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公案小說流變之研究
作者:陳麗君
作者(外文):Chen,Lichu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建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明代公案包公案明代法制訟師秘本余象斗明代判牘明代版刻Gong An in the Ming dynastyPao Gong AnLaw in the Ming dynastyLegal judgmentRecipe books for law practitionersShiang-Dow YuLegal judgment compilationPrinting in Ming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7
摘 要
本論文研究明代一系列與「判」相關的公案小說,以及書坊主人的編纂方式。在中國公案文學的進程中,明代公案所呈現夾帶訴訟文書的形式,與其所運用的編纂材料,都是獨樹一格的。自唐代以來,「判」的書寫有一定的傳統,後世逐漸從唐人應試用的判,發展出文學的「花判」。明代這一系列公案小說中虛擬的法律文例,參考了歷代作「判」的傳統,模擬成為一種文學的判。明代公案文本的編者,運用訟師秘本中的訴訟文例,改編成小說,並為傳說中的公案故事補上虛擬的法律文例。明代公案小說的編纂,從余象斗將訟師秘本這一新材料納入,再到《詳刑公案》系列對法律文例的改編,再到最晚的《龍圖公案》逐漸刪去法律文例,可以說是一種「判」的再書寫的過程。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a series of Gong An fictions relevant to legal judgment as well as the editing styles of bookstores mast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Gong An literature, Gong An fictions written in Ming dynasty are unique both in the form of insertion of legal documents and the choice of materials. The legal judgment writing had followed some kind of convention since the Tang dynasty, and from the legal judgments written for officialdom examinations, a literature form called flowery judgment is evolved. In a series of Gong An fictions of this literature form in the Ming dynasty show that the emulative lawsuit samples referenced the judgment making convention of the past dynasties and virtually become literature judgments. Editors of the Gong An fic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adopted lawsuit samples provided in recipe books for law practitioners and rewrote them in the form of novels, and added imitated legal judgment into legendary Gong An stories. From editing of Gong An fic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a rewriting process of legal judgment is revealed: appending of new materials from recipe books for law practitioners by Shiang-Dow Yu, revising of lawsuit samples in Shiang Shing Gong An, and finally, deleting of lawsuit samples in Long Too Gong An in the late time.
書 目:

本參考書目依一、古籍,二、專書,三、學位論文,四、期刊論文,五、國外文獻,分為五類,古籍按時間先後排序,其它類別依作(編)者姓氏筆劃順序釐列,有同一作者不同著作,則又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一、古籍

(一)訟師秘本

[明]樂天子 輯,《折獄奇編》,四卷,明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江湖醉中浪叟 輯,《法林照天燭》,五卷,明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未著撰人,《新科摘選增補注釋法家家要覽折獄明珠》,四卷,清波逸叟,萬曆 30年(1602)序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閒閒子 訂註,《新刻校正音釋詞家便覽蕭曹遺筆》,四 卷,瑞雲館主人序,萬 曆42年(1614)重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未著撰人,《新鎸訂補注釋霹靂手筆》四卷,明刊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未著撰人,《新刻法家須知》崇禎6年(1633)序刊本,六卷附一卷,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二)明律典

[明]蘇茂相 輯,《新刻大明律例臨民寶鏡》,明崇禎5年(1632)潘士良序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

[明]舒化 撰,《新刻御頒新例三台明律招判正宗》,明萬曆34年(1606),書林「雙峰堂」文台余象斗重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
       
[明]朱敬循,《大明律例致君奇術》,書林萃慶堂余彰德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

[明]彭應弼,《鼎鑴大明律例法司增補刑書據會》,明崇禎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

[明]沈應文 校正 蕭近高 註釋,《鼎鑴六科奏准御製新頒分類註釋刑台法律》,日本尊經閣文庫藏。影印明刊本,收入「海王邨古籍叢刊」(北京:中國書店,1990)。

(三)公案文本

1.叢書《古本小說集成》

[明]未著撰人,《詳情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影印蓬左文庫藏本,1990)。

[明]未著撰人,《鼎雕國朝憲臺折獄蘇冤神明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影印中國社會科學院藏本,1990)。

