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本五山文學《濟北集》對中國詩文的接受
作者:梁姿茵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蘇珊玉 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五山文學虎關師鍊濟北集濟北詩話GozanbungakuzenshuKokan SirenSaihokushuSaihokucritical remark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本研究旨在探討日本五山文學《濟北集》對中國詩文的接受。因此,中日交流傳播影響與虎關師鍊對中國詩文接受與解讀之情形為本研究之目的。
本研究以比較文學、接受美學以及誤讀理論為研究方法,探究虎關因國情、語言、文化思想等差異,在接受中國詩文之後,因為「誤讀」而「再現」與中國詩文相類或獨特之詩文觀。是故,根據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之結論分為六章,內容摘錄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明問題意識、目的、範疇、方法與限制,兼及近人研究成果述評。
第二章「虎關師鍊詩學形成背景」,則從中日文化交流傳播對日本漢文學發展之承與變為開展,進而探討虎關學習中國文學乃源自於家學背景,爾後則受元僧一山一寧與宋代詩文觀之啟發與影響。
第三章「論虎關師鍊《濟北集》之詩文主張」,則見虎關認為詩文內容必須「適理」,詞義必須「嚴密」、「風雅」,真正好的詩文應「雅俗共賞」,同時強調「才力」之重要。
第四章「虎關師鍊詩學與中國詩話(一):論詩及辭」,本章及第五章都聚焦於〈濟北詩話〉,以此探討虎關與中國詩評者對於詩歌章法形式與品評意趣之異同。
第五章「虎關師鍊詩學與中國詩話(二):論詩及事」,乃自中國詩人、評歌之軼事為要,析論虎關與中國詩評者對孔子、陶淵明、唐玄宗等人所提出批評之比較。
第六章「結論」,綜合前述內容歸納為三大要點:首先為中日交流傳播促進五山文學盛行,其次為虎關師鍊《濟北集》詩文主張之要略,最後則為《濟北集》對中國詩文接受之比較與展望。
總之,《濟北集》與〈濟北詩話〉,在中日詩文對話中,使五山文學不再為文學界之孤兒,其相關論題與研究相繼受到關注,五山文學乃至江戶時期之詩話,值得後學進一步研究,期能將中日詩文之觀點,產生更多元之激盪與視野交融之契機。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mutualitybetweenSaihokushu of Gozanbungakuzenshuand Chinese poetries. Hence,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discuss the cultural diffus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explo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Kokan Siren on Chinese poetries.
The research method utilizes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ception aesthetic, and misreading theory to investigate the thought of Kokan Siren for Chinese poetries when the country,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onsidered. Because of misreading,Kokan Siren proposed the poetry concepts could be similar or unique with Chinese literature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method, the study is organized by the following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hows the research question,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area, research method, and research limitation. It also depicts a lot of related literatures for the topic of the study.
The second one shows the background of Kokan Siren’s poetry. The study discovers that the cultural diffus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obviously impacts on the Chinese literatures in Japan, and the Kokan Siren learned Chinese literatures by himself at home,firstly, and then his thought wasaffected by the YishanYining (一山一寧) who was a Buddhist monk in Yuan Dynasty and the literature concepts in Song Dynasty.
The third one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concept of Saihokushu of Kokan Siren. Kokan Siren thought the content of literature has tobe perfectly logical and reasonable; the literaturehas to be moral. An excellent literature owns the character, which everyone can savorand understand.Moreover, it has to show that the literature talent of a writer.
The forth one is the Kokan Siren’s and Chinese critical remarks (1): Poetry and Meaning. The chapter and the fifth one focus on Saihokushu. The chapter comparesthe concepts of Kokan Siren with Chinese poetry reviewers for the rules and meanings of Chinese poetries.
The fifth one is the Kokan Siren’s and Chinese critical remarks (1): Poetry and thing.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at Kokan Siren proposed his viewpoints for Confucius, Yuan-Ming Tao, Long-Ji Li who is known as Emperor Ming of Tang et al.
The sixth one is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chapters in the three points: Firstly, the cultural diffus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makes Gozanbungakuzenshu flourish in Japan; furthermore, theSaihokushu is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ation of Kokan Siren’literature thought; finally, Saihokushushows the comparison and expectation for Chinese poetries.
Briefly, the Gozanbungakuzenshu will not be like a literature orphan after comparing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s. Its related issues and researches will be concerned continuousl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researchers can compare Chinese literatures with Japanese ones from Gozanbungakuzenshu to Edo periods. The comparison could result in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explanations for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s.
