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禪宗思想對中國當代藝術之影響
作者:張曉童
作者(外文):ZHANG,XIAO TONG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柏園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禪宗思想文人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創造性的詮釋中西交會Zen thoughtLiterati artChinese contemporary artCreative interpretationChina West Confer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摘要
本論文主題為禪宗思想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中國「當代藝術」指中國大陸地區「`85 思潮」之後的前衛藝術。禪宗發源於中國,而中國當代藝術是全球化背景下受到西方後現代藝術思潮影響的中國前衛藝術。二者之間的乍看起來十分遙遠,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禪宗思想是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結合了儒、道兩家的影響而產生的中國古代智慧結晶。禪宗思想對中國古代上層文人的影響,形成了文人藝術家的藝術思想及藝術境界。宋代隨著中日僧人往來密切,禪宗由中國到了日本,同時受到禪宗思想影響的文人藝術思想也由中國帶著「禪藝術」的帽子到了日本,影響了日本的藝術思想,形成日本的「禪畫」。20 世紀,日本作為亞洲與世界交流的先鋒,把禪宗思想由日本發揚到了美國。而此時恰是西方哲學走到了「生命哲學」、「直覺美學」的階段。在美國極力擺脫歐洲藝術陰影的時期,禪宗思想對生命的自然存在態度以及在對直覺和體驗的把握,給用「理性」走到盡頭的西方藝術家枯竭的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不同於傳統西方的藝術觀滿足了美國藝術「新」的需求。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行為藝術、怪誕的裝置層出不窮,如偶發藝術、表演藝術、環境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等等。我們在當代前衛藝術中,能夠找到非常豐富的與禪思想相類似的思維模式,和創作手段。二戰後的全球藝術中心也由法國巴黎轉移到了美國。
與此同時,禪宗的發源地中國正在經歷著百年來的歷史大變革。經歷過「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等一些列的重大文化事件,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清洗, 基於禪、道而成的文人藝術精神亦被貶為糟粕。在 20 世紀中葉,藝術成為政治宣傳工具而喪失了根本的藝術精神。中國經歷了封閉的文化嚴管時期,伴隨全球化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面對「先進」的西方文明,飢渴的中國再一次出現了「西化思潮」。藝術領域著名的「`85 思潮」便在此時發生。這個思潮帶有強烈的掙脫牢籠的反叛意味,卻也存在對傳統的自我否定、矯枉過正的隱憂。在這不知不覺間,「禪」改頭換面的又一次與中國相會了。影響了西方當代藝術的「禪」隨著西方藝術而來,開啟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大門,並對中國當代藝術家產生了間接或直接的影響。
關鍵字:禪宗思想 中國當代藝術 全球化 藝術精神
Abstract
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he influence of zen thought on China`s Contemporary Art.China's "Contemporary Art" refers to avant-garde art in mainland China after the "`85 trend of thought".Zen originated in China, while China`s Contemporary Art is an Chinese avant-garde art influenced by western postmodern art tren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At first g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eems very remote, but it is inextricably linked.
