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法律、犯罪、社會:清代後期重慶竊盜案件的官員思考模式
作者:吳景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Jing-Jie W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邱澎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重慶巴縣檔案竊盜法律知識法律社會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文透過「清代同治朝四川巴縣衙門檔案盜竊類」及多種資料,呈現知縣這個國家行政體制下最底層的地方官員在審判時需要考量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從法律規範的變動、官員素養的形成、社會現實的反映等三個層面,注意到其中出現的各種一般性與特殊性的因素,進而討論「知縣如何思考」這個問題。
代表國家權力的法律規範,有律、條例、各省專條、省例等不同行政層級對於同一犯罪行為的不同考量;官箴書與公案小說各自反映出官員與民眾心目中的理想官員形象;巴縣知縣則身陷行政與社會之間,巴縣衙門與川東道、重慶府、重慶鎮等行政機關同樣位處重慶城內,雖然審轉的行政成本相對較低,其行政壓力卻相對更重。
同治時期的重慶依然維持著強烈的移民與商業色彩,也有積極運作的各種基層組織,同時還有不少因為戰亂及其遺緒影響下所產生的竊盜行為。從空間的考察,可知重慶城內不僅擁擠,而且存在多重的分區方式,城外則是受群山阻隔的散村,城鄉之間也在嘉陵江與長江兩岸相望。這種空間配置不僅反映在城鄉之間在竊盜手法上的差異,也影響民眾遭遇竊盜時的反應,同時更顯示出重慶做為一個高度都市化與城鄉差距大的社會。
同治時期的巴縣知縣面對著竊盜案件時,心中產生了各種複雜因素之間的角力,選擇以「贓物」為著力點,確實起出贓物,掌握物證,避免誣陷,同時在計算贓物價值之後,嚴格按照審轉程序。州縣自理的竊盜案件,雖然有裁量空間,卻仍未踰越法律規範的範圍。
By using “Dao Qie Lei (Category of theft, 盜竊類)” of Qingdai Tongzhichao Sichuan Baoxian Yamen Dangan (Archive Ba, 清代同治朝四川巴縣衙門檔案) and other relative sources,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what issues a magistrate as the most fundamental official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reaucracy should concern at the trail.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is through three aspects—the change of laws, the formation of official knowledge,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realities—to understand the question of how a magistrate thinks by discussing the general and particular situ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seeks three primary topics. The first is the change of laws. The legal system includes law, regulation, and provincial regulation to deal with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levels due to the different considerations on the criminal action of theft. The second is the formation of official knowledge. Official handbooks and detective stories each represent what the image of an ideal official is for the officials and ordinaries. The third centers on Baxian magistrates’ dilemma between administrative cohorts and the diverse society. The magistrates of Baxian suffered from a relatively higher pressure because they located at the city of Chongqing with Chuandong Dao, the prefecture of Chongqing, and the garrison of Chongqing, although it was comparatively easier to transfer criminals among them.
In addition, the magistrate of Baxian also encountered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diversity of Chongqing urban at the trail. During the reign of Tongzhi period, Chongqing was featured as an immigrant and commercial society. The fundamental organizations had active effects on local society. Meanwhile, theft existed during the wartime and post-war. Examin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ongqing was not only crowded but also was framed as multiple areas by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Outside the urban area, there were villages located among mountainous areas. The city and villages were divided by the Yangzi and Jialing River. Thes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display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ft between urban and countryside, and it also showed the different reactions while people encountered from theft.
By focusing on illicit goods,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on the Baxian magistrates’ struggles during the reign of Tongzhi period because complicated considerations entangled. They had to find out the illicit goods, obtained evidences, avoided framing up, counting the value of spoils, and transferring criminals to other administrative levels based on the severe process. Although these magistrates could play around the judgements on these cases, they still needed to obey the legal system.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magistrates’ trail was influenced by society, legal system, and their knowledge.
