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高郵王氏古韻二十二部補苴
作者:劉彩祥
作者(外文):Liu,Cai-xiang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季旭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王念孫古韻譜合韻譜諧聲偏旁古韻二十二部Wang NiansunAncient Rhyme RecordsCo-rhyme RecordsHomophone & Radicals22 Parts of Ancient Rhym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分「補綴合韻譜」及「補正諧聲譜」二階段進行:
石臞先生之作《韻譜》,如「古無去聲」之說、「本音」「合韻」
之例,多從金壇段氏,羅刻《韻譜》以先生早年所擬韻表冠於編首,
每部標韻復依此為說,又盡削「音轉」、「合韻」標識,大亂原書體例。
其後北京大學從羅氏購得未刻之稿若干冊,陸宗達先生參與董理之役,
錄《合韻譜》韻例353 條,分「二韻通合」及「三韻通合」為說。惟
《合韻譜》僅係先生手稿,缺漏在所難免,陸氏於合韻之字未有標識,
則又重蹈羅氏覆轍矣。許詩英、陳伯元二位先生雖先後增補,仍未臻
完善。今逐字、逐條稽核《韻譜》、《合韻譜》韻例,凡某部獨用之例
繫於本韻譜,與他部合韻者,於彼此合韻譜中互見,本韻、合韻既立,
則各部韻字可知矣。
復以小篆為主,古文字為輔,校正韻字暨《說文》正文之字形結
構,進而分析其諧聲偏旁及系聯。古音歸部悉依石臞先生原意。先生
原意可由《韻譜》、陸譜、《經義述聞》韻表、著述中之文字片斷及宋
保《諧聲補逸》求之;如不可得,則參諸《說文》段注歸部。段氏歸
部依各篆下所標韻部為據,可從者從之,不可從者加案語辨正之。
文末編製「韻例有無」、「韻例異同」及「歸部異同」三表,以為
各譜比較。製「各部韻字廣韻歸屬表」,觀察各部韻字變入《廣韻》
二○六韻之情形。另製「段、王歸部相異一覽表」,分析二家得失。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Mending
Co-rhyme Records" and "Corrective Homophone & Radical Records":
In Mr. Shi Qu’s Rhyme Records, such the statement as “there was no
‘departing tone’ in ancient time,” and the example of “original tone” and
“co-rhyme” are most from Jintan Duan Yucai. The Rhyme Records
carved by Lo Chenyu took rhyme table formulated by Mr. Shi in his early
years in the head of the edition, and to which the standard rhyme of each
book is according, as well as completely deletes “tone switch” and
“co-rhyme” marks, severely destructing the style of original book.
Thereafter, Bejing University obtained several books of manuscripts not
been carved from Lo Chenyu. Lu Zongda participated in compilation,
collecting 353 example entries of Co-Rhyme Records, and divided into
the schools of “Co-two rhymes” and “Co-three rhymes”. However,
Co-Rhyme Records were Mr. Lu’s manuscript so that omissions are
inevitable; Lu Zongda did not mark the words with co-rhyme, and then
repeated Lo Chenyu’s mistakes again. Although Hxu Shiying and Chen
Xinxiong conducted additions, it has not yet attained perfect. Now, the
rhyme examples in Rhyme Records, and Co-Rhyme Records were
checked one by one. Where the example exclusively used in certain part
depending on main Rhyme Records, having co-rhyme with other parts
can be seen in both Co-rhyme Records each other, so that main rhyme
and co-rhyme are created, and then the rhymes of each part can be
known.
iii
In addition, the author corrected rhymed characters and the font
structure of the text of Shuowen Jiezi mainly with small seal scripts,
supplemented by ancient characters, and then analyzed their homophone,
radicals and correlation. The attribution part of ancient tones is
completely subject to Mr. Shi Qu’s original mean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can be got from Rhyme Records, Lu Records, Jing Yi Shu Wen,
rhyme tables, texts in writing, and Song Bao’s Homophone Supplements;
if they are not available, refer to the Part Attribution of Shuowen jiezi
annotated by Duan Yucai. Duan’s Part Attribution is based on the rhyme
part of each seal scripts for whether follow or identify it by additions.
