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塑造群體:清代(十七、十八世紀)王羲之蘭亭會傳統之新面貌
作者:盧宣妃
作者(外文):Hsuan-fei L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蘭翔
石守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王羲之蘭亭會(蘭亭雅集)蘭亭序蘭亭清代宮廷李亨特畢沅流杯亭曲水流觴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本論文以十七世紀後半至十八世紀之宮廷內、外續蘭亭會為研究對象,主要想了解清代「續蘭亭會」在王羲之集會的參考模式下,如何透過「物」的製作,完成「塑造群體」的目標,進而了解這些調整與改變,在蘭亭傳統的延續上發揮了甚麼樣的重要性。王羲之蘭亭會因產出《蘭亭序》名蹟而為後代一再追仿,這個可供後代續蘭亭會進行「調整」之「紀念物」製作,可用以展現不同的文化趣味與社群品味。這個調整的過程與趣味的創造,同時可藉以展現該群體之文化資本(如收藏、畫家資源等)、學術興趣,突顯該群體的特殊性格,因此也利於作用在「塑造群體」上。要之,本文將續蘭亭會之空間設計、活動安排及紀念物的創造等,視為一個有機的結構性組合,在此結構性組合上,討論其每個環節所具有的意義。
本文以第二章為始,梳理「曲水流觴」及修禊活動之早期現象,並討論王羲之蘭亭會如何在唐代成為歷史典範。第三章是以清宮內部之流杯建構與「紀念物」的製作為中心,探討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如何透過流杯亭的建造及使用,來塑造帝王與臣子、外藩間之群體感。本文第四、五章,將焦點轉往宮廷外部,檢視同時期地方所發生之續蘭亭會的發展。第四章回顧紹興蘭亭在清初康熙、乾隆兩位帝王時期的整修狀況,以及地方官員與地區菁英如何透過續蘭亭會的舉辦以「塑造群體」,聯手恢復地方榮耀的過程。第五章,筆者挑選了兩個成功透過續蘭亭會之「紀念物」的製作,以達「塑造群體」期待的地方社群。分別為紹興知府李亨特及畢沅幕僚劉錫嘏所主持的續蘭亭會。這兩個集會都是由幕僚團體所組織。此二集會對蘭亭傳統的調整,主要呈現在「紀念物」的製作上,這樣的「紀念」方式有別於過去的蘭亭傳統,甚有新意。第六章,則討論了十九、二十世紀中、日、韓、臺灣等地之續蘭亭會個案,以及為本論文研究作一總結。
總之,本文從「集會」的角度,透過對「紀念物」與「塑造群體」之運作觀察出發,試圖說明以往不受重視之清代續蘭亭會,在蘭亭傳統發展上的重要性。
This dissertation centers on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Lanting Gathering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 in and out of the Qing court during the lat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eighteenth century. By examining how the model of the Wang Xizhi-led gathering was referred to and continued in the Qing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how the making of objects came to shape a collective and what crucial roles the adjustments and changes made to the gatherings have played in continuing the Lanting tradition.
The Lanting Gathering led by Wang Xizhi has been followed and imitated in later generations for its production of Lanting Xu (Preface to the Poems Collected from the Orchid Pavilion). The making of such a poetic work—a memorial open to changes by later generations—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demonstrate different cultural interests and community tastes. Both the process of making changes and the creation of tastes showcased a collective’s cultural capital (i.e., collections and painters’ resources) and scholarly interests,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character and thus conducing to the shaping of the collective. Importantly, this dissertation deems the spatial design, activity arrangement, and memorial creation of the continued Lanting Gatherings an organic and structural constitution, and prob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constituents.
In Chapter 2, this dissertation details the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qushui liushang (Floating Wine Cups on a Winding Stream) and xiuxi (purification ceremony) while discussing how Wang’s Lanting Gathering became a historical paradigm in the Tang dynasty. Chapter 3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liubei (floating cup) and the making of memorials in the Qing court to explore how Kangxi and Qianlong built and adopted Liubei Pavilion (Floating Cup Pavilion) to create a sense of collectivity among the emperor, subjects, and vassal states.
Chapters 4 and 5 shift the focus to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ued Lanting Gatherings outside the court in the same period. Chapter 4 reviews the renovations of Lanting in Shaoxing during the reign of Kangxi and Qianlong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Moreover, it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how local officials and elites continued the Lanting Gathering to build a collective and thus collaboratively restore local glories. In Chapter 5, the author provides two examples of successful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namely the continued Lanting Gatherings directed by Shaoxing prefect Li Hengte and Bi Yuan’s staff member Liu Xigu. Organized by staff members, both gatherings aptly exemplify how the making of memorials for the events fulfilled the expectation of shaping collectives. The changes made by the two gatherings to the Lanting tradition are mainly reflected on the making of memorials. Their modes of commemoration were distinct from the tradition in an innovative way. Chapter 6 discusses the cases of the continued Lanting Gathering in places such as China, Japan, Korea, and Taiwan during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and provides a conclusion to the dissertation.
In summary, the dissertation observes the practice of memorial making and collective shaping through the lens of gatherings to elaborate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inued Lanting Gatherings in the Qing dynasty, a previously neglected field of stud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ting tradition.
