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淮南子》政治哲學思想研究
作者:陳宗孟
作者(外文):Zong-Meng Chen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高柏園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道家儒家法家淮南子先秦諸子政治哲學TaoismConfucianismLegalistsHuai Nan ZiPhilosophers of Pre-Qinpolitical philoso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中華文化真正綻放出歷史光芒的,主要是集中在春秋戰國的五百多年間;戰國時期黃老思潮的崛起,幾乎席捲了整個先秦的思想文化,這股熱潮此起彼落,滔滔不絕,直到秦末漢初。《淮南子》汲取先秦百家思想精華,總結了綿延數百年的黃老道家思想,使該書成為研究先秦學術思想的精髓。
雖然《淮南子》與先秦道家有極密切的淵源關係,但它並非清純的老莊道學,也不等同於漢初實行的「黃老之術」,而是兩者兼容並蓄;鑒於時局發展的需要,又融入其他各家之思想精髓,使之成為一部順應時代趨勢的著作,因此它可以說是戰國、秦漢以來黃老道學的總結。
本論文強調《淮南子》是一部政治哲學思想之作;作者借助先秦道家的崇高理想,儒家的仁愛精神,墨家的兼愛主張,法家的治國方法,及綜合各家所長,來達成其政治目的或理想的一種主張與布局。
既然本論文是以政治哲學思想研究為主,因此論文的緒論部分,除了簡述個人的研究動機、意義與目的外,對於政治哲思想的產生與作用也需有所著墨。更重要的是本論文相關文獻之探討與參酌,以及歷來該書的研究情形之了解與掌握,這些都得透過歷史的過程加以理解、分析、比較、以便能綜合應用。
論文的第二章則是描述《淮南子》的作者及其編寫是書的時代背景、動機與目的。第三章以論述該書之整體結構及內容概要為主,並從中勾勒出該書政治哲學之建構方式與步驟,作為往後各章論述重點。
第四章開始是深入本論文的核心部分,即《淮南子》之哲學思想,包括《淮南子》之道論、宇宙觀、歷史觀、人性觀及養生論。第五章論述《淮南子》的政治思想,涵蓋《淮南子》政治思想之淵源、「無為」思想、君道思想及軍政思想。
第六章論《淮南子》之治國理念及治國理想;主要強調道、儒、法融合而治的大治理想及中央地方兼顧的大一統制度。最後一章以《淮南子》政治哲學思想之時代意義、《淮南子》政治哲學思想之文學意義與價值、及《淮南子》研究之成效及未來展望作為本論文之結論。
Chinese culture that can bloom the light of history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ive hundred years of the Spring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During that period, the thought of Huang Lao sprang up suddenly and almost swept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Pre-Qin. This upsurge went up and down until the end of Qin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Han Dynasty when Huai Nan Zi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s of Pre-Qin and summarized the thought of Huang Lao Taoism stretching for hundreds of years bringing it to the highest of its thought and also made this book become the essence of studying Pre-Qin Academic Thought.
Although Huai Nan Zi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aoism in the Pre-Qin, It is not the pure Taoism of Lao zhuang, and it is not equivalent to Huanglaozhishu implemented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either, both are compatible and incorporate the essence of other schools of ideas in view of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situation, making it a book that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refore, it has been the summary of schools of Huang lao since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Qin and Han Dynasty, so to speak.
This dissertation emphasizes that Huai Nan Zi is the work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authors synthesize various directors to achieve their political goals or ideals with the help of Taoist lofty ideals, spirits of benevolence of Confucianism, advocate for love of Mohism, and Legalist method of governing of Pre-Qin. Since the research is mainly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introduct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also needs to explain the birth and effect of political and philosophy besides discussing shortly the research motivation,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oneself.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the researcher to learn the discuss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trends of this book over the years through history process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compare for comprehensive use.
Chapter Two of this dissertation describes the authors of Huai Nan Zi and their background, motivation,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book.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mainly the whole frame and content of this book, and outlin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step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from the book as the discussion focus for the next Chapters. From the beginning of Chapter Four, it discusses deep into core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that is the philosophy of Huai Nan Zi, including Taoism, cosmology, view of history,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Theory of healthy living. Chapter Five discusses political ideology of Huai Nan Zi, including origins of Political Thought, Inaction, Monarch Thought, Military and Political Thought.