一、專書
(一)虎關專著(按出版順序排列)
(日)虎關師鍊:《聚分韻略》,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天文十六年(西元1547)棹雪之寫本。
(日)虎關師鍊:《元亨釋書》,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日本慶長四年(西元1599)洛陽(京都)如庵宗乾刊本。
(日)虎關師鍊:《聚分韻略》,慶應義塾大學圖書館藏寛永十六年(西元1639)之版本。
(日)虎關師鍊:《濟北集》,慶應義塾大學圖書館藏慶安庚寅(西元1650)京都中野是誰刊本。
(日)虎關師鍊:《濟北集》,收入(日)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第一卷,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年。
(日)虎關師鍊:《元亨釋書》,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三輯第十八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二)五山時期專著(按出版順序排列)
(日)義堂周信著,辻善之助編:《空華日用工夫略集》,東京:太洋社,1939年。
(日)令淬編:《海藏和尚紀年錄》,收入(日)塙保己一、太田藤四郎:《續群書類從‧第九輯下》,東京:續群書類從完成會,1957年。
(元)竺仙梵仙:《天柱集》,收入(日)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年。
(日)景徐周麟:《翰林葫蘆集》,收入(日)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年。
(日)天岸慧廣:《東歸集》,收入(日)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年。
(日)夢巖祖應:《旱霖集》,收入(日)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年。
(日)別源圓旨:《南游東歸集》,收入(日)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年。
(日)中巖圓月:《東海一漚集》,收入(日)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年。
(日)義堂周信:《空華集》,收入(日)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年。
(日)景徐周麟:《翰林胡蘆集》,收入(日)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年。
(三)古籍(按作者時代排列)
1.詩話、詩論及文學批評相關專著
(1)詩話、詩論論著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唐)李濬:《松窗雜錄》,臺北:木鐸,1982年。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皎然:《詩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費袞:《梁溪漫志》,上海:古書流通處,1921年。
(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上海:古書流通處,1921年。
(宋)何溪汶:《竹莊詩話》,上海:商務書局,1935年。
(宋)陽枋:《字溪集》,上海:商務,1935年。
(宋)周紫芝:《竹坡老人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5年。
(宋)鍾嶸:《詩品》,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臺北:藝文,1965年。
(宋)吳沆:《環溪詩話》,臺北:藝文出版社,1967年。
(宋)鍾嶸撰;(宋)周履靖校正:《詩品》,臺北:臺灣商務,1969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陳起:《前賢小集拾遺》,收入於《南宋羣賢小集》,臺北:藝文,1972年。
(宋)蔡絛:《西清詩話》,收入《宋詩話輯佚》,臺北:哈佛燕京學社,1972年。
(宋)阮閱:《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宋)李耆卿:《文章精義》,臺北:臺灣商務,1975年。
(宋)李頎:《古今詩話》,收入《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宋)嚴有翼:《藝苑雌黃》,收入《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宋)蔡啟:《蔡寬夫詩話》,收入《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宋)司馬光:《溫公續詩話》,收入(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宋)吳可:《藏海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延君壽:《老生常談》,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張鎡:《仕學規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劉攽:《中山詩話》,收入(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北京:中華出版,1985年。
(宋)何薳:《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吳聿:《觀林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范晞文:《對牀夜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許顗:《許彥周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惠洪:《冷齋夜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陳模:《懷古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趙次公:《杜詩先後解》;林繼中輯校:《杜詩趙次公先後解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惠洪:《冷齋夜話》,收入朱易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2003年。
(宋)蔡正孫:《詩林廣記》,收入蔡鎮楚編:《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年。
(宋)朱勝非:《紺珠集》,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入(明)毛晉輯:《津逮秘書》第五集,崇禎中刊,國立國會圖書館。
(宋)嚴羽;(明)鄧原岳校:《滄浪詩話》,柳田泉舊藏,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和刻本。
(宋)歐陽脩:《六一詩話》,收入(明)毛晉輯:《津逮秘書》第五集,崇禎中刊,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金)王若虛:《滹南集》,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元)方虛谷原選;(清)紀曉嵐批點:《紀批瀛奎律髓》,臺北:佩文書社,1950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臺北:臺灣商務,1978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明)周履靖:《騷壇祕語》,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
