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校社工師融入學校輔導團隊策略之探討
書刊名:社區發展季刊
作者:董國光
作者(外文):Tung, Kuo Kua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35
頁次:頁120-132
主題關鍵詞:學校社工師學校輔導團隊學校社會工作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4
  • 點閱點閱:74
臺灣的學校社會工作發展雖在緩慢的起步階段。但民國100 年立法院休會前三讀通過《國民教育法》修正案,為學校社會工作進入校園輔導網絡提供了更具體的法源依據。當學校社會工作專業與其他輔導專業人員即將進入國中、小校園,展開制度化專業發展的此刻。本文從「社會工作專業對學校領域的關注不曾間斷」、「校園輔導團隊面對的困難從未減少」、「媒體抄作引發社會輿論的壓力」等因素所醞釀成的發展契機,進一步從國內學校社工專業已發展出的實務工作模式,探討學校社工師運用協同合作(Collaborative Interventions)策略,藉由「掌握『先合作再分工』原則,創造兼具『微視』與『鉅視』的處遇成效」、「發展實踐社群,落實工作目標」具體作法,讓社會工作專業順利的融入學校輔導團隊。並且,透過協同合作策略的「動態」溝通與協調機制,從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更有效的團隊關係,再回饋至學校輔導團隊整體效能提升的正向循環機制。
期刊論文
1.王仁宏(20030300)。從教訓輔三合一談學校輔導體系的建立。學生輔導,85,96-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麗斐、趙曉美(20050600)。小學輔導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134,4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宜音(20011200)。自己人--從中國人情感格局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6,3-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麗斐、杜淑芬(20091000)。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效跨專業合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專刊),295-3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秉華(19990000)。邁向專業--臺灣輔導界發展的回顧與前瞻。亞洲輔導學報,6(2),2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隆盛、賴春金(2006)。團隊建立與團隊合作。T&D飛訊,50,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慧賢(2003)。國中輔導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飛訊輔三合一與心理師法實施後的角色與定位。學生輔導雙月刊,85,5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韻如(2003)。臺灣學校社會工作實務運作模式初探。學生輔導,85,8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麗日(1997)。生態理論的學校社會工作在國小實施--美國一個公立國小成功案例的介紹。國教輔導,36(4),34-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美杏、許純碩、王盈文(2007)。家人互動關係影響幼稚園老師的團隊合作信念與其態度之研究。幼教研究彙刊,1(1),63-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萬億(2003)。學校社會工作與學生輔導團隊的重整。學生輔導雙月刊,85,64-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楚慧(2003)。誰是企業夢寐以求的人才?。Career就業情報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Allen-Meares, P.(1977)。Analysis of tasks in school work。Social Work,196-201。  new window
14.McMahon, A.、Allen-Meares, P.(1992)。Is Social Work Racist? A Content Analysis of Recent Literature。Social Work,37(6),533-539。  new window
15.Corbin, Joanne N.(2005)。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school social work practice resulting from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Children & Schools,27(4),239-246。  new window
16.Dawn A. B.、Hal, A. L .、Jerry, B.、Paul, F.、Barbara B.、Amber, K.(2008)。Community Collaboration to Improve Schools: Introducing a New Model from Ohio。Children & schools,30(3),162-172。  new window
17.Franklin, C.、Streeter, C. L.(1995)。School Reform: Linking Public School with Human Services。Social Work,40(6),p773-782。  new window
18.Jacqueline M. H.、Andrea M. B.(2006)。Develop Collaborative Special Educator-Paraprofessional Teams: One Para's View。Intervention in School Clinic,42(1),51-53。  new window
19.Peebles-Wilkins, W.(2003)。Collaborative Interventions。Children & Schools,25(4),195-196。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如杏、林幸臺(2006)。建構特教體系中專業社會工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國光(2010)。孤星之光更耀眼:淺談學校社會工作者的生存之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馮燕、林家興(2001)。臺北市各級學校社會工作試辦方案評估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麗日(2000)。我國國中國小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建構之研究(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古孟平(2004)。以CIPP評估模式評估「新竹市學校社會工作人員輔導方案」。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玟伶(2001)。臺灣學校社會工作之專業實踐及其影響因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甄妮(2006)。探討高階主管支持ERP專案團隊會對使用者滿意度之影響--以團隊合作、系統、資訊和服務品質為中介變數。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家興(1999)。國民中學試辦專業輔導人員實施成效及可推行模式評估。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Wenger, Etienne、McDermott, Richard、Snyder, William M.(2003)。實踐社群。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萬億、黃韻如、胡中宜、蘇寶蕙、張祉翎、李孟儒、林佳怡(2010)。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Zastrow, Charles、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1998)。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勝義(2003)。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台北:學富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振富(2002)。學習型學校。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Dupper, David R.(2003)。School Social Work-Skill and Interventions for Effective Practice。  new window
8.Constable, Robert、McDonald, Shirley、Flynn, John P.(2002)。School social work: practice, policy,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Chicago。  new window
9.林萬億、黃伶蕙(2002)。學校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張麗鳳。學校輔導工作團隊的分工與合作,http://www.rocgta.org.tw/thecorporateteam.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