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古文運動先驅者及其散文研究:以蕭穎士、李華、賈至、元結為主
作者:趙殷尚
作者(外文):Cho, Eun-Sang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呂正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唐代古文運動散文蕭穎士李華賈至元結Tang DynastyFu Ku MovementProse worksXiao Ying-ShiLi HuaJia ZhiYuan Ji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4
到目前為止,學者有關唐代古文運動的研究,通常致力於兩個方面:第一,以韓愈、柳宗元為主線探討唐代古文運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以及成功因素等等;第二,研究唐代文人與作品時順便對他們的古文創作及其與古文運動的關係進行「兼論式」的討論。這種「韓柳中心的研究」及「兼論式的研究」,當然已經贏得了不少學者的肯定及其預期成果,但因其對瞭解整個古文運動的發展過程,似乎不夠充足。因此,我個人認為,以韓柳以外的唐代古文家為主探討唐代古文運動的發展過程及其性質,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然而,韓柳以外參與古文運動者不僅甚多,並其創作量極豐,如果要做一全盤性的考量與研究,恐怕不是我個人的時間與能力所容許,而且很容易失之於空泛。因此,本論文選擇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及其散文作為研究對象,尤其是在先驅者當中比較引人矚目的古文家,即蕭穎士、李華、元結、賈至等四人,作為本論文的研究範圍。
本論文的重點主要在於:一,再現初期唐代古文運動的發展過程;二,探討古文創作與唐代政治的關係;三,論述先驅者的文學批評與主張;四,證明先驅者對文體改革的貢獻。
經由本論文的討論獲知:一,先驅者家學與交遊乃是組成古文集團的主要原因;二,以安史之亂為分界點,唐代古文運動的推動力量則由蕭穎士、李華轉移至賈至與元結;三,安史之亂對先驅者的散體文創作並無造成太大的影響,唯在內容方面影響了些;四,先驅者不僅提倡文章上的復古,還要求政治上的復古;五,先驅者所作的山水遊記、山水銘文、廳壁記、雜文等文體直接影響韓愈與柳宗元,遂成了唐代古文運動上成功的文體之一。
最後,本論文還指出:一,唐代古文運動或許也可作為民族融合的過程之一;二,先驅者文集的散佚乃是他們不被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說明:
(一) 本書目中文著作依書目或作者姓名之筆畫順序排列;日文著作則依作者姓氏之筆畫順序排入。
(二) 中文著作中,清代(含)以前著作因一向多以書名為人所熟知,今均以書名為排列依據。民國以來的著作則主要以作者姓名為排列依據;僅有少數以書名為人所熟知者準清以前著作之例,依書名排列。
一、古籍部分
《二十二史劄記》,清‧趙翼,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
《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出版社,民國68年版。
《子略》,宋‧高似孫,《四部備要》,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中華古今注》,五代‧馬縞,《古今注等六部合訂本》,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說》,隋‧王通,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4年版。
《元次山集》,唐‧元結、孫望編,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再版。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
《太平廣記》,宋‧李昉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0年版。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
《少室山房筆叢》,明‧胡應麟,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2年4月版。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3年9月版。
《文苑英華》,宋‧李昉等奉敕編 ,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
《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明‧吳納、徐師曾,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台北:藝文出版社,民國52年版。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
《王右丞集箋注》,唐‧王維、清‧趙殿成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6年5月臺一版。
《古今圖書集成》,清‧蔣廷錫等奉敕纂,台北:文星出版社,民國53年版。
《史記三家注》,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版。
《史通》,唐‧劉知幾撰、趙呂甫校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永瑢等撰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5月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全唐書》,清‧董誥,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北京第3次印刷版。
《全唐詩(增訂本)》,清‧彭定求等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0月版。
《杜詩鏡銓》,唐‧杜甫、清‧楊倫箋注,台北:華正書局,1976年版。
《直齋書錄解題》,宋‧陳振孫,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5年版。
《金石萃編》,清‧王昶,《石刻史料叢書甲編之六》,台北:藝文出版社,民國55年版。
《封氏聞見記》,唐‧封演,《古今注等六部合訂本》,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柳河東全集》,唐‧柳宗元,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7年版。
《貞觀政要》,唐‧吳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大詔令集》,宋‧宋敏求,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版。
《唐文粹》,宋‧姚鉉,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1年版。
《唐兩京城坊考》,清‧徐松,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版。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清‧勞格、趙鉞著,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
