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魯迅小說「吶喊」思想之研究---以《吶喊》、《彷徨》為範疇
作者:戴嘉辰
作者(外文):Tai, Chia-Che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振良
蔡崇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魯迅吶喊彷徨革命女性自主摩羅詩人Lu Xunscreamingwanderingrevolutionfemale autonomyMoro Poe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
魯迅小說「吶喊」思想發生在三個宏大敘事議題下:「革命精神」、「女性自主」、「鄉土信仰」。從「外在革命」深化到「內在革命」,將「啟蒙」精神落實於「女性自主」,並從「鄉土信仰」中找到純真與安定的力量。在《吶喊》、《彷徨》中可以看到以魯迅為創作原型的「摩羅詩人」類型,不完美的知識分子、努力求生存的女性角色、和看似平凡的小人物等,從他們的拼搏遭遇與真實心聲中,看到「吶喊」思想是「在理想與現實中妥協」、「從反諷中找到人生真相」、「自我認同並探討存在意義」、「肯定人性欲望與自律覺察」、「美的救贖與懺悔奮鬥」等。
《吶喊》、《彷徨》裏主角鮮明個性與群我關係之情境描述,除了具備有魏晉風骨及叛逆情結外,也展現出西方表現主義特色;這些否定的、悲劇性、掙扎與抉擇下的人生與劇情安排,似乎指向一個魯氏的「內在革命」:必須根植在一種「真理」性質、「生存」本質與「內在」穩定力量,或者說,兼具有「愛」與「智慧」的力量。而經過個人啟蒙後展現於外在的,體認到幸福的境界無法只是想像,必須在理想與現實中找到平衡點,從自我孤獨與他人群體中找到溝通橋樑,在內在革命與外在革命協調同步,這也就是魯迅思想中「己立立人」的真實與進展的生活目的。
The Concept of “Screaming” in Lu Xun’s novels were derived from the origins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female autonomy, and native belief. The external revolution had been deepened into the internal one, which carried out the spirit of the Enlightenment into female autonomy, and eventually found strength of pur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native belief. In Call to Arms (Na han) and Wandering (Pang huang), we can see that the category of “Moro Poet” had taken Lu Xun as its creative prototype, that is, the imperfect intellectuals, the roles of women endeavouring to survive, and some seemingly ordinary nobodies, etc. From the struggling hardships they encountered and from the real inner voices of the characters, we see that the concept of “screaming” can be interpreted as “to compromise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to find truth of life in irony and sarcasm,” “to self-identify and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eing,” “to affirm human desires and awake to self-discipline,” and “to redeem beauty and confess to strive,” etc.
The characters in Call to Arms (Na han) and Wandering (Pang huang) often have sharp and distinct personalities which can be perceived from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group and individual in the ongoing situations in the novels. These characters possess the poetic and vigorous styles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they reveal unintentionally some rebellious complexes. All these happen to 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expressionists. The plot and the lives of characters, arranged under the negative and tragic struggle and selection, seemed to point to an internal revolution in Lu’s mind, which had to be rooted in the land of truth and being, and be activated by the strength of inner stability or the combination of love and wisdom. After the individual enlightenment, one recognizes that happiness does not come in mere imagination. One has to seek a balance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and he has to establish a bridge to communicate between and groups and the autistic self. The internal revolution has to be coordinated and synchronized with that of the external. This is the real and progressive purpose of life illustrated in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oneself and helping others in establishment” in Lu Xun’s thoughts.
一、魯迅專書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北京: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2.魯迅:《魯迅全集》(全18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3.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等選編,《魯迅回憶錄(專著)》,上中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編,《魯迅年譜(增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5.魯迅:《魯迅著譯編年全集》(全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二、中文專著(以著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王士菁:《魯迅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79.2。
2.王乾坤:《由中間尋找無限──魯迅的文化價值觀》,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王乾坤:《魯迅的生命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4.王富仁:《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王瑤等著:《北京大學紀念魯迅百年誕辰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6.王曉明:《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9。
7.王宏志:《魯迅與「左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8.孔海珠:《痛別魯迅》,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9.史沫特萊等著:《海外回響——國際友人憶魯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林賢志:《人間魯迅》(上下),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11.林志浩:《魯迅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2。
12.朱曉進、唐紀如:《魯迅概論》,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1999.12。
13.朱正、陳漱渝等著:《魯迅史料考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4.朱正:《一個人的吶喊:魯迅1881-1936》,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7。
15.任廣田:《論魯迅藝術創造系統》,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9。
16.李長之、艾蕪等著:《吃仁與禮教——論魯迅(一)》,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7.李長之:《魯迅批判》,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8.李歐梵著,尹慧珉譯:《鐵屋中的吶喊》,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5。
19.李宗英、張夢陽編:《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上、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 1982.9。
20.汪暉、錢理群等:《魯迅研究的歷史批判——論魯迅(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1.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增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22.汪衛東:《魯迅前期文本中的「個人」觀念》,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3.何錫章:《魯迅讀書生涯》武昌: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11。
24.杜一白:《魯迅研究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4。
25.胡風、蕭軍等著:《如果他現在還活著——後期弟子憶魯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6.紀維周等:《魯迅研究書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7。
27.周行之:《魯迅與「左聯」》,台灣:文史哲書局,1991.8。
28.高旭東編:《世紀末的魯迅論爭》,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29.高遠東:《現代如何「拿來」︰魯迅的思想與文學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30.孫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1.孫伏園、孫福熙:《孫氏兄弟談魯迅》,章征天編,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2.孫郁:《魯迅與周作人》,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33.孫郁:《魯迅與胡適》,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34.孫郁:《魯迅書影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35.孫郁編:《倒向魯迅的天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6.徐麟:《魯迅中期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37.郜元寶:《魯迅六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38.曹聚仁:《魯迅的一生》,台北:新潮社,1987。
39.許壽裳:《摯友的懷念——許壽裳憶魯迅》,馬會芹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0.陳士部:《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歷史演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
41.陳波:《真理與批判---阿多諾《美學理論》》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
42.陳炳良編:《魯迅研究平議》,香港:三聯書店,1993.5。
43.陳漱渝主編:《魯迅論爭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4.張永泉:《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從周樹人到魯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1.5。
45.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46.張寧:《無數人們與無窮遠方:魯迅與左翼》,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7.彭定安:《魯迅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5。
48.鄭欣淼:《魯迅與宗教文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9。
49.孫郁:《魯迅與周作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
50.曹聚仁:《魯迅評傳》,上海:東方出版社,1999.4。
51.馮雪峰:《馮雪峰憶魯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2.趙家璧等著:《編輯生涯憶魯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3.裘士雄等:《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4。
54.錢理群:《走進當代的魯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5.錢理群:《魯迅九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56.錢理群:《心靈的探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7.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三、日文譯著
1.中島利郎(日)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台灣:前衛出版社,2000.5
2.中島隆博:《解構與重建──中國哲學的可能性》,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10。
3.丸山昇著,王俊文譯:《魯迅‧革命‧歴史──丸山昇現代中國文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丸尾常喜著,秦弓譯:《「人」與「鬼」的糾葛——魯迅小說論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5.伊藤虎丸著,孫猛等譯:《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6.伊藤虎丸,李冬木譯:《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伊藤虎丸,李冬木譯:《魯迅與終末論:近代現實主義的成立》,北京:三聯書店,2008。
8.竹內好著,孫歌等編譯:《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書店,2005。

