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長安寺院之研究
作者:魏嚴堅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EI YEN CHI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唐代 長安 佛教 寺院Tang Destiny Changan Buddhism templ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6
唐代長安寺院之研究
提要
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歷代高僧大德四處宣化弘法對中國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力。然而,佛教與中國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其發展的節奏與流傳的地域並非均勻一致的,佛教出家僧侶具有遺世獨立的性格體現,寺院擇地建置也以幽雅清淨為要素,但綜觀漢魏以來,宣經佈道的域外高僧多數透過都衢大邑弘法,華北地區為中國文化起源的中心樞紐,位於絲綢之路的長安、洛陽都城既是中西文化匯流處,更是象教東傳白馬馱經,淄徒川流,紺宇佛殿遍置的佛教傳播中心。
佛教寺院是崇奉佛塔、佛像等神聖象徵的殿堂,是僧侶居住、修道的場所。寺院的興建,需要僧侶的領導,經濟的充份供應,或社會上某些階層的贊助。寺院的歷久不衰,有賴師徒傳承是否得法,是否有政治的庇護,是否在經濟上有源源不絕的供應條件為定。寺院的分佈以及擴展與社會經濟的榮枯有密切關係。中國疆域遼闊,佛教之有地域性的差異乃自然之事。先從佛教的區域研究,乃是邁向認識中國佛教流傳變遷的一個穩固的著力處。研究地域佛教首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評比,關中大環境的壯麗景觀,長安京城風貌與自然山川勝景之優勢,寺院在車馬塵囂、人煙鼎沸的都邑中另成一處寧謐的天地。佛門寺院根植在政治與經濟雙重優勢的帝都,國家大寺和皇家敕建功德院,禁中宮內的內道場紛紛聳立在長安坊里間。其次,長安是文人士子干謁求名之地,東來梵僧與東洋僧侶尋師問道的目的地,唐代長安漢胡夷陌文化交融的社會,佛教在長安蔚為風氣,寺院提供高僧講經論道,僧侶栖息弘法,寺院與僧徒互為脣齒,因此長安寺院林立。
本論文主要內容以長安城內坊里寺院做為研究取向,旨在探究長安城的寺院與其宗教活動,包括寺院與宗教間的依附、寺院與僧侶的互存,以及寺院建立的地理因素等。本文共分成四章,第一章敘論唐代之前的寺院發展,以此背景做為本論文詮釋的架構基礎。第二章唐代佛教政策,初從勾勒唐代佛教政策的基調;其次討論長安皇家崇佛建寺成風,捨宅為寺,檀越布施與寺院籌建捐輸的過程,第三章唐代長安的寺院,首要歸納唐代佛教僧團密集區域的類型:一是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的都會型,二是府縣近郊型態,三是以名山勝景的山林寺院群落。進而說明長安寺院林立的條件。本文依據《長安志》《唐兩京城坊考》,將長安寺院的坊里區位分別臚列,長安城總共一百七所寺院,萬年縣所轄有四十一所,屬於長安縣管轄的街西佔六十六所,在長安一百八坊中寺院分布極為不均,共有五十坊內無寺院之記載。從坊里的寺院建築多寡探討分析長安城內區位對寺院興建的影響力。第四章從僧侶的視角分析駐錫長安的高僧的社會文化活動,長安佛寺的興建與王室的關係密切,官寺的功能反映寺院配合官方進行的佛教活動外,國家權力的涉入,影響著寺院的運作。至於長安社會與佛教寺院的相關性,本文分別從(一)講論與俗講;(二)朝士文人與僧侶;(三)庶民生活;(四)救世與濟世的社會關懷;(五)寺院對長安社會的助益等方面說明之。
In Changan city,Tang Destiny temples,which might be built by royal family asgong de temples,which might be the private houses donated by ministers of,or which might be constructed by wealthy people,were various in their styles and sizes.It can't be deied that,considering the quantity and density, temples in Changan were the best in the country at that time.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uddhism,and the advantages and reasons of the variety of temple in Changan.
