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國中國小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建構之研究
作者:李麗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Jih Lee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指導教授:李增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社會服務網絡深度訪談德爾法技術school social worksocial service networkdepth interviewDELPHI techniq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5) 專書(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本研究之目的,乃透過對六十三位工作性質與學校社會工作相近的社工員之深度訪談,及藉由德爾法技術對十五位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學者專家所做之意見彙整,來了解社工界在推動學校社會工作制度時,所面臨的困難、認知及期待,並希望能藉由研究所得,對未來學校社會工作制度之建構,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
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多數受訪者認為學校社會工作制度有推動的必要性,且應立即開始進
行。
二、學校對社工員進入學校體系的態度趨於保守,但在接納度與配合度
上,有愈來愈好的傾向。
三、「學校本身制度的缺失」、「學校社會工作制度不明確」、「教育-
輔導-社工合作關係不易達成」、「社工員自身之不足」,是影響學
校社會工作功能發揮的主要原因;「缺乏政策化的推動」「制度的執
行缺乏長程規劃」,是未來學校社會工作制度推動上的最大困難。
四、學校社會工作應突顯自己的專業功能,其中最應發揮的功能,依重要
性排序分別為資源統整、溝通協調、家庭協助、觀念倡導、學生輔
導。
五、多數受訪者認為學校社工與學校輔導之權責應有所區分,但分工標準
應視學校個別狀況而彈性處理。
六、在學校社會工作的可行模式方面,「學校社工員納入學校輔導室模
式」是最受到社工員、學者、專家共同認同的模式。
七、在推動學校社工制度的準備方面,「加強教育與社政體系的溝通」、
「主動推銷宣傳」、「於師資養成教育中開設學校社工課程」、「於
社工養成教育中加強學校社工相關課程」四點應立即進行;「提昇社
工員專業地位及形象」應視為長期目標。
八、在學校社工制度的內容建構方面,「界定學校社工員的職稱、編制、
角色、執掌」、「建立社工與輔導的分工合作關係」、「建立學校社
工員聘任制度」應為優先處理的工作重點;員額配置標準,督導、進
修、升遷等制度之建立,應視為中、長期努力目標。
九、在學校社工制度的推動方式方面,「由政策面推動」、「採示範區試
辦」、「成立統籌單位負責整合推動」視為優先處理的工作重點。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針對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在建構方面的建議:
1.實施模式建議以「教育局聘任學校社工師模式」及「學校社工師納入
學校編制模式」為優先考量。
2.應予以統一正名,正式稱之為學校社會工作督導、學校社會工作師
(員)。
3.學校社工與學校輔導之工作執掌應予以區分。
4.學校社工師(員)之聘任標準應予以統一,並建立基本資格要求。
5.建立督導制度,並與學校社工制度同步實施。
6.訂定學校社工員員額配置標準,可以學校輔導老師員額編制為初步參
考。
二、針對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在推動方面的建議:
1.由政策面著手,將學校社會工作制度之推動與教育改革相結合。
2.成立統籌規劃小組,設計或執行相關推廣活動。
3.建立以學校為中心的網絡體系,發展合作模式的服務輸送方
式。
4.善用傳媒力量,促進政府、相關單位及社會大眾對學校社工的認識及
重視。
5.加強社工養成教育中的學校社會工作課程。
6.建議於國中、小學的師資養成教育中,開設學校社會工作課程。
三、針對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在未來研究方面的建議:
1.增加對教育、輔導等不同專業體系人員對學校社會工作制度看法之研
究。
2.增加以真正從事學校社會工作之專業學校社工員為對象的學術研究。
The system of school social work in Taiwan is still in its rudimentary stage. As the conditions pertaining to our adolescent population deteriorate, the voice calling for the firm establishment of a school social work system has been amplified. This study present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such a system in our elementary and intermediate schools. The proposal is based on the synthesis of opinions, which have been carefully collected through depth interviews and DELPHI technique, of 63 social workers and 15 school social work specialists.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
1.School social workers must be included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ersonnel of either the Bureau of Education (local
governmental agency overseeing education) or the school
system.
2.The job title given to the school social workers must be
consistent across the country.
3.The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employment, the
supervis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school social workers must
be formulated.
4.The evolvement of the system of school social work must
correspond to the progression of school reform.
5.A steering committee must be formed to lay plans for all
matter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ool social
work system.
6.Employees of pertinent governmental agencie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like must be educated, through the power of media, on
the natu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social work.
7.A school—based social service network must be established.