Zen Buddhism thought is an ancient Chinese wisdom crystallized by combining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The influence of Zen Buddhism thought on the upper-class literati in ancient China has formed the artistic thought and realm of literati artists.With the close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monks in the Song Dynasty, Zen Buddhism came to Japan from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stic thoughts of literati influenced by Zen Buddhism also spread to Japan from China through "Zen Art", which influenced Japanese artistic thoughts and formed Japanese "Zen Painting".In the 20th century, Japan, as a pioneer in the exchange between Asia and the world, carried forward Zen thought from Japan to the United States.At this time, western philosophy has reached the stage of "philosophy of life" and "aesthetics of intuition".At a time when the United States is trying its best to get rid of the shadow of European art, Zen's attitude towards the natural existence of life and its mastery of intuition and experience have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the exhausted creation of "rational" western artists.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view of art, American art meets the pursuit of "new".Abstract expressionism, behavioral arts, and grotesque device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in the United States,Such as accidental art, performing art, environmental art, body art, earth art, etc.In Contemporary Art, we can find many thinking modes and creative methods similar to Zen.After World War II, the World Art Center was also transferred from Paris to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China, the birthplace of Zen, is experiencing a great historical change in the past 100 years.After experiencing some major cultural events such as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purged and the artistic spirit of literati based on Zen and Taoism was degraded to dross.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art became a political propaganda tool and lost its fundamental artistic spirit.China has experienced a closed period of strict cultural control.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ese Mainland,facing the "advanced" western civilization, hungry China once again appeared the "westernization trend".The famous "`85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art field took place at this time.This trend of thought has a strong rebellious meaning of breaking free, but it also has hidden worries of traditional self-denial and overcorrection.In this imperceptibly, "Zen" met China once again under a new guise."Zen", which influenced western contemporary art, came with western art, opened the door of China’s Contemporary Art and had indirect or direct influence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
Keywords: Zen though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Globalization; Artistic spirit
參考資料

古代文獻(依作者朝代排序)
(西晉)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
(唐)房玄齡,《晉書》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後晉)劉峋等撰,《舊唐書》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蘇軾撰,孔凡禮校點,《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程頤,《二程遺書》卷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明)王陽明,《傳習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沈宗驀,《芥舟學畫編·》(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收藏),琴書閣藏版,乾隆64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董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布顏圖<畫學心法問答>,《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清)恽寿平,《南田畫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清)鄭燮,《鄭板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程樹德, 《論語集釋》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許嘉璐主編,《晉書》第三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佛教典籍(中國典籍依照朝代排序,日本典籍依照作者中文筆畫排序)
(西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十五之三七七》,CBETA,X02,No.0099
(梁)慧皎,《高僧傳》,CBETA,T50,No.2059
(後秦)姚秦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CBETA,T14,No.0474
(唐)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CBETA,X85 ,No.2837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卷50,臺北: 新文豐 ,1983年
(唐)宗密述,《禪源諸詮集都序》,CBETA,T48,No.2015
(南唐)靜筠二禪師,《祖堂集》,大正藏卷51,臺北: 新文豐 ,1983年
(宋)釋延壽集,《宗鏡錄》,CBETA,T48,No.2016
(宋)賾藏集,《古尊宿語錄》,CBETA,X68,No.1315
