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蘇軾論畫研究
作者:陳宜政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蘇珊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蘇軾論畫美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4
本文著重研究「蘇軾論畫」,透過蘇軾散見於詩文中的論畫文字進行討論。
第壹章為緒論。主要將蘇軾詩畫相關研究做一查考;其次說明本論文如何將蘇軾論畫文字,以蘇軾立場作為思考起點,並由亞伯拉罕對文藝考察三面向:作者、文本、讀者的方式,思索蘇軾如何論述繪畫理念。
第貳章為蘇軾藝術性靈之蒙養──從三境界析論。藉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人生閱歷三境界論蘇軾藝術性靈之養成,產生蘇軾藝術性靈三境界,並以蘇軾詞作定義之,依次分別為:「獨覺──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堅持──密意難傳,羞容易變,平白地、為伊斷腸」、「頓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參章為蘇軾論畫之主體精神。透過蘇軾對文藝家之評論,以歸納蘇軾所謂創作主體應具備的素養內涵,必須包含:「崇尚真樸」、「專注執著」、「寄興賢哲」。
第肆章為蘇軾論畫之創作理念。蘇軾曾於〈跋宋漢傑畫山〉文中提及¬「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藉此了解蘇軾認為畫家創作理念宜涵蓋:「詩畫一律之思維」、「一觸即覺之靈感」、「物我合一之意境」。
第伍章為蘇軾論畫之鑑賞觀。針對蘇軾作為讀者角度,透過其對所見或他人收藏的歷代繪畫作品進行理解與分析,了解蘇軾鑑賞標準:持平心態──「寓意於物」甚於「留意於物」、觸物興發──「意在筆先,貴有畫態」。
第陸章為結論。對研究成果加以考察,並提出前瞻與展望,以做為未來持續研究之基礎。
This thesis is centred on Su Shi’s perspective of painting, by analyzing relevant texts in his poems and prose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t thoroughly investigates researches on Su Shi’s poems and paintings. It also explains how this thesis analyzes Su’s perspective on painting by referring to Su’s writings on painting, and from Abraham’s three aspects of arts studies: author, text and reader.
The second chapter is on Su Shi’s three stages of developing his sense of art, derived from Wang Guowei’s three stages of life experience in Renjian Cihua. The researcher of this thesis names these three stages from Su’s own poems. They are: “Self-enlightened: As I waited till the end of the music to ask where the music came from, I saw no one but green mountains,” “Persistence: The one-sided love is not understood, a bashful face is easy to change, and so easily and vainly I broke my heart for him” and “Self-realization: As I looked back the lonely way where I came from, I returned, and there was neither rain nor sunshin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main discussion of Su Shi’s views of painting. From Su’s comments on other artists, this chapter shows Su’s beliefs concerning the spirit of art creation: “worshiping truth and simplicity,” “concentration and persistence” and “inspired by the wisdom of the sag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Su’s ideas of painting creation. In “Ba Song Hanjie Huashan” (“A brief comment on Song Hanjie’s Painting of Mountains”), Su Shi argues that “Watching intellectuals’ paintings is just like appreciating hors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is shows that Su’s ideas of painting include: “a consistent thought for poetry and painting,” “an inspiration coming from the spontaneous feeling” and “the imagery created from a unification of the others and the self.”
