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宋儒將代表人物之兵學思想與軍事文學研究
作者:王偉建
作者(外文):WANG WEI-CHIEN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歐陽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儒將兵學思想軍事文學范仲淹韓琦李綱岳飛辛棄疾文天祥scholar-generalmilitary thoughtmilitary literatureFan ZhongyanHan QiLi GangYue FeiXin QijiWen Tianxi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本論文旨在探研兩宋儒將代表人物之兵學思想與軍事文學,分就北、南宋舉例論述之。就北宋論之:自幼失怙到出將入相的范仲淹,在軍政主張、戰備作為、全軍思維、積極防禦、機動攻守方面,卓有見識;亦將其愛國懷鄉、實戰經驗、以史為鑑之內涵寫入文學作品中,教人景仰。十年賢相、定策三朝的韓琦,兵學思想著重在安邦定國,提出培養幹才、謀定後動、兼顧戰略與戰術,以及整備後勤、嚴肅軍紀等政策;並將軍事辭語、作戰整備、戍邊禦敵、以史為鏡的內涵寫入文學作品中,語重心長。耿介剛直、丹心報國的李綱,雖跨北、南宋,然其軍政活動主要表現在北宋靖康之難前後,其救亡圖存的兵學思想強調自治為先,主張防衛固守、攻守合一、因敵制勝及將帥的專業任命、授權等;並將述古咏史、抗金治盜與失志報國的胸懷,透過文學作品予以呈現。就南宋論之:行伍出身、壯懷激烈的岳飛,以戰場實務的兵學思想為重點,提出兵家之道的實踐、營田屯田的戰備、避實擊虛的戰略、出奇制勝的戰術與詭道用兵的廟算;並將其慷慨報國的情懷、恢復故士的意志、社會民瘼的關照等,呈現在文學作品中,萬古流芳。歸正北人、鞠躬盡瘁的辛棄疾,力圖恢復的兵學思想,首先破除失敗主義的苟安心態,再提出謀定後動的戰略、全面踏實的戰備、積極主動的防固、機動靈活的攻勢等作戰主張;並從愛國懷鄉、弔古諷今、審勢制敵與抗金復國等面向,創作氣吞萬里的軍事文學,教人驚嘆。白屋出身、狀元及第的文天祥,在社會動盪、國家將亡的年代,仍在兵馬倥傯之際提出因應的軍政主張、應戰策略與至死不屈的奮戰精神;並以矢志報國、兵馬記實、感時沉吟與丹心長照的內容,呈現軍事文學的韻味,教人讀罷心歎不已。
論文末則從歷史回顧的教訓中,藉兩宋儒將代表人物奉獻國家社會的事功,以及思想、作為等,予以借鑑論述,提供當前軍政現況可資改善之處;期能藉發揚文武合一的優質傳統,共創中華民族嶄新的未來。
The thesis researched the military thought and military literature of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s of scholar-generals in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Northern Song, Fan Zhongyan, Han Qi and Li Gang were the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s of scholar-generals while in the Southern Song Yue Fei, Xin Qiji and Wen Tianxiang were.
The first three scholar-generals were the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s in the Northern Song. Fan Zhongyan who was as good a general as a prime minister had a positive and overall military-politic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His literary works showed his love to the country and included real combat experiences; moreover, he took history as a lesson. Being a prime minister for ten years, Han Qi served three emperors. His military thought put emphasis on bringing peace and stability to the country. The more important policies were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staffs, paying attention to both strategies and tactics and severe military discipline. His literary works included military terms, described guarding the frontier; moreover, he took history as a mirror. Although Li Gang who was upright, frank, and royal serv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his main military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were during the Jingkang Incident. His military thought was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by means of autonomy first, appointing and authorizing generals. His literary works expressed history, and he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service of his country.
The rest of scholar-generals were the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s in the Southern Song. Being ambitious and pitying the fate of mankind, Yue Fei focused on the battle practice as his military thought. He carried out military strategies, opened up wasteland before wars and made a successful surprise raid to save his country; thus, his works were well known forever. Xin Qiji who emphasized to follow military thought and not to gain temporary ease had his own flexible tactics. His military literature works showed patriotism and how to save his country. Being outstanding in the palace examination, Wen Tianxiang proposed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licies to take up a challenge in troubled times. He was loyal and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service of his country. The hinted appeal of his military literature works were worth admiring.