(宋)普濟集,《五燈會元》,CBETA,X80,No.1565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正藏卷51,臺北: 新文豐 ,1983年
(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T48,No.2008
(清)彭際清述,《居士傳卷四十四》,CBETA,X88,No.1646
(日)道元,何燕生譯注,《正法眼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日)虎關師煉,《元亨釋書》,CBETA,B32,No.0173
(日)師蠻,《本朝高僧傳》卷十九,東京:春陽堂書店,1935年
(日)師蠻,《本朝高僧傳》卷三,東京:春陽堂書店,1935年

工具書、文集(姓氏筆畫排列)
《不列顛國際大百科事典》,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1975年
《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北京:新華書店,1950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王震編,《徐悲鴻藝術文集》,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5年
太虛,《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197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 商務印書館,1961年
延安文藝叢書編委會編,《延安文藝叢書:文藝理論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宋繼傑主編,《Being與西方哲學傳統(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
林默涵主編,《中國解放區文學書系·文學運動·理論編(一)》,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
周揚,《周揚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周揚,《周揚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郎紹君、水天中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殷雙喜,《現場:殷雙喜藝術批評文集》,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年
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寫組,《思想政治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黃夏年主編,《六祖彗能研究》,洛陽:大象出版社,2013年
黃夏年主編,《東山法門研究》,洛陽:大象出版社,2013年
黃夏年主編,《禪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
黃賓虹,上海書畫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館編,《黃賓虹文集·書信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黃賓虹,上海書畫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館編,《黃賓虹文集·書畫篇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葛朗主編,《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專著(姓氏筆畫排列)
王月清,《中國佛教倫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瑞芸,《杜尚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學成,《全球化時代的跨國傳媒集團》,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03年
王嶽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王觀泉,《「天火」在中國燃燒》,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五四與現代中國叢書編委會,《五四與現代中國叢書總序》,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切魏明,《全球資訊時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2008年
中國美術家協會南京分會籌委會編,《美術戰線上的一顆衛星》,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
牛軍、餘萬裡,《同床異夢——美國的歐洲戰略》,廈門:鷺江出版社,2000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方勵之,《我們正在寫歷史——方勵之自選集》,臺灣: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1987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年
史東,《簡明古漢語詞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邢舒緒,《陸九淵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
列寧,《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態度》,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1909年
朱自振,《茶史初探》,北京:農業出版社,1995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李心峰主編,《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主題史》,瀋陽:遼海出版社,2005年
李四龍,《歐美佛教學術史—西方的佛教形象與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承貴,《大家精要陸九淵》,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9 年
李寅生,《論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響》,成都:巴蜀書杜,2007年
李寄僧,《潘天壽基金會學術叢書·中國畫六十五年》,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3年
李勤印,《王安石》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呂彭,《20世紀中國藝術史(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牧山主編:《陸象山與現代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
邱紫華,《東方美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邱紫華,《禪悅如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邱紫華、王文戈,《東方美學簡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何新,《論中國歷史與國民意識》,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宋全城,《歐洲移民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年
宋曉霞主編,《「自覺」與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卲荃麟,《邵荃麟評論選集(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武安隆,《文化的抉擇與發展——日本吸收外來文化史說》,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林於盛,《陸象山心學要義探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
林語堂,《中國人》,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易陽《禪學影響下的日本古典造型藝術》,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季羨林、吳亨根,《禪與東方文化》,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6年
周揚,《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年
