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青年》與民初政治光譜
作者:周麗卿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人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新青年》《每週評論》民初政治陳獨秀胡適無政府主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4
摘要
  《新青年》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刊物,在之後成為一代名刊的過程中,不但成為新文學的典範,也由於《新青年》同人在日後享有盛名,相關研究蔚為大觀。然而既有的研究,多從文化性雜誌的角度理解《新青年》,卻較忽略《新青年》從民初復古復辟的時代洪流中披荊斬棘,如何以刊物實踐,批判性地介入現實政治的種種策略與戰鬥,因而較無法看出《新青年》與時局之間的互動及時政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本論文主要通過歷史化、脈絡化的歷史語境考察,梳理《新青年》與時政、社會思潮的關係,說明《新青年》文化功能的歷史視野以及對民初政治的介入與影響。首先,以《新青年》為主軸,爬梳民初文化與政治之間複雜的糾葛淵源,並通過《新青年》同人發表於相關刊物的議題、主張,還原時代歷史脈絡,透過相關文獻、法令的參照、比對,發掘其潛藏的文義與面對的現實政治問題;藉以說明《新青年》前期的「文化」批判視野,其實已蘊含相當程度的「政治」動能。其次,透過《新青年》及相關刊物與政治史結合的分析視野,特別照應重大歷史事件所產生的轉轍器效果,鋪陳當時社會輿論的動向與轉向的契機,說明《新青年》與時政、社會思潮之間的關聯性與緊張關係。最後,說明此一緊張關係,產生了《新青年》成員回應此一時代轉折點的不同論述模式,進而衍生政治實踐的不同位置;而《新青年》成員所開啟不同政治路線之間的競爭論述,也說明《新青年》文化功能的結果與影響,最後是形成新政治光譜的展開,由此而深深影響往後中國的政局。
  因此,本文的目的亦在於嘗試對《新青年》的研究作一改變,說明並分析《新青年》介入時政的方式、功能與影響,透過此一更歷史脈絡化閱讀的《新青年》──從中展開民初政治如何影響《新青年》,《新青年》藉由刊物介入時政,又反過來影響民初政治的發展──藉以鋪陳民初政治的多層次、多脈絡的光譜。那麼,《新青年》與民初政治,兩者之間是複雜的變向、對話關係,我們原以為「民初政治」作為主導語的思考概念就有了翻轉的可能;而《新青年》在此也進一步得以重新認識其歷史功能,對民初政治的介入與影響,在更深的層次上也等於有一種新的視野來看待五四新文化運動。透過此一進路,《新青年》就不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凝固的一代名刊;而是在當時,作為月刊型雜誌的《新青年》很動態的面對現實問題,那麼對民初時政、社會思潮,也因而就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理解。
  《新青年》作為民初五四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刊物,對上述觀點的釐清與研究進路的探索,首先將有助於理解經歷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兩次帝制復辟、巴黎和會的中國知識份子,他們如何思索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問題;其次,透過《新青年》展衍的歷史功能,將有助於對影響日後中國政治發展進程的民初結構性社會因素與政治環境,有更清楚的認知。筆者希望藉由此一進路,貼近當時歷史感覺的《新青年》,給予其較公允、客觀的定位與歷史評價,也為之後中國的政治發展,提供某種可能性的思考架構與解釋原理。
重要參考書目

說明:由於資料龐雜,在此僅能列舉重要的著作。為了便於檢索,按作者(或編者)的姓名筆畫排列,並由中文到外文文獻排列(順序:中文、中譯、外文原著)。書目分類索引如下:
一、 報刊雜誌
二、 史料、專著、文集
三、 單篇論文
四、 學位論文


一、 報刊雜誌

《新青年》1915~1922年,上海群益書社、新青年社發行,本論文依據1988年
   上海書店影印本
《蘇報》, 1903年據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影印本(台北:
   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1968年)中研院館藏
《俄事警聞》(後改名《警鐘日報》)(上海:俄事警聞社,1903-1904)清大圖書
   館藏本
《國民日日報》 (台北:台灣書局,1965年重印光緒廿九年六、八等兩月份本)
《國民日日報彙編》一至四集,上海巿:東大陸圖書譯印局,1903-1904(台北:
   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1968年影印本)
《安徽俗話報》,原為蕪湖:科學圖書社發行,1904~190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年影印本)
《天義》報,震生主編(1907年),據中研院部分藏本
《新世紀》,巴黎新世紀社,1907~1910年(上海:上海世界工廠,1947年5月
   重印)據北京中國社會科院藏本
《民報》1905~1910年(北京:中華書局,2006影印本)
《政府公報》(官方發行)國家圖書館館藏
《不忍雜誌彙編》(台北:華文,1987年/據民國三年上海書局石印本影印)。
《甲寅》月刊,東京:1914~1915年(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5影印本)
《東方雜誌》,上海:商務印書社,1904-1948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影本)
《新潮》,北京大學出版社發行,1919~1922年(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5複
印本)
《每週評論》1918.12~1919.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9年複印本)
《努力週報》,北京:北京努力周报社,1922~1924年(湖南:岳麓書社,1999
   複印本)
《獨立評論》(北京:獨立評論社,1932~1937)清大圖書館藏
《自由錄》第一、二集(民聲社,1928)北京國家圖書館藏
《北京大學日刊》,北京大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17~1932)北京大學館藏
《北京大學月刊》,北京大學月刊編輯處(北京:商務印書館,1919~1922)北京
大學館藏
《北京大學學生周刊》,1920年(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複印本)
《星期評論》,1919~19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複印本)
《勞働》,勞働雜誌社編(上海:大同書局,1918)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嚮導》原廣州:廣州嚮導周報社,1922~1927年,現有複刻本《中國共產黨早
   期刊物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5)
《時事新報》上海時事新報社印行,北京大學館藏
