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格義佛教新論
書刊名:新亞論叢
作者:唐秀連
出版日期:2007
卷期:9
頁次:頁25-38
主題關鍵詞:佛教思想格義佛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6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塚本善隆(195603)。シナに於ける仏教受容の初期(AD.400まで)。佛教大學學報,3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聖凱法師(200106)。論佛道儒三教倫理的交涉--以五戒與五常為中心。世界弘明哲學季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傳芳(19720800)。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開展。華岡佛學學報,2,45-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廣錩(19990700)。道安避難行狀考。中華佛學學報,12,145-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幸玲(19970300)。格義新探。中國學術年刊,18,127-157+435-4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曹仕邦(1992)。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臺北市:東初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寅恪(2002)。陳寅恪集.講義及雜稿。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鎌田茂雄(2001)。新中国仏教史。大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塚本善隆(1969)。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清水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常盤大定(1938)。支那佛教的研究。春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宇井伯壽(1940)。佛教思想研究。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伊藤隆壽(2004)。佛教中國化的批判性研究。經世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鎌田茂雄(1983)。中國佛教史。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湯用彤(2010)。魏晉玄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橫超慧日(1979)。中国仏教の研究‧第三。法藏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蜂屋邦夫(2001)。中国的思考:儒教‧仏教‧老荘の世界。講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森三樹三郎(2003)。老荘と仏教。講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馮友蘭(1989)。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高田忠周(1975)。古籀篇。臺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世傑(1980)。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仁厚(1988)。中國哲學史大綱。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任繼愈、杜繼文、楊曾文(1985)。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世傑(1980)。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呂澂(1982)。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郭朋(1986)。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湯用彤(1991)。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寅恪(2001)。逍遙遊向郭義及支遁義探源,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寅恪(2001)。支湣度學說考,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福永光司、松村巧(1995)。六朝の般若思想。講座--大乘仏教‧般若思想。春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立天(1991)。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的類型和特點。中國思維偏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森三樹三郎(1993)。中国における空についての論議。仏教思想7‧空。平樂寺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振豐(2001)。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高雄:佛光山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用彤(1997)。論“格義”--最早一種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國思想的方法。理學‧佛學‧玄學。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