The fifth chapter is on how Su appreciates paintings. It aims to understand Su’s standards in appreciating paintings from Su’s own perspective as a spectator, to analyze Su’s understanding or his comments on the others’ collections. Su’s standards are a fair perspective: “One should take artworks as temporary possessions and cultural heritages” instead of “personal belongings,” and that inspiration comes from the spontaneous feeling: “the ideas come before the brush pen, and they should present the style of a painting.”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t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一、 古典文獻(依朝代先後排列)
(一) 蘇軾專著
【宋】蘇軾 著、【明】茅維 編、【民國】孔凡禮 點校:《蘇軾文集》(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重印
【宋】蘇軾 著、【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著集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宋】蘇軾 著、【清】王文誥 輯註、【民國】孔凡禮 點校:《蘇軾詩集》(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重印
【宋】蘇軾 著、【民國】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註》(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蘇軾 著,【清】馮應榴 輯註、【民國】黃任軻、朱懷春 點校:《蘇軾詩集合注》(全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蘇軾:《蘇氏易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古籍資料
【周】莊周:《莊子》,清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周】《周禮・儀禮・禮記》,陳戍國 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
【漢】許慎 著、【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6年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晉】陶淵明:《陶淵明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劉宋】劉義慶 撰、【梁】劉孝標 注:《世說新語》,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0年
【梁・陳】劉勰:《文心雕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梁】釋僧祐:《釋迦譜》,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
【唐】杜甫 著、【清】仇兆鰲 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詩全集》,《唐詩百家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黃庭堅:《山谷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上海:上海遠東,2011年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舊鈔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張方平:《樂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影印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清嘉慶間南吳氏聽堂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朱弁:《曲洧舊聞》,明萬曆間刊寶顏堂秘笈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明萬曆間會稽商氏刊稗海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清康熙間振鷺堂重編補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曾慥:《高齋漫錄》,影印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葉寘:《愛日齋叢鈔》,影印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舊鈔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舊鈔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藍格舊鈔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明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張炎 編:《詞源》,清咸豐三年南海伍氏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沈括:《新校正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1975年
【宋】蘇轍:《欒城集》,明嘉靖二十年蜀藩刊本,影印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舊鈔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費袞:《梁谿漫志》,舊鈔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吳子良:《林下偶談》,鈔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陳錄 編:《善誘文》,明末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明嘉靖甲辰雲間陸氏儼山書院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清光緒壬午嶺南芸林仙館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佚名:《瑞桂堂暇錄》,藍格舊鈔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釋洪惠:《冷齋夜話》,明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舊鈔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宋】郎曄 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宋】董逌:《廣川畫跋》,台北:台灣商務,1966年
【宋】羅願:《爾雅翼》,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脫脫:《宋史》,明成化十六年兩廣巡撫朱英刊嘉靖間南監修補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元】楊維楨:《東維子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明】商輅:《續資治通鑑綱目》,明萬曆庚子蘇州知府朱元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明】曹學佺:《名勝志》,明萬曆間侯官曹氏刊本,影印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明】顧可學(序) 、黃叔度(跋):《合璧事類》,明嘉靖間刻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明】胡應麟:《詩藪》,明崇禎延陵吳國琦等重刊少室山房全集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
【明】徐渭:《徐渭文集》,《徐文長逸稿》,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明】李贄:《焚書》,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清】沈雄:《古今詞話》,影印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明末刻本,台北:國家圖書館
【清】方東樹:《昭味詹言》,台北:廣文書局,1952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清】呂璜《古文緒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石濤:《畫譜》,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台北:大通書局,1979年
【清】劉鶚:《老殘遊記》,台北:遠博出版社,1987
