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船山《四書》詮釋之研究─以內聖外王開展之
作者:覃明德
作者(外文):Ming-Te,Chi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曾春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王船山朱熹四書內聖外王經典詮釋Wang Chuan-shanZhu XiFour BooksInner Holiness and External Reign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1
本文題為《王船山《四書》詮釋之研究─以「內聖外王」開展之》,主要針對王船山重建儒學的典籍依據來自於《四書》,且《四書》詮解亦是他眾多著作中著力最深、用力最勤的典籍。除此之外,內聖外王不僅是儒者的目標,更是深受亡國之痛的王船山重建儒學的思想旨趣。因此,本文分別就(1)思想旨趣、(2)哲學體系、(3)著述最為大宗、(4)經典詮釋方法等四項理由來指出研究王船山《四書》詮釋的動機與貢獻。並且嘗試藉由王船山的《四書》詮釋達到以下幾個目的:(1)「內聖外王」不僅是王船山的根本旨趣,也是儒學傳承的精神方向。因此,當本文嘗試以「內聖外王」為其《四書》詮釋之理論開展的研究進路時,則有必要指出王船山「內聖外王」思想之新意涵,以避免落入其自身告誡後學者「成片抄襲,有文字而無意義」的窘境。(2)《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皆有其獨立的論述架構,儘管王船山《四書》詮釋版本主要是依循著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而來,但對於《四書》的內在連繫並未有一整體性的解說。換言之,本文雖嘗試由「內聖外王」開展王船山《四書》詮釋理論,實則其內在理路仍是建立於「氣論」思維。因此,如何由氣論闡述內聖外王以整全各自具有獨立論述架構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便是本文的第二目的。(3)藉由上述1、2兩點,給予王船山《四書》詮釋內涵在儒家義理發展史上的基本定位。
在論文研究進程上,分為五部分:
首先,針對王船山《四書》詮釋之問題淵源,立基於「內聖外王所涉及到的重要哲學問題在歷史演變下究竟呈現出何種樣貌,使得王船山有必要透過《四書》重新檢視理學發展至今何以導致學術與政治的敗壞,甚至帶來亡國的弊病」這一課題,嘗試討論三要點:(1)宋明理學《四書》詮釋的兩種基本進路;(2)理氣關係的定位思維轉向;(3)由此而來的對「外王經世活動」之正視。
第二,針對內聖之學的理論基礎,分別討論氣論基礎與心性情依據兩部分。就氣論基礎而言,指出其內容至少可分為:(1)透過天地萬有皆是由氣化流行所產生的觀點,強調天人之間皆是實有之氣,理雖不離於氣,卻只是表述氣化之行程義的律則。而且就宋明理學講求天地運化之過程為體用關係來看,王船山主張理與氣是體用相涵、相互為體的關係,以否定理體氣用、理先氣後的程朱哲學二分思維;(2)由氣之運化的規律解釋理一分殊,並指出陰陽氣化變合所呈現的不僅是萬有之所以生,也是善與不善之源由;(3)藉由氣化流行所展現的健動不已之特性,釐清儒學的精神在剛健不已,而非道、佛異學的寂靜止息,故以靜坐為主敬工夫絕非聖人用力之處。就心性情依據而言,指出其內容至少可分為:(1)透過氣的運化不止,指出人在生命過程中皆無時無刻地承受著天命所下貫而來的性,也就是吾人所熟知「性日生日成」的獨特人性論主張,並透露出生命的存在是一個動態的實踐發展過程,內聖之學亦是生命存在中無止境的修養過程。(2)藉由理只是氣化之行程義以及氣理不二的觀點,主張氣質之性就是人的本然之性,駁斥在氣質之性外尚有義理之性的存在,且是善惡之依據的傳統理學主張。(3)在陰陽二氣之變合過程落實到人之性情之分的觀點下,除了承繼孟子性善說的主張之外,更指出吾人為惡或不善之行為的可能性在於「情」,也就是罪情論的主張。(4)由天之陰陽為仁義、變合為心之知覺運動,指出心未即是理,無法必然為善,須養其性為心之所存,以免情妄動而有惡。故所謂「心統性情」說是指心函受性與情,亦即此心乃兼乎情而不純乎性的包含道心與人心之別的統稱。
再者,針對內聖之學的工夫進程,所探討的不僅是針對王船山如何批判、繼承朱熹於工夫論的主張,如格物致知、知言養氣、存理遏欲等,還就王船山所主張的讀書態度與方法之內容以及由此而來關於知行問題的探討有其必要的解說。
第四,針對外王之道的內涵,分別從「外王意涵的釐定」以及「外王之道的具體落實」這兩部分著手討論以外王之道為中心考察王船山如何於《四書》詮釋過程中,開顯出不同以往的儒家外王之學的新生面。
最後,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地處理以下三個課題:一者,分別就王船山自身思想體系與就現今眼光視之來看內聖與外王之間的意義關聯與理論限制與困難,以及可能引發的相關倫理問題。二者,補充與統整王船山的思想體系,並嘗試在儒學史的經典詮釋脈絡下予以義理上的定位,以作為王船山《四書》詮釋的未來展望之可能方向。三者,重新回顧本文各章的論述重點,作為最後的總結。
This dissertation’s title is “A Study on Wang Chuan-shan’s Four Books which is Developed from the View Point of “Inner Holiness and External Reign”, the main discussion is how to explain Inner Holiness and External Reign on Four Books by Wang Chuan-shan. Four reasons are indicated to prove that this dissertation is reasonable: (1) The purport of Wang Chuan-shan’s thought. (2) A system of philosophy. (3) The maximum of wrote. (4) The method for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And I try to reach three purposes in conclusion: (1) To indicate new Inner Holiness and External Reign of Wang Chuan-shan. (2) Because each of these four book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ncius”, “The Great Learning” and “The Doctrine of Means”, has its own framework, my dissertation indicate how to integrate Four Books by Qi. (3) To explain the Wang Chuan-shan’s philosophy position in Confucianism History.
