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近現代古文字學者篆書之研究
作者:姚吉聰
作者(外文):Chi-Tsung Yao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陳欽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近現代古文字古文字學古文字學者篆書書法near modernancient literal characterScholars on ancient literal writingseal-script writingcalli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本文以書法藝術中之篆書為研究對象,書家群體則為研究古文字之學者,時間跨度定為近代至現代。古文字學的新發展與篆書藝術的新表現,在近代的吳大澂的學術研究與篆書表現上,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故以其為始,列敘至已故而兼能篆書的古文字學者。
本文二∼五章列敘諸家,以文獻搜集與整理為開端,將自吳大澂以來兼善篆書之古文字學者,其古文字學之研究與貢獻,作扼要之說明,以顯揚學者之高度、知其學問根柢,以明創作之本。次則針對諸家作品(圖版)作搜羅與對照,從中以明其古文字學研究,與所書之作品學與用相發的關聯。結論則為古文字學者書家之綜合分析歸納,統合整理分析出古文字學者篆書家一派之成就與特色,意義與精神。至於非古文字學者之篆書表現則於附錄中備考。
近現代古文字學者憑藉著清代金石學研究的豐富積累,考古文物、文獻資料的「文字之福」,著錄資料的傳播與保存遠邁前代,治學方法的傳承與開新,發展出現代化的古文字學,不論是舊有領域如小篆、六國文字、金文等門類的完善與推進,或是新發現的文字資料如甲骨文、春秋戰國金文、戰國簡牘帛書等新領域的建立與完善,都在近現代古文字學者書家手上獲得重大的成就。促進了以此為創作依託的古文字書法(篆書)在固有領域有了突破與完善;在新興領域有了創建與推動。古文字書法在古文字學中雖非重要門類,卻因學術的進步,使得每有新發現便使書法史一再增補。
這一群具有相近學習背景、學術專業的近現代古文字學者的篆書表現,形成了一個用字有據、用詞意涵豐富、書風雅正的古文字學者流派,依各人專擅的研究領域寫出其學養與藝術表現相發的篆書,體現了「書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學、如其才」的傳統、正統的書法藝術觀。這種有文化深度且表現出其學者風範的篆書表現,為往後的書法發展提供了最有核心意義的參照:一個守正且自然的人格書法典型;為越發走向視覺、形式的現代書壇丟出一個深沉的思考課題。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seal-script writing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As for the calligraphy scholars in the research, they range from near modern till contemporary period. Start with Wu Da-chen, who played the turning-point role in the modern academic research and seal-writing calligraphy by his efforts on the research of paleography and his professional personal achievements in seal-writing. Then, followed by other ancient scholars, with their special achievements in paleography and seal-writing calligraphy.
From chapter two till chapter five, I start with document collection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all the scholars mentioned in my dissertation. First, I mak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cholars'' research and contribution in paleography and seal-writing calligraphy so as to expose their attitude, realize their basis for the achievement and recognize their origin of creation. Secondly, I make a contrast between the scholars'' works in illustration, trying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writing and research. And the conclusion includes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of all the paleography scholars'' personal achievements and style, meaning and inspiration. As for the non-paleography scholars'' seal-script writing,I leave them in notes for re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abundant accumulation of epigraphy research in Ching Dynasty, modern archaeological literal scholars achieved in publishing document data, meanwhile originated the research method in paleography of literal writing. As a result, they developed the systematic trend of modern paleography in writing. They made improvement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small-seal-script, characters in the period of Six Countries and inscriptions (script carved on tablets). They also established a new field in finding new literal data in oracle script, inscription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bamboo script in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There''s no doubt that they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modern paleography literal writing. Henceforth, scholars in paleographical calligraphy (seal-script) had cultivated a new trend and created their new style. Although paleographical calligraphy is not an important classification, it still inspired the reconstructed record of calligraphy history by its constantly new findings and scholarly improvements.
With similar learning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major, these scholars'' performances in seal-script writing has established a specific school of elegant paleographical calligraphy writing. They created the seal-script calligraphy to correspond to their individual major research and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That is, they realized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calligraphy:"calligraphy writing reflects what a calligrapher is, what he has learned, and what his talent is." This seal-script performance with cultural depth and scholarly spirit made a good comparis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Realizing the modern development in modern calligraphy which tends to expand into visually attractive, we can say their performance really throws out a serious issue for deeper thoughts.