一、史料
(一)檔案
1. 四川省檔案館藏,「清代四川巴縣衙門檔案」,編號6-5-10358至13649。
2. 四川大學歷史系、四川省檔案館編,《淸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1996。
3. 四川省檔案館編,《清代巴縣檔案匯編.乾隆卷》,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4. 四川省檔案館編,《巴蜀擷影:四川省檔案館藏清史圖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社,2009。
5. 四川省檔案館編,《清代四川巴縣衙門咸豐朝檔案選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 四川省檔案館編,《清代巴縣檔案整理初編.司法卷.乾隆朝》,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7. 四川省檔案館編,《清代巴縣檔案整理初編.司法卷.嘉慶朝》,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
8. 四川省檔案館編,《清代巴縣檔案整理初編.司法卷.道光朝》,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
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
10. 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檔.月摺包。
1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12. 國立臺灣大學藏淡新檔案。
(二)律、例、成案
1. ﹝明﹞明神宗敕撰,《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學生書局,1970。
2. ﹝清﹞不著撰者,《江蘇省例》,《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丙編冊11-13
3. ﹝清﹞不著撰者,《東省通飭》,《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丙編冊13-14。
4. ﹝清﹞不著撰者,《臬司定例彙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清刊本。
5. ﹝清﹞不著撰者,《湖南省例成案》,《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丙編冊1-5。
6. ﹝清﹞朱軾、常鼐等纂修,《大清律集解附例》,《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輯1冊26。
7. ﹝清﹞吳坤修編撰,《大清律例根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8. ﹝清﹞祝慶祺,《刑案匯覽》,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9. ﹝清﹞童學貞編,《新增六部題定現行則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10. ﹝清﹞薛允升等,《刑案匯覽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11. 黃彰健編,《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三)律學文獻
1. ﹝明﹞王肯堂,《律例箋釋》,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明萬曆四十年序刊本。
2. ﹝明﹞王肯堂原釋,﹝清﹞顧鼎重編,《王肯堂箋釋》,《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輯1,冊25。
3. ﹝明﹞佚名,《大明律講解》,《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輯1,冊4。
4. ﹝明﹞徐昌祚,《大明律例添釋旁註》,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刊本。
5. ﹝明﹞張楷,《律條疏議》,《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輯1。
6. ﹝明﹞彭應弼,《鼎鐫大明律例刑書據會》,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刊本。
7. ﹝清﹞王有孚,《一得偶談初集》,《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輯3,冊4。
8. ﹝清﹞王明德,《讀律佩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出版,1995。
9. ﹝清﹞沈之奇,《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 ﹝清﹞薛允升著述,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四)官箴書、公牘、判牘
1. ﹝明﹞佘自強,《治譜》,《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2。
2. ﹝明﹞呂坤,《實政錄》,《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1。
3. ﹝明﹞李清著,陸有珣等注,《折獄新語》,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4. ﹝明﹞汪天錫,《官箴集要》,《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1。
5. ﹝明﹞劉時俊,《居官水鏡》,《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1。
6. ﹝明﹞蔣廷璧,《璞山蔣公政訓》,《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2。
7. ﹝明﹞顏俊彥著,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標點,《盟水齋存牘》,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8. ﹝清﹞不著撰者,《刑幕要略》,《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5。
9. ﹝清﹞方大湜,《平平言》,《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7。
10. ﹝清﹞王又槐,《辦案要略》,《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4。
11. ﹝清﹞王守恂,《從政瑣記》,《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10。
12. ﹝清﹞王鳳生,《宋州從政錄》,《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5。
13. ﹝清﹞田文鏡,《州縣事宜》,《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3。
14. ﹝清﹞何耿繩,《學治一得編》,《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6。
