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吳大澂古文字學與篆書書法研究
作者:孫亮球
作者(外文):Liang-Qiu Sun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錟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吳大澂陳介祺楊沂孫說文古籀補字說Wu Da-Zheng(吳大澂)Cheng Jie-Qi(陳介祺)Yang Xi-Sun(楊沂孫)Muo You-Zhi(莫友芝)Wu chang-shuo(吳昌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3
吳大澂古文字學與篆書書法研究
摘要
本論文以「吳大澂古文字學與篆書書法研究」為專題,全文實計十章,惟章次標至第八而已;其中兩章為照應行文結構,故改置於篇末,標列為「附錄一•年譜」、「附錄二•吳大澂篆書作品知見目」;各章重點茲摘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旨在闡述本論文論題的擬定與研究範疇,相關材料的來源與評析,研究方法之陳述,並別立〈正文之前〉一節,以求在嚴肅的論述之先,得以一窺大澂日常生活的面貌。
第二章〈生平與著述〉,述論大澂一生之行跡、師承與交游,並列目考證、清理其著作。文中關於大澂與陳介祺之交往,參與甲午之戰的本末與心態、「尊帝父」、「『度遼將軍』印」等事件,著墨頗詳,並有所釐訂。
第三章〈金石文字著作考述〉,本章可謂是第二章「著作」部分的延申,但範疇縮小,更為專注,致力於大澂傳世金石文字著作之研究;凡二節,首節〈綜述〉,述論其總體狀況。次節〈分考〉,藉由傳統目錄學「敘錄」之形式,詳考其撰作、成書經過暨版本、刻工,並歸納、評析其重點與闕失。
第四章〈篆書書法研究〉,大澂之篆書書法允為晚清大家,早年由吳派經學家陳奐啟蒙,復受莫友芝影響而初立體格。壯年則專注於鐘鼎、匋、鉩文字,用力精勤,成就頗高;尤其是以尺牘形式為創作載體的小字大篆,迄今罕有人及。同時,並規效楊沂孫,復回歸小篆,終而形成端愨質實且典雅大方之風格,一生書歷複雜,呈現出迴旋前進的狀態,且對清末以來之江、浙籍書家影響頗深。凡此,本章均詳予述論,且據傳世諸作,力求精確的排定其一生取徑臨摹的對象暨序列,有別於一般書法研究流於風格的平面陳述或賞析空泛的論述模式,雖只一章,然意、力俱深。
第五章〈篆書書作偽字析探〉,本章暨次章標題之「篆書」,係專指大篆為言,不涉小篆;茲寫作乃沿「篆書書法研究」而下,列舉字例,指陳大澂為應敷作篆之需所拼湊重構的「古文字形」違反漢字演進之「反逆性」規律;全章字數未多,然實為覘得大澂字學造詣、治學心態之關捩所在。
第六章〈篆書書作�w字析探〉,本章亦沿「篆書書法研究」而作,析為〈誤摹〉、〈誤釋〉、〈字未釋定即急於采錄〉三節,列舉字例研析大澂篆書書作訛誤字之諸般景況暨致誤之由。前章暨本章就標題形式言,乃以其大篆書作之偽、�w字研究為專題,實則不然,意旨所歸,仍在於大澂字學研究之評析,揆其原由有二:
一、 大澂除卻書法家之身分外,兼具古文字學之素養,故所作篆,即是自身字學素養之反映,此與一般未諳字學之作篆者有別。
二、 大澂一生大篆書作之鉅製,首推《篆文論語》一作,書竟於五二之齡,其用字及拼湊所成「古文字形」,即本據於四十九歲成書的《說文古籀補》,是以《篆文論語》所呈現的諸般問題,究其癥結,均源於《古籀補》,是以研討《篆文論語》中偽、�w字的問題,無異是就研討《古籀補》中的諸般誤失。尤其是�w字方面,《篆文論語》�w者,於《古籀補》中必屬釋誤之字;反之,亦然。若字非屬�w誤,且字形未符於《說文》小篆者,則大抵為大澂拼湊重構之偽「古文字」矣。
茲立「篆書書作偽字析探」、「篆書書作�w字析探」二章者,乃為探討大澂字學造詣,證考方法之路徑耳,且沿前章「篆書書法研究」之順序而下所設,於是論文述論之理路得以清晰而章次得以順利建構也。
另外要說明的是,大澂大篆書作偽、�w字的全面析列,實非本論文宗旨所在,是以意到即止。
第七章〈古文字考釋法析評〉,緣五、六二章之析探,則大澂研治字學之思維、方法,乃至心態、個性,俱可得其廓要矣。本章析為四節,首節〈古籀補之錄字未全據墨拓原本〉,旨在批露大澂治學「言行未符」之處。二、三、四節則專力於大澂古文字考釋方法之研議、析評,重點在指出其證考所仰仗者,仍是傳統治經依憑詁訓為釋的方法,偏旁之析分,實非所長;若有析旁之舉,亦多是不當的「割裂」與「抽離」,並未轉勝《說文》釋字之析旁方式,並借助唐蘭「兩周系裡的金文,在古文字裡,算是狠好認識了」之說,勘破《古籀補》得以成書,且能大致正確無誤的關捩所在。此外,第四節〈古文字考釋法析評之三──學未貫串、統整──兼議其治學性格〉兼具本論文關於大澂文字學研究部分的結論性質。
第八章〈結論〉,本章略分為古文字學與篆書書法兩大區塊,於擔負全文總結的任務外,並為前文未能觸及的問題作一補充性的述論。
附錄一〈年譜〉,原欲配列為「第三章」,今不標章次,改以附錄形式置諸冊末,使與〈吳大澂篆書作品知見目〉為伴。今日得以見到的大澂年譜,惟顧廷龍《吳�w齋先生年譜》一作,該譜係采長編體例,雖至詳而蕪雜難讀,瑣屑至甚,今重予汰整,刪除細枝末節,羅列關鍵事跡,並增益所見,鉤稽史實以成譜,篇幅較諸顧《譜》簡省,然綱目清晰,重點突出。本章與第二章互有詳略,可各自獨立,分開閱讀,亦可相互參覈,用收互補對照之效。
附錄二〈吳大澂篆書作品知見目〉,因鑒於於大澂篆書作品刊佈的瑣屑與搜集的困難,遂將目見所及的材料──即據以撰作第四章〈篆書書法研究〉的基礎──纂成〈吳大澂篆書作品知見目〉。本目採文獻學纂輯書目的方法成編,蓋書、畫作品一如古籍之經著錄,有目見存即不易亡佚也。凡書作中之奇文異體,擇其難於辨識者,予以釋出;其有題署受贈人字號且得以考見其人者,亦隨目說明,俾使本目另具有呈現大澂交游景況的作用。又,本目之序列──即對作品創作時間的訂定──看似無奇,實則因其書作未署年月者居多,是以排纂惟艱,頗耗心力;且有盼於此一力求精確的排序得與時下書法研究以「早、中、晚三期」籠統畫分研究對象書作的模式有所別異。
“The calligraphic research of Wu Da-Zheng’s paleographic and seal-script creation”.
Abstruct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Calligraphic research of Wu Da-Zheng’s paleographic and seal-script creation”, which contained 8 chapters. There’re two appendices behind the full text, the Appendix 1 was the chronicle of Wu Da-Zhen’s life and the Appendix 2 is the seal-script work list of Wu Da-Zheng. The main points of each chapter were outlined:
