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桐城派古文之研究
作者:陳桂雲
作者(外文):Chen, Kuei-yu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金榮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桐城派陽湖派湘鄉派古文清代Tung-cheng Classical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1
清代桐城派具有「冠蓋滿京華,文章甲天下」的美譽,於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褒貶不一,仁智互見;就文學觀點而言,實則有回顧與重新檢視之價值。本研究專事於探討桐城派代表作家的文論體系與創作,對桐城派之緣起、師承、傳衍、發展、遞變與式微進行系統性之考察及闡述。
首先廣蒐先驅戴名世、桐城三祖、湘鄉派曾國藩、陽湖派張惠言、惲敬等諸家之論著為研究之基礎資料,再旁徵其門人弟子之論述,及廣引後世文人之相關著作,以為佐證。除古籍之探索,亦採輯清國史館所留之豐碩清人傳記資料,及民國以來的大量研究結果,分別加以評述、歸納與比較分析。研究中各論點均採專題討論方式深入剖析,並涵蓋彼此間之密切關聯性。
同時,亦從回顧中國歷代古文開始,勾劃古文體裁發展軌跡的轉變歷程,以探本溯源;次則梳理桐城文派之發展過程與諸家文論,取「其言論足以支配一代者」予以評析,並釐清其間繼承發展的關係脈絡,及其特色所在;再次則剖析桐城派學術思潮的演進,及其對西學東漸之態度和貢獻;末則探究桐城文學之書院傳播及其論著之精要。希冀客觀而準確地檢視桐城派古文的起伏、變遷,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給予系統性的正確認識與評價。
Tong-cheng group of literatures in Qing dynasty was once commended as "With so many high social ranks notable persons who appear all over the capital. And their literary works are among the best in the worl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general perception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ong-cheng varies. The appraisals are quite different all in all even quite a few with positive remarks, whereas there’re still some with opposing viewpoints. Thus, the value of their literary status deserves to be reviewed and re-examined based on the scholarly concerns.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Tong-cheng from a series of their works and literary creations. All aspects of Tong-cheng’s such as its origin, forerunners and apprentices, spread of collateral branch,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s well as its fall into decline were include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rough a systematic explorations and investigations.
It started from the extensive search for works from the pioneer, Dai Ming-Shi, and the three progenitors of Tong Cheng: Zeng Guo-Fan of Xiang Xiang faction and Zhang Hui-Yan and Yun Jing of Yang Hu faction…etc., as the primary materials for study. Besides, thoughts from their disciples and apprentices together with expositions of those literati afterwards were served as corroborating evidence. In addition to the quest of ancient books, the plenteous biographies once housed in Academia Historica of Qing Dynasty and bountiful research result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also adopted for the research. All these materials are re-evaluated, conducted, compared and analyzed. Every issue discussed was taken with profound analyses and discussions and was studied as special topics while their close interconnections were also covered in-depth.
For tracking back to the origin, the study began with a total recall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writings of all past dynasties, and outlined the development and course changes of classical genre. Secondly, by sequentially clarified the Tong-cheng's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those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various writers. Those with the major influence resembling "The speech is good enough to predominate over the generation” were taken into appreciation and review. Besides, the relationship regarding the inheritance and advancement among them as well