參考書目
壹.史料及相關文獻(史料按四部分類法排列)
一、經部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大化書局,1982年。

二、史部
(一)正史類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東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西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劉宋】范瞱,《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魏徵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二)編年、別史、雜史、地理類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二版。
【唐】裴庭裕,《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二版。
【唐】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二版。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唐】義淨,王邦維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二次印刷。
【唐】義淨,王邦維校注,《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二次印刷。
【唐】慧立、彥悰著,孫毓棠點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道宣著,范祥雍點校,《釋迦方誌》,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玄奘、辯機等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1979年。
【宋】宋敏求,《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程大昌撰、黃永年點校,《雍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張禮撰,史念海、曹爾琴校注,《游城南記》,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元】駱天驤撰,黃永年點校,《類編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台北:新興書局,1956年。
【清】徐松撰,張穆校補,方嚴點校,《唐兩京城坊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清】馬元、釋真樸,《重修曹溪通志》,收入《中國佛寺史志彙刊.V245》,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清】張聰賢修,董曾臣纂,《長安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日】圓仁,小野勝年校註,白化文、李鼎霞、許德楠修訂校註《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註》,石家莊: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日】真人元開著,汪向榮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三)政書類
【唐】杜佑,《通典》,國學基本叢書,台北:新興書局印行,1962年。
【唐】李林甫等撰,《大唐六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唐】長孫無忌著,劉俊文注解,《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new window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印行,1972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四刷。
(四)金石、考古類
【宋】歐陽棐撰,【清】缪荃孫校輯,《集古錄目》,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目錄題跋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宋】陳思纂,《寶刻叢編》,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四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王昶編,《金石萃編》,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一~三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叢編》,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陸增祥撰,《八瓊室金石補正》,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近人】武善樹編,《陜西金石志》,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五)史料考證、詮釋、輯逸類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
【日】仁井田陞著,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

三、子部(諸子、小說、雜家、類書)
【劉宋】劉義慶撰;徐震崿著,《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七次印刷。
【梁】寶唱,《比丘尼傳》,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冊,頁937~948。
【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二次印刷
【梁】僧佑,《弘明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頁1~-96。
【梁】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三刷。
【梁】宗懍撰,【隋】杜公贍注,《荊楚歲時記》,收入,《漢魏六朝筆記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051~1060。
【北魏】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史部】。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冊,頁22~127。
【唐】道宣,《廣弘明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頁97~-361。
【唐】道宣,《續高僧傳》,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冊,頁425~707。
【唐】道世,《法苑珠林》,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269~1030。
【唐】慧祥,《古清涼傳》,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1092~1100。
【唐】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四次印刷。
【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初版。
【唐】段成式,《寺塔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唐】范攄,《雲谿友議》,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255~1321。
【唐】張鷟,《朝野僉載》,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6~85。
【唐】李肇,《唐國史補》,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53~202。
【唐】李綽,《尚書故實》,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158~1170。
【唐】蘇鶚,《杜陽雜編》,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371~1398。
【唐】趙璘,《因話錄》,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834~877。
【唐】孫棨,《北里志》,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403~1418。
【唐】張讀,《宣室志》,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987~1081。
【唐】高彥休,《唐闕史》,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323~1366。
【唐】闕名,《玉泉子》,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419~1444。
【唐】張固,《幽閑鼓吹》,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445~1454。
【唐】康駢,《劇談錄》,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460~1500。
【唐】張彥遠,【日】岡村繁譯注,俞慰剛譯,《歷代名畫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五代】王保定,《唐摭言》,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570~1710。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793~1999。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711~1744。
【五代】嚴子休,《桂苑叢談》,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555~1569。
【五代】義楚撰,《釋氏六帖》,台北:彌勒出版社,1982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9年二版。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國學基本叢書,台北,新興書局出版社,1959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台北:華文書局,1965年。
【宋】王欽若編,《冊府元龜》,台北:中華書局,1967年。
【宋】志磐,《佛祖統紀》,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冊,頁129~475。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196~467。