15. ﹝清﹞吳肇榮,《東興紀略》,《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10。
16. ﹝清﹞李漁,《資治新書》,《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1-3。
17. ﹝清﹞李漁,《資治新書二集》,《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3-6。
18. ﹝清﹞汪輝祖,《學治臆說》,《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5。
19. ﹝清﹞汪輝祖,《學治續說》,《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5。
20. ﹝清﹞汪輝祖,《續佐治藥言》,《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5。
21. ﹝清﹞邱煌,《府判錄存》,《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18-20。
22. ﹝清﹞剛毅,《牧令須知》,《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9。
23. ﹝清﹞孫鏡寰,《之游唾餘錄》,《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27。
24. ﹝清﹞徐世昌,《將吏法言》,《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10。
25. ﹝清﹞徐棟,《牧令書》,《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7。
26. ﹝清﹞桂超萬,《宦游紀略》,《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17-18。
27. ﹝清﹞桂超萬,《續宦游紀略》,《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18。
28. ﹝清﹞翁傳照,《書生初見》,《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9。
29. ﹝清﹞高廷瑤,《宦游紀略》,《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6。
30. ﹝清﹞常恩,《安順黎平府公牘》,《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20-23。
31. ﹝清﹞張五緯,《未能信錄》,《歷代判例判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冊9。
32. ﹝清﹞張五緯,《講求共濟錄》,《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16。
33. ﹝清﹞張經田,《勵治撮要》,《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6。
34. ﹝清﹞張聯桂,《問心齋學治續錄》,《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30-31。
35. ﹝清﹞莊綸裔,《盧鄉公牘》,《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9。
36. ﹝清﹞陳枚輯,《憑山閣增輯留青全集》,《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7-8。
37. ﹝清﹞陳朝君,《蒞蒙平政錄》,《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2。
38. ﹝清﹞陸燿,《切問齋集》,《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19。
39. ﹝清﹞賀長齡,《耐庵公牘存稿》,《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15。
40.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3。
41. ﹝清﹞萬維翰,《幕學舉要》,《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4。
42. ﹝清﹞賈臻,《退崖公牘文字》,《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24-25。
43. ﹝清﹞蒯德模,《吳中判牘》,《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31。
44. ﹝清﹞劉兆麒,《總制浙閩文檄》,《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2。
45. ﹝清﹞劉衡,《州縣須知》,《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6。
46. ﹝清﹞劉衡,《蜀僚問答》,《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6。
47. ﹝清﹞潘月山,《未信編》,《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3。
48. ﹝清﹞盤嶠野人,《居官寡過錄》,《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5。
49. ﹝清﹞蔡澍,《澄江治績》,《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12。
50. ﹝清﹞蔡澍,《澄江治績續編》,《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12-14。
51. ﹝清﹞鄭端,《政學錄》,《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2。
52. ﹝清﹞鍾體志,《柴桑傭錄》,《明清法制史料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冊34。
53. ﹝清﹞覺羅烏爾通阿,《居官日省錄》,《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冊8。
54. 郭成偉、田濤點校整理,《明清公牘祕本五種》,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五)科舉用書
1. 《清乾隆十九年甲戌科會試錄》,《中國科舉錄續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2。
2. 《清乾隆六年辛酉科湖南鄉試錄》,《中國科舉錄續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2。
3. 《清康熙十一年江西鄉試錄》,《中國科舉錄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13。
4. 《清康熙三十五年山東鄉試錄》,《中國科舉錄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13。
5. 《清康熙五十年福建鄉試錄》,《中國科舉錄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14。
6. 《清康熙四十一年鄉試錄》,《中國科舉錄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14。