a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for each of them were also clarified. Furthermore, the evolution of academic thought of Tong-cheng’s was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ir attitudes and contributions at the moment when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drifted into the East. Lastly, the spread of Tong-cheng’s literature through the academi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and the essence of their public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ystematic approach, proper understanding and fair evaluation, it is expected to have given Tong-cheng group an objective and accurate examination for their rise and fall, transitions and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一、古籍史料
(一)文獻檔案
1.《宮中檔嘉慶朝奏摺》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2.〈文苑劉大櫆傳附吳定‧傳稿〉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 文獻編號701004876
3.〈文苑姚鼐傳附姚範、劉開‧傳稿〉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 文獻編號701004612
4.〈儒林張惠言傳‧傳稿〉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 文獻編號701008160
5.〈文苑惲敬傳‧傳稿〉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文獻編號701004893
6.〈文苑傳‧傳稿‧管同傳附劉開〉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文獻編號701004390
7.〈儒林傳上卷‧傳稿‧方東樹傳附方宗誠〉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 文獻編號701003929
8.〈文苑傳‧傳稿‧陸繼輅傳附陸耀遹〉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 文獻編號701004389
9.〈文苑李兆洛傳‧傳稿〉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文獻編號701004884
10.〈文苑傳‧梅曾亮傳附毛嶽生〉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文獻編號701004390
11.〈文苑傳‧朱琦傳附呂璜、王拯〉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 文獻編號701004390
12.〈曾國藩列傳‧傳稿〉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文獻編號702001322
13.〈文苑傳‧傳稿‧魏源傳附龔自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文獻編號701004390
14.〈儒林張裕釗傳‧傳稿〉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文獻編號701004446
15.〈文苑吳汝綸傳附蕭穆、賀濤、劉孚京‧傳稿〉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史館本
16.〈郭嵩燾列傳〉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史館本 文獻編號701007656
17.〈黎庶昌傳包‧內閣為黎庶昌請立傳交摺〉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文獻編號702001263
18.〈國史大臣薛福成列傳‧傳稿〉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國史館本 文獻編號701003757
19.〈文苑林紓傳附嚴復、辜湯生‧傳稿〉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史館本
20.《軍機處檔‧月摺包‧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奏摺錄副‧同治九年五月二十四日》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文獻編號101319
21.《軍機處檔‧月摺包‧奕訢奏摺錄副‧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二日》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獻編號111836
(二)古籍(依四部分類)
1.《毛詩序說》 (明)呂柟撰 明山草堂集內編本
2.《論語義疏》 (梁)皇侃撰 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3.《孟子》 (漢)趙岐注 《四部叢刊》影印宋大字本
4.《孟子說》 (宋)張栻撰 清通志堂經解本
5.《讀四書大全說》 (清)王夫之撰 清同治四年湘鄉曾國荃金陵刊船山遺書之一
6.《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四部叢刊》影印清同治本
7.《史記》 (漢)司馬遷撰 臺北:文馨出版社影印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1975年10月
8.《漢書》 (漢)班固撰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9.《周書》 (唐)令狐德棻撰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10.《隋書》 (唐)魏徵撰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武英殿本 1965年
11.《舊唐書》 (五代)劉昫撰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武英殿本 1965年
12.《新唐書》 (宋)歐陽修撰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13.《宋史》 (元)脱脱撰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武英殿本 1965年