Chapter 1—“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expounded how the subject was framed and what the range of this study was, and then he pointed out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the studying methods before the main discussion.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upplementary Part” talking about Wu Da-Zheng’s daily life to present the person in advance.
Chapter 2—“Life and Works”: this chapter detailed the experiences, achievements, study origin and the friendship of Wu Da-Zheng. The author checked all Wu’s works, listing a form; moreover, the author particularly gave readers a clear picture to the friendship with Chen Jie-Qi. After that he explained the courses that how Wu Da-Zheng would joint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described the attitude he held.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clarified and modified some falsely report of this person.
Chapter 3—“An Extract research of Wu Da-Zheng’s works in epigraphy and paleography”: This chapter extended the research of Wu Da-Zheng’s personal works, the author centered on the particular individual case in Wu Da-Zheng’s famous epigraphic and paleographic works. Introducing the content, the comments, the writing courses, editions, and carving workers of these creaton,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se questions in detail here.
Chapter 4—“The Study of Seal-Script”: Wu Da-Zheng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alligraphers of seal-scrip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he was young, he learned form Cheng Huan, who initiated him into the world of calligraphic study. After that he affected by Muo You-Zhi, established his early style. In his prime life he studied the epigraph around the pottery of the ancient antiquity, the epigraph around the bronze ware in the Zhou Dynasty, and the calligraphy of ancient carving characters, getting a high accomplishment. Rarely people could reach the same success in small characters of the large seal style like Wu Da-Zheng. He studied the ancient calligraphy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y; in the meantime, he went over the small seal style again, learning form Yang Xi-Sun, then the writing style of him was gradually shaped, which was simple but spacious, serious but elegant. Walking on a zigzag path in the field of calligraphic creation, he finally got the acquirement affecting calligraphers of Jiang-Cu and Zhe-Jiang descen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he seal-script works he left, the author discussed and analyzed his each stage and the people he learned from.