[明]未著撰人,《郭青螺六省聽訟錄新民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影印日本延享元年(1744)甲子四月抄本,1990)。

[明]安遇時 編,《包龍圖判百家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影印蓬左文庫藏與畊堂本,1990)。

[明]李春芳 編,《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上海:上海古籍,影印北京圖書館藏萬卷樓本,1990)。

[明]余象斗 編,《廉明奇判公案傳》(上海:上海古籍,影印內閣文庫藏萃英堂本,1990)。

[明]余象斗 編,《皇明諸司公案》(上海:上海古籍,日本國會圖書館藏三台館本,1990)。

[明]吳沛泉 編,《明鏡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影印內閣文庫藏三槐堂本,1990)。

[明]陳玉秀 選校,《古今律條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影印內閣文庫藏師儉堂本,1990)。

[明]寧靜子 輯,《國朝名公神斷詳刑公案》(上海:上海古籍,影印大連圖書館藏本,1990)。

2.叢書《明清善本小說叢刊》

[明]未著撰人,《詳情公案》(台北:天一,影印內閣文庫藏本,1990)。

[明]未著撰人,《詳情公案》 (台北:天一,影印東京大學東洋文化所藏本,1990)。

[明]未著撰人,《新評龍圖神斷公案》(台北:天一,1990)。

[明]余象斗 編,《廉明奇判公案傳》 (台北:天一,影印蓬左文庫藏雙峰堂本,1990)。

3. 叢書《古代公案小說叢書》

劉世德 竺青 主編,《律條公案 詳刑公案 詳情公案》(北京:群眾,1999)。

劉世德 竺青 主編,《明鏡公案 諸司公案 廉明公案》(北京:群眾,1999)。

劉世德 竺青 主編,《神明公案 海剛峰公案 新民公案》(北京:群眾,1999)。

4. 叢書《古本小說叢刊》

[明]寧静子 輯,《國朝明公神斷詳刑公案》(北京:中華,影印日本日光輪王寺慈眼堂藏明德堂本,1990)。

(四)其它

[漢]鄭玄 注 [唐]賈公彥 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漢]劉向 撰,《說苑》(台北:世界,1958) 。

[漢]鄭玄 注 [唐]孔穎達 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 。

[漢]張衡 著 張震澤 校注,《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86)。

[漢]班固 撰 [唐]顏師古 注,《漢書》(北京:中華,1997) 。

[漢]孔安國 傳 [唐]孔穎達 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 。

[魏]王弼 注 [唐]孔穎達 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1999) 。

[魏]何晏 注 [宋]刑昺 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

[魏]王肅 注,《孔子家語》(台北:世界,1955)。

[南朝宋]劉義慶 撰 [梁]劉孝標 注,《世說新語》(長沙:商務,1939)。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義》(北京:法律,1998) 。

[五代]和凝 撰 [明]張景 增補,《疑獄集》,收入楊一凡、徐立志 主编,《歷代判例判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2003)。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台北:廣文,1985)。

[宋]范曄 撰,《後漢書》(北京:中華,1996) 。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1979)。

[宋]鄭克 撰,《折獄龜鑑》 (北京: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42,2005)。

[宋]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2006) 。

[宋]桂萬榮 輯 [明]吳訥 刪正,《棠陰比事》(北京: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42,2005)。

[宋]宋慈,《洗冤集錄》(台北:新文豐,1978)。

[宋]宋慈,《洗冤集錄譯注》(上海:上海古籍,2008)。

[宋]宋慈 著 羅時潤 田一民 譯釋,《《洗冤集錄》今譯》(福建:福建科學技術,2005)。

[宋]風月主人 編,《綠窗新話》(台北:世界,1975)。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