河清,《藝術的陰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房寧、土炳權、馬利軍等著,《成長的中國當代中國青年的國家民族意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祈潤興,《陸九淵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孟繁華,《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第三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胡適,《胡適學術文集·中國佛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胡適,《禪學指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洪修平,《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
馬克思、恩格斯,北京師範大學文藝理論組編,《德意志意識形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年
馬國川,《我與八十年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袁林,《跨越世紀西方現代派美術》,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年
袁明主編,《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倪蕊琴主編,《論中蘇文學發展進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師偉偉,《知識份子與延安文藝》,陝西:延安大學,2008年
徐複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
徐複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高旭東,《走向21 世紀的魯迅》,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
高名潞,《`85美術運動80年代的人文前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陳振濂,《日本書法史·中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陳履生,《新中國美術圖史:1949-1966》,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崔志遠,《現實主義的當代中國命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淨慧法師,《何處青山不道場——生活禪手冊》,石家莊:河北省佛教協會虛雲印經功德藏,2001年
梁曉虹,《日本禪》,臺北:圓明出版社,2000年
張小明,《冷戰及其遺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中行,《禪外說禪》,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世保,《西化思想的源流與評價》,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張育英,《中西宗教與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育英,《禪與藝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法,《中西美學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曼濤主編,《歐美佛教之發展》,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張敢,《繪畫的勝利?美國的勝利?一一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張朝暉,《勞申伯格傳》,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張朝暉,《勞申伯格傳藝術與生活》,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張節末,《禪宗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德偉,《日本教育特質的文化學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澤乾、王吉玉,《法國文化史》,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 年
彭曉,《從巴黎到紐約——論二十世紀西方藝術中心的轉移》,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北京:中國言實出版,2006年
葉淺予,《葉淺予自傳:細徐滄桑記流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葉渭渠,《日本建築》,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葉渭渠,《日本繪畫》,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葉渭渠、唐月梅,《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葉渭渠,《日本古代文學思潮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6年
葛兆光、 陳平原,《中國禪思想史: 從 6 世紀到 9 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黑格爾著,楊一之譯,《邏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90年
馮雪峰,《馮雪峰論文集(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費大為,《’85新潮檔案II》,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恩寰,《美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楊深,《走出東方陳序經文化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楊曾文,《日本佛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楊曾文,《中華佛教史·中國佛教東傳日本史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
楊曾文,《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年
楊曾文校寫,《新版敦惶新本<六祖壇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趙瑞娟、趙志策、馬鳳娟 ,《世俗性的宋代佛像雕刻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5年
趙樂鐵,《中日文學比較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
趙毅衡,《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赫爾穆特·施密特,柴方國譯,《全球化與道德重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蔡若虹,《蔡若虹文集(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齊白石口述,張次溪筆錄,《白石老人自述》,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鄭工,《演進與運動:中國美術的現代化(1875-1976)》,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年
鄧福星,《中國美術論辯(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
樓宇烈,《東方文化大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樊星,《世紀末文化思潮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方,《中國禪宗美學的思想發生於歷史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劉青峰,《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產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健,《佛教東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劉墨,《禪學與藝境》, 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2002年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