王明仁、曾鈺惠(1996) 學校社會工作的理論、模式和推展。社區發展new window
季刊,73,1-14。
內政部(1995)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內政部編印。
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社會工作室整理(1998)學校社會工坐的推展歷程-
以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為例。載於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印行: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101-109),中華兒童
福利基金會。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997) 台北市社會福利資源手冊。台北市志願服務
協會。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1996)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84年至125年人
口推計。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編印。
江亮演、曾華源、田麗珠(1995) 社會工作概論。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江玉龍、林妙玲(1996) 美國學校社會工作之發展趨勢。社區發展季new window
刊,73,46-54。
沙依仁(1993) 學校社會工作教育的新趨勢。社區發展季刊,61,90-new window
98。
沙依仁(1996) 推展學校社會工作-重建校園倫理。社區發展季刊,new window
73,15-22。
李詠吟(1992) 國民小學輔導單位組織及員額編制調查研究。教育部訓
育委員會。
李文朗(1994) 教育體系與學校社會工作的推展。載於中華兒童福利基new window
金會印行:學校社會工作與兒童保護(105-120),中華
兒童福利基金會。
李麗日(1996) 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的實施與推展。社區發展季刊,73,new window
23-29。
李麗日(1997) 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工人力規劃之推估研究。台灣省社會
發展研究學會主編:台灣地區社區婦女學術研討會。
何進財(1998) 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
驗方案。學生輔導,58,4-17。
周武昌(1998) 國民中學認輔制度之研究-以四所國中為例。新竹師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吳寧遠(1995) 高雄市婦女福利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中心。
吳水麗(1987) 青年工作的未來方向。載於關銳鍹主編:香港社會福利
服務論叢(63-74),香港:集賢社。
吳水麗(1998) 香港如何推展學校社會工作以保護兒童。載於中華兒童
福利基金會印行: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59-72),
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林妙玲譯(1998) 美國國家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準
則。載於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印行:學校社會工作理論
與實務(27-45)。中華民國兒童福利基金會。
林萬億、郭振昌譯(1982)社會福利計畫論。黎明文化事業股份公司。
林世英(1994) 關於少年偏差行為的教育性理念和對策。學生輔導通
訊, 32,80-87。
林勝義(1990) 學校社會工作。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發展季刊,
36,71-79。
林家興(1999) 國民中學試辦專業輔導人員實施成效及可行推廣模式評
估。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胡幼慧、姚美華(1996)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的如何
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
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4-158)。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1996) 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
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1-285)。台
北:巨流圖書公司。
省政府社會處(1997)台灣省社會福利資源手冊。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1998)高雄地區社會福利資源手冊。高雄市志願服務
協會。
高迪理(1991) 社會支持體系概念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期刊,54,24-new window
32。
馮燕 (1996) 保護性服務網絡之建構及醫療社工專業人員,中華醫務
社會工作學刊,6,1-17。
翁慧圓、郭耀東、葉玉珍(1994) 學校社會工作理論、比較、實務。載new window
於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印行:學校社會工作與兒童保護
(141-170),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張潤書(1998) 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譯(1998) 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文化。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4) 我國國民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國立教
育資料館編印。
教育部(1996)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教育部編印。
教育廳(1996) 從數字看教育。台灣省教育通訊月刊,82,19-23。
郭耀東、黃斐莉(1996) 學校社會工作案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73,new window
30-39。
郭東曜、王明仁(1994) 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的推展與需求。載於中華兒
童福利基金會印行:學校社會工作與兒童保護(1-
24),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郭靜晃(1998) 兒童扥育服務輸送之檢討與省思。東海社工系、社工專
協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工作管理專題研討會。
陳藜生(1987) 香港的青少年服務。載於關銳鍹主編:香港社會福利服
務論叢(33-44),香港:集賢社。
陳香君(1999) 陪離群的學生走一段路-談個案工作的實施。台北市教
育局:台北市國民中學試辦設置專業輔導人員計畫成果
研討會報告。
彭武德(1992) 國中生的社會網絡為主觀壓力之研究,東吳大學社工所
碩士論文。
黃韻如(1999) 夢想起飛-談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台北市教育局:台
北市國民中學試辦設置專業輔導人員計畫成果研討會報
告。
黃鳳鳴(1987) 小學生輔導服務的再思。載於關銳鍹主編:香港社會福
利服論叢(33-44),香港:集賢社。
黃茂榮(1990) 台北市少年福利服務網絡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福所碩士
論文。
黃德祥(1992) 國民小學輔導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
會。
黃清高(1994) 台北市青少年偏差行為輔導(社會工作取向)人力規劃
報告。福利社會雙月刊,42,21-29。
黃鴻文(1995) 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社教雙月刊,64,25-28。new window
黃志成(1996) 從國中學生性騷擾案談學校社會工作員之設置。社區發new window
展季刊,73,55-59。
曾鈺惠譯(1996) 美國學校社會工作推展歷史背景及演進。社區發展季new window
刊,73,40-45。
曾鈺惠、王明仁譯(1998) 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方案設計。載於中華兒童
福利基金會印行: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135-
146),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曾鈺惠、翁慧圓譯(1998) 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的實施。載於中華兒童福
利基金會印行: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147-168),
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莫藜藜(1992) 深入訪談法。載於許臨高主編:「質化研究在社會工作
界的應用」論見彙整(102-121)。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
究訓練中心印行。
莫藜藜(1996) 醫院社會工作與兒童保護工作,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
刊,6,19-32,
趙維生(1995) 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絡,社區發展季刊,72,136-151new window
楊羅觀翠(1995)社會網絡的理論與應用,社聯季刊,129,3-6。
蔡漢賢主編(1990)社會工作辭典(第二次增修版)。中華民國社區發展
研究訓練中心印行。
潘明宏譯(199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
社。
劉仲冬(1996) 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
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
究實例(121-139)。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焜輝(1990) 學校輔導工作的結與解。載於中國輔導協會主編:邁向new window
21世紀輔導工作新紀元(335-355)。台北:心理出版
社。
鄭崇趁(1995) 教育與輔導的軌跡。台北:心理出版社。new window
鄭崇趁(1996) 教育改革與輔導工作。學生輔導雙月刊,47,12-17。new window
鄭淑華、嚴文柄(1976) 學校社會工作-如何為適應失調學生服務。中
國文化學院社會工作學系印行。
謝秀芬(1996) 從家庭觀點探討青少年問題的預防措施與福利服務,東new window
吳社會工作學報,2,1-22。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羅文基(2000) 教訓輔三合一的理念與推廣,翰林文教雜誌,10,7-9。
蘇景輝(1998) 結合社區資源從事老人社區照顧服務。台灣地區老人服
務運輸體系及網絡的建立學術研討會。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