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和(貳)詞類研究
作者:駱寶萍
作者(外文):Poh-Peng Lo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徐富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清華簡詞類實詞虛詞語法特點句法功能Tsinghua Bamboo manuscriptclassical of wordscontent wordfunction wordsyntax featuresyntactic fun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文是一篇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和(貳)的詞類為研究主題的學位論文。在本文裡,詞類分為兩大種,即實詞和虛詞。實詞又分作名詞、數詞、量詞、動詞、形容詞和代詞。虛詞分作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歎詞和兼詞。本文據篇章文義、詞句意義、句法功能、語法特點和其他相關的語法著作這五個主要的考量依據,在個別詞類之下又再分成數個小類。
經過閱讀文本到劃分詞類等數個研究步驟之後,得到的結論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和(貳)文本裡的名詞,共有763個,其中單音節325個,雙音節310個,三音節98個,多音節30個。數詞只有19個,其中單音節16個,雙音節3個。量詞只有7個,全都是單音節。單音節動詞共有394個,雙音節動詞共有22個,三音節動詞只有1個,總計417個動詞。形容詞有108個,當中單音節96個,雙音節12個。代詞有27個,當中單音節的代詞佔25個,雙音節的代詞只佔2個。
不管是上古漢語或現代漢語,虛詞都是一批封閉性的、可列舉的、語法特點和句法功能變化較大及僅具有語法意義的詞。雖然虛詞不像實詞般具備實在的詞彙意義,但欲表達完整意義的句子或文章不能沒有虛詞的使用,在傳世和出土文獻裡也是如此。《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和(貳)文本裡有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歎詞和兼詞,大都是單音節詞。
在甲骨和金文裡,有些詞早已出現並使用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如「于」、「於」、「不」、「弗」、「汝」、「爾」、「若」、「我」、「朕」、「余」、「其」、「厥」、「勿」、「毋」等。在甲骨金文裡,這些實詞和虛詞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法特點和句法功能。它們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分工,當中有異有同。這些詞的使用和特定的語法現象,都是值得討論的語法課題。
無疑地,竹簡的釋文是理解竹簡內容的第一步,語法的研究是第二個步驟,也可說是第二層次的研究。語法研究的成果,對釋讀文字的工作可起參考性的輔助作用及價值,也可協助釋文的工作進行得更為順利和流暢。
關鍵詞
This is a dissertation statement which focused on classification of ancient characters found in Pre-Qin Bamboo Manuscripts I and II that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Bamboo manuscripts charact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content word and function word. Content Word can be subdivided into noun, numeral, classifier, verb, adjective and pronoun. Function word can be subdivided into adverb, preposition, conjunction, particles, discourse markers, interjection and difficult words that can be classified to two different groups of words. In addition, content word and function word can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few mor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passage, meaning of words and sentence, syntactic func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the other grammatical writings.
After careful studied, categorizat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Bamboo manuscripts and others research steps, conclusion had been drawn, there are 763 nouns that consists of 325 single-syllable words, 310 double syllable words, 98 triple syllable words and 30 multi-syllable words. 19 numeral words which consists of 16 single-syllable words and 3 double-syllable words. There are only 7 classifiers which are all single-syllable word. 417 verbs consist of 394 single-syllable words, 22 double-syllable words and 1 triple-syllable word. There are 108 adjectives which consists of 96 single-syllable words and 12 double-syllable words. There are 27 pronouns which consists of 25 single-syllable words and 2 double-syllable words.
Whether classical or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function word is a sum of words that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likes closed, can be listed, obvious changes in syntax features and syntactic functions, and only have grammatical meaning. Even though function words haven’t lexical meaning like content words, but, a sentence can’t be express fully and complete means without exist and usage of these words. These phenomena also happen in unearthed documents and other documents that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re are adverbs, prepositions, conjunctions, particles, discourse markers, interjections and difficult words. Majorities of these words are single-syllable.
Some Chinese words has been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s those words can be found in Pre-Qin oracle and ancient bronze inscription, for example, yu(于),yu(於),bu(不),fu(弗),ru(汝),er(爾),ruo(若),wo(我),zen(朕),yu(余),qi(其),jue(厥),wu(勿),wu(毋)etc. The studies of oracle and ancient bronze inscription had shown that content words and function words had certain syntax features and syntactic functions.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hen it comes to how the words was used. The way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of words were used and its grammatical requirements are both worthy of more discussion.
Conclus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at were written on those Tsinghua Bamboo manuscripts, first,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e ancient characters. Study of its grammar is the second step, which is the second level of study of Bamboo manuscripts. Grammatical study can be help to understand the Bamboo manuscripts better and ensure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Bamboo manuscripts go smoothly.
甲、《清華簡》相關
一、今人著作
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集團 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集團 中西書局,2011年12月)。
3.季旭升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11月)。
4.李學勤《初識清華簡》(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6月)。
5.劉國忠《走近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6.蘇建洲 吳雯雯 賴怡璇合著《清華二《繫年》集解》(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2013年12月)。

二、學位論文
1.陳民鎮《清華簡〈繫年〉研究》,煙台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6月。
2.程浩《清華簡《金縢》研究—兼論「書」類文獻在秦以前的流傳特點》,上海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
3.郭志華《《楚居》與楚史問題相關探討》,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4.郝貝欽《清華簡〈耆夜〉整理與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5.胡凱《傳世商書與清華簡商書虛詞研究—兼及商書的成書年代》,煙台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6月。
6.扈曉冰《清華簡〈金滕〉篇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7.黃澤鈞《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金縢、祭公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2月。
8.金宇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楚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2年10月。
9.李雅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皇門》研究》,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6月。
10.連明鴻〈《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保訓》彙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6月。
11.廖組喜《清華簡〈楚居〉之地理問題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7月。