【清】劉熙載:《藝概》,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清】鄒一桂:《小山畫譜》,《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8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1986年
【清】葉燮:《己畦文集》,《中國古典美學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鄭燮:《鄭板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王夫之 等撰、丁福保 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6年
【清】張潮:《幽夢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民國】徐調孚校著《校注人間詞話》,台北:頂淵文化,2001年


二、 現代文獻 (依出版先後排列)
(一) 中文專書
1. 蘇軾相關專著
凌琴如:《蘇軾思想探討》,台北:中華書局,1964年
徐中玉:《論蘇軾的創作經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新華書店發行),1981年
劉乃昌:《蘇軾選集》,山東:齊魯書社,1982年
劉國珺:《蘇軾文藝理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新華書局發行),1984年
張志烈 等:《東坡文論叢》,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年
謝桃坊:《蘇軾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葉嘉瑩:《蘇軾》,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王水照:《蘇軾選集》,台北:萬卷樓,1993年
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楊勝寬 等:《蘇軾人格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曾棗莊、曾濤 編:《蘇詩彙評》(全四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于風:《文同蘇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新華書局發行),1998年
曾棗莊、曾濤 編:《蘇文彙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曾棗莊、曾濤 編:《蘇詞彙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木齋 等:《蘇東坡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董治祥、劉玉芝 等:《鶴兮歸來──蘇東坡在徐州》,中國戲曲出版社,2000年
陳新雄:《東坡詞選析》,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王靜芝、王初慶 等:《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台北:紅葉文化,2001年
吳雪濤 輯錄:《蘇軾交游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黃啟方:《東坡的心靈世界》,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
王洪、張愛東 等:《中國第十二屆蘇軾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陳新雄:《東坡詩選析》,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中漸:《蘇軾書畫藝術與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重印
張惠民、張進:《士心文心:蘇軾文化人格與文藝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戴麗珠:《蘇東坡詩畫合一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王啟鵬:《蘇軾文藝美學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順福 編著:《蘇軾與書畫文獻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 編:《中國蘇軾研究》(一)~(四),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註》 (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
蕭占鵬:《蘇軾禪意詩校注》,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
許外芳:《論蘇軾的藝術哲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
2. 美學相關專著
伍蠡甫 編著:《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出版社,不具出版年月
王朝聞:《美學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朱孟實 譯:《黑格爾美學》,台北:里仁出版社,1981年
丁履譔:《美學新探》,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編:《中國古代美學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
王進祥:《中國美學史資料編選》,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美】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德】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著、朱孟實 譯《美學》( Asthetik),台北:里仁出版社,1983年
呂熒:《呂熒文藝與美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
郭因:《中國古典繪畫美學》,台北:丹青出版社,1986年
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林同華《中國美學史論集》(上)~(下),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6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灣:聯經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王朝聞:《美學概論》,台灣:谷風出版社,1986年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ew window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
【俄】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著、耿濟之 譯:《藝術論》( Chto takoye iskusstvo?),台北:大鴻圖書,1987年
谷風出版社編輯部:《美學的思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漢寶德 等:《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歩》,台北:洪範書局,1987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朱光潛:《談美》,台北:金楓出版社 ,1987年
周來祥:《論中國古典美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劉剛強 輯:《王國維美論文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蔣孔陽:《蔣孔陽美學藝術論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夏放:《美學:苦惱的追求》,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
朱狄:《當代西方美學》,台北:古風出版社,1988年
顧俊:《西方美學名著引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趙士林:《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李澤厚:《美學、哲思、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89年
邵洛羊 主編:《十大畫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敏澤 編:《中國美學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樓昔勇:《普列漢諾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美學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田曼詩:《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美】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 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 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1991年
云告:《從老子到王國維――美的神游》,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年