Chapter Six discusses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governance, emphasizing mainly the great governance ideal by merging Taoism, Confucianism and Law and ruling, and the grand system of both central and local.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of the thought of Huai Nan Zi, the meaning i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value of this book,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it in the end.
壹、 《淮南子》及其註本
漢‧劉 安撰,《淮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漢‧劉 安撰、東漢‧高誘,《淮南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16年6月。
陳廣中,《淮南子譯注》,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許匡一,《淮南子譯著》臺北古籍出版公司2000年6月。
陳麗桂,《淮南子校注 上、下》,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4月。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10月。
熊禮匯,《新譯 淮南子 上、下》,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6月。

貳、古典文獻注疏與註本
漢‧高 誘,《呂氏春秋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10月。
三國‧王弼,《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0月。
晉‧郭 象,《莊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3月。
晉‧張 湛,《列子註》,板橋: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
東漢‧班固撰,《漢書》(北宋景祐刊本)。
劉宋‧裴駰《史記集解一、二》,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2 月。
南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2016年9月。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3月。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3月。
清‧阮 元 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2月初版十六
刷。
參、今人之注譯及論著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原明著,《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1997年。
丁原植著,《《文子》資料探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9月。
丁原植著,《《淮南子》與《文子》考辧》,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9月。
于大成著,《淮南論文三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王志忱著,《文學原論》,臺北:啟德出版社,1972年2月。
王讚源著,《中國法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8。
王叔岷著,《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年。
王守謙等譯注,《戰國策 上、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1996 年12月。
王守謙等譯注,《春秋左傳 上、中、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5
月。
王忠林,《新譯 荀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4月。
王邦雄著,《莊子寓言說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15年11月。
王國璎著,《中國文學史新講 (上)、(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年9月。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方東美著,《原始儒家到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方滿錦著,《先秦諸子中和思想研究論集》,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10月。
方俊吉著,《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之振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1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朱維煥著,《老子道德經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7月。
朱永嘉、蕭木,《新譯 呂氏春秋上、下》,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11月。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一)》,新北:正中書局公司,2009年10月。
牟宗三著,《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籍,2010年8月。
牟宗三著,《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籍,2012年11月。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8月。
牟宗鑒著,《《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成中英著,《易學本體論》,新北:康德出版社,2008年3月。
余培林,《新譯 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1月。
余英時著,《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11年8月。
余英時著,《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5年2月。
何志華著,《呂氏春秋管窺》,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6月。
呂思免著,《先秦學術概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呂玉珍著,《詩經詳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11月。
杜保瑞、陳榮華著,《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1月。
杜保瑞著,《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8月。
李 增著,《淮南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7月。
李 增著,《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李學勤著,《古文獻叢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李澤厚 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7月。
李 凱著,《孟子詮釋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3月。
李生龍,《新譯 墨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1月。
吳 光著,《儒道論述》,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年6月。
吳 璵 ,《新譯 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8月。
吳仁傑《新譯 孫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5月。
吳 怡著,《新譯易經繫辭傳解譯》,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1月。
吳 怡著,《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10月。
易中天,《新譯 國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5月。
周世輔著,《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76年1月。
林明照著,《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9月。
林義正著,《《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年12月。