潘公凱編,《潘天壽談藝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第一卷(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第二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第三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薑澄清,《中國繪畫精神體系》,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賴永海,《佛道詩禪》,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賴永海,《宗教學概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賴賢宗,《道家禪宗、海德格與當代藝術》,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盧炘主編,《浙派人物畫文獻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年
戴勉編譯,《芬奇論繪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
藍吉富,《禪宗全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魏道儒,《中國禪學》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蘇曉康、土魯湘,《河瘍》,北京:現代出版社1988年
羅素芳,《馬歇爾計畫與法國現代化》,武漢:武漢大學歷史系,2005 年
鐘華民等著,《重評<河瘍>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
釋真寂,《禪文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騰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龔書鐸、劉桂生、土俊義編,《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評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龔雋,《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翻譯著作(西文依首字母排序,日文依作者中文筆畫排序)
(希臘)Αριστοτέλης,李匡武譯 《工具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美)Clement Greenberg,沈語冰譯,《藝術與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Edward Shils,傅鏗,呂樂譯,《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Edward Wadie Said,李混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英)Edward Luice Smith,彭萍譯,《二十世紀視覺藝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德)Eugen Herrigel,魯必譯,《劍術與禪心》,桂林:廣西師範人學出版社,2007年
(英)Frances Stonor Saunders,曹大鵬譯,《文化冷戰與中情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荷)Helen Westgeest,曾長生、郭書瑄、陳盈瑛譯,《禪與現代美術》,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8年
(美)H. H. Arnason,鄒德儂、巴竹師、劉珽譯,《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年
(法)Jean Barbé等著,梁桓、沈沫譯,《法國與托拉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
(美)Joseph Ben David,趙佳苓譯,《科學家在社會中的角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Joseph Nye,吳曉輝、錢程譯,《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
(德)Jürgen Habermas,郭官義、李黎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美)Lynn H.Nicholas,吳福元、羅蕾譯,《歐洲的掠奪——西方藝術品二戰蒙難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林毓生,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英)Michael Sullivan,趙瀟譯,《東西方藝術的交會》,上海: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法)Pierre Cabanne,王瑞芸譯《杜尚訪談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英)Robin Cohen & Paul Kennedy,文軍譯《全球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美)Rudolf Arnheim ,滕守堯譯,《視覺思維》,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日)小阪機融、鈴木格禪,《道元禪師全集·第六卷 典座教訓》,東京:春秋社,1989年
(日)大庭、王勇修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典籍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日)大野達之助,《日本佛教思想史》,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 40 年
(日)木宮泰彥,胡錫年譯,《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日)今道友信,蔣寅譯,《東方的美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
(日)立川武蔵,《日本仏教の思想 受容と変容の千五百年史》,東京:講談社現代新書,2001年
(日)古川哲史編,《日本思想史》,東京:角川書店,1954年
(日)石井修道,《道元禪的成立史研究》,基隆:大藏出版社,1991年
(日)田村芳郎,《日本仏教史入門》,東京:角川選書,昭和 49 年
(日)阪本太郎,汪向榮等譯,《日本史概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日)町田甲一,莫邦富譯,《日本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日)村上專精,楊曾文譯 ,《日本佛教史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日)師蠻,《本朝高僧傳》卷十九<能忍傳>,東京:春陽堂書店,1935年
(日)師蠻,《本朝高僧傳》卷三<榮西傳>,東京:春陽堂書店,1935年
(日)渡邊照宏著,《日本の仏教》,東京:岩波新書,昭和49年
(日)道元,何燕生譯注,《正法眼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日)鈴木大拙,孟祥森譯,《禪學隨筆》,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日)鈴木大拙,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日)鈴木大拙,徐進夫譯,《禪與藝術》,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年
(日)鈴木大拙、(美)佛洛姆,孟樣森譯,《禪與心理分析》,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日)遷善之助,《日本佛教史·第三卷·》,柬京:岩波書店,1970年

原文著作(西文依首字母排序 日文依作者中文筆畫排序)
Charles S Prebish, Luminous Passage:The Practice and Study of Buddhism in America, New York: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Dore Ashton,The New York school: A Cultural Reckoning,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Henry D Aiken,The Age of Ideology: the 19th Century Philosophers,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1956
Holmes Welc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Buddhism:1900-1950, Cambridge:Harvard