易杰雄:《康德》,台灣:書泉出版社 ,1991年
張文勛:《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方東美:《生命理想與文化類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2年
潘知常:《中國美學精神》,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
胡經之、王岳川 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台灣:書林出版社,1996年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台灣:三民書局,1996年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德】堯斯(Hans Robert Jauss):《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童慶炳 主編:《現代心理美學》(Moder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s),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陳偉:《中國現代美學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光潛:《談美書簡二種》,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9年
【英】瓦倫汀(Valentine, Charles Wilfred) 著、潘智彪 譯:《實驗審美心理學》(The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of Beauty), 台北:商頂文化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彭鋒:《美學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旭光:《藝術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法:《中國美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胡經之:《文藝美學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蔣述卓 等編:《宋代文藝理論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德】尼采(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著、周國平 譯:《悲劇的誕生》(Geburt der Tragodie),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德】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著、朱光潛 譯:《詩與畫的界線》(Laokoon),台北:駱駝出版社,2001年
【德】尼采(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著、徐鴻榮 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台北:志文出版社,2001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修訂插圖版),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
蔡鍾祥:《美在自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陳良運:《文質彬彬》,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袁濟喜:《和:審美理想之維》,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涂光社:《原創在氣》,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涂光社:《因動成勢》,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袁濟喜:《興:藝術生命的激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汪湧豪:《風骨的意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胡雪罔:《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古風:《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曹順慶、王南:《窮渾與沈郁》,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勞承萬:《審美中介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張法:《文藝與中國現代性》,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賴賢宗:《意境美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new window
劉墨:《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吳中杰 主編:《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上海:上海籍出版社,2003年
宗白華:《意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金元甫 主編:《文藝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鄒華:《20世紀中國美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朱光潛 著、童學潛 改寫:《文藝心理學》,台北:漢湘文化,2003年new window
周憲:《美學是什麼》,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3年
苟至效、陳創生:《從符號的觀點看--一種關於社會文化現象的符號學闡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 編:《文藝美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法】貝爾特朗・維爾熱里(Vergely, Bertrand) 著、李元華 譯:《論痛苦--追尋失去的意義》(La souffrance : recherche du sens perdu),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朱榮志 主編:《中國美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張晶:《美學的延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劉東:《西方的醜學──感性的多元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志榮 主編:《中國美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德】伊瑟爾(Iser, Wolfgang),朱剛、古婷婷、潘玉莎 譯:《怎樣做理論》(How to do theory),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蘇師珊玉:《人間詞話之審美觀》,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
葉朗:《美在意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文哲(Wenzel, Christian Helmu) 著、李淳玲 譯:《康德美學》( An introduction to Kant's aesthetics : core concepts and problems),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3. 文學相關專著
【德】歌德 (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 著【德】愛克曼(Johann Peter Eckermann) 輯錄、朱光潛 譯:《歌德談話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葉維廉:《飲之太和--葉維廉文學論文二集》,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84年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張高評主持:《宋詩與化俗為雅》,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台北:紅葉出版社,1995年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new window
蘇師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張杰:《心靈之約--中國傳統詩學的文化心理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有清:《文藝學論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重印
張高評:《宋詩特色研究》,長春:長春出版社(新華書局經銷),2002年
衣若芬、劉苑如 合編:《世變與創化 : 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 : 唐宋題畫文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路籽敘:《題畫詩》,北京:人民美術社,2008年