12.劉碩敏《清華簡副詞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
13.馬嘉賢《清華簡(壹)〈尹至〉、〈尹誥〉、〈皇門〉、〈祭公之顧命〉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9月。
14.亓琳《清華簡〈保訓〉研究綜述》,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
15.蕭攀《清華簡〈繫年〉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16.嚴明《清華簡《保訓》研究》,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17.周晏生《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文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9月。
18.莊文如《《清華簡(壹)•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三、期刊論文
1.曹峰〈《保訓》的「中」即「公平公正」之理念說—兼論「三降之德」〉《文史哲》第6期(2011年),頁36-43。
2.陳絜〈清華簡札記二則〉《中原文化研究》第4期(2013年),頁120-122。
3.陳民鎮 江林昌〈「西伯勘黎」新證—從清華簡《耆夜》看周人伐黎的史事〉《殺岳論叢》第10期(2011年),頁44-51。
4.陳民鎮〈清華簡《尹誥》釋文校補〉《中華文化論壇》第4期(2011年),頁110-114。
5.陳民鎮〈清華簡《繫年》「故志」說—清華簡《繫年》性質及撰作背景雛議〉《邯鄲學院學報》第2期(2012年),頁49-57。
6.陳民鎮〈上甲微史跡傳說鈎沉—兼說清華簡《保訓》「微假中於河」〉《史學月刊》第4期(2013年),頁25-38。
7.陳偉〈讀清華簡《繫年》札記〉《江漢考古》第3期(2012年),頁117-121。
8.陳曉麗 萬德良〈清華簡《繫年》所見息國史事小札〉《棗莊學院學報》第3期(2013年),頁51-53。
9.陳穎飛〈清華簡《程寤》、《保訓》文王紀年探研〉《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2012年),頁122-129。
10.陳穎飛〈清華簡祭公與西周祭氏〉《江漢考古》第1期(2012年),頁100-106。
11.陳穎飛〈楚悼王初期的大戰與楚封君—清華簡《繫年》札記之一〉《文史知識》第5期(2012年),頁105-107。
12.程浩〈清華簡《金縢》性質與成篇辯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年),頁89-95。
13.程浩〈清華簡《耆夜》篇禮制問題釋惑—兼談如何閱讀出土文獻〉《學科新探》(社會科學論壇)第3期(2012年),頁69-77。
14.程薇〈清華簡《繫年》與晉伐中山〉《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50-53。
15.程薇〈清華簡《繫年》與夏姬身份之謎〉《文史知識》第7期(2012年),頁108-112。
16.程薇〈清華簡《繫年》與息媯事跡〉《文史知識》第4期(2012年),頁45-48。
17.程薇〈清華簡《繫年》與晉伐中山〉《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50-52。
18.崔永東〈《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所見古代法中的司法理念與道德精神〉《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2年),頁36-40。
19.單育辰〈由清華簡補釋四則〉《史學集刊》第3期(2012年),頁96-98。
20.鄧宏亞〈從清華簡《楚居》探楚王「徙郢」原因〉《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5期(2012年),頁76-78。
21.鄧少平〈清華簡《繫年》與兩周之際史事綜考〉《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2年),頁60-61。
22.丁進〈清華簡《耆夜》篇禮制問題述惑〉《學術月刊》第6期(2011年),頁123-130。
23.杜勇〈清華簡《楚居》所見楚人早期居邑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古代史與文物研究》第11期(2013年),頁37-47。
24.杜勇〈關於清華簡《保訓》的著作年代問題〉《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2010年),頁20-26。
25.杜勇〈清華簡《尹誥》與晚書《咸有一德》辨偽〉《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2年),頁20-28。
26.杜勇〈清華簡《金滕》有關歷史問題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12年),頁61-68。
27.杜勇〈從清華簡《耆夜》看古書的形成〉《中原文化研究》第6期(2013年),頁18-27。
28.杜勇〈從清華簡《金縢》看周公與《鴟鴞》的關係〉《理論與現代化》第3期(2013年),頁56-60。
29.范學謙〈「西伯勘黎」之我見〉《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2年),頁312-314。
30.方銘〈清華簡《保訓》與周代德治文化的淵源〉《文藝研究》第8期(2013年),頁36-38。
31.房相楠〈《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形容詞語法功能探析〉《攀枝花學院學報》第3期(2012年),頁42-44。
32.伏俊璉 冷江山〈清華簡《耆夜》與西周時期的「飲至」典禮〉《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1年),頁59-64。
33.高崇文〈清華簡《楚居》所載楚早期居地辨析〉《江漢考古》第4期(2011年),頁61-67。
34.高飛〈由清華簡《祭公之顧命》再論西周「三公」〉《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2年),頁56-58。
35.高中華〈讀清華簡札記二則〉《文藝評論》第12期(2011年),頁4-6。
36.葛志毅〈釋「中」—讀清華簡《保訓》〉《邯鄲學院學報》第3期(2012年),頁21-34。
37.侯文學 李明麗〈清華簡《繫年》的敘事體例、核心與理念〉《華夏文化論壇》第2期(2012年),頁286-295。
38.胡凱 陳民鎮〈從清華簡《繫年》看晉國的邦交—以晉楚、晉秦關係為中心〉《邯鄲學院學報》第2期(2012年),頁58-66。
39.黃懷信〈清華簡《耆夜》句解〉《文物》第1期(2012年),頁77-78。
40.黃懷信〈清華簡《金滕》校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2011年),頁25-28。
41.黃懷信〈由清華簡《尹誥》看《古文尚書》〉《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2年),頁66-69。
42.黃懷信〈清華簡《程寤》解讀〉《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1年),頁53-55。
43.黃人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寶訓》校讀〉《考古與文物》第6期(2009年),頁73-79。
44.黃人二〈戰國簡《保訓》通解—兼談其在中國經學史上「道統說」建立之重要性〉《中國哲學史》第3期(2010年),頁17-26。new window
45.黃甜甜〈《繫年》第三章「成王屎伐商邑」之「屎」字補論〉《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53-56。
46.黃錫全〈「朋郢」新探—讀清華簡《楚居》札記〉《江漢考古》第2期(2012年),頁105-107。
47.賈海生 錢建芳〈周公所作《蟋蟀》因何被編入《詩經•唐風》中〉《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2013年),頁4-7。
48.江林昌 孫進〈《楚居》「脅生」、「賓天」的神話學與考古學研究〉《文史知識》第3期(2013年),頁35-41。
49.姜廣輝〈《保訓》疑偽新證五則〉《中國哲學史》第3期(2010年),頁30-34。
50.姜廣輝 付贊 邱夢燕〈清華簡《耆夜》為偽作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2013年),頁86-94。
51.李存山〈試評清華簡《保訓》篇中的「陰陽」〉《中國哲學史》第3期(2010年),頁35-38。
52.李均明〈周文王遺囑之中道觀〉《光明日報》2009年4月20日。
53.李銳〈由清華簡《繫年》談戰國初楚史年代的問題〉《史學史研究》第2期(2013年),頁100-104。
54.李銳〈清華簡《保訓》與中國古代「中」的思想〉《孔子研究》第2期(2011年),頁46-53。
55.李銳〈《金縢》初探〉《史學史研究》第2期(2011年),頁116-123。
56.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獻中與樊相關文例的釋讀〉《文物》第3期(2011年),頁75-78。
57.李守奎〈論《楚居》中季連鬻熊事跡的傳說特征〉《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1年),頁33-39。
58.李守奎〈清華簡的詩與《詩》學新視野〉《中國高校社會科學》第3期(2013年),頁85-90。
59.李學勤〈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文物》第6期(2009年),頁76-78。
60.李學勤〈清華簡《繫年》解答封衛疑謎〉《文史知識》第3期(2012年),頁13-15。
61.李學勤〈清華簡《繫年》及有關古史問題〉《文物》第3期(2011年),頁70-74。
62.李學勤〈由清華簡《繫年》論《文侯之命》〉《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3年),頁49-51。
63.李學勤〈清華簡與《尚書》、《逸周書》的研究〉《史學史研究》第2期(2011年),頁104-109。
64.李學勤〈清華與中國考古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頁7-10。
65.李學勤〈清華簡《繫年》「奴 之戎」試考〉《清華簡研究》(社會科學戰線)
第12期(2011年),頁27-28。
66.李學勤〈清華簡的文獻特色與學術價值〉《文藝研究》第8期(2013年),頁32-34。
67.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第5期(2010年),頁51-57。
68.李學勤〈論清華簡《耆夜》的《蟋蟀》詩〉《中國文化》第33期(2011年),頁7-10。
69.李學勤〈清華簡整理工作的第一年〉《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9年),頁5-6。
70.李學勤〈清華簡《楚居》與楚徙鄩郢〉《江漢考古》第2期(2011年),頁108-109。
71.李學勤〈《程寤》、《保訓》「日不足」等語的釋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1年),頁51-53。
72.李學勤〈解讀清華簡從《繫年》看《紀年》〉《光明日報》2012年2月27日。
73.李學勤〈《繫年》出版的重要意義〉《邯鄲學院學報》第4期(2011年),頁15-16。
74.李學勤〈清華簡關於秦人始源的重要發現〉《光明日報》2011年9月8日。
75.李燁〈清華簡(壹)「厥」和「其」的用法及其時代性初探〉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6輯)(四川:巴蜀書社,2012年5月),頁223-238。
76.李煜〈清華簡與《左傳》合證綜述〉《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3年),頁79-85。
77.李玉潔〈《清華簡•楚居》記載的夏商之際楚人活動地域〉《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3年),頁164-167。
78.梁立勇〈《保訓》的「中」與「中庸」〉《中國哲學史》第3期(2010年),頁27-29。
79.梁立勇〈讀《繫年》札記〉《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2年),頁58-59。
80.梁濤〈清華簡《保訓》與儒家道統說—兼論荀子在道統中的地位問題〉《邯鄲學院學報》第1期(2013年),頁86-105。
81.廖名春〈清華簡專題研究(續)〉《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2年),頁51-57。
82.廖名春〈清華簡與《尚書》研究〉《文史哲》第6期(2010年),頁120-125。
83.廖名春〈清華簡《保訓》篇「中」字釋義及其他〉《孔子研究》第2期(2011年),頁30-40。
84.廖名春 陳慧〈清華簡《保訓》篇解讀〉《中國哲學史》第3期(2010年),頁5-13。
85.劉成群〈清華簡《樂詩》與「西伯勘黎」再探討〉《史林》第4期(2009年),頁140-145。
86.劉成群〈清華簡《耆夜》《蟋蟀》詩獻疑〉《學術論壇》第6期(2010年),頁146-149。
87.劉成群〈清華簡《耆夜》與尊隆文、武、周公〉《東岳論叢》第6期(2010年),頁57-62。
88.劉成群〈畢公事跡及畢公世系初探—基於清華簡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頁92-98。
