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蘇、黃戲題詩研究
作者:謝光輝
作者(外文):SIE, GUANG-HUE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蘇珊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蘇軾黃庭堅戲題詩遊戲詼諧Su ShiHuang Ting-Jiaplayhumorous poetryarts for ar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本文以蘇軾、黃庭堅並題,討論他們以戲字為題的詩。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歷來戲作的詩,通常被歸為雜體、別體,甚至有「終非詩之正體」的說法,諸家詩話皆未以「戲題詩」正名。從文獻述評可知,目前並無研究以蘇、黃雙軌來討論其戲題詩,零星的研究,多是舉隅戲題詩的性質,不夠完整。第二章「蘇、黃戲題詩的形成背景」:在外緣條件上,將戲題詩與宋代雜劇互通;在內在因素上,以蘇軾的「效庭堅體」,沾溉出蘇、黃「互相譏誚」的人格特質。第三章「蘇、黃戲題詩的命意旨趣」:分為戲贈、戲答、戲書/戲詠、戲呈/其他類,分別探討其中嬉笑怒罵的遊戲翰墨。第四章:「蘇、黃戲題詩的藝術表現」,本文主要以「馭奇以執正」的視野,從蘇、黃詩新奇的特質上,反推回詩體的架構、精神。此外,尚論及蘇、黃的創意性造語。第五章:「蘇、黃戲題詩的審美意義」:結合王國維的「遊戲說」、錢鍾書的「詩分唐宋說」,並援以西方遊戲美學的相關理論,從詩歌始於遊戲,論至「為藝術而藝術」的形式美感。最後從審醜的眼光,探討雅俗碰撞而產生的火花。第六章「結論」:歸結蘇、黃戲題詩呈現了宋詩本色,有宋三百年,蘇詩無敵手也,唯黃庭堅與之抗衡。就以戲題詩而言,黃庭堅詩的數量多於蘇軾,連章為組詩,且他不願「文章隨人後」,故幽默情懷甚囂塵上,瀾浪的笑,協韻於蘇軾呵呵的笑。
In the Song Dynasty, Su Shi(蘇軾) and Huang Ting-Jian(黃庭堅) wrote very mush poetry that was named after xi(戲), the study defined it as Xi-Ti(戲題) poetry. The method was applied dialectical research better than standard research, such as “Arts for art” and from the peculiar style to inferred the form contrary. Especially the study use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ic drama set to music and Xi-Ti poetry. And then, through the cultural code of Xi, the study proved orientation of Xi-Ti poetry had plural significance. According to viewpoint of aesthetics, when the person played selflessly, the person will be a complete person, so that any poetry began with play, Su Shi and Huang Ting-Jian just showed their remnant vitality. Because beauty and ugliness existed simultaneously, therefore, plain and popular sense magnified dainty sense. Finally, in terms of shape, Huang Ting-Jian was skilled in group-poetry and his quantity of Xi-Ti poetry more than Su Shi. They had humorous personality with grave thinking,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of Xi-Ti poetry precisely manifested natural qualities of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Xi-Ti poetry was like an antiphon or a practice; they rose against lyrical tradition invisibly.