參考書目
一、圖書
《LATER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1800-1950 Volume 3:Calligraphy》(《中國近代書畫》),(Random House.New York 1987)
《丁佛言書法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10月)
《中日書法百家墨迹精華》,(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月4年)
《中國美術全集.清代書法》,(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8月)
《中國書法全集2商周.金文》,(北京:榮寶齋,1993年4月)
《中國書法全集77吳昌碩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11月)
《中國書法全集86》,(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8月)
《天津三百年書法選集》,(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1993年11月)
《王壯為書法精品展》,(台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年3月25日)
《王襄著作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
《古文字詁林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民國時期書法》,(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年3月)
《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8月8日)
《石鼓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12月)
《百年心畫──晚清民國名人書跡》,(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08年7月)
《吳大澂安西頌》,(臺北:湘江出版社,)
《吳昌碩石鼓文墨迹》,(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5年5月)
《金石家書畫集》,(東京:二玄社,1977年5月15日再版)
《侯馬盟書》,(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10月15日)
《看似平常最奇崛──黃牧甫書畫篆刻藝術》,(澳門:臨時澳門市政局文化暨康體部,2001年5月)
《書法大觀》,(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1987年12月)
《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
《殷墟甲骨書法選.序》,(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商承祚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
《商承祚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
《商衍鎏.商承祚書正氣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1月)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二十七輯》,(新店:國史館,2004年2月)
《國立臺灣大學教職員書畫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1987年7月)
《梁乃予書畫篆刻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8月)
《梁乃予書畫篆刻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8月)
《清.吳大澂李公廟碑》,(東京:二玄社,1974年8月15日)
《清末民初書畫藝術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10月)
《清吳昌碩篆書小戎詩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1月)
《清吳昌碩臨石鼓文》,(東京:二玄社,1969年3月31日)
《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6月)
《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6月)
《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董作賓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集》,(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11月)
《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臺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 二 書法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3月25日)
《潘主蘭甲骨文書法》,(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
《魯實先先生全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學府紀聞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台北: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
《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上集》,(杭州:西泠印社,1935年4月)
《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下集》,(杭州:西泠印社,1935年4月)
《羅振玉卅法書集》,(香港:翰墨軒,1998年2月1日)
《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
《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
丁仁,《商卜文集聯(附詩)》,(杭州:西泠印社,2000年1月)
丁蒙 編,《丁佛言書法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10月)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初編.序》1940年
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法書選集(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7月)
弓英德,《中國書學集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10月五版)
弓英德,《六書辨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海:上海泰東圖書局,1925年)
方述馨等編,《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1月)
王巨儒,《王襄著作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王本興,《22家甲骨文書法賞評》,(香港:華夏文藝出版社,2004年6月)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宇信、魏建震,《甲骨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
王壯為,《玉照山房印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0月再版)
王壯為,《書法叢談》,(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5年6月)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年11月修訂版)
王家葵,《近代書林品藻錄》,(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4月)
王家誠,《吳昌碩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年3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5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王崇煥,《清王文敏公榮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王曉光,《秦簡牘書法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11月)
