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北都市公園發展的空間、環境解析與文化地景詮釋
作者:林芬郁
作者(外文):Lin, Grace Fen-Yu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指導教授:洪致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公園地景都市公園文化地景綠色縉紳化臺北park-scapeurban parkcultural landscapegreen gentrificationTaipe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都市公園是都市空間治理的一環,受政權轉換、社會經濟發展、氣候變遷等因素,衍生因應時代各類型的公園,並隨公眾的使用方式構成不同的文化地景。本研究以人、都市空間、生活環境與文化地景互動關係為視角,分別探究都市公園發展史、臺北都市公園的文化地景變遷與空間配置議題。本論文以文獻、歷史檔案與田野調查進行質性研究。
本研究首先將歐、美、日的都市公園發展脈絡化,建構出都市公園發展系譜,並追溯影響臺北都市公園發展的源流與文化路徑;其次敘述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為改善公共衛生,將歐美近代都市公園制度引進臺灣,再述1932年「大臺北市區計畫」中17個公園預定地,戰前與戰後開闢、使用的情況與地景變化,以填補目前學術界缺乏的一隅。同時論述臺北都市公園在政權更迭下,日本/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權力支配公園空間,與宣揚意識型態的殖民/再殖民地景在市民毫無知覺下滲入庶民的日常生活中,直到解嚴後臺灣意識抬頭、文化自覺,透過轉型正義都市公園方呈現心靈解殖地景。臺北的都市公園在政治權力、社會群體、多元文化交織與環境互動下,成為混雜、獨特的公園文化地景。
此外,本研究藉由空間解析,探討臺北都市公園配置空間不均,河濱公園並無法真正解決休閒空間不足的問題,甚且衍生公共景觀被私有化的「綠色縉紳化」環境正義議題,以提供臺北都市公園未來規劃之參考。
Urban parks are a part of spatial governance of cities. They are shaped by power, socio-economic and climatic factors to adapt to various societies. With various usages of the parks, distinctive cultural park-scape is thus formed.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aipei’s urban park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how people interact with urban spac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he study depends on literatur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iv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study first contextualiz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ark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Japan to establish the lineage of urban park development, and traces how parks’ origins and cultural trails have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ipei’s urban parks. It then describes how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rban park systems were adopted to improve public health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of Taiwan. To understand the park system transplantation and to fill the academic gap of this issue, the study analyzes the 17 park reservation sites of the “Greater Taipei Urban Planning” of 1932 to trace the changing park use and landscape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WWII. This study then proceed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Japanese and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s used their political power and will to allocate park space and promote political ideology. They could be considered as colonization and recolonization of Taiwan park-scape to infiltrate colonizers’ political will unnoticeably into general public’s everyday life.
It was not until the lift of Martial Law in 1987 when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identity was awakened. De-colonization of spirits captured by park-scape starts to take place. Political awareness, cultural identity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 become mainstream so that Taipei’s park-scape turned out to be uniquely and distinctively hybrid cultural landscape. It is a result of political power, social communiti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mult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Through spatial analysis,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Taipei’s urban parks has an uneven distribution. Riverside Park is a case where the park does not re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green space. To the contrary, it exacerbates illegal privatization of municipal open space and it can be termed as green gentrification. As it represents environmental justice problems, 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urban park planning in the future.