14.《明史》 (清)張廷玉撰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武英殿本 1965年
15.《續資治通鑒長編》 (宋)李燾撰 清光緒七年浙江書局刻本
16.《平定教匪紀略》 (清)托津撰 清嘉慶刻本
17.《清史稿校註》 臺北:國史館 1986年
18.《清實錄》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 1985年
19.《國朝詩人徵略》 (清)張維屏輯 清道光十年刻本
20.《國朝先正事略》 (清)李元度輯 清同治刻本
21.《古今文鈔》 (清)吳曾祺編 臺北:大通書局影印清宣統二年鉛印本1970年
22.《桐城文學淵源考》 (清)劉聲木撰 合肥:黃山書社影印本 1989年
23.《桐城文學淵源考》 (清)劉聲木撰 臺北:世界書局影印《直介堂叢刻》本 1962年
24.《越縵堂日記》 (清)李慈銘撰 臺北:文光圖書公司影印本 1963年
25.《湘綺樓日記》 (清)王闓運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1973年
26.《清朝碑傳全集》 (清)錢儀吉編 臺灣:大化書局排印本
27.《王荆公年譜考略》 (清)蔡上翔撰 清嘉慶九年刻本
28.《月滄自編年譜》 (清)呂璜編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29.《望溪先生年譜》 (清)蘇惇元撰 清咸豐刻本
30.《姚惜抱先生年譜》 (清)鄭福照撰 清同治七年刻本
31.《曾文正公年譜》 (清)黎庶昌編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刻本
32.《清李申耆先生兆洛年譜》 (清)蔣彤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1年11月
33.《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 (清)薛福成撰 清光緒十八年鉛印本
34.《使西紀程》 (清)郭嵩燾撰 清光緒十七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35.《西洋雜誌》 (清)黎庶昌撰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影印光緒庚子遵義黎氏刊本2007年4月
36.《天咫偶聞》 (清)震鈞撰 清光緒刻本
37.《欽定皇朝通志》 清高宗敕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寫本
38.《清朝文獻通考》 (清)嵇璜撰 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本 1958年
39.《學政全書》 (清)素爾訥撰 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40.《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 1991年
4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永瑢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68年
42.《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撰 民國章氏遺書本
43.《漢學商兌》 (清)方東樹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44.《二程遺書》 (宋)程顥、程頤撰 朱熹輯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寫本
45.《曾文正公家訓》 (清)曾國藩撰 清光緒五年刻本
46.《張子正蒙注》 (清)王夫之撰 清船山遺書本
47.《藝舟雙楫》 (清)包世臣撰 (清安吳四種本)
48.《春覺齋論文》 (清)林紓撰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排印本 1998年
49.《焦氏筆乘》 (明)焦竑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
50.《宋稗類鈔》 (清)潘永因編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1.《求闕齋日記類鈔》 (清)曾國藩撰 清光緒二年刻本
52.《墨子》 (東周)墨翟撰 明正統道藏本
53.《日知錄》 (清)顧炎武撰 清乾隆刻本
54.《康輶紀行》 (清)姚瑩撰 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中復堂全集本1974年
55.《庸盦筆記》 (清)薛福成撰 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1937年
56.《天演論》 (清)嚴復撰 臺北: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2009年
57.《陸士衡文集》 (晉)陸機撰 清宛委别藏本
58.《昌黎先生文集》 (唐)韓愈撰 宋蜀本
59.《韓昌黎文集校注》 (唐)韓愈撰 馬通伯校注 臺北:華正書局影印本1986年10月
60.《河東先生集》 (唐)柳宗元撰 (宋)魏仲舉注 宋刻本
61.《樊川集》 (唐)杜牧撰 《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
62.《小畜集》 (宋)王禹偁撰 《四部叢刊》影印宋本配呂無黨鈔本
63.《河東集》 (宋)柳開撰 《四部叢刊》影印舊鈔本
64.《河南集》 (宋)尹洙撰 《四部叢刊》影印春岑閣鈔本
65.《徂徠石先生全集》 (宋)石介撰 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
66.《范文正公文集》 (宋)范仲淹撰 《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元刊本
67.《歐陽文忠公集》 (宋)歐陽修撰 《四部叢刊》影印元本
68.《嘉祐集》 (宋)蘇洵撰 《四部叢刊》影印宋鈔本
69.《蘇文忠公全集》 (宋)蘇軾撰 明成化本
70.《欒城集》 (宋)蘇轍撰 《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蜀藩活字本
71.《元豐類稿》 (宋)曾鞏撰 《四部叢刊》影印元本
72.《臨川集》 (宋)王安石撰 《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本
73.《袁中郎全集》 (明)袁宏道撰 明崇禎刊本
74.《遵巖集》 (明)王慎中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75.《敬孚類稿》 (清)蕭穆撰 清光緒三十三年刻本
76.《牧齋有學集》 (清)錢謙益撰 《四部叢刊》影印清康熙本
77.《牧齋初學集》 (清)錢謙益撰 《四部叢刊》影印明崇禎本
78.《南山集》 (清)戴名世撰 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