Holmes Welch,Buddhism Under Mao,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Holmes Welch,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Jacquelynn Baas & Mary Jane Jacob,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
Miura Isshu&Ruth Fuller Sasaki, The Zen Koan:Its History and Use in Rinzai Zen,New York:Mariner Books,1966
Munsterberg Hugo,Zen & oriental art Tuttle Publishing, 2012
Pearlman Ellen,Nothing and Everything-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he American Avant Garde: 1942-1962,Berkley:North Atlantic Books, 2012
Philip B Yampolsky,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the Text of the Tun-huang Manuscrip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
Philip B Yampolsky,The Zen Master Hakuin:Selected Writing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Ruth Fuller Sasaki,「A Bibliography of Translations of Zen (Ch'an) works」Philosophy East&West,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0
Stuart Hampshire,The Age of Reason: the 17th Century Philosophers, New York:New American Literary,1950
University Press, 1967
World Culture Report 2000-Cultural Diversity Conflict and Pluralism, UNESCO Publishing
Zbigniew Brzezinski,Out of Control: Global Turmoil on the Eve of 21st Century,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1993
(日)久松潛一,《日本文學評論史·總論個論篇》,東京:至文堂,1942年
(日)西田正好,《日本的美——其本質和展開》,大阪:創元社,1970年
(日)松下智,《日本茶的傳來》,東京:淡交社,1980年
(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東京:岩波書店,1984年
(日)遍照金刚,《文鏡秘府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第134頁
(日)齋藤清衛,《日本文藝思潮全史》,東京:南雲堂桜楓社1963年

期刊論文(依筆劃排序,雜誌社無署名消息單列於首)
<工農兵畫展作品選刊>,《美術》,1958年(全國美術工作會議專號),第45期
<下鄉消息>,《美術》,1958年第3期
<上海美術界掀起上山下鄉熱潮>,《美術》,1957年第12期
<武漢美術工作者下鄉>,《美術》,1958年第4期
<美術界大躍進>,《美術》,1958 年第3期
<首都美術工作者積極準備為宣傳農業合作化而努力>,《美術》,1955 年第11期
<首都國畫家五年內力爭紅又專>,《美術》,1958年第3期
<為表現新中國而努力一代發刊詞>,《人民美術》,1950年第1期
<座談外國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的紀要,《讀書》雜誌1980年第12期
<深入群眾火熱的革命鬥爭>,《美術》,1963年第3期
<葉超畫家趙延年等在鄉下畫壁畫>,《美術》,1958 年第3期
<湖北省工農美展在各展區巡迴展出>,《美術》,1958 年第3期
<湖北省工農業餘美術活動的新面貌>,《美術》,1958 年第5期
<編後記>,《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
力群,<如何看待工農兵美術創作>,《美術》,1958年(戰士美術專號)
王桂妹,<超前的批判:重審對五四「科學主義」反思的有效性>,《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王朝聞,<工農兵美術,好>,《.美術》,1958年,第12期
王確,<儒家與五四文化重建>,《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王魯湘、李軍,<什麼」的藝術與「應該」的藝術>,《美術》,1986年第2期
孔長安,<回顧85`美術檔案姚慶章談勞生柏與中國當代藝術>,《中國美術報》1985年第22期
朱貴平,<唯心主義將不存在嗎?>,《讀書》,1984年第9期
江銘,<歷史迷霧一與個人敘事>,《藝術財經》,2008年第24期
巫鴻,<谷文達《碑林——唐詩後著》的「紀念碑性」和「反紀念碑性」>,《美術文獻》,2015年第2期
李四龍,<美國佛教研究的近況>,《普門學報》(上),2004年第19期
李向平,<「宗教鴉片論」,還是「宗教社會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新論>,《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李向平,<從「精神鴉片」到「社會資本」——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宗教的基本變遷>,《中國宗教》2008年第12期
李宗津,<素描基本練習對彩墨畫系教學是必要的課程>,《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
李朝霞,《新中國美術觀及其話語實踐——以<美術>(1955-1966)為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李澤厚,<思想啟蒙與反傳統>,《學術研究》,1989年第2期
吳建青, <禪與當代藝術的個案研究——約翰·凱奇的藝術>,《藝術教育》,2015年第5期
吳秋野,<黑山學院與美國現代藝術>,《榮寶齋》,2005年第2期
吳飛,<國家軟實力傳播戰略分析>,《中國廣播》, 2013第11期
沈叔羊,<改造國畫必須打破傳統的「雅」「俗」觀點>,《人民美術》,1950年第4期
宋冬,<「在」與「不在」>,《美術觀察》1997年第7期
亞爾,<波普藝術>,《中國美術報》,1985年12月,第22期
林春,<東方:「無境」的魅力——黃永砅的藝術觀及實踐>,《雕塑》,2001年第4期
林鎮國,<多音與介入:當代歐美佛學研究方法之省察>,《正觀雜誌》,1997年第1期
金春峰,<作為哲學思想發展前進的一個環節的唯心主義正確評價唯心主義,之三>,《讀書》,1980年第2期
金春峰,<唯心主義在一定條件下起進步作用——正確評價唯心主義,之一>,《讀書》,1980年第1期
金春峰,<對唯心主義要具體分析正確評價唯心主義,之二>,《讀書》,1980年1980年第2期
周揚,<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做又會勞動又會創作的文藝一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全國青年業餘文學創作積極分子大會上的講話>,《美術》,1966年第1期
周揚,<關於美術工作的一些意見>,《美術》,1955 年第7期
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新青年》,1916年,第4期
洪修平,<東山法門與禪宗初創>,《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馬克,<建國十年來的政治宣傳畫>,《美術研究》,1959年第1期
華夏,<共產主義勞動帶來一切>,《美術》,1958年第9期
華夏,<談工人美術的輔導工作>,《美術》,1958年(工人美術專號)
莫樸,<彩墨畫系安排素描和臨摹作業問題>,《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
栗憲庭,<關於「星星」美展>,《美術》, 1980年第3期
夏威,<遵循黨的文藝道路前進>,《美術》,1960年第12期
徐冰、殷雙喜、馮博一,<觀念的生長—徐冰、殷雙喜、馮博一對話錄>,《美術研究》2005年第3期
徐奉臻,<「西化主義」:現代化的誤區>,載於《北方論叢》1998 年第 6 期
記者,<為爭取美術創作的更大成就而努力>,《美術》1955 年第5期
高名潞,《另類方法另類現代》,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第80頁
高名潞,<85青年美術之潮>,《文藝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 第4期
高名潞,<天才出於勤奮,觀念來自手工——藝人徐冰>,《中華手工》,2004年第1期
高浦棠,<延安文藝座談會議題形成過程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從刊》,2007 年第1期
高浦棠,<延安文藝座談會議題形成過程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從刊》,2007 年第1期.