《晨報》,(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復制中心,2004)
《解放與改造》(北京:北京新學會,1919~1920)中央研究院館藏
《民聲》第一期至第三十三期合訂本,台灣大學館藏
《共產黨》,據《中國共產黨早期刊物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
   心,2005)
《現代中國》,陳平原主編,第1輯至第6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005
   年)
《陳獨秀研究動態》(又稱《簡報》),唐寶林主編,從1993年10月創刊,至2004
   年2月終刊,共39期

二、史料、專著、文集

丁守和主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丁守和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丁守和,《從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北京:三聯書店,1963)
水如編,《陳獨秀書信集》(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
 介紹》(香港:三聯書店,1979)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新文化運動》(台北:商務,198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共
 五集,第1集1961年,第2、3集1962年,第4、5集1963年(北京:
   中華書局)
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上海:人民,1957)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匯編》
 (1913-1983)(全6冊)(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等合編,《孫中山全集》(北京:
 中華書局,1986)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一
 九一0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上、下、續(北京:
 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選編,《「一大」前後》
   (一)(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選編,《「一大」前後》
   (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香
   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3)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無政府主義和中國社會黨》(江蘇:江蘇人民,1981)
中國革命博物館整理,榮孟源審校,《吳虞日記》上冊(四川:四川人民,1984)
王聿鈞,《中蘇外交的序幕:從優林到越飛》(台北:中研院,1978)
王聿均訪問,謝文孫紀錄,《莫紀彭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1997)
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王跃、高力克編,《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太原:山西
   人民出版社,1989)
王富仁,《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西安:陝西人民,1985初版二刷/初
   版1983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1995)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論集》(台北:台灣商務,1995)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1995)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王觀泉,《被綁的普羅米修斯:陳獨秀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64年再版/初版1926年))
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記:日中戰爭時期的周作人》(北京:三聯書店,2008)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1991)
巴金,《巴金譯文全集》第八卷《地下的俄羅斯》(北京:人民文學,1997)
石曙萍,《知識份子的崗位與追求:文學研究會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民初時期文獻編輯小組編輯,《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初時期文獻》第二輯,史
 著二,(台北新店:國史館,2001)
北京魯迅博物館編,《錢玄同日記》(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編,《魯迅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1983)
白浩,《無政府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成都:四川人民,1985)
田保國,《民國時期中蘇關係》(濟南:濟南出版社,1999)
庄森,《飛揚跋扈為誰雄¬:作為文學社團的新青年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6)
任訪秋,《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論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任建樹、唐寶林,《陳獨秀傳(上)-從秀才到總書記》、《陳獨秀傳(下)-從
   總書記到反動派》(上海:上海人民,1995)
任建樹,《陳獨秀大傳》(上海:上海人民,2004年第2刷/初版1995年)
任建樹主編,《陳獨秀著作選編》全六卷(上海:上海人民,2009)
朱文通等整理編輯,《李大釗全集》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1999)
朱文通主編,《李大釗傳》(天津:天津古籍,2005)
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高軍、王檜林、楊樹標主編,《五四運動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介紹與傳播》(長
 沙:湖南人民,1986)
高軍、王檜林、楊樹標編,《無政府主義在中國》(長沙:湖南人民,1984)
伍啟元,《中國新文化運動概觀》(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再版)(現代書局,
 1934年初版)
朱謙之,《現代思潮批評》(北京:新中國雜誌社,1920)
沈寂,《胡適政論與近代中國》(台北:台灣商務,1994)
