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權德輿及其文學研究
作者:許恬怡
作者(外文):Hsu Tien 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謝海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權德輿中唐生平及交遊文論觀點古文運動文學Quan De yumid-Tang dynastylife story and friendsancient literature movementorigins of his idea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
本論文加上章節注釋,約二十四萬五仟字。共分為八章,以權德輿的生平背景與詩文為主軸,作為研究之對象與內涵。以下為論文摘要:
第一章為緒論,分別討論研究旨趣與動機、研究方法、前人研究成果以及《權載之文集》版本之研究,並將各版本所收錄之文章篇數作一表格比較。
第二章是權德輿的生平考述,分為二節,第一節是探討權德輿的生平,並附上生平簡表及家族世系表,將其官職,作品等作簡要之介紹。第二節論權德輿的交遊,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寓居三吳,讀書游學階段:這時的朋友以父執輩亦師亦友的梁肅、獨孤及等人為主;二是入幕淮南,從事江西階段:這時的朋友,如馬正字、崔造、沈既濟、杜兼、許孟容、王仲舒、戴叔倫和其他方外人士等;三是入朝為官,出為藩侯階段:這時大部份交往的對象是政府官員,如韋渠牟、盧邁、賈耽、趙憬、趙宗儒、李融、張薦以及一些請益的後學,如柳宗元、劉禹錫、邱穎、元稹、楊嗣復等。藉由交友對象探討其生平事跡、文學創作之背景與其雙方情誼。
第三章為權德輿的詩賦內容之探究,分成兩節,第一節為賦,雖然權德輿留下的賦作只有三首,卻很有特色。其中一首和當時通行的詠物賦體並二致,但有兩首用以贈別,詩賦贈別原本就十分平常,然而在當時並不多,因此權德輿在流行中仍屬創新;第二節為詩,分成八個部份:送別詩、奉和應制詩、酬贈詩、寫景紀行詩、挽歌、寄內詩、飲酒詩、遊戲詩等做進一步之探討。
第四章為權德輿之文章研究,包括其議論文、書記、表、集序、策問、奏議、碑銘、碑誌、祭文、傳狀、諡議等,透過內容分析,配合寫作背景,探討其詩文的內涵與意義。
第五章談論權德輿的詩文特色與文學主張。第一節論其詩文特色,包括:各體兼備,學養深厚;強調君子與士行;反映官場生活與文化;呈現軍隊實際樣貌;關心民生疾苦等。第二節討論權德輿的文學主張,包括:體物導志;尚氣、尚理、有簡、有通;端教化,通諷喻;道德修養與出處進退等,他的文學主張亦明白地表現在他的作品裡。
第六章談論權德輿的詩文與儒釋道之間的關係,分為四節:第一節是論其與儒家之間的關連;第二節談論權德輿與佛教及佛教在唐代流行之概況;第三節談論權德輿與道教及唐代之道教;第四節說明權德雖詩文融合三教,但仍以儒家思想為主,這也是當時很普遍的情形,並進一步論析其和儒釋道之關連。
第七章論權德輿之文學地位與評價,分為四節,第一節論權德輿與古文運動。第二節談論權德輿與科舉,第三章論其在科場上的地位與影響;第四章談論當代與後人的評價。
第八章為結論。綜合前面各章內容,並指出研究成果及其限制,更進一步衍申至未來之發展方向。
權德輿作品之所以在當代受到很大的關注,是因為唐代的社會背景、他本身之身份、以及科舉考試的形式、溫卷風氣的盛行等,讓三次典貢舉的他能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並有足夠的影響力,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做一些改變。他的詩文以酬贈、唱和、墓誌、贈序、祭文等應用類文章為大宗,寬宏雅正,四平八穩且富有文采,有非常重要的典範作用。他的文章內容與形式都很豐富,也能反應當時某些社會與政治情勢,因此,透過本文的探討,發現權德輿的確是一位有影響力之政治家、文學家,他也是古文運動中承先啟後的行動者,是新風氣的建設者,也因為這樣,他在文學與歷史中的地位,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附錄 參考文獻資料
按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一) 古籍
漢‧于吉《太 平 經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梁•鍾嶸:《詩品》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梁•蕭統編:《文選》台北,正中書局,1971。
後晉•劉煦:《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70。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 四庫備要 中華書局版。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 四部叢刊 台北,商務出版社,1965。
唐•權德輿《新刊權載之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唐•權德輿《權文公集》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1997。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台北,藝文,1966。
唐•李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台北,華正,1980。
唐•釋皎然:《詩式》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司空圖:《詩品》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梁•劉勰:《文心雕龍》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1986。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校箋:《白居易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劉禹錫著,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林寶:《元和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4。
唐•皎然:《畫上人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據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重印,上海書店。
宋•朱熹:《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62。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0。
宋•張敦頤編:《六朝事跡編類》台北,廣文書局,1970。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正生書局。1973。
宋•王讜:《唐語林》台北,世界書局,1975。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商務書局,1978。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溥:《唐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1983。
宋•李昉:《文苑英華》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1983。
宋•盧憲:《嘉定鎮江志》北市,成文書局,1983。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書店,1984。
宋•陳彭年:《貢舉敘略》台北,中華書局,1985。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1973。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明•高棅:《唐詩品彙》台北:學海書局,1983。