引用書目

一、古籍
(一)詩話/詞話/曲話/文話
〔宋〕歐陽脩著,克冰評注:《六一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許顗:《彥周詩話》,〔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版。
〔宋〕葉夢得著,逯名昕校注:《石林詩話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版。
〔宋〕周紫芝:《竹坡夜話》,〔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版。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版。
〔宋〕魏慶之著,王仲聞點校:《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上冊。
〔宋〕蔡啓:《蔡寬夫詩話》,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下冊。
〔宋〕呂本中:《童蒙詩訓》,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下冊。
〔宋〕蔡絛:《西清詩話》,蔡鎮楚編:《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宋〕釋惠洪著,李保民校點:《冷齋夜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黃徹:《䂬溪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版,上冊。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版,上冊。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宋〕魏泰著,陳應鸞校注:《臨漢隱居詩話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宋〕陳善:《捫蝨新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儒學警悟》本。
〔宋〕張鎡:《詩學規範》,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下冊。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宋〕張炎:《詞源》,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冊。
〔宋〕佚名:《漫叟詩話》,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上冊。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版,上冊。
〔元〕楊維楨:〈朱明優戲錄〉,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彙編‧唐宋元編》,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元〕陳繹曾:《文說》,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冊。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冊。
〔明〕李東陽著,李慶立校釋:《懷麓堂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明〕梁橋:《冰川詩式》,周維德集校:《冰川詩式》,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第2冊。
〔明〕楊慎著,王大厚箋證:《升庵詩話新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點校:《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楊良弼:《作詩體要》,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第2冊。
〔明〕謝榛著,宛平校點:《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重印版。
〔明〕胡應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趙世顯:《趙仁甫詩談》,陳廣宏、侯榮川編校:《稀見明人詩話十六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閔中趙氏原刊本,上冊。
〔清〕王夫之著,舒蕪校點:《薑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重印版。
〔清〕葉燮著,蔣寅箋注:《原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王士禎著,張宗柟纂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重印版。
〔清〕劉大勤編與問,〔清〕王士禎答:《師友詩傳續錄》,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上冊。
〔清〕錢良擇:《唐音審體》,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下冊。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郭紹虞編、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上冊。
〔清〕張謙宜:《絸齋詩談》,郭紹虞編、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上冊。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重印版。
〔清〕薛雪著,杜維沫校注:《一瓢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重印版。
〔清〕潘德輿著,朱德慈輯校:《養一齋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袁枚著,顧學頡校點:《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重印版。
〔清〕趙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點:《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吳雷發:《說詩菅蒯》,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下冊。
〔清〕李調元:《雨村詞話》,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冊。
〔清〕江順詒:《詞學集成》,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4冊。
〔清〕李佳:《左庵詞話》,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4冊。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冊。
〔清〕吳喬:《圍爐詩話》,郭紹虞編、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下冊。
〔清末民初〕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臺北:頂淵文化,2001年。
(二)別集/全集
〔魏〕曹丕:《典論》,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重印版。
〔梁〕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重印版。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愈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韓愈著,〔清〕方世舉注,郝潤華、丁俊麗整理:《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重印版。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日,774-885〕弘法大師著,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唐〕李賀著,〔清〕王琦彙解:《李長吉歌詩王琦彙解》,《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杜牧著,河錫光校注:《樊川文集校注》,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校注:《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歐陽脩著,劉德清、顧寶林、歐陽明亮:《歐陽脩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
〔宋〕曾鞏著,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重印版。
