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鄭玄、孔穎達與朱熹對《中庸》詮釋的異同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張培高吳祖剛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4)
頁次:60-66
主題關鍵詞:中庸鄭玄孔穎達朱熹本體宇宙論內聖外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3
朱子對《中庸》的解釋受到鄭玄、孔穎達的影響,但與之相比有四個方面的明顯不同:其一、理論建構模式的不同。鄭玄、孔穎達的理論建構模式是宇宙生成論,而朱子則是本體宇宙論。其二、對"性"的解釋不同。既存在性有善有惡論、性三品論與性二元論的差異,又存在對人性與物性看法的不同。其三、對"內聖外王"的解釋不同。雖然鄭玄、孔穎達也認為君主和士人必須做到由內聖到外王,但他們不僅側重強調了外王的一面,而且側重強調了內聖外王的主體主要為君主。朱子則不同,不僅側重強調內聖的一面,而且認為內聖外王的主體主要是士人,這是宋代士人"擔當"精神的體現。其四、對道統的強調不同。雖說鄭玄、孔穎達"以昭明聖祖之德"的解釋也有道統的意思在,但這一意識不是很明顯。朱子則明確建構了一個由堯舜禹開始直至二程的道統譜序,並認為這一道統能夠對抗佛老。總之,朱子與鄭玄、孔穎達對《中庸》解釋的差異,其實就是漢唐經學背景下與宋學背景下對《中庸》解釋的差異。
期刊論文
1.張培高(2013)。論關於宋代理學家對"城"的不同詮釋。中州學刊,20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樂愛國(2012)。朱熹《中庸章句》對"慎獨"的詮釋。中國哲學史,20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存山(2009)。氣論與仁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衛堤(1986)。禮記集說。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岱年(1996)。張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存山(2008)。中國傳統哲學綱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伯崑(2005)。易學哲學史。北京:昆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86)。朱子語類。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程顥、程頤(2004)。二程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玄、孔穎達、陸德明、呂友仁(2008)。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岱年(1982)。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燾(1983)。續資治通鑒長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淳、熊國禎、高流水(1983)。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載、章錫琛(1978)。張載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梁濤(2008)。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來(2011)。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范仲淹、李勇先、王蓉貴(2007)。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左丘明、杜預、孔穎達、浦衛忠、龔抗雲、胡遂(1999)。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胡瑗(1986)。周易口義。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鼎祚、李道平、潘雨廷(1994)。周易集解纂疏。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孟軻(1983)。孟子。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儒賓(2009)。《中庸》怎樣變成了聖經?。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熹(2004)。四書或問。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熹(2004)。太極圖說解。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熹(2004)。通書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