4. 藝術相關專著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于安瀾 編:《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new window
陳陵:《繪畫入門與素描入門》,台北:正文出版社,1969年
裴景福:《壯陶閣書畫錄》,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趙博雅:《文學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76年
蔡秋來:《宋代繪畫藝術成就之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美】奧爾德里奇(V.C.):《藝術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台北:丹青有限公司,1981年
【法】羅丹(Rodin, Auguste)口述、葛塞爾(Gsell, Paul)筆記:《羅丹藝術論》(Auguste Rodin's entretiens sur l'art),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1年
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畫史叢書》(一)~(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楊大年:《中國歷代畫論采英》,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海粟:《齊魯談藝術》,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5年
馬奇:《藝術哲學論搞》,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永青:《歷代寫意人物畫欣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出版社,1986年
張安治 等:《歷代畫家評傳》,香港:中華書局,1986年
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潘天壽:《毛筆的常識》,台北:丹青圖書,1986年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出版社,1986年
王向峰:《藝術的審美特性》,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
何新:《藝術現象的符號--文化學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6年
張安治:《中國畫與畫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版社,1986年
王向峰:《藝術的審美特性》,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
劉九洲:《藝術意境概論》,武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俞劍華:《國畫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徐悲鴻:《徐悲鴻藝術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圖書,1987年new window
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8年
夏中義:《藝術鏈》,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吳道文:《藝術的興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高楠:《藝術心理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楊仁愷 主編:《中國書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中國美術簡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new window
黃光男:《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93年
黃光男:《宋代繪畫美學析論》,台北:漢光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李沛:《水墨山水畫創作之研究》,台北:文史出版社,1995年
范瑞華:《中國佛教美術源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6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滄海美術藝術史9,台北:東大書局,1997年
朱玄:《中國山水畫美學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new window
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雄師美術出版社,1998年
【美】列維(Albert William Levi)、史密斯(Ralph A. Smith) 著、王柯平 譯:《藝術教育:批評的必要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袁金塔 編著:《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重印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薛永年主編、邵彥編著:《中國繪畫的歷史與審美鑑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霖燦:《藝術欣賞與人生》,台北:雄獅圖書,2000年
韓林德:《石濤與《畫語錄》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年
薛永年 主編、邵彥 編修:《中國繪畫的歷史與審美鑑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丁寧:《美術心理學》,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
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太宰 編選:《現代藝術札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劉奇俊:《中國歷代畫派新論》,台北:藝術圖書公司,2001年
劉思量:《中國美術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施旭生:《藝術之維》,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
梅墨生:《山水畫述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
鄭午昌(鄭昶):《中國畫學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劉千美:《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文化,2001年new window
劉奇俊:《中國歷代畫派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潘運吉 編著:《元代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許江 主編:《人文藝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
王宏建 主編《藝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何志明、潘運告 編著:《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潘運告 主編:《元代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雲告 編著:《清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法】馬蒂斯(Henri Matisse)、李黎陽 編著:《馬蒂斯論藝》(Matisse on art),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潘天壽:《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上海:中國書畫出版社,2003年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文化,2003年
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修訂插圖版),台北:雄師美術出版社,2003年
周時奮:《石濤畫傳》,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劉墨:《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于安瀾 主編:《畫論叢刊》(一)~(四),台北:華正書局,2004年
【法】程抱一(Cheng, Francoi) 著、涂衛群 畫:《中國詩畫語言研究》(L'écriture poétique chinois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光男:《畫境與化境──繪畫美學與創作》,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編:《品格與意境》,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編:《形神與筆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