I discussed five parts on the study course of dissertation: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cause on interpretation of Four Books by Wang Chuan-shan. I discussed three points: (1) Two approaches to interpretation of Four Books on Neo-Confucianism. (2) The changes of the thoug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and Qi. (3) To value the External Reign activities.
Secondly, I discuss “Qi theory” and “Mind”, ”Nature”, ”Feeling” theory under the base of Inner Holiness theory. Earlier, explain three points: (1) The world were full of Qi, Wang Chuan-shan emphasize w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are Qi. Although Li isn’t separate with Qi, Li only show the process of Qi. If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sence and Function, Wang Chuan-shan opine the Doctrines of Li and Qi include each other, deny Li and Qi or essence and function is separation, example Cheng-Zhu Neo-Confucianism. (2) The theory of Li-yi and Fen-shu by Qi transformation, and point out that everyone was produced and the cause of virtue or virtuelessness by Yin and Yang Transformation. (3) Through Confucianism is creativity by Qi transforma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contrast Taoism and Buddhism. So Meditation should not be Confucian main praxis.
As for “Mind”, ”Nature”, ”Feeling” theory, there are four points: (1) Through Qi transformation is creativity, emphasize what Human Nature were given by Heaven on the go, the opinion is named “Xing Ri Sheng Ri Cheng”. (2) To opine Natural disposition is Nature of heaven and earth, don’t be separated each other, and deny Natural disposition is evil, but Nature of heaven and earth is virtue. (3) Because Natural disposition is not evil, so Wang Chuan-shan must explain what the cause of evil is. He attributes evil activity to “Feeling”, opine “the theory of Zui Feeling”. (4) To discuss the theory of Heart governs Feeling and Nature. Because “Mind” has two meaning: “The Mind of Nature” and “The Virtue of Humanity”, mean “Nature” and “Feeling” individually. So we should have Moral praxis, avoid activity of unreasonable Feeling.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praxis process in Inner Holiness, not only discussing how Wang Chuan-shan inherits and criticizes Zhu Xi though, for example, “Ge-Wu Zhi-Zhi”, “Zhi-Yan Yan-Qi”, “Cun-Li E-Yu”, etc, but also interpreting attitude and method of reading, and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ing and Cultivating.
Forth part is about the meaning of External Reign. This dissertation elaborat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what External Reign on Wang Chuan-shan is” and “how to practice in the theory of External Reign” on Wang Chuan-shan’s Four Books. To display new though on Wang Chuan-shan’s Four Books differ from Neo-Confucianism in Inner Holiness and External Reign.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earlier, I talk about three topics further: (1)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er Holiness and External Reign on Wang Chuan-shan’s though and a point of view now, and extend to ethical topics. (2) To replenish and integrate Wang Chuan-shan’s ideology, and try to explain the Wang Chuan-shan’s philosophy position in Confucianism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History, as well as develop other topics in the future to Study on Wang Chuan-shan’s Four Books. (3) To review the important viewpoint every paper, as conclus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一、古典文獻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宋)朱熹,《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
(宋)朱熹,《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6。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清)顧炎武,《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2007。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94。

二、中文專書(以下皆依姓氏筆畫排列)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84。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99。new window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台北:正中書局,1995。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向世陵,《變》,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
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
杜保瑞,《基本哲學問題》,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李曉春,《宋代性二元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0。new window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7。new window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new window
林國標,《清初朱子學研究─對一種經世理學的解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new window
周兵,《天人之際的理學新詮釋─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
周芳敏,《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季蒙,《主思的理學─王夫之的四書學思想》,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
姜廣輝,《走出理學:清代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胡發貴,《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
唐凱麟/張懷承,《六經責我開生面─王船山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new window
黃俊傑,《孟子》,台北:東大圖書,1993。
