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元好問對蘇軾的接受與轉化
作者:蕭豐庭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蘇珊玉博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元好問蘇軾接受通變Hao-Wen YuanShi Suacceptiontongbian (Flexible adaptability to varying situ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9
金代的元好問與北宋的蘇軾,皆為當代經典作家,因兩人都有豐厚的創作實績,作品也一再引起不同世代的讀者、批評者,欣賞傳播與詮解評騭。元好問在文學史上具有傳承蘇軾美學的鮮明特點,早已在金元文人的詩話詞評中標誌而出
;甚至明清以來更是評論元好問接受蘇學的高峰時期。然而此一明顯的接受影響現象,時至今日仍未有學者論述元好問接受蘇軾詩、詞、文的深度與反思。
本論文旨在探究元好問坦白面對深受蘇軾這位經典大家影響時,展現出文人的自信與實際的自成一派,樹立元好問兼具創作與批評的特色。本論文透過接受影響的研究視野,以文獻分析、知人論世、平行比對、分析借鑒的多元方式,深入闡釋元好問接受蘇學的現象。本論文共分六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問題意識、文獻述評,闡釋研究向度、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的方式,所欲達到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元好問接受蘇軾文學觀的因緣」,從金元君主朝臣、學者文士接受蘇軾人格美與文藝美的氛圍下,以及元好問恰巧與蘇軾有相似的生命遭遇,相似的生活涵養。在這外緣內因的因素下,實為元好問接受蘇軾美學的立足點。
第三章「元好問、蘇軾文藝觀點的同與異」,兩人都對自身創作有一套完整理論,相同點在於兩人重視學識積累,並透過實際創作,將才識學問與藝術表能力純熟運用,才能從古人法度中自成一家。元好問不同於蘇軾,是對欣賞者有閱讀素養的要求、詩詞一理的實踐、對碑誌銘詩的內容擴充,以及反對金元文人次韻唱和而刻意逞奇鬥巧。
第四章「元好問詩、詞、文對蘇軾作品的取資與鎔裁」,全方面交叉比對元好問、蘇軾作品,一方面論證元好問接受蘇軾的深廣度;另一方面客觀呈現元好問受前人影響中,呈現百態變化的藝術風貌。
第五章「元好問接受蘇學的因革與開拓」,元好問與蘇軾皆有通變精神,從二人面對陶詩的審美接受,與個別不同的再創作,足證元好問企圖另闢蹊徑。
第六章「結論」,綜論以上各章節,元好問在繼承蘇軾美學的過程中,有自成一家的鮮明詩觀、豐厚詩境。
研究成果為蘇軾、元好問無庸置疑的是在北宋、金元各具特色的經典大家,而元好問作為承襲者的立場,在美學接受史上有著獨樹一幟的歷史定位。
Hao-Wen Yuan of Jin Dynasty and Shi Su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re both classical scholars of their times. Because both had huge creations, their works are also repeatedly enjoyed, propagated, interpreted and evaluated by readers and critic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Hao-Wen Yuan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inherited Su Shi’s distinctiv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tood out among the literati in Jin and Yuan Dynasty, and the discussion concerning Yuan’s inheritance of Su’s style even peaked in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 However, though the influence of style was obvious, up to this date there is no scholar who has an in-depth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of how Hao-Wen Yuan inherited Shi Su’s poetry, verses and article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scholarly confidence of Hao-Wen Yuan when frankly fac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lassic scholar Shi Su, and the faction he established with the features of both creation and criticism. Though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the paper offers insight into the influence of Shi Su on Hao-Wen Yua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understating the scholar and the time he was in, paralle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nd the conten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which describes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literature review, direction and dimension of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scope and limitations, research method, and purpose to achieve.
Chapter two is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Hao-Wen Yuan inherited the concept of Shi Su’s literature". Hao-Wen Yuan lived in an atmosphere of Jin and Yuan Dynasty when emperors, chancellors and scholars accepted the beauty of Shi Su’s personality and literature, and he happened to have a similar life experience and life style with Shi Su. Such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becam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Hao-Wen Yuan’s inheritance of Shi Su’s aesthetics.
Chapter three is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Hao-Wen Yuan’s and Shi Su’s literary point of view". Both of them had a complete set of theories for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similarity is that both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rough their actual creation they perfected the skillful maneuver of knowledge and artistic ability and distinguished themselves from the past. Hao-Wen Yuan was different from Shi Su in that his work requires a certain literacy level of the readers, his practice of the theory of unity of poetry and verses, his expansion of the contents of epitaph poems, as well as his opposition to poets of Jin and Yuan Dynasty who rhymed songs to deliberately boast their distinctions and skills.
Chapter four is "Hao-Wen Yuan’s access to and fusion of Shi Su’s poetry, verses and articles”. On one hand we explor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Hao-Wen Yuan’s inheritance of Shi Su’s work, and on the other hand we objectively present the influence of Hao-Wen Yuan’s predecessors on him which resulted in a varying artistic style.
Chapter five is "Reason for and exploration of Hao-Wen Yuan’s inheritance of Shi Su’s work". Both Hao-Wen Yuan and Shi Su had the spirit of flexible adaptability to varying situation, and from their acceptance of the aesthetics of Tao’s poetry to their respective re-creation, we can confirm that Hao-Wen Yuan attempted to take a different approach.
Chapter six is "Conclusions" which summarizes the chapters above. In his inheritance of Shi Su’s aesthetics, Hao-Wen Yuan created his distinctive poetry style with rich poetic conception.
The research result is that Shi Su and Hao-Wen Yuan were undeniably classic scholars with their own distinctions in Northern Song and Jin Dynasty, and Hao-Wen Yuan as an inheritor ha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aesthetic reception history.
徵引文獻
(古籍以作者年代為序,今人專著依出版年為排列。)