王玲娟:《詩畫一律:中國古代山水畫研究》,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8年
張建軍:《中國畫論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葛路:《中國畫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葛路:《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葉子:《中國歷代畫家圖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法】布德爾(Bourdelle, Emile Antoine) 著、嘯聲 譯《布德爾論藝術與生活》(Écrits sur l'art et sur la vie de Antoine Bourdell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英】沃爾特‧佩特(Pater, Walter):《文藝復興》(Renaissance),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葉子:《中國歷代書法家圖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邱振中 主編:《書法與繪畫的相關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5. 其他
伍蠡甫 主編:《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4年
華正人 編輯:《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65年
魯迅:《魯迅全集》(1)~(10),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1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敏澤:《形象、意象、情感》,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錢鍾書:《管錐篇》,台北:書林出版社, 1990年
蔡元培:《蔡元培文集》(1)~(10),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年
蔡志忠 編:《藝術家十句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趙國祥:《心靈的奧秘》,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繼禹 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張立文 主編:《空境──佛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咏吟:《審美與道德的本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Maurice) 著、楊大春 譯:《眼與心》(L'Oeil et l'Esprit),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new window
付長珍:《宋儒境界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余秋雨:《新文化苦旅》,台北:爾雅出版社,2008年
衣若芬:《遊目騁懷 : 文學與美術的互文與再生》,台北:里仁書局,2011年new window
衣若芬:《雲影天光──瀟湘山水之畫意與詩情》,台北:里仁書局,2013年new window
(二) 外文專書
H.Abrams,”The Mirror and the Lamp:Romantic and the Critical Tran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Wolfgang Iser,”The Act of Reading”,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Robert E. Harrist,“Li Kung-Lin and Shan-Chung T’u:A Scholar’s Langdscape”,Ph.D.dissertation,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1987
(三) 學位論文
夏賢李:《金代書法之蘇軾與米芾傳統》,台灣:台灣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
戴伶娟:《蘇軾題畫詩藝術技巧研究》,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台灣: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謝惠芳:《蘇軾題畫文學之研究》,台灣: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4年
劉怡明:《蘇軾淨因院畫記的常理研究》:台灣: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1999年
范如君:《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研究:兼論蘇軾形象與李公麟白描風格的發展》,台灣: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2001年
崔在赫:《蘇軾文藝理論研究》,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new window
薛松華:《蘇軾的思想與文藝觀》,大陸:新疆大學(文藝學),2002年
許外芳:《論蘇軾的藝術哲學》,大陸: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3年
趙玉:《論蘇軾以意為主的藝術審美觀》,大陸: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2003年
林融嬋:《蘇軾超曠情懷與文化關係研究》,台灣: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4年
王浩瀅:《論寫意畫的自由性》,大陸: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2004年
廖學隆:《蘇軾書法藝術研究》,台灣: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new window
楊翠琴:《論蘇軾的曠適人生》,大陸: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5年
劉曉歐:《古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發展的消極影響》,大陸: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2005年
吳文治:《宋代題畫詞總說》,大陸: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5年
蕭寒:《論蘇軾的自然論文藝觀》,大陸:山東大學(文藝學),2005年
李強:《中國繪畫藝術傳神與寫意的美學觀和時代演進》,大陸: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2005年
趙太順:《蘇軾及其書學》,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6年new window
陳芳:《東坡筆下的日常生活情趣--蘇軾日常生活題材詩歌創作初探》,大陸: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6年
庫萬曉:《文同和蘇軾關係研究》,大陸: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6年
曹銀虎:《尚淡--蘇軾書學思想再認識》,大陸: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2006年
唐媛媛:《論文人畫家對自然的關注》,大陸:西南大學(美術學),2006年
劉小寧:《蘇軾題畫詩研究》,大陸:天津師範大學(古典文學),2006年
李放:《蘇軾書法思想研究》,大陸: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2007年
李天讚:《蘇軾詩詞中竹書寫研究》,台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年
張永:《蘇軾書法藝術評介研究》,大陸:山東大學(中國古代史),2007年
盧冠燕:《蘇軾題畫詩類型主題研究》,台灣: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7年
曹英慧:《中國文人畫中的惆悵美--從八大山人的作品談起》,大陸:河北師範大學(美術學),2007年
向阿媚:《蘇軾文藝美學的道教情懷》,大陸:四川大學(中國哲學),2007年
李海軍:《禪與中國山水畫》,大陸: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2007年
鄒建雄:《論蘇軾的「尚意」美學思想》,大陸:四川師範大學(美學),2007年
卜曉娟:《論蘇軾文藝批評的思維方式》,大陸: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2007年
于水森:《論豪放》,大陸:山東師範大學(美學),2007年
杜美玲:《論蘇軾的生命體務及現實價值》,大陸: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7年
劉艷紅:《通感--蘇軾詩意生活的審美心理》,大陸: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7年