In the conclusion, we could learn the lesson from the historical review. Reading the thought, deed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s of the scholar-generals in the Song Dynasty, our army and government could be provided with these opinions to modify today’s measures; therefor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of the civilians and the military could create a brand new future to the Chinese people.
一、傳統文獻(依朝代排列)
(一)經
1.《十三經注疏》,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2.〔漢〕韓嬰撰、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3.〔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1988年。
4.〔宋〕程頤、朱熹撰:《易程傳、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5.〔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年。
(二)史
1.〔西漢〕史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2.〔西漢〕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3.〔東漢〕班固:《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4.〔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5.〔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6.〔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7.〔宋〕歐陽脩:《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8.〔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上海:商務印書,1936年。
9.〔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10.〔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四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11.〔宋〕王偁:《東都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12.〔宋〕施宿:《嘉泰會稽志》,臺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宋元地方志)
13.〔宋〕李燾編撰、〔清〕黃以周等輯補:《續資治通鑑長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4.〔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5.〔宋〕岳珂:《金佗稡編》、《金佗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叢書集成新編》260冊)
16.〔宋〕岳珂:《岳鄂王行實編年》,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叢書集成新編》260冊)
17.〔宋〕樓鑰:《范文正公年譜》,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18.〔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19.〔元〕脫脫等撰:《金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20.〔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1.〔明〕宋濂:《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22.〔明〕柯維騏:《宋史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
23.〔明〕馮琦原、陳邦瞻纂輯:《宋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24.〔明〕柯維騏:《宋史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
25.〔明〕楊士奇、黃淮奉勅編:《歷代名臣奏議》,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26.〔明〕《萬曆重修泉州府志·官守志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27.〔明〕張華、陸君弼修纂:《贛州府志》(江都縣志),臺南:莊嚴出版社,1996。
28.〔清〕朱桓編著:《歷代名臣言行錄》,臺北:德志出版社,1962年。
29.〔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30.〔清〕黃以周等輯補:《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1.〔清〕畢沅:《續資治通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2.〔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33.〔清〕王夫之撰、王嘉川譯注:《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摘要本)
34.〔清〕王夫之撰、劉韶軍譯注:《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35.〔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續修四庫全書》本,《六○四冊.史部.地理類》)
(三)子
1.〔周〕李耳撰、王志銘編:《老子微旨例略.王弼注總輯》,臺北:東昇出版,1980年。
2.〔周〕李耳撰、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4版。
3.〔周〕莊周撰,〔清〕郭慶藩注、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4.〔周〕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5.〔周〕韓非撰、邵增樺註譯:《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6.〔周〕列禦寇撰、王強模譯注《列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7.〔周〕荀況撰、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8.〔周〕孫武撰、曹操等注、郭化若譯:《十一家注孫子》,臺北:華正書局1974。
9.〔周〕孫武撰、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10.〔周〕尉繚撰、劉仲平註譯:《尉繚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11.〔周〕吳起撰、傅紹傑註譯:《吳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12.〔周〕司馬穰苴撰、劉仲平註譯:《司馬法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13.〔西漢〕劉安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14.〔南朝〕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15.〔宋〕黎靖德:《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16.〔宋〕曾公亮、丁度等輯:《武經總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欽定四庫全書》
17.〔宋〕朱服、博士何編:《武經七書》,臺北:中華戰略學會景印,1988年。
(四)集
1.〔唐〕杜牧:《樊川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2.〔宋〕呂祖謙:《宋文鑑》,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3.〔宋〕韓琦撰、李之亮等箋注:《安陽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
4.〔宋〕范仲淹撰、〔清〕范能濬編集、薛正興校點:《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5.〔宋〕李綱撰、王瑞明點校:《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6.〔宋〕岳飛撰、錢汝雯編:《岳鄂王文集》,臺北:中國文獻出版社1965年。