[宋]洪邁,《容齋隨筆》(台北:新興,筆記小說大觀,1988)。

[宋]李昉 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1966)。

[宋]羅曄,《醉翁談錄》(台北:世界,1958)。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北京:商務,文津閣四庫全書195,2005)。

[宋]吳自牧,《夢梁錄》 (北京:商務,文津閣四庫全書195,2005)。

[宋]蘇軾 撰 王松齡 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1997)。

[明]雷夢麟,《讀律瑣言》(北京:法律,1999)。

[明]呂坤,《呂新吾實政錄》(台北:文史哲,1971)。

[明]李清,《折獄新語》(上海:上海古籍,續修四庫全書972,2003)。

[明]余懋學,《仁獄類編》(上海:上海古籍,續修四庫全書973,2003)。

[明]王樵,《方麓集》 (台北:台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三集,1982) 。

[明]袁黃,《了凡雜著》 (北京:書目文獻,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80,1988)。

[明]湯顯祖,《牡丹亭》(台北:里仁,1999)。

[明]不著撰人 坂出祥伸 小川陽一 編,《五車萬寶全書》(東京:汲古書院,2001)。

[明]馮夢龍 著 許政揚 校注,《古今小說》(台北:里仁,1991)。

[明]馮夢龍 著 顧學頡 校注,《醒世恆言》(台北:里仁,1991)。

[明]馮夢龍 著 嚴敦易 校注,《警世通言》(台北:里仁,199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1960)。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1986)。

[明]劉維謙 等撰 懷效鋒 點校,《大明律》(北京:法律,1998)。

[明]王肯堂,《王儀部先生箋釋》(北京:北京,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 輯第25 冊,1997) 。

[明]臧晉叔,《元曲選》(台北:正文,1999)。

[明]胡敬辰,《檀雪齋集》 (台南:莊嚴文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1,1997)。

[明]錢春,《湖湘五略》 (台南:莊嚴文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65,1997)。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1958)。

[明]顏俊彥,《盟水齋存牘》(北京:中國政法,2002)。

[明]洪楩 編,《清平山堂話本》(台北:世界,1958)。

[明]王廷相,《浚川駁稿集》(北京:中華書局,王廷相集,1989)。

[明]李蛟禎,《增城集》,日本內閣文庫藏,臺灣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藏影本。

[明]沈演,《止止齋集》,日本尊經閣文庫藏,臺灣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藏影本。

[明]吳亮,《止園集》,日本內閣文庫藏,臺灣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藏影本。

[明]李陳玉,《退思堂集》,日本尊經閣文庫藏,臺灣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藏影本。

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 編,《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 第一冊:薛文清公從政錄;御製官箴;官箴集要;牧鑑;宦遊日記;撫黔紀略;新吾呂先生實政錄;居官水鏡;新官到任儀注;新官軌範。第二冊:璞山蔣公政訓;牧民政要;初仕要覽;初仕錄;居官必要為政便覽;居官格言;治譜。

楊一凡、徐立志 主編,《歷代判例判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第三冊:明大誥所載判例;四川地方司法檔案;雲間讞略;明人文集所載判牘。第四冊:重刻釋音參審批駁四語活套;新纂四六讞語;新纂四六合律判語;新鐫官板律例臨民寶鏡所載審語;㽦辭;按吳親審檄稿;折獄新語。第五冊:莆陽讞牘。

[清]未著撰人,《招解說》,嘉慶抄本,收入:郭偉成 田濤 編,《明清公牘秘本五種》(北京:中國政法,1999)。

[清]藍鼎元,《鹿洲公案》(台北:文海,1975)。

[清]孫梅 選,《四六叢話敘論》(北平:樸社,1928)。

[清]郭慶藩 撰 王孝魚 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1997)。

[清]王先慎 集注,《韓非子集解》(台北:商務,1956)。

[清]徐本、三泰等 纂 [清]劉統勳等 續纂 田濤、鄭秦 點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1998)。

二、專書

上海新四軍功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 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1991)。

小野四平,《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1997)。

王亞新、梁治平 編,《明清時期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1998)。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作家,1958)。