《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清‧勞格、趙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唐會要》,宋‧王溥,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版。
《唐詩紀事》,宋‧計有功,上海:中華書局,1965年版。
《容齋隨筆》,宋‧洪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海日樓札叢》,清‧沈曾植,台北:河洛圖書公司,民國64年版。
《郡齋讀書志》,宋‧晁公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版。
《國語集解》,清‧徐元誥撰,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版。
《崇文總目》,宋 ‧王堯臣等編,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版。
《通志》,宋‧鄭樵,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版。
《野鴻詩的》,清‧黃子雲,《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版。
《陳子昂集》,唐‧陳子昂,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
《陸士衡文集》,晉‧陸機,《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登科記考》,清‧徐松,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詩源辯體》,明‧許學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編,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說文解字》,漢‧許慎撰,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版。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廣川書跋》,宋‧董逌撰,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版。
《廣韻(宋本)》,宋‧陳彭年等重修,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5年7月版。
《歐陽修全集》,宋‧歐陽修,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0年4月版。
《諸子集成》,香港:中華書局,1978年8月港一版。
《蕭穎士集》,唐‧蕭穎士,《四部分類叢書集成‧常州先哲遺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版。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釋名》,漢‧劉熙,台北:育民出版社,民國59年版。
二、近人著作
(專著)
丁如明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王元化,《文學沈思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王秋傑,《陸機及其詩賦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5月。
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貳):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王夢鷗等,《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1。
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史墨卿,《岑參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2月二版。
安旗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版。
朱世英等著,《中國散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朱洪國,《中國駢文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台北:幼獅文化,民國81年8月。new window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吳樹平、吳寧歐等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洛陽卷第十一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吳興人,《中國雜文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12月版。
岑仲勉,《金石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外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岑仲勉,《唐人行第錄(外三種)》,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岑仲勉,《唐史餘瀋》,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
岑仲勉,《唐集質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new window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5月版。
李曰剛,《文心雕龍斟詮》,台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
李建崑,《元次山之生平及其文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5月。
李炳海,《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97年。
李珠海,《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杜曉勤,《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台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4年9月。
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周明,《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銘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紹良總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周勛初,《高適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屈守元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邵傳烈,《中國雜文史》,上海:上海文藝,1991年。