89.劉光勝〈由清華簡談文王、周公的兩個問題〉《東岳論叢》第5期(2010年),頁97-101。
90.劉光勝〈清華簡《耆夜》考論〉《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2011年),頁127-136。
91.劉光勝〈禮與刑:《保訓》文王傳「中」的兩個維度〉《江漢論壇》第1期(2013年),頁79-85。
92.劉光勝〈清華簡與先秦《書》經傳流〉《史學集刊》第1期(2012年),頁76-85。
93.劉光勝〈真實的歷史,還是不斷衍生的傳說—對清華簡文王受命的再考察〉《社會科學輯刊》第5期(2012年),頁172-177。
94.劉光勝 李亞光〈清華簡《耆夜》與周公酒政的思想意蘊〉《清華簡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第12期(2011年),頁33-38。
95.劉國忠〈從清華簡《程寤》看《大誥》篇的一處標點〉《清華簡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第12期(2011年),頁29-31。
96.劉國忠〈從清華簡《金縢》看世傳本《金縢》的文本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1年),頁40-43。
97.劉洪濤〈清華簡補釋四則〉《考古與文物》第1期(2013年),頁102-112。
98.劉建明〈《繫年》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0期(2012年),頁111-117。
99.劉建明〈清華簡《繫年》週年研究綜述〉《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2013年),頁105-108。
100.劉全志〈清華簡《保訓》「假中于河」新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期(2012年),頁37-43。
101.劉全志〈論清華簡《繫年》的性質〉《文物研究》第6期(2013年),頁43-50。
102.劉濤〈清華簡《楚居》中所見巫風考〉《船山學刊》第2期(2012年),頁76-79。
103.劉洋〈《保訓》之「中」與儒家中道觀再認識〉《德州學院學報》第5期(2010年),頁60-64。
104.劉雲〈清華簡文字考釋四則〉《考古與文物》第1期(2012年),頁85-88。
105.路懿菡〈從清華簡《繫年》看「武庚之亂」〉《齊魯學刊》第5期(2013年),頁51-54。
106.路懿菡〈從清華簡《繫年》看康叔的始封〉《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年),頁136-141。
107.羅恭〈清華簡《金縢》與周公居東〉《文史知識》第4期(2012年),頁49-52。
108.羅恭〈從清華簡《繫年》看齊長城的修建〉《文史知識》第7期(2012年),頁104-107。
109.馬楠〈清華簡《耆夜》禮制小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9年),頁13-15。
110.馬楠〈據《清華簡》釋讀金文、《尚書》兩則〉《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59-61。
111.馬楠〈《金縢》篇末析疑〉《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1年),頁65-67。
112.馬衛東〈清華簡《繫年》項子牛之禍考〉《華夏文化論壇》第1期(2013年),頁163-166。
113.馬智全〈清華簡《尹至》商克夏史事考〉《西北成人教育學報》第1期(2012年),頁24-26。
114.梅顯懋 于婷婷〈論兩《蟋蟀》源流關係及其作者問題〉《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年),頁605-611。
115.牛鵬濤〈清華簡《繫年》與銅器銘文互證二則〉《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47-49。
116.牛鵬濤〈清華簡《楚居》與楚都丹陽〉《文史知識》第6期(2013年),頁20-23。
117.歐陽禎人〈從《周易》的角度看《保訓》《中庸》的「中」〉《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3年),頁25-30。
118.喬松林〈對清華簡《保訓》篇思想的三層解讀—由《保訓》篇「中」的含義說起〉《船山學刊》第3期(2012年),頁75-81。
119.裘錫圭〈說「夜爵」〉《清華簡研究》(第1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頁123-127。
120.申超〈清華簡《程寤》主旨試探〉《管子學刊》第1期(2013年),頁96-100。
121.申超〈清華簡《皇門》句義商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3年),頁52-55。
122.沈建華〈清華楚簡「武王八年伐耆」雛議〉《考古與文物》第2期(2010年),頁102-104。
123.孫飛燕〈《蟋蟀》試讀〉《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科版)第5期(2009年),頁11-13。
124.孫家洲〈由清華簡《耆夜》篇看西周酒宴的文化內涵〉《酒史與酒文化研究》第1輯(2012年),頁1-8。
125.湯威〈從清華簡看「三監」的史實〉《尋根》第1期(2013年),頁20-23。
126.陶興華〈從清華簡《繫年》看「共和」與「共和行政」〉《古代文明》第2期(2013年),頁57-62。
127.陶興華〈攝政未必便稱王 當國未必是僭越—從出土文獻看共伯和攝政稱王問題〉《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3年),頁40-45。
128.田旭東〈清華簡《繫年》與秦人西遷新探〉《秦漢研究》第6期(2012年),頁36-41。
129.王錦城〈《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介詞考察〉《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12年),頁73-75。
130.王洪軍〈清華簡《繫年》與少皞「西遷」之謎〉《北方論叢》第1期(2013年),頁57-62。
131.王紅亮〈清華簡《繫年》中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年代考〉《史學史研究》第4期(2012年),頁101-109。
132.王紅星〈楚郢都探索的新線索〉《江漢考古》第3期(2011年),頁88-95。
133.王輝〈春秋早期周王室王位世系變局考異—兼說清華簡《繫年》「周無王九年」〉《人文雜誌》第5期(2013年),頁75-81。
134.王輝〈清華楚簡《保訓》「惟王五十年」解〉《考古與文物》第6期(2009年),頁66-73。
135.王坤鵬〈簡本《金縢》學術價值新論〉《古代文明》第4期(2012年),頁23-28。
136.王連龍〈清華簡《皇門》篇「 門」解〉《考古與文物》第4期(2012年),頁104-105。
137.王連龍〈清華簡《保訓》篇真偽討論中的文獻辨偽方法論問題—以姜廣輝先生《〈保訓〉疑偽新證五則》為例〉《古代文明》第2期(2011年),頁56-61。
138.王連龍〈清華簡《皇門》篇「惟正『月』庚午,公 (格)才(在) (庫)門」雛議—兼談周公訓誥的時間及場所問題〉《孔子研究》第3期(2011年),頁20-24。
139.王沛〈邢名學與中國古代法典的形成—以清華簡、《黃帝書》資料為線索〉《歷史研究》第4期(2013年),頁16-31。
140.王鵬程〈「清華簡」武王所勘之「黎」應為「黎陽」〉《史林》第4期(2009年),頁146-150。
141.王瑞雪〈清華簡《保訓》之「中」的思想含義與價值取向論析〉《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2011年),頁63-66。
142.王向輝〈清華簡《皇門》篇主旨新讀〉《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第5期(2012年),頁63-66。
143.汪穎〈《清華簡(壹)》名詞研究〉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6輯)(四川:巴蜀書社,2012年5月),頁239-256。
144.王志平〈清華簡《保訓》「叚中」臆解〉《孔子研究》第2期(2011年),頁40-45。
145.魏慈德〈清華簡《繫年》與《左傳》中的楚史異同〉《東華漢學》第17期(2013年),頁1-48。new window
146.魏棟〈清華簡《繫年》與攜王之謎〉《文史知識》第6期(2013年),頁31-35。
147.魏衍華〈清華簡《保訓》的材料來源與性質〉《华夏文化》第3期(2011年),頁14-15。
148.吳新勇〈清華簡《蟋蟀》及其所見周公無逸思想〉《史學月刊》第4期(2012年),頁129-131。
149.夏麥陵〈初讀清華簡《楚居》的古史傳說—對有關《楚居》古史傳說研究的一點思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古代史與文物研究》第11期(2013年),頁48-55。
150.謝維揚〈《楚居》中季連年代問題小議〉《社會科學》第4期(2013年),頁146-149。
151.刑文〈達慕思—清華「清華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文物》第12期(2013年),頁87-89。
152.刑文〈《保訓》之「中」與天數「五」〉《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1年),頁57-64。
153.刑文〈清華簡《金縢》與「三監」〉《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3年),頁68-71。
154.許兆昌 齊丹丹〈試論清華簡《繫年》的編纂特點〉《古代文明》第2期(2012年),頁60-66。
155.禤建聰〈利用戰國楚簡校讀《逸周書》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13年),頁73-75。
156.禤建聰〈清華藏簡異文釋讀二題〉《江漢考古》第2期(2013年),頁117-121。
157.楊善群〈清華簡《尹誥》引發古文《尚書》真偽之爭〉《學習與探索》第9期(2012年),頁141-145。
158.楊朝明〈「清華簡」《保訓》與「文武之政」〉《管子學刊》第2期(2012年),頁99-104。
159.姚小鷗〈「保訓」釋疑〉《中州學刊》第5期(2010年),頁157-159。
160.尹弘兵 吳義斌 〈「京宗」地望辨析〉《江漢考古》第1期(2013年),頁73-79。
161.虞萬里〈清華簡《尹誥》「隹尹旣﨤湯咸有一德」解讀〉《史林》第2期(2011年),頁35-40。
162.于文哲〈清華簡《楚居》中的山與神〉《中國文化研究》秋之卷(2013年),頁65-71。
163.于薇〈清華簡《耆夜》時、地問題辨正〉《古代史與文物研究》第12期(2012年),頁60-67。
164.于振波 車今花〈關於周文王的即位與稱王—讀清華簡《保訓》札記〉《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1年),頁12-13。
165.袁金平〈利用清華簡《繫年》校正《國語》韋注一例〉《清華簡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第12期(2011年),頁31-32。
166.袁金平〈清華簡《金縢》校讀一例〉《古代文明》第3期(2012年),頁35-39。
167.袁金平〈利用清華簡考證古文字二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1年),頁44-45。
168.袁金平〈清華簡《繫年》「徒林」考〉《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3年),頁72-75。
169.張崇禮〈清華簡《保訓》解詁(四則)〉《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10年),頁17-19。
170.張卉〈清華簡《保訓》「中」字淺析〉《史學月刊》第12期(2010年),頁117-119。
171.趙平安〈《楚居》的性質、作者及寫作年代〉《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1年),頁29-33。
172.趙平安〈清華簡《楚居》妣隹、妣 考〉《中國文化研究》第1期(2012年),頁130-134。
173.鐘之順〈由清華簡《楚居》再論楚文化與商文化的關係—兼及對楚人始居地的思考〉《邯鄲學院學報》第2期(2012年),頁67-74。
174.周鳳五〈傳統漢學經典的再生—以清華簡《保訓》「中」字為例〉《漢學研究通訊》第31期(2012年),頁1-6。new window
175.周宏偉〈楚人源於關中平原新證—以清華簡《楚居》相關地名的考釋為中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期(2012年),頁5-27。
176.周同科〈清華簡《保訓》之「中」關與婚事說〉《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6期(2010年),頁127-134。

四、網路文章
1.蔡哲茂〈讀清華簡《祭公之顧命》札記第五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5月1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76
2.曹方向〈〈述〉字〉,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2012年12月4日, http://www.bsm.org.cn/bbs/