傳統文獻

于敏中等編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日下舊聞考(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國朝宫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于敏中、傅恒等編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承德市文物局合編
《清宮熱河檔案(1)》,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
《清宮熱河檔案(2)》,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
《清宮熱河檔案(4)》,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文徵明著,陸曉冬點校
《甫田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申景濬
《旅菴遺稿》,韓國古典綜合DB(據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藏木活字本)。
孔尚任
《湖海集》(清康熙間介安堂刻本)。
孔鮒
《孔叢子》,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
文彥博
《潞公文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毛奇齡
《西河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制科雜錄》,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昭代叢書本)。
王文治著,劉奕點校
《王文治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王先謙
《東華續錄(乾隆朝)》,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緖十年﹝1884﹞長沙王氏刻本)。
王勃
《王子安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明本)。
王勃撰,張遜業校,芥[川]煥點
《王勃集》,收入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漢詩集成 唐詩》,第一輯(東京:古典研究會據延享四年(1747)京都唐本屋吉兵衞門刊本影印,1975)。
王昶
《春融堂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十二年塾南書舍刻本)。
王家相
《清秘述聞續》,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緖十四年﹝1888﹞刻本)。
王復禮編,毛奇齡校
《御覽蘭亭孤山志》(天津圖書館藏清康熙58年﹝1719﹞陸廷燦刻本,原成於康熙38年﹝1699﹞)。
王嗣槐
《桂山堂詩文選》,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康熙青筠閣刻本)。
王溥
《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王維
《王摩詰文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宋蜀本)。
王績著,韓理洲點校
《王無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王闓運
《(光緒)湘潭縣志》(清光緖十五年﹝1889﹞刻本)。
司馬遷
《史記》,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編
《四川文物志》,成都:巴蜀書社2005。
弘曉
《明善堂詩文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永瑢
《四庫全書總目》,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1736-1795﹞武英殿刻本)。
白居易
《白氏長慶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日本翻宋大字本)。
全祖望
《鮚埼亭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縮印清同治十一年﹝1872﹞姚江借樹山房刊本,1965)。
《鮚埼亭集外編》,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本)
危素
《臨川吳文正公年譜》,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朱彝尊
《曝書亭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縮印清康熙本)。
吳承洛
《中國度量衡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吳振棫
《養吉齋叢錄》,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緖刻本)。
吳高增輯
《蘭亭志》,收入《中國園林名勝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據清乾隆17年﹝1752﹞刻本影印),2006,第35冊。
吳翌鳳
《與稽齋叢稿.廬雲小錄》,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1796-1820﹞刻本)。
李白
《李太白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宋刻本)。
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點校
《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
李亨特總裁,平恕等修
《紹興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據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影印)。
李昉編
《太平御覽》,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
李彥章
《榕園文鈔》,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8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李桓輯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二十一)》,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47冊。
李商隱
《李義山詩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李誡
《營造法式》,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李德裕
《會昌一品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李稻塍
《梅會詩選》,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三十二年寸碧山堂刻本)。
李衛
《(雍正)浙江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調元
《童山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刻函海道光五年增修本)。
杜春生編錄
《越中金石記》,收入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輯,《地方金石志彙編》,第43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據清道光十年﹝1830﹞詹波館刻本2011。
汪懋麟
《百尺梧桐閣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淸康熙世美堂刻康熙四十年﹝1701﹞續刻本影印,第241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沈佺期、宋之問撰,陶敏、易淑瓊校注
《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6。
沈約
《宋書》,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1736-1795﹞武英殿刻本。
沈翼機等撰
《浙江通志》,臺北:華文書局據乾隆元年〔1736〕刊本影印,1967。
阮元
《兩浙金石志》,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四年﹝1824﹞李橒刻本。
《兩浙輶軒録》,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刻本。    
《揅經室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清道光﹝1821-1850﹞本。
和珅、梁國治纂修
《欽定熱河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孟浩然
《孟浩然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明本。
房玄齡等
《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晉書》,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東方學會編
《國史列傳(二)》,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36冊。
法式善
《清秘述聞》,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四年﹝1799﹞刻本。
阿桂等纂修
《八旬萬壽盛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姚鉉
《唐文粹》,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元翻宋小字本。
姚燮
《復莊詩問》,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1821-1850〕姚氏刻大梅山館集本。
胡震亨
《唐音癸籤》,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
庫勒納等奉敕撰
《清代起居注──康熙朝》,第13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
孫陳典、汪臺詩文,見鄂敏等撰,王其煌標點
《西湖修禊詩》,收入王國平主編,《西湖詩詞曲賦及楹聯專輯》,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徐元梅修,朱文翰纂
《(嘉慶)山陰縣志》,愛如生中國方志庫,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紹興縣修志委員會校刊鉛印本。
徐堅編
《初學記》,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緒孔氏三十三萬卷堂本。
桑世昌輯