邱燮友,《古文運動史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民國48年6月。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6月。
胡雲翼,《中國文學史》,上海:北新書局,一九三一年(第五版)。
范文蘭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郁沅、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郁賢皓,《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6月。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郁賢皓、陶敏,《唐代文史考論》,台北:洪葉文化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孫望,《元次山年譜》,台北: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孫望,《蝸叟雜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孫望、郁賢皓主編,《唐代文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祝尚書箋注,《盧照鄰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馬儀芸,《唐代古文運動背景探討》,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六月。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高步瀛,《唐宋文舉要》,台北:宏業出版社,民國62年。
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台灣:中華書局,民國59年。
張啟成、徐達等譯注,《文選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9月。
張躍,《唐代後期儒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頁7。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6年10月。
梁啟超,《圖書大辭典》,台北:中華書局,1958年版。
莫道才,《駢文通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莫道才,《駢文觀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郭中翰,《中唐梁肅(七五三∼七九三):大曆、貞元間的文章中興和性命之學》,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7月30日第三版。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幼石,《韓柳歐蘇古文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5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再版。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
陳國燦、劉健明主編,《全唐文職官叢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9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版。
陳登原,《國史舊聞‧第二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陳雄根校點,《廣雅疏證》,香港:中文大學,1977年版。
陳蘭村等著,《中國古典傳記論稿》,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2月。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12月。
喬象鍾、陳鐵民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馮書耕、金仞千合著,《古文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年。
黃春貴,《唐代古文運動探究》,台北:八德文化教育,1992年6月2版。
黃麗容,《元結散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楊文雄,《詩佛王維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年2月。new window
楊承祖,《元結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10月。new window
楊承祖,《張九齡年譜(附論五種)》,台北:台大文學院,1964年。
萬曼,《唐集敘錄》,台北:明文書局,頁1988年6月版。
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3年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9年9月二刷。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詹鍈編著,《李白詩文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版。
褚斌杰,《古代中國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new window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香港:商務印書館,1958年11月。
劉師培,《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劉國盈,《唐代古文運動論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開揚箋注,《高適詩集編年箋注(附高適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劉操南、平慧善選注,《古代游記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歐文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潘呂棋昌,《唐代古文家家學傳承探究》,自印本(將由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潘呂棋昌,《蕭穎士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7月2次印刷。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
鄭在瀛,《六朝文論講疏》,台北:萬卷樓圖書,民國84年5月。
魯迅,《魯迅文集全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5年。
蕭淑貞,《李遐叔及其作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民國77年。
錢冬父,《唐宋古文運動》,台北:萬卷樓圖書,1991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霍松林主編,《全國唐詩討論會論文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韓理洲,《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10月。
