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
書刊名:明代研究
作者:邱澎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u, Peng-sheng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1
頁次:頁75-98
主題關鍵詞:法家儒家禮治法治祥刑LegalistConfucianRule of ritualsRule of lawBenevolent law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45
  • 點閱點閱:22
傳統儒家士大夫針對法律知識重要性所做的種種評價與論述,到了明清兩代到底有何變化?明清不少士人與官員都曾強調研讀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其中也包括嘗試將法律知識更密切地銜結儒家經書的一股學術風氣,由十五世紀末出版《大學衍義補》的〈慎刑憲〉,到十八世紀末刊行的《祥刑經解》,種種將國家法律溯源到儒家經典所謂「聖經」的提法與相關法學著作,持續撰成與刊布,反映了這股密切銜結儒家經書與法律知識的長期趨勢。本文分梳明清士人與官員的相關言論,探究傳統中國政治與法律思想在明清兩代的一項重要演變趨勢。
How did the miscellaneous discourses about law change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Ming-Qing intellectual trends aimed at articulating the Confucian canons with legal knowledge. Focusing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legal knowledge in ”Daxu Yanyibu” (《大學衍義補》) and ”Xianxing Jinggie” (《祥刑經解》), which both highlighted the legal knowledge that might benefit the practice of the Confucian Canons, and vice versa, this study sheds light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onfucians and legal exper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期刊論文
1.邱澎生(20051200)。也是「商法」問題:試論十七世紀中國的法律批判與法律推理。法制史研究,8,75-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康(1934)。我國法律教育之歷史觀。法學雜誌,7(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子今(2004)。秦漢時期法家的命運。社會科學,2004(9),96-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ailey, C. D. Alison(200905)。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Containment of Disorder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Legal Texts。Ming Studies,59,56-86。  new window
5.邱澎生(20081200)。十八世紀清政府修訂〈教唆詞訟〉律例下的查拿訟師事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4),637-6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彭生(20110600)。由唐律「輕重相舉」看十九世紀清代刑部說帖的「比附重輕」。法制史研究,19,115-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澎生(20041200)。以法為名--訟師與幕友對明清法律秩序的衝擊。新史學,15(4),93-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解揚(200812)。近三十年來有關中國近世「經世思想」研究述評。新史學,19(4),121-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游子安(1997)。明末清初功過格的盛行及善書所反映的江南社會。中國史研究,1997(4),127-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澎生(20030600)。有資用世或福祚子孫:晚明有關法律知識的兩種價值觀。清華學報,33(1),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偉仁(19891200)。良幕循吏汪輝祖:一個法制工作者的典範。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9(1),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谷井俊仁(2004)。王樵の著述出版活動。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程一凡(1988)。Development and Frustration of Statecraft in mid-Ming China: As Reflected i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Gu Family of Jiangnan during the Sixteenth Century(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new window
圖書
1.黃靜嘉(2006)。中國法制史論述叢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澐。粵東成案初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姚文然(1997)。姚端恪公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源盛(1998)。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黃源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騰(2013)。滲入皇帝政治的經典之學:漢代儒家法思想的形態與實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樵(1995)。書惟別記。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汪注(2006)。祥刑經解。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道鄰(1953)。中國法制史論略。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勤華(2000)。中國法學史。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包筠雅、杜正貞、張林、趙世瑜(199909)。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徳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國立中央圖書館(1965)。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樵(1983)。尚書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鴻烈(19641100)。中國法律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明德、何勤華、程維榮、張伯元、洪丕謨(2001)。讀律佩觿。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廷玉、張岱(1982)。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馬小紅(2004)。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建國(1999)。帝制時代的中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俞榮根(1998)。儒家法思想通論。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瞿同祖(19840000)。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樵。讀律私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肯堂(1995)。尚書要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鴻林(2005)。丘濬《大學衍義補》及其在十六七世紀的影響。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宏先(1964)。修律自愧文。清朝經世文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董康(2005)。我國法律教育之歷史觀。董康法學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元鎬(2006)。《一得偶談》初集跋。一得偶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劭(1982)。流業.第三。人物志。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堯臣(1995)。刻《法家裒集》。法家裒集。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酒井忠夫(1960)。袁了凡の思想と善書。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酒井忠夫(1960)。功過格の研究。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奥崎裕司(1983)。明末清初の利殖規範--功過格の一側面。佐久間重男教授退休記念:中國史.陶磁史論集。東京:燎原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懋學(1997)。引。仁獄類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蘇祐(1995)。《法家裒集》題詞。法家裒集。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樵(1983)。西曹記。方麓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杜金、徐忠明(2012)。讀律生涯:清代刑部官員的職業素養。傳播與閱讀:明清法律知識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袁守定(1997)。律例必熟習。圖民錄。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袁守定(1997)。祥刑。圖民錄。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汪輝祖(1997)。律例不可不讀。學治說贅。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汪輝祖(1997)。讀律。佐治藥言。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梁啟超(2000)。論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得失。梁啟超法學文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丘濬。進《大學衍義補》表。大學衍義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丘濬。大學衍義補序。大學衍義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丘濬。慎刑憲.總論制刑之義。大學衍義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丘濬。慎刑憲.詳聽斷之法。大學衍義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沈家本(2010)。法學盛衰說。寄籍文存。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徐道鄰(1975)。法學家蘇東坡。中國法制史論集。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鄧雲鄉(2001)。汪輝祖及其著述。水流雲在叢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1970年代之前中華民國赦免實踐的傳統色彩--以「復仇」、「官蔭」與「留養」為主的討論
2. 共犯關係下的「準服制以論罪」--以《刑案匯覽》「聽從尊長殺害以次尊長」類案件為例
3. 評介《中國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禮法社會》[鄭顯文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4. 傳統中國哲學範疇落實於警察文化與執法之舉隅
5. 引荀/隱荀--他律化孟學在漢代的形成、結構與敘事
6. 理解法律多元--行動者視角的分析框架
7. 刑事法教化效能可能性之探討--以法院判決分析為例
8. 親親與幽禁--探析明代高牆規劃與罪宗淹禁現象
9. 不是契約的約定--論約法三章與社會契約義理的差距
10. 后妃的荷包:溫惠皇貴太妃及其太監們的營生
11. 精神障礙犯罪者與監護處分關聯之法制探討--兼論其判斷疑義及治療
12. 集體化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運動--兼評《告別理想》、《通向集體之路》與《西溝》[評1.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盧暉臨,《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於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常利兵,《西溝:一個晉東南典型鄉村的革命、生產及歷史記憶(1943~1983)》(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3. 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
14. 《逸周書》〈芮良夫〉之憲政思想限制與隱埋
15. 經典、習俗與禮法--對喪服「嫡孫承重」的歷史考察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