沈寂主編,《陳獨秀研究》第二輯(安徽:安徽大學,2003)
沈寂,《陳獨秀傳論》(安徽:安徽大學,2007)
沈寂主編,《陳獨秀研究》第三輯(安徽:安徽大學,2007)
汪原放,《回憶亞東圖書館》(上海:學林,1983)
汪原放,《亞東圖書館與陳獨秀》(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
汪暉,《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浙江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李大釗著,裴贊芬編,《李大釗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李大釗年譜編寫組編,《李大釗年譜》(蘭州:甘肅人民,1984)
李永春,《少年中國與五四時期社會思潮》(長沙:湖南人民,2005)
李永中,《文化傳播與文學想像-《新青年》雜誌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
 年)
李存光編選,《克魯泡特金在中國》(廣東:珠海出版社,2008)
李孝悌,《清末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1992)
李怡,《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2001)
李金銓主編,《文人論政-知識份子與報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李根源,《雪生年錄》(台北:文海,1966)
李博著;趙倩、王草、葛平竹譯,《漢語中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的起源與作用:從
 辭彙 、槪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2003)
李新、陳鐵健主編,《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第1卷《偉大的開端:1919-192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李劍農,《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年台三版/初版
 1930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三聯書店,2008/初版1987年6月東方
 出版社)
汪榮祖主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80)
呂芳上主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文學院,1999)
余英時等著,《「五四」八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
 運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初版2刷/1999初版1刷)
何玲華,《在歷史語境中審視-《新青年》同人反「傳統問題研究」》(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吳小龍,《少年中國學會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吳稚暉,《吳稚暉先生文粹》(台北:華文出版社,1968)
吳虞,《吳虞文錄》 (上海:上海書店,1990/1927年亞東圖書館影印版)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台北:聯經,2009)new window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周作人自編文集》(全37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1版2刷)
周佳榮,《蘇報及蘇報案─1903年上海新聞事件》(上海社會科學,2005/1979年
   香港昭明出版社重版)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95)
周策縱等著,《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91)
周策縱著,陳永明譯,《五四運動史》(湖南:岳麓書社,2001年第3刷/初版1999
   年)
周陽山主編,《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9)
周陽山主編,《從五四到新五四》(台北:時報文化,1989)
周震鱗,〈關於黃興、華興會、和辛亥革命後的孫黃關係〉,《黃興評傳》(台北:
   傳記文學,1968)
林紓著,朱羲冑編,《林畏盧先生學行譜記四種․貞文先生年譜卷二》(台北:世
   界書局,1965)
林琴南,《林琴南文集˙畏廬續集》(北京:中國書店,1985)
林琴南著、吳俊標校,《林琴南書話》(杭州:浙江人民,1999)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林毓生,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
   人民出版社,1988)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知識出版社編,《「一大」回憶錄》,(北京:知識出版社,1980)
岳凱華,《五四激進主義的緣起與中國新文學的發生》(長沙:嶽麓書社,2006)
孟慶澍,《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新文化:圍繞《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開封:
   河南大學,2006)
胡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new window
胡明,《正誤交織陳獨秀-思想的詮釋與文化的評判》(北京:人民文學,2004)
胡適口述,《胡適口述自傳》,唐德剛注譯(合肥:安徽教育,2005)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東,1961)
胡適,《四十自述》(合肥:安徽出版社,2006)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 (合肥:安徽教育,2006)
胡適著,《胡適作品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初版三刷)
胡適著,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合肥:黃山書社,1994)
施瑋等整理,《胡適文集》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歐陽哲生、耿雲志編,《胡適書信集》(北京:北京大學,1995)
范玉秋,《清末民初孔教運動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6)
姚崧齡編譯,《芮恩施使華記要》(台北:傳記文學,1971)
柳無忌,《蘇曼殊傳》(北京:三聯,1992)
柳亞子編,《蘇曼殊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5)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 (香港:三聯書店,1981)