唐少傑,<「意識形態化」與「泛意識形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中的一個問題沉思>,《現代哲學》2003年第3期
陳存瑞 ,<「徐冰現象」議紛紛>,《美術》,1989年第1期
陳亞力編譯,<形式其外,意味其中—徐冰訪談>,《藝術·生活》,2006年第5期
孫國林,<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細節與花絮>,《湘潮》,2008年第1期
張東焱,<論「反常合道」>,《文藝研究》,1991年第6期
達亮,<蘇轍的悟道因緣(二)>,《人海燈》,2011年第4期
黃永砅,<完全空的能指「達達」與「禪宗」>,《美術》,1989年第3期
黃永砯,<談論藝術>,《畫友》,1985年第10期
黃夏年,<20世紀歐美佛教研究(上)>,《浙江佛教》,2000年第3期
黃專,嚴善簿,<潘天壽幾幅山水畫作品的象徵寓意研究>,《文藝研究》,1994年第6期
葉淺予,<從題材和題跋看齊白石藝術中的人民性>,《美術》,1958第5期
葉維廉,<道家精神, 禪宗與美國前衛藝術: 契奇 (John Cage) 和卡普羅 (Allan Kaprow)>,《中外文學》 29卷6期,2000年
葛路,<鄭縣壁畫欣賞短篇>,《美術》,1958年第9期
董希文,<素描基本練習對於彩墨畫教學的關係>,《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
程至的,<我對「天書」的看法>,《美術》,1990年第12期
馮雪峰,<中國文學從古典現實主義到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的發展的一個輪廓>,《文藝報》,1952年第14期
湯家玉,<意識形態研究綜述>,《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6月
楊列韋,<做文武雙全的紅色戰士>,《美術》,1960年第4期
楊京,<生活一藝術>,《美術》,1986年第8期
楊軍,<馬克思主義「宗教鴉片論」的現代反思>,《天府新論》,2009年6月
楊晶潔,<南宋禪畫對日本繪畫的影響>,《青春歲月》,2015年第17期
趙立彬,《崇洋心理與全盤西化思潮》,載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趙建海,<勞生柏的藝術太「幹掙」了>,《中國美術報》1985年12月,第22期
蔡若虹,<關於國畫創作的發展問題>,《美術》,1955年第6期
蔣兆和,<國畫人物寫生的教學問題>,《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
鄭明章,鄭志龍,<我們是怎樣學畫的>,《美術》,1958 年第8期
鄭勝天,<勞生柏的新創作>,《中國美術報》,1985年12月,第22期
鄭勝天,<勞生柏的新創作>,《中國美術報》,1985年12月,第22期
樓宇烈,<禪悟的認識論意義>,《法音》,1991年第1期
劉青峰,<二十世紀中國科學主義的兩次興起>,《二十一世紀》,1991年第4期
劉德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新疆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潘耀昌,<從彩墨到國畫一潘天壽在話語轉換中的作用>,《新美術》,2006 年第1期
蕭功秦,<轉型期中國知識份子的心態變化>,《探素與爭鳴》1995年第3期
錢鐘書,<中國詩與中國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5年第1期
戴斌,<南宋禪畫 中國化的佛教繪畫藝術>,《中國宗教》,2019年第5期
羅燕青,<柏林禪寺禪修七日(二)>,《禪》,2011年第6期聖凱,《趙樸初「佛教是文化」的再思考趙樸老思想研究系列之二》,2010年兩岸四地學術研討會第一場
譚洛非、蔡方鹿、陶亞舒,<「五四」的勝利與「全盤西化」論的失敗——評劉曉波啟蒙的悲劇>,《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3期
鐘惦裴,<對「反惡霸鬥爭」的看法>,《人民美術》,1950年第5期
鬱風,《我看「頑童」作品—答中國美術報》,《中國美術報》,1985年12月,第22期
Christin J. Matniya, "We the People. The Art of Robert Rauschenber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 American Art, Vol. 7, (1993):57.