《蘭亭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排印。
袁枚
《小倉山房集》,清乾隆刻增修本。
《隨園詩話補遺》,收入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第3冊。
馬齊等修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愛如生古典資料庫 明清實錄。
高士奇
《金鼇退食筆記》,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高晉等編
《欽定南巡盛典》,收入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第659冊。
康駢
《劇談錄》(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834冊,北京:中華書局據津逮本影印,1991。
張元忭
《(萬曆)紹興府志》,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明萬曆刻本。
張廷玉
《欽定熱河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澄懷園文存》,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間刻澄懷園全集本。
張廷玉撰,戴鴻義點校
《張廷玉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
張岱著、夏咸淳輯校,
《張岱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張維屏
《國朝詩人徵略》,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十年刻本。
戚祚國
《戚少保年譜耆編》,愛如生中國方志庫,據清道光﹝1820-1850﹞刻本。
戚繼光
《止止堂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緖十四年﹝1888﹞山東書局刻本。
梁章鉅
《浪跡叢談》,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梁詩正、張照等編撰
《石渠寶笈(初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世宗纂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高宗
《御製詩集 二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御製詩集 三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御製詩集 五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御製詩集 四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御製詩集 初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御製詩集 餘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清聖祖
《清聖祖御製文初集》,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54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聖祖御製詩三集》,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54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聖祖御製詩初集》,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54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清聖祖撰,清高宗依次和韻,揆敘、鄂爾泰等注,沈喻繪圖,朱圭、梅裕鳳製圖
《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六年〔1741〕武英殿刊朱墨套印本。
清聖祖撰,揆敘等注,沈喻繪圖,馬國賢(Matteo Ripa)製圖
《御製避暑山莊詩(並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武英殿刊朱墨套印本。
畢沅
《山左金石志》,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刻本。
《香草吟》,收入楊焄點校,《畢沅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許東望修,張天復、柳文纂
《(嘉靖)山陰縣志》,收入殷夢霞選編,《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明嘉靖三十年﹝1551﹞刻本影印,2003,第4冊。
連波、查洪德校注
《沈佺期詩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收入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陳廷敬
《御選唐詩》,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康祺
《郎潜紀聞》,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緖刻本。
陳維崧
《陳迦陵文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清本。
《陳檢討四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陳慶鏞
《籀經堂類藁》,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587冊。
陸廣微
《吳地記》,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黄叔璥
《國朝御史題名》,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緖﹝1875-1908﹞刻本。
黄鈞宰
《金壼七墨》,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黃爵滋
2002 《僊屏書屋初集年記》(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頁286-291。
黑板勝美編
2004 《續日本紀》,東京:吉川弘文館。
嵆曾筠
《(雍正)浙江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嵇璜等奉敕撰
《皇朝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彭蘊璨
《歷代畫史彙傳》,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據清道光刻本影印。
惠棟
《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注補》,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紅豆齋刻本。
舒其紳等修,嚴長明等纂
《(乾隆)西安府志》,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1736-1795﹞刊本。
鄂敏等撰,王其煌標點
《西湖修禊詩》,收入王國平主編,《詩詞曲賦及楹聯專輯》,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鄂輝
《平苗紀略》,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武英殿活字本。
馮桂芬
《(同治)蘇州府志》,清光緖九年﹝1883﹞刊本。
黃爵茲
《僊屏書屋初集年記》,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據清道光刻本影印,1968。
葉廷琯
《鷗陂漁話》,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董誥
《全唐文》,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內府刻本。
福趾
《户部漕運全書》,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緖刻本。
蒲積中
《歲時雜咏》,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趙爾巽
《清史稿》,民國十七年﹝1928﹞清史館本。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
《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劉大櫆
《海峰文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刻本。
劉奕點校
《王文治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劉清原纂,傅修續纂修
《直隸遵化州志》,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乾隆59年﹝1794﹞刊本。
劉嗣綰
《尚絅堂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道光大樹園刻本。
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
《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
《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劉應鈳修,沈堯中纂
《(萬曆)嘉興府志》,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刊本。
厲鶚
《樊榭山房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清振綺堂本。
慶桂纂修
《國朝宫史續編》,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清嘉慶十一年〔1806〕內府鈔本。
樂鈞
《青芝山館詩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二十二年刻後印本。
歐陽修
《新唐書》,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歐陽文忠公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元本。
歐陽詢
《藝文類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潘衍桐
《兩浙輶軒續録》,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光緖刻本。
蔣廷錫等編纂
《古今圖書集成》,第97冊,臺北:文星書店1964。
鄭僑生修
《(康熙)遵化州志》,愛如生中國方志庫,據清康熙間﹝1661-1722﹞修康熙鈔本。
鄭澐修,邵晉涵纂
《(乾隆)杭州府志》,清乾隆刻本。
穆彰阿
《(嘉慶)大清一統志》,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續編景舊鈔本。
蕭子顯