〔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宋〕蘇軾著,〔清〕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臺北:宏業書局,1969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宋〕蘇軾著,〔清〕趙克宜彙鈔:《角山樓蘇詩評注彙鈔》,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清咸豐二年趙氏原刻本。
〔宋〕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版。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嘉興沈氏藏宋刊本。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黃庭堅著,〔宋〕任淵等注,劉尚榮點校:《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黃庭堅著,陳永正、何澤棠注:《山谷詩注續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黃庭堅著,屠友祥校注:《山谷題跋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宋〕黃庭堅著,馬興榮、祝振玉校注:《山谷詞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宋〕秦觀著,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張耒著,李逸安等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重印版。
〔宋〕晁補之:《雞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集部冊1118。
〔宋〕釋惠洪著,〔日〕釋廓們貫徹注,張伯偉等點校:《注石門文字禪》,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李清照著,黃墨谷輯校:《重輯李清照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周邦彥著,〔宋〕陳元龍集注:《宋刊片玉集》,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據宋刻本影印原書版。
〔清〕金聖歎著,陸林輯校整理:《唱經堂杜詩解》,《金聖歎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2冊。
〔清末民初〕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清末民初〕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十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三)總集/選集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和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重印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重印版。
孔范今編:《全唐五代詞輯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2冊。
〔清末民初〕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清〕吳之振、〔清〕呂留良、〔清〕吳自牧選:《宋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四)佛典
本文佛典引用主要採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簡稱CBETA)的電子佛典,排列如下。
《長阿含經》,T01,No.0001。
《妙法蓮華經》,T09,NO.262
《大方廣佛華嚴經》,T10,No.279。
《維摩詰所說經》,T14,No.475。
《大乘入楞伽經》,T16,No.672。
《首楞嚴義疏注經》,T39,No.1799。
(五)其他
〔春秋〕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校勘》本。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年。
〔戰國-漢〕作者不詳,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秦〕呂不韋著,〔清〕高時顯、〔清〕吳汝霖輯校:《呂氏春秋新校》,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據畢氏靈巖山館校本校刊。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校勘》本。
〔漢〕劉向著,滕修展等編:《列先傳注譯‧神仙傳注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漢〕鄭玄注,〔唐〕陸明德音義,〔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校勘》本。
〔漢〕司馬遷:《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趙岐著,〔晉〕摯虞注:《三輔決錄》,《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二酉堂叢書》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校勘》本。
〔晉〕陳壽:《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搜神後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南朝宋〕范曄:《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梁〕劉孝標注,朱鑄禹集注:《世說新語集注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重印版。
〔梁〕沈約等:《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梁〕劉勰著,黃淑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版。
〔梁〕宗懍著,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梁〕顏之推著,〔清〕趙曦明注,〔清〕盧文弨補注:《顏氏家訓》,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臺2版。
〔唐〕房玄齡等:《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李延壽:《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白居易著,〔宋〕孔傳續撰:《白孔六帖》,《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子部冊892。
〔唐〕李肇:《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3版。
〔後晉〕劉昫等:《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版。
〔宋〕歐陽脩、〔宋〕宋祁等:《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歐陽脩:《歸田錄》,《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子部冊1036。
〔宋〕蘇軾著,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宋〕陳師道著,李偉國點校:《後山談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邵伯溫著,李建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邵博著:李建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李廌著,孔凡禮點校:《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函海》本。
〔宋〕陳敬:《陳氏香譜》,《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73年,據國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淵閣本影印,第194冊。
〔宋〕趙令畤:《侯鯖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編第6冊。
〔宋〕孫升:《孫公談圃》,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編第1冊。