Chapter 5—“The Analyses to the Self-produced Words in the Works of Seal-script”: In this chapter, seal-script particularly indicated the “large sealstyle” as well as in the chapter 6. For the sake of calligraphic creation, Wu Da-Zheng took the Chinese radicals of ancient-script, composing the self-produced words. The author explained those self-produced words in Wu’s collection here, which disaccorded the rule of “back formation” in Chinese characters evolution.
Chapter 6—“The Study to the Erratum in Seal-script Works”: This chapter gave examples to the wrong words in Wu Da-Zheng’s seal-script, formulized three reasons for this appearance, which were “The wrong-imitation to an ancient-script”, “ The misreading to an ancient-script”, and “The misusing of an ancient-script before the correct decipherment”. However, the main point of this chapter and former one wasn’t taking an aim on the target of Wu’s wrong writing or his self-produced words in the former chapter, actually the author was tending to analyze and give comments on Wu Da-Zheng’s studying results.
Chapter 7—“The Analyses and Comments to the Approaches of Explan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Ancient-script”: This chapter concentrated on—the archaeology of Chinese ancient-script, the method of explanation of Wu Da-Zheng, and others comments to him. Wu absorbed in the traditional documentary, this was the tradition way of researching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that every scholar had used in all the past dynasties; as a result, he received the achievements of other scholars. Still, Wu wasn’t good at analyzing the radicals of Chinese ancient-script; the author indicated some usages of Chinese radical in Wu’s works were existing the improper “cuttings” and “extracts”.
Chapter 8—“Conclusion”: The author firstly discussed the Chinese ancient-script and secondly discussed the seal-script, giving a conclusion and compliments to the readers.
Appendix 1—“The Chronicle of Wu Da-Zhen’s Life”: This was the reference of Wu’s life, the author had planned to put this part into the chapter3 at first; however, in order to match the Appendix 2—“Wu Da-Zheng’s Work List of The Seal-script”, this exchange was made. The chronicle of Wu Da-Zhen’s life we can see today was easily found in the book named “The chronicle of Wu Ke-Zhai’s life” (the translated name) written by Gu Ting-Long. The author deleted the trivial information and marked the important events, then gave many related supplements. Readers could easily comprehend the chapter 2 with this chronicle.
Appendix 2—“Wu Da-Zheng’s Work List of The Seal-script” : Using the Chinese bibliographic method to organize the work list of Wu Da-Zheng, the author intended to persist the integration of Wu’s creation. With the list, we could get a particularly explanation of Wu’s works, the author explained each example clearly, including to explain the words which was hard to be defined, and to whom Wu gave is creation as a present. Different work with a different style, the author made a clarification here, and readers could read this part with the chapter 4.
引用書目