(明)徐師曾:《詩體明辯》,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薛瑄:《讀書錄》,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明)謝榛:《四溟山人全集》,臺北:偉文,1976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
(明)徐增:《而庵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董其昌:《容臺別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
(明)唐汝詢選釋;王振漢點校:《唐詩解》,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明)田藝蘅:《香字詩談》,收入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清)紀曉嵐批點《紀批瀛奎律髓》,臺北:佩文書社,1950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清)沈德潛:《古詩源》,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
(清)葉燮:《原詩》,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清)馬位:《秋窗隨筆》,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臺北:文海,1969年。
(清)溫謙山纂訂:《陶詩彙評》,臺北:新文豐出版,1970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吳雷發:《說詩菅蒯》,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年。
(清)高宗御選:《唐宋詩醇》,臺北:臺灣中華,1971年。
(清)沈德潛:《杜詩評鈔》,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 廣文書局,1978年。
(清)崔東壁:《讀風偶識》,臺北:學海,1979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上海 :臺灣開明,1982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臺北:漢京,1984年。
(清)李佳:《左庵詞話》,臺北:新文豐,1988年。
(清)王夫之:《古詩評選》,收入《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出版,1988-1996年。
(清)王夫之:《明詩評選》,收入《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出版,1988-1996年。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收入《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出版,1988-1996。
(清)朱彞尊:《靜志居詩話》,臺北:明文出版,1991年。
(清)高步瀛:《唐宋詩舉要》,上海:上海古籍,1992年。
(清)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清)袁嘉穀:《臥雪詩話》,收入張寅彭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清)陳衍《石遺室詩話》,收入張寅彭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局,2002年。
(清)施潤章:《蠖齋詩話》,收入(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清)吳雷發:《說詩菅蒯》,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年。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收入丁福保編:《清詩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年。
(清)黃生:《杜詩說》,收入《黃生全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生:《唐詩矩》,收入《黃生全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生:《唐詩摘鈔》,收入《黃生全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收入《貞一齋集》,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清)吳汝綸評選:《古詩鈔》,收入《吳汝綸全集》,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14年。
(清)吳烶選註:《唐詩選勝直解》,哈佛燕京圖書館藏,台大圖書館藏微捲。
(2)詩集、文集專著
(晉)陶潛;(清)胡鳳丹輯:《六朝四家全集》,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晉)陶潛撰;(清)陶澍註:《陶靖節集》,臺北:臺灣商務,1970年。
(晉)陶潛撰;(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晉)陶潛撰;(清)吳瞻泰《陶詩彙註》,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晉)陶潛撰;(明)黃文煥析義:《陶元亮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晉)陸機:《陸士衡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晉)陶潛撰;(明)張自烈:《箋註陶淵明集》,明崇禎間著書堂重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嘉慶十四年(1809年),柳田泉舊藏,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梁)蕭統:《陶淵明集》,收入(晉)陶潛撰;(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唐)韓愈撰;(宋)朱晦庵考異;王留畊音釋:《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寳慶三年序(1227年)の後刷,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唐)白居易撰;那波道円校:《白氏文集》,元和四年(1618年)跋,尾張深田印記,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唐)孟浩然:《孟浩然詩集》,文久四年(1864年),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唐)李白撰;(清)王琦集注:《李太白全集》,臺北:臺灣中華,1955年。
(唐)杜甫著;(明)王嗣奭《杜臆》,臺北:臺灣中華,1960年。
(唐)杜甫撰;(明)王嗣奭;曹樹銘增校:《杜臆增校》(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唐)杜甫撰;(宋)徐居仁編;(宋)黃鶴補註:《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臺北:大通,1974年。