《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南齊書》,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蕭良幹修,張元忭、孫鑛纂,李能成點校
《萬曆《紹興府志》點校本》,寧波:寧波出版社,2012。
蕭統撰,李善等註
《六臣注文選》,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四部叢刊景宋本。
錢泳撰,孟斐校點
《履園叢話(下)》,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錢泰吉
《甘泉鄉人稿》,清同治11年﹝1872﹞刻,光緖11年﹝1885﹞增修本。
錢陳群
《香樹齋詩文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刻本。
錢維喬
《(乾隆)鄞縣志》,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
戴璐
《藤陰雜記》,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嘉慶石鼓齋刻本。
繆荃孫纂錄
《續碑傳集(五)》,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
薛岡
《天爵堂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韓鄂
《歲華紀麗》,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明萬曆〔1573-1620〕秘册彙函本。
韓醇
《詁訓柳先生文集》,1177年,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新編外集末韓氏後。
嚴繩孫
《秋水集》,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康熙雨青草堂刻本。
酈道元
《水經注》,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麟慶
《鴻雪因緣圖記》,第一集,北京:線裝書局,據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2003。
《鴻雪因緣圖記》,第三集,北京:線裝書局,據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2003。



近人論著

中文

﹝?﹞穎編,錢泳校訂
2006 《梅溪先生年譜》,收入陳祖武選,《乾嘉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10冊。
丁家桐、朱福烓
1993 《揚州八怪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51-152。
于倬雲等
2012 《乾隆皇帝的祕密花園》,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尹占華
2000 〈大歷浙東和湖州文人集團的形成和詩歌創作〉,《文學遺產》,第4期,頁65-73。
文物出版社編
1977 《蘭亭論辨》,北京:文物出版社。
方聞
1968 〈董其昌與正宗派繪畫理論〉,《故宮季刊》,第2卷,頁1-34。
毛文芳
2008 《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毛振華
2007 〈《左傳》賦詩習俗的淵源與流變〉,《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1期,頁97-101。
王子林
2011 〈乾隆太上皇宮寧壽宮營建考〉,《故宮學刊》,第七輯,頁122-143。
2011 〈清紫檀木雕蘭亭修禊圖八柱帖插屏〉解說,收入故宮博物院編,《蘭亭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383-385。
王心白、紀偉
2001 〈醇親王墓碑亭修繕和特點淺析〉,《古建園林技術》,第3期,頁35-39。
王平
2006 《探花風雅夢樓詩――王文治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
王正華
2003 〈呈現「中國」:晚清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萬國博覽會之研究〉,收入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王汎森
2008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9本第1分,頁63-93。
王兵
2016 〈明清文士周京生平及其入清後游幕考〉,《成大歷史學報》,第50號,頁121-152。
王秀臣
2005 〈燕饗禮儀與春秋時代的賦詩風氣〉,《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67-72。
王其亨、官嵬
1997 〈寧壽宮花園的點睛之筆:禊賞亭索隱〉,收入單士元、于倬雲編,《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一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296-310。
王英志
2013 〈袁枚集外尺牘考釋〉,《中州學刊》,第10期,頁151-155。
王記錄
2007 〈清代史館修史、幕府修史及私家修史的互動〉,《史學史研究》,第2期,頁48-56。
王連起
2010 〈陸柬之和他的蘭亭詩〉,《文物》,第2期,頁77-86。
2012 〈關於《蘭亭序》的若干問題〉,《書法叢刊》,第129期,頁18-96。
王勝軍
2010 〈康熙理學思想探析〉,《文史博覽》,第2期,頁31-33。
王鈴雅
2011 〈勺園與米萬鍾文化形象的形塑:《勺園圖》相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禕
2007 〈明代藩府刻《蘭亭圖》卷及其變遷〉,《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頁142-155。
王曉芳
1986 〈中南海流杯亭〉,《古建園林技術》,第1期,頁28。
王靜靈
2016 〈柏林收藏的紫光閣功臣像及其相關作品新論〉,《故宮學術季刊》,第34卷第1期,頁153-214。
王鍾翰
1994 〈康熙與理學〉,《歷史研究》,第3期,頁116-122。
古原宏伸
1992 〈近八十年來的中國繪畫史研究的回顧〉,《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頁541-551。
史革新
2007 《清代理學史(上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
2012 《曹寅與康熙》,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白鈴安(Nancy Berliner)作,李紹毅譯
2011 〈園林,曲水與書法〉,《紫禁城》,200期,頁20-26。
白謙慎
2000 〈從八大山人臨《蘭亭序》論明末清初書法中的臨書觀念〉,收入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頁462-472。
2013 《吳大澂和他的拓工》,北京:海豚出版社。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
2016 《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Les règles de l''art: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林明澤譯
1999 〈藝術品味與文化資產(Outline of a Theory of Art Perception)〉,收入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Debates)》,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259-275。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
2017 《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石守謙
2010 《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7 《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石守謙、葛婉章主編
2001 《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賈晉華譯
2005 《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318-342。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賈晉華譯
2007 《初唐詩(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全增祐
1944 〈清代幕僚制度論(續)〉,《思想與文化月刊》,第32期,頁35-43。
1944 〈清代幕僚制度論〉,《思想與文化月刊》,第31期,頁29-35。
安輝濬
2012 〈朝鮮時代的畫員〉,《故宮博物院院刊》,第6期,頁6-27。
曲延鈞主編
2002 《中國清代宮廷版畫》,第6冊(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頁483。
朱則杰
2013 〈畢沅“官閣消寒會”與嚴長明《官閣消寒集》〉,《甘肅社會科學》,第6期,頁165-168。
2014 〈畢沅“蘇文忠公生日設祀”集會唱和考論〉,《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頁84-89。
2015 〈王士禎“紅橋修禊”考辨——兼談結社、集會、唱和三者之關係〉,《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頁51-58。
朱則杰、盧高媛
2015 〈《履園叢話》“蘭亭”條與李亨特“續蘭亭修禊”考論〉,《浙江學刊》,第5期,頁107。
朱琪
2012 〈黃易的家世、生平與金石學貢獻〉,收入故宮博物院編,《黃易與金石學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350-371。
朱誠如
2000 〈乾隆建儲與訓政述評〉,《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頁1-11。
朱誠如主編
2002 《清史圖典.康熙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朱劍心
1996 《金石學》,收入《民國叢書(第五編)》(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影印,第86冊。
朱錦雄
2013 〈六朝「詩歌遊戲化」現象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蕾、王其亨
2012 〈乾隆帝的“連鎖”園林——以“千尺雪”為例〉,《新建築》,第6期,頁113-116。
江亞玉
2009 〈日本女兒節的源流與演變〉,《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期,頁193-206。
池田溫著,孫曉林等譯
1999 《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池澤滋子