【宋】贊寧,《大宋僧史略》,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234~257。
【宋】道誠,《釋氏要覽》,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257~310。
【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8年二版。
【宋】宗頤,《禪苑清規》,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四、集部
【唐】王勃等著,《初唐四傑集》,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集部】。
【唐】李商隱著,朱懷春等標點,《李商隱全集》附李賀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杜牧著,陳允吉校點,《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王維著,曹中孚標點,《王維全集》附孟浩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圓校點,《劉禹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柳宗元著,曹明綱標點,《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韓愈著,錢仲聯等校點,《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元稹撰,《元稹集》,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六次印刷。
【唐】陸贄著,《陸宣公翰苑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顏真卿著,《顏魯公文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岑參著,《岑嘉州詩》,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皎然著,《皎然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劉長卿著,《劉隨州詩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韋應物著,《韋江州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張籍著,《張司業詩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賈島著,《賈浪仙長江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李賀著,《李賀歌詩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沈亞之著,《沈下賢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姚合著,《姚少監詩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李羣玉著,《李羣玉詩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張說著,《張說之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張九齡著,《曲江張先生文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唐】陳子昂著,《陳伯玉文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宋】司馬光,《司馬文正集》,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集部】
【宋】蘇軾,《東坡後集》,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集部】
【宋】葉適,《水心文集》,台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集部】。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三次印刷。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清聖祖御定,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浦起龍著,《讀杜心解》,台北:九思出版公司,1979年。
【近人】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五、大正藏原始資料(依冊數排列)
大正藏經刊會編,《大正藏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書局,1983~1988年。
佚名,《佛說阿含正行經》,收入《大正藏》第二冊,頁883~884。
【後秦】鳩摩羅什譯《仁王般若波羅蜜經》,收入《大正藏》第八冊,頁825~834。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收入《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227~549。
【劉宋】佛陀什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收入《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1~194。
【後秦】佛陀耶舍譯《四分僧戒本》,收入《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1023~1031。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收入《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567~1014。
【後漢】安世高譯,《毘尼母經》,收入《大正藏》第二十四冊,頁801~850。
【唐】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冊,頁1~156。
【唐】道宣,《關中創立戒壇圖經》,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807~819。
【隋】灌頂纂,《國清百錄》,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793~824。
【元】妙源編,《虛堂和尚語錄》,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984~1064。
【元】德輝,《敕修百丈清規》,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冊,頁1109-1160。
【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冊,頁477~735。
【唐】彥琮,《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冊,頁198~213。
佚名,《神僧傳》,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冊,頁948~1015。
【唐】冥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冊,頁214~220。
【唐】趙遷,《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冊,頁292~294。
【唐】佚名,《大唐青龍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狀》,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冊,頁294~296。
【唐】李華,《玄宗朝翻經三藏善無畏贈鴻臚卿行狀》,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冊,頁290~292。
【新羅】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冊,頁280~290。
【唐】唐臨,《冥報記》,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787~802。
【唐】懷信,《釋門自鏡錄》,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802~826。
【唐】彥悰,《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頁443~474。
【唐】法琳,《辯正論》,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頁489~550。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頁363~397。
【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頁404~435。
【唐】圓照,《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頁826~860。
【唐】智昇,《續集古今佛道論衡》,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頁397~404。
【唐】道宣,《大唐內典錄》,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五冊,頁219~342。
【唐】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五冊,頁771~1048。
【宋】祖秀撰,《興隆編年通論》,收入《續藏經》第一百三十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日】道忠,《禪林象器箋》,台北:彌勒出版社,1982年

貳、近人研究專書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中文及譯書
于凌波著,《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王仲犖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亞榮編著,《大興善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年。
王月清著,《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台北:雲龍出版社,2001年。
王永會著,《中國佛教僧團發展及其管理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3年。
王青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元軍著,《唐人書法與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
王伯敏著,《中國繪畫通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new window