79.《壯悔堂文集》 (清)侯方域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順治刻增修本
80.《戴名世集》 (清)戴名世撰 王樹民編校 北京:中華書局排印本1986年2月
81.《潛研堂文集》 (清)錢大昕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68年
82.《惜抱軒文後集》 (清)姚鼐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三年刻增修本
83.《惜抱軒文集》 (清)姚鼐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三年刻增修本
84.《惜抱軒詩文集》 (清)姚鼐撰 清嘉慶十二年刻本
85.《望溪集》 (清)方苞撰 清咸豐元年戴鈞衡刻本
86.《望溪文集》 (清)方苞撰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戴編足本
87.《方望溪先生全集》 (清)方苞撰 《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
88.《堯峰文鈔》 (清)汪琬撰 《四部叢刊》影印林佶寫刻本
89.《鈍翁前後類稿》 (清)汪琬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清康熙刻本
90.《魏叔子文集外篇》 (清)魏禧撰 清寧都三魏全集本
91.《海峰文集》 (清)劉大櫆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刻本
92.《茗柯文編》 (清)張惠言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同治八年刻本
93.《茗柯文補編》 (清)張惠言撰 《四部叢刊》影印清道光本
94.《大雲山房文稿》 (清)惲敬撰 《四部叢刊》影印清同治本
95.《崇百藥齋文集》 (清)陸繼輅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二十五年合肥學舍刻本
96.《崇百藥齋續集》 (清)陸繼輅撰 清道光四年刻本
97.《養一齋文集》 (清)李兆洛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二十四年增修本
98.《淵雅堂全集》 (清)王芑孫撰 清嘉慶刻本
99.《劉孟塗集》 (清)劉開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六年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100.《濂亭文集》 (清)張裕釗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八年查氏木漸齋蘇氏刻本
101.《鮚埼亭集》 (清)全祖望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九年史夢蛟刻本
102.《藴愫閣文集》 (清)盛大士撰 清道光六年刻本
103.《因寄軒文集》 (清)管同撰 清道光十三年管氏刻本
104.《庸庵文編》 (清)薛福成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刻庸庵全集本
105.《庸庵文外編》 (清)薛福成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刻庸庵全集本
106.《庸庵海外文編》 (清)薛福成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刻庸庵全集本
107.《曾文正公全集》 (清)曾國藩撰 臺北:臺灣東方書店排印本 1964年3月
108.《曾文正公詩文集》 (清)曾國藩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68年
109.《曾國藩家書》 (清)曾國藩撰 臺北:黎明文化排印本 1987年
110.《考槃集文錄》 (清)方東樹撰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111.《怡志堂文初編》 (清)朱琦撰 清同治四年刻本
112.《東溟文集》 (清)姚瑩撰 清中復堂全集本
113.《柏梘山房全集》 (清)梅曾亮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咸豐六年刻、民國補修本
114.《養一齋集》 (清)潘德輿撰 清道光刻本
115.《養知書屋文集》 (清)郭嵩燾撰 光緒十八年刻本
116.《拙尊園叢稿》 (清)黎庶昌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二十一年金陵狀元閣刻本
117.《桐城吳先生尺牘》 (清)吳汝綸撰 吳氏家刻本
118.《桐城吳先生詩文集》 (清)吳汝綸撰 清桐城吳先生全書本
119.《桐城吳先生文集》 (清)吳汝綸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三十年王思紱等刻桐城吳先生全書本
120.《侯官嚴氏叢刻》 (清)嚴復撰 臺北:文海出版社排印本 1975年
121.《畏廬論文等三種》 (清)林紓撰 臺北:文津出版社影印本 1978年
122.《畏廬續集》 (清)林紓撰 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973年
123.《畏廬三集》 (清)林紓撰 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973年
124.《經德堂文集》 (清)龍啓瑞撰 清光緒四年刻本
125.《齊物論齋文集》 (清)董士錫撰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126.《太炎文錄初編》 章炳麟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章氏叢書本
127.《訄書》 章炳麟撰 北京:三聯書店影印本 1998年
128.《戴東原集》 (清)戴震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乾隆五十七年段玉裁刻本
129.《六臣注文選》 (梁)蕭統編 (唐)李善等注 明萬曆二年崔孔昕新都刊六年徐成位修訂本
130.《文苑英華》 (宋)李昉輯 明隆慶元年胡維新等福建刊本
131.《文章辨體彙選》 (明)賀復徵編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寫本
132.《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家塾刻本
133.《評校音註續古文辭類纂》 (清)王先謙輯 王文濡校注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排印本 1967年
134.《黎氏續古文辭類纂》 (清)黎庶昌輯 臺北:世界書局排印本 1964年
135.《文選》 (梁)蕭統編 (唐)李善注 胡刻本
136.《宋文鑒》 (宋)呂祖謙編 《四部叢刊》影印宋刊本
137.《全唐文》 (清)董誥輯 清嘉慶內府刻本
138.《唐宋文醇》 (清)張照輯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9.《明文海》 (清)黄宗羲編 清涵芬樓鈔本