一、元好問文本與其相關研究
(一)元好問文本
《遺山樂府校註》 金.元好問撰、趙永源校註,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6年。
《元好問詩編年校注》 金.元好問著、狄寶心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11年。
《元好問文編年校注》 金.元好問著、狄寶心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12年。
《詞綜》 明.朱彝尊撰,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景刊宋金元明本詞》 清.吳昌綬、陶湘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彊村叢書》 清.朱祖謀校輯,臺北:廣文書局,1970。
《九金人集》 清.吳重熹輯,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元好問全集(增訂本)》 姚奠中編、李正民增訂,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年。

(二)元好問相關研究
《元遺山研究》 續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
《元好問研究》 李長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元好問研究文集》 山西古典文學會-元好問研究會編,山西:山西人
民出版社,1987年。
《元好問研究資料彙編》 紀念元好問800誕辰學術研討會籌備會編,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紀念元好問八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集》 紀念元好問八百年誕辰學術研
討會籌備會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紀念元好問800誕辰文集》 中國元好問學會編,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
《元好問之名節研究》 方滿錦,臺北:天工書局,1997年。
《元好問研究略論》 李正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 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年。
《元好問評傳》 鍾屏蘭,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續夷堅志評注》 李正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元好問年譜新編》 狄寶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研究》 方滿錦,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
《遺山詞研究》 趙永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元好問資料彙編》 孔凡禮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元遺山研究》 趙興勤著,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

二、蘇軾文本與其相關研究
(一)蘇軾文本
《蘇軾文集》 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2004年。
《蘇軾詩集》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2009年。
《蘇軾詞編年箋注》 鄒同慶、王宗堂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蘇軾全集校注》 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石家莊:河北人民
出版社,2010年。

(二)蘇軾相關研究
《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 清.王文誥輯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蘇軾論稿》 王水照,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
《中國蘇軾研究》 中國文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4年。
《蘇軾年譜》 孔凡禮撰,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蘇軾文藝美論》 王啟鵬,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蘇詞接受史研究》 張璟,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