王襄,《王襄著作選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天津:天津博物院,1925年9月)
王懿榮,《王文敏公遺集》卷四,(民國劉氏嘉業堂刻本)
王懿榮,《王文敏公遺集八卷》,《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8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月)
司惠國等編,《名家篆書楹聯集粹》,(北京:藍天出版社,2010年7月)
白砥,《書法空間論》,(北京:榮寶齋,2005年2月)
朱順龍、何立民,《中國古文字學基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年12月)
江淑惠,《郭沫若之金石文字學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5月)new window
池秀雲編,《歷代名人室名別號辭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池現平,《近現代甲骨文書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何國棟編,《20世紀書法大成》,(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6年3月)
何崝,《近代百家書法賞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何學森,《書法學概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4月)
吳大澂,《大篆楹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7月)
吳大澂,《愙齋集古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9月)
吳大澂,《篆文論語》,(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10月)
吳大澂,《論古雜識》,《叢書集成續編:第75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吳大澂等,《說文古籀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吳昌碩,《缶廬集》,(永和:文海出版社,1984年7月)
吳清輝,《中國篆書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6月)
呂偉達,《王懿榮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
李志賢等編,《中國篆書大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6月)
李宗焜編,《鑿破鴻蒙──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所,2013年10月)
李雪山主編,《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續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蕭錕,《書法空間藝術》,(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8月)
沃興華,《上古書法圖說》,(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年9月)
沃興華,《金文書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4年6月)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7月)
邢祖援,《篆文研究與考據》,(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9月)
孟世凱,《甲骨學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
林進忠,《認識書法藝術1篆書》,(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7年4月)
林葉連,《《說文古籀補》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邱振中,《書寫與觀照—-關於書法的創作、陳述與批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金祥恆,《金祥恆先生全集》,(板橋:藝文印書館,1990年12月)
俞祖華,《王懿榮與甲骨文》,(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
南羽編,《黃賓虹談藝錄.沙田問答》,(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10月)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柳曾符,《柳曾符書學論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95年6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年8月增訂八版)
洪惟仁譯,《書道全集14.清二》,(台北:大陸書店,1989年1月20日)
秋子,《中國上古書法史》,(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挖改重印)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1月)
唐蘭,《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8月)
孫壯編,陳寶琛藏,《澂秋館吉金圖》,(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10月)
孫洵,《民國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孫海波,《中國文字學》,(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1月)
孫海波,《甲骨文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63年6月再版)
孫海波,《魏三字石經集錄》,(板橋: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
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孫詒讓,《古籀拾遺》,(臺北:華文書局,1971年5月)
孫詒讓,《契文舉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容庚,《金文編》(二版),(臺北:弘道文化事業,1970年10月)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7月)
容庚,《容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東京:汲古書院,1979年9月)
島邦男,《殷墟卜辭類纂》,(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7年11月15日)
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
徐珂,《清稗類鈔》第九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祝嘉,《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5月)
祝嘉,《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5月)
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12月)
馬思猛,《金石夢故宮情──我心中的爺爺馬衡》,(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月)
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0月)
馬衡,《馬衡講金石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1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商志香覃編,《商承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商志香覃編,《商承祚書法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圖》,(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2月)
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0月)
商承祚,《商承祚書法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
張久深,《煙台文史資料第六輯.丁佛言》,(黃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煙台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1986年)