2006 《日本的赤壁會和壽蘇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衣若芬
2001 〈一樁歷史公案──「西園雅集」〉,《赤壁漫遊與西園雅集》,北京:線裝書局,頁49-95。
2006 〈俯仰之間:《蘭亭修禊圖》及其題跋初探〉,《中國學術》,第24期,頁81-83。
2012 〈宋代「武夷棹歌」中的地景空間與文化意蘊〉,《東華人文學報》,第20期,頁33-58
2014 〈蘭亭流芳在朝鮮〉,收入故宮博物院編,《二零一一年蘭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故宮出版社,頁36-40。
2015 〈印刷出版與朝鮮「武夷九曲」文化意象的「理學化」建構,收入守謙、廖肇亨主編,《轉接與跨界: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頁351-387。
2015 〈朱熹〈武夷櫂歌〉與朝鮮理學家李退溪的次韻詩〉,收入王利民、武海軍主編,《第八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頁532-539。
2015 〈遊觀與求道:朱熹〈武夷櫂歌〉與朝鮮士人的理解與續作〉,《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0期,頁53-71。
2016 〈時間.物質.記憶——清代壽蘇會之文化圖景〉,《長江學術》,2016年第4期,頁57-69。
佐藤道信著,林暉鈞譯
2015 〈近代日本の「美術」と「美術史」〉,《現代美術學報》,第30期,頁13-52。
何炎泉
2015 〈陳淮的書畫收藏與嘉慶皇帝的《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第3期,頁139-179。
2016 〈乾隆朝後期之民間碑帖收藏與碑學關係初探〉,發表於「中國收藏與鑑定史國際研討會」(杭州:浙江大學,2016.11.11-12),頁1-7(未刊稿)。
何冠彪
1999 〈昇平嘉宴——清朝內廷首次賜宴漢官始末〉,《故宮學術季刊》,第16卷第3期,頁113-139。
何傳馨
2000 〈故宮藏《定武蘭亭真本》(柯九思舊藏本)及相關問題〉,收入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頁331-339。
余淑娟
1999 〈唐代曲江詩空間意涵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佩瑾
2012 〈乾隆皇帝的古陶瓷鑑賞〉,收入余佩瑾主編,《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14-40。
余嘉錫
2007 《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
宋兆霖主編
2015 《匠心筆蘊:院藏明清版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
宋志英
2002 〈王隱《晉書》初探〉,《文獻》,第3期,頁4-15。
宋德熹
2009 〈長安之春――唐代曲江宴遊之風尚〉,《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新北市:稻鄉出版社,頁289-321。
李心純
1996 〈從中國古代的上巳節到日本的雛祭〉,《日本學刊》,第2期,頁113-125。
李孝悌
2015 《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金華
2010 〈畢沅及其幕府的史學成就〉,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
李若晴
2011 〈山門流轉一滄桑――《曾賓谷長壽寺修禊圖》遞藏考〉,《新美術》,第6期,頁43-51。
李郁周
2000 〈談文徵明書《重修蘭亭記》〉,收入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頁420-429。
李乾朗
2011 〈禊賞亭〉,《紫禁城》,200期,頁27-29。
李常慶
2008 《四庫全書出版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頁7-8、13-19。
李棪編
1973 《蘭亭大觀:蘭亭陳列品目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研究所文物館。
李源福
1982 〈《蘭亭修禊》圖說〉,《空間》,178,頁29-30。
李慧聞
2000 〈董其昌所見所評唐臨摹本《蘭亭序》及其1618年贈人的一本《蘭亭》:關於鑑定學的一項個案研究〉,收入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頁430-461。
李慧漱
2010 〈賢志、瑞文與奉華寶藏——南宋皇室女性之鑑藏品味與性別文化空間〉,《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1-8。
李豐楙
2000 〈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1-57。
汪利平
2012 〈杭州景觀建設與清代文化政治〉,《新史學》,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頁166-172。
沈津
2002 《翁方綱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258。
尚小明
1999 《學人游幕與淸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祖譔
1991 〈武后時期之洛陽文學〉,《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69-72。
周軒
1993 〈一生流放三次的河督李亨特〉,《紫禁城》,第4期,頁36-38。
周紹良
1979 〈蘭亭八柱近況〉,《書譜》,第6期,頁40-41。
周維權
1990 《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
周燕
2012 〈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并非蘭亭後序〉,《勵耘學刊(文學卷)》,第2期,頁10-25。
吳空
1988 〈乾隆皇帝修中南海問題初探(二)〉,《紫光閣》,第7期,頁47。
1997 〈宗室與宗室宴——西苑和清代宴儀之一〉,《紫光閣》,第4期,頁48。
1997 〈凱旋宴——西苑和清代宴儀之二〉,《紫光閣》,第5期,頁48。
1997 〈外藩和外藩宴——西苑和清代宴儀之三〉,《紫光閣》,第6期,頁48。
2002 〈清代北京西苑的造園特色〉,收入于倬云、朱誠如主編,《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二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217-221。
吳誦芬
2002 〈謝環《杏園雅集圖》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6 〈乾隆朝玉冊成做機制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33卷第4期,頁33-70。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林志明、尉遲秀校訂
2015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明隆主編
2007 《回家真好:2007新店市粗坑里花蟲季文化節》,臺北:新店市粗坑里辦公室。
林家維
2015 〈乾隆朝紫光閣賜宴圖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頁67-96。
林恭祖
1986 〈曲水流觴話上巳〉,《故宮文物月刊》,第37期,頁19-21
林煥盛
1994 〈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院畫新風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碩士論文。
林歡
2011 〈清乾隆竹管蘭亭真賞紫毫筆〉解說,收入故宮博物院編,《蘭亭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344-345。
2011 〈清乾隆蘭亭修禊圖白御墨〉解說,收入故宮博物院編,《蘭亭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351。
祁小春
2007 《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竺岳兵
2004 《唐詩之路唐代詩人行迹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邱江寧、宋啟鳳
2013 〈論元代“續蘭亭會"〉,《江蘇社會科學》,第6期,頁185-190。
侯冬
2012 〈曾燠幕府雅集與乾嘉之際文人心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6期,頁77-84。
侯米玲
2011 〈畢沅與畢瀧的書畫船〉,《史物論壇》,第13 期,頁25-63。
侯志雲
〈風雨七王墳〉,《北京日報》,2009年6月21日。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網頁,網址:http://www.bjdfz.gov.cn/ShowNewsLevel3.jsp?NewsID=1502,檢索日期:2018-11-1。
姜伯勤
2007 〈清代長壽寺園林雅集與廣府文化及琴道――《曾賓谷先生長壽寺后池修禊圖》初探〉,《廣州文博》,頁12-30。
故宮出版社編
2012 《蘭亭八柱》,北京:故宮出版社。
故宮博物院編
2011 《蘭亭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15 《石渠寶笈特展.編纂篇》,北京:故宮出版社。
洪泉、唐慧超
2015 〈曲院風荷變遷圖考〉,《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3期,頁34-41。
胡佩佩
2016 〈朴珪壽與清朝“顧祠修禊”文人的尺牘交流研究〉,《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頁57-62。
胡遂、唐藝溱
2015 〈紅橋修禊與清代士人之心態流變〉,《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頁86-91。
韋旭昇
2008 《韓國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君蘭(Martina Siebert)
〈愛蓮及藕:清代京城蓮藕管理機構的形成〉,網址: https://www.mpiwg-berlin.mpg.de/Presse-PDF/2014_10_17_PM_Schaefer_chn_Siebert.pdf,檢索日期:2018-06-20
唐屹軒
2015 〈新村容子,《アヘン戦争の起源——黃爵滋と彼のネットワーク》〉書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8 期,頁231-237。
孫冬虎
2006 〈元清兩代北京萬柳堂園林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1卷第2輯,頁35-39 。
徐邦達
1982 〈王羲之《蘭亭序》臨本前後七種合考(一〜六)〉,《書譜》,第44期,頁66-75;第45期,頁76-80;第46期,頁66-71;第47期,頁68-71;第48期,頁76-80;第49期,頁66-71。