140.《皇清文穎》 (清)張廷玉編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1.《清經世文編》 (清)賀長齡撰 清光緒十二年校本
142.《清經世文續編》 (清)葛士濬編 清光緒石印本
143.《曾文正公書札》 (清)曾國藩撰 清光緒二年刻增修本
144.《翰海》 (明)沈佳胤撰 明末刻本
145.《文心雕龍》 (梁)劉勰撰 《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刊本
146.《吟窗雜錄》 (宋)舊題陳應行編 明嘉靖二十七年崇文書堂刻本
147.《藝苑卮言》 (明)王世貞撰 明萬曆十七年刻本
148.《論文偶記》 (清)劉大櫆撰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 1998年
149.《昭昧詹言》 (清)方東樹撰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150.《初月樓古文緒論》 (清)吳德旋撰 清常州先哲遺書後編本
151.《文學研究法》 (清)姚永樸撰 臺北:廣文書局 1962年
152.《桐城文學撰述考》 (清)劉聲木撰 臺北:世界書局影印《直介堂叢刻》本 1962年
153.《古學彙刊》 國粹學報社編 臺北:力行書局排印本 1964年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不著編人 《晚清文學叢鈔》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9年4月
2.不著編人 《清代名人傳略》臺北:南天書局 1991年10月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7月
4.尤信雄撰 《桐城文派學述》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1月
5.方孝岳撰 《中國散文概論》 桂林:廣西大學出版社 2007年1月
6.王更生撰 《唐宋散文作家與古文運動》 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89年
7.王更生撰 《歐陽修散文研讀》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1年10月
8.王更生撰 《蘇軾散文研讀》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1年2月
9.王忠林、左松超、皮述民、金榮華、邱燮友、黃錦鋐、傅錫壬、應裕康撰 《中國文學史初稿》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2年10月
10.王達敏撰 《姚鼐與乾嘉學派》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7年11月
11.王鎮遠撰 《桐城派》 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1年
12.王獻永撰 《桐城文派》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
13.朱自清撰、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14.何天傑撰 《桐城文派:文章法的總結與超越》 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 1989年
15.何寄澎撰 《北宋的古文運動》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2年8月
16.吳小林撰 《唐宋八大家》 臺北:里仁書局 1999年12月
17.吳孟復撰 《桐城文派述論》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18.李道英撰 《唐宋古文研究》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年5月
19.周中明撰 《桐城派研究》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9年
20.周作人撰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5年
21.周寅賓撰 《明清散文史》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
22.周興陸、魏春吉等編著 《中國歷代文論選新編‧晚清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年3月
23.林保淳撰 《嚴復-中國近代思想啟蒙者》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24.林傳甲撰 《中國文學史》 上海:上海科學書局 1914年
25.南炳文、白新良主編 《清史紀事本末》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6年
26.姜書閣撰 《桐城文派評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1月
27.姚翠慧撰 《方望溪文學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8年
28.胥洪泉撰 《中國古代散文簡史》 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8月
29.胡阿祥撰 《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
30.胡適主編 《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在台版)
31.胡適撰 《胡適文存》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986年(在台版)
32.胡適編 《五四新文學論戰集彙編(下)》 臺北:長歌出版社 1976年2月(在台版)
33.范培松撰 《中國散文批評史》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
34.唐傳基撰 《桐城文派新論》 臺北:現代書局 1976年
35.張若英編 《新文學運動史資料》 上海:光明書局 1936年9月
36.張舜徽撰 《清人文集別錄》 臺北:明文書局 1982年2月
37.張夢新撰 《中國散文發展史》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8年1月
38.張維、梁揚撰 《嶺西五大家研究》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3年
39.啟業書局編 《明清十大家尺牘》 臺北:啟業書局 1971年
40.曹虹撰 《陽湖文派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
41.梁啟超撰 《清代學術概論》 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1970年3月
42.梁啟超撰 《梁啟超全集》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年7月