林安梧著,《中國人文詮釋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7年3月。
洪湛侯,《文獻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3月。
胡 適著,《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3月。
袁保新著,《孟子三辯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2月。
高柏園著,《孟子哲學與先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高柏園著,《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
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 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
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 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9月。
徐復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9月。
徐復觀著,《兩漢思想史 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9月7版。
唐華 著,《中國易經哲學思想原理》,新北:弘揚圖書公司,2013年3月。
高麗珍著,《淮南子神話與古代地理知識》,臺中:白象事業文化公司,2020年8
月。
莊萬壽,《新譯 列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3月。
莊萬壽導讀,《列子》,臺北:金楓出版社,1998年7月。
陳大齊著,《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6月。
陳福賓著,《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換》,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
陳鼓應,王雲五主編《莊子今註今譯 上、下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
年10月。
陳鼓應著,《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鼓應著,《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11月。
陳美東,《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陳拱 著,《韓非思想衡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5月。
陳建初等,《新譯爾雅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5月。
陳麗桂著,《漢代道家思想》,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11月。
陳麗桂著,《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20年1月。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
梁萬如,《列子譯注》,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6月。
張立文著,《周易與儒道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11月。
張素真著《韓非子南篇研究──韓非子的辯論術》,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
張豈之著,《先秦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6月。
張 覺譯著,《韓非子釋譯 (上)、(中)、(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
年8月。
陶 磊著,《《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
雪 克,《新譯 公羊傳》,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1月。
賀凌虛,《商君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黃慶宣著,《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
黃慶宣著,《新譯乾坤經傳通釋》,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11月。
黃俊傑著,《孟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0年9月。
湯孝純,《新譯 管子讀本 上、下》,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7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1月。
曾春海著,《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8年2月。
曾春海著,《中國哲學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2年8月。
傅偉勳著,《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7年1月。
鄒文海著,《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1974年5月。
葉 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幼炯著,王雲五、傅緯平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灣商務印書館,
1989年,10月。
趙 明主編,《先秦大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7月。
劉省齋,《莊子廣解》,臺南:大行出版社,1991年7月。
劉述先 著,《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詮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0年4
月。
潘樹仁著,《淮南鴻烈》,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5月。
潘德榮著,《西方詮釋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5年1月。
蔡龍九著,《孟軻與《孟子》》,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4年10月。
錢 穆著《國史大綱 上、下册》,臺北:臺灣商務圖書館,2014年7月
錢 穆著,《秦漢史》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5年10月。
鄺麗元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1月。
羅少卿,《新譯 說苑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8月。
譚家哲著,《孟子平解》,臺北:唐山出版社,2010年8月。
顧寶田、鄭淑媛,《新譯儀禮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顧寶田,《新譯 穀梁傳》,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11月。

肆、論文
一、學位論文 (依時間先後排列)
(一) 博士論文
王邦雄 《韓非政治哲學之研究》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年。
陳德昭,《老子思想與漢初政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82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4年。
郭立民,《淮南子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楊慶豐,《孔子與老子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年。
陳德和,《《淮南子》哲學之研究:以「道」、「氣」、「人」為核心的展開》,中國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1997年。
簡松興,《西漢天人思想研究--以《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記》為中心》,輔仁
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龐靜儀,《《淮南子.墬形》的地理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2003年。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高佳琪,《論韓非「法」思想之哲學基礎及其意義》,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2004年。
王季香,《先秦諸子之人格類型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年。
黃玉麟,《《淮南子》「道」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6 年。