〔宋〕朱弁著,孔凡禮點校:《曲洧舊聞》,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何薳著,張明華校點:《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重印版。
〔宋〕王之望:《漢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集部冊1139。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3編第9冊。
〔宋〕孟元老著,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4編第5冊。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重印版,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刊本。
〔宋〕王偁:《東都事略》,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宋〕費袞著,金園校點:《梁溪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孫宗鑑:《西畬瑣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3編第4冊。
〔元〕關漢卿:《關漢卿戲曲集》,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
〔元〕脫脫等:《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末明初〕孫作:《滄螺集》,《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集部冊1229。
〔明〕朱權著,姚品文點校、箋評:《太和正音譜箋評》,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韓,1473-1542〕崔世珍:《朴通事諺解》,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奎章閣叢書本。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注釋:《曲律注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呂天成著,吳書蔭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清〕梁廷枏:《東坡事類》,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

二、近人論著/收錄書中的單篇論文(依年代排列)
(一)古典詩學
黃公渚:《黃山谷詩》,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郭紹虞:《杜甫戲為六絕句集解》,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增訂版。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以翻案詩、禽言詩、詩中有畫為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古遠清:《詩歌分類學》,高雄:復文書局,1991年。
胡雲翼:《宋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張敬:〈我國文字應用中的諧趣――文字遊戲與遊戲文字〉,《清徽學術論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1994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楊松年:《杜甫〈戲為六絕句〉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吳晟:《黃庭堅詩歌創作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成大出版組,2000年。new window
周益忠:〈試說元好問和戴復古二家論詩絕句對於諧謔詩的態度──兼論諧謔詩的發展〉,《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八期》,高雄:麗文文化,2003年。new window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兼論唐宋詩之異同》,臺北:萬卷樓圖書,2004年。new window
黃啟方:《黃庭堅與江西詩派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鍾美玲:〈黃庭堅遷謫時期的戲作詩〉,《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十四期》,高雄:麗文文化,2007年。
張高評:《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new window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潘善祺:《詩體類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張高評:《《詩人玉屑》與宋代詩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3年。
張高評:《苕溪漁隱叢話與宋代詩學典範――兼論詩話刊行及其傳媒效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3年。
張明華、李曉黎:《集句詩嬗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謝琰:《北宋前期詩歌轉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宇根:《萬卷:黃庭堅和北宋晚期詩學中的閱讀與寫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二)翻譯著作
〔日〕丸山學著,郭虛中譯:《文學研究法》,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德]席勒(Schiller)著,徐恆醇譯:《美育書簡》,臺北:丹青出版社,1987年。
〔德〕康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楊祖陶校訂:《判斷力批判》,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美〕貝拉維爾(Gene H. Bell-Villada):《為藝術而藝術與文學生命》,臺北:昭明出版社,2004年。
[荷]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著,何道寬譯:《遊戲的人:文化中遊戲成分的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
〔義〕安柏托‧艾可(Umberto Eco)著,彭淮棟譯:《醜的歷史》,臺北:聯出版社,2008年。
〔德〕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余鴻榮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臺北:志文出版社,2011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美〕艾朗諾(Ronald Egan)著,杜斐然、劉鵬、潘玉濤譯,郭勉愈校:《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英〕史蒂芬‧貝利(Stephen Bayle):《醜:萬物的美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4年。
〔美〕雅克‧巴森(Jacques Barzun):《文化的衰頹》,臺北:橡實文化,2016年。
(三)其他
王易:《詞曲史》,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3版。
傅樂成:《漢唐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new window
張秉泉:《山谷的交游及作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
盧元駿:《曲學》,臺北:黎明文化,1980年。
金榮華:《比較文學》,臺北:福記文化,1982。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漢京文化,1982年。
胡適:《胡適文集‧第三集》,臺北:遠東圖書,1983年。
郭紹虞:《照隅室雜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朱光潛:《狂飆時代的美學》,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龍榆生:《唐宋詞定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幽默心理學》,臺北:智慧大學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7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蔣原倫、潘凱雄:《歷史描述與邏輯演繹──文學批評文體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書局,2000年。