(唐)王維;(清)趙松谷箋注:《王右丞集箋註》,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唐)杜甫著;(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李白;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1996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宋)林逋著;近藤元粋編:《林和靖詩集》,大阪:青木嵩山堂,1897年。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臺北:臺灣商務,1967年。
(宋)黃庭堅:《山谷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宋)楊時:《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1974年。
(宋)陸游:《渭南文集》,臺北:商務出版社,1978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臺北:商務出版社,1979年。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商務出版社,1979年。
(宋)楊萬里:《誠齋詩集》,臺北:臺灣中華,1981年。
(宋)林逋:《林和靖詩集》,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
(宋)黃庭堅:《山谷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蘇軾詩集》,臺北:學海,1983年。
(宋)郭茂倩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宋)蘇軾:《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之望:《漢濱集》,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劉辰翁著,段大林校點:《劉辰翁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收入《欽定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梅堯臣:《林和靖先生詩集》,臺北:臺灣商務,1967年。
(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
(宋)梅堯臣:《宛陵詩鈔》,收入《宋詩鈔》,州錢:吳氏鑑古堂,康熙十年(1671年)序,土岐善麿舊藏,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金)元好問;張德輝編:《元遺山先生集》,京都:翰文齊書坊,1882年,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元)劉履:《選詩補註》,明宣德甲寅(1434年),吉安知府陳本深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元)程鉅夫:《程雪樓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上海:涵芬樓,柳田泉舊藏,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元)傅若金《傅與礪詩集》,收入《傅與礪詩文集》,臺北:臺灣商務,1972年。
(元)韋居安:《梅澗詩話》,收入(清)顧修輯《讀畫齋叢書》,出版者不明,嘉慶刊,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年。
(明)李于麟:《唐詩廣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明)沈顥:《歷代論畫名著彙編》,臺北:世界書局,2010年。
(清)張玉書等編錄:《佩文齋詠物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60年。
(清)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臺灣中華,1978年。
(清)陶澍;戚煥塤校:《靖節先生集》,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1987年。
(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林雲銘評註:《古文析義初編》,出版地不詳:錦章圖書印行。
2.史籍專著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中華,1984年。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漢)班固;(清)王先謙注:《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中華,1966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梁)沈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玄宗御撰;(唐)李林甫等奉敕注:《大唐六典》,江戶:出雲寺金吾,1836年,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唐)趙國公等撰:《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釋僧肇:《寶藏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臺灣中華,1960年。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1967年。
(宋)歐陽修;(宋)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臺灣中華,1971年。
(宋)歐陽修;(宋)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臺北:天工,1988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宋濂等修:《元史》,臺北:臺灣中華,1971年。
(明)宋濂等修:《元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馮琦撰;陳邦瞻纂輯:《宋史紀事本末》,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宋濂等修:《元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臺灣中華,1966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3其他專著
(周)管仲撰;(唐)房玄齡註釋;劉績増註;朱長春通演;朱養和輯訂:《管子》,姑蘇:聚文堂,1804年,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周)荀卿著;(唐)楊倞注、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54 年。
(周)莊周撰;(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周)列禦寇撰;(晉)張湛注:《列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杭州:浙江書局,1875年,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漢)毛亨撰;鄭玄箋:《毛詩鄭箋》,臺北:臺灣中華,1966年。