方廣錩著,《中華文化通志第九典.宗教與民俗》《佛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方立天著,《中國佛教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3年。new window
方立天著,《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三刷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四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毛漢光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白化文著,《寺院與僧人》,鄭州市:大象出版社,1997年。
白化文著,《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白文固、趙春娥著,《中國古代僧尼名籍制度》,西寧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史念海著,《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一刷。
史念海著,《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史念海著,《河山集:第四集》,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史念海著,《河山集:第七集》,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四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年。
司徒尚紀著,《廣東文化地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冉雲華著,《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台北:東大圖書發行,1995年。new window
任繼愈著,《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任繼愈著,《漢唐佛教思想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三刷。
向達著,《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牟鍾鑒著,《中國宗教與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牟鍾鑒、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斌城主編,《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錦繡著,《唐代財政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四龍著,《天台智者研究兼論宗派佛教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四龍著,《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鄭州市:大象出版社,1997年。
李玉珍著,《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new window
李玉珉著,《中國佛教美術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初版一刷。new window
李霖燦著,《中國美術史稿》,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0年二版。new window
李廷先著,《唐代揚州史考》,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一刷。
李孝聰主編,《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李孝聰著,《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金水著,《唐前期諸帝佛道政策的沿革及其原因》,收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49》,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初版一刷。
李淞著,《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李亮偉著,《涵泳大雅──王維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李樹桐著,《唐史新論》,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new window
李樹桐著,《唐史考辨》,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new window
李浩著,《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李浩著,《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李裕群著,《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辛德勇著,《隋唐兩京叢考》,陜西: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二次印刷。
宋肅懿著,《唐代長安之研究》,台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
何孝榮著,《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二次印刷。
呂建福著,《中國密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呂徵著,《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年。
呂徵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七次印刷。
呂思勉著,《隋唐五代史》,台北:九思出版公司,1977年。
佚名,《佛教史略與宗派》,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初版。
明復著,《中國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
周一良著,〈佛教史與敦煌學〉收入《周一良集》第三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周維權著,《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五次印刷。
尚永亮著,《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拓著,《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侯旭東著,《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
姜伯勤著,《唐五代敦煌寺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段玉明著,《中國寺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侯迺慧著,《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new window
侯迺慧著,《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洛陽市文物局,洛陽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編,《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胡戟、張弓、李斌城、葛承雍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范文瀾著,《唐代佛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徐連達著,《唐朝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郝春文著,《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孫昌武著,《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孫昌武著,《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孫昌武著,《唐代文學與佛教》,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張國剛主編,《中國中古史論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張國剛著,《佛學與隋唐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一刷。
張弓著,《漢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馭寰著,《中國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張曉虹著,《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陜西歷史地理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張偉然著,《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澤咸著,《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張榮芳著,《唐代京兆尹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莊明興著,《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9年。new window
陳景富著,《法門寺史略》,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陳景富、界明編著,《密宗祖庭大興善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陳寅恪著,《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陳引馳著,《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黃新亞著,《長安文化》,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黃敏枝著,《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1971年。new window