1984 《古書畫偽訛考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徐筱婷
2012 〈從杜篤《祓禊賦》試觀先秦時期迷信思想及崇巫觀念——與出土文獻合證〉,《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 卷第4 期,頁46-53。
殷亮、王其亨
2006 〈宜靜原同明靜理,此山近接彼山青——清代皇家園林靜宜園、靜明園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碩士論文。
2007 〈御園自是湖光好,山色還須讓靜宜——淺析香山靜宜園28景經營意向〉,《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6期,頁556-559。
神田喜一郎著,戴蘭村譯
1989 〈中國書道史7 隋.唐一〉,《書道全集 第7卷 隋.唐Ⅰ》,臺北:大陸書店。
耿威、王其亨
2010 〈樣式雷圖檔中的恭王府花園〉,《中國園林》,第9期,頁64-67。
茹遂初
2006 《頤和園》,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袁玉紅
1998 〈北京圖書館藏《蘭亭圖》拓本淺說〉,《北京圖書館館刊》,第1期,頁94-60。
2011 〈國家圖書館藏《蘭亭八柱帖》之考析〉,《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第2期,頁59-61。
袁長平
2012 〈山水清音——品讀乾隆時期香山靜宜園理水之美〉,《中國園林》,第8期,頁103-106。
袁森坡
1980 〈清代口外行宮的由來與承德避暑山莊的發展過程〉,《清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頁286-319。
馬汝珩、馬大正
1981 〈論杜爾伯特三車淩維護國家統一的鬥爭〉,《清史研究集》,第1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200-215。
馬雅貞
2014 〈皇苑圖繪的新典範: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的製作及其意義〉,《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第2期,頁39-80。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夏春梅等譯
1997 《江岸送别: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Parting at the Shore: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Ming Dynaty)》,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30-31。
高莉芬
2002 〈儀式與象徵:歲時節日與六朝詩歌研究〉(日本「東亞漢學國際會議」論文),收入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儀式與象徵:六朝詩歌中歲時節日分析及其民俗文化意涵研究〉(執行期間:2002年8月1日至2003年7月31日)。
高鉁明、覃力
1992 《中國古亭》,臺北:南天書局。
高橋静豪著,王君德譯
2009 〈有關蘭亭“曲水”之宴在日本的概况〉,《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1期,頁50-52。
張小李
2014 〈清宮上元節外藩宴與藩屬關係考論〉,《中國文化》,2014年第2期,頁80-95。
張玉芳
2012 〈黃易與東漢熹平石經〉,收入故宮博物院編,《黃易與金石學論集》,頁109-116。
張光賓
1985 〈定武蘭亭真蹟〉,《故宮文物月刊》,第25期,頁29-35。
張羽新
1991 《避暑山莊的造園藝術》,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俊嶺
2014 《朱筠、畢沅、阮元三家幕府與乾嘉碑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張勃
2013 《唐代節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張玲
2009 〈唐亭的文化透視——以唐代詩文為重點的考察〉,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頁13-14。
張恩蔭
1993 《圓明園變遷史探微》,北京:北京體育學院。
張淑嫻
2010 〈揚州匠意:寧壽宮花園內檐裝修〉,收入故宮博物院、柏林馬普學會科學史所編,《宮廷與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技術交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123-168。
張書敏
1998 〈避暑山莊的敖漢蓮〉,收入周金生主編,《承德文史文庫》,第二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張素卿
2007 《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臺北:里仁書局。
張渝新
2002 〈中國古建「亭」的發展演變淺析〉,《四川文物》,第3期,頁10-20
張筠
2014 〈王原祁《西湖十景圖》研究——清宮正統派地景畫的產生及政治意涵〉,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東方藝術史組碩士論文。
張廣善
2002 〈淺議午亭山村〉,《文物世界》,第2期,頁68-72。
張燁
2012 《洋風姑蘇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濟編撰
2001 《蘭亭》,杭州:西泠印社。
張瓊
2005 〈《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緙絲》全卷考略:兼析清高宗時期的緙絲書法〉,《中國歷史文物》,第6期,頁36-43。
張寶章
2011 〈萼輝園和交輝園沿革初探〉,《圓明園》,第11期,頁39-47。
曹書杰
1995 〈王隱家世及其《晉書》〉,《史學史研究》,第2期,頁23-30。
曹寶麟
2000 〈《集王聖教》與《神龍蘭亭》之比勘〉,收入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頁376-392。
梁思成
1984 《營造法式註釋(卷上)》,臺北:明文書局。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朱修春譯
2004 《清初揚州文化(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梅韻秋
2016 〈天下名勝的私家化:清代嘉、道年間自傳體紀遊圖譜的興起〉,《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41期,頁303-370。
盛鴻郎
1993 〈蘭亭原址與蘭渚湖遺址考〉,收入鮑賢倫主編,《王羲之研究論文集:紀念《蘭亭集序》問世1640周年》,杭州:浙江美術學院社,頁139-150。
章滄授
1996 〈千古詠柳第一篇――讀孔臧的《楊柳賦》〉,《古典文學知識》,第6期,頁19-20。
莊吉發
2011 〈翠華南幸.揚州寫真――盛清君臣眼中的揚州〉,收入馮明珠主編,《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恭賀陳捷先教授八秩華誕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77-225。
莊致嘉
〈與BOURDIEU相約巷仔口咖啡店:台灣人的階級品味如何?〉,「巷仔口社會學」網頁,網址: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7/28/chuangchihchia/,檢索日期:2017-11-28。
莫家良
2011 〈畢沅幕府書蹟管窺〉,《書法叢刊》,第4 期,頁66-85。
莫賽
2009 〈淺析皇城相府官宅建築的傳統文化內涵〉,《山西建築》,第7期,頁43-44。
許國平
2011 〈蘭亭八柱帖〉,《紫禁城》,第9期,頁72-74。
許曉東
2011 〈清青玉蘭亭修禊圖山子〉解說,收入故宮博物院編,《蘭亭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368-369。
2011 〈清乾隆款碧玉蘭亭記(序)雙面插屏〉解說,收入故宮博物院編,《蘭亭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370-371。
郭其程、普伍勝
2001 〈乾隆時期刻石《蘭亭圖》拓本的內容與價值〉,《圖書與情報》,第4期,頁80-81。
郭鳳翕
2000 《細說蘭亭八柱冊及八柱亭》,臺北:郭鳳翕。
郭黛姮、賀艷
2010 《圓明園的“記憶遺產” ——樣式房圖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郭黛姮主編
2009 《遠逝的輝煌:圓明園建築園林研究與保護》,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陳一梅
2011 《宋人關於《蘭亭序》的收藏與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陳小凌
2006 〈暮春修禊韻事〉,《故宮文物月刊》,第277期,頁100-107。
陳金陵
2001 《清代乾嘉文人與文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陳弱水(Jo-shui Chen)著,郭英劍、徐承向譯
2010 《柳宗元與唐代思想變遷(Liu Tsung-yü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陳振濂
2006 《維新:近代日本藝術觀念的變遷――近代中日藝術史實比較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陳捷先
2007 〈略論乾隆朝的文化政策〉,收入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臺北:國立故宮
博物院,頁217-229。
2011 《康熙大帝: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陳雅飛
2011 〈太倉藏家畢瀧初探(上、下)〉,《收藏家》,第2、3 期,頁19-27、25-32。
2011 〈科場.幕府.經訓堂――畢沅與王文治的翰墨緣(上、下)〉,《典藏古美術》,第223、224 期,頁186-193、244-253。
2011 〈畢沅、畢瀧家世生平考〉,《歷史檔案》,第3期,頁51-59。
2011 〈畢沅書畫收藏芻議(上、下)〉,《榮寶齋》,第5、7期,頁220-233、224-235。
2011 〈畢沅幕府書家群概論〉,《中國美術學院學報》,第2期,頁28-37。
陳葆真
2009 〈乾隆皇帝與《快雪時晴帖》〉,《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第2期,頁127-192。
2015 〈康熙和乾隆二帝的南巡及其對江南名勝和園林的繪製與仿建〉,《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第3期,頁1-62。
陳輝
2012 〈年年上巳尋歡處,便是當時晉永和——《蘭亭八柱帖》帖石與清廷的曲水流觴亭〉,《中國書法》,第1期,頁57。
陳橋驛
1985 〈蘭亭及其歷史文獻〉,《紹興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1-4。