張永明編,《書法創作大典.篆書卷》,(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1月)
張政烺,《張政烺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
張隆延,《張隆延書法論述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3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21年2月初版)new window
許禮平主編,《羅振玉卅法書集》,(香港:翰墨軒,1998年2月1日)
許禮平編,《宗陶齋主人藏近代名家楹聯》,(香港:翰墨軒,1998年5月4日)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上海:大東書局,1931年5月)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郭沫若,《郭沫若致容庚書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郭沫若編,《殷契粹編》,(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2月)
郭國權,《清代金文研究綜論》,(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郭勝強,《河南大學與甲骨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陳立言,《先生之風:西南聯大教授群像》,(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8月)
陳宏勉,《台灣藝術經典大系・篆刻藝術卷2:璽印寄情》,(台北:文化總會,2006年4月)
陳其銓,《甲骨文集聯》,(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8年10月)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4月)
陳淩海,《吳稚暉先生年譜》,(臺北:陳淩海,1971年4月)
陳欽忠,《風規器識.當代典範》,(臺北:文化總會,2006年4月)
陳欽忠編,《中興中文50年 系友書法家聯展》,(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2015年10月)
陳煒湛,《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二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月)
陳滯冬,《中國書法賞析叢書.甲骨文、金文》,(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
陶明君,《中國書論辭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10月)
單國強編,《清代書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1年12月)
逯耀東,《且做神州袖手人》,(臺北:允晨文化,1989年5月1日)
黃賓虹研究會編,《墨海青山》,(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
黃濬,《尊古齋所見吉金圖》,(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年10月)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葉正渤,《葉玉森甲骨學論著整理與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10月)
葉純芳,《孫詒讓《名原》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
董玉京,《甲骨文書法藝術》,(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4月)
董作賓,《平廬影譜》,(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new window
董作賓,《殷虛文字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與研研究所,1948年10月)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9月二版)
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裘錫圭,《文史叢稿》,(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賈書晟、張鴻賓,《漢字書法通解.甲骨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2月)
熊道麟,《羅振玉金文學著述》,(永和: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12月)
趙誠,《二十世紀甲骨文研究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2006年2月)
趙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2003年1月)
趙誠,《甲骨文字學綱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劉正,《金文學術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2014年12月)
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
劉興隆,《甲骨文集句簡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
劉興隆,《甲骨文集聯書法篆刻專集》,(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1989年5月)
劉鶚,《鐵雲藏龜》,(板橋:藝文印書館,1975年)
潘公凱主編,《潘天壽談藝錄》,(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月)
潘祖蔭,《潘鄭盦致吳愙齋書札》,(顧廷龍抄本,蘇州博物館藏)
蔣惠民主編,《丁氏故宅研究文集》,(華文出版社,2005年11月)
鄭逸梅,《掌故小札》,(巴蜀出版社,1988年4月)
魯實先,《殷栔新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魯實先,《說文正補》,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合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年8月增訂八版)
魯實先先生治喪委員會,《魯實先先生逝世百日哀思錄》,(臺北:洙泗出版社,1978年4月)
魯實先講授,王永誠編輯,《甲骨文考釋》,(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25日)
魯實先講授,王永誠編輯《周金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4月)
黎東明,《秦漢篆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
盧炘選編,《潘天壽研究》,(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9年)
穆孝天、許佳瓊,《鄧石如世界》,(台北:明文書局,1990年6月)
駢宇騫,《簡帛文獻概述》,(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4月)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臺北:戴顧志鵷,1970年9月)
謝國楨編,《吳愙齋(大澂)尺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6月)
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8月)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簡經綸,《甲骨集古詩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0年12月)
羅振玉,《集殷虛文字楹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3月)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板橋: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七編》,(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7月)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三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70年4月)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12月)