三、專書
(一)金代相關研究
《金元詞史》 黃兆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金代文學史》 詹杭倫,臺北:貫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遼金詩史》 張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金元明清詩詞理論史》 丁放,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金代文學研究》 胡傳志,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金代文學研究》 周惠泉,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new window
《金元詞通論》 陶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中國詩學研究第3輯.遼金詩研究專輯》 胡傳志主編,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4年。
《遼金元文學論稿》 張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
《金代文學家年譜》 王慶生編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金元卷)》 傅璇琮 蔣寅總主編;張晶分卷主編,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金代漢族士人研究》 王德朋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著,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金代散文研究》 王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中國散文通史.宋金元卷》 李真瑜、田南池、房春草著,合肥:安徽教
育出版社,2013 年。
《金代文學編年史》 王慶生編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二)金代詩人專著、總集
《中州集》 金.元好問編、(明)毛晉刊,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3。
《歸潛志》 金.劉祁撰、崔文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
《拙軒集.附詞》 金.王寂撰,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
華書局,1985年。
《滹南遺老集.附續詩集》 金.王若虛撰,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
《閑閑老人滏水文集.附續遺》 金.趙秉文撰,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金詩選》 清.顧奎光選輯、清.陶玉禾参評,本銀町(江
戸:宮商閣,1807年。
《宋金三家詩選》 清.沈德潜辑、清.陳明善校,濟南:齊魯書社,
1983年。
《金文最》 清.張金吾編纂,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全金元詞》 唐圭璋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三)史書、方志類
《三國志集解》 晉.陳壽撰,王德毅、徐芹庭等斷句,臺北:新
文豐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75年。
《新校本梁書附索引》 隋.姚察、唐.魏徵、唐.姚思廉同撰、楊家駱
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
1987年。
《文獻通考》 宋.馬端臨撰,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後漢書集解》 宋.范曄撰,王德毅、徐芹庭等斷句,臺北:新
文豐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75年。
《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 宋.宋祁、歐陽脩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
文書局,1976年。
《三朝北盟會編》 宋.徐夢華撰,收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委員會、
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續編(42)》,
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
1983年。
《新校本金史並附編七種》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
1985年。
《清朝續文獻通考》 清.劉錦澡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
公司1987年。
《清史稿》 清.趙爾巽、柯劭忞等撰、洪北江主編,臺北:
洪氏出版社,1981年。
《正德汝州志》 明.王雄修、承天貴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年,據明正德元
年刻本影印本。
《新校本元史並附編二種》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
1995年。
《河南省.內鄉縣志》 清.寶鼎望纂修,臺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
年。
《南陽縣志》 清.潘守廉修、張嘉謀纂,臺北:成文出版社有
限公司,1986。
《春秋左氏傳》 楊伯峻編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史記會注考證》 瀧川龜太郎著,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0年。
《遼夏金原史徵.金朝卷》 齊木德道爾吉,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四)詩話、詞話類及文學批評
《增訂文心雕龍集校合編》 梁.劉勰撰、林其錟、陳鳳金集校,上海:華東
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詩體明辯》 明.徐師曾纂、明.沈芬、沈騏箋,臺北:廣文
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
《文體明辨序說》 明.徐師曾,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南濠詩話》 明.都穆著,《南濠詩話》,收於(清)鮑廷博輯,
《知不足齋叢書(二)》,臺北:興中書局1964年。
《白雨齋詞話》 清.陳廷焯著,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石洲詩話》 清.翁方綱著,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0
年。
《詞則》 清.陳廷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昭昧詹言》 清.方東樹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年。
《甌北詩話》 清.趙翼撰,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
《原詩》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1998年。
《藝概》 清.劉熙載撰,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
《蕙風詞話》 清.況周頤著、王幼安校訂,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8年。
《清詩話續編》 郭紹虞主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宋元文學史稿》 吳組緗、沈天佑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年。
《談藝錄》 錢鍾書著,臺北: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
年。
《鍾嶸詩品箋證稿》 王叔岷撰,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年。
《談藝錄導讀》 周振甫、冀勤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
《人間詞話》 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2001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2005年。
《詩詞例話》 周振甫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人間詞話之審美觀》 蘇珊玉,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new window
《管錐編》 錢鍾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年。