43.許福吉撰 《義法與經世:方苞及其文學研究》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1年
44.郭立志編 《桐城吳先生(汝綸)年譜》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2年
45.郭成康、林鐵鈞撰 《清朝文字獄》 北京:群眾出版社 1990年
46.郭紹虞撰 《中國文學批評史》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年4月3刷
47.陳平原撰 《中華文化通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
48.陳耀東撰 《方苞劉大櫆姚鼐散文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聯合出版 1990年12月
49.陳耀南撰 《典籍英華》 香港:人人書局 1980年
50.馮明之撰 《中國文學史話》 香港:宏業書局 1978年2月
51.黃保真、成復旺、蔡鐘翔撰 《中國文學理論史(五)‧近代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年4月
52.黃毅撰 《明代唐宋派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3月
53.楊蔭深撰 《中國文學家列傳》 臺北:中華書局 1981年12月
54.萬奇撰 《桐城派與中國文章理論》 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
55.葉龍撰 《桐城派文學史》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75年
56.葉龍撰 《桐城派文學藝術欣賞》 香港:繁榮出版社 1998年
57.葛曉音撰 《唐宋散文》 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2年9月
58.雷祿慶編 《李鴻章年譜》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7年10月
59.漆緒邦主編 《中國散文通史(下)》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60.趙建章撰 《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年
61.劉一沾、石旭紅撰 《中國散文史》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6月
62.劉夢溪主編 《中華文化通志‧藝文典》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
63.歐陽哲生編 《胡適文集三》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
64.蔣凡主編 《古代十大散文流派》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8年10月
65.蔡元培等撰 《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 上海:良友圖書公司 1940年
66.鄭吉雄撰 《清儒名著述評》 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1年8月
67.鄭振鐸撰 《中國文學研究》 香港:古文 1961年
68.鄭振鐸撰 《晚清文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9月
69.錢冬父撰 《唐宋古文運動》 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2年7月
70.錢基博撰 《中國文學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
71.錢基博撰 《國學必讀》 上海:中華書局 1932年
72.錢基博撰 《現代中國文學史》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81年
73.錢基博撰 《韓愈志》 北京:中國書店 1988年3月
74.錢穆撰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4月
75.鍾叔河撰 《從東方到西方-走向世界叢書敘論集》 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8月
76.魏際昌撰 《桐城古文學派小史》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年4月
77.羅聯添編 《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四)》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6年9月
78.譚家健撰 《中國古代散文史稿》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年1月
79.關愛和撰 《古典主義的終結: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學》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年
(二)單篇論文
1.〈論近世文學之變遷〉 劉師培撰 《國粹學報》 第26期1907年
2.〈文學改良芻議〉 胡適撰 《新青年》 第2卷第5號 1917年
3.〈文學革命論〉 陳獨秀撰 《新青年》 第2卷第6號 1917年
4.〈通信欄〉 錢玄同撰 《新青年》 第3卷第1號 1917年
5.〈文學革新申義〉 傅斯年撰 《新青年》 第4卷第1號 1918年
6.〈林琴南很可佩服〉 陳獨秀撰 《每週評論》 第17期1919年
7.〈致陳獨秀〉 錢玄同撰 《新青年》 第4卷第4號 1919年
8.〈新文學的建設與國故之新研究〉 鄭振鐸撰 《小說月報》 14卷1號1923年
9.〈評桐城派在社會主義社會有無作用〉 劉季高撰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 1961年
10.〈桐城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王氣中撰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桐城派研究論文集》 1963年
11.〈論桐城派的義法說及其實質〉 段熙仲撰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桐城派研究論文集》 1963年
12.〈關於桐城派的義法說〉 王竹樓撰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桐城派研究論文集》 1963年
13.〈桐城派方劉姚三家文論述評〉 馬茂元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1輯》 1979年
14.〈桐城派古文在清代盛行之原因(上)〉何沛雄撰《華學月刊》第104期1980年
15.〈桐城派古文在清代盛行之原因(下)〉 何沛雄撰 《華學月刊》 第105期 1980年
16.〈試論桐城派的藝術特點〉 吳孟復撰 《江淮論壇》 第5期 1980年
17.〈桐城文派源流考〉 馬厚文撰 《藝譚》 第1期 1981年
