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多義情態詞「要」來源試探
書刊名:漢學研究
作者:郭維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uo, Wei-ju
出版日期:2015
卷期:33:3=82
頁次:頁1-34
主題關鍵詞:情態重新分析語法化近將來時YaoModalityReanalysisGrammaticalizationProximate fu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
  • 點閱點閱:42
期刊論文
1.古川裕(2006)。關於「要」類詞的認知解釋--論「要」由動詞到連詞的語法化途徑。世界漢語教學,2006(1),18-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捷、尉遲治平(2001)。盛唐詩韻系略說。語言研究,3,85-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婷婷(2013)。從語意內涵及方言對比試析華語多義助動詞「要」的功能分布。華語文教學研究,10(1),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芳(2008)。共性與個性:英漢語表示「將來」意義的語法化模式及機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19(6),5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盧卓群(1997)。助動詞「要」漢代起源說。古漢語研究,1997(3),45-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馬貝加(2002)。「要」的語法化。語言研究,49,8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盧卓群(1996)。助動詞「欲」的發展軌跡。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5(5),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van der Auwera, Johan、Plungian, Vladimir A.(1998)。Modality's Semantic Map。Linguistic Typology,2(1),79-124。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情詩(2010)。Grammaticalization of Yao4 要 in Mandarin Chinese: A Corpus-based Approach(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Hsinch。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巫雪如(2012)。先秦情態動詞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明(2001)。漢語助動詞的歷史演變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力(2005)。漢語語法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段業輝(2002)。中古漢語助動詞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景農(2012)。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冠明(2008)。摩訶僧祇律情態動詞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叔湘(2005)。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利(2000)。先秦漢語助動詞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太田辰夫、蔣紹愚、徐昌華(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利貞(2007)。現代漢語情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oates, Jennifer(1983)。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Croom Helm。  new window
10.Palmer, Frank Robert(2001)。Mood and Mod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柳士鎮(1992)。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伯峻、何樂士(2001)。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Heine, Bernd、Kuteva, Tania(2002)。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ybee, Joan L.、Perkins, Revere Dale、Pagliuca, William(1994)。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13)。古漢語語料庫,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telnet://dbo.sinica.edu.tw, 2013/07-2014/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1408)。搜詞尋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 2014/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2014)。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2014/05-2014/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2013)。CCL語料庫檢索系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http://ccl.pku.edu.cn:8080/ccl _ corpus/, 2013/08-2014-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江藍生(2000)。八卷本《搜神記》語言的時代。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祖謨(2000)。齊梁陳隋時期詩文韻部研究。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蔣冀騁(1996)。王梵志詩用韻考。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力(1991)。南北朝詩人用韻考。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