中文書目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1995),《台北市都市計畫事典》,臺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new window
王志弘、李延輝、余佳玲等譯(2007),《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松青(1959),《臺陽詩話》,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4種)。
王思思等譯(2013),《美國城市的文化》,南京:譯林出版社。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2001),《台北城市公園之旅》,臺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田中一二編.李朝熙譯(1998),《臺北市史》,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1971),《臺北市都市發展紀要》,臺北:台北市政府工務局。
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1971),《都市計劃手冊》,臺北: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2001),《台北城市公園之旅》,臺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早川透(1937),〈伍、都市計畫理論與實務〉收入黃世孟編譯(1987),《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頁133-157。
朱萬里(1954),《臺北市都市建設史稿》,臺北:臺北市工務局。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8),《臺北市綱要計劃》,臺北: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
佐倉孫三(1961),《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7種) 。
李元春(1958),《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 。new window
李永展、周加宗(2001),《塑造城市:環境與人類的向度》,臺北:田園城市。李重耀(1985)《林安泰古厝拆遷計劃》,臺北:作者自印。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乾朗(2004),《台灣建築史》,臺北:幼獅圖書有限公司。new window
吳寧(2007),《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青島勝三(1937),〈捌、都市計畫概況一般調查〉收入黃世孟編譯(1987),《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頁247-271。
林占梅(1964),《潛園琴餘草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02種)。
林芬郁(2006),〈台北大稻埕文化資產巡禮〉,收入《第十四次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中國民居建築研究會民居建築專業委員會編印,頁268-274。
林芬郁、沈佳姍、蔡蕙頻(2012),《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林秀灃、高名孝執行主編(2015),《計劃城市: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胡清正、陳存良、林彩紋譯(1998):《台北廳誌(1919)》,臺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施雅軒(2010),《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施雅軒(2012),《地理思想‧思想地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明松編著(2007),《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臺北縣: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苔玲、王志弘合譯(2012),《城市與自然》,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康旻杰〈臺北市戰後都市及公共住宅發展的未竟之業〉,收入林秀灃、高名孝執行主編(2015),《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莊永明(2002),《臺北老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莊展鵬、王明雪主編(2002),《台北古城深度旅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賢治編著(2002),《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高賢治主編(2006)《找尋臺北城的故事—金面媽祖回城特刊》,臺北:台北市文化局。
高麗鳳總編輯(2002),《新世紀‧台北‧思想起(上冊)》,,臺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張安惠(1991),《八十年度台北市都市計畫發佈實施案彙編》,臺北: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張省卿(2008),《德式都市規劃經日本殖民政府對台北城官廳集中區之影響》,臺北縣:輔大出版社。
張勝彥(1993),《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new window
唐贊袞(1958),《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
徐苔玲、王志弘譯(2012),《城市與自然》,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連橫(1964),《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 。
許南英(1959),《窺園留草》「附錄/窺園先生詩傳」,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 第147種)。
陳三井總纂,《臺北市發展史(一)》(1981),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陳正祥(1997),《臺北市誌》,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分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7種)。
陳鸞鳳(2007),《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陳壽祺纂,魏敬中重纂(1958),《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