書目類
經學類
歷史、地理類
語言、文字學類
考古、金石類
藝術類
其它


書目類

《四庫全書總目》 清乾隆六十年浙江杭州本 永瑢等 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年4月

《四庫大辭典》 李學勤、呂文郁 主編 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6年1月

《羅振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 羅振玉 著 楊州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8年元月

經學類

《毛詩鄭箋》 《四部備要》據相臺岳氏家塾校刊本 毛亨傳、鄭玄箋 臺北 中華書局 1966年3月

《尚書集釋》 屈萬里 著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86年元月new window

《周禮》 《四部備要》據永懷堂校刊本 鄭玄 注 臺北 中華書局 1966年3月

《儀禮鄭注》 《四部備要》據永懷堂校刊本 鄭玄 注 臺北 中華書局 1966年3月

《禮記鄭注》 南宋紹熙建安余氏萬卷堂校刊本 鄭玄 注 臺北 學海出版社 1979年5月

《爾雅今注》 徐朝華 注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4年10月

歷史、地理類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近代卷》 沈渭濱 主編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年2月

《中國文化史年表》 虞云國等 編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1年5月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在《中國印刷史•附錄一》 張秀民 編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9月

《殷虛卜辭綜述》 陳夢家 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年7月

《卜辭通纂》 收錄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二卷 郭沫若 撰述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3年6月

《殷曆譜》 董作賓 著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2年9月景印二版

《清通鑑》 戴逸、李文海 主編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光緒大事彙鑑》 趙柏巖 著 臺北 廣文書局 1978年3月

《清史稿校註》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 編纂 臺北 國史館 1986年2月至1990年5月

《清代通史》 蕭一山 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4年3月修訂本

《清稗類鈔》 徐珂 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10月臺二版

《清朝野史大觀》 小橫香室主人 編著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82年9月臺二版

《中外戰爭全史》第八冊 李則芬 著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5年7月

《中日戰爭資料》 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輯 佚名 編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67年2月

《中東大戰演義》 洪興全 撰 臺北 世界書局 1958年5月

《甲午戰爭圖志》 林聲 主編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4年12月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弘治、張鑫典、孫大超 編著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4年8月

《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 石泉 著 北京 三聯書店 2003年8月

《歷代名人室名別號辭典》 增訂本 池秀雲 編撰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年1月

《宋人軼事彙編》 丁傳靖 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2年9月臺二版

《清代七百名人傳》 蔡可園 纂 臺北 廣文書局 1978年7月

《清代學者象傳》 葉衍蘭、葉恭綽 編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1年5月

《清代館選分韻彙編》 1931年《曉霞書屋叢著》本 收錄於《清代徵獻類編》下冊 嚴懋功 撰 臺北 世界書局 1966年2月再版

《續碑傳集》 收錄於《清代傳記叢刊》第一一六冊 繆荃孫 纂錄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5月

《近代名人小傳》 收錄於《清代傳記叢刊》第二零二冊 費行簡 著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5月

《民國人物小傳》 劉紹唐 主編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1年9月再版

《民國百人傳》 吳湘湘 著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82年9月再版

《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 吉常宏、王佩增 編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年10月

《新編金石學錄》 ﹝日﹞松丸道雄 編著 東京 汲古書院 1976年9月

《再續印人傳》(《再續印人小傳》) 清宣統二年葉氏《存古叢書》本 收錄於《印人傳集成》 葉銘 輯 東京 汲古書院 翻印本 未著記出版項

《廣印人傳》 清宣統三年西泠印社《印學叢書》本 收錄於《印人傳集成》 葉銘 輯 東京 汲古書院 翻印本 未著記出版項

《近代印人傳》 馬國權 著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8年8月

《光緒傳》 孫孝恩、丁琪 著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

《我的祖父吳昌碩》 吳長鄴 著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7年11月

〈吳昌碩傳•九〉 王家誠 《故宮文物月刊》總第十二期

〈吳昌碩和日本友人〉 朱關田 撰 《書譜》總第五十九期

《釧影樓回憶錄》 收錄於《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二輯 包天笑 著 臺北 龍文出版社 1990年5月

《吳�w齋先生年譜》 收錄於《燕京學報》專號之十 顧廷龍 著 北京 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 1935年5月 又,輯錄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景印中國期刊五十種》

〈黃士陵年表簡編〉 王玉龍 撰 《中國篆刻》總第四期

《吳昌碩年譜簡編》 附錄於《我的祖父吳昌碩》冊末 吳長鄴 著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7年11月

《羅雪堂先生年譜》 收錄於《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第二十冊 臺北 文華出版公司 1968年12月

《吳稚輝先生年譜簡編》 附錄於《吳稚輝先生全集》卷十八 陳凌海 編撰 陳洪 校訂 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1969年3月

《顧廷龍年譜》 沈津 編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10月

《翁文恭公日記》 手稿本 翁同龢 著 臺北 國風出版社 1964年9月

《湘綺樓日記》 王闓運 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3年7月

《緣督廬日記鈔》 葉昌熾 著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64年12月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魏嵩山 主編 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5年5月

《中國歷代政區沿革》 中國歷代政區沿革編寫組 編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8月

《江蘇吳縣志》 1933年鉛印本 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十八冊 吳秀之、曹允源 撰 臺北 成文書局