黃俊節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張西堂,《王船山學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台北:里仁書局,2006。new window
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1991。
景海峰,《熊十力》,台北:東大圖書,199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
曾春海,《王船山易學闡微》,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1996。new window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1990。new window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new window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new window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new window
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
劉小楓,陳少明主編,《經典與解釋的張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劉梁劍,《天‧人‧際:對王船山的形而上學闡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葛榮晉,《王廷相》,台北:東大圖書,1992。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3。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陳祺助,《王船山「陰陽理論」之詮釋》,高雄:復文出版社,2003。
陳德和,《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洪葉文化,2003。new window
陳立驤,《宋明儒學新論》,高雄:復文出版社,2005。new window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new window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里仁書局,2006。
陳政揚,《張載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new window
陳贇,《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陳力祥,《王船山禮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82。
陶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7。
戴景賢,《王船山之道器論》,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82。new window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3。
簡毅銘,《明末清初儒者經世致用之道》,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new window
羅光,《王船山形上學思想》,收入《羅光全書》冊十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鄧輝,《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4。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蕭萐父/許蘇民,《王夫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龔杰,《張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三、期刊論文

王俊才,〈論王夫之對理學的創新總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3年3月。
牟宗三講,楊祖漢紀錄,〈研究中國哲學之文獻途徑〉,《鵝湖月刊》11:1=121,民國74年7月。
朱漢民,〈王夫之的實有之道〉,《哲學與文化》第廿八卷第七期,2001年7月。new window
杜保瑞,〈朱熹哲學研究進路〉,《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七期,2005年7月。new window
汪從飛,〈船山歷史觀與儒學轉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1996年1月。
汪惠娟,〈王船山「道器為一」形上思想之管見〉,《哲學與文化》第卅四卷第八期,2007年8月。
林聰舜,〈傳統儒者經世思想的困境─從明清之際的顧、黃、王等人談起〉,《哲學與文化》第十四卷第七期,1987年7月。new window
林文彬,〈王船山《老子衍》義理淺析〉,《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1月。new window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年9月。new window
林維杰,〈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子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
施盈祐,〈王船山《莊子解》研究─試詮「神-明-知」的觀照型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7期,2007年4月。
施盈佑,〈王船山經典詮釋的歷史性與創造性─析論《張子正蒙注‧序論》中的「正之惟其始」與「不得不異」〉,《鵝湖月刊》第36卷第8期,2011年2月。new window
洪櫻芬,〈「欲」的道德實踐義─談王船山之「欲」觀〉,《國立台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1期,2008。new window
孫廣德,〈王船山思想中的君主角色〉,《哲學與文化》二十卷第九期,1993年9月。new window
袁保新,〈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涵〉,《鵝湖》第314期,2001年。new window
張懷承,〈王船山性體實有的思想論微〉,《中國文化月刊》第169期,1993年11月。
黃美珍,〈「六經責我開生面」─論王夫之道器之辨于明清之際所標示的承轉意義〉,《國立台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1卷第1期,2007年4月。new window
傅玲玲,〈從朱熹與陳亮之辯論論朱熹之價值觀〉,《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七期,2005年7月。new window
曾春海,〈徐復觀論人權與民主〉,《哲學與文化》第卅四卷第七期,2007年7月。new window
楊國榮,〈儒家價值觀的歷史轉換─明清之際的儒學〉,《孔孟學報》第六十八期,1994年9月。new window
楊儒賓,〈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6年6月。new window
楊錦富,〈王船山《四書訓義‧論語》論學旨要述義〉,《美和學報》第三十卷第二期,2011年9月。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三期,1981年4月。
陳立驤,〈張載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月刊》第311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陳祺助,〈王船山論惡的問題─以情才為中心的分析〉,《鵝湖月刊》第二八卷第三期,2002年9月。new window
陳祺助,〈論王船山氣論的義理特色─與傳統主要氣論之說比較〉,《鵝湖學誌》第三十五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陳力祥,〈王船山義利觀辨正〉,《江淮論壇》第6期,2006年6月。
陳政揚,〈張載「太虛即氣」說辨析〉,《東吳哲學學報》第十四期,2006年8月。
陳政揚,〈張載對孟子人性論的承繼與開展〉,《揭諦》第十二期,2007年3月。new window
陳明,〈由「仁心」至「仁術」─王船山對《孟子‧梁惠王上》的詮釋及于宋明儒學之反省〉,《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9年2月。
賴文遠,〈船山對朱子論「知言養氣」的理解與批判〉,《當代儒學研究》第十期,2011年6月。new window
戴景賢,〈論方以智王船山二人思想之對比性與其所展顯之時代意義〉,《文與哲》第十二期,2008年6月。new window
蔡家和,〈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四十七期,2011年7月。new window
蔡家和,〈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序說》的心得─心性之分與合〉,《鵝湖學誌》第四十七期,2011年12月。new window
鄧輝,〈王船山四書學著作與《船山經義》年考〉,《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08年3月。

四、學位論文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new window
吳伯曜,《王陽明四書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施輝煌,《王船山四書學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曾文瑩,《鼎格之際的船山義理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new window
陳章錫,《王船山禮學研究─以兩端一致論為研究中心》,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賴文遠,《論船山「氣論」思想在天人、歷史之學上的開展與特色》,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簡慧貞,《船山對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反思與批判─以《讀四書大全說》為論》,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