(五)美學類
《修辭析論》 董季常,臺北:益智書局,1981年。
《美學》 俄.鮑列夫著,喬修業、常謝楓譯,北京:中國
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
《文學的哲思》 曾昭旭,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年。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 王力堅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年。
《中國文學接受史》 尚學鋒等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 (美)哈羅德‧布魯姆、徐文博譯,南
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修辭學》 黃慶萱,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實用修辭學》 黃麗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文學美學與接受研究》 陳文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國古典美學》 曾祖蔭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學與意境》 宗白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人間詞話之審美觀》 蘇珊玉,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new window
《接受詩學》 周聖弘,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中國審美文學命題研究》 詹杭倫,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 鄧新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中國文學的真實觀念》 姜飛著,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
年。

(六)其他
《荀子》 戰國.荀況原著、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譯注,
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陶淵明集校箋》 晉.陶潛著、楊勇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禪月集》 五代.釋貫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韓昌黎詩繫年集釋》 唐.韓愈著、錢仲聯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4年。
《盧仝集》 唐.盧仝,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
局,1985年。
《豫章黃先生文集》 宋.黃庭堅著,收於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
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
年。
《蘇轍集》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北京:中華
書局,1990年。
《太極圖.通書全譯》 宋.周敦頤原著、李申譯註,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
《楚辭補注》 宋.洪興祖撰,臺北:天工書局,2000年。
《范石湖集》 宋.范成大著、富壽蓀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6年。
《全唐文》 清.董誥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永瑢、紀昀等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
份有限公司,1983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永瑢、紀昀等纂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元詩選癸集》 清.顧嗣立修撰、清.席世臣增補,收於遼金元
傳記資料叢刊影印室編著,《遼金元傳記資料叢刊
(第二十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年。
《中國哲學史新編》 馮友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清史列傳》 清國史館原編,收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
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論語〉譯注》 楊伯峻,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8年。
《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褚斌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世說新語箋疏》 余嘉錫編撰,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江西府縣志輯》 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年。
《甫里先生文集》 宋景昌、王立群點校,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6年。
《宋代詩學通論》 周裕鍇著,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97年。
《詞匯》 王寧、鄒曉麗主編;趙學清、鄭振峰、萬藝玲著,
香港:海峰出版社1998年。
《程千帆全集》 程千帆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唐宋詞選注》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2002年。
《續修四庫全書》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2年。
《新編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 王偉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中國思想史》 韋政通著,臺北:水牛出版社,2003年。
《七綴集》 錢鍾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年。
《宋集珍本叢刊》 四川大學古籍所編,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文津閣四庫全書》 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5年。
《新譯古文辭類纂》 黃鈞、彭丙成、葉幼明、劉上生、饒東原注譯,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四部文明:隋唐文明卷》 文懷沙主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唐代和詩研究》 陳鍾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中國古代文學主題學思想研究》 王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
《續丹徒縣志》 收於鳳凰出版社編選,《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
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代詩文集彙編》 《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10年。
《集句詩嬗變研究》 張明華、李曉梨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年。
《中國詩歌傳統及文本研究》 陳致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四、學位論文
(一)臺灣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箋證》 何三本,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1969年。
《元遺山詩研究》 吳美玉,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3年。
《元遺山詩學研究》 陳石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7年。
《元遺山詩析論》 陳志光,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
《遺山樂府析論》 鍾屏蘭,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年。
《元好問及其學術研究》 鍾屏蘭,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new window
年。
《況周頤《蕙風詞話》研究》 林千詩,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年。
《金源詩人元好問(元遺山詩集)用韻考》 楊台福,彰化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翁方綱肌理說研究》 楊淑玲,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元好問別離詩研究》 薛麗萍,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重華《貞一齋詩說》研究》 盧鴻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金詞「吳蔡體」研究》 柯正容,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
《史筆摧殘的文學場域—元好問《中州集》詩史辯證之研究》 呂玨音,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
《元好問亡國後詞作研究》 楊詔閑,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元好問詩詞用韻之研究》 任育萱,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元好問杏花詩研究》 呂素珠,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2010年。
《元好問《續夷堅志》研究》 廖羿鈞,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
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二)大陸
《遺山詞研究》 趙永源,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蘇軾唱和詩》 徐宇春,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
,2006年。
《元好問碑志文研究》 喬芳,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元好問研究三題》 馬詩凱,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7
年。
《遺山樂府與宋詞關係》 黃春梅,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異解輯辯》 郭學敏,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2008年。
《元好問歸隱時期詞作研究》 陳巍,延邊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北宋之後:元好問與中國詩歌傳統》 顏慶餘,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
年。
《元好問唐詩學研究》 孫達,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都穆考論》 王珍珠,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元好問詩歌的接受與傳播研究》 張靜,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
年。
《元好問詩對北宋詩學的繼承與發展》 王會婷,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2010年。
《遺山詞研究三題》 華東方,廣西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年。
《元好問山水詩研究》 張紅雲,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元好問在歷史文獻學上的成就》 李瑞,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翁方綱詩學研究》 唐芸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
文,2011年。