許詠晴,《《論語》與《孟子》的生命觀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論 文,
2007年。
王淑理,《荀子之政治哲學與其人性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
文,2007年。
陳佩君,《先秦道家的心術與主術──以《老子》、《莊子》、《管子》四篇為核心》,
國立臺灣大學哲系博士論文,2008年。
王億仁,《《韓非子》政治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許薌君《從《韓非子》寓言論韓非的政治思想》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0年。
王漢哲,《老子政治哲學的現代詮釋》,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林慧瑛,《《淮南子》空間敘述研究──以〈天文〉、〈墬形〉、〈時則〉為主的考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 年。
王以嫻,《論《孟子》及《莊子》中的理想人格與精神境界》,輔仁大學哲學系博
士論文,2021年。
(二) 碩士論文
吳順令,《淮南子之政治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文, 1986
年。
曾錦華,《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智妙,《《淮南子》無為思想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年。
黃 琪,《淮南子「道」之研究──天、人、治道之貫通》,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5年。
黃淑貞,《《淮南子》天道觀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年。
王 璟,《黃老思想治身治國一體之理論研究-以《淮南子》為中心》,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劉淑美,《韓非子的政治哲學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溫年昌,《淮南子.兵略訓戰爭觀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年 。
歐嘉慧,《先秦荀子與韓非子法家思想之比較》,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黃信彰,《《韓非子》君德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2005年。
邱美慧,《《淮南子》中理想帝王之形象》,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
陳婷姿,《《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思想融合與歷史意識》,國立清華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吳益祥,《韓非治道藝術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宗孟,《《韓非子寓言》及其現代社教意義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施佑霖,《孟子的政治思想》,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林政君,《《淮南子》譬喻與排比修辭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
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年。
謝南盛,《《韓非子》思想研究— 以「法」、「術」、「勢」為討論核心》,國立中
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陳巧玲,《淮南子的修辭藝術研究》,市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
年。
黃常雄,《墨子與孟子政治思想對比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2
年。

二、期刊論文 (依時間先後排列)
周弘然,〈《淮南子》的綜合思想〉,《幼獅學誌》第9卷,第4期,1970年12月。
于首奎,〈試論《淮南子》的宇宙觀〉,《文史哲》,1979年第5期,總134期。
張家焌,〈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哲學論集》第15期,1982年7月。
李 增,〈淮南子的無為思想〉,《政大學報》第48期,1983年12月。
牟鍾鑑,〈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比較分析─兼論秦漢之際的學術思潮〉,《哲學研
究》,1984年,第1期。
吳 光,〈關於黃老哲學的性質問題─對黃老帛書淮南子道氣論的剖析〉,《學術
月 刊》,1984年8月,總183期。
劉述先,〈關於「儒家與政治學」的討論〉,《鵝湖月刊》,第143期,1987年5
月。
高柏園,〈孟子政治哲學之開展與極成〉,《鵝湖月刊》,第160期,1988年10月。
李宗桂,〈論淮南子與春秋繁露思想同異〉,《中國哲學史研究》第4期,1989年
10月。
黃俊傑,〈孟子思維方式的特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卷第3期1991年
9月。
傅佩榮,〈儒家人性論如何超越唯心與唯物的兩極論釋〉,《哲學與文化月刊》第
20卷第8期, 1993年8月。
簡松興,〈《淮南子》的整體和諧說—試析《淮南子》『和』、『天和』、『太和』之
意〉,《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9月。
李漢三,〈陰陽五行對於兩漢醫學的影響(上)(下)〉,《大陸雜誌》第30卷第1、
2期,1996年1月、2月。
陳德和,〈試論《淮南子》道家思想的類屬──以徐復觀之觀點為中心的展開〉,
《鵝湖月刊》,1997年1月。
朱書萱,〈《淮南子》『道』之形象思維」〉,《中國學術年刊》,1998年3月。
陳廣忠,〈《淮南子》—黃老道學的集大成〉,《鵝湖月刊》,2000年4月。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文史
哲學報》52期(2000年)。
陳麗桂,〈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2年
6月。
曾春海,〈《易》哲學中的感應與亨通〉,《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4期,2002年
4月。
李 增,〈論河上公注老之氣化宇宙觀特色〉,《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
2003年9月。
杜保瑞,〈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與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哲學與文化》第30
卷第9期,2003年9月。
葉海煙,〈論兩漢「大一統」觀念之哲學性:以董仲舒的新儒學為例〉,《哲學與
文化》第30卷第9期,2003年9月。
高柏園 ,〈論牟宗三先生《圓善論》的孟子學〉,《鵝湖月刊》第360 期,2005
年6月。
劉康德,〈《呂氏春秋》《淮南鴻烈》合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
6月第2期。
陳平坤,〈《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感應思維〉,《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
32期,2006年10月。
蘇梅芳,〈老莊的無為政治思想〉,《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2007
年3月。
周德良,〈荀子心偽論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年3
月。
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2期,
2009年12月。
勞思光,〈對中國哲學研究之省思──困境與出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20
卷第 2 期,2010 年 6 月。
姚治中,〈《淮南子》對專制主義皇權思想的叛逆──再論《淮南子》的時代特徵〉,
《皖西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11年2月。
高柏園,〈論莊子養生觀〉,《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6期,2011年6月。
方 娟,〈21世紀《淮南子》與先秦諸子關係研究綜述〉,《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11卷第5期,2013年5月。
吳 光,〈探討性與天道-《郭店儒簡》的作者歸屬及其思想辨析〉,《湖南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2013年5月。
王其俊,〈大陸當代孟子性善論研究述評〉,《孔孟學報》第92期,2014年9月。
姜廣輝、吳晉先,〈論《中庸》之「中」與「誠」〉,《湖南大學學報》第29卷第
4期,2015年7月。
鄒 琴,〈讀劉述先先生的「孟子心性論的再反思」〉,《鵝湖月刊》, 2016年8
月。
伍振勳,〈「天命」的主題:《中庸》首章的解讀與詮釋〉,《文與哲》第31期,2017
年12月。
伍振勳,〈〈中庸〉「誠」論的思想史意義──兼論〈中庸〉、孟、荀「誠」論系譜〉,
《臺大中文學報》第66期,2019年9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