(漢)劉向著;(日)松本万年標註:《列女傳》,東京:別所平七,1878年,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漢)趙岐註;(宋)孫奭疏;孟子附記 /(清)翁方綱撰:《孟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東京:育德財團,1929年,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臺灣中華,1966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出版地不明:抱經堂,1791年,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唐)歐陽洵:《八訣》,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唐)黃璞:《閩川名士傳》,收入《總志之屬》,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南唐)釋靜,筠二禪德編纂:《祖堂集》,臺北:新文豐,1987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宋)朱熹:《大學或問》,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78年。
(宋)程顥、程頤撰,(日)岡田武彥編:《二程全書》,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宋)朱熹;(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宋)朱熹;(清)李光地、熊賜履等奉敕編:《御纂朱子全書》,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鄭樵:《六經奧論》,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韓拙:《韓氏山水純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比丘悟明集:《聯燈會要》,高雄: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1994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孟子讀本》,收入《民國時期經學叢書》,臺中:文听閣,2009年。
(宋)周敦頤;朱熹注:《周子通書》,服部文庫,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宋)周密:《齊東野語》,收入(明)毛晉輯:《津逮秘書》第十五集,崇禎中刊,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宋)范成大:《范村梅譜》,皇清嘉慶十四年張海鵬較梓,成功大學圖書館藏。
(元)陳澔:《禮記集說》,京都:今村八兵衛,1724年,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沈襄:《梅譜》,收入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
(明)沈顥:《畫塵》據《歷代論畫名著彙編》,臺北:世界書局,2010年。
(清)汪灝等撰:《廣羣芳譜》,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1981年。
(清)張英;(清)王士禎等奉敕纂:《御定淵鑑類函》,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鄭方坤:《全閩詩話》,收入《欽定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四)日本專著(按出版順序排列)
1.文學批評專著
(日)大江匡房【談】;藤原實兼【記】:《江談抄》,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寫本,書寫年不明。
(日)菊池桐孫:《五山堂詩話》,載於蔡鎮楚編:《域外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807年。
(日)池田四郎次郎:《日本詩話叢書》,東京:文會堂書局,1920年。
(日)林梅洞:《史館茗話》,收入(日)池田四郎次郎:《日本詩話叢書》,東京:文會堂書局,1920年。
(日)江村北海:《日本詩史》,收入(日)池田四郎次郎:《日本詩話叢書》,東京:文會堂書局,1920年。
(日)船津富彥:《中國詩話研究》,東京:八雲書店,1977年。
(日)大江匡房:《江談抄》,收入(日)後藤昭雄、(日)池上洵一、(日)山根對助校注《江談抄‧中外抄‧富家語》,東京:岩波書局,2005年。
(日)皆川淇園:《淇園詩話》,收入蔡鎮楚編:《域外詩話珍本叢書》第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日)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祕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文史思想專著
(日)賴山陽:《日本政記》,唐物町(大阪):河内屋吉兵衛刊本,文久元年(西元1861),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蔵。
(日)徳川光圀編:《大日本史》,東京:吉川半七,1900年。
(日)林羅山:《羅山林先生文集》,京都:平安考古學會編,1918年。
(日)北村澤吉:《五山文學史稿》,東京:富山房,1942 年。
(日)玉村竹二:《五山文學:大陸文化紹介者としての五山禪僧の活動》,東京:至文堂,1955年。
(日)小島憲之:《上代日本文學と中國文學─出典論を中心とする比較文學的考察─》,東京:塙書房,1965年。
(日)大矢根文次郎:《陶淵明硏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67年。
(日)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新集》,東京:東京大學出版,1967-1981年。
(日)青木正兒:《青木正兒全集》東京:春秋社,1969年。
(日)石田一良,金谷治:《藤原惺窩、林羅山》,東京:岩波書店,1975年。
(日)祇園南海著;田中岣嶁輯錄;葛城螙庵校閲:《南海先生文集》,江戸:須原茂兵衛,1795年,慶應義塾大學圖書館藏刊本。
(日)阿部吉雄:《日本朱子學と朝鮮》,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6年。
(日)鈴木大拙:《禪與儒教在日本》,收入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1冊〈中國佛教關係研究〉,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
(日)蔭木英雄:《五山詩史の研究》,東京:笠間書院,1977年。
(日)市古貞次:《日本文學史概說》,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1987年。
(日)上村觀光:《五山文學全集》,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92年。
(日)林鵞峰編,小島憲之校注:《本朝一人一首》,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
(日)入矢義高校注:《五山の詩を読むたあに》,收入《五山文學集》,東京:岩波出版社,1996年。
(日)川合康三:《中國の文學史觀》,東京:創文社,2002年。
(日)黑住真:《近世日本社会と儒教》,東京:ぺりかん社,2003年。