梁啟超撰,《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郭紹林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郭朋著,《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初版。
郭朋著,《隋唐佛教》,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
章羣著,《唐史札記》台北縣:學海出版社,1998年初版。
曹中建主編,《中國宗教研究年鑑1999~2000》,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曹林娣著,《中國園林藝術論》,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傅熹年著,《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傅熹年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兩晉、南北朝、隨唐、五代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年。
傅紹良著,《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傅樂成著,《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第二次印行。new window
傅樂成著,《時代的追憶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游彪著,《宋代寺院經濟史稿》,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
程喜霖著,《唐代過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湯用彤著,《湯用彤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
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湯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湯一介主編,《中國宗教:過去與現在》,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湯一介著,《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二次印刷。
馮鍾平著,《中國園林建築研究》,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
賈二強著,《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二次印刷。
楊曾文著,《中國佛教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
楊曾文、方廣錩著,《佛教與歷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楊鴻年著,《隋唐兩京坊里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楊泓著,《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楊寬著,《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葛劍雄、華林甫編,《歷史地理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廖幼華著,《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暢耀編著,《大慈恩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年。
暢耀編著,《青龍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年。
榮新江主編,《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劉淑芬著,《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二次印刷。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思想宗教〉,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一次印刷。
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一次印刷。
蔣維喬著,《中國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潘桂明著,《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科學出版社,2000 年。
鄭顯文著,《唐代僧侶與皇權關係研究》,收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49》,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初版。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蕭登福著,《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蕭登福著,《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謝海平著,《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謝重光著,《漢唐佛教社會史論》,台北: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new window
謝重光、白文固著,《中國僧官制度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魏承思著,《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三次印刷。
韓金科、柏明、陳全方合著,《法門寺與佛教》,台北:水牛圖書出版,1992年初版。
藍吉富著,《隋代佛教史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二版。
藍吉富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台北:華宇出版社,1987年。
藍吉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史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顏尚文著,《隋唐佛教宗派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new window
羅香林著,《唐代文化史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嚴耀中著,《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釋聖嚴著,《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出版社,1993年十二版四刷。
【日】小野勝年著,《中國隋唐長安寺院史料集成.史料篇》,京都:法藏館,1988年。
【日】中村元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年。
【日】中元村著,釋憨見、陳信憲譯,《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嘉義市:香光書鄉出版社,1995年。
【日】平野顯照著、張桐生譯,《唐代的文學與佛教》,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初版。
【日】平岡武夫著,《唐代的長安和洛陽.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一刷。
【日】平岡武夫著,《唐代的長安和洛陽.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一刷。
【日】羽溪了諦著,賀昌群譯,《西域之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日】池田大作、【英】B.威爾遜著,梁鴻飛、王健譯,《社會與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三次印刷。
【日】佐佐木教悟等著,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日】足立喜六著,王雙懷、淡懿誠、賈雲譯,《長安史迹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日】牧田諦亮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史》,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日】道端良秀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
【日】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年。
【美】Stephen F Teiser著,侯旭東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史丹利.外因斯坦著,釋依法譯,《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台北縣:佛光出版社1999年。
【法】謝和耐著,耿昇譯,《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年。
【荷】許理和著,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二次印刷。

(二)外文部分
【日】山崎宏著,《隋唐佛教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67年。
【日】山崎宏著,《中國佛教文化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81年。
【日】山崎宏著,《支那中世佛教の展開》,東京:清水書店,1947年。
【日】那波利貞著,《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東京:創文社,昭和五十二年。
【日】道端良秀著,《唐代佛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57年。

二、學位論文部分