曾迺碩、方兆麟編纂(1988),《臺北市志 卷三政制志公共建設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湯熙勇、周玉慧編著(1999),《臺北市十四、十五號公園口述歷史專輯》,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湯熙勇(2002),《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戚啓勳(1989),《熱帶氣象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1987),《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黃大洲(2001),《蛻變:大安森林公園的誕生》,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中憲譯(2015),《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劃再思考》,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合著(2005),《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黃世孟編譯(1987),《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黃世孟計劃主持(1990),《都市地區公園綠地規劃與法制之基礎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黃武達(2003),《日治時代(1895-1945)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臺北縣: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武達(2009),《日治時代臺北市近代都市之建構(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塚本一郎、小川廣吉、白水博愛(1936),〈肆 台灣都市計畫令講義〉,收入黃世孟編譯(1992),《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頁15-132。
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1971),《都市計劃手冊》,臺北: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
臺北市役所編(1940),《臺北市政二十年史》,臺北:臺北市役所。
臺北市政府編(1988),《台北市改制二十年》,臺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蔡采秀譯(1998),《傅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鄭用錫(1959),《北郭園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1種)。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劉北成等譯、Foucault,M.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敦楨等編撰(1990),《中國古代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盧毓駿等(1954),《臺灣省市政建設考察小組報告書》,(出版地、出版者不詳)。

學位論文
宋曉雯(2003),《日治時期圓山公園與臺北公園之創建過程及其特徵研究》,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紹理(1995),《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何佩穎(1998),《都市更新與高級化迷思與真實面貌'—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芬郁(2009a),《北投地區宗教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殷寶寧(1999),《「中山北路」:地景變遷歷程中之情慾主体與國族認同建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殷莞之(2000),《流動的希望/災難?基隆河防洪整治的政治分析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興(1984),《西元1945年以前台北市城市形成轉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士娟(1998),《日治時期臺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黃朝宏(2007),《日治時期臺灣治水政策對都市發展影響之基礎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孫權(1996),《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佳陽(1997),《日本殖民時期臺北城形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溫振華(1986),《二十世紀初之臺北都市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彭皓炘(2009) ,《曖昧的公園—台北市公園綠地向堤外移轉的政治經際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裕健(1993),《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演變—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組)博士論文。
張景森(1991),《台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肅科(1987),《日據時代台北都市發展與台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蔡厚男(1991),《台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1895~198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世璋(2005),《文化地景的形態分析—清代時期至2002年的台北府城地區》,臺北: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廖春生(1988),《臺北之都市轉化—以清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淑婷(2003),《權力與空間形塑之研究-以台北市都市公園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瑛(1990),《都市公園設計評析-以大安森林公園、中山美術公園、萬華民俗公園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邦國(2010),《公共空間的意識形態印記-臺北新公園政治地景的權力流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蘇碩斌(2002),《臺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期刊論文
尹章義(1983)〈台北築城考〉,《臺北文獻》直66,頁1-21。
王志弘(1996),〈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195-218。new window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譯與引申〉,《地理學報》55:1-24。new window
王志弘、黃若慈(2012),〈綠色治理體制的崛起:台北都會區河岸轉化的政治經濟學〉,2012文化研究學會。
王志弘、黃若慈、李涵茹(2014),〈臺北都會區水岸意義與功能的轉變〉,《地理學報》74:63-86。new window
江長青記錄‧楊青青整理 (2009),〈「臺北三百年‧歷史與未來」-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專家學者座談會記錄〉,《臺北文獻》直170:39-68。
李鴻源(2010),〈總合治水與都市更新〉,《LANDSCAPE景觀》2010,頁20-23。