王秋桂 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臺北:學生,1985)。

王澄 編,《揚州刻書考》(揚州:廣陵,2003)。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2001)。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2003)。

王德威,《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台北:麥田,2003)。new window

中國唐代學會,《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國唐代學會,1993)。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宋遼金元史研究室 點校,《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2002)。

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 杜正貞、張林 譯 趙世瑜 校,《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1999)。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香港:麗樓圖書,1989)。

朱一玄 校點,《明成化說唱詞化叢刊》(北京:中州古籍,1991)。

艾斯卡皮(Robert Escarpit) 著 葉淑燕 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

寺田浩明 編 鄭民欽 譯,《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治史重要成果選譯‧明清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邱澎生 陳熙遠 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2009)。new window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台北:文史哲,1992)。

宋代官箴研讀會 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臺北:東大,2001)。

李忠明,《17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安徽:安徽大學,2003)。

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成都:巴蜀書社,1990)。

李貴連,《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2003)。

李漢秋 朱萬曙,《包公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1992)。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2004)。

何勤華,《中國法學史》(北京:法律,2000)。

阿英,《小說三談》(上海:上海古籍,1979)。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2004)。new window

吳晗,《朱元璋傳》(天津:百花文藝,2000)。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2002)。

官箴研讀會 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台北:東大,2001)。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1996)。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2000)。

周越然,《書與回憶》(瀋陽 : 遼寧教育,1996)。

范忠信,《中國法律傳統的基本精神》(山東:山東人民,2003)。

胡戟 等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4)。new window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4)。new window

胡 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1988)。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丹青,1983)。

胡曉真 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new window
侯健 編,《國外學者看中國文學》(台北:中央文物社,1982)。

侯忠義,《三俠五義系列小說》(遼寧:遼寧教育,1992)。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2005)。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北京:書目文獻,1982)。


高彥頤 著 李志生 譯,《閨塾師》(江蘇:江蘇人民,2006)。

范忠信,《中國法律傳統的基本精神》(山東:山東人民,2003)。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 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臺北:聯經,1980)。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1980)。

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中國小說書目》(上海:上雜,1953)。

孫楷第,《滄州後集》(北京:中華,2009)。

浦安迪 著 沈亨壽 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2006)。

徐道鄰,《中國法制史論集》(台北:志文,1975)。new window

黃霖 等,《中國小說藝術史》(浙江:浙江古籍,2002)。

黃彰健,《明清史研究叢稿》(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79)。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1991)。

許振東,《17世紀白話小說的創作與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崔永東,《簡帛文獻與古代法律文化》(武漢:湖北教育,2002)。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2000)。

陳文新,《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2003)。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2008)。

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台北:遠流,1990)。

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台北:文史哲,1988)。

張顯清、林金樹,《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2003)。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新華,1989)。

張中秋,《比較視野中的法律文化》(北京:法律,2003)。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江蘇:江蘇古籍,1999)。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2003)。

楊一凡,《洪武法律典籍考證》(北京:法律,1992)。

楊一凡 編,《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楊雪峯,《明代的審判制度》(台北:黎明文化,1981)。

楊緒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5)。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1978)。

葉德輝,《書林清話》(台北:世界書局,1988)。

葉樹聲 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2000)。

趙景深,《中國小說叢考》(山東:齊魯,1980)。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1997)。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1993)。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藝,1998)。

熊秉真 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台北:麥田,2003)。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臺北:台大文學院,1969)。

樂黛云等 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1996)。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2002)。

魯德才,《魯德才說包公案》(北京:中華,2008)。

魯迅,《中國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2003)。

劉俊文 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1992)。

蔣伯潛,《駢文與散文》(台北:世界,1956)。

學海出版社編輯部 編,《中國圖書版本學論文選輯》(台北:學海,1981)。

錢濟鄂,《中國文學縱橫談:論雅俗、駢文及其他》(台北:書林,1995)。

錢靜方,《小說叢考》(上海:古典文學,1957)。

繆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2000)。

韓南(Patrick Hanan),《中國白話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1989)。