語言、文字學類

《漢語大辭典》 羅竹鳳 主編 上海 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1995年2月

《漢字研救的軌�晼E漢字研究記事》 陳海洋 編著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年8月

《古文字類編》 高明 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7月

《甲骨金文字典》 方述鑫等 編著 成都 巴蜀書社 1993年11月

《甲骨文編》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孫海波) 編輯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年3月

《甲骨文字典》 徐中舒 主編 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 1995年5月

《古籀彙編》 徐文鏡 編纂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年5月臺十三版

《說文古籀補》 清光緒十年首刊本 吳大澂 撰 臺北 藝文印書館影行 未著影行日期

《說文古籀補》 清光緒二十一年增輯本(乙未增輯本) 收錄於《國學基本叢書》第一一六冊 吳大澂 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6月

《說文古籀補補》 一九二四年印本 丁佛言 撰 臺北 藝文印書館影行 未著影行日期

《說文古籀三補》 強運開 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6年9月

《說文新證》上冊 季旭昇 撰 臺北 藝文印書館 2004年10月

《說文新證》下冊 撰者、出版者同前 2004年11月

《金文編》 容庚 編著 張振林、馬國權 摹補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年11月

《金文編校補》 董蓮池 著 長春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9月

《金文大字典》 戴家祥 主編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95年1月

《金文常用字典》 陳初生 編纂 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10月

《金文續編》 容庚 編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2年10月

《古陶文�傺�》 顧廷龍 編著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70年1月

《古陶文字徵》 高明、葛英會 編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年2月

《古陶字彙》 徐谷甫、王延林 合著 上海 上海書店 1996年4月

《包山楚簡文字編》 張守中 撰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

《郭店楚簡文字編》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 撰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0年5月

《楚漢簡帛書典》 李正光、喻燕姣、鄭曙斌、李建毛 編 長沙 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8年1月

《睡虎地秦簡文字編》(《秦簡文字編》) 張世超、張玉春 撰集 京都 中文出版社 1990年12月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 編 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6年10月

《小�殿狐搳n 《章氏叢書》本 章太炎 著 臺北 廣文書局 1970年10月

《文始》 《章氏叢書》本 章太炎 著 臺北 廣文書局 1970年10月

《積微居小學述林》 收錄於《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三十六冊 楊樹達 著 香港 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2004年12月

《古文字學導論》 增訂本 唐蘭 著 濟南 齊魯書社 1981年1月

《戰國文字通論》 何琳儀 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年4月

《說文古籀補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葉連 撰 1984年6月

《中國字例》 高鴻縉 編 臺北 三民書局 1984年8月七版

《古文字詁林》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 編纂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2004年12月

《古文字論集》 裘錫圭 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年8月

《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 孫常敘 著 孫屏、張世超、馬如森 編校 長春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7月

《于豪亮學術文存》 于豪亮 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1月

《殷周文字釋叢》 朱芳圃 著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72年8月

《甲骨文字集釋》 李孝定 編述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1年3月景印五版

《甲骨文字詁林》 于省吾、姚孝遂 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年5月

《增訂殷虛書契考釋》 1912印本 羅振玉 撰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81年3月四版

《殷虛文字類編》 1923年決定不移軒刊本 羅振玉 考釋 商承祚 編次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79年10月

《殷虛文字記》 唐蘭 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年5月

《甲骨文字釋林》 于省吾 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年4月

《甲骨文字研究》 郭沫若 著 臺北 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1991年12月

《甲骨文字根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季旭昇 撰 1990年6月new window

《字說》 清光緒十九年長沙思賢講舍重雕本 吳大澂 撰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75年9月三版

《古籀拾遺•古籀餘論》 《拾遺》清光緒十六年刊本 《餘論》1929年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刊本 孫詒讓 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年9月

《金文詁林讀後記》 李孝定 撰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2年12月二版

《汗簡注釋》 郭忠恕 原撰 黃錫全 注釋 湖北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年8月

《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 丁福保 原編 楊家駱 補編 臺北 鼎文書局 1994年3月三版

《說文解字注》 清嘉慶二十年經�僂茈Z本 許慎 撰 段玉裁 注 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999年11月增修版

《商周古文字讀本》 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 編著 北京 語文出版社 1991年8月

《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 王獻唐 著 山東 齊魯書社 1983年5月

《宋本廣韻》 清澤存堂刊本 陳彭年等 重修 林尹 校訂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8年10月十版

