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經學所開顯二種「詮釋典範」及其在現代人文學的應用
書刊名:東華漢學
作者:顏崑陽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n, Guen-yang
出版日期:2019
卷期:29
頁次:頁1-48
主題關鍵詞:漢代經學詮釋典範董仲舒春秋繁露鄭玄經學Confucian Classics of the Han DynastyInterpretation paradigmDong ZhongshuLuxuriant Dew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Confucian Classics of Zheng Xu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06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顏崑陽(20110600)。中國古代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初論。政大中文學報,15,231-2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崑陽(20060100)。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8,55-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崑陽(20051200)。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35(2),295-3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顏崑陽(19990700)。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1,43-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幸玲(19970300)。格義新探。中國學術年刊,18,127-157+435-4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崑陽(2003)。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建構「中國詩用學」三論。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北:新文豐。287-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5)。關於"執"與"無執"的存有論問題:對比於牟宗三、康德而開啟有關於"現象"與"物自身"的思考,兼及於中西哲學會通之"格義"與"逆格義"等方法論的探討。「西方的詮釋,中國的回應--中國哲學方法論之反思與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05年5月3日至5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笑敢(2005)。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尷尬--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為例。「西方的詮釋,中國的回應─中國哲學方法論之反思與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05年5月3日至5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章學誠、葉瑛。文史通義校注。仰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抗生(1985)。帛書老子注釋與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鈴木虎雄、洪順隆(1972)。中國詩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玄、孔穎達(1973)。禮記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毛亨、鄭玄、孔穎達(1973)。毛詩注疏。臺北: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澂(1986)。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熹(1979)。四書集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蔣伯潛(1979)。文體論纂要。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孔恩、傅大為、程樹德、王道還(1985)。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嚴靈峰(1979)。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澧(1968)。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米歇爾‧傅柯、莫偉民(2001)。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裴普賢(1987)。詩經研讀指導。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顏崑陽(20050000)。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復觀(1990)。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玄、賈公彥(1973)。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熹、陳俊民(2000)。朱子文集。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光慶(2002)。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董仲舒、蘇輿(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皇甫謐(1987)。高士傳。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趙岐、孫奭(1973)。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公羊壽、何休、徐彥(1973)。春秋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董仲舒(1979)。董膠西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班固、顏師古、王先謙。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范曄、李賢、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徐愛(1994)。王陽明傳習錄。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夫之、戴鴻森(1982)。薑齋詩話•詩譯。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丁晏(1972)。詩譜考正。臺北:復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偉倫(20060000)。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顏崑陽(20160000)。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龔鵬程(1992)。文化符號學。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章權才(1995)。兩漢經學史。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復觀(1989)。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魯迅(1981)。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顏崑陽(2017)。詩比興系論。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鄭玄(1982)。六藝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崑陽(2016)。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崑陽(2016)。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顏崑陽(2016)。當代「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反思及其轉向。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崑陽(2018)。內造建構:中國古典文學理論研究之詮釋視域的迴向與典範重構。後五四時代中國思想學術之路--王元化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崑陽(20170000)。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顏崑陽(2016)。「文學自覺說與「文學獨立說」批判芻議。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顏崑陽(20170000)。《文心雕龍》二重「興」義及其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顏崑陽(2016)。從社群疏離到社群凝聚、從典範消散到典範建構。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顏崑陽(20170000)。「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顏崑陽(20170000)。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為討論起點。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