18.〈桐城派美學理論中的神氣說〉 郁沅撰 《江淮論壇》 第6期 1982年
19.〈論桐城派〉 敏澤撰 《江淮論壇》 第3期 1983年
20.〈陽湖、桐城文派歧異釋〉 萬陸撰 《江淮論壇》 第2期 1984年
21.〈桐城三大家時代學術文化之橫觀〉 陸聯星撰 合肥:黃山書社編《桐城派研究論文選》 1986年
22.〈桐城文派綿延久遠原因蠡測〉 徐壽凱撰 合肥:黃山書社編《桐城派研究論文選》 1986年
23.〈桐城派評價臆說〉 項純文撰 合肥:黃山書社編《桐城派研究論文選》1986年
24.〈曾國藩學文門徑試探〉 楊鐘基撰 合肥:黃山書社編《桐城派研究論文選》 1986年
25.〈試論桐城派文論的歷史特點和美學特徵〉 莊嚴撰 《文學遺產》 第4期 1986年
26.〈對桐城派散文之美學述評〉 萬陸撰 《贛南師院學報》 第3期1986年
27.〈論桐城派〉 方銘、呂美生撰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第1期 1986年
28.〈論桐城派的藝術流變與美學特徵〉 艾斐撰 合肥:黃山書社編《桐城派研究論文選》 1986年
29.〈論桐城派與時代風尚—兼論桐城派之變〉 王鎮遠撰 《文學遺產》 第4期 1986年
30.〈說桐城派之神〉 許結撰 《江淮論壇》 第2期 1987年
31.〈方苞與戴名世〉 鄺健行撰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20卷 1990年
32.〈劉大櫆的古文理論〉 何沛雄撰 《新亞學報》 第16卷 1993年
33.〈應恢復戴名世桐城派鼻祖的地位〉 周中明撰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 1994年
34.〈林紓晚年評價的兩個問題〉 洪峻峰撰 《齊魯學刊》 第1期 1995年
35.〈桐城古文學派與蓮池書院〉 魏際昌、吳占良撰 《文物春秋》 第3期1996年
36.〈論嚴復對文學與翻譯的貢獻〉 黃樹紅撰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 第4期 1996年
37.〈近十幾年來戴名世研究綜述〉 俞樟華撰 《文史知識》 第1期1997年
38.〈晚年林紓與新文學運動〉 劉克敵撰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第1期1997年
39.〈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述論〉 楊福生撰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5期 1998年
40.〈姚鼐的文章論〉 劉守安撰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第1期 1998年
41.〈20世紀陽湖派研究述評〉 汪龍麟撰 《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1999年
42.〈姚鼐的古文藝術理論及其對桐城派形成的貢獻〉 關愛和撰 《文藝研究》第6期 1999年
43.〈兼濟‧相容‧兼美—姚鼐古文理論及其文化背景概說〉 鍾揚撰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6期 1999年
44.〈從傳統走向現代—轉型期的寫作理論一覽〉 劉可撰 《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12卷第1期 1999年
45.〈五四前後的林紓〉 王楓撰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第1期2000年
46.〈清末早期駐外使節對西方文化的傳輸〉 林瓊撰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5期 2000年
47.〈張惠言散文簡論〉 嚴明撰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 2001年
48.〈從姚鼐的《古文辭類纂》看桐城古文派的理論得失〉 龐礴撰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 第15卷第11期 2001年
49.〈劉開述略〉 龔書鐸撰 《清史研究》 第3期 2001年
50.〈方東樹與十九世紀的漢學批評〉 李贇撰 《史學集刊》 第3期2002年
51.〈桐城派研究的世紀回顧〉 汪龍麟撰 《北京社會科學》 第1期2002年
52.〈論桐城派與清代政治文化的關係〉 劉相雨撰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9卷1期 2002年
53.〈《南山集》案與清代士人的心路歷程-以戴名世、方苞為例〉 關愛和撰《史學月刊》 第12期 2003年
54.〈20世紀桐城派研究述評〉 高黛英撰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 2003年
55.〈胡適論桐城派〉 朱洪撰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2卷第6期 2003年
56.〈二十世紀初文學變革中的新舊之爭—以後期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學的衝突與交鋒為例〉 關愛和撰 《文學評論》 第4期 2004年
57.〈先驅者復古現象考—以嚴復為例〉 李鈞撰 《社會科學論壇》 第1期2004年
58.〈吳汝綸與蓮池書院〉 汪效駟撰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 2004年
59.〈桐城派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曾光光撰 《江淮論壇》第6期 2004年
60.〈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顧〉 江小角、方寧勝撰 《安徽史學》 第6期2004年
61.〈義法說:桐城派古文藝術論的起點和基石〉 關愛和撰 《文藝研究》2004卷6期 2004年
62.〈論晚清外交使節的歐美之旅〉 曹流撰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 2004年
63.〈桐城派的因聲求氣〉 趙棟棟撰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3期 2005年
64.〈桐城派的傳承與傳統教育〉 曾光光撰 《清史研究》 第3期 2005年
65.〈清代嘉道時期桐城派的中堅—嶺西五大家〉 張維撰 《河池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 2005年
66.〈辭筆醇雅,聲光駿發—概論薛福成的散文創作〉 黃樹生撰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期 2005年
67.〈20世紀以來的清代散文研究概述〉 賀嚴、楊洲撰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1卷第4期 2006年
68.〈一個主張維新的舊文學流派―後期桐城派作家的經學立場與文論話語〉 劉再華撰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0卷第4期 2006年