金鵬:《宋代文人畫風格的生成及其發展研究》,大陸:武漢理工大學(美術學),2007年
胡秀芬:《從萊辛、蘇軾詩畫觀探析中西不同詩畫的必然性》,大陸:重慶西南大學(美術學),2007年
張維紅:《明代書壇對蘇軾書法的接受研究--以「吳門書家」為例》,大陸: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2007年
鄭清堯:《蘇軾行書藝術之研究》,台灣: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8年
李百容:《蘇軾詩畫通論之藝術精神研究》,台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2年new window
(四) 期刊論文
蘇雪林:〈東坡詩論〉之二,《暢流》45卷8期,1972年6月,頁54~60
蘇雪林:〈東坡詩論〉之五,《暢流》45卷11期,1972年9月,頁12~14
朱靖華:〈前、後〈赤壁賦〉題旨新探〉,《黃岡師專學報》第一期,1983年,頁43
嚴恩紋:〈東坡詩分期之檢討〉,《責善半月刊》二卷一,二期,1941年4月
王士博:〈蘇軾詩論〉,《吉林大學學報》第一期,1981年,頁13~29
王水照:〈論蘇軾創作的發展階段〉,《社會科學戰線》第一期,1984年,頁259~269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89年,頁767~940
盧廷清:寒食帖與蘇軾黃州時期書法,《故宮文物月刊》,1996年,頁100~125new window
衣若芬:〈一樁歷史的公案——「西園雅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 1997年3月 ,頁221~268new window
朱孟庭:論蘇東坡書法美學思想,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學誌》第三期(宋代文化專號),1999年6月,頁263~283new window
許外芳與黃清發:〈真骨傲霜:淺論蘇軾的文化性格內涵〉,大陸:《中洲學刊》第4期,2002年7月,頁75~77
劉瑞明:〈含假「羅漢」、「觀音」的趣難系列詞〉,《語言科學》,2003年7月,頁81~82
尚永亮與洪迎華:〈柳宗元詩歌接受主流及其嬗變--從另一個角度看蘇軾「第一讀者」的地位與作用〉,大陸:《人文雜誌》第6期,2004年,頁92~100
楊勝寬:〈從崇杜到慕陶:論蘇軾人生與藝術的演進〉,大陸:《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頁98~101
陳曉春:〈蘇軾書法美學思想述略〉,大陸:《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3月,頁112~117
韓湖初:〈論蘇軾對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大陸:《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5年8月,頁49~56
劉鋒燾:〈從李煜到蘇軾--「士大夫詞」的繼承和自覺〉,大陸:《文史哲》第5期(總第296期),2006年,頁82~87
王明建與甘恆志:〈論蘇軾詩中有畫論的創作實踐舉隅〉,大陸:《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第31卷(總第128期),2006年,頁105~107
周紅藝〈由感及情到悟:創作一幅中國畫的心理過程〉,《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七卷第一四四期,陝西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07年,頁81
李純瑀:蘇軾黃州記遊詞探討,《中國語文》,2008年,頁63~79
林清鏡:〈象外之象的邂逅--繪畫創作研究〉,台灣:《書畫藝術學刊》5期,2008年2月,頁207~231new window
楊勝寬:〈蘇軾幽默人生的文化個性〉,大陸:《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第200期2008年4月,頁142~148
吳炫:〈論蘇軾的中國式獨立品格〉,大陸:《文藝理論研究》第4期,2008年,頁8~17
劉千美:〈範疇與藝境:文人詩畫美學與藝術價值之反思〉,台灣:《哲學與文化》35卷7期總號410,2008年7月,頁17~36new window
王文捷:〈蘇軾山水詩中自然審美觀探析〉,大陸:《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08年9月,頁146~150
張高評:〈蘇軾題畫詩與意境之拓展〉,台灣:《成大中文學報》22期,2008年10月,頁23~60new window
劉為博:〈《薑齋詩話》對東坡詩的批評〉,台灣:《中國語文》103卷4期總號616,2008年10月,頁27~38
金炫廷:〈明代中後期文人的繪畫收藏活動〉,台灣:《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7期,2008年12月,頁1~43new window
蔡顯良:〈宋代論書詩的主要題材與特色〉,台灣:《書畫藝術學刊》5期,2008年12月,頁139~169new window
張高評:〈蘇軾黃庭堅題畫詩與詩中有畫--以題韓幹、李公麟畫馬詩為例〉,台灣:《興大中文學報》24期,2008年12月,頁1~34new window
李放:〈試論蘇軾的書法作品構成觀〉,大陸:《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9年,頁132~138
陳宣諭:〈蘇軾〈虢國夫人夜遊圖〉賓主章法探析〉,台灣:《崇右學報》15卷1期,2009年5月,頁27~43
蔡志鴻:〈〈蘇東坡突圍〉之後設論述〉,台灣:《國文天地》25卷1期總號289,2009年6月,頁52~55new window
劉竹青與許碧珊:〈何不擇所安,滔滔天下是--由蘇東坡的詩文探索他的超然襟懷〉,台灣:《經國學報》27期,2009年7月,頁1~13
陳葆真:〈中國繪畫研究的過去與現在〉,台灣:《漢學研究通訊》28卷3期總號111,2009年8月,頁1~16new window
陳池瑜:〈現代中國畫的傳統與變革〉,台灣:《書畫藝術學刊》7期,2009年12月,頁27~40new window
余昭玟:〈蘇軾黃州時期的人生轉變與散文創作〉,台灣:《語文教育通訊》,2010年,頁3~9
黃彩勤:〈蘇軾黃州山水詩的心靈世界──歸隱情結的萌生與超曠胸懷的成型〉,台灣:《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010年,頁35~56new window
張瑞君:〈從寒食帖看蘇軾詩書相通的審美需求〉,大陸:《中國書法》總206期,2010年,頁109~110
潘殊閑:〈論宋代蘇軾的文化性格〉,大陸:《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0年3月,頁118~132
趙復泉、甘玲:〈北宋繪畫中的詩畫同一性〉,大陸:《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23 卷第2 期,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2010 年3 月,頁120~122
潘殊閑:〈試論宋人的蘇軾心結〉,大陸:《寧夏社會科學》第3期(總第160期),2010年5月,頁154~160
黃彩勤:〈蘇軾題山水畫詩的題詠內涵與人生觀照〉,台灣:《遠東通識學報》4卷2期總號7,2010年7月,頁57~76new window
趙龍濤:〈蘇軾論書詩簡論〉,台灣:《書畫藝術學刊》9期,2010年12月,頁311~326new window
劉衛林:〈盛唐詩的超越--蘇軾與嚴羽詩學理想追求的比較〉,台灣:《新亞學報》29期,2011年3月,頁305~324new window
潘殊閑與敖慧斌:〈論蘇軾創新意識的形成原因〉,大陸:《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3期,2011年5月,頁109~115
孟憲浦:〈論蘇軾率意為文創作現象的理論蘊含〉,大陸:《學術論壇》第4期(總第243期),2011年,頁85~89
祝開景:〈考證北宋「圓通大師」——兼談「西園雅集」的真實性〉,台灣:《歷史文物》月刊第二十一卷第九期 (No.218) ,2011年9月,頁 30~43new window

三、 學術網站資源(依筆畫順序排列)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
台灣宋史研究網:http://www.ihp.sinica.edu.tw/~twsung/twsung/twsungframe.html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
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
全唐詩檢索系統:http://cls.hs.yz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
宋詩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綜合檢索:http://cls.hs.yzu.edu.tw/qss/BD_srch.htm
唐宋詞全文資料庫:http://cls.hs.yzu.edu.tw/csp/W_DB/index.htm
國立故宮博物院──大觀 北宋書畫:http://tech2.npm.gov.tw/sung/
欽定詞譜: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a1.html
【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www.airitilibrary.com/
詩詞曲典故檢索:http://cls.hs.yzu.edu.tw/orig/q_home.htm
萬芳數據知識服務平台:http://g.wanfangdata.com.hk/
漢典:http://www.zdic.net/
蘇軾文史地理資訊系統:http://cls.hs.yzu.edu.tw/su_shi/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