四、外文譯著
1.(德)格爾哈特.施威蓬豪依塞爾(Gerhard Schweppenhäuser)著,魯路譯:《阿多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法國) 沙爾.貝班著,周明佳譯:《美的救贖---遇見自己的瞬刻》,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4.9。
3.(美)沃爾特.惠特曼著,鄒仲之譯:《草葉集---沃爾特.惠特曼詩全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8。

五、期刊論文
1.楊劍龍:〈寂寞中的吶喊---魯迅《吶喊》新論〉,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05期(2001/07),頁23-28。
2.杜雲南:〈喜劇:《吶喊》的敘述策略〉,湖南科技學院學2005年01期(2005/07),頁116-118。
3.楊希:〈真實.矛盾.技巧---魯迅《吶喊》中的諷刺藝術〉,學術交流2005年04期(2005/07),頁162-164。
4.劉青漢:〈非暴力吶喊者魯迅〉,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5卷5期(2006/10),頁68-71。
5.劉倩:〈茅盾筆下魯迅精神---評茅盾的《讀《吶喊》》,現代語文2009年 02期 (2009/07),頁78-79。
6.王曉南:〈魯迅---戴著面具的吶喊者〉,湖南農機2011年05期(2011/07),頁207-208。
7.伍純嫺:〈論魯迅《吶喊》與《徬徨》中知識份子之形象〉,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7期(2013/10),頁171-185。


六、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1.具景謨:《魯迅小說主題意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2.彭明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二)碩士論文
3.鄭懿瀛:《魯迅與中國現代知識份子---從「吶喊」到「彷徨」的心路歷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4.楊若萍:《魯迅小說人物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研究碩士論文,1997。
5.蕭綺玉:《《野草》與魯迅的黑暗思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6.戴嘉辰:《魯迅、周作人民間文學理論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7.黃正文:《魯迅留日期間對其一生人格塑造的影響研究(1902年---1909年)》 ,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8.顏健富:《論魯迅《吶喊》、《彷徨》國民性建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2002。
9.汪詩詩:《魯迅、卡繆、尼采讀者---接受比較研究》,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10.謝易澄:《魯迅雜文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11.疏淑貞:《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原鄉意識――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
12.江文丕:《魯迅《吶喊》、《彷徨》與明恩溥《中國人素質》之國民性比較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3.楊傑銘:《魯迅思想在台傳播與辯證(1923—1949)――一個精神史的側面》,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8。
14.廖美玲:《魯迅與賴和小說主題之比較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5.阮芸妍:《中間物思想重探---魯迅書寫中主體問題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6.何玉台:《從《吶喊》與《徬徨》探討魯迅塑造小說人物的技巧》,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