戴建國,《宋代法制初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0)。

謝水順 李珽著,《福建古代刻書》(福州:福建人民,1997)。

譚正璧,《話本與古劇》(上海:古典文學,1957)。

譚正璧,《三言二拍資料》(上海:上海古籍,1980)。

瀧川龜太郎 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1996)。



三、學位論文

李淳儀,《明代公案集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邱婉慧,《明代公案小說形塑「清官典型」的社會意義》(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吳佳珍,《唐宋獄訟故事研究---以文言作品為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

胡龍隆,《文學,道德與法律之辯證:以包公故事為例》(台北:私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9)。

夏啟發,《明代公案小說研究》(中國:中國社科院碩士論文,2001)。

黃琬甯,《通俗的性暴力--晚明公案小說集的書寫風格》(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張曼娟,《明清小說評點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0)。new window

楊緒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1)。

楊靜琪,《《龍圖公案》的成書及其公案性格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鄭春子,《明代公案小說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簡齊儒,《明代公案小說「法律與文學文本」的融攝》(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四、期刊論文

大塚秀高 著 張庸 晉崖 譯,〈從公案話本到公案小說集---論”丙部小說之末流”在話本研究中所占之地位〉,《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1988): 90-97。

石昌渝,〈明代公案小說:類型與源流〉,《文學遺產》3(2006):110-117。

朱傳譽,〈明代出版家余象斗傳奇〉,《中外文學》16:4(1987):150-169。new window

林雅玲,〈余象斗小說出版品式及其評林本之創新研究〉,《文與哲》12(2008.06):367-412。new window

苗懷明,〈唐代選官制度與中國古代判詞文體的成熟〉,《河南社會科學》10:1(2002):17-19。

李致忠,〈明代刻書述略〉,《文史》23(1984):127-158。

李田意,〈日本所見中國短篇小說略記〉,《清華學報(復刊)》1:2(1957.04):63-83。new window

巫仁恕,〈明代的司法與社會——從明人文集中的判牘談起〉,《法制史研究》2 (2001):61-87。new window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2(1992):139-159。

邱澎生,〈有資用世或福祚子孫:晚明有關法律知識的兩種價值觀〉,《清華學報(新竹)》33:1(2003) :1-43。new window

邱澎生,〈覺非山人《珥筆肯綮》點校本〉,《明代研究》13(2009.12):233-290。new window

吳晗,〈歷史中的小說〉,《文學(上海生活書店)》2:6(1934.06):1201-1217。

阿部泰記 著 陳鐵繽 譯,《明代公案小說的編纂》,《綏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4(1989):20-26;1(1991):39-51。

苗懷明,〈明代短篇公案小說集的商業特性與文學品格〉,《社會科學》3(2001) :71-75。

曹亦冰,〈明代小說與公案文化〉,《明清小說研究》3(2004):4-15。

陳麗君,〈元雜劇中法律的戲劇呈現〉,《東海中文學報》21(2009.07) :89-112。new window

黃源盛,〈法理與文采之間--讀「龍筋鳳髓判」〉,《政大法學評論》79(2004.06) :1-52。new window

游子安,〈明末清初功過格的盛行及善書所反映的江南社會〉,《中國史研究》4(1997):127-133。

程毅中,〈《包龍圖判百家公案》與明代公案小說〉《文學遺產》1(2001):85-93。

楊緒容,〈論《龍圖公案》的成書〉,《中華文化論壇》4(2003):86-91。

楊緒容,〈論《龍圖公案》的成書〉,《中華文化論壇》4(2003):86-91。

楊緒容,〈《百家公案》與明代公案小說集〉,《洛陽師範學院學報》1(2006):61-65。

廖玉婷,〈平易中求新奇-李漁戲劇理論美學思想述評〉,《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4:4(2009.04):26-30。