俞慰慈:《五山文學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4年。
(日)岡村繁著,俞慰慈、陳秋萍、韋海英等譯:《日本漢文學論考》,收錄於《岡村繁全集》第柒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日)本居宣長著,王向遠譯:《日本物哀》,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4年。
3.其他專著
(日)《蒙古襲來繪詞》,巻末に「永仁元年(1293年)二月九日」とあり,柴野栗山舊藏,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日)足利衍述:《鎌倉室町時代之儒教》,東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會,1932年。
(日)宗淵:《妙法蓮華經》,天保六年(1835年)承真跋,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蔵刊本。
(日)蓮田善明:《鴨長明》,東京:八雲書林,1943年。
(日)大江文城:《本邦儒學史論考》,全國書房,1944年。
(日)芳賀幸四郎:《中世禪林の學問および文学に関する研究》,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56年。
(日)玉村竹二:《五山詩僧》,收入《日本の禪語錄》,東京:講談社,1978年。
(日)玉村竹二:《五山禪僧傳記集成》,東京:講談社,1983年。
(日)藤原佐世撰:《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臺北:新文豐,1984年。
(日)玉村竹二:《五山禪林宗派圖》,京都:思文閣出版社,1985年。
(日)木宮泰彥撰,陳捷譯:《中日佛教交通史》,臺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日)玉村竹二:《日本禪宗史論集》,京都:思文閣,1988年。
(日)安江良介發行:《國書總目錄》,東京:岩波書店,1989-1991年。
(日)溝口雄三、富永健一、中嶋嶺雄、濱下武志:《漢字文化圈の歷史と未來》,東京:大修館書店,1992年。
(日)榮西:《興禪護國論》,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1994年。
(日)佐佐木馨:《中世佛教と鎌倉幕府》,東京:吉川弘文館,1997年。
(日)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國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東京大學,1997年。
(日)福井文雅:《漢字文化圈の思想と宗教》,東京:五曜書房,1998年。
(日)岸米造編:《日本史教科書參照圖》,東京:光風館,1909年。
(日)金文京:〈漢文文化圈の提唱〉,收入(日)小峯和明:《漢文文化圏の説話世界》,東京:竹林舍,2010年。
(日)印刷往來社編:《印刷産業綜攬》,東京:印刷往來社,1937年,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日)揖斐高:〈江戶の漢詩人〉,收入諏訪春雄、日野龍夫編:《江戶文學と中國》,東京:每日新聞社,1977年。
(日)玉村竹二:《五山禪僧傳記集成》,京都:思文閣出版,2003。
(日)大隈重信:《日本開國五十年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
(日)遍照金剛:《文鏡祕府論》第二冊,柳田泉舊藏,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五)近人專著(按出版順序排列)
1.文學批評專著
劉克寰等人編:《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臺灣中華,1960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 :國文天地雜誌社,1980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1983年。new window
(韓)趙鍾業:《中韓日詩話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周錫山編校:《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太原:北嶽文藝社,1987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蔡鎮楚《詩話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韓)趙鍾業:《日本詩話叢編》,漢城:太學社,1992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1994年。
侯忠義等主編:《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東坡詩話》,瀋陽:春風文藝出版,1994年
周振甫、冀勤:《《談藝錄》導讀》,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1998年。
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臺北:文史哲,1998年。
汪涌豪:《範疇論》,上海:復旦大學,1999年。
莫礪鋒主編:《程千帆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光潛:《詩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蔡鎮楚:《域外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龍宿莽:《比較詩話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7年。
譚雯:《日本詩話的中國情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2007年。new window
蘇珊玉:《人間詞話之審美觀》,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new window
周振甫:《詩詞例話全編》,重慶:重慶大學,2010年。
李育娟:《《江談抄》與唐、宋筆記研究--論平安朝對北宋文學文化之受容》,臺北:文史哲,2013年。
2.詩文集專著
李辰冬:《杜甫作品繫年》,臺北:東大圖書,1980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以翻案詩、禽言詩、詩中有畫為例》,臺北:文史哲,1980年。
陶秋英編:《宋金元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程千帆、孫望:《日本漢詩選評》,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鍾優民:《陶學史話》,臺北:允晨文化,1991年。
阮廷瑜:《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臺北:國立編譯編,1998年。
張高評:《宋詩特色研究》,長春:長春出版社,2000年。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2000年。
鍾優民:《陶淵明研究資料新編》,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夏承燾、吳熊和:《讀詞常識》,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孫通海、王海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張高評:《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新文豐,2008年。new window