Shin'ichi Hisamatsu,"Zen and fine art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o12 .4,(1963):361-362

報刊雜誌(依筆劃排序)
《勞森伯格在中國》,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6年,第139頁。
王慶松,<生活禮贊—作品自敘>,《王慶松攝影作品》圖冊,2001年。
徐梅,<劉小東:對藝術要有濕漉漉的眼神>,《南方人物週刊》,2006年26期。
徐璐採訪,<專訪穀文達我一輩子都會和東方自然觀有關>,《公共藝術》,2010年,第4期。
郭偉其、胡斌錄音整理, <藝術與文字—穀文達訪談錄>,《美術學報》,2003年第1期。
唐納德·塞夫,<一位藝術家為追求世界和平的歷程>,《美國現代藝術家——勞生柏作品國際巡迴展》畫集,北京:中國展覽公司,1985年
陸琦,<德國當代畫家格哈德·里希特的繪畫>,《美術報》,2009年6月8日。
楊朝嶺,《美國現代藝術家勞生柏作品在中國引起反響》,《晾望週刊》,1985年第50期。
楊朝嶺,<美國現代藝術家勞生柏作品在中國引起反響>,《瞭望週刊》,1985年第50期。
蔡若虹,<關於國畫改革問題—看了新國畫預展以後>,《人民日報》,1949年5月22日。
劉莉芳,<專訪藝術家黃永砯:在東西方製造和參與混亂>,《外灘畫報》,2010年3月16日。
劉曉波,<危機!新時期文學面臨危機!>,《深圳青年報》1986年10月3日。
潘鴻,<勞森伯格給我們的啟示:有趣置於正確之上>,《新京報》,2016年7月15日。
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最有活力的藝術家>,《美國現代藝術家—勞生柏作品國際巡迴展》畫集,北京:中國展覽公司,1985年。
羅伯特·休斯,<最有活力的藝術>,《美國現代藝術家—勞生柏作品國際巡迴展》畫集,北京:中國展覽公司,1985年。
羅伯特·勞申伯格,<意向書>,《美國現代藝術家—勞生柏作品國際巡迴展》畫集,北京:中國展覽公司,1985年。
The Index of American Design:A portfolio,Fortune,1937,(6):102-110.

學位論文(依筆劃排序)
(法)賀一凡《死亡、祭祀與紀念性——陳蔑、谷文達、黃永砯作品中的文化材料研究》,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王寶玉,《探究牧溪禪畫風格對後世文人畫寫意觀念的影響》,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孔濤,《北宋院體、文人和禪畫研究——兼論真情理三境繪畫美學》,山東大學,專門史博士學問論文,2015年
李品萱,《東方禪宗義理象徵符號達用於複合媒材設計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李振明,《南宋禪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7年
周亞賽,《南宋禪畫藝術研究》,淮北師範大學,美術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陳希如,《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的禪意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黃坤伯,《品東西―以西方媒材表現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之研究與實踐》,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單月,《「禪」 與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聯繫初探》,大連理工大學,美術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鄭儒儒,《解析美術史中「禪畫」概念的由來》,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蘇佩萱,《東方心,西方體——禪宗精神應用於東西方藝術創作與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學位論文,2016年
龐東爽,《牧溪<六柿圖>禪畫及其當代啟示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網路資料(均在2020年4月20日之前查詢有效)
徐冰,《喜馬拉雅計畫'展覽自述》,徐冰官方網站,1999年,http://www.xubing.com/cn/work/details/232?year=1999&type=year#232
徐冰記者會上答多家媒體採訪內容
https://news.artron.net/20160415/n830547.html
邢東風,《鈴木大拙年譜與著作目錄》 http://www.guoxue.com/magzine/zgcx/zgcx145.htm
王大大,《30年後,勞森伯格與中國再續前緣》,99藝術網,2016年6月13日http://collection.sina.com.cn/ddys/2016-06-13/doc-ifxszmaa1928808.shtmlAndrew Goldstein文,Ann Wei譯,<專訪古根海姆策展人孟璐:《世界劇場》的本意就是殘忍和野蠻>,《artnet新聞》https://www.artnetnews.cn/people/zhuanfanggugenhaimucezhanrenmenglushijiejuchangdebenyijiushicanrenheyeman-7436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