陳韻如
2005 〈時間的形狀:〈清院畫十二月令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4期,頁103-139。
2014 〈蘭亭修禊圖式的發源與演變——以臺北故宮藏品為中心〉,收入故宮博物院編,《二零一一年蘭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故宮出版社,頁214-226。
傅晶
2003 〈魏晉南北朝園林史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論文,2003。
傅璇琮
1986 《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勞榦
1970 〈上巳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9期,頁245-247
喬治忠、李金華
2010 〈畢沅幕府修史在乾隆時期史學發展中的地位〉,《求是學刊》,第3卷第1期,頁131-137。
喻革良編著
2013 《聖地絕品.神游蘭亭》,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曾藍瑩
2012 〈遺跡探尋與記憶重塑:從黃易《嵩洛訪碑圖》冊談起〉、〈媒介與信息:武氏祠的再發現與清代的文化生產〉,收入故宮博物院編,《黃易與金石學論集》,北京:故宮出版社,頁76-91、257-273。
森鹿三著,戴蘭村譯
1957 〈66、67昇仙太子碑解說〉、〈68、69昇仙太子碑碑陰解說〉,《書道全集 第8卷 唐Ⅱ》,頁171-173。
程子衿主編
2016 《紫禁城悅讀.乾隆花園》,北京:故宮出版社。
程步濤編
2000 《乾隆欽定傳世藏帖》,北京:昆侖出版社。
程彥霞
2008 〈四言詩在兩漢的發展變化〉,《船山學刊》,第4期,頁144。
華人德、白謙慎
2000 《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逯欽立
1985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中、下)》,臺北:學海出版社。
馮建民
2011 〈清代鄉、會試考官的地域分佈狀況研究——基於《清秘述聞》的統計〉,《教育學術月刊》,第11期,頁77-80。
馮爾康
2009 〈從滿文硃批解讀雍正帝的「為君難」——以《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為論述資料〉,收入馮明珠主編,《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350-355。
黃汝婷
2017 〈清人王澍《蘭亭》研究譾論――以王澍相關題跋為中心〉,《中國書法》,第314期,頁58-62。
黃進興
1987 〈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本1分,頁105-131。
黃寬重
2016 〈交游酬唱:南宋與元代士人的蘭亭雅集〉,收入包偉民、劉後濱主編,《唐宋歷史評論(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12-235。
2017 〈以藝會友:南宋中期士人以〈蘭亭序〉為中心的品題與人際關係〉,《漢學研究》,第35卷第3期,頁173-211。
黃簡
2002 〈重讀蘭亭序〉,《第五屆中國書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頁39-46。
楊伯達
1993 〈《萬樹園賜宴圖》考析〉,收入氏著,《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178-210。
1993 〈關於《馬術圖》題材的考訂〉,收入氏著,《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211-225。
楊宗榮
1957 〈蘭亭八柱帖〉,《文物參考資料》,第1期,頁28。
楊國鈞、杜江主編
1993 《避暑山莊七十二景》,北京:地質出版社。
楊雅婷
2008 〈盛世縮影――唐代曲江研究〉,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楊新主編
1994 《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繪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8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明清肖像畫》,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頁204。
葉泉宏
2002 〈乾隆千叟宴與清鮮宗藩關係(1785)〉,《韓國學報》,第17 期,頁283-297。
葉國良
2009 〈周敦頤愛的是什麼蓮〉,《成大中文學報》,第27期,頁37-56。
賈晉華
2015 《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榮新江
2011 〈《蘭亭序》在西域〉,《國學學刊》,2011年第1期,頁65-71。
廖宜方
2011 《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廖寶秀
2003 〈清高宗盤山千尺雪茶舍初探〉,《輔仁歷史學報》,第14期,頁53-119。
端木泓
2009 〈圓明園新證――乾隆朝圓明園全圖的發現與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頁27。
臺靜農
1992 〈祓除與王羲之蘭亭序〉,《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頁1
趙麗紅
2011 〈以蘭亭為主題裝飾的內廷器物〉,故宮博物院編,《蘭亭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340-343。
劉子瑞主編
2009 《顏真卿書法全集》,第2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劉宇珍
2015 〈瑪瑺斫陣圖〉解說,何傳馨主編,《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160。
劉妍鑠
2014 〈蘭亭:景觀、意義與明清之際紹興士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芳如、葛婉章執行編輯
1990 《嬰戲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劉恒
2000 〈清代書家與《蘭亭序》〉,收入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頁473-485。
2011 《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鳳凰教育出版社。
劉致平
1984 《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臺北:尚林出版社。
劉愛東
1992 〈《熱河千尺雪》圖卷與“千尺雪”〉,《文物春秋》,第4期,頁94-96。
劉曉峰
2007 〈上巳節與日本的女兒節〉,《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頁352-364。
劉曉路
1997 〈富岡鐵齋晚年的五方落款――印兼談其與羅振玉、吳昌碩的印緣〉。《美術觀察》,第
1期,頁67-69。
劉潞
2009 《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劉濤
1991 〈王羲之與王獻之〉,收入劉濤主編,《中國書法全集.18.三國兩晉南北朝編》,北京:榮寶齋,頁21-22。
2011 〈彭殤可齊――王羲之與《蘭亭序》〉,收入陳燮君主編,《蘭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61-110。
劉聲波
2012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上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479-480。
潘勝強
2016 〈清代金石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及其原因探析〉,《陰山學刊》,第29卷第3期,頁76-80。
稽果煌
1998 〈漕運千秋(下)〉,《交通與運輸》,第3期,頁45-46。
蔣寅
2007 《大曆詩人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神韻”與“性靈”的消長——康、乾之際詩學觀念嬗變之跡〉,《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23-24、26。
蔣曉光、許結
2014 〈賓祭之禮與賦體文本的構建及演變〉,《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頁163-183。
鄭永華
2014 〈清代萬柳堂及北京園林文化〉,《明清論叢》,第13輯,頁265-271。
鄭和福
2010 〈大都為水也風流――唐代曲江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鄭毓瑜
1994 〈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漢學研究》,第12卷第1期,頁255-264。
盧宣妃
2006 〈閑話當年故宮事――臺北故宮之初〉,收入蔡枚芬主編,《八徵耄念:國立故宮博物院八十年的點滴懷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77-84。
盧慧紋
2011 〈碑與帖的交會――錢泳《攀雲閣帖》在清代書史中的意義〉,《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1期,頁205-276。
2011 〈從神機到人文:盛唐到北宋的草書之變〉,《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第4期,,頁1-58。
2014 〈唐至宋的六朝書史觀之變:以王羲之〈樂毅論〉在宋代的摹刻及變貌為例〉,《故宮學術季刊》,第31卷第3期,頁1-56。
謝麗
2011 〈清乾隆紫檀木嵌玉御臨蘭亭八柱帖第八柱〉,故宮博物院編,《蘭亭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374-381。
韓琦
2007 〈馬國賢與西方銅版印刷的傳入――從中西文獻看《御製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的製作〉,《中國印刷》,第11期,頁106-109。
魏泉
2003 〈“顧祠修禊”與“道咸以降之學新”——十九世紀宣南士風與經世致用學風的興起〉,《清史研究》,第1期,頁69-79。
2008 《士林交游與風氣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喜全、姚亦鋒
2007 〈六朝南京園林調查研究〉,《安徽農業科學》,第35卷第35期,頁11470-11471+11505。
羅惠予
1999 〈淺談《批本隨園詩畫》〉,《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頁76-78。
羅檢秋
2005 〈嘉道年間京師士人的修禊雅集与經世意識的覺醒〉,收入鄭大華、鄒小站主編,《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頁292-306。
蘇紹興