明•馮夢禎:《歷代貢舉志》台北,中華書局,1985。
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文體序說三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
清聖祖敕撰:《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台北,啓明書局,1961。
清•楊紹和:《楹書隅錄》台北,廣文書局,1967。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
清•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尚君輯校:《欽定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2。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二)近代專書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上海,商務,1948。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56。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台北,清水商行印刷工廠,1957。
王士菁:《唐代詩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岑仲勉:《唐史餘瀋》北京,中華書局,1960。
岑仲勉:《唐人行第錄》北京,中華書局,1963。
卞孝萱:《劉禹錫年譜》上海,中華書局,1963。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莫伯驥:《五十萬卷樓藏書目》台北,廣文書局,1967
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70。
王壽南:《唐代宦官權勢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1。new window
翁方綱:《石洲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2。
侯紹文:《唐宋考試制度史》 台北,商務,1973。
劉伯驥:《唐代政教史》台北,中華書局,1974。
沈任遠:《隋唐政治制度》台北,商務印書館書局,1977。
章群:《唐史》台北,華岡出版公司。1978。
岑仲勉:《唐人行第錄》(外三種)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台北,大化書局,1978。new window
蔣伯潛:《文體論纂要》台北,正中書局,1979。
程千帆:《唐代進士與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葉德輝:《郋園讀書志》台北,明文書局,1980。
陸時雍輯:《唐詩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2。
任半塘:《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增訂版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
萬曼:《唐詩敘錄》 台北,明文書局,1982。
陳伯海,朱易安:《唐詩書錄》上海,齊魯書社。1982。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台北,東大,1984。new window
陳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台北,眾文,1985。
張修容:《中唐樂府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郁賢皓:《唐刺史考》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處編:《千唐誌齋藏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林天蔚:《隋唐史新論》台北,東華書局,1989。
葛兆光:《道教與中華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平岡武夫編:《唐代的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吳汝煜,胡可先:《全唐詩人名考》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
田廷柱:《隋唐士族》,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冊,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台北,文津,1991。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new window
蔣寅:《大歷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王士菁:《唐代文學史略》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李浩:《唐詩美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1993。
方元珍:《王荊公散文研究》台北,文史哲,1993。new window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張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黃兆漢:《道教與文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許總:《唐詩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霍旭東:《權德輿詩集》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沈重等:《唐代名人科舉考卷譯評》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寧欣:《唐代選官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謝海平:《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高雄,麗文,1996。
吳湘洲:《中唐詩文新變》台北,商鼎,1996。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余恕誠:《唐詩風貌》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傅璇琮,李一飛,陶敏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遼海出版社,1998。
薛鳳昌:《文體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德)奧特弗利德.赫費著,龐學銓等譯:《政治的正義性》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葉德輝:《書林淸話》湖南,岳麓書社,1999。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王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李 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吳功正:《唐代美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台北,文津,1999。
湯一介:《佛教與中華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郁賢皓,陶敏:《唐代文史考論》台北,洪葉文化,1999。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安黴,安黴大學出版社,2000。