杜正宇著,《西魏北周時期具官方色彩的佛教義邑》,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林韻柔著,《唐代寺院結構及其運作》,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裕盛著,《佛教的果報觀與唐代社會》,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紋如著,《唐代兩京的城市風格與居民生活圈》,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吳明遠著,《中國五、六世紀盂蘭盆會之探源》,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高逸華著,《唐代佛教寺院功能之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登武著,《唐代法制研究──以庶民犯罪與訴訟制度為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黃運喜著,《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論與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黃志成著,《四至六世紀山東地區佛教之研究──以寺院、僧侶與義邑為中心》,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楊欽堯著,《唐代的節日──以七月十五日為主探討》,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黎毓雯著,《姚興政權與佛教》,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詹宗祐著,《隋唐時期終南山區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顏尚文著,《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new window

參.近人研究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于輔仁著,〈唐武宗滅佛原因新探〉,《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三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1年)
方立天著,〈論隋唐時代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特點〉,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new window
方立天著,〈佛教與中國文化〉,收入氏著,《中國佛教散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方立天著,〈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收入氏著,《中國佛教散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方立天著,〈佛教中國化的歷程〉,收入氏著,《中國佛教散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王仁波著,〈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文博》第一期(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靜著,〈唐代長安新昌坊的變遷~長安社會史研究之一〉,《唐研究》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亞榮著,〈日嚴寺考──兼論隋代南方佛教義學的北傳〉,《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1999年。new window
王亞榮著,〈大興城佛經翻譯史要〉,《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
王文顏著,〈唐代「沙門拜俗」事件析論〉,《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唐代學會出版,1997年初版)
王仲殊著,〈試論唐長安城與日本平城京及平安京何故皆以東半城(左京)為更繁榮〉,《考古》第十一期,2002年。
王維坤著,〈試論隋唐長安城的總體設計思想與佈局──隋唐長安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第三期,1993年。
王永會著,〈《百丈清規》與中國佛教僧團的管理創新〉,《宗教學研究》第二期,2001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著,〈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考古》第十一期,1963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隊著,〈唐青龍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第五期,197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隊著,〈唐長安青龍寺遺址〉,《考古學報》第二期,198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著,〈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第一期,1990年。
冉雲華著,〈玄奘大師與唐太宗及其政治理想探微〉,《華岡佛學學報》第八期,1985年10月。
申秦雁著,〈唐代薦福寺〉,《文博》第四期(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甘懷真著,〈唐代官人的宦遊生活──以經濟生活為中心〉,收入《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唐代學會編,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安家瑤著,〈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的考古發現〉,《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牟鍾鑒著,〈鳩摩羅什與姚興〉,《世界宗教研究》第二期,1994年。
全漢昇著,〈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業〉,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辛德勇著,〈長安城寺院的分布與隋唐時期的佛教〉,《文史知識》第六期,1992年。
辛德勇著,〈長安城興起與發展的交通基礎〉,《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二期,1989年。
李志夫著,〈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1995年。new window
李映輝著,〈唐代高僧駐錫地的地理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
李富華、董型武著,〈試論唐代的宗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9年)
李建敏著,〈中國佛教建築藝術美學思想初探〉,《文博》第五期(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瑞爽著,〈禪院生活和中國社會---對百丈清規的一個現象學的研究〉,收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0》(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李樹桐著,〈武則天入寺為尼考辨〉,收入《唐史考辨》(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new window
李樹桐著,〈唐代的政教關係〉,收入《唐史新論》(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new window
李樹桐著,〈唐人喜愛牡丹考〉,收入《唐史新論》(台北:中華書局,1972年)new window
李潔華著,〈唐宋禪宗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第十三期,1980年。
杜文玉著,〈隋煬帝與佛教〉,《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第三十卷第二期,2001年。
杜瑜著,〈中國古代城市的起源與發展〉,《中國史研究》第一期,1983年。
杜瑜著,〈中國歷史上中心城市的作用及其對城市化的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四期,1995年。
汪娟著,〈唐代彌勒信仰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中華佛學研究所》,1992年七月。new window
何啟民著,〈佛教入華初期傳布地理考〉,收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何茲全著,〈中古時代之中國佛教寺院〉,收入何茲全主編,《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呂春盛著,〈五胡政權與佛教發展的關係〉,《台大歷史學報》第十五期,1990年。new window
呂大防《唐長安城圖》石刻,《考古學報》第三期,1958年。
武伯綸著,〈唐萬年、長安縣鄉里考〉,《考古學報》第二期,1963年。
妹尾達彥著,〈韋述的《兩京新記》與八世紀前葉得長安〉,《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武伯綸著,〈唐長安郊區的研究〉,《文史》第三輯,1963年。
吳虛領著,〈佛教初傳中國時期的形態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1994年。
俞鋼著,〈圓仁聞見的會昌法難〉,《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二十八卷第一期,1999年。
姚寶賢著,〈佛教入中國後之變遷及其特質〉,收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考古學報》第三期,1958年。
馬正林著,〈論西安城址選擇的地理基礎〉,《陜西師大學報》第一期,1990年。
孫昌武著,〈唐代文人的維摩信仰〉,《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孫昌武著,〈唐長安佛教寺考〉,《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觀如著,〈玄奘法師在各譯場的翻經生活〉,收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徐君峰著,〈唐都長安的人文景觀〉,《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第二十三卷第三期,1994年。
徐蘋芳著,〈唐代兩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考古》第六期,1982年。
郝春文著,〈隋唐五代宋初傳統私社與寺院的關係〉,《中國史研究》第二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1年)
郝松枝著,〈《大唐三藏聖教序》與唐代佛教的興盛〉,《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00年。
桑原騭藏著,〈隋唐時代西域人華化考〉,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五卷第三號,1936年。