3.曹建敦〈清華簡《耆夜》篇中的飲至禮考釋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1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51
4.陳民鎮〈清華簡《繫年》週年綜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12年12月19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77
5.陳民鎮、胡凱集釋〈清華簡《金縢》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20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58
6.陳民鎮集釋〈清華簡《尹至》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7
7.陳民鎮集釋〈清華簡《尹誥》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8
8.陳民鎮集釋〈清華簡《楚居》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63
9.陳偉〈也說清華竹書《耆夜》中的「夜爵」〉,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6月2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00
10.陳迎娣〈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虛詞整理〉,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3年4月2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46
1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研讀札記(一)〉,復
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2月22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3
12.董珊〈讀清華簡《繫年》〉,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2月2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52
1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耆夜〉研讀札
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月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7
14.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金縢〉研讀札
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44
1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研
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4
16.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耆夜〉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1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47
17.郭永秉〈清華簡九簡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10年5月3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66
18.胡凱、陳民鎮集釋〈清華簡《保訓》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19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54
19.胡凱集釋〈清華簡《祭公之顧命》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23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62
20.黃懷信〈清華簡《皇門》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3月1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14
21.李學勤〈清華簡《耆夜》〉,光明網,2009年8月3日,http://www.gmw.cn
22.李燁、田佳鷺〈清華簡(壹)中的「厥」和「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6月1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95
23.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續補〉,2009年6月22日,孔子2000網,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44
24.劉建明〈清華簡《繫年》釋讀辨疑〉,21世紀孔子,2014年4月5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5508
25.劉樂賢〈讀清華簡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0年1月11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4
26.孟蓬生〈〈保訓〉「疾 甚」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2009年7月1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84
27.宋華強〈清華簡校讀散札〉,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1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0
28.蘇建洲〈也論清華簡《繫年》「莫囂昜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5年1月19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26
29.王恩田〈清華簡《繫年》第一、二章校讀(十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5年3月1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67
30.王紅亮〈也說《清華簡•繫年》的「周亡王九年」〉,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2年1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73
31.王紅亮〈讀清華簡《繫年》札記(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2年3月2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57
32.王寧〈清華簡《尹誥》獻疑之疑〉,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4年6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98
33.汪亞洲集釋〈清華簡《皇門》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23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60
34.王玉蛟〈淺論《清華簡(一)》中的「于」和「於」〉,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11月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74
35.王玉蛟〈《清華簡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人稱代詞研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1年11月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73【此文後來刊登於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6輯)(四川:巴蜀書社,2012年5月)】
36.魏棟〈清華簡《繫年》「周亡王九年」及相關問題新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2年7月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95
37.顏世鉉〈清華竹書《繫年》「射于楚軍之門」試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2年1月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19
38.顏偉明集釋〈清華簡《耆夜》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2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57
39.張崇禮〈清華簡《耆夜》字詞考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4年6月9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90
40.張崇禮〈釋清華簡《耆夜》中的「夜」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4年11月2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85
41.張崇禮〈清華簡《尹誥》考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4年12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00
42.禚孝文集釋〈清華簡《程寤》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9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53

乙、語法研究相關
一、今人著作
1.曹日升《文言常用虛詞通解》(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2.陳承澤《國文法草創》(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
3.陳光磊《漢語詞法論》(北京:學林出版社,1994年9月)。
4.儲澤祥《現代漢語方所系統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5.崔達送《中古漢語位移動詞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6.崔立斌《《孟子》詞類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7.崔應賢《現代漢語語法學習與研究入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8.裴學海著《古書虛字集釋》(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9月)。
9.高名凱《漢語語法叢書 漢語語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3月)。
10.高更生《漢語語法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11.韓崢嶸編著《古漢語虛詞手冊》(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12.何樂士《漢語語法史專書比較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13.胡曉慧《漢語趨向動詞語法化問題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14.胡偉《西漢文獻動詞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7月)。
15.華建光《戰國傳世文獻語氣詞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6月)。
16.黃珊《《荀子》虛詞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17.康瑞琮《古代漢語語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18.李傑群《商君書虛詞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6月)。