1987 〈從[世說新語〉的統計分析看兩晉士族〉、〈瑯琊王氏之交遊與婚媾――兩晉南朝大士族一「個案」研究〉、〈東晉南朝王謝二族關係初探〉,收入氏著,《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57-137、139-190、191-219。



日文

土谷彰男
2014 〈洛漕斗門考――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詩をめぐって〉,《中國詩文論叢》,第33集,頁207-220。
中村喬
1988 《中國の年中行事》,東京:平凡社。
中根金作
1986 〈曲水考〉,《造園雜誌》,第49卷第4期,頁246-254。
平岡武夫
1978 〈三月三日 上巳 洛濱修禊――白氏歲時記〉,《漢學研究》,第16、17號,頁89-106。
安東俊六
1972 〈景龍宮廷文學の創作基盤〉,《中國文學論集》,3,頁23-24。
伊藤伸
1973 〈昭和蘭亭記念會記〉,收入昭和蘭亭記念會編,《昭和蘭亭記念展圖錄》,東京:昭和蘭亭記念會、五島美術館,頁254-257。
吉田恵二
1919 〈日本古代庭園遺跡と曲水宴〉,《國學院雜誌》,第100卷第11號,頁110-119。
寺本慧達
1919 〈祓褉に就て(上)(中)(下)〉,《六條學報》,第212號,第214號,第215號,頁496-507,頁622-632,頁689-708。
西川寧等編集
1973《昭和蘭亭記念展圖錄》,東京:二玄社。
坂本太郎等校注
1967 《日本書紀(上)》,東京:岩波書店。
赤井益久
2004 《中唐詩壇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杉村邦彥
2013 〈論考 大正癸丑の蘭亭会とその歴史的意義〉,收入陶德民主編,《大正癸丑蘭亭会への懐古と継承:関西大学図書館内藤文庫所蔵品を中心に》,京都:關西大學出版部。
佐藤利行
1987 〈王羲之の生活と思想─逸民の時期を中心に─〉,《国語国文論集(安田女子大学)》,第15卷,頁1-14。
松井如流解說
1974 《書跡名品叢刊 唐 則天武后 昇仙太子碑》,東京:二玄社,頁96-97。
東京国立博物館等編集
2013 《特別展 書聖王羲之》,東京:毎日新聞社等,頁128-129。
板倉聖哲
2013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蘭亭曲水宴図像の展開〉,《美術史論叢》,第29卷,頁1-25。
倉林正次
1966 〈禊祭考─上巳宴とその周辺─〉,《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紀要》,第19輯,頁73-119。
神田喜一郎
2013 〈大正癸丑の蘭亭會〉,收入陶德民主編,《大正癸丑蘭亭会への懐古と継承:関西大学図書館内藤文庫所蔵品を中心に》,京都:關西大學出版部。
荒木伸介
1988 〈史跡の整備と活用─毛越寺庭園遣水と曲水宴─〉,《日本歷史》,第477號,頁96-105。
常盤大定
1941 〈崇福宮泛觴亭解說〉,收在常盤大定、關野貞,《支那文化史蹟.解說》,第5卷,京都:法藏館,頁14-15。
常盤大定、關野貞
1941 《支那文化史蹟》,第5輯,京都:法藏館。
陶德民主編
2013 《大正癸丑蘭亭会への懐古と継承:関西大学図書館内藤文庫所蔵品を中心に》,京都:關西大學出版部。
須羽源一
2013 〈大正癸丑の京都蘭亭會について〉(本文原載於1913年4月20日《大阪朝日新聞》),收入陶德民主編《大正癸丑蘭亭会への懐古と継承:関西大学図書館内藤文庫所蔵品を中心に》。
森野繁夫
1997 《王羲之傳論》,東京:白帝社,頁76、223-228、234-235。
新村容子
2011 〈1820~30年代北京の士大夫交流(4):道光十六年(1836)四月四日「江亭展禊」を中心として〉,《岡山大學文學部紀要》,第55號,頁45-65。
趙景達
1995 〈朝鮮における実学から開化への思想的転回—朴珪寿を中心に〉,《歴史学研究》,第678期,頁12-22。
2014 〈《アヘン戦争の起源—黃爵滋と彼のネットワーク》,東京:汲古書院。
關野貞
1939 〈西遊雜信 上〉,收入關野博士紀念事業會編,《支那の建築と藝術》,東京:岩波書店,頁675-678。
藪田貫、陶徳民編著
2015 《泊園書院と大正蘭亭会百周年》,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



韓文

장진아、전혜은編
2016 《미술 속 도시,도시 속 미술》,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頁150-154。
柳玉暻(유옥경)
1997 〈蕙山 劉淑의 〈修禊圖卷〉 硏究〉,《미술자료》,59,頁50-81。
申相燮
1996 〈우리나라의 流觴曲水宴 遺構(曲水渠)에 관한 基礎研究〉,《韓國庭苑協會誌》,第15卷第1期,頁133-141。
蔣根植
1990 〈慶州 鮑石亭 流觴曲水에 關한 流體科學的考察〉,《美術資料》,46,頁101-110。



英文

Berliner, Nancy
2010 “The Qianlong Garden in the Place of Tranquility and Longevity,” in Nancy Berliner et al., The emperor''s private paradise: treasures from the Forbidden City.
Berliner, Nancy et al.
2010 The emperor''s private paradise: treasures from the Forbidden City, Salem, Mass.: Peabody Essex Museum.
Bourdieu, Pierre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lunas, Craig
1991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Finlay, John R.
2011 “‘40 Views of the Yuanming yuan’: Image and Ideology in a Qianlong Imperial Album of Poetry and Paintings.”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Forêt, Philippe
2000 Mapping Chengde: The Qing Landscape Enterpri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Gray, Basil
1960 “Lord Burlington and Father Pipa’s Chinese Engravings,” The British Museum Quarterly, 22, pp. 40-43.
He, Yanchiuan(何炎泉)
“The Winding Stream Banquet, Kyokusuien, in the Heian Period Garden,” pp. 1-15 (unpublished).
Hearn, Maxwell K.
1999 “An Early Ming Example of Multiples: Two Versions of Elegant Gathering in the Apricot Garden,” in Judith G. Smith and Wen C. Fong, eds., Issues of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Painting,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p. 221-256.
Ho, Wai-kam et al.
1980 Eight Dynasties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Kansas City, and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Cleveland, OH.: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pp. 372-376.
Hsü, Ginger Chengchi
2001 A Bushel of Pearls: Painting for Sale in Eighteenth-Century Yangchow,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wi-joon, Ahn (安輝濬),
“Literary Gatherings and their Paintings in Korea,” in Seoul Journal of Korean Studies, vol, 8, p.85-106.
Kameda-Madar, Kazuko (亀田和子)
2011 “Pictures of Social Networks: Transforming Visu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Orchid Pavilion Gathering in the Tokugawa Period (1615-1868).” 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Laing, Ellen Johnston
1968 “Real or Ideal: The Problem of the "Elegant Gathering in the Western Garden" in Chinese Historical and Art Historical Records,” 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88:3, pp. 419-435.
Ledderose, Lothar
1978-79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Imperial Art Collection in China,” in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43, pp. 33-46.
1986 “Chinese Calligraphy: Its Aesthetic Dimens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rientations, 17:10, pp. 38-40.
Lee, Hui-shu
2010 Empresses, Art and Agency in Song Dynasty China,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Mei, Yun-chiu
2008 “The Pictorial Mapping and Imperialization of Epigraphic Landscap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 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Vinograd, Richard
1992 Boundaries of the Self: Chinese Portraits, 1600-19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eman, Stephen Hart
2011 “Creating the Kangxi Landscape: Bishu shanzhuang and the Mediation of Qing Imperial Identity,”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