7. 《清順治十一年山東鄉試錄》,《中國科舉錄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12。
8. 《清順治十五年會試錄》,《中國科舉錄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12。
9. 《清雍正二年廣西鄉試錄》,《中國科舉錄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15。
10. 《清雍正十三年湖廣湖北鄉試錄》,《中國科舉錄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15。
11. 《清雍正十年壬子科四川鄉試錄》,《中國科舉錄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10,冊15。
12. 〔明〕佚名,《新纂四六合律判語》,《歷代判例判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書版社,2005,冊4。
13. 〔明〕佚名,《翰林訂證歷科墨卷判選粹》,《中國古代闈墨卷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
14. 〔明〕張朝瑞,《皇明貢舉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7,冊828。
15. 〔明〕焦竑審訂,《標律判學詳釋》,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四年喬山堂刊本。
16. 〔清〕周夢熊輯,《合例判慶雲集》,《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輯3,冊2
17. 仲光軍主編,《歷代金殿殿試鼎甲硃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
(六)重慶地方志與地方文獻
1. ﹝清﹞有慶、王夢庚編,《重慶府志》,清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2. ﹝清﹞王爾鑑編,《巴縣志》,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
3. ﹝清﹞霍為棻編,《巴縣志》,清同治六年刊本。
4. 羅國鈞修,向楚等纂,《巴縣志》,民國二十八年刊本。
5. 佚名,《民國重慶鄉土志》,民國稿本。
6. ﹝清﹞福珠朗阿編,《江北廳志》,清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7. 唐幼峰,《重慶旅行指南》,重慶:重慶書店,1933。
8. 楊世才,《重慶指南》,重慶:重慶書店,1938。
9. 王秉誠,《重慶掌故》,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
10. 彭伯通,《古城重慶》,重慶:重慶出版社,1981。
11. 彭伯通編,《重慶題詠錄》,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
12. 周傳儒編,《四川省一瞥》,《民國時期地方概況資料彙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冊39。
13. 邢長銘,《重慶市一年來地價之變動》,《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冊84。
14. 董國祥,《重慶市地價與房租之研究》,《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冊78。
(七)地圖
1. ﹝清﹞艾仕元,「渝城圖」,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同治光緒間版本。
2. ﹝清﹞劉子如,「增廣重慶地輿全圖」,三峽博物館藏清光緒十七年版本。
3. 「新測重慶城全圖」,重慶:重慶合記肇明石印公司,1912。
(八)其他
1. ﹝清﹞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94-1995。
2. ﹝清﹞王棠、王槩,《念庵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冊87。
3. ﹝清﹞托津等奉敕撰,《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成文出版社,1991。
4. ﹝清﹞宋朝立,《緘齋府君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冊88。
5. ﹝清﹞沈家本,《刺字集》,《沈家本全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冊2。
6. ﹝清﹞延昌,《暖香堂筆記》,《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冊173。
7. ﹝清﹞姜晟,《姜杜薌先生自訂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冊106。
8.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9.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87。
10. ﹝清﹞清國史館編,《清史列傳》,臺北:中華書局,1962。
11. ﹝清﹞項樟,《玉山文鈔》,《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冊294。
12. ﹝清﹞韓崶,《韓桂舲先生自訂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冊120。
13. ﹝清﹞龐鍾璐,《知非錄》,《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冊165。
14.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5. 〔宋〕李昉等奉敕撰,《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16. 〔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冊84。
17.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子部冊185。
18.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19.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
20.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975。
21. 〔明〕楊繼盛,《楊忠愍公傳家寳訓》,《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冊145。
22. 〔明〕鄭曉,《今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史部冊48。
23. 〔明〕顧炎武,《日知錄》,《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4. 〔清〕孫梅,《四六叢話》,《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冊1715。
25. 蔣宗許、劉雲生等,《龍筋鳳髓判箋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二、論著