19.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又出版於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20.李臨定《現代漢語動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7月)。
21.李佐豐《先秦漢語實詞》(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
22.李佐豐《文言語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6月)。
23.李佐豐《文言實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年6月)。
24.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25.廖振佑《古代漢語特殊語法》(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26.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6月)。
27.劉利《先秦漢語助動詞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28.劉利 龐月光《語法應用通則》(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3月)。
29.(清)劉淇著 章錫琛校注《助字辨略》(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0月)。
30.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31.呂叔湘《呂叔湘全集 中國文法要略》(第1卷)(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32.呂叔湘《呂叔湘全集 漢語語法論文集》(第2卷)(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33.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
34.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6月)。
35.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36.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
37.馬建忠著 呂叔湘編《《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38.馬建忠著 章錫琛編《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39.梅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4月)。new window
40.邱斌《漢語方位類詞相關問題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12月)。
41.裘燮君《商周虛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42.史存直《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
43.石定栩《名詞和名詞性成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44.太田辰夫 蔣紹愚等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45.王錦慧《「往」、「來」、「去」歷時演變綜論》(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3年2月)。
46.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4月)。
47.王力《王力文集 中國古文法》(第3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
48.王力《王力文集 漢語史稿》(第9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
49.王力《王力文集 中國語法理論》(第1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11月)。
50.王麗華《先秦兩漢語法論叢》(臺北:Airiti Press,2010年8月)。
51.王叔岷著《古書虛字新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7年10月)。
52.(清)王引之 黃侃 楊樹達批本《經傳釋詞》(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4月)。
53.王政白編輯《古漢語虛詞詞典》(增訂本)(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8月)。
54.魏培泉《魏晉六朝稱代詞研究》(語言暨語言學 專刊甲種之六)(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民國93年12月)。
55.吳慶峰主編《《論衡》虛詞通釋》(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11月)。
56.蕭旭《古書虛詞旁釋》(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2月)。
57.蕭婭曼《漢語繫詞「是」的來源與成因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7月)。
58.解惠全 崔永琳 鄭天一編著《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59.徐啟庭《古今漢語語法差異》(福建: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7月)。
60.徐適端《《韓非子》單音動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6月)。
61.許威漢《古漢語語法精講》(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62.許仰民《古漢語語法新編》(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63.楊愛民編著《文言虛詞類釋》(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64.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月)。
65.楊伯峻《文言語法》(北京:北京出版社,1956年11月)。
66.楊伯峻《古今漢語詞類通解》(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8月)。
67.楊伯峻和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8月)。
68.楊樹達《詞詮》(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69.楊樹達《高等國文法》(臺北:泰順書局,民國60年6月)。
70.楊樹達《高等國文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71.楊同用 徐德寬《漢語篇章中的時間表現形式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年8月)。
72.姚振武《《晏子春秋》詞類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73.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北京:商务印書館,2008年1月)。
74.于長虹 韓闕林《常用文言虛詞手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75.張猛《《左傳》謂語動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2月)。
76.章士釗《中等國文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25年)。
77.張文國《古漢語的名動詞類轉變及其發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78.張文國《古漢語的名動詞類及其發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79.張文國和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成都:巴蜀出版社,2003年3月)。
80.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8月)。
81.張玉金《西周漢語代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82.周法高《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三十九 中國古代語法 造句編》(上)(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民國61年3月)。
83.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59年4月)。
84.朱德熙《朱德熙文集 語法講義》(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二、單篇論文
1.敖鏡浩〈《詩經》《左傳》「是」字句例比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漢語研究論文集》(第3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9月),頁62-84。
2.敖鏡浩〈《左傳》「是」字用法調查〉《古漢語研究論文集》(第1輯)中國社會科
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研究所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7月),頁130-154。
3.方平權〈先秦漢語名動同形與「名詞活用如動詞」說〉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頁319-329。
4.高名凱〈三論漢語的詞類分別〉《高名凱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1月),頁287-301。
5.郭錫良〈從單位名詞到量詞〉《漢語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頁31-35。
6.郭錫良〈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漢語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頁1-33。
7.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和發展〉《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頁88-103。
8.郭錫良〈介詞「以」的起源和發展〉《漢語史論集》(增補本)(北京:商務圖書館,2005年10月),頁233-244。
9.郭锡良〈關於繫詞「是」產生年代和來源論爭的幾點認識〉《漢語史論集》(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頁106-123。
10.何樂士〈《左傳》否定副詞「不」與「弗」的比較〉《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頁13-60。
11.何樂士〈《左傳》的介詞「于」和「於」〉《古漢語研究論文集》(第3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9月),頁1-21。
12.何樂士〈《左傳》的「也」〉《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頁137-172。
13.何樂士〈《左傳》的「所」〉《《左傳》虛詞研究》(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6月),頁235-255。
14.何樂士〈《左傳》的人稱代詞〉《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頁287-317。
15.何樂士〈《左傳》的「以」〉《古漢語研究論文集(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9月),頁117-157。
16.洪成玉〈判斷詞「是」的來源〉《漢語語法散論及其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7月),頁15-24。
17.黃盛璋〈古漢語的人身代詞研究〉《中國語文》第6期(1963年),頁443-473。
18.金福芬 陳國華〈漢語量詞的語法化〉《清華大學學報》第1期(2002年),頁8-10。
19.蘭碧仙〈論「唯」從語氣副詞向範圍副詞的轉化〉《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10月),頁75-81。