夏中義:《藝術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徐岱:《藝術的精神》,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南銑:《中國象棋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重編本。
漢寶德:《漢寶德談美》,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沈惠如:《袖珍曲選》,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new window
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重印版。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版。
吳功正:《宋代美學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漢寶德:《談美感》,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胡忌:《宋金雜劇考》,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訂補本。
蘇珊玉:《人間詞話之審美觀》,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new window
達亮:《蘇東坡與佛教》,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增補版。
凌郁之:《宋代雅俗文學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付立峰《「遊戲」的哲學:從赫拉克利到德里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任中敏:《唐戲弄》,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王毅:《中國古代俳諧詞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佛說無量壽經廣釋》,臺北:心一堂出版社,2015年。
王水照:《蘇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錢志熙:《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new window

三、期刊論文/會議論文(依年代排列)
張蜀蕙:〈蘇軾諧謔書寫與唐宋戲題文學〉,《第五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宋代文學》,彰化:彰化師範大學,1990年,頁59-110。
張高評:〈宋詩特色之自覺與形成〉,《漢學研究》第10卷第1期,1992年6月,頁243-274。new window
張清榮:〈由元遺山「俳諧怒罵豈詩宜」論詩之雅俗〉,《臺南師院學報》第28期,1995年6月,頁225-244。new window
黃奕珍:〈試論黃庭堅的「句中眼」〉,《中國文學研究》第9期,1995年6月,頁175-198。new window
李蓮雅:〈杜甫以「戲」字為題之詩作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9期,1999年9月,頁133-153。
楊宗瑩:〈一笑、呵呵、絕倒──東坡尺牘中笑的探索〉,《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硏討會》,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頁341-374。
王燕飛:〈蘇軾詩詞中的俳諧情調〉《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2年,頁98-100。
李立信:〈蘇東坡七古用韻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1-24。new window
崔成宗:〈論黃山谷之滑稽詩風〉,《淡江中文學報》第9期,2003年9月,頁79-104。new window
許德楠:〈從所謂杜詩中的「戲題劇論」談杜詩的「歷史命運」〉,《杜甫研究學刊》第3期,2005年,頁22-30。
鄭永曉:〈試論蘇、黃齊名及其詩歌優劣之爭〉,《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5期,2005年9月,頁37-41。
蕭馳:〈「書寫中的群與我、情與感」──〈古詩十九首〉詩學質性與詩史地位再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45-85。
吳彩娥:〈性靈與遊戲:二袁以戲嘲為題詩歌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4期,2007年6月,頁1-17。new window
黃東陽:〈《騎鶴上揚州」非殷芸《小說》佚文辨正〉,《文獻季刊》第4期,2007年10月,頁47-52。
劉昭明、黃子馨:〈蘇、黃訂交考〉,《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263-288。new window
顏崑陽、蔡英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域與方法――「百年論學」學術對談〉,《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特稿,2008年6月,頁1-22。new window
章培恆:〈大業拾遺記、梅妃傳等五篇傳奇的寫作時代〉,《深圳大學學報》第 1 期,2008年,頁106-110。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現代文學――一篇隨筆〉,《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273-294。new window
魏岫明:〈從語法觀點探討宋代古文家「言」「文」分離現象 ――以蘇軾作品為例〉,《成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0年12月,頁27-60。new window
〔日〕川合康三著,謝嘉文譯:〈中國古典文學的存亡〉,《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特稿,2011年6月,頁1-20。new window
陳素貞:〈北宋飲食饋酬詩的主題情調與戲謔意涵〉,《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52卷,2011年7月,頁143-174。new window
張國榮:〈蘇軾詩文戲謔「風格特徵」成因及文學史意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9期,2011年9月,頁6-12。
何繼文:〈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學報》,2012年1月,頁22-254。new window
姜龍翔:〈韓愈〈毛穎傳〉新詮〉,《成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69-98。new window
蘇珊玉:〈自覺與新變──「戲」說蘇軾聯章回文詞〈菩薩蠻〉之創新風格〉,《師大學報》第56卷第1期,2013年3月,頁33-64。new window
謝光輝:〈王國維「遊戲說」對席勒的轉換及述評〉,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18期,2013年6月,頁131-156。new window
祁立峰:〈論南朝語文遊戲題材與言意之辯的關係――以陳暄〈應詔語賦〉為主的考察〉,《東華人文學報》第23期,2013年7月,頁29-56。new window
張高評:〈翁方綱《石洲詩話》論宋詩宋調──以蘇、黃詩為核心〉,《文與哲》第22期,2013年6月,頁403-440。
陳國球:〈中國文學批評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方法――兼談朱自清的文學批評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20期特稿,2013年12月,頁1-36。new window
謝光輝:〈從建築軸線看杜甫夔州詩「八句皆對」的空間結構美感〉,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5期,2014年7月,頁223-257。new window

四、碩士論文
洪劍鵬:《東坡嘲戲文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陳性前:《蘇試詼諧詩風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陳煜輝:《黃庭堅戲題詩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郭靜涵:《蘇東坡俳諧詞研究》,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