寇養厚著,〈武則天與唐中宗的三教共存與佛先道後政策──唐代三教並行政策形成的第二階段〉,《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第二十八卷第三期,1999年。
宿白著,〈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手工業的發展〉,《文物》第五期,1981年。
宿白著,〈隋唐長安城與洛陽城〉,《考古》第六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1978年)
勞榦著,〈論國都的建置及唐代以前的都邑設計〉,收入《中國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文星出版社,1964年)
張弓著,〈唐代士人的「始儒終佛」〉,《華梵大學第七屆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3年)
張弓著,〈“衰相現前”崇禁失據──唐後期諸帝與佛教述論〉,《中國史研究》第一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3年)
張弓著,〈中國中古時期寺院地主的非自主發展〉,《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0年)
張弓著,〈隋唐釋道論議與學風流變〉,《歷史研究》第一期,1993年。
張弓著,〈唐代的寺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第二期,1990年。
張弓著,〈唐代的内道場與內道場僧團〉,《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1993年)
張弓著,〈唐代佛教群寺的形成及其佈局特點〉,《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第十二期1993年。
張葳著,〈唐中晚期山東北部地區民眾的經濟生活與社會信仰初探──以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中心〉,《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第三十四卷第二期,2001年。
張偉然著,〈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上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四期、1991年。
張偉然著,〈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上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一期、1992年。
陳忠凱、楊希義著,〈唐長安城坊里宅第變遷原因初探〉,《文博》第四期,1991年。
陳忠凱著,〈唐長安城寺院與絲綢之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第五期,1992年。
陳悌賢著,〈魏晉南北朝的佛教傳播與趨向〉,收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曹爾琴著,〈唐代長安的寺觀及其文化〉,《中國古都研究》第四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曹爾琴著,〈唐代長安城的里坊〉,《人文雜誌》第二期,1981年。
曹仕邦著,〈僧祇律在華的譯出、弘揚與潛在影響---兼論五分律的譯出與流傳〉,《華岡佛學學報》第七期,1984年9月。
曹仕邦著,〈從宗教與文化背景論寺院經濟與僧尼私有財產在華發展的原因〉,《華岡佛學學報》第八期,1985年10月。
曹仕邦著,〈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順俗政策〉,《中華佛學學報》第一期,1987年。new window
曹仕邦著,〈中國佛教的譯場組織與沙門的外學修養---大乘佛教奠基於東亞的兩大要素〉,《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1999年7月。new window
曹仕邦著,〈中國僧史所載持午的實踐和面對的難題〉,《華岡佛學學報》,第六期,1983年7月。
曹仕邦著,〈古代佛教對小沙彌所施行的儒學教育:中國教育史研究課題之一〉,《大陸雜誌》第六十九卷第六期,1984年12月。
曹仕邦著,〈從歷史與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華消沉的原因〉,《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1993年7月。new window
曹仕邦著,〈中國佛教求法史雜考〉,收錄《1997年佛學研究論文集》(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康樂著,〈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一分,1996年。new window
湯一介著,〈唐代功德使考〉,收錄《199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問題》(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1998年)
賀光中著,〈歷代僧官制度考〉,收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9》(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曾一民著,〈唐慈恩寺塔院之建築與文化習尚〉,《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八期,1976年。new window
曾一民著,〈唐長安大小雁塔文化史蹟之探索〉,《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唐代學會出版,1995年初版)
焦杰著,〈從唐墓誌看唐代婦女與佛教的關係〉,《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00年。
黃盛璋著,〈關於悟空禪師塔銘主要問題辨正〉,《文博》第六期,1992年。
黃春和著,〈隋唐幽州城區佛寺考〉,《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1996年。
傅樂成著,〈唐人的生活〉,收入《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new window
楊曾文著,〈隋唐的佛舍利供養和法門寺〉,《世界宗教研究》第二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9年)
葛承雍著,〈唐長安印度人之研究〉,《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翟春玲著,〈陜西青龍寺佛教造像碑〉,《考古》第七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
榮新江著,〈關於隋唐長安研究的幾點思考〉,《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齊東方著,〈魏晉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學的印證〉,收入《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淑芬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與唐代尊勝經幢的建立──經幢研究之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一分,1996年。new window
劉淑芬著,〈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三分,1993年。new window
劉淑芬著,〈中古的宦官與佛教〉,收入《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9年),頁45~69。
劉瑞著,〈法王塔地宮發現的重大意義〉,《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第一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9年)
潘桂明著,〈論唐代宗派佛教的有情無情之爭〉,《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1998年。
盧建榮著,〈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三期,1995年。new window
顏尚文著,〈六朝佛教史研究的現代途徑初探---以後秦姚興的政治與佛教為例〉,收錄《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出版社,1996年)
顏尚文著,〈後漢三國西晉時代佛教寺院之分布〉,《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十三期,1985年。new window
顏娟英著,〈盛唐玄宗佛教藝術的轉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二分,1995年。new window
戴禾著,〈唐代來長安日本人的生活、活動和學習〉,《陜西師大學報》(哲社版)第一期,1985年。
韓保全著,〈隋正覺寺遺址出土的石造像〉,《考古與文物》第六期,1987年。
韓理洲著,〈當代新出土石刻文字在唐代佛教研究中的學術價值〉,收錄《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出版社,1996年)
藍吉富著,〈隋代佛教風尚述論〉,收入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二)隋唐五代篇》(台北:大乘出版社,1977)
嚴耀中著,〈論占卜與隋唐佛教的結合〉,《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2002年。
嚴耀中著,〈唐代內侍省宦官奉佛因果補說〉,《唐研究》第十卷,2004年。
嚴耕望著,〈唐代佛教之地理分布〉,《民主評論》第四卷第二十四期,1953年。
嚴耕望著,〈唐人讀書山林寺院之風尚〉,《民主評論》第五卷第二十三期,1954年。
嚴耕望著,〈唐人多讀書山寺〉,《大陸雜誌》第二卷第四期,1951年。
嚴耕望著,〈唐代成都寺觀考略〉,《大陸雜誌》第六十三卷第三期,1981年。
【日】妹尾達彥著,〈唐代後期的長安與傳奇小說〉,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日】岡村繁著,張寅彭譯,〈歷代名畫記〉研究,收入《岡村繁全集》第伍卷《唐代文藝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美】瑞特(Arthur F.Wright) 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太宗與佛教〉,收入《唐史論文集》(台北:幼獅文化公司印行,1990年初版)

肆、工具書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82年。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