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 : 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
作者:吳冠宏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0
出版項:臺北:里仁
ISBN:9578352735
主題關鍵詞:儒家道家哲學中國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0) 博士論文(1) 專書(7)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7
期刊論文
1.許結(1991)。從東漢后期文學看玄儒境界。山東大學文史哲,19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鶴鳴(19950600)。心性與天命--孟子盡心篇首章新詮。國文學報,24,79-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棟樑(19981200)。痛飲酒、熟讀「離騷」--簡論六朝士人對屈原的讀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4)=32,67-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韓子峰(19860900)。「論語學」格範精神管窺:「字源」「詮釋」與「義理學」的互補研究以「學而」之「學」為中心。孔孟學報,52,149-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韓子峰(19870400)。「論語學」格範精神管窺:「字源」「詮釋」與「義理學」的互補研究以「學而」之「學」為中心。孔孟學報,53,215-2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冠宏(19990700)。二愚之際:朱熹注《論語》「甯武子」章義涵再探。東華人文學報,1,131-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冠宏(19940500)。陽明對《孟子》「盡心」章之詮釋試探--兼論孟子原義與朱、王所解之比較。中國文學研究,8,137-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義正(19841200)。論孔子的「君子」概念。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3,139-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冠宏(19970500)。魏晉人詮釋「甯武之愚」的義涵試探--兼論與朱熹所解之比較。中國文學研究,11,77-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冠宏(20000900)。舜之兩難的抉擇:情法、群己、性命--「孟子」「桃應問曰」章試詮。孔孟學報,78,135-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阮芝生(19851200)。伯夷列傳發微:伯夷列傳析論之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4,39-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阮芝生(19810300)。伯夷列傳析論。大陸雜誌,62(3),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大寧(19921000)。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3(1),121-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莊耀郎(19930600)。魏晉玄學家的聖人觀。國文學報,22,105-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吳冠宏(2000)。康有為取舊納新之解經作法的檢視-- 以《孟子微》「桃應問曰」章注為討論基點。第六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冠宏(1993)。顏子形象與魏晉人物品鑒(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柯金木(1990)。魏晉論語學考述(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耀郎(1991)。王弼玄學(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淑君(1998)。魏晉論語學之玄學化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聖心(1998)。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江建俊(1987)。魏晉玄理與玄風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顏國明(1987)。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冠宏(1997)。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盧桂珍(1992)。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麗真(1978)。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蓓蓓(1983)。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謝大寧(1989)。從災異到玄學(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唐君毅(2008)。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熹(1986)。四書或問。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康有為(1987)。孟子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品卿(1997)。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藝文印書館編輯部(198606)。皇清經解四書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司馬光(1984)。資治通鑑。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葛洪(1992)。抱朴子。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汝霖(1979)。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oy, David Couzens、陳玉蓉(1988)。批評的循環。臺北:南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恩洋(1975)。孟子疏義。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85)。詩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85)。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閻若璩(1986)。四書釋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琴(1986)。四書順義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86)。四書尊聞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86)。續皇清經解四書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司馬遷(1977)。史記。台北:建宏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延壽(1977)。南史。台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崔述(1963)。考信錄。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符(1961)。潛夫論。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湛(1982)。列子。台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勇(1984)。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程顥、程頤(1987)。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81)。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仇德哉(1993)。四書人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謙之(1965)。文化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博裕(1994)。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童書業(1986)。莊子研究。上海: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俊傑(1997)。孟子思想史論。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君實、杜念中(1993)。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台北:允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熊賜履(1968)。學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蔡仁厚(1988)。孔門弟子志行考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孔穎達(1985)。周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裴普賢(1985)。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左丘明、杜預、孔穎達(1985)。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竹添光鴻(1977)。論語會箋。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簡朝亮(1973)。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馬國翰(1974)。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錢穆(1986)。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開府(1986)。儒家倫理學析論。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余敦康(1987)。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殷鼎(199001)。理解的命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紹祖(1985)。復聖顏子史料彙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黃紹祖(1977)。顏子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戴君仁(1974)。梅園論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顧炎武、黃汝成(1984)。日知錄集釋。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班固(1984)。漢書。台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房玄齡(197501)。晉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黃俊傑、林慶彰(1995)。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劭(1988)。人物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沈約、洪北江(1975)。宋書。臺灣: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莊子、郭象、郭慶藩、王孝魚(198304)。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何晏、邢昺(1985)。論語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左丘明、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1981)。國語。