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也是「商法」問題:試論十七世紀中國的法律批判與法律推理
書刊名:法制史研究
作者:邱澎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u, Peng-sheng
出版日期:2005
卷期:8
頁次:頁75-123
主題關鍵詞:法律批判法律推理商法歷史變遷明清中國Legal critiqueLegal reasoningCommercial lawHistorical changeLate imperial Chin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3
  • 點閱點閱:36
從法律變遷的角度看,十七世紀中國是個多元而豐富的時代。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左右成書的《讀律佩觿》中,王明德將刑法、曆算、音樂並列為「法天」之學,倡言「律例一書,乃治世體要,非據理空談,古人謂之『法經』」,強調「禮、法殊分,實相長而並峙」,並宣稱「法乃天下之公,即天子亦不容私所親」,在在顯示當時法學家極力提昇法律地位的企圖心。而十七世紀後半蘇州、松江地區地方官員在審判與裁決文書中,結合「恤商美政」與「有益國課」的法律推理,以及十七世紀初年訟師秘本《折獄明珠》「商賈類」收錄訟師協助商人訴訟文書範本運用「天道之所不容」形容商人財貨不容侵犯的法律修辭,更是當時經濟與法律互動的具體展現。這些法律批判與法律推理的發展,正可反映十七世紀中國歷史變遷的一個重要側面。 本文主張,當我們要檢視明清中國是否出現「保障私有產權和債權的商法」這樣「看似簡單」的課題時,答案不該只是停留在「有」或「沒有」的是非題,而需要更細緻地區分此問題至少存在三個不同的討論層次:近代歐洲「私法」(private law)與「商法」(law merchant, mercantile law)的不同發展途徑、傳統中國法學家用以建構法律核心價值觀的不同取徑,以及明清中國逐漸發展出來藉以保護商人財產的不同「利益」訴求。整體而言,儘管當時中國並未出現近代西方意義的「商法」,但十七世紀以降中國商業法律的一些重要發展仍值得注意,當時中國「經濟、社會」與「政治、法律」現象之間,確實仍存在足以相互補強的關係,這些史實誠非沒有「商法」這樣一種簡單答案即能說明。
Analyzing three kinds of legal texts, I delve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law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Against kinds of cliche about how "commercial law" could not and will not emerge in traditional China, I argue that we should put the issue of "commercial law" into Chinese context. By means of scrutinizing the legal critique and legal reasoning existing in the texts from those of a legal treatise, a handbook of litigation master and extant records about cotton industry lawsuits, this article shed light on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economic-cum-social and political-cum-legal arena which concurred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期刊論文
1.李伯重(2000)。「相看兩不厭」--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及歐洲經驗的局限》評介。史學理論研究,2000(2),148-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卞利(1999)。論明清徽商的法制觀念。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4),7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承明(2003)。西方史學界關于中西比較研究的新思維。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范金民(2002)。清代江南棉布字號探析。歷史研究,2002(1),88-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晉藩(1995)。清代律學及其轉型。中國法學,19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承明(1998)。現代化與中國十六、十七世紀的現代化因素。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澎生(20041200)。以法為名--訟師與幕友對明清法律秩序的衝擊。新史學,15(4),93-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游子安(1997)。明末清初功過格的盛行及善書所反映的江南社會。中國史研究,1997(4),127-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邱澎生(20030600)。有資用世或福祚子孫:晚明有關法律知識的兩種價值觀。清華學報,33(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麗月(1989)。試論明清之際商業思想的幾個問題。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明輝(1993)。朱子論惡之根源。國際朱子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565-5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偉仁(1976)。中國法制史書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姚思仁(1993)。大明律附例注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道昆(1591)。太函集。傅斯年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殷聘尹(1992)。外岡志。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波逸叟(1602)。折獄明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樂天子。按律便民折獄奇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野叟。法家須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賀長齡(1964)。清朝經世文編。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明德(1995)。讀律佩觴。台北:莊嚴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明德、何勤華、程維榮、張伯元、洪丕謨(2001)。讀律佩觴。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上海博物館圖書資料室(1981)。上海碑刻資料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宜崙、夏之蓉、馮馨(1970)。高郵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治修、沈德潛(1997)。元和縣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永瑢、紀昀(1983)。四庫全書總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Golding, Martin P.(2001)。Legal Reasoning。Broadview Press。  new window
16.Lieberman, David(1989)。The Province of Legislation Determined: Legal Theory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9)。仁井田文庫漢籍目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維亞克爾、陳愛娥、黃建輝(2004)。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發展為觀察重點。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惟謙、懷效峰(1999)。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肯堂(1997)。王儀部先生箋釋。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顏茂猷(1995)。迪吉錄。莊嚴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復祚(1985)。花當閣叢談。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國斌、李伯重、連玲玲(1998)。轉變中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何勤華(2000)。中國法學史。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伯重(2000)。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那思陸(2002)。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臺南: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馬小紅(2004)。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構建與解析中國傳統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Pomeranz, Kenneth、邱澎生、陳巨擘、張寧、連玲玲、巫仁恕、呂紹理、楊淑嬌、林美莉、劉士永(2004)。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巨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彰健(1979)。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薛波(20030500)。元照英美法詞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Macauley, Melissa A.(1998)。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2.包筠雅、杜正貞、張林、趙世瑜(199909)。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徳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薛允升、黃靜嘉(1970)。讀例存疑。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那思陸(1992)。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萬維翰(1997)。幕學舉要。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趙爾巽(1981)。清史稿。臺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吳壇、馬建石、楊育棠(1992)。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邱澎生(2001)。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酒井忠夫(1960)。功過格の研究。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熹(2002)。朱子語類。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樂(1986)。續見聞雜記。見聞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伯行(1976)。正誼堂集。三賢政書。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Landau, Norma(2002)。The Trading Justice's Trade。Law, Crime and English Society, 1660-183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夫馬進、王亞新(1998)。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夫馬進(1996)。訟師秘本の世界。明末清初の社會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夫馬進、鄭民欽(2003)。訟師秘本《蕭曹遺筆》的出現。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傅武光(1990)。朱子對惡的來源的說明。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弱水(1982)。立法之道:荀、墨、韓三家法律思想要論。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奧崎裕司(1983)。明末清初の利殖規範--功過格のㄧ側面。佐久間重男教授退休記念:中國史•陶磁史論集。東京:燎原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士性(1993)。廣志繹。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