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羅宗強,《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8月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79年2月。
羅庸,《唐陳子昂先生伯玉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著集目》,台北,學生,民國68年。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羅聯添,《唐代四家詩文論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
羅聯添,《唐代詩文六家年譜》,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譚優學,《唐詩人行年考(緒編)》,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36),台北:中央研究院,1956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83),台北:中央研究院,1985年。
(單篇及期刊論文)
尹仲文,〈李華卒年考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2期。
卞孝萱,〈關於劉禹錫的氏族籍貫問題〉,《南開大學學報》,1977年第3期。
戶崎哲彥,〈略論唐代古文運動的第二階段〉,《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
方介,〈元結的聖人觀〉,《故宮學術季刊》,16卷3期,民國88年春。new window
方介,〈李華的聖人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二期(民國88年3月)。new window
方介,〈韓、柳交誼與相互影響〉,《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3卷第1期(民國83年6月)。
毛漢光,〈隋唐政權中的蘭陵蕭氏〉,《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王更生,〈唐宋散文作家與古文運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王恆餘,〈論語雍也第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淺釋〉,《孔孟月刊》,第31卷第2期(總號362期),1992年10月。new window
王基倫,〈孫逖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5卷第1期,1986年6月。
王啟興,〈評元結的復古主義詩論〉,《武漢大學學報》,1986年3期(總73號),1986年5月。
王祥,〈初、盛唐文的演變與古文運動〉,《文學遺產》,1987年,第1期。
王運熙,〈元結《篋中集》和唐代中期詩歌的復古潮流〉,《復旦學報》,1978年2期。
王運熙,〈試論唐傳奇與古文運動的關係〉,《文學遺產選集》,三輯。
伍錦仁,〈隋唐之文學復古運動〉,《香港大學中文學會》,1957、58年會刊,1958年。
朱迎平,〈唐代古文家開拓散文體裁的貢獻〉,《文學遺產》,1990年第一號。
池田溫,〈蕭穎士招聘は新羅か日本か〉,《榎博士松壽紀念東洋史論叢》,日本:汲古書院,1988年11月11日。
何寄澎,〈簡論唐代古文運動中的文學集團〉,《古典文學》,第六集,台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12月。
吳企明,〈賈至當字幼幾〉,《唐音質疑錄》,上海︰上海出版社,1985年。
吳相洲,〈文以明道和中唐文的新變〉,《文學評論》,1996年,第一期。
岑仲勉,〈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附於《全唐文》,台北:大化書局,1987年版。new window
李少雍,〈劉知幾與古文運動〉,《文學評論》,1990年第一期。
李少儒,〈壯懷筆墨:唐代李華〈弔古戰場文〉與現代羅門《麥堅利堡》聯展〉,《亞洲華文作家雜誌》,39期,民國82年12月。
李建崑,〈元結詩試論〉,《文史學報 (中興大學)》,第16期,民國75年3月。new window
李炳南,〈元結與柳宗元山水文學的比較〉,《國立屏東商專學報》,第1期,民國82年1月。
李哲夫、李廣福,〈略論李林甫〉,《人文雜誌》,1982年4期(總18期)。
李嘉言,〈韓愈復古運動的新探究〉,《李嘉言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慕如,〈學仕官名類釋:王之渙、李白、杜甫、岑參、元結、韋應物、韓愈、白居易、柳宗元、賈島、杜牧、李商隱、溫庭筠〉,《今日中國》,113期,民國69年9月。
李學乾,〈元結墓聯試析〉,《中州今古》,199?年4期(總76期)
汪晚香,〈李華卒年考〉,《湖北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宗夏,〈唐代古文運動及韓柳的散文〉,《語文戰線》,1979年3期,杭州。
尚逵齋,〈古文運動的源委〉,台北《建設》,8卷12期,民國49年5月。
屈光,〈盛唐李蕭古文集團及其與中唐韓柳集團的關係〉,《文學遺產》,1987年,第4期。
林文月,〈陸機的擬古詩〉,《幼獅學誌》,第20卷第3期。
林田慎之助,〈唐代古文運動的形成過程〉,《中國中世文學評論史》,日本東京:創文社,昭和五十四年。
金中樞,〈宋代古文運動之發展研究〉,《新亞學報》,第五卷第二期,香港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1963年8月1日。new window
金濤聲,〈李翱集版本源流考辨〉,《唐代文學研究》,四輯。
俞紀東,〈李華和他的〈弔古戰場文〉〉,《唐代文學論叢》,5期,1984年4月。
俞紀東,〈蕭穎士事蹟考〉,《中華文史論叢》,26輯,1983年2期。
姜光斗,〈李華卒年補正〉,《文學遺產》,1991年1期。
姜光斗,〈李華蕭穎士生卒年新考〉,《文學遺產》,1990年3期。
姚奠中,〈柳宗元的文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一期,1979年12月。
施逢雨,〈李白生平考索(下)〉,《清華學報》,新二十四卷第一期,1994年3月。new window
柯慶明,〈從韓柳文論唐代古文運動的美學意義〉,《第一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1989年new window
胡如雷,〈門閥士族興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歷史論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凍國棟,〈讀李華〈與外孫崔氏二孩書〉論唐前期風俗〉,《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3期(總218期)。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淺議〉,《唐代文學論叢》,總第三集。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與佛教〉,《文學遺產》,1982年3期,1982年9月。
孫昌武,〈盛唐散文及其歷史地位〉,《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4期。