羅琨、張永山,《羅振玉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嚴一萍,《甲骨綴合新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91年1月)
嚴一萍,《甲骨學》,(板橋:藝文印書館,1991年1月)
嚴一萍,《萍廬文集二》,(板橋:藝文印書館,1989年8月)
顧廷龍,《吳愙齋先生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5年6月)
顧廷龍,《顧廷龍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顧頡剛,《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
二、期刊論文
《中國書法207》,(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0年7月)
大三,〈王壯為〉,《青少年書法》,(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9期)
王子微,〈王懿榮及其書法藝術研究〉,《東方藝術》(河南省藝術研究院,2013年18期)
王方宇,〈記董作賓先生〉,《中原文獻》21卷1期,(臺北:中原文獻雜誌社,1989年1月1 日)
王世民,〈郭沫若同志與殷周銅器的考古學研究〉,《考古》1982:6,(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11月25日)
王永誠,〈重讀甲骨文筆記緬懷瀞廬師〉,《魯實先教授逝世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12月15日)
王永誠,〈魯實先先生金文治學要旨與貢獻〉,《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93年5月8日)
王學春,〈豫籍甲骨學專家董作賓〉,《開封大學學報,1995年第一期》
史樹青,〈學養深醇 氣概雄邁──郭沫若的書法藝術〉,《中國書法111》,(北京:中國書法雜志社,2002年7月)
池現平,〈論近現代甲骨文書法創作〉,《中國書法》,(中國書法雜誌社,2011年4期)
何崝,〈談書法中的古文字使用問題〉,《書法》1990:1,(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1月)
吳榮曾,〈張政烺先生與古史研究〉,《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吳璵,〈魯實先先生與其文字學〉,《中國語文通訊》1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1年11月)new window
呂厚龍,〈詩書文章孫滄叟〉,《中華文化畫報》,(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1)
宋興晟、周寶宏,〈王襄的學術成就淺議〉,《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7:12,(太原:太原理工大學等,2015年12月)
宋鎮豪,〈甲骨文書學發展簡說〉,《殷都學刊》,1994:4,(安陽:殷都學刊雜誌,1994年12月)
李月萍,〈王襄其人其書-書擅篆楷 別出機杼〉,《收藏家》2001:10,(北京:北京市文物局,2001年10月)
李宗焜,〈從分期分類談甲骨書法風格〉,《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書道學會,1999年4月修訂再版)
李林,〈吳大澂大篆《孝經》刻石疏證〉,(商丘: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李軍,〈吳大澂篆書《論語》考〉,《美苑》,(瀋陽:魯迅美術學院,2013年04期)
李海?,〈人才濟濟的南社書壇〉,《中國書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杜澤遜,〈顧廷龍先生生平學術述略〉,《書目季刊》32:3,(臺北:書目雜誌社,1998年12月16日)
汪珂,〈羅振玉:翰墨餘事而專精〉,《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3年7期)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沙曼翁、華人德,〈記蕭退庵老師及其書法〉,《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86年2期)
林邦德,〈淺析潘天壽書法藝術精神的凝定集其當代意義〉,《書畫藝術》,(無錫:無錫市文化藝術研究保護所,2010年第2期)
金玉甫,〈甲骨文與當代書法創作〉,《青少年書法》2003:24,(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12月16日)
姜棟,〈從形到意:二十世紀甲骨文書法實踐譾論〉,《東方藝術》2007年16期,(鄭州:河南省藝術研究院,2007年8月16日)
柳曾符,〈餘事揮毫韋仲將──述柳詒徵先生書法〉,《中國書法》1999:4,(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99年8月)
胡厚宣,〈卜辭同文例〉,《史語所集刊》九本二分,(中央研究院,1947年9月)new window
胡厚宣,〈甲骨文字的藝術與書法〉,《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94年第1期)
祝帥,〈書法篆刻家的古文字學視野〉,《東方藝術》2016:08,(河南省藝術研究院,2016年4月)
尉天池、徐利明,〈蕭蛻其人其書〉,《中國書法全集86》,(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8月)
崔樹邊,〈宋、清兩代金石學對書法的影響及其背景分析〉,《書法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年5月)
張俊嶺,〈吳大澂的金石研究及其書學成就〉,《書法研究124》,(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5月)
張政烺,〈郭沫若同志對金文研究的貢獻〉,《考古》1983:1,(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1月25日)
張政烺,〈獵碣考釋初稿〉,《史學論叢》第一冊,(北京大學潛社,1934年7月)
張偉生,〈試論郭沫若的書法藝術〉,《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鑒評論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1月)
張朝暉,〈近代甲骨文先驅孫儆作品賞析〉,《美術教育研究》2015:12(合肥:安徽省科學教育研究會)
陳廖安,〈「師大.大師」魯實先先生的學術貢獻〉,《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6年4月)
陳鳳珍,〈博采眾長成一家--蕭蛻的篆書藝術〉,《中國書法208》,(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0年8月)
楊魯安,〈甲骨文書體淺說〉,《古今書法論文彙編》,(河南書法函授院,1987年3月)
董作賓,〈甲骨文研究的擴大〉,《安陽發掘報告.第二期》,(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年12月)
董作賓,〈殷墟出土一塊武丁逐豕骨版的研究〉,《大陸雜誌》八卷六期,(臺北:大陸雜誌社,1954年3月31日)
董作賓,〈骨文例〉,《史語所集刊》七本一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6年)new window
董作賓,〈商代龜卜之推測〉,《安陽發掘報告》第一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9年12月)
董建,〈安徽省黃山市博物館藏黃士陵書法評述〉,《書法叢刊9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
裘錫圭,〈關於石鼓文的時代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1995年第一期)
趙誠,〈重新認識葉玉森〉,《古文字研究.24》,(北京:中華書局;2002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劉江,〈吳昌碩書法評傳〉,《中國書法全集77吳昌碩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8年11月)
劉雨,〈唐蘭先生的治學之路〉,《故宮博物院院刊181》2015:5,(北京:故宮博物院,2015年9月)
鄧京,〈丁仁輯《西泠八家印存》孤本考證〉,《書法叢刊9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
鄭博文,〈羅振玉與「甲骨書風」的勃興〉,《書法》,(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10期)
衡政安,〈肇啟契學 炳耀千古──王懿榮與甲骨文及其書法〉,《書畫世界》,(安徽美術出版社,2006年1期)
鮑豔囝,〈凝神寫心的藝術晤語──淺談山東博物館藏丁佛言書法作品〉,《書法叢刊142》(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6月)