(一)中文專書
1. ﹝美﹞Derke Bodde、Clarence Morris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2. ﹝美﹞Ronald Dworkin著,李冠宜譯,《法律帝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2。
3. ﹝美﹞孔復禮(Philip Kuhn),《叫魂 : 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臺北:時英,2000。
4. ﹝美﹞梅爾清(Tobie Meyer-fong),《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 ﹝美﹞羅威廉(William Rowe),《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和社區(1796—189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 ﹝英﹞H. L. A. Hart著,許家馨、李冠宜譯,《法律的概念》臺北:商周出版,2000。
7. ﹝德﹞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臺北:遠流,1993,頁23。
8. ﹝澳﹞安東籬(Antonia Finnane),《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7。
9. 尤陳俊,《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0. 王志強,《法律多元視角下的清代國家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1. 王琰玲,《明清公案小說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
12. 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4. 吳佩林,《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法律秩序考察》,北京:中華書局,2013。
15.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
16.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17. 李清瑞,《乾隆年間四川拐賣婦人案件的社會分析-以巴縣檔案為中心的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18. 李鳳鳴,《清代官吏的司法責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19. 李豔君,《從冕寧縣檔案看清代民事訴訟制度》,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
20. 汪世榮,《中國古代判詞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1. 那思陸,《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臺南:正典出版,2002。
22. 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23.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24. 里贊,《晚清州縣訴訟中的審斷問題:側重四川南部縣的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5. 周勇編,《近代重慶經濟與社會發展,1876-1949》,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
26. 林端,《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 : 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 》,臺北:三民書局,2003。
27.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2008。
28. 胡鐵球,《明清歇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9. 徐忠明、杜金,《傳播與閱讀:明清法律知識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0. 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臺北:五南出版,2012。
31.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2. 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33. 張渝,《清代中期重慶的商業規則與秩序:以巴縣檔案為中心的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34. 張曉蓓,《冕寧清代司法檔案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35.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36. 梁勇,《移民、國家與地方權勢-以清代巴縣為例》,北京:中華書局,2014。
37. 章燕,《清代法官的司法觀念》,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38. 連啟元,《明代的告示榜文:訊息傳播與社會互動》,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
39. 郭成偉、關志國,《清代官箴理念對州縣司法的影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0. 郭東旭,《宋代法律與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1. 陳亞平,《尋求規則與秩序:18-19世紀重慶商人組織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42. 陳惠馨,《清代法制新探》,臺北:五南,2012。
43.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臺北:食貨出版社,1972。
44. 黃源盛,《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臺北:元照出版,2009。
45. 黃彰健,《明清史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46. 楊一凡,《明大誥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47. 楊緒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8. 隗瀛濤、周勇編,《重慶開埠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
49. 隗瀛濤編,《近代重慶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
50. 隗瀛濤編,《重慶城市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