考古、金石類

《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1900─1949》 北京大學考古系資料室 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1年7月

《金石書錄目》 容媛 輯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2年9月

《歷代著錄吉金目》 福開森 編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年6月

《金文著錄簡目》 孫稚雛 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年10月

《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張亞初 編著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年7月

《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 編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10月

《國朝金文著錄表》 收錄於《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第九冊 王國維 纂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5月臺二版

《�w齋藏器目》 清光緒二十二年《靈鶼閣叢書》本 收錄於《叢書集成簡編》 吳大澂(江標) 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6月

《甲骨年表正續合編》 董作賓、胡厚宣、黃然偉 編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6年8月再版new window

《秦前文字之語》 陳介祺 著 陳繼揆 整理 濟南 齊魯書社 1991年4月

《吳�w齋尺牘》 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二輯 謝國楨 編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71年12月

《小校經閣金石文字》 劉體智 編 臺北 大通書局 1979年1月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 姚孝遂、肖丁 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年8月

《金文總集》 嚴一萍 編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83年12月

《重修宣和博古圖》 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零四冊 王黼 原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3月

《西清古鑑》 清乾隆二十年內府刊本 梁詩正等 編纂 楊州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2年12月

《西清續鑑•甲編》 清乾隆五十八年寫繪本 王杰等 編纂 楊州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2年12月

《西清續鑑•乙編》 清乾隆五十八年寫繪本 王杰等 編纂 楊州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92年12月

《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 清光緒十一年刊本 收錄於《說金》 吳大澂 摹繪編撰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4年12月

《編善齋彝器圖錄》 劉體智 藏 容庚 編 臺北 臺聯國風出版社 1976年10月

《積古齋鐘鼎彝器�嘔恁n 清光緒五年覆嘉慶九年阮氏原刊本 阮元、朱為弼 編撰 北京 中國書店 1996年3月

《筠清館金文》 清道光二十二年南海吳氏校刊本 收錄於《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一冊 吳榮光 撰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6年7月

《攈古錄金文》 清光緒二十一年刊本 吳式芬 撰 臺北 樂天出版社 1974年5月

《�w齋集古錄》 含《�w齋集古錄釋文賸稿》 吳大澂 撰 臺北 臺聯國風出版社 1976年9月

《丁佛言手批�w齋集古錄》 吳大澂 原撰 丁佛言 批識 天津 天津市古籍書店 1990年8月

《綴遺齋彝器考釋》 方濬益 編錄 臺北 臺聯國風出版社 1976年9月

《三代吉金文存》 羅振玉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年7月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 馬承源 主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年4月至1990年4月

《商周金文錄遺》 于省吾 編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年7月

《周金文存》 收錄於《三代吉金叢書初編》第五冊 鄒安 編 臺北(板橋) 藝文印書館 1968年4月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郭沫若 著 上海 上海書店 1999年7月

《金文鑒賞》 唐復年 著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年元月

《秦漢金文錄》 容庚 編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2年10月

《古璽彙編》 羅福頤 主編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4年6月

《古陶文彙編》 高明 編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年3月

《侯馬盟書》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 編 上海 文物出版社 1976年12月

《楚帛書》 饒宗頤、曾憲通 編著 香港 中華書局 1985年9月

《金文叢考》 郭沫若 譔述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4年6月

《積微居金文說》 增訂本 楊樹達 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12月

《周金文釋例》 王讚源 著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10月

《唐蘭先生金文論集》 唐蘭 著 故宮博物院 編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5年10月

《頌齋述林》 容庚 著 香港 翰墨軒出版公司 1994年8月

《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 徐中舒 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年9月

《石鼓文研究、詛楚文考釋》 收錄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九卷》 郭沫若 著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 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2年9月

〈說兕觥〉 孔德成 撰 《東海學報》六卷一期new window

《權衡度量實驗考》 1915年羅振玉日本覆刻本 收錄於《羅雪堂先生全集》第四編第四冊 吳大澂 撰 臺北 大通書局 1972年12月

《古玉圖考》 清光緒十五年家刊本 吳大澂 編撰 吳大楨 繪圖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90年11月臺三版