叢文俊,〈商周金文書法綜論〉,《中國書法全集2商周.金文》,(北京:榮寶齋,1993年4月)
叢文俊,〈雪堂書法敘論〉,《中國書法全集78》,(北京:榮寶齋,1993年3月)
叢文俊,〈羅振玉書法觀後〉,《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90年4期)
羅繼祖,〈雪堂公論書綜述〉,《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90年4期)
羅繼祖,〈雪堂鑒藏撰著出版歷代名人碑帖墨跡記略〉,(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90年4期)
三、學位論文
王永誠,《先秦彝銘著錄考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王志,《民國篆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王連波,《馬衡金石學研究對其書法篆刻創作的影響》,(杭州:杭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王慧,《魏石經古文集釋》,(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
池現平,《近現代甲骨文書法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吳慧,《商承祚文字學之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宋海濤,《清末民初書風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15日)
李彥樺,《吳大澂《愙齋尺牘》及書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2004年6月)
李軍,《吳大澂交遊新證》,(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姜棟,《20世紀大陸地區甲骨文書法實踐狀況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孫亮球,《吳大澂古文字學與篆書書法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7月)new window
婁博,《唐蘭之甲骨文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張向民,《說文古籀補補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07年6月)
程仲霖,《晚清金石文化研究──以潘祖蔭為紐帶的群體分析》,(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程邦雄,《孫詒讓文字學之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賀瓊,《葉玉森甲骨文論著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鄧菽菁,《陳其銓書法藝術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3月)
盧燕秋,《王襄甲骨文論著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薛心素,《吳大澂篆書風格演進過程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書法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3月)
韓軍,《唐蘭的金文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3月)
譚飛,《羅振玉文字學之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四、報紙、網路資源
〈如何欣賞書法〉之講演內容,(1976/12/24東海大學、1977/1/25臺中圖書館、1977/4/21臺灣省政資料館、1977/5/21歷史博物館。)
《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鑑定標準(第一批2001年)頒布》,(國家文物局,2013年2月4日)文物博發(2013)3號
《小說月報》1919年10卷第3、4期
http://3img.zhuokearts.com/auction.pics/2015/4/4/zc-14834-sml-365.jpg,2017/4/26檢索
http://61.155.84.107/xx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8,2016/12/13檢索。
http://bbs.artron.net/thread-3248163-1-1.html,2016/10/27檢索
http://dd3bfd90831042169f0e4cb74887f701,2014/8/20檢索
http://hclyj.huangchuan.gov.cn/rwls/hcmr/2015FMPlZmoTHg.html,2017/4/20檢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15982986/art/20121012/18038320,2017/3/12 檢索
http://member.99ys.com/home/163150/detail_auction_work-140752 2016/10/27檢索
http://shufa.pku.edu.cn/?c=show&m=view&id=125,2017/3/12檢索
http://userimage8.360doc.com/16/0428/08/9608259_201604280838230174549224.jpg,2017/3/5檢索
http://view.ig365.cn/zhysj/3f/3f26e1418c914543e168aefe8b52d9aa.jpg,2017/4/7檢索
http://wangchangzhengb.blog.163.com/blog/static/16944231620130242021198/, 2017/2/18檢索
http://www.artfoxlive.com/wap/wapProDetail/21515,2017/5/14檢索
http://www.jiaxing.cc/Article/jiahemingshi/2014/0G5214520142145_3.html,2017/3/15檢索
http://www.jiaxing.cc/uploads/2014/allimg/140715/1-140G5093513T7.jpg,2017/3/12檢索
http://www.kaogu.cn/cn/kaoguyuandi/kaogusuibi/2013/1025/35223.html,2017/3/12檢索
https://fr.pinterest.com/pin/497718196304622010/,2017/3/15檢索
https://kknews.cc/culture/k83o3mr.html,2017/3/13檢索
https://read01.com/7R2j8L.html,20170313檢索
王寶林,〈丹甲青文彌復光——偶得胡厚宣甲骨文書法贅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312b10102w9cr.html,2017/2/10檢索
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2016/12/5,http://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96542337/,2017/2/28檢索
李植,〈鎮江人與甲骨文研究〉,《鎮江日報》,1999年8月10日第7版
李植中,〈葉玉森與甲骨文書法〉,《鎮江日報》,(鎮江:鎮江日報),2000年4月11日,B3版
松丸道雄,〈日本現存的殷墟甲骨文〉,《朝日新聞》,1981年8月21日第5版
林麗真,〈戴君仁先生傳〉,台大中文系網站,201511/24檢索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128#personal_writing
孫金石,〈鮑鼎生平及其著作〉,《鎮江日報》,2003年12月12日B3版
容庚,〈雕蟲小言〉,《小說月報》1919年10卷第3、4期
徐富昌,〈金祥恆先生傳〉,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網站2015/11/24檢索: 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139#personal_writing
徐蘇,〈鲍鼎及其古文字研究〉,《金山網 www.jsw.com.cn》,2016/12/13檢索
張政烺自述,朱鳳瀚整理,〈我與古文字學〉,2016/12/13檢索自http://book.ifeng.com/xinshushoufa/n001/detail_2012_04/19/14005795_1.shtml
鄧散木,〈蕭先生〉,《大公報》,1957年7月17日第二版
鄭培凱,〈顧廷龍的字〉,(香港:《蘋果日報》,2013年7月28日),副刊
顧潮、顧洪,〈懷念我們的父親顧頡剛〉,2017/2/27檢索 http://www.mj.org.cn/mzzz/2011/01/2011-05/09/content_50250.htm?authkey=moqp9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