51. 廖斌、蔣鐵初,《清代四川地區刑事司法制度研究:以巴縣司法檔案為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52. 蔡東洲,《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
53. 鄭秦,《清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4.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1982。
55. 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鋒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6. 譙珊,《重慶:舊秩序中的精英與城市管理(1644-1911)》,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
57. 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58. 黨江舟,《中國訟師文化-古代律師現象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9. 龔汝富,《明清訟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二)外文專書
1. Bradley Reed, Talons and Teeth: Countr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Stanford: Standford Press, 2000.
2. Douglas Hay, E. P. Thompson ed., Albion’ s Fatal Tree: Crime and Society in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London: A. Lane, 1975.
3. Drew D. Gray, London’ s Shadows: The Dark Side of the Victorian City,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2010.
4. Frank McLynn, Crime & Punishment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5. Matthew Sommer, Polyandry and wife-selling in Qing dynasty China : survival strategies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s, Stanford: Standford Press, 2015.
6. Matthew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dford Press, 2000.
7. Melissa Macauley, 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8. Phillip C. C. Huang, Civil justice in China : re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Qing,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9. ﹝日﹞三木聰、山本英史、高橋芳郎,《伝統中国判牘資料目録》,東京:汲古書院,2010。
(三)中文論文
1. 尤陳俊,〈新法律史如何可能:美國的中國法律史研究新動向及其啟示〉,收入:黃宗智、尤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頁473-524。
2. 王利明,〈雍正時期對強盜案的處置辦法〉,《新鄉學院學報》,33:4,2016,頁50-52。
3. 王志強,〈清代司法中的法律推理〉,收入柳立言主編,《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2008,頁283-312。new window
4. 王泰升、曾文亮、吳俊瑩,〈論清朝地方衙門審案機制的運作──以《淡新檔案》為中心〉,柳立言編,《史料與法史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new window
5. 何海鋒,〈失盜又遭官的邏輯從諱盜現象看清代地方司法〉,《雲夢學刊》,35:2,2014,頁70-76。
6. 何敏,〈清代私家釋律及其方法〉,《法學研究》,1992年第2期。
7. 吳景傑,〈唐代斷屠政策的發展與社會變遷〉,《史原》,4,2013,頁197-233。new window
8. 吳景傑,〈評徐忠明、杜金,《傳播與閱讀:明清法律知識史》〉,《明代研究》,24,2015,頁209-214。
9. 吳景傑,〈傳統中國「拾得遺失物」行為規範諸問題〉,《法制史研究》,30,2016,頁249-289。new window
10. 呂實強,〈重慶教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下,1972,頁457-474。new window
11. 巫仁恕,〈逃離城市:明清之際江南城居士人的逃難經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3,2014,頁1-46。new window
12. 杜金,《懷疑與信任:清代地方官員司法權威的構建——以劉衡所著「官箴書」的吏治思想為例》,《現代哲學》,2012年第1期。
13. 周琳,〈「便商」抑或「害商」-從仲介貿易糾紛看乾隆至道光時期重慶的「官牙制」〉,《新史學》,24:1,2013,頁59-106。new window
14. 林乾,〈從葉墉包訟案看訟師的活動方式及特點〉,《北大法律評論》,10:1。
15. 林乾,〈訟師對法秩序的衝擊與清朝嚴治訟師立法〉,《清史研究》,2005:3,頁1-12
16. 邱澎生,〈「動態制度史」研究如何可能?——評介《明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明代研究通訊》,6,2003。
17. 邱澎生,〈十八世紀清政府修訂〈教唆詞訟〉律例下的查拿訟師事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7:4,2008,頁637-682。new window
18. 邱澎生,〈也是「商法」問題:試論十七世紀中國的法律批判與法律推理〉,《法制史研究》,8,2005,頁75-123。new window
19. 邱澎生,〈有資用世或福祚子孫:晚明有關法律知識的兩種價值觀〉,《清華學報》,33:1,2003,頁1-43。new window
20. 邱澎生,〈明清訟師的興起及其官司致勝術〉,《歷史人類學學刊》,7:2,2009,頁31-71。new window
21. 邱澎生,〈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收入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頁135-198。
22. 邱澎生,〈國法與幫規:清代前期重慶城的船運糾紛解決機制〉,收於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9,頁275-344。new window
23. 柏樺,〈明清州縣司法審判中的「六濫」現象〉,《清史研究》,1,2003,頁27-35。
