M. E. van Opstall and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Den Haag:
Institute voor Neederlandse Geschiedenis, 1986-2000.
———. and N. Evert, E. French eds, The Formosan Encounter: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 1, 1623-1635; Vol. 2, 1636-1645.
Taipei: Shu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1999.
———.莊國土等譯,《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Borao Mateo, José Eugenio. Spaniards in Taiwan.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Boxer, C. R. Dutch Merchants and Marinersin Asia 1602-1795. London:
Variorum Reprints, 2001.
Crawfoud, John. Journal of an Embassy from the Governor-General of
India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d Cochin China. London: H.
Colburn, 1828.
Chase, Kenneth Warren. Firearms: A Global History to 170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en, Kuo-tung. "Chinese Junks", Calliope, 17: 6., pp. 24-27. Feb,
2007.
Chang, Pin-Tsun. "Chinese Migration to Taiwa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 Paradox in Wang Gungwu and Ng Chin-Keong, eds",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1750-1850 Wiesbaden, Germany:
Harrassowitz Verlag, pp. 97-114, 2004.
Cree, Edward H. (Michael Levien ed.), Naval Surgeon: The Voyages of
Dr. Edward H. Cree, Royal Navy, as Related in his Private
Journals, 1837-1856. New York: E. P. Dutton, 1982.
Hucker, Charles O. 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Hale, B. S. Weapons and Warfare in Renaissance Europe.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Huang, Ray. "Military Expenditures in 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Oriens Extremus: 17, 1970.
Lui, Adam Yuen-chung ed. Fort and Pirate: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History Society, 1990.
Mahan, A. T.,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18.
———,安常容、成忠勤譯,《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2版。
Murray, Dian H. 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Parker, Geoffrey.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arfare:The
Triumph of the Wes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傅景川等譯,《劍橋戰爭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Perkins, Dwight H. "Government as an Obstacle to Industrialization:
The Case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7: pp. 478-492, 1967.
Rawlinson, John Lan.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
189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So, Kwan-wai. Japanese Piracy in Ming China During the Sixteenth
Century. East Lan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5.
Swanson, Bruce. Eighth Voyage of the Dragon: A History of China's
Quest for Seapower.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2.
Waldron, Arthur. The Great Wall of China:From History to My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Will, Pierre Etienne. "Discussions about the Market-Place and Market
in Eighteen- Century Guangdong." Essays in Chinese Maritime
History, Vol.7: pp. 323-389, 2000.
Worcester, G. R. G. Sail and Sweep in China: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Junk as Illustrated by the
Collection of Junk Models in the Science Museum. London: H. M.
S. O, 1966.
———. The Junks and Sampans of the Yangtze.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1.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英譯、李雄揮譯,《荷據下的福爾摩沙》,臺北:前衛出
版社,2004。
司徒琳(Lynn A. Struve),《南明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白蒂(Patrizia Carioti)著,莊國土等譯,《遠東國際舞台上的風雲人物──鄭成
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伯來拉、克路士等著(Galeote Pereira. Gaspar da Cruz),何高濟譯,《南明行
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邦特庫(Willem Ysbrantsz Bontekoe),姚楠譯,《東印度航海記》(Memorable
description of the East Indian voyage, 1618-25),北京:中華書局,
2001。
亞馬多・高德勝(Armando Cortesão),《歐洲第一個赴華使節》,(Primeira
Embaixada Europeia à China),澳門:澳門文化協會,1990。
張天澤著,姚楠、錢江譯,《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1998。
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José María Alvarez),李毓中、吳孟真譯著,《西班牙人在
臺灣(1626-1642)》,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葉篤義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江蘇:上海
書店出版社,2005。
穆黛安著;劉平譯,《華南海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張彬村譯,〈廣東的水上世界:它的生態與經濟〉,《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new window
第七輯,上冊,1999,頁145-170。
蘭伯特(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林金源譯,《福爾摩沙見聞錄風中之
葉》,臺北:經典雜誌,2002。
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
書局出版社,2000。


(二)日文資料
大庭修,〈江戶時代に來航した中国商船の資料〉,《關西大學東西研究所記要(5)》,大阪:關西大學,1972,頁13-49。
山本進,〈清代嘉道期の海運政策と漕運と民間委託化〉,《東洋學報》72(3-4):
171-198,1991。
山形欣哉,《歷史の海を走る:中国造船技術の航跡》,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
2004。
山岸德平、佐野正已編,《新編林子平全集》,東京都:第一書房,1978。
山崎清一,〈明代兵制の研究(一)〉,《歷史學研究》93號(1941.11),頁16-32。
———,〈明代兵制の研究(二)〉,《歷史學研究》94號(1941.12),頁24-58。
川越泰博著,李三謀譯,〈倭寇、被虜人與明代的海防軍〉,《中國邊疆史地研究》3期,
1998,頁107-117。
中村孝志,程大學譯,〈有關鄭、荷在東亞的海上情勢〉,《巴達維亞城日記》第3冊,臺
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中村孝志著,許粵華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
中道邦彥,〈清代の海島政策——浙江省玉環山の場合〉,《東方學》第60輯,1980.7。
太田弘毅,《倭寇:商業.軍事史的研究》,橫濱:春風社,2002。
日蘭學會編,《長崎オランダ商館日記》,東京都:雄松堂,1989,第1輯。
永積洋子,劉序楓譯,〈由荷蘭史料看十七世紀的台灣貿易〉,《中國海洋史論文集》第new window
七輯,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37-57。
田中健夫,《倭寇と勘合貿易》,東京:至文堂,1966。
田中健夫,《倭寇-海の歷史》,東京:教育社,1975。
石原道博,《明末清初日本乞師研究》,東京:富山房,1945。
石原道博,《倭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
宇田川武久,《東アヅア兵器交流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93。
佐伯弘次,〈海賊論〉,收於荒野泰典等編,《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史》Ⅳ,東京:東京
大學,1993。
佐伯富著、鄭樑生譯,《清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2版。
村上直次郎(日譯),郭輝、程大學(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南投:臺灣省文獻
會,1970、1990。
村上直次郎譯,《バタヴィア城日誌》,東京都:平凡社,1975。
足立栗園,《海國史談》,東京都:中外商業新報商況社,1905。
岩生成一,〈長崎代官村山等安の台灣遠征と遣明使〉,《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
研究年報》,臺北: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編輯發行,1942。
松浦章,〈日治時期臺灣海峽的海難與海盜之緝捕〉,《臺北文獻》,直字第145期,
2003,頁57-81。
———,〈日治時期臺灣與廈門間的航運貿易〉,《臺北文獻》,直字第146期,2003,
頁89-115。
———,《中国の海商と海賊》,東京:山川出版社,2003。
———,《中国の海賊》,東京:東方書店,1995。
———,《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2002。
———,卞鳳奎譯,《東亞海域與臺灣的海盜》,臺北:博揚文化,2008。
———,李小林譯,〈明清時代的海盜〉,《清史研究》,第1期,1997,頁10-17。
———,卞鳳奎譯《清代臺灣海運發展史》,臺北:博揚文化,2002。
———,劉序楓譯,〈清代的海上貿易與海盜〉,《史聯雜誌》,第30、31期 ,1997,
頁89-96。
奧山憲夫,《明代軍政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