《古玉圖考導讀》 鄧淑蘋 著 臺北 藝術圖書公司 1992年9月

《續百家姓印譜》 吳大澂 纂輯 胡琦峻 增補 北京 中國物資出版社 1998年6月

《續百家姓印譜考略》 1928年東方學會印本 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九十二冊 吳大澂 撰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9年7月

藝術類

《中國美術史稿》 李霖燦 著 臺北 雄獅圖書有限公司 1987年12月new window

《中國書法大辭典》 梁披雲 主編 香港 書譜出版社 1984年10月

《中國書法欣賞》 馮振凱編著 臺北 藝術圖書公司 1971年10月(即﹝日﹞伏見�L敬《書ソ歷史•中國篇》中譯本,原東京二玄社出版)

《歷代書法欣賞》 陳振濂 編著 西安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3年6月

《學書邇言》 楊守敬 著 陳上岷注 臺北 華正書局 1984年2月

《篆書入門》 古迪吉 編著 臺北 藝術圖書公司 1981年6月(即﹝日﹞西川寧主編《書道講座•5•篆書》中譯本,原東京二玄社出版)

《書林藻鑑》 馬宗霍 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2年5月臺二版

《中國書法全集•2•商周•商周金文》 叢文俊 主編 北京 榮寶齋 1993年4月

《中國書法全集•3•商周•春秋戰國金文》 叢文俊 主編 北京 榮寶齋 1997年4月

《書道全集•第十四卷•清Ⅱ》 ﹝日﹞貝塚茂樹等 編著 洪惟仁 譯 臺北 大陸書店 1989年1月再版

《中國書法全集•78•近現代•康有為、梁啟超、羅振玉、鄭孝胥》 王澄 主編 北京 榮寶齋 1993年3月

《中國書法全集•86•近現代•蕭蛻、呂鳳子、胡小石、高二適》 尉天池、徐利明 主編 北京 榮寶齋 1998年8月

《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 叢文俊 著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年6月

《中國書法史•清代卷》 劉恆 著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清代篆書概論〉•上 馬國權 撰 《書譜》總第八十期

〈清代篆書概論〉•下 馬國權 撰 《書譜》總第八十一期

《何紹基書論選注》 何紹基 原撰 何書置 選注 臺北 蕙風堂筆墨公司出版部 1993年元月

《吳昌碩生平及書法篆刻藝術之研究》 蘇友泉 著 臺北 蕙風堂筆墨公司出版部 1995年3月增訂再版

〈一代書家姚茫父〉 陳訓明 撰 《書譜》總第四十五期

《沙孟海論書叢稿》 沙孟海 著 臺北 華正書局 1988年7月

《沙孟海論書語錄圖釋》 周振 編著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3年8月

《中國書法史圖錄》 殷蓀 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9年12月

《中國歷代藝術•書法篆刻編》 茅子音 編 臺北 臺灣大英百科公司 1995年9月

《書法創作大典•篆書卷》 張又棟 主編 北京 新代出版社 2001年1月

《中國古代書法經典•篆書卷》 董文、李勤學 主編 臺北(板橋) 祥瑞文化文化事業公司 1998年1月

《浯溪碑林》 湖南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祁陽縣浯溪文物管理處 編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2年10月

《甲骨文•金文》 收錄於《中國法書選•1》 東京 二玄社 1990年11月

《金文集•1•殷周》 《書跡名品叢刊》第一一五回配本 ﹝日﹞西川寧、神田喜一郎 監修 ﹝日﹞白川靜 解說 東京 二玄社 1988年7月

《金文集•3•西周》 《書跡名品叢刊》第一二零回配本 ﹝日﹞西川寧、神田喜一郎 監修 ﹝日﹞白川靜 解說 東京 二玄社 1986年5月

《石鼓文•泰山刻石》 收錄於《中國法書選•2》 ﹝日﹞三井文庫藏本 東京 二玄社 1988年7月

《禮器碑》 收錄於《中國法書選•5》 ﹝日﹞三井文庫藏本 東京 二玄社 1987年12月

《金石家書畫集》 高野侯、丁鶴廬 編 上海 西泠印社 1924年9月

《金石家書畫集•二集》 西泠印社書店 1935年 餘不詳(以上二書臺灣翻印本改題《元明清書畫集》上、下集 新竹 金藏書局 1977年11月)

《歷代名家臨書集成•第一卷•契金文、篆書》 ﹝日﹞西林昭一等 編 京都 柳原書店 1996年10月

《明清名家書法大成》 《明清名家書法大成》編纂委員會 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4年3月