茅盾,《茅盾散文速寫集》(北京:人民文學,1980)
馬大中,《大中華民國史》(北平:中華印書局,1929)
海隅孤客(梁冰弦),《解放別錄》(台北:文海,1968年影印本/原載於香港
   《自由人》半週刊1952年11月連載16篇)
孫郁,《魯迅與胡適》(瀋陽:遼寧人民,2000)
唐寶林、林茂生編,《陳獨秀年譜》(上海:上海人民,1988)
唐寶林主編,《重新認識陳獨秀》(香港:新苗出版社,2006)
淩雲嵐,《五四前後湖南的文化氛圍與新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徐善廣、柳劍平,《中國無政府主義史》(湖北:湖北人民,1989)
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2刷/
   初版1993年)
徐國琦著,馬建標譯,《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上海:上海
   三聯書店,2008)
張允侯等著,《五四時期的社團》(北京:三聯書店,1979)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張玉法,《辛亥革命史論》(台北:三民,1993)new window
張玉法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六輯五四運動(台北:聯經,1980)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1964)new window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1983)new window
張朋園,《梁啟超民國政治》(台北:食貨出版社,1987)new window
張枬、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集》上下(北京:三聯書店,1978)
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張俊才、薛綏之編,《林紓研究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丁編(北京:中華書局,1957)
張靜廬輯註,《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編(上海:中華書局,1959)
張靜廬輯註,《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丁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張耀杰,《北大教授與《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路線圖》(北京:中國言實出版
   社,2007)
張耀杰,《北大教授:政學兩界人和事》(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
張寶明、王中江主編,《回眸《新青年》․語言文學卷》(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
張寶明,《現代性的流變:《新青年》個人社會與國家關係聚集》(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2005)
張寶明,《多維視野下的《新青年》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張繼,《張溥泉先生回憶錄․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張灝著,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台北:里仁,1995)new window
郭正昭、林瑞明,《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台北:環宇出版社,1974)
郭廷以,《俄帝侵略中國簡史》(台北:文海,1983)
郭廷以編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 (北京:高等教育,2001)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2005/1935年初版)
陳子善、張鐵榮編,《周作人集外文》上、下(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5)
陳三井,《中國躍向國際舞台-從參加歐戰到出席巴黎和會》(台北:秀威資訊,
   2009)
陳平原、山口守編,《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北京:新世界,2003)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台北:二魚文化,2003)new window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上海書店,1990影印本/初版1926年)new window
陳東曉編,《陳獨秀評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
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聯,1992)
陳萬雄,《歷史與文化的穿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陳萬雄,《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9年)
陳獨秀,《實庵自傳》(台北:傳記文學,1967)
陳獨秀著,《陳獨秀文章選編》上、中、下(北京:三聯,1984)
曾樂山,《五四時期陳獨秀思想研究》(福州:福建人民,1983)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曹世鉉,《清末民初無政府派的文化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 (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章含之、白吉庵編,《章士釗全集》(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
國家圖書館參考組編輯,《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台北:國家圖書館,2009)
「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課題組,《胡繩論「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
   成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11-1950》(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馮自由,《革命逸史》上中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黃艾仁,《胡適與中國名人》(南京:江蘇教育,1993)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刷/
   初版1961年)