馬歌東:《日本漢詩溯源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曉希等著:《中日古典文學比較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曉希編著:《日本古典詩歌的文體與中國文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張伯偉:《域外漢籍研究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蕭麗華:《「文字禪」詩學發展的軌跡》,臺北:新文豐,2012年。new window
金程宇:《和刻本中國古逸書叢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孫立:《日本詩話中的中國古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隽雪豔、(日)高松壽夫主編:《白居易與日本古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陳致:《中國詩歌傳統及文本文》,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許紅霞輯著:《珍本宋集五種:日藏宋僧詩文集整理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曉希:《五山文學與中國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
蕭麗華:《東亞漢詩及佛教文化之傳播》,臺北:新文豐出版,2014年。
3.其他專著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
釋智旭:《佛遺教經解》,臺北:臺灣印經處,1959年。
陳垣:《中西回史日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2年。
王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九龍:中外出版,1976年。
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new window
方詩銘:《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上海辭書,1982年。
高明士:《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東亞世界形成史的側面》,臺北:臺灣國立編譯館,1984年。
樂黛雲:《比較文學原理》,湖南 : 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
周武忠:《中國花卉文化》,廣州:花成出版社,1992年。
許杏林:《顧愷之》,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93年。
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1996年。new window
鄭子瑜、宗廷虎主編:《中國修辭學通史(隋唐五代宋金元卷)》,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鄭樑生:《朱子學之東傳日本與其發展》,臺北:文史哲,1999年。new window
朱謙之:《日本的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金元浦著,《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年。
石源華、胡禮忠主編:《東亞漢文化圈與中國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鄧洪波:《東亞歷史年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甘懷真:《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new window
李寅生:《論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響》,成都:巴蜀出版發行,2007年。
張伯偉主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楊世文:《走出漢學-宋代經典辨疑思潮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于榮勝、翁家慧、李強:《日本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蕭麗華:《「文字禪」詩學的發展軌跡》,臺北:新文豐,2012年。new window
申忠信:《詩詞格律新講》,北京:中國文史,2013年。
朱立熙:《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六)外文譯書(按出版順序排列)
(法)提格亨(P. van Tieghem)撰,戴望舒譯:《比較文學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美)艾略特(T. S. Eliot)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發行,1990年。
(美)羅勃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美)約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七)外文專書
(美)Harold Bloom:A Map of Misread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二 、學位論文(以學校所在地為主,依出版年排序)
(一)臺灣
(韓)趙鍾業:《唐宋詩話對韓日影響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new window
陳昭吟:《宋代詩人「影響的焦慮」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二)大陸
譚雯:《日本詩話及其對中國詩話的繼承與發展》,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朱志鵬:《虎關師煉與《濟北集》賦篇研究》,浙江工商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王玉立:《林逋詩作及其在日本的影響》,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三)日本
(日)名畑崇:《『元亨釋書』の研究》,京都大谷大學文學博士論文,1992年。
三、期刊(按出版順序排列,而分類歸屬則依「出版地」)
(一)臺灣
蕭麗華:〈從儒佛交涉的角度看嚴羽《滄浪詩話》的詩學觀念〉,《臺大佛學研究》,第5期,2003年6月,頁275–299。new window
王璦玲:〈評點、詮釋與接受-論吳儀一之《長生殿》評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71-128。new window
辜玉茹:〈中近世における日本の韻書の利用─和漢聯句、漢和聯句のたあの韻書─〉,《通識教育學報》第10期,2006年12月,頁27-49。
鞏本棟:〈環繞唐五代詩格中「勢」論的諸問題〉,《文史哲》第1期,2007年,頁95-102。
覺多︰〈一山一寧禪師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貢獻和影響〉,《佛學研究》,第1 期,2009年8月,頁228 - 236。