24. 徐忠明,〈困境與出路:回望清代律學研究—以張晉藩先生的律學論著為中心〉,《學術研究》,2010年9期。
25. 徐忠明,〈清代司法官員知識結構的考察〉,收於徐忠明《眾聲喧嘩:明清法律文化的複調敘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頁228-269。
26. 徐道鄰,〈宋仁宗的書判拔萃十題〉,《中國法制史論集》,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頁305-308。new window
27. 高峰雁,〈清代地方社會官、民與法的互動:以誣告案為例〉,收入吳琦主編,《明清地方力量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頁24-58。
28. 張晉藩,〈清代私家注律的解析〉,《清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29. 張晉藩,〈清代律學及其轉型〉,《薪火集-中國法制史學通論》(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頁412-478。
30. 張偉仁,〈清代的法學教育〉,《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8:1,1988,頁1-35;18:2,1989,頁1-55。new window
31. 郭潤濤,〈試析清代幕業經濟生活狀況〉,《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4,頁38-48。
32. 郭潤濤,《官府、幕友與書生:紹興師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33. 陳天錫,〈清代幕賓中刑名錢穀與本人業此經過〉,收入《慶祝蔣慰堂先生七十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頁161-175。new window
34. 陳利,〈知識的力量:清代幕友秘本和公開出版的律學著作對清代司法場域的影響〉,《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1期。
35. 陳利,〈清代中國的法律專家與地方司法運作(1651-1912)〉,《法制史研究》,28,2015。new window
36. 陳重方,〈乾隆八年《大清律例》的頒行〉,《法制史研究》,29,2016。new window
37. 陳登武,〈白居易《百道判》試析-兼論「經義折獄」的影響〉,《傳統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38. 陳登武,〈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律推理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5,2011,頁41-72。new window
39. 陳登武,〈唐代知識人對唐律的理解與詮釋—以白居易「百道判」的法律推理為中心〉,《唐律與傳統法文化》,臺北:元照,2011,頁321-354。
40.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食貨月刊》復刊,1:1-5,1970。
41. 葉高樹,〈深維根本之重:雍正皇帝整飭旗務初探〉,《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2,2004,頁101-109。new window
42. 葉高樹,〈清雍乾時期的旗務問題:以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8,2007,頁107-128。new window
43. 趙晶,〈「新法律史」這般發生——評尤陳俊著《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中國社會歷史評論》,16,2015。
44. 劉世珣,〈近十五年(1996-2010)清代旗人生計問題研究的回顧與討論〉,《史原》,24,2012,頁213-262。new window
45. 蕭公權著、陳國棟譯,〈調爭解紛-帝制時代中國社會的和解〉,收入《跡園文錄》,臺北:聯經出版,1983,頁91-152。
46. 瞿同祖,〈清律的繼承和變化〉,《歷史研究》,1980:4,頁133-143。
47. 譚琪,〈清代州縣強盜治安案件處理程序構成特徵與啟示〉,《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8:1,2016,頁5-12。
48. ﹝日﹞小口彥太,〈清代中國刑事審判中成案的法源性〉,《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丙編第4卷,頁285-307。
49. ﹝日﹞夫馬進,〈《珥筆肯綮》所見的訟師實象〉,收入邱澎生、陳熙遠合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中研院‧聯經出版,2009,頁9-34。
50. ﹝日﹞夫馬進,〈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收入王亞新等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頁390-430。
51. ﹝日﹞寺田浩明,〈「非規則型」法之概念-以清代中國法為素材〉,《法制史研究》,12,2007。new window
52. ﹝日﹞寺田浩明,〈明清時期法秩序中的「約」的性質〉、〈權利與冤抑──清代聽訟和民眾的民事法秩序〉,收入王亞新等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頁140-190、192-265。
53. ﹝日﹞寺田浩明,王亞新譯,〈清代民事審判:性質及意義-日美兩國學者之間的爭論〉,《北大法律評論》,1:2,頁603-617。
54. ﹝日﹞谷井俊仁,〈督捕則例的出現-清初的官僚制與社會〉,收入寺田浩明編,《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丙編第4卷。
55. ﹝日﹞谷井陽子,〈清代則例省例考〉,收入寺田浩明編,《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丙編第4卷。
56. ﹝日﹞岸本美緒,〈妻可賣否?—明清時代的賣妻、典妻慣行〉,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台灣與華南社會(1600~1900)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57. ﹝日﹞岸本美緒,〈清初上海的審判與調解-以《歷年記》為例〉,《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冊上,頁241-257。
58. ﹝日﹞岸本美緒,〈禮教、契約、生存 ──試析明清民事審判中的衡平原則〉,《法制史研究》,27,2015。new window
59. ﹝日﹞唐澤靖彥,〈從口供到成文記錄:以清代案件為例〉,黃宗智、尤陳俊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0. ﹝日﹞唐澤靖彥著、牛杰譯,〈清代的訴狀及其製作者〉,《北大法律評論》,10.1,2009,頁25-44。
61. ﹝法﹞鞏濤(Jérôme Bourgon),〈失禮的對話:清代的法律和習慣並未融匯成民法〉,《北大法律評論》,10:1,2009,頁89-120。