尚永亮、李乃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台北,文津,2000。
毛蕾:《唐代翰林學士》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黃端陽:《文心雕龍樞紐論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2000。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緣: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1。
龔鵬程:《唐代思潮》上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2001。
黃永年:《唐史史料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張岱年主編:《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于明詮:《墓志10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傅紹良:《唐代諫議制度與文人》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郁賢皓,胡可先:《唐九卿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張安祖:《唐代文學散論》北京,三聯出版社,2004。
孫昌武:《詩苑仙蹤:詩歌與神仙信仰》河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張再林:《唐宋士風與詞風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蕭瑞麟:《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的質性研究》台北,台灣培生教育,2006。



(三) 學位論文

金時俊:《權德輿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4。
蔡芳定:《唐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80。new window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new window
劉醇鑫:《唐代後期儒學的新發展》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李珠海:《唐代序文研究》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陳雅賢:《唐代干謁詩文研究》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1998。
簡有儀:《蔣士銓及其詩文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new window
簡貴雀:《姚合詩及其極玄集研究》國立高師大國文系博士論文,2000。
李珠海:《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許恬怡:《權德輿生平及其詩歌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new window
嚴國榮:《權德輿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
王相區 :《權德輿詩歌藝術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四) 期刊論文

河內昭圓:〈權德輿の贈婦詩について〉《大谷學報》1983,63卷2號。45-59頁。
河內昭圓:〈權德輿と佛教(1)〉《文藝論叢》20號,1983。25-36頁。
李文衡:〈權德輿文藝觀淺論〉《文學評論叢刊》18輯,1983。288-309頁。
何寄澎:〈簡論唐代古文運動中的文學集團〉《古典文學》,第六集,1984,十二月。
植木久行:〈唐代作家新疑年錄(1)〉《文經論叢》1988,23卷。95-140頁。
吳汝煜:〈權德輿詩人名考證〉《西北師大學報》1989,第5期。15-22頁。
劉國瑛:〈大歷十才子的心態與詩歌創作〉《求索》,1990年第5期。95-99頁。
中原健二:〈權德輿年譜初稿〉《西北大學學報》1993,第4期。68-78頁。
植木久行:〈唐代作家新疑年錄(6)〉《文經論叢》1993,28卷。95-140頁。
霍旭東:〈權德輿和他的詩歌創作〉《社科縱橫》1994,第4期。40-44頁。
郭廣偉:〈權德輿年譜簡編〉《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第3期。76-81頁。
蔣寅:〈權德輿與貞元後期詩風〉《唐代文學研究》1995,第五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炳輝:〈唐人風格論〉《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第一期。63—71頁。
許總:〈論貞元士風與詩風〉《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5,12月。1-7頁。
郝潤華:〈權德輿在中唐詩壇上的地位--兼評《權德輿詩集》〉《社科縱橫》1996,第6 期。55-57頁。
蕭平學:〈唐代國勢與士風轉變〉《南昌大學學報》,1996年6月。82-86頁。
張寶三:〈權德輿〈明經策問•毛詩問〉論考〉《台大中文學報》,第八期。1996、4月。頁105—150new window
吳相洲:〈文以明道和中唐文的新變〉《文學評論》,1996年,第五期
嚴國榮:〈權德輿生平與交游考略〉《唐都學刊》1997,第4期。26-31頁。
石雲濤:〈唐代幕府辟署制之認識〉《許昌師專學報》1997,第一期92-97頁。
嚴國榮:〈權德輿與古文運動—兼論權德輿的文論主張〉《唐都學刊》1998,第4期。10-14頁。
段承校:〈論權德輿的早期交游及其詩歌創作〉《江蘇文史研究》,1999年第三期,12-17頁。
段承校:〈權德輿與韓愈關係探微〉《南京師大學報》,2000年 7月,第三期。46-51頁。
段承校:〈試論皎然詩學對權德輿詩論及詩作的影響〉《南京師大學報》,2000,9月,第五期。106-111頁。
戴偉華:〈唐代文學與幕府關係的研究〉《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0,第2期 64-68頁。
岡本洋之介:〈權德輿の初任官〉《中國言語文化研究》1號,2001。84-95頁。
王紅霞:〈論權德輿的儒釋道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第二期。38-61頁。
雷恩海:〈走向貞元文壇宗主地位的階梯:權德輿的家世背景及學術淵源考察〉《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9卷4期。67-70頁。
王紅霞,王德源:〈試論權德輿的古文創作〉《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第11期。45-58頁。
嚴國榮:〈權德輿詩歌「承中有變」的歷史功績〉《北京大學學報》2003, 40卷3期。75-82頁。
岩崎日出男:〈唐大興善寺故大弘教大辯正三藏和尚影堂碣銘并序--について:その史料的位置付けと價值を中心として〉《東洋の思想と宗教》21號,2004,25-43頁。
岡本洋之介:〈出處の意識について:權德輿の場合〉《中國言語文化研究》5號,2005。1-24頁。
王德源:〈論權德輿的碑志散文〉《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6,第五期。49-72頁。
胡遂,熊英:〈權德輿詩歌創作與馬祖洪州禪〉《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第04期。38-62頁。
陳彝秋:〈權德輿對楚騷的接受與中唐文學思想的變遷〉《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第02期。25-43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