周志龍、陳台智(2014),〈新自由主義都市開發策略的多尺度治理挑戰-大臺北新都會的案例分析〉,《地理學報》72:31-55。new window
林芬郁(2009b),〈日治時期七星郡北投庄日人所建之宗教信仰場所,《臺北文獻》直168:159-202。
林芬郁(2010),〈唭哩岸與慈生宮歷史變遷之研究〉,《臺灣文獻》61(3):401-464。new window
林芬郁(2011),〈臺北府•臺北城•臺北市—臺北城內及附郊都市空間轉化之歷史軌跡〉,《臺北文獻》,別冊:頁155-235。
林炯明(2010),〈都市熱島效應之影響及其環境意涵〉,《環境與生態學報》(3)1:1-15。
林萬傳(1987),〈古亭地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82:31-59。
洪致文(2010),〈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臺北簡
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地理學報》59:81-104。
洪致文(2014),〈二戰末期台北市的防空空地與空地帶及其戰後之變遷〉,《地理學報》73:頁53-77。new window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7。new window
侯錦雄(2000),〈近代臺灣都市公園之休閒環境與社會變遷〉,《臺灣文獻》51(2):209-224。new window
姚人多(2001),〈認識台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台之殖民治理性〉,《台灣社new window
會研究季刊》42:119-182。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47-82。new window
連溫卿(1954),〈城內的政治發展)〉,《臺北文物季刊》2(4):35-44。
溫振華(2005),〈清代台灣淡北地區的拓墾〉,《台灣風物》55(3):28。new window
張立伶記錄‧楊青青整理(2009),〈從三市街到大臺北-臺北市建市90週年紀念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172:2-42。
黃世孟(1989),〈從台北都市計畫歷史探討空間結構變遷特質之研究(AD.1895-1945)〉,《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4(1):67-83。new window
黃得時(1954),〈城內的沿革和臺北城〉,《臺北文物》2(4):17-34。
楊秉煌(2001),〈地理學與社會正義〉,《地理學報》29:67-92。new window
楊學涑(2003),〈臺北地區防洪計畫紀要-淡水河治理工程小檔案〉,《水利會訊》7:1-41。
楊蘭洲(1953),〈本市建設的回顧〉,《臺北文物》2(2):118-121。
蔡采秀(1996),〈從日治到戰後的臺北(1895-1985)-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過程分析〉,《臺灣史研究》,3(2):5-50。new window
廖漢臣(1953),〈艋舺沿革志〉,《臺北文物季刊》2(1):12-17。
蘇省行(1953),〈艋舺街名考源〉,《臺北文物季刊》2(1):18-27。

其他
《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2080197-1.aspx
20170416存取
《自由時報》
《南方資料館報》第2號
《臺北州報》
《臺北畫刊》
《臺北廳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聯合知識庫》、《聯合報》、《聯合晚報》、《經濟日報》、《Upaper》
《蘋果即時》
臺灣總督府《府報》、《官報》
臺灣總督府檔案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
http://www.daanforestpark.org.tw/detail.php?info_id=107 20170418存取
文化部「國父紀念館」http://www.yatsen.gov.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Itemid=146 20170424存取。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九月十八日台北市議會第八屆第四次大會馬英九市長施政報告「寧靜革命.台北e起來」 20170319存取
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42625&ctNode=90373&mp=100001
台北故事館
http://www.storyhouse.com.tw/main/modules/MySpace/index.php?sn=storyhouse&pg=ZC667928 20170323存取
「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台灣日震災」國際特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覽手冊)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南方資料館」
http://linchunsheng.blogspot.tw/2011/04/blog-post_12.html 20170410存取。
馬以工「臺北林安泰古厝保存事件」,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685 20170417存取
郭家安「臺北好好看 逾五千坪容獎公園消失」(2013.10.02)《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18709 20170908存取
國立國父紀念館 http://sunology.yatsen.gov.tw/3Principles/fulltext/index.html# 20160926存取
國家圖書館
http ://www.ncl.edu.tw/ct.asp?xItem=1120&CtNode=1211&mp=2,2011年9月6日存取
華昌琳「都市景觀的挑戰與機會」,《「歷史、自然、人性、心大門」國際研討會手冊》(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7年7月28日)。
楊重信(2015/08/26),〈都市的成長管理 從社子島談起〉,臺北市政府地政局「地政講堂」。
漢寶德「中國人的庭園」,《聯合知識庫》(1985-09-24/聯合報/08版)
http://udndata.com/library/udn/ 20150804存取。
臺北公園走透透 http://parks.taipei/web/
臺北市防災資訊網:
http://www.eoc.gov.taipei/EOC/MsgBoard/Details/54960945-f703-4495-b344-9e92460679e7 20170717存取
臺北市行道樹查詢系統
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國民小學,
http://www.kfps.tp.edu.tw/editor_model/u_editor_v1.asp?id={5F0AE18F-1A2C-4EC7-8927-D24691E9F1CD} 20170424存取。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園藝科「臺北市都市計畫及其他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廣場保留地一覽表」(2016.01.01~2016.12.31)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園藝科「各行政區已開闢用地一覽表」(20180103)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工程建設」 20170205存取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河濱公園」