《明清書道圖說》 ﹝日﹞青山杉雨 編著 東京 二玄社 1986年4月

《清末民初名家收藏展專集》 許禮平 主編 香港 翰墨軒出版公司 1998年12月

《楹聯墨跡選集》 未著編者 北京 榮寶齋 1985年12月

《清•楊沂孫•龐公傳、在昔篇》 《書跡名品叢刊》第一五九回配本 ﹝日﹞神田喜一郎、西川寧 監修 ﹝日﹞伊藤伸 解說 東京 二玄社 1984年7月

《楊沂孫、楊峴、吳大澂》 收錄於《篆隸名品選•6》 ﹝日﹞小林斗盦 監修 東京 二玄社 2000年2月

《吳大澂篆書安西頌》 吳大澂 書 臺北 學海出版社 1979年9月

《論語》(篆正合印本) 吳大澂 書 臺北 古今文化出版社 1962年4月

《清•吳大澂篆文論語》 景印燕山霍氏(濟光)藏民國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吳大澂 書 臺北 漢華文化事業公司 1986年8月再版

〈吳大澂臨阮刻石鼓文〉 吳大澂 書 《時代生活》革新五十三期

《吳清卿摹彝器�嘔戙u蹟》 吳大澂 書 高雄 大眾書局 1974年6月

《吳大澂•篆書大義橋黃氏義莊記•隸書三關口鑿道記》 吳大澂 書 趙御盛 選編 臺南 文沛美術圖書出版社 2002年3月

《清吳大澂篆書五種》 天津古籍書店編輯室 編 天津 天津市古籍書店 1988年11月

《吳�w齋篆書四種》 吳大澂 書 武漢 武漢古籍書店 1990年重印

《吳昌碩作品集•書法篆刻》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西泠印社 編輯 出版同編輯者 1992年12月

《章太炎篆書墨蹟》 章太炎 書 顧廷龍 釋文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96年3月

《丁佛言書法選》 丁蒙 編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5年10月

《吳稚老書蔣金紫園廟碑》 青年戰士報影蔣經國重刻本 全祖望 撰 吳敬恆 書 臺北 青年戰士報 1978年元月

《吳昌碩山水人物畫特集》 《名家翰墨•38》 許禮平 主編 香港 翰墨軒出版公司 1993年3月

《中國印學年表》 增補本 韓天衡 著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年9月

《歷代印學論文選》 韓天衡 編訂 杭州 西泠印社 1999年8月

《近現代書畫名家印鑑》 金懷英 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8年10月

《十六金符齋印存》 吳大澂(黃士陵、尹伯圜、王同愈) 纂輯 上海上海書店 1989年9月

《黃牧甫印存》 黃士陵 刻 杭州 西泠印社 1986年9月

《悲盦印存》(《趙之謙印譜》) 趙之謙 刻 臺北 學海出版社 1979年4月4版

《趙之謙印譜》 趙之謙 刻 方去疾 編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9年12月

其他

《小學集解》 朱熹 撰 張伯行 集解 臺北 世界書局 1978年3月五版

《清人文集別錄》 張舜徽 著 臺北 明文書局 1982年2月

《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 著 臺北 世界書局 1985年5月四版

《弗堂類�\》 1930年中華書局仿宋版 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二輯 姚華 撰著 王伯群 輯校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74年5月

《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 王國維 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5月臺二版

《吳稚輝先生全集》 羅家倫、黃季陸 主編 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1969年3月

《書傭論學集》 屈萬里 著 臺北 臺灣開明書店 1980年1月二版

《鄭逸梅選集》 鄭逸梅 著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3月

《顧廷龍文集》 顧廷龍 著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2年7月

《田家英與小莽蒼蒼齋》 陳烈 著 北京 三聯書店 2003年3月

《人境廬詩草箋注》 黃遵憲 著 錢仲聯 箋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12月

《柳南隨筆、續筆》 王應奎 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12月

《履園叢話》 錢泳 撰 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4年7月

《水窗春囈》 歐陽兆熊、金安清 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12月

《異辭錄》 劉體智 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12月

《世載堂雜憶》 劉禺生(成禺) 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12月

《花隨人聖盦摭憶全編》 黃濬 著 許晏駢、蘇同炳 合編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79年8月

《新語林》 陳灨一 著 上海 上海書店 1997年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