7.〔宋〕岳飛撰、郭光輯注:《岳飛集輯注》,鄭州:中州古藉出版社1997年。
8.〔宋〕辛棄疾撰、徐漢明編:《稼軒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9.〔宋〕辛棄疾撰:《稼軒長短句》,臺北:世界書局,1995年。
10.〔宋〕辛棄疾撰、鄧廣銘輯校、辛更儒箋注:《辛稼軒詩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8年。
12.〔宋〕文天祥:《文文山全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13.〔宋〕文天祥:《文文山先生全集》,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14.〔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15.〔宋〕黃榦:《黃勉齋先生文集》,臺北:青山書店,1957年。
16.〔宋〕樓鑰:《攻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17.〔宋〕程珌:《洛水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景印四庫全書珍本)
18.〔宋〕陸游:《劍南詩稿》,臺北:世界書局, 1986年。
19.〔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20.〔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1.〔明〕張以寧:《翠屏集四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22.〔清〕康熙御製:《全唐詩》,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
23.〔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年。
24.〔清〕姚鼐、王文濡評註:《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25.〔清〕徐釚:《詞苑叢談》,臺北:仁愛書局,1985年。
26.〔清〕顏習齋、李恕谷撰:《顏李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27.〔清〕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
28.〔清〕趙翼:《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9.〔清〕龔自珍撰、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0.〔清〕乾隆御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31.〔民國〕唐圭璋編纂:《全宋詞》,臺北:中央輿地出版社編輯委員會,1970。
32.〔民國〕嚴復:《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33.〔民國〕新文豐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34.〔民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5.〔民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二、近人專著(依姓氏排列)
1.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上、下),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2.于汝波、李興斌主編著《中國經典兵書》,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年。
3.方健著:《范仲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4.王德毅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5.王曾瑜著:《岳飛新傳》,臺北縣:谷風出版社,1986年。
6.王兆春著:《中國歷代兵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7.王平著:《中華兵典要覽》,濟南:黃河出版社,1997年。
8.王曾瑜著:《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9.王偉勇著:《詞學專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10.王偉勇著《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11.王偉勇編著:《中外詞學碩博士論文索引》,臺北:里仁書局,2016年。
12.古道著:《李綱傳奇》,北京:華文出版社2012年。
13.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
14.任昭坤著:《中國軍事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5.杜呈祥著:《辛棄疾評傳》,臺北:正中書局,1979 年。
16.汪誠著:《辛棄疾—慷慨豪放的愛國詞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
17.邢濤、紀江紅:《中國通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18.何忠禮著:《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19.辛更儒編:《辛棄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0.林玫儀著:《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21.金玉國著:《中國戰術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22.周保策、張玉奇編:《1990.上饒 辛棄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23.柳玲著:《中國古代兵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24.修曉波著:《文天祥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25.范敬中主編:《范仲淹研究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年。
26.涂公遂著:《文學概論》,臺北:五洲出版社,1989年。
27.孫崇恩等主編:《辛棄疾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
28.夏承燾、游止水著:《辛棄疾》,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3年。
29.高振鐸主編:《古籍知識手冊》,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7年。
30.徐勇、喬國華、余新忠著:《兵家文化面面觀》,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31.涂秀虹點校:《精忠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2.許浩基輯:《文文山傳信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33.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34.梁啟超:《梁任公文存》,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
35.陳滿銘著:《稼軒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
36.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7.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北京新華書店,2001年。
38.張其昀著:《中國軍事史略》,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一版。
39.張相著:《詩詞曲語辭匯釋》,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40.張高評著:《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41.張高評著:《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42.張文儒著:《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3.黃浩然著:《中國古代兵學思想》,鳳山:黃埔出版社,1959年。
44.黃玉笙編著:《文天祥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7年。
