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智顗的二諦思想
書刊名: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作者:楊惠南
作者(外文):Yang, Hui-nan
出版日期:1999
卷期:4
頁次:頁43-68
主題關鍵詞:天臺宗智顗大師二諦真理判教通教別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0
  • 點閱點閱:22
     天臺宗智顗大師,在其《法華玄義》卷2-下,曾提出七種二諦的說法。這七種二 諦分別是藏、通、別接通、圓接通、別、圓接別和圓等七教的二諦。從智顗對於通、別接通、 圓接通、別、圓接別等四種二諦的批評,我們可以看出他背後所預設的理論基礎。它們的理 論基礎建立在《大品般若經》的三句經文和《涅槃經》�堛澈銩Q。《大品般若經》的三句經文 是:『非漏,非無漏』、『一切法趣空,是趣不過』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涅槃經》 �堛澈銩Q,則是「佛性」、「不空」的主張。智顗以《涅槃經》�堛滿u佛性」、「不空」的主張, 詮釋《大品般若經》�堛熙o三句經文,並進而斷定通教的二諦是不含「佛性」、「不空」的二 諦:因此是不究竟的二諦。而別教(含別接通)之二諦,雖含「佛性」、「不空」的內容,但卻 只是空空洞洞的「但理」,不能本具一切法;因此,別教的二諦也是不究竟的二諦。只有圓教 (含圓接通、圓接別)之二諦,才是究竟圓滿的二諦。由於智顗是以《涅槃經》�堛滿u佛性」、 「不空」,來詮釋《大品般若經》的三句經文,因此,儘管智顗自認為是龍樹的嫡傳弟子,實 際上卻超出龍樹、提婆的《三論》,以及他們所宗重之《大品般若經》的內容。
期刊論文
1.楊惠南(19971200)。智顗的「五時八教」判。正觀,3,7-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eung, K.、Koch, P. T.、Lu, L.(1993)。A dualistic model of harmon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in Asia。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19,201-220。  new window
3.蕭玉佳、吳毓瑩(200612)。成長路上話成長:幼稚園學習歷程檔案建構之行動與省思。應用心理研究,32,217-2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釋智顗(1983)。四教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大唐內典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僧祐。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用彤(19761200)。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法華玄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志磐(1988)。佛祖統紀。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印順(1987)。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實叉難陀。大方廣佛華嚴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龍樹菩薩。中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湛然。法華玄義釋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吉藏。三論玄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鳩摩羅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智顗。觀心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曼濤(1979)。「空」之中國的理解與天臺之空觀。天臺思想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智顗(1983)。摩訶止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天臺九祖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大品般若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隋)碩法師。三論遊意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釋慧皎。高僧傳,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勝鬘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