62. ﹝法﹞鞏濤,〈地毯上的圖案:試論清代法律文化中的「習慣」與「契約」〉,邱澎生、陳熙遠合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中研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215-253。new window
63. ﹝法﹞魏丕信(Pierre-Étienne Will),〈中國帝制時代晚期如何學習為官之道〉,《法國漢學》,8,2013,頁180-219。
64. ﹝法﹞魏丕信,〈文牘助人,1600-1850年間的文件傳遞和官僚動員〉,《法國漢學》,1,1996,頁57-88。
65. ﹝法﹞魏丕信,〈明清時期的官箴書與中國行政文化〉,《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66. ﹝美﹞Melissa Macauley,〈挑戰權威:清代法上的寡婦和訟師〉,傅建奇譯,收入高道蘊(Karen Turner)、高鴻鈞、賀衛方編,《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增訂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頁552-578。
67. ﹝美﹞安樂博(Robert Antony),〈盜匪的社會經濟根源研究:十九世紀早期廣東省之研究〉,《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冊上,頁534-543。
68. ﹝美﹞蘇成捷(Matthew Sommer),〈清代縣衙的賣妻案件審判:以272件巴縣、南部與寶坻縣案子為例證〉,收入邱澎生、陳熙遠合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中研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345-396。new window
69. 〔日〕宮崎市定,〈宋元時期的法制與審判機構—《元典章》的時代背景及社會背景〉,《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丙編,冊3。
(四)外文論文
1. ﹝日﹞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における民事的法源の概括的検討〉,《東洋史研究》,40:1,1981,頁74-102。
2. ﹝日﹞夫馬進,〈中国訴訟社会史概論〉,收入夫馬進編,《中国訴訟社会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1。
3. ﹝日﹞濱島敦俊,〈明代の判牘〉,《中国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3,頁509-538。
4. ﹝日﹞臼井佐知子,〈訴訟關係文書を通してみた清代社會における女性〉,《東洋史研究》,74:3,2015
5. ﹝日﹞王志強〈清代巴県銭債案件の受理と審判-近世イギリス法を背景として〉,收入夫馬進編,《中国訴訟社会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1。
6. ﹝日﹞岸本美緒,〈清代前期定例集の利用について〉,山本英史編,《中国近世の規範と秩序》,東京:研文出版,2014。
7. ﹝日﹞伍躍,〈「在民の役」:『巴縣檔案』に見える鄕約像――前近代中國の國家による社會支配の一側面――〉,《東洋史研究》,74:3,2015。
8. ﹝日﹞高遠拓児,〈清初の坊刻則例集について―嵇永仁輯『集政備考』を中心に〉,山本英史編,《中国近世の規範と秩序》,東京:研文出版,2014。
9. ﹝日﹞市原亨吉,〈唐代の「判」について〉,《東方學報》,33,1963。
10. ﹝日﹞寺田浩明,〈自理と上申の間-清代州県レベルにおける命案処理の実態〉,收入夫馬進編,《中国訴訟社会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1。
11. ﹝日﹞寺田浩明,〈清代の省例〉,收入滋賀秀三編,《中國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頁657-714。
12. ﹝日﹞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における民事的法源の概括的検討〉,《東洋史研究》,40:1,東京,1981,頁74-102,
13. ﹝日﹞小野達哉,〈清末巴縣鄕村部の徴税請負と訴訟の關係――特に抬墊をめぐって――〉,《東洋史研究》,74:3,2015。
14. ﹝日﹞森田成滿,〈清代の判語〉,收入滋賀秀三編,《中國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頁739-757。
15. ﹝日﹞森田成滿,〈清代刑法に於ける窃盗罪〉,《星薬科大学一般教育論集》,13,1995,頁1-42。
16. ﹝日﹞水越知,〈清代後期の夫婦間訴訟と離婚――『巴縣檔案(同治)』を中心に――〉,《東洋史研究》,74:3,2015。
17. ﹝日﹞水越知,〈中国近世における親子間訴訟〉,收入夫馬進編,《中国訴訟社会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1。
18. ﹝日﹞川勝守,《明末清初の訟師について―旧中国社会における無頼知識人の一形態―》,《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9,1981。
19. ﹝日﹞瀧川政次郎,〈龍筋鳳髓判について〉,《社會經濟史學》,10:8,1940。
20. ﹝日﹞瀧川政次郎,《文苑英華の判について〉,《東洋學報》28:1、2,1941,頁1-35。
21. ﹝日﹞谷井陽子,〈清代中期の重慶商業界とその秩序〉,《東洋史研究》,74:3,2015。
22. ﹝日﹞谷井陽子,〈做招から叙供へ―明清時代における審理記録の形式―〉,收入夫馬進編,《中国明清地方档案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2000,頁57-86。
23. ﹝日﹞中村正人,〈清代刑法における「疑賊斃命」事案の処罰について〉,《金澤法學》,38:1、2。
24. ﹝日﹞中村正人,〈清代刑法における處罰構造-竊盜犯に對する防衛行為を中心に-〉,《前近代中國の刑罰》,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頁437-465。
25. ﹝日﹞夫馬進,〈清末巴縣の「健訟棍徒」何輝山と裁判的調解「憑團理剖」〉,《東洋史研究》,74:3,2015。
26. ﹝日﹞夫馬進,〈中国訴訟社会史概論〉,收入夫馬進編,《中国訴訟社会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1。
27. ﹝日﹞凌鵬,〈清代巴縣農村の租佃實態――「抗租」「騙租」と「主客關係」―〉,《東洋史研究》,74:3,2015。
28. ﹝日﹞鈴木秀光,〈鎖帯鉄桿・鎖帯石礅と清代後期刑事裁判〉,《法学》,75:5,2012,頁174-239。
29. ﹝日﹞和田正廣,〈明代科舉制度の科目の特色──判語の導入をめぐって〉《法制史研究》,43,1993,頁271-309。
(五)學位論文
1. 王大綱,〈從竊案來看清代四川重慶的社會變遷(1757-1795)〉,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2. 吳景傑,〈明代判牘中的婦女買賣現象〉,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new window
3. 李妍祺,〈清代巴縣里甲分布探析〉,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
4. 蔡基祥,〈官箴、官場與官術──清代基層官員實務知識的生產與流傳〉,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