舒蕪,《周作人的是非功過(增訂本)》(瀋陽:遼寧教育,2000)
黃郛,《歐戰之教訓與中國之未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影本/原本1919
   年3月第二版)
彭明《五四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彭鵬,《研究系與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以1920前後為中心》(廣東:中山大學
   出版社,2003)
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楊早,《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楊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北京:世界圖
   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楊楊編,《自述與印象》(上海:上海三聯,1997)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董麗敏,《想像現代性:革新時期的《小說月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006)
葛懋春、蔣俊、李興芝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上、下(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1984)
萬仕國輯校,《劉申叔遺書補遺》(揚州:廣陵書社,2008)
路哲,《中國無政府主義史稿》(福州:福建人民,1990)
新潮社編,《蔡孑民先生言行錄》,《民國叢書》第二編96集(台北:文海,1973)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9)
趙園,《想像與敍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鮑晶編,《劉半農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1985)
趙清、鄭城編,《吳虞集》(成都:四川人民,1985)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0卷(上海:上海文藝,2003影印本/據1935
   年上海良友圖書公司版)
魯迅,《魯迅全集》(全1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1版4刷/初版1981
   年)
魯迅博物館藏,《周作人的日記》(河南:大象,1996)
蔡國裕,《一九二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主義論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new window
潘豔慧,《《新青年》翻譯與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身份認同》(濟南:齊魯書社,
 2008)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學生書局,2000)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
 1900-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2)
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劉桂生主編,《時代的錯位與理論的選擇──西方近代思潮與中國「五四」啟蒙
 思想》(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
劉納,《從五四走來─劉納學術隨筆自選集》(福州:福建教育,2000)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社會科學,1998)
劉望齡,《辛亥革命後帝制復辟和反復辟鬥爭》(北京:人民,1985)
劉紹唐主編,《錢玄同先生與手扎合刊》(台北:傳記文學,1972)
劉黎紅,《五四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等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鄭大華、鄒小站主編,《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
鄭學稼,《陳獨秀傳》(台北:時報,1989)
蔣俊、李興芝,《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濟南:山東人民,1990)
黎顯衡等編寫,《陳延年》(廣州:廣東人民,1985)
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2刷)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9)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2002)
錢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6)
盧今,《吶喊論》(西安:陝西人民,1996)
蕭超然,《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2)
蕭公權等撰,《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 社會主義》(台北:時報,1980)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鍾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全10卷)(長沙:湖南文藝,1998)
薛君度著,楊慎之譯,《黃興與中國革命》(香港:三聯書店,1980)
薛綏之、張俊才編,《林紓研究資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瞿秋白,《餓鄉紀程․赤都心史․多餘的話》(長沙:岳麓書社,2000)
顏浩,《北京的輿論環境與文人團體:1920~192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羅志田,《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成都:四川人民,1995)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社會、思想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1999)
羅志田,《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2001)
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3)
羅志田,《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羅秀美,《近代白話書寫現象研究》(台北:萬卷樓,2005)new window
羅貴祥,《德勒茲》(台北:東大,1997)
蘇曼殊、陳由己合譯,《慘世界》(上海:東大陸圖書譯印局,1904)