Three tables as “With or Without Rhyme Exampl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Rhyme Examples”,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art Attribution” were prepared in the end of text for comparison of
each records. “Rhymes of Each Part in Guangyun Attribution Table” was
prepared to observe the situation of the changed rhymes of each part into
206 rhymes in Guangyun. In addition a “Duan’s and Wang’s Part
Attribution Dissimilarity List” was prepared to analyz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一、傳統文獻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據武進莊氏
本校刊。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公司,1993,據經韵樓臧版影印。
吳‧韋昭注,《國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據士禮居黃氏重雕本校刊。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1。
梁‧顧野王,《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據小學彙函本校刊。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校勘記三卷,臺北:藝文印書館,據通志堂本
影印。
唐‧玄應,《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影印清道光二十五年海山仙館叢書本,收
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98 冊,經部。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92。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四卷,影印《四庫全書》本,經部。
宋‧丁度等編,《集韻》,高雄:學海出版社,2001 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天工書局,1994。
宋‧朱熹,《詩經集註》(仿古字版),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宋‧戴侗,《六書故》三十三卷,影印《四庫全書》本,收錄於中華漢語工具書
書庫第13 冊。
明‧焦竑,《焦氏筆乘》六卷續集八卷,影印上海師大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四年
謝與棟刻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29 冊,子部。
明‧陳第,《毛詩古音攷》四卷,影印《四庫全書》本,經部。
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續,《正字通》十二卷附《字彙》舊本首卷一卷,影
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
234–235 冊,經部。
清‧顧炎武,《音學五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據觀稼樓仿刻本影印。
清‧戴震,《毛鄭詩考正》,《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上海:上海書店,1983。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清‧王念孫,《讀書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清‧王念孫等撰,羅振玉輯印,《高郵王氏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清‧孔廣森,《詩聲分例》,《續經解毛詩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
高郵王氏古韻二十二部補苴
清‧張惠言撰,清‧張成孫編,《諧聲譜》五十卷附錄二卷校記一卷,影印華東
師大圖書館藏民國二十三年葉景葵影印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47
冊,經部。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清‧江有誥,《江氏音學十書》十二卷,影印南圖藏清嘉慶道光間江氏刻本,收
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48 冊,經部。
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據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清‧李富孫,《春秋三傳異文釋》十二卷,影印清道光蔣氏刻別下齋叢書本,收
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4 冊,經部。
清‧宋保,《諧聲補逸》,清光緖九年(1883)至十四年(1888)德化李氏刊木犀
軒叢書本。
清‧丁履恆撰,清‧龐大堃校勘,《形聲類篇》二卷餘論一卷校勘一卷,影印北
圖分館藏清光緒二十二年佞漢齋叢書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247 冊,
經部。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續經解毛詩類彙編(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續經解毛詩類彙編(二)》,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6。
清‧陳喬樅,《三家詩遺說攷》,《續經解毛詩類彙編(三)》,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6。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
清‧吳大澂輯,《說文古籀補》,北京:中華書局,1988。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
清‧孫詒讓,《大戴禮記斠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二、近人論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漢魏古注十三經附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據中華書局1936 年版《四部備要》縮印。
于省吾,《殷栔駢枝全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方俊吉,《高郵王氏父子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王力,《同源字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王力,《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2013。
王力,《漢語音韻學》,《王力文集》第四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王力,《漢語音韻‧音韻學初步》,《王力文集》第五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6。
王章濤,《王念孫‧王引之年譜》,揚州:廣陵書社,2006。
朱起鳳,《辭通》,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吳澤順,《漢語音轉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6。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李孝定,《讀說文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
沈兼士主編,《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85。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
季師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
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
故宮博物院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容庚,《金文編》(第三版批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
徐振邦,《聯綿詞概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徐興海,《廣雅疏證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耿振生,《20 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
馬宗霍,《說文解字引經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2。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
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稾》,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張道俊,《說文解字注古韻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許世瑛,《許世瑛先生論文集》,臺北:弘道文化事業公司,1974。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2。
郭沫若,《卜辭通纂》,《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四卷,北京:科學出
版社,2002。
陸宗達,《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陳復華、何九盈,《古韵通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舒懷,《高郵王氏父子學術初探》,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黃侃口述,黃焯筆記編輯,《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1997。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15。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
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二 古典新義》,臺北:里仁書局,1996。
劉夢溪主編,《梁啟超卷》,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潘富俊著,呂勝由攝影,《詩經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蔣冀騁,《說文段注改篆評議》,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五四書店,2001。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92。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
三、期刊論文
陳世輝,〈略論說文解字中的省聲〉,《古文字研究》第1 輯(1979 年8 月),頁
137–148。
林澐,〈豊豐辨〉,《古文字研究》第12 輯(1985 年10 月),頁181–186。
何九盈,〈說文省聲研究〉,《語文研究》1991 年第1 期(總第38 期)(1991 年2
月),頁4–18。
李家浩,〈庚壺銘文及其年代〉,《古文字研究》第19 輯(1992 年8 月),頁89–
100。
陳燕,〈試論段玉裁的合韻說〉,天津師大學報1992 年第3 期,頁57–64。
舒懷,〈高郵王氏父子說文研究緒論〉,《古漢語研究》1997 年第4 期(總第37
期),頁65–70。
吳振武,〈字的形音義〉,《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年8 月),頁139–148。
張玉金,〈釋甲骨金文中的「西」和「囟」字〉,《中國文字》新25 期(1999 年
12 月),頁59–73。
莊雅州,〈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論高郵王氏父子經學著述的因聲求義〉,(臺
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年10 月),抽印本。
劉釗,〈談古文字資料在古漢語研究中的重要性〉,《古漢語研究》2005 年第3 期
(總第68 期),頁54–58。
李家浩,〈釋老簋銘文中的字〉,《古文字研究》第27 輯(2008 年9 月),頁
245–250。
張道俊,〈說文解字注合韻論析〉,《語言研究》第33 卷第2 期(2013 年4 月),
頁15–19。
四、學位論文
張師文彬,《高郵王氏父子學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
崔南圭,《由王氏疏證研究廣雅聯綿詞》,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
都惠淑,《王念孫之生平及其古音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陳志峰,《高郵王氏父子「因聲求義」之訓詁方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郭瑩,《從說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古韻分部》,陜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
士論文,2007。
申英明,《王筠說文省聲說研究》,陜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
2008。
曾玉立,《段玉裁古音學研究》,華中科技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論文,2009。
五、網路資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小學堂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http://www.ihp.sinica.edu.tw/~bronze/detail-db-1.php
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