http://heo.gov.taipei/ct.asp?xItem=71769&ctNode=7313&mp=106031 20170219存取
臺北市政府市政新聞稿
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113290121&ctNode=65441&mp=100003 20170307存取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http://tpstation.com.tw/secondstage 20170416存取
臺北市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
http://210.69.61.217/pxweb2007-tp/Dialog/varval.asp?ma=PP00022DA&ti=%A4H%A4f%A1B%B1K%AB%D7%A4%CE%A9%CA%A4%F1%A8%D2&path=/PXfile/CountyStatistics&lang=9&strList=L (2016年12月止)2016年2月18日存取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資料「臺北市各行政區最新月份人口數及戶數」:107年度各月份人口數及戶數
臺北市動物保護處
http://www.tcapo.gov.taipei/ct.asp?xItem=96993079&ctNode=76413&mp=105033 20170219存取
「『臺北好好看』系列計畫 系列二 北市環境更新、減少廢棄建物」,臺北市建築師公會:file:///C:/Users/AIKO/Desktop/臺北都市再生策略(臺北好好看) 20170908存取
「臺北市防災公園精進計畫」105年4月26日府消整字第10533225000號,頁1。(資料來源:臺北市防災資訊網:
http://www.eoc.gov.taipei/EOC/MsgBoard/Details/54960945-f703-4495-b344-9e92460679e7 20170717存取)
「獎勵綠地無人管 議員批做半套」」(2011.09.26「民視新聞」),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70501 ;「短命綠地假公園 建商賺獎金」(2012.05.04「民視新聞」),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77096 20170908存取
臺北市議會第八屆第四次大會「臺北市政府施政報告(馬英九市長)」

日文書目
三卷俊夫(1936)《臺灣倉庫株式會社二十年史》,臺北:臺灣倉庫株式會社。
上原敬二(1924),《都市計画と公園》,東京:林泉社出版。
川本昭雄(1981),《隅田公園》,東京:株式会社郷学舎。
山崎鋆一郎(1938),《臺灣の風光》,和歌山市:大正寫眞工藝所。
丸山宏(2003),《近代日本公園史の研究》,京都:株式会社思文閣出版。
片岡安(1916)《現代都市之研究》,東京:建築工藝協會。
井下清著、日本庭園協會編輯(1928),《公園の設計》,東京:雄山閣。
双葉社編集(2015),《東京のれきし:繁華街.主要建築物篇》,東京:株式会社双葉社。
木村英夫(1990),《都市防空と緑地‧空地》,東京:社團法人日本公園緑地協會。
石川幹子(2006),《都市と緑地 : 新しい都市環境の創造に向けて》,東京:株式会社岩波書店。
田邊平學(1945),《不燃都市—防空都市建設の世界的動向と我國の進路—》,東京:河出書房。
白幡洋三郎(1995),《近代都市公園史の研究欧化の系譜》,京都:株式会社思文閣出版。
末松四郎(1996),《東京の公園通誌(上、下)》,東京:財団法人東京都公園協会。
加藤雍太郎、中島宏、木暮亘男(2009),《橫網町公園—東京都慰霊堂•復興記念館—》,東京:財団法人東京都公園協会。
伊藤邦衛(1988),《公園の用と美》,京都:株式会社同朋舍。
佐藤正(1942),《南方圈の生活醫學》,東京:東京堂株式會社。
東京大学cSUR-SSD研究会(2008),《世界のSSD100都市持続再生のツボ》,東京:株式会社彰国社。
東京日日新聞社南方調查室(1942),《僕らの南洋》,東京:新紀元社。
東京市政調查會編(1944),《都市問題パンフレット第四十六都市疎開に関する資料 》,東京:東京市政調查會。
東海通信社調查部(1933),《大日本外地寫真帖》,東京:秀英社。
官幣大社臺灣神社御造營奉賛會(1939),《臺灣神社御造營奉賛會趣意書竝會則 附役員名簿》,出版地不詳:官幣大社臺灣神社御造營奉賛會。
南方生活研究會(1943),《南方の生活科學》,東京:讀賣新聞社。
青井哲人(2006),《植民地神社と帝国日本》,東京:株式会社吉川弘文館。
高原栄重(1976),《都市綠地の計畫》,東京:鹿島出版会。
都市問題研究会訳(1980),《人間のための公園》,東京:鹿島出版会。
都市環境学教材編集委員会編(2005),《都市環境学》,東京:森北出版株式会。
朝日新聞社編(1944),《國土防衛と人口疎開》,東京:石井氏還曆紀念講演會。
越沢明(1987),「台北都市計画1895~1945-日本統治期台都市計画」,收入《第7回日土木史研究発表会論文集》,頁121-132。
越澤明(2001),《東京都市計画物語》,東京:株式会社筑摩書房。
鈴木勇一郎、高嶋修一、松本洋幸編著(2013),《近代都市の裝置と統治—1910~30年代—》,東京:株式会社日本経済評論社。
臺北市役所(1940、1942),《臺北市概況》,臺北:臺北市役所。
臺北市役所勸業課(1939),《臺北市役所臺北市產業要覽(昭和13年度版)》,臺北:臺北市役所。
臺北市土木課(1939、1943),《臺北市土木要覽》,臺北:臺北市土木課。
臺北市東亞旅行社(1941),《臺灣風景》,臺北:單式印刷株式會社臺灣駐在事務所。
臺灣總督府外事部(1942),《熱帶建築計畫泛論》,臺灣總督府外事部。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1915),《記念臺灣写真帖》,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
橋谷弘(2004),《帝国と日本植民地都市》,東京:吉川弘文館。
磯部友彥、松山明、服部敦、岡本肇(2014),《都市計画総論》,東京:鹿島出版会。
總督府民政局殖產課(1900),《臺灣街庄植樹要鑑》,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其他
日本中央防災会議災害教訓の継承に関する專門調查会(2009),「1923「関東大震災-第3編-」報告書」,内閣府:防災情報のページ http://www.bousai.go.jp/kyoiku/kyokun/kyoukunnokeishou/rep/1923_kanto_daishinsai_3/index.html 2016年8月23存取
日本內閣府(防災担当)(2015),「大規模地震の発生に伴う帰宅困難者対策のガイドライン」
日本造園学会阪神大震災調査特別委員会(1995)「公園緑地等に関する阪神大震災緊急調査報告書」。
国土交通省検討会報告書(2003年),「広域防災の拠点整備に関する調査」
国土交通省国土技術政策総合研究所(2015),「防災公園の計画・設計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
東京都公園協會 https://www.tokyo-park.or.jp/special/bousai/sisetsu.html 2017.07.18存取。
松田友加(2010),〈東京における緑化政策の展開に関する一考察――屋上緑化をめぐる都と区の動向を中心として ――〉,第30回法政大學懸賞論文。
「橫濱山手テニス発祥記念館」展示資料
アメリカ山公園解說牌
「橫浜市アメリカ山公園」,http://www.seibu-la.co.jp/mt_america/guide/ 20170702存取
「回遊式庭園」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9B%9E%E9%81%8A%E5%BC%8F%E5%BA%AD%E5%9C%92 20171007存取


西文書目
Black,J., 2009,.London:a history. U.K., Carnegie Publishing Ltd.