45.黃登山編著:《老子釋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46.湯承業著:《范仲淹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47.馮倫意:《戰爭原則釋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48.喻朝剛著:《辛棄疾及其作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9年。
49.楊樹藩著:《宋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50.楊得志主編:《中國軍事大辭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
51.葉嘉瑩著:《唐宋詩十七講》,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52.葉嘉瑩主編:《辛棄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
53.董書城編輯:《韜略通鑒》,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
54.齊召南編:《歷代帝王年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55.鄭騫著:《辛稼軒年譜》,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56.鄭臨川著:《稼軒詞縱橫談》,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57.蔣緯國著:《現代軍事思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58.劉伯驥著:《宋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59.劉乃昌著:《辛棄疾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
60.劉揚忠等編:《第三屆辛棄疾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海南省海口市1992.4。
61.劉慶雲、陳慶元主編:《稼軒新論》,福州:海風出版社,2005年。
62.劉文戈、馬嘯主編:《范仲淹與慶陽》,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63.蔡義江 蔡國黃編著:《辛稼軒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64.鄧廣銘著:《辛稼軒年譜》(增訂版),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7年。
65.鞏本棟著:《辛棄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66.繆鉞、葉嘉瑩合撰:《靈谿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7.諸葛憶兵著:《范仲淹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68.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69.謝祥皓著:《中國兵學》(三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70.謝玉玲等編輯:《臺灣現代海洋文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
71.龔延明著:《岳飛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7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毛澤東詩詞集》,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7。
73.史編局編審委員會《中國戰史大辭典》,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2年。
7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范仲淹研究資料彙編》(上、下輯),臺北:永裕印刷廠,1988年。
75.福建武夷山市《辛棄疾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004年4月。
三、學位、期刊論文等(以發表時間排列)
(一)學位論文
1.王偉勇撰:《南宋詞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2.蘇淑芬撰:《辛派三家詞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3.何湘瑩撰:《稼軒信州詞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4.李佩芬撰:《稼軒帶湖、瓢泉兩時期詞析論》,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王偉建撰:《辛稼軒軍事文學與兵學思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十二編37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二)期刊論文
1.王偉勇撰:〈南宋詞中所反映之宋季朝政〉,《東吳文史學報》第10期,1992年3月
2.羅開端撰:〈辛棄疾登臨詞的愛國思想與藝術表現〉,《學術論壇》1995年4月
3.李傳印撰:〈辛棄疾與開禧北伐〉,《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一期
4.蕭延恕撰:〈論辛棄疾的愛國風流〉,《吉安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6年。
5.顧家安撰:〈論辛棄疾恢復謀略及軍事思想〉,《海南學報》第十卷第36期,1997年第2期。
6.白蓮琴撰:〈論辛棄疾愛國詞的美學風格〉,《絲路學壇》1998年第2期
7.吳孟黎撰:〈辛棄疾詞愛國主義思想淺探〉,《天中學刊》第13卷增刊,1998年。
8.馬良信撰:〈論辛棄疾詞的愛國思想內容及其自我形象的創造〉,《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一期(總第62期)。
9.王雅芬、崔淑珍撰:〈辛棄疾愛國詞淺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0年3月。
10.戴彬撰:〈男兒到死心如鐵—淺析辛棄疾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景德高專學報》第15卷第3期,2000年9月。
11.高原撰:〈一生愛鑄詞魂—辛棄疾愛國主義詞作談片〉,《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12.郭月鳳撰:〈淺議辛棄疾詞中的愛國思想〉,《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3月。
13.侯英梅、謝清志:〈趙國名將李牧及其軍事思想〉,邯鄲:《河北建築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3月。
14.趙士弘:〈「拔卒為將」?~試論宋代「轉員」之制的形成背景〉,嘉義:中正大學《中正歷史學刊》第十期,2007年12月出刊。
15.鄭淑榕:〈福州西湖李綱祠修建始末及桂齋舊址考證〉,梅州:《嘉應學院學報》2012年第06期。
四、網路資料
1.《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
2.《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index.asp
3.《華人百科》https://www.itsfun.com.tw/
4.《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
5.《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wiki
6.《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維基):http://ctext.org
7.《古詩詞網–古籍全錄》:http://gushi.qinqishuhua.org
8.《詩詞名句網》:http://ft.shicimingju.com/chaxun/list/1111314.html
9.《簫堯藝文網界》:http://www.xysa.com/
10.《漢語網》: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32136-687.html
11.《大世紀文化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7/5/11/n1707031.htm
12.《中國知網》:http://cnki.sris.com.tw/kns55/
13.《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14.《翼報》:http://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150901
15.《雅虎奇摩》:https://tw.yahoo.com/
16.《谷歌》:https://www.google.com.tw/?gws_rd=ss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