20.李開〈戰國時代第一人稱代詞「我」、「吾」用法種種〉《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4年),頁30-36。
21.李明〈趨向動詞「來/去」的用法及其語法化〉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29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10月),頁291-313。
22.李佐豐〈《左傳》的「語」「言」和「謂」「曰」「云」〉《語言學論叢》(第16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頁173-190。
23.劉宋川 劉子瑜〈上古漢語「名•之•動/形」結構論析〉《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張顯成主編(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頁384-403。
24.漆權〈史記中的人稱代詞〉《語言學論叢》(第12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8月),頁171-193。
25.沈家煊〈我看漢語的詞類〉《語言科學》第1期(2009年1月),頁1-12。
26.孫良明〈詞類三分法芻議 實詞虛詞二分新析-兼論黎錦熙「漢語語法圖解公式」對詞類劃分的貢獻〉《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2年),頁55-60。
27.唐鈺明〈「其」、「厥」考辨〉《中國語文》第4期(1990年7月),頁293-297。
28.王海棻〈《公羊傳》《穀梁傳》疑問詞語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漢語研究論文集》(第3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9月),頁85-103。
29.王海棻〈《公羊傳》的幾個語法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漢語研究論文集》(第1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7月),頁155-196。
30.王克仲〈先秦虛詞「與」字的調查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漢語研究論文集》(第2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9月),頁139-178。
31.王力〈中國文法中的繫詞〉《清華學報》第1期(1937年)也收入在《王力文集》(第16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頁355-434。
32.王力〈人稱代詞的發展〉《王力文集 漢語史稿》(第9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頁338-362。
33.魏金光 何洪峰〈介詞「向」的語法化源義辨〉《漢語學報》第3期(2013年),頁59-67。
34.邢公畹〈《論語》中的否定詞系〉《語言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頁65-79。
35.徐丹〈上古漢語後期否定詞「無」代替「亡」〉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漢語史學報》(第5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64-72。
36.楊榮祥〈漢語副詞形成雛議—以近代漢語為例〉《語言學論叢》(第23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頁99-121。
37.張斌 胡裕樹〈漢語語法〉《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2月)。
38.張華〈《左傳》否定詞「未」研究〉《渤海大學學報》(哲社版)第6期(2006年),頁43-45。
39.張雁〈從《呂氏春秋》看上古漢語的「主•之•謂」結構〉《語言學論叢》(第23輯)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頁83-98。
40.張玉金〈關於先秦漢語指示代詞體系的問題〉張玉金主編《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1輯)(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頁121-141。
41.趙大明〈從《左傳》看上古漢語中「于」和「於」的差異及其性質〉《簡帛語言文字研究》 (第3輯)張顯成主編(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頁291-306。
42.周國正〈從漢語信息結構框架看繫詞「是」形成的動因〉《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6期(2007年),頁1-16。new window
43.鄒秋珍 張玉金 胡偉〈上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句法功能研究〉《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0年),頁20-25。
44.朱德熙〈自指和轉指〉《朱德熙文集 漢語語法論文》(第3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頁16-47。

三、學位論文
1.高迎澤《上古漢語及物動詞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5月。
2.谷峰《先秦漢語情態副詞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3.郭維茹《指示趨向詞「來」、「去」之句法功能及歷時演變》,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7月。
4.巫雪如《先秦情態動詞研究》,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8月。new window
5.楊作玲《上古漢語非賓格動詞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

丙、出土文獻相關
一、今人著作
1.陳廖安 楊如雪 黃麗娟《出土文獻與語法研讀論文集》(第1輯)(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
2.董珊著 李學勤主編《簡帛文獻考釋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月)。
3.黃人二著《戰國楚簡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4.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5.李明曉《戰國楚簡語法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6.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10月)。
7.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8.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new window
9.王澤強《簡帛文獻與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5月)。
10.魏慈德《新出楚簡中的楚國語料與史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new window
11.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12.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13.周守晉《出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14.朱歧祥《殷墟卜辭句法論稿—對貞卜辭句型變異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3月)。

二、期刊論文
1.常儷馨〈張家山醫簡虛詞整理研究〉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4輯) (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5月),頁74-113。
2.陳絜〈試論葛陵楚簡「丘」的性質與規模〉《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2卷(2011年),頁1-12。
3.陳絜〈卜辭中的「夢」字及其他〉《殷都學刊》第4期(2011年),頁1-5。
4.陳練軍〈漢語量詞的詞義演變—以居延漢簡量詞為主要研究對象〉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頁142-152。
5.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的習用讀法和詞的習用字形〉《語言文字學》第9期(2010年),頁66-79。
6.程林〈從出土文獻《老子》的「道」與「德」〉《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0年),頁24-27。
7.崔永東〈從簡帛史料看中國古代司法思想〉《江蘇警官學院學報》第5期(2010年),頁84-92。
8.大西克也〈「殹」「也」之交替—六國統一前後書面語言的一個側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 李學勤 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OO一》(上冊 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614-626。
9.大西克也〈從方言的角度看時間副詞「將」、「且」在戰國秦漢出土文獻中的分佈〉《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8月),頁152-158。
10.大西克也〈並列連詞「及」「與」在出土文獻中的分佈及上古漢語方言語法〉
郭錫良主編《古漢語語法論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6月),頁131-
143。
11.董琨〈郭店楚簡《老子》異文的語法學考察〉《中國語文》第4期(2001年),頁347-353。
12.馮春田〈《睡虎地秦墓竹簡》某些語法現象〉《中國語文》(1984年4月),頁283-289。
13.甘露〈睡虎地秦簡中的連謂句和兼語句〉《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3期(2001年),頁39-41。
14.弓海濤〈郭店楚簡「其」字用法考察〉《長春大學學報》第7期(2010年7月),頁40-42。
15.弓海濤〈楚簡「有」字句特點雛議〉《蘭州學刊》第8期(2012年),頁189-192。
16.郭曉紅〈《馬王堆漢墓帛書》[叁] [肆]的時間副詞〉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頁31-44。
17.何麗敏〈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壹)中的數量詞〉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頁484-497。
18.何琴〈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奏讞書》虛詞研究〉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4輯)(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5月),頁230-266。
19.胡波〈秦簡介詞「以」淺論〉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4輯)(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5月),頁43-73。
20.胡傑〈先秦楚簡中「弗」的語法功能分析〉《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11期(2007年),頁164-167。
21.胡偉〈秦簡第二人稱代詞謙敬功能研究〉張玉金主編《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1輯)(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頁29-32。
22.吉仕梅〈《睡虎地秦墓竹簡》介詞考察〉《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5期(1998年10月),頁98-102。
23.吉仕梅〈《睡虎地秦墓竹簡》副詞考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5期(2003年5月),頁246-253。
24.吉仕梅〈《睡虎地秦墓竹簡》連詞考察〉《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4月),頁31-37。
25.蔣艷〈銀雀山漢簡兵書三種虛詞整理與分析〉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4輯) (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5月),頁418-467。
