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書刊名: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作者:莊宜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ang, Yi-we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44
頁次:頁189-241
主題關鍵詞:張愛玲半生緣許鞍華林奕華傾城之戀改編Eileen ChangBan Sheng YuanAnn HuiEdward LamQing Cheng Zhi LianAdapt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
  • 點閱點閱:139
《半生緣》從原著改寫到後代改編,是不斷修正的過程,從《十八春》到《半生緣》,剝落了政治歷史外緣因素的作用,回歸對情愛人生的內在探索,後代影劇編導在自身改編經驗上加以調整,也借鏡於他人的改編成果。許鞍華電影《傾城之戀》刻意鋪陳時代背景和外在環境,《半生緣》轉為著重情感和內心狀態,並透過鏡頭語言寓含獨特視野。林奕華與許鞍華互動微妙,曾參與毛俊輝舞台劇《新傾城之戀》編劇,改編舞台劇《半生緣》借鏡以往經驗,並在形式上尋求變化,賦予多層次的現代意涵。改編電影和舞台劇都刪節枝蔓歸於素樸簡約,淡化時空背景然極力捕捉時光流逝之感。電視劇則和張作精髓背道而馳,走上瓊瑤劇路線。三齣改編影劇風格形式各異,然都將原著重點加以挪移,聚焦於情愛的浪漫和失落的悵惘,迴避了世俗的無奈和現實的妥協。
期刊論文
1.陳正熙(20050100)。再談張愛玲與林奕華的半生緣。美育,143,頁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曉玲(2007)。《半生緣》小說與電影之比較。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9(2),7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焯桃(1984)。許鞍華談「傾城之戀」:逼住有得compromise!。香港電影雙週刊,140,1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丁曉萍、張志豪(2009)。小說〈傾城之戀〉改編電影後的精神錯位。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9(1),99-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于善祿(2005)。敘事劇場 劇場敘事。明報月刊,469,11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毛俊輝(2006)。他來自香港。新劇本,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立賢(1997)。半牛尋覓半生緣 許鞍華終於如願。電影雙週刊,480,48-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杏楓(2003)。「今夜你們唱甚麼歌」─論香港話劇團的《(新)傾城之戀》。香港戲劇學刊,4,237-2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杏楓(2006)。“死生契闊”--香港話劇團《2005新傾城之戀》。香港文學,255(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里岩(1997)。許鞍華和誰結下半生緣?。大眾電影,5,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奕華(1997)。假如,拍《半生緣》的是我。電影雙週刊,480(9),5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奕華(1997)。有本書叫《半生緣》,有部電影又叫《半生緣》。電影雙週刊,48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奕華(2004)。性格,決定了愛情和命運─我與張愛玲的《半生緣》。表演藝術,137,4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以亮(1976)。私語張愛玲。明報月刊,123(3),19-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潞鷺(2009)。無法迴避的「十四年」─試論張愛玲小說《半生緣》的影視改編。名作欣賞,6,138-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慧玲(2004)。為什麼我們需要張愛玲。民生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姚堯(2009)。許鞍華:「電影值得你永遠追個不停」。電影,5,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正熙(2002)。好沈重的林奕華留言。表演藝術,116,3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冠中、毛俊輝、喻榮軍(2005)。新傾城之戀(劇本)。新劇本,6,29-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宇鵬(2006)。香港製造的上海世故─李歐梵與毛俊輝對談。am post,22,2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照(2004)。時間殘酷物語─重讀張愛玲的《半生緣》。印刻文學生活誌,11,7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廖小勤(2007)。將隱含的情感放大給觀眾─從《十八春》到《半生緣》。電影文學,24,3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潘梅芳(2002)。《半生緣》:從小說到電影─小說與改編電影的距離。作家,16,106-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盧偉力(2006)。驀然回首,識盡愁滋味─說許鞍華的獅子山下半生緣。城市文藝,1(8),95-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魏紹恩(2003)。淘井獨門秘笈第一式:排演一齣表演唸書的信。明報周刊,1829,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龐奴(1997)。十八春,半生緣─一個戀/觀者的論述。電影雙周刊,481,6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胡蘭成(1990)。今生今世。臺北:三三書坊出版: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愛玲(1991)。半生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香港臨時市政局(1998)。超前與跨越:胡金銓與張愛玲。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愛玲(199107)。傾城之戀。臺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愛玲(2009)。小團圓。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愛玲(1991)。流言。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愛玲(1977)。紅樓夢魘。台北:皇冠文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杏楓(2007)。華麗緣中的愛玲女神─《樸廉紳士》、《半生緣》和進念舞臺改編探論。張愛玲:文學・電影・舞臺。香港。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莊宜文(2007)。百年傳奇的現代演繹─《金鎖記》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跨文本性。張愛玲:文學・電影・舞臺。香港。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寅(2007)。許鞍華:電影不是唯一表達的方式。藝術不是唯一的方式─當代藝術家訪談錄。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石琪(1999)。三談《半生緣》─應該學習張愛玲編劇法。石琪影話集:從興盛到危機。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石琪(1999)。《半生緣》之人性變態─少了一段慘情。石琪影話集:從興盛到危機。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石琪(1999)。重談《傾城之戀》─一盤心理智能的棋局。石琪影話集:從興盛到危機。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杏楓(2007)。銀燈下,向張愛玲借來的「香港傳奇」─論許鞍華《傾城之戀》的電影改編。張愛玲 :文學.電影.舞台。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奕華(2004)。導演的話。半生緣場刊。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金宏達(1994)。論〈十八春〉。張愛玲研究資料。福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高全之(2003)。本是同根生:為《十八春》、《半生緣》追本溯源。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全之(2003)。大我與小我─《十八春》、《半生緣》的比對與定位。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愛玲(1997)。十八春。十八春。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鳳麟(1998)。《半生緣》一部由張愛玲小說世界轉化成影像世界的創作。影話連篇。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淑嫻(2001)。許鞍華電影中的女性書寫。拾掇散落的光影:華語電影的歷史、作者與文化再現。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榮念曾(2004)。藝術總監的話。半生緣場刊。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盧瑋鑾、熊志琴(2007)。文學與影像比讀。文學與影像比讀。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盧偉力(2009)。漫說許鞍華。許鞍華說許鞍華。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Stam, Robert(2005)。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aptation。Literature and film: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lm Adaptation。Oxford。  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林志明(2004)。恰如其分評《半生緣》多媒體的應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奕華(1997)。許鞍華糟蹋了半生緣,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梓勳(2005)。《新傾城之戀2005》的疏離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彥(2002)。林心如讚吳倩蓮半生緣盡上海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彥(2003)。《半生緣》不像張愛玲像瓊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戈(2006)。感受《傾城之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嘉恩(2005)。滬港雙城記:論〈傾城之戀〉與《新傾城之戀2002》的時空意識書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龍迎春。許鞍華解析話劇《金鎖記》:自如解構張愛玲,廣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小良(2002)。歷史的消退--《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小說和電影。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