孫昌武,〈讀元結文札記〉,《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3期。
孫風熊,〈試論唐代古文運動與文學語言的創新〉,《北方論叢》,1986年1期(總75號),1986年1月。
殷士友,〈論唐代古文運動中的兩軍對壘〉,《天津師範學報》,1975年2期。
馬積高,〈論柳宗元對唐代古文運動的貢獻:兼論唐代古文運動〉,《古典文學論文選》,湖南古典文學研究會編,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高明士,〈唐代私學的發展〉,《台大文史哲學報》,第二十期。new window
高林廣、李錦超,〈元結與「新樂府」運動〉,《語文學刊》,第3期總第113期。
梅新林,〈元結與皎然:中唐詩歌夏興的南北先導〉,《浙江學刊》,1995年第2期(總第091期)。
笠征、張少康,〈唐代古文理論和韓愈柳宗元的文學思想〉,《福岡大學人文論叢》,25卷4期(總99號),1994年3月。
許總,〈論元結及《篋中集》詩人的人生態度、文學思想與創作傾向〉,《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085期),1996年。
郭紹虞,〈試論「古文運動」──兼談從文筆之分到詩文之分的關鍵〉,《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預衡,〈簡說唐代文章之變遷〉,《文學遺產》,1988年4期。
郭廣偉,〈劉禹錫氏族考辨〉,《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
郭蘭成,〈批判文學史上的尊儒反法思潮,試論唐代古文運動〉,《學習與批判》,1975年,第8期。
陳平原,〈唐宋古文家的文體實踐〉,《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第六期。
陳志信,〈從文以載道到文道合一〉,《鵝湖月刊》,總號第二八一。new window
陳長義,〈在復古文學觀影響下的唐代小說理論〉,《唐代文學研究》,四輯,1983年11月。
陳弱水,〈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新史學》,五卷一期,1994年3月。new window
陳寅恪,〈論韓愈〉,《中國古典散文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陳啟佑,〈元結山水小品文探討〉,《古典文學》,第八集,1986年4月。
陳啟佑,〈元結與柳宗元〉,《古典文學》,14期,民國86年5月。
陳紹唐,〈唐代古文運動和集部之學的確立〉,《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浸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4月。
陳鐵民,〈李華事蹟考〉,《文獻》,46期,1990年10月。
陳鐵民,〈蕭穎士繫年考證〉,《文史》,第37輯,1993年2月1日。
陸聯星,〈淺論唐代的散文革新運動〉,《淮北煤師院學報》,1979年創刊號。
陶敏,〈《唐人行第錄》正補〉,《文史》,第31輯(1988年11月)。
勞格,〈讀《全唐文》札記〉,附於《全唐文》,台北:大化書局,1987年版。
喬長阜,〈蕭穎士事跡繫年考辨〉,《江南學院學報》,第15卷第3期(2000年9月)。
程千帆,〈韓愈以文為詩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一期,1979年12月。
黃敏枝,〈從開元天寶社會的積富看長安生活的奢華〉,《成大歷史學報》,二期,民國64年7月。new window
黃錦堂,〈唐代的文學革新〉,台北《建設》,10卷8期,民國51年1月。
楊承祖,〈元結交遊考〉,《書目季刊》,13卷1期,民國68年6月。
楊承祖,〈元結年譜〉,《淡江學報》,2期,民52年2月。
楊承祖,〈由〈質文論〉與〈先賢論〉論李華〉,《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2月。new window
楊承祖,〈李華江南服官考〉,《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楊承祖,〈李華繫年考證〉,《東海學報》,33期,1992年6月。new window
楊承祖,〈論唐代文學復古的詩文異趨〉,《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唐代學會,1995年。
楊勇,〈再論韓愈文之體要〉,《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浸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4月。
葛曉音,〈古文成於韓柳的標誌〉,《學術月刊》,1987年,第1期。
趙殷尚,〈唐代古文運動先驅者的江左文學論〉,《中國語文學誌》,第13期,2003年6月。
趙殷尚,〈論韓柳傳記文的產生因素:兼論唐代古文與唐傳奇的關係〉,《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8卷第1期(1999年6月)。將載於由傅璇琮、羅聯添共同主編,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學哲學研究所、中國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共同發行的《當代(近五十年來)中國唐代文學研究論文選》。
劉三富,〈李華の思想と文學〉,《中國文學論集》,第四號,日本九州大學中國文學會。
劉大杰,〈柳宗元及其散文〉,《文學遺產選集》,三輯。
劉大杰,〈韓愈與古文運動〉,《學習與批判》,1976年,第4期。
劉揚忠,〈劉蛻、孫樵與唐代古文運動〉,《唐代文學論叢》,9期,1987年3月。
潘呂棋昌,〈苻載事蹟考述〉,《空大人文學報》,第二輯,1993年2月。new window
潘呂棋昌,〈蕭存事蹟與交遊考述〉,《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2月。new window
蔣凡,〈韓愈柳宗元與唐代古文運動的再評價〉《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一期,1979年12月。
蔣寅,〈戴叔倫年表〉,《古典文獻研究》,88期。
蔡茂松,〈孔子的文質論〉,《歷史學報(成大)》,第17期,1991年6月。new window
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台北:東大圖書,民國67年1月。原載《新亞學報》,3卷1期。new window
錢穆,〈讀姚鉉《唐文粹》〉,《新亞學報》,3卷2期。
謝力,〈李華生平考略〉,《唐代文學研究》,第二輯,1990年10月。
謝幼偉,〈文學與價值:論文以載道〉,《鵝湖月刊》,總號第20期,1977年2月。new window
韓理洲,〈試論中唐兩個文學運動文壇地位不同之原因〉,《古典文學論叢》,第一輯,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8月。
顏瑞芳,〈元結寓言析論〉,《教學與研究》,16期,民國83年6月。
鄺健行,〈杜甫府試下第試說〉,《人文中國學報》,第一期(1995年4月)。new window
羅宗強,〈古文運動何以要到韓、柳出來才開了新局面〉,《唐代文學論叢》,第七輯,1986年1月。
羅宗強,〈唐代古文運動的得與失〉,《道家、道教、古文論談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8月。
羅聯添,〈獨孤及考證〉,《大陸雜誌》,第48卷第3期(民國63年3月)。
顧學頡,〈白居易世系、家族考〉,《文學評論叢刊》,第13輯,198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