蘇曼殊譯,《悲慘世界》(上海:泰東圖書局,1929年5版/初版1921年10月)
觀渡廬(伍廷芳),《共和關鍵錄》,(台北:文海,1981)據著易堂書局民國元年


․外文原著、譯著:
[日]小野和子,《五四時期家族論の背景》(東京:同朋舍,1992)
[日]木山英雄著,趙京華編譯《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木山英雄中國現代文學
思想論集》(北京:北京大學,2004)
[日]石川禎浩,袁廣泉譯,《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日]伊藤虎丸,《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北京:北京大學,1995)

[日]佐藤慎一著,劉岳兵譯,《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與文明》(南京:江蘇人民,
2006)
[日]坂井洋史、嵯峨隆編纂解題,《原典中國アナキズム史料集成》(東京都 : 綠
蔭書房,1994)復刻本
[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2005)
[日]藤田正典等編,《新青年總目錄》、《五四運動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
1977)

[美]阿里夫․德里克著(Arif Dirlik),《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
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美]阿里夫․德里克著(Arif Dirlik),孫宜學譯,《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
[美]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著,葉鳯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
京:江蘇人民,1989)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
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2004)
[美]格里德(Jerome B. Grieder)(漢名賈祖麟),魯奇譯,《胡適與中國的文藝
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3刷/中譯初版1993)
[美]費正清(John K. Fairbank)主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
1800~1911》第十、十一冊(台北:南天書局,2000/初版1987)
[美]費正清(John K. Fairbank)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1994)
[德]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王曉珏、劉北城、宋偉杰譯,《公
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2005年初版第3刷/初版2002年)。
[德]韋伯(Max Weber),康樂等編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台北:
遠流出版社,2001年2刷3刷/初版1989年)。
[美]柯文(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
的興起》(台北:稻鄉,1991)
[德]卡爾․施米特(Schmitt,C.),劉宗坤等譯,《政治的概念》(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3)
[美]魏定熙(Timothy B. Weston)著,金安平、張毅譯,《北京大學與中國政
治文化(1898-192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美]舒衡哲(Vera Schwarcz)著,劉京建譯,《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
四」遺產》(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英]克喀伯著,獨立之箇人(馬君武)譯,《俄羅斯大風潮》,(上海:廣智書
   局,1902)。

Arif Dirlik,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Maurice Meisner,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xism(New York: Atheneum, 1979)
Roxane Witke, Transformation of attitudes towards women during the May Fourth Era of Modern China(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Lee Feigon, Chen Duxiu : found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1983)

三、單篇論文

丁曉原,〈從新文體到「隨感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1期
王汎森,〈傅斯年早期的「造社會」論──從兩份未刊殘稿談起〉,《中國文化》
 14期,1996年秋季號
王汎森,〈思潮與社會條件:新文化運動的兩個例子〉,《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
 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1999)
王汎森,〈反西化的西主義與反傳統的傳統主義-劉師培與「社會主義講習會」〉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石家庄:河北教育,2001)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卷4期,2003new window
 年12月。
王紅霞,〈〈試論陳獨秀和區聲白關于無政府主義的論戰〉,《四川理工學院學報》,
 22卷第3期,2007年6月。
王楓,〈五四前後的林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1期
王遠義,〈儒學與馬克斯主義:析論梁漱溟的歷史觀〉,《台大文史哲學報》56期,
 2002年。
王遠義,〈李大釗到馬克思主義之路〉,《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卷4期,2001new window
 年。
王遠義,〈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台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new window
王曉明,〈一份雜誌和一個「社團」:重評五四文學傳統〉,《批評空間的開創:20
 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王樹才、劉敬忠,〈也談《清室優待條件》問題─兼評溥儀充當日本帝國主義傀