魯德才,〈包公故事在明代的發展和演變〉,《江淮論壇》2(1994):104-110。

霍存福,〈張鷟龍筋鳳髓判與白居易甲乙判異同論〉,《法制與社會發展》2(1997): 45-52。

霍存福,〈龍筋鳳髓判目破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1998):19-27。

謝明勳,〈六朝志怪與公案小說---黃岩柏「公案幼芽偏多萌生於魏晉志怪」說述評〉,《國立編譯館館刊》24:2(1995.12):75-85。

濱島敦俊,〈明代之判牘〉,《中國史研究》1(1996) :111-121。

戴建國,〈宋代刑事審判制度研究〉,《文史》31(1988.12):115-143。

五、國外文獻

(一)英文

Elizabeth L. Eisenstein, ”Some Conjectures about the Impact of Printing on Western Society and Thought: A Preliminary Report,”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40: 1(1968).

David L. Rolston, How to Read the Chinese Nove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Genette Gerard,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atrick Hanan, “Judge Bao's hundred cases reconstructed,”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0:2 (1980).

Patrick Hanan,“The Nature of Ling Meng-chu’s Fiction,” in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Andrew H. Plaks, e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何谷理(Robert E. Hegel),“Imagined Violence: Representing Homicide in Late Imperial Crime Reports and Fiction,”《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5(2004.09)。

Wolfgang Bauer, “The Tradition of The “Criminal Cases of Master Pao” Pao-Kung-An(Lung-T’u Kung-An),” Oriens23-24(1974).

(二)日文

阿部泰記,〈「百家公案」の編纂〉,《東方學》73(1987)。

阿部泰記,《包公伝說の形成と展開》(東京 : 汲古書院,2004)。

阿部泰記,〈明代公案小說の編纂〉,《日本中國學會報》39(1987)。

大塚秀高,《增補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東京 : 汲古書院,1987)。

大塚秀高,〈包公說話と周新說話---公案小說生成史の一側面〉,《東方學》66(1983.07)。

大塚秀高,〈公案話本から公案小說集へ---〈丙部小說之末流〉の話本研究に占める位置〉《東洋集刊學》47(1982)。

庄司格一,〈律條公案にっぃて〉,《東洋文化》25(1971.5)。

鳥居久靖教授華甲記念会 編,《鳥居久靖先生華甲記念論集中囯の言語と文学》(奈良縣 : 鳥居久靖教授華甲記念会,1972)。

花登正宏,〈明代通俗小說「律條公案」の音注について〉,《均社論叢》10(1981)。

池田正子,〈『龍圖公案』類話考〉,《中國文學研究》4(1978.12)。

滋賀秀三,《清代中國の法と裁判》(東京:創文社,1984)。

根ケ山徹,〈《龍圖公案》編纂の意圖〉,《中國文學論集》14(1985)。

仁井田陞,《中國法制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1991)。

小野和子 編,《明末清初の社會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

夫馬進,〈訟師秘本《蕭曹遺筆》の出現〉,《史林》77:2(1994.03)。

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 11 宋元》(東京:岩波書店,1992)。

滋賀秀三 編,《中囯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硏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

瀧川政次郎,〈文苑英華の判について(上)〉,《東洋學報》28:1、2(1941.02) 。

瀧川政次郎,〈文苑英華の判について(下)〉,《東洋學報》28:1、2(1941.02) 。

仁井田陞 著 池田溫 編,《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1997)。

布目潮渢 大野仁,〈白居易百道判釈義(一)~(四))〉,《大阪大学教養部研究集録〔人文社会科学〕》n.28~31(1981-1983)。

布目潮渢 大野仁,〈白居易百道判釈義(五)~(八)〉,《摂大学術B〔人文社会科学〕》n.2~5(1984~87)。

梅原郁 譯注,《名公書判清明集》(京都:同朋舍,1986)。

大木康,《馮夢龍《山歌》の研究》(東京:勁草書房,2003)。

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2004)。

長沢規矩也,《日光山「天海蔵」主要古書解題》(日光:輪王寺,196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