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陳壽、裴松之(197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鄭玄、孔穎達(1985)。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徐震堮(1985)。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潘重規(2000)。論語今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范曄、班固(1978)。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李澤厚(1987)。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漢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黃俊傑(1991)。孟子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王充、劉盼遂(1990)。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樓宇烈、王弼(1992)。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錢穆(1991)。莊老通辨。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陳鼓應(198610)。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葉國良(19800000)。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杜正勝(1985)。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周紹賢(1987)。魏晉清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錢鍾書。管錐編。蘭馨室書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謝明陽(2000)。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市:臺大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朱熹(199002)。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朱義祿(19920600)。從聖賢人格到全面發展--中國理想人格探討。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余允文(1986)。尊孟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莊耀郎(1999)。郭象玄學。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孟軻、沈文倬、焦循(1988)。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廖蔚卿(1997)。魏晉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8210)。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趙翼(1986)。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章太炎(1958)。章氏叢書。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黑格爾、朱孟實(198105)。美學。臺北市: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牟宗三(1985)。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徐復觀(1984)。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黃宗羲(1987)。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錢穆(1985)。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Ryle, Gilbert、劉建榮(1992)。心的概念。台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Bleicher, Josef、賴曉黎(1990)。當代詮釋學。臺北:使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湯用彤(1984)。魏晉思想甲編五種。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夏長樸(1989)。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杜維運(199709)。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李亦園、楊國樞(1972)。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討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Scheler, Max、陳仁華(1991)。情感現象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錢穆(1981)。雙溪獨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夏鎮平(1995)。真理與方法(II):補充和索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任繼愈(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徐復觀(1985)。兩漢思想史--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1989)。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勞思光(1986)。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戴聖、孫希旦(1984)。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馮友蘭(1993)。中國哲學史‧原儒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崔大華(1992)。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錢穆(1974)。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張蓓蓓(1985)。東漢士風及其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唐君毅(1989)。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唐君毅(1989)。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王邦雄(1989)。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Dupré, Louis、傅佩榮(1986)。人的宗教向度。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蕭公權、汪榮祖(19880000)。康有為思想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陳澧(1997)。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王叔岷(1978)。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李明輝(19900000)。儒家與康德。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王夫之(19850200)。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梁啟超、林志鈞(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徐復觀(1993)。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李明輝(1995)。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錢穆(1985)。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錢穆(1988)。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林麗真(1988)。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牟宗三(199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逯耀東(19980000)。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逯耀東(20000000)。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袁保新(19920000)。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李澤厚(1986)。美的歷程。蒲公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Stace, Walter Terence、楊儒賓(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王健文(19870000)。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郭沫若(1996)。十批判書。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左丘明、杜預、竹添光鴻(1984)。左傳會箋。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劉述先(1982)。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李澤厚、劉綱紀(1987)。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湯一介(1987)。郭象與魏晉玄學。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唐翼明(19920000)。魏晉清談。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韋政通(1993)。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台北:水牛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王仁祥(19950000)。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蔡仁厚(19840000)。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蒙培元(19900000)。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王葆玹(1987)。正始玄學。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曾春海(1994)。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黎靖德、王星賢(1988)。朱子語類。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劉汝霖(1979)。漢晉學術編年。長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Polanyi, Michael、Prosch, Harry、彭淮楝(1984)。意義。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王叔岷(1992)。先秦道法思想講稿。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Hare, Richard M.、黃慧英、方子華(1991)。道德思維。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熊十力(1982)。讀經示要。洪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葉維廉(1998)。道家顛覆語言的策略與中國美學。文學與美學。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紀曜(1982)。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理想與現實。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晏、皇侃(1977)。雍也。論語集解義疏。廣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