五、期刊論文
(一)臺灣
〈金元之際元好問對於保全中原傳統文化的貢獻〉 姚從吾,《大陸雜誌》
第26卷第6期,1963年,頁69-80。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箋證〉 何三本,《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3
期、第4期,1974年,頁21-30、41-52。
〈惻隱、自由與慈悲:元好問哲思探幽〉 王煜,《哲學與文化》第19卷第
8期,1992年,頁716-736。
〈元好問及其《論詩三十首》〉 李建崑,《文史學報》第23期,1993年,頁new window
43-61。
〈《續夷堅志》探析〉 鍾屏蘭,《屏東師院學報》第11期,1998年,new window
頁213-232。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詩觀論析〉 楊松年,《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2
期,2002年,頁77-102。
〈論韓愈〈聽穎師彈琴〉引發的「聽琴」與「聽琵琶」之爭及其內涵〉
高愼濤、翟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
期,2006年,頁95-106。
〈出門一笑大江橫——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文學解讀:以羅曼‧英加登的理論為中心的探討〉 周益忠,《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1期,2010new window
年,頁1-41。
〈記憶編織與國家印記:《遺山樂府》之身世書寫〉 李德偉,《東海中文學new window
報》,2010年,頁53-76。
〈元好問杜詩學探析〉 徐國能,《清華中文學報》第7期,2012年,new window
頁189-234。
〈「碑」「銘」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I)〉 柯慶明,《清華中文學報》
第9期,2013年,頁47-79。

(二)大陸
〈元遺山散文之探討〉 祝劍韜,《新埔學報》第9期,1984年,頁1-49。〈遺山詩對李杜蘇黃繼承之例析〉 降大任,《名作欣賞》第5期,1986
年,頁32-36。
〈新發現的元曲家杜仁傑史料〉 周郢,《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2004年,
頁85-91。
〈20世紀以來的元好問研究〉 狄寶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6期,
2005年,頁167-173。
〈乞靈白少傅 佳句倘能新——試論元好問對白居易的接受〉 陸巖軍,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
第3期,2007年,頁104-108。
〈元好問的杜詩學〉 赫蘭國,《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9卷第3期,2007年,頁104-108。
〈再論杜甫詩歌對遺山詞風的影響〉 趙永源,《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11卷第2期2009年,頁32-36。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疏鑿〉 曹千里,《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4卷第2期,2010年,頁32-35。
〈元好問論詩絕句闡釋熱點舉隅——以女郎詩、詩囚、心畫心聲為例〉
張靜,《閱江學刊》第5期,2012年,頁
137-142。
〈元好問對辛棄疾其人其詞的接受和學習〉 劉揚忠,《忻州師範學院學報》
第28卷第3期,2012年,頁1-5。
〈元好問的成就與地位〉 狄寶心,《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1
期,2013年,頁1-3。
〈元好問對蘇軾詞的接受〉 李世忠,《貴州文史叢刊》第2期,2013年,
頁93-98。
〈遺山詞融化唐詩發微〉 趙永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
2013年,頁34-38。
〈元好問的文化立場及詞學思想〉 于東欣,《社會科學輯刊》第3期,2014
年,頁182-188。
〈元好問對蘇軾詩歌的繼承與發展〉 孫曉星,《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9
卷第6期,2014年,頁5-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