Cranz,G.,1982,.The Politics of Park Design:a history of urban parks in America.,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Elden S. 2009. Disciplinary power. in Gregory D. et.al.(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5th Edition), UK:Wiley-Blackwell Ltd., pp165-166.
Gregory, D., 2009. collective consumption. in Gregory D. et.al.(eds.).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5th Edition), UK:Wiley-Blackwell Ltd., pp93-94.
Katz,C.,2009,. social reproduction. in Gregory D. et.al.(eds.).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5th Edition), UK:Wiley-Blackwell Ltd., pp
Knox,P.L. & Maeston,S.A.,2014. Human Geography:Place and Global Context(sixth edition). USA: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Harvey, D.,1973, Social Justic and The City. London : Basil Blackwell.
Howard, E., 1898. “Author’s Introduction” and ” The Town-Country Magnet” from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in.The City Reader.,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1996, Rortledge.
Howard, E.,1902.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London:Swan Sonnenschein &Co.,Ltd.
McHarg, I., 1969. Nature in the Metropolis.(from Design with Nature), in:The City Reader. ,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1996, Rortledge, pp 132-141。
Olmsted, F. L., 1870, Public Parks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owns,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 in:. The City Reader.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1996, Rortledge, pp337-344。
Rabbitts, P., 2014. London’s Royal Parks. UK:Shire Publications Ltd.
Pinder D. 2009. everyday life. in Gregory D. et.al.(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5th Edition), UK:Wiley-Blackwell Ltd., pp223-225.
Wirth , L., 1938.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in:.The City Reader.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1996, Rortledge, pp189-197。

西文期刊
Dümpelmann, S., 2005. The Pursuit of Public Happiness:Gardens and Park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GHI Bulletin. 37, 134-140.
Olmsted,F.L. Jr., 1914. The Town-Planning Movement in America. The Annals. 51, 172-181。
Seidel, Dian J., Fu, Qiang, Randel, William J., Reichler, Thomas J. ,2008, .Widening of the tropical belt in a changing climate.Nature Geoscience, 1, 21-24。
Wolch,J. R., Byrne, J. and Newell,J.P.,2014,Urban green space,public health,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The challenge of making cities`just green enough` ,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ing,125, 234-244。

其他
「ABOUT THE HIGH LINE」,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http://www.thehighline.org/about 20170807存取。
B.A.A.HALF MARATHON
http://www.baa.org/races/half-marathon/event-information/the-emerald-necklace.aspx
「City Beautiful Movement」,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ty_Beautiful_movement 20170810存取。
Landscape Architects Network:http://landarchs.com/8-awesome-reasons-use-trees-landscape-didnt-know/
2015年6月14日存取。

地圖來源
《臺灣写真帖》第1卷第6集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北百年歷史地圖」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臺北市歷史圖資系統」
David Rumsey Historical Map Collection
Emerald Necklace Conservancy:https://www.emeraldnecklace.org/park-overview/emerald-necklace-map/ 20170808存取
Google Earth
Imbault-Huart, C. L'i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http://cdm.reed.edu/cdm4/item_viewer.php?CISOROOT=%2Fformosa&CISOPTR=432&CISOBOX=1&REC=3

圖片來源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府報》、《官報》
《記念臺灣写真帖》
《臺灣写真帖》第1卷第2集
《臺灣建築會誌》第1輯第4號、第1輯第5號、第2輯第5號
「震災復興52小公園」とはhttp://www.geocities.jp/zouenkasyudan/52parks/ 20161024存取
林芬郁 拍攝
廖明睿先生 提供
《LIFE》
http://www.taipics.com/temples.php
US Taiwan Defence Command http://ustdc.blogspot.tw/search?q=HSA 20170410存取
Mr. Andrew Yen提供
Miss Christine Yen 提供
Miss Victoria Wang提供

訪談人士
2014年8月10日明治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副教授青井哲人。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