26.匡鵬飛 廖媛媛〈楚簡文字與甲骨文、金文之間的形體演變特點〉《古漢語研究》第1期(2013年),頁48-56。
27.賴美〈楚簡所見戰國時期楚國的關津制度〉《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13年),頁118-120。
28.藍碧仙〈戰國出土文獻副詞研究概述與展望〉《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科學學報)第3期(2011年5月),頁8-13。
29.李登橋〈郭店楚簡形容詞初探〉《銅仁學院學報》第4期(2010年7月),頁75-78。
30.李峰〈郭店楚簡動詞初步研究〉《中華文化論壇》第1期(2009年),頁125-128。
31.李建平〈戰國楚簡中的量詞及其語法化〉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5月),頁42-64。
32.李建平〈從楚秦簡帛文獻看先秦漢語數量詞發展的地域特征〉《廣西社會科學》第2期(2010年),頁140-143。
33.李均明〈出土文獻整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出土簡牘談起〉《中國文物科學研究》第2期(2006年),頁33-35。
34.李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虛詞研究〉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5月),頁90-113。
35.李明曉〈楚簡語法札記四則〉《雲夢學刊》第6期(2005年11月),頁121-123。
36.李明曉〈戰國楚簡連詞新證三則〉《漢語史學報》第1期 (2006年),頁242-247。
37.李明曉〈簡帛楚簡語氣詞研究〉《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5月),頁65-89。
38.李守奎〈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03年),頁9-17。
39.李天虹〈楚簡文字形體混同、混訛舉例〉《江漢考古》第3期(2005年),頁83-87。
40.李香艷 時世平〈出土文獻與二重證據法—兼論出土文獻與《詩經》研究〉《學術史研究》第5期(2010年),頁127-129。
41.李曉峰〈西周金文語言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08年),頁83-86。
42.李學勤〈《詩論》簡的編聯與復原〉《中國哲學史》第1期(2002年),頁5-8。
43.李學勤〈出土佚書的三點貢獻〉《出土文獻與文學藝術研究》第3期(2000年),頁21-22。
44.李義芳〈從包山楚簡看戰國時期楚國的社會階層〉《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11年),頁61-63。
45.李運富〈從楚文字的構形系統看戰國文字在漢字發展史上的地位〉《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7年),頁35-39。
46.梁冬青〈出土文獻「是是」句三議〉《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12年),頁90-95。
47.劉春萍〈出土戰國文獻疑問代詞研究〉《廣西社會科學》第2期(2011年),頁125-128。
48.劉春萍〈戰國文獻中的「何」〉《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7年3月),頁106-107。
49.劉信芳〈一份沉重的歷史文化遺產—關於楚簡帛的幾點認識和思考〉《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期(2011年),頁12-15。
50.劉信芳〈關於竹書「錯別字」的探討〉《考古》第10期(2006年),頁66-76。
51.劉志基〈戰國出土文獻字頻的初步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2輯)(河南:大象出版社,2008年),頁74-86。
52.龍仕平〈從出土文獻看數字連接詞「又(有)」的發展與消亡〉《古漢語研究》第2期(2011年),頁77-81。
53.寧赫 孫琳〈楚簡《老子》否定副詞「不」與「弗」的比較〉《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頁24-26。
54.喬鑫〈張家山醫簡虛詞整理研究〉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4輯) (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5月),頁162-229。
55.邱理萌〈郭店楚墓竹簡的介詞〉《北方論叢》第2期(2007年),頁61-63。
56.邱理萌〈戰國簡帛文獻語法研究綜述〉《蘭州學刊》第9期(2007年),頁143-145。
57.石峰〈《秦簡》動詞研究與大型工具書〉《雲南電大學報》第2期(2000年),頁52-53。
58.石峰〈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繫詞「是」〉《古漢語研究》第3期(2000年),頁41-43。
59.孫惠惠〈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虛詞初探〉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4輯)(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5月),頁335-388。
60.覃繼紅〈額繼納漢簡虛詞研究〉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5月),頁169-192。
61.田飛〈包山楚簡中的詞性考證〉《劍南文學》第3期(2013年),頁116-117。
62.王芳〈楚國國名考〉《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12年3月),頁27-29。
63.王貴元〈戰國竹簡遣策的物量表示法與量詞〉《古漢語研究》第3期(2002年3月),頁64-68。
64.王娟〈戰國楚簡否定副詞「弗」、「不」研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3年1月),頁82-86。
65.吳曉懿〈戰國書法藝術探研〉《精英論壇》總第155期(2013年),頁33-34。
66.吳辛丑〈關於楚竹書「是」字的用法及其它〉《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4年),頁32-37。
67.吳辛丑〈楚竹書昔者君老「是」字句辨析〉張玉金主編《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1輯)(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頁15-28。
68.夏先培〈帛書《老子》詞語使用特點舉例及探因〉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頁153-166。
69.徐丹〈某些出土簡帛文獻裡所見的趨向動詞「來」和「去」〉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 (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頁2-14。
70.徐琳〈論江陵望山楚簡中的異體字〉《寧夏大學學報》第6期(2011年),頁1-9。
71.楊繼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虛詞研究〉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3輯)(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5月),頁114-136。
72.楊澤生〈楚地出土簡帛中的總括副詞〉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頁15-30。
73.尹喜艷 邵慧君〈戰國時期楚方言第一人稱代詞系統研究〉《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3年9月),頁51-57。
74.余穎〈楚簡文獻的複音節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5輯)(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頁157-160。
75.張桂光〈商周金文量詞特點略說〉《中山大學學報》第5期(2009年),頁22-28。
76.張顯成 胡波〈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虛詞初探〉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4輯) (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5月),頁1-42。
77.張新俊〈新蔡葛陵楚簡竹簡文字補正〉《中原文物》第4期(2005年),頁82-84。
78.張亞茹〈郭店楚簡連詞考察〉《語言研究》第12期(2011年),頁26-30。
79.張鈺〈郭店楚簡「斯」「此」「安」的連詞用法考察〉《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8年),頁103-106。
80.張玉金〈論西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中「厥」的用法〉張玉金主編《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1輯)(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頁1-14。
81.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中助詞「之」的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頁78-84。
82.張玉金〈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虛詞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頁46-50。
83.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否定副詞「勿」〉《古漢語研究》第4期(2012年),頁73-84。
84.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中「毋」字句的句法分析〉《殷都學刊》第3期(2013年),頁93-100。
85.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在」、「當」、「方」〉《語文知識》第1期(2009年),頁68-70。
86.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否定副詞「未」〉《語言研究》第1期(2013年1月),頁32-40。
87.張玉金〈出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7年),頁55-62。
88.張玉金〈論出土戰國文獻中「勿」與「毋」的區別〉《語言科學》第6期(2012年11月),頁657-667。
89.張玉金〈談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虛詞「為」〉《語言研究》第4期(2010年10月),頁108-113。
90.張玉金 莫艾飛〈戰國時代連詞「與」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2期(2011年),頁54-64。
91.張玉新 李立〈《九歌•國殇》「題旨」辨析—由戰國楚簡相關禱詞實踐而引發的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12年),頁63-69。
92.張院利〈從出土文獻看量詞「兩」的發展〉《德州學院學報》第1期(2011年2月),頁64-66。
93.張錚〈近出楚簡與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研究綜述〉《學習與探索》第9期(2012年),頁150-152。
94.趙立偉〈出土秦文獻文字研究綜述〉《華夏考古》第3期(2009年),頁108-119。
95.趙平安〈談談出土文獻整理過程中有關文字釋讀的幾個問題〉《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44-47。
96.周守晉〈上博簡(一、二函)語法札記〉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2輯)(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月),頁98-111。

三、學位論文
1.白顯鳳《戰國楚簡人名異寫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2.邴尚白《葛陵楚簡研究》,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1月。new window
3.單育辰《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4.郭永秉《楚地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傳說時代古帝王系統》,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5.何淑緩《戰國楚簡人名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9月。