李育娟:〈《江談抄》詩話與北宋詩話〉,《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3月,頁101-123。new window
張高評:〈評詩人玉屑述詩家造語—以創意之詩思為核心〉,《文與哲》,第17期,2010年12月,頁172。new window
陳家煌:〈論中唐「詩人概念」與「詩人身分」〉,《文與哲》,第17期,2010年12月,頁137-168。new window
朱秋而:〈日本五山禪僧詩中的東坡形象:以煎茶詩、風水洞、海棠等為中心〉,收入石守謙,廖肇亨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允晨文化,2011年3月,頁331-364。
張高評:〈海上書籍之路與日本之圖書傳播 ─兼論五山、江戶時代之日本詩學〉,《國立臺南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5卷第2期,2011年10月,頁97-118。new window
李育娟:〈宋代筆記與《江談抄》的體裁-說話與筆記的界限〉,《漢學研究》,第30卷第2期,2012年6月,頁71-98。new window
朱秋而︰〈五山文學における黃庭堅の受容-『山谷抄』を中心に-〉,《台大日本語文研究》,第25期,2013年6月,頁45-62。new window
許清雲:〈皎然《詩式對王昌齡《詩格》的傳承與創新〉,《靜宜中文學報》第3期,2013年6月,頁1-26。new window
(二)大陸
周裕鍇:〈以俗為雅︰禪籍俗語言對宋詩的滲透與啟示〉,《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0年,頁73-80。
王京鈺︰〈義堂周信詩文中的「江雲渭樹」--日本五山文學杜甫受容的一個側面〉,《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4年7月,頁47-48。
張文宏︰〈禪宗與日本五山文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6期,2004年7月,頁15-18。
高文漢:〈日本中世文論〉,《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4年7月,頁93-97。
王京鈺︰〈概論日本漢文學中的杜甫受容〉,《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年7月,頁35-38。
高文漢︰〈日本古代漢文學的發展軌跡與特徵〉,《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4期,2005年7月,頁97-101。
馬歌東:〈論虎關師煉陶淵明「傲吏說」〉,《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06年5月,頁28-34。
鄭利鋒:〈虎關師煉稱孔子「詩人」刪《詩》辨〉,《社會科學評論》,第4期,2007年12月,頁77-83。
徐毅:〈〈濟北詩話〉的詩學價值〉,《文化研究》,第2009卷第3期,2008年7月,頁217、232。
黃威:〈論宋代詩學思想對日本〈濟北詩話〉之影響〉,《船山學刊》,第2期,2009年2月,頁162-164。
段麗惠:〈〈濟北詩話〉的「立異」與儒家價值理念〉,《船山學刊》,第3期,2009年3月,頁102-105。
尚永亮,黃超︰〈日本漢詩對王維詩之空寂、幽玄美的受容-兼談「漢詩日本化」的形成過程〉,《江西社會科學》,第2009卷第8期,2009年8月,頁130–134。
邱美瓊︰〈20世紀以來日本學者的歐陽修詩歌研究〉,《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0年2月,頁65-68。
劉芳亮︰〈大沼枕山對白居易詩歌的接受〉,《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08-111。
王京鈺︰〈試論五山句題的新特點──以典出杜甫《夜宴左氏莊》句題為例〉,《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11期,2011年7月,頁91-94。
羅江文︰〈從雲南大學圖書館所藏日本古籍看中日印刷文化的相互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2年7月,頁128-134。
馮雅、高長山︰〈日本的杜甫詩研究-以五山、江戶時期為例〉,《外國問題研究》第4期,2012年7月,頁43-47。
張曉希︰〈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日本的五山禪僧〉,《日語學習與研究》,第1期,2013年8月,頁85 - 91。
王輝:〈宋代詩話與虎關師練的詩學思想〉,《求索》,第2期,2013年6月,頁139-141。
林瑤︰〈日本五山文學中的「蘇軾」〉,《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9期,2013年8月,頁5-8。
(日)內田誠一︰〈從古代中國舶來日本的《王維集》版本初探--兼論《三體詩幻雲抄》中的《題崔處士林亭》一詩〉,《運城學院學報》,第4期,2014年9月,頁1-4。
鄭樑生:《日本五山禪僧的儒釋二教一致論》,《淡江史學》,第5期,頁85-102。new window
(三)日本
(日)久松潜一:〈虎關師鍊の詩觀――文學評論史考〉,《国語と国文学》,22(12)(260),1945年,頁1-6,轉引自(日)蔭木英雄:《五山詩史の研究》,東京:笠間書院,1977年。
(日)安良岡康作:〈中世的文藝としての五山漢詩文〉,《日本の禪語錄》第8卷,月報第10號,東京:講談社,1978年,頁1-3。
(日)久須本文雄:〈虎關師鍊の儒道觀〉,《禪文化研究所》十一號,1979年3月,頁45-93。
(日)久須本文雄:〈虎關師鍊の中國文學觀〉,《禪文化研究所》十二號,1980年3月,頁85-119。
(日)比留間健一︰〈虎関師錬の韓愈評価について韓愈の排仏への態度を中心に,《上智大學國文學論集》,第19期,1986年1月,頁83-98。
(日)太田亨︰〈日本中世禪林日本禪林における杜詩受容—禪林初期における杜詩評価--〉,《中國中世文學研究》,第39號,2001年1月,頁13-31。
(日)太田亨︰〈日本禪林における中國の杜詩注釋書受容--《集千家註分類杜工部詩》《集千家註批點杜工部詩集》〉《日本中國學會報》,第五十五集,2003年10月,頁240-256。
(日)和田英信︰〈中國の詩話、日本の詩話〉,《お茶の水女子大學中國文學會報》第二十五號,2006年4月,頁1-16。
丁國旗︰〈陶淵明の「虛」と「實」:岡村繁氏の「淵明観」をめぐって〉,《神戸女學院大學論集》,第52期,2006年3月,頁1-21。
(日)太田亨︰〈日本中世禪林における杜詩受容--中期における杜甫の情に対する関心〉,《中國中世文學研究》,第29號,2007年12月,頁72-82。
(日)小野泰央:〈中世歌論に見られる宋代詩論〉,《群馬高専レビュー》,第28號,2009年,頁21-27。
(日)小野泰央:〈五山詩文における梅花〉,《群馬高専レビュー》,第28號,2009年,頁1-10。
(日)小野泰央:〈詩を論じる詩五山詩の理知性について〉,《群馬高専レビュー》,第28號,2009年11月,頁11-19。
顧春芳、顧文︰〈論禪宗文化給予枯寂之美的影響--以五山禪僧的詩為中心展開〉,大阪府立大學《言語と文化》,第10期,2011年10月,頁151 –164。
(日)太田亨︰〈日本中世禅林における杜詩解釈:〈夔府詠懐〉--身は許す双峰寺、門は求む七祖禅-について〉,《中國中世文學研究》,第61號,2012年9月,頁46-68。
羊列榮:〈五山詩學主題初探-以宋代詩學的影響為視點〉,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第107期,2013年3月,頁69-93。
四、網路資源
「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2015年3月)。取自http://base1.nijl.ac.j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