69.〈姚鼐立派與桐城家法〉 嚴迪昌撰 《文學遺產》 第1期 2006
70.〈桐城派研究學術史回顧〉 張晨怡、曾光光撰 《船山學刊》 第1期2006年
71.〈從親和到遺棄:桐城派與京師大學堂的文化因緣〉 吳微撰 《東方叢刊》第3期 2006年
72.〈新散文的興起-唐代古文〉 繆鉞撰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卷第4期 2006年
73.〈《文章研究法》:桐城派文章理論的總結〉 慈波撰 《江淮論壇》 第5期 2007年
74.〈傳統學派的發展與區域文化因素-以桐城派為研究個案〉 曾光光撰《貴州社會科學》 第2期 2007年
75.〈論管同的思想與文學創作〉 劉相雨撰 《齊魯學刊》 第5期 2007年
76.〈晚清域外遊記中的觀念演變〉 朱平撰 《齊魯學刊》 第6期 2008年
77.〈曾國藩與曾門四弟子關係之論析〉 翔雲撰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7卷第5期 2008年
78.〈意境:文之母也—林紓古文藝術論〉 張勝璋撰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4卷第6期 2008年
79.〈戴名世與桐城派關係辨析〉 曾光光撰 《安徽史學》 第5期 2008年
80.〈林琴南先生的白話詩〉 胡適撰 《晨報》六周年紀念增刊 1924年12月1日
81.〈桐城派在社會主義社會有無作用〉 李鴻翱撰 《光明日報》第14版1961年5月7日
82.〈桐城派文氣理論述評〉 第環寧撰 《絲綢之路》 S2期 2004年
(三)學位論文
1.《清代桐城派文學之研究》 張榮輝撰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66年
2.《桐城文派研究》 莊碧芳撰 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3.《清代湘鄉派古文之研究》 潘金英撰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9年
4.《方苞、劉大櫆、姚鼐三家之研究》 甄榮歡撰 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1年
5.《清代陽湖派的源流及其文學理論研究》 崔亨旭撰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
6.《惲敬研究》 吳健福撰 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7.《方東樹文論研究》 金鎬撰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8.《桐城古文義法研究》 呂善成撰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9.《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 李珠海撰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年
10.《林琴南古文理論研究》 呂立德撰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年
11.《方東樹文章學研究》 蔡美惠撰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2年
12.《在中國文學傳統與外國文學資源之間—談林紓的翻譯和創作實踐》 林娟撰 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13.《張惠言研究》 董俊玨撰 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4.《梅曾亮文論及其在桐城派之地位》 陳美秀撰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15.《曾國藩對桐城派文論的發展》 劉來春撰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16.《梅曾亮及其文學研究》 金鎬撰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年
17.《湘鄉派文論研究》 李建福撰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18.《梅曾亮及其散文研究》 邰紅紅撰 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19.《清季文之理念與經世使命的展開與影響—以吳汝綸為中心》 翁稷安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20.《薛福成研究》 黃樹生撰 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21.《姚永樸《文學研究法》文章理論研究》 黃伯韡撰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22.《桐城文派的形成及其古文理論意義之闡釋》 趙棟棟撰 西安:陜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23.《清人編選的文章選本與文學批評研究》 孟偉撰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年
24.《曾國藩文學思想研究》 胡影怡撰 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25.《管同《因寄軒文集》研究》 田惠珠撰 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26.《論林紓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貢獻》 黃志斌撰 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6年
27.《戴名世古文研究》 王奇峰撰 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2006年
28.《戴名世散文研究》 李禕撰 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29.《有所變而后大:吳汝綸社會變革思想研究》 黃偉撰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30.《林紓《春覺齋論文》古文理論探要》 安安撰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31.《梅曾亮研究》 沈黎撰 蘇州:蘇州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32.《曾國藩文學思想研究》 汪磊撰 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33.《論桐城派遊記創作》 童麗慧撰 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34.《曾國藩與桐城中興》 邰紅紅撰 上海:上海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