6.李方方《出土戰國文字中所見水名、山名匯釋》,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
7.劉波《包山楚簡語言研究》,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8.劉順瀚《上博簡之介詞與連詞研究》,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9月。
9.劉雲《戰國文字異體字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6月。
10.龍丹萍《郭店楚簡老子詞類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11.龍聘華《構件視角的楚簡帛文字內部差異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12.陸從蘭《出土先秦文獻中的「也」「只」及相關字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
13.陸鈺《楚簡文獻的名物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14.沈之傑《楚簡帛文字研究—形聲字初探篇》,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15.田飛《包山楚簡語法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
16.田河《出土戰國遣冊所記名物分類匯釋》,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9月。
17.王穎《包山楚簡詞彙研究》,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4月。
18.王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5月。
19.熊昌華《簡帛副詞研究》,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9月。
20.楊洪《睡虎地秦墓竹簡詞彙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21.楊芹芳《簡牘介詞研究—以楚簡與秦簡為研究範圍》,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22.余萍《新蔡楚簡實詞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23.張士博《包山楚簡詞義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
24.張鈺《郭店楚墓竹簡虛詞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25.張院利《戰國楚文字之形聲字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5月。
26.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4月。
27.莊惠茹《兩周金文軍事動詞研究》,成功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3月。new window

四、網路文章
1.陳燕〈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虛詞研究〉,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2年5月2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Src_ID=1870
2.潘克鋒〈馬王堆漢墓帛書[肆]虛詞整理研究〉,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2年5月22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67
3.巫雪如〈楚簡考釋中的相關語法問題試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6月1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93
4.魏紅燕〈戰國文字中「=」符類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1月8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37
5.謝坤〈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虛詞整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2年5月29日,
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Src_ID=1872
6.許名瑲〈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各」探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3年11月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46
7.許名瑲〈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具」、「備」探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4年1月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77
8.許名瑲〈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咸」探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3年12月1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65
9.許名瑲〈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畢」、「率」探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3年12月2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71
10.許名瑲〈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屯」探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3年10月2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44
11.許名瑲〈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盡」探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3年10月1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39
12.許名瑲〈戰國簡帛總括範圍副詞「皆」探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3年11月2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57
13.雍宛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虛詞初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2年5月13日,
http://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Src_ID=1863
14.張勝〈《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虛詞探究〉,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4年3月10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37

五、文字编著作
1.李守奎 曲冰 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 ~ 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2.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3.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丁、其他相關
一、古籍
1.班固撰 顏師古注 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全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41年5月)。
2.(明)陳第 著 康瑞琮 點校《毛詩古音考 屈宋古音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3.(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李傳書整理《爾雅註疏》(全2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4.(周)墨翟撰 張純一著《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0年2月)。
5.王瓊珊編輯《重校宋本廣韻》(附索引)(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國49年10月)。
6.(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7.(漢)揚雄撰《方言》(臺北:國民出版社,1959年)。

二、今人著作
1.陳年福著《甲骨文詞義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2.弓肇祥主編《邏輯學導論》(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3.魯實先教授講授 王永誠編《甲骨文考釋》(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
4.沈之瑜《甲骨文講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0月)。
5.王力《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6.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年)。
7.楊端志《訓詁學》(上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8.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五種》(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1月)。
三、單篇論文
1.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收入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new window
2.梁濱〈名楚考〉《懷化學院學報》第7期(2011年),頁96-97。
3.劉雯〈傳聞異辭與文獻性質、敘述目的關係考論—以「商湯滅夏」為例〉《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年),頁140-143。
4.姚淦銘 王燕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王國維文集》(第4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5月),頁33-37。
5.姚蘇傑〈論《尚書•金縢》中的「穆卜」〉《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1期,頁79-81。
6.袁金平〈《左傳》「夕室」考辨〉《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2年),頁56-57。

四、學位論文
1.劉洪濤《論掌握形體特點對古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五、詞典、辭典
1.陳濤《古漢語常用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年9月)。
2.《當代漢語詞典》編委會《當代漢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
3.《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9月)。
4.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5.趙誠編著《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