 儡的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學報》,2000年第2期
尤小立,〈五四新文化派的政治轉向及其思想差異—以《每周評論》時期為中心
  的分析〉,《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石學勝,〈胡適、陳獨秀有關「新青年」存續問題來往書信〉,《傳記文學》,59卷
 6期,1991年12月
匡互生,〈五四運動紀實〉,《新文學史料》第三輯1979年
曲廣華,〈五四時期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分流〉,《求是學刊》,1998年第6期
任慧群,〈試析魯迅〈風波〉與《新青年》的「政治」的關係〉,《現代語文》(文
 學研究版),2010年第1期
李良玉,〈關于五四時期『問題與主義之爭』的歷史考辨〉,《南京大學學報》1993
   年第1期
李煇,〈《新青年》「隨感錄」研究〉,《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8
   期
李達嘉,〈胡適在「歧路」上〉,《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91)
李橫,〈五四運動與少年中國學會的成立〉,《傳記文學》16卷4期
李龍牧,〈五四時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刊物──《新青年》〉《新聞戰線》
   1、2期,1958年。
李龍牧,〈一個『五四』時期的政治刊物──《每週評論》〉,《中國現代出版史料》
   丁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五四new window
   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1999)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3年六月號。new window
吳漢全,〈近十年李大釗研究的進展及相關問題的討論〉,《近代史研究》2006年
   第4期
沈衛威,〈從《新青年》到《新潮》──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歷史背景〉,《中國
   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第3期
汪暉,〈文化與政治的變奏:戰爭、革命與1910年代的「思想戰」〉,《中國社會
   科學》2009年第4期。
吳文星,〈評介小野著《五四時期家族論の背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一
   期,1993年6月
高力克,〈「新青年」與兩種自由主義傳統〉,《二十一世紀》,42期,1997年8月new window
高力克,〈李大釗與民粹民主主義〉,《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2年6月號new window
金耀基,〈中國文化意識之變與反省-從「五四」到「四五」的歷史轉折〉《五四
   與中國》(台北:時報出版,1979)
金觀濤、劉青峰,〈近代中國「權利」觀念的意義演變──從晚清到「新青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期,1999年12月
金觀濤、劉青峰,〈「新青年」民主觀念的演變〉,《二十一世紀》56期,1999年new window
   12月
金觀濤、劉青峰,〈五四新青年群體為何放棄「自由主義」?──重大事件與觀
   念變遷互動之研究〉,《二十一世紀》82期,2004年4月
林志宏,〈情感和社會的互動:清末民初文言與白話地位的轉變〉,《思與言》41new window
   卷2期,2003年6月。
茅盾,〈《新青年》談政治之前後〉,《茅盾散文速寫集》下(北京:人民文學,1980)
胡適,〈紀念「五四」〉,《獨立評論》第149號,1935年5月5日
胡適,〈陳獨秀與文學革命〉,《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第2刷/初版1993年)
韋政通,〈序二〉,《回眸《新青年》․語言文學卷》(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
馬以鑫,〈「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再評價〉《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
唐寶林,〈近年中國陳獨秀研究簡況〉,《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5年9月號,new window
   總第42期。
章清,〈胡適派學人群與中國現代自由主義的趨向〉,《史林》1998年第1期
章清,〈傳統作為「知識資源」的失落〉,56期,《二十一世紀》,1999年12月new window
章清,〈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與中國社會的重組—對《新青年》同人「後五
   四時期」思想分化的追踪〉,《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章開沅,〈「孫黃軸心」的歷史演變〉,《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
  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
陳平原,〈《新青年》研究〉上、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2期、
  2003年第1期
陳平原,〈一份雜誌:思想史/文學史視野中的《新青年》〉,《觸摸歷史與進入五new window
   四》(臺北:二魚文化,2003)
陳平原,〈「妙手」如何「著文章」──為《新青年》創刊九十周年而作〉,《同舟
   共進》2005年第5期
陳平原,〈文學史視野中的“報刊研究”——近二十年北大中文系有關“大眾傳
   媒”的博士及碩士學位論文〉,「文學史視野中的‘大眾傳媒’」學術研討
   會(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6月13日)
陳旭麓,〈「五四」前夜的政治思想逆流──民國初年的反動復辟思想〉,《陳旭麓
   學術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陳萬雄,〈談雨果《悲慘世界》最早的中譯本〉,《歷史與文化的穿梭》(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張全之,〈從虛無黨小說的譯介與創作看無政府主義對晚清小說的影響〉,《明清
   小說研究》,2005年第3期
張全之,〈從《新世紀》到《新青年》: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文學革命〉,《中國現代
   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5期。
張全之,〈魯迅與無政府主義關係的研究述評與反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
   年第7期
張俊才,〈林紓年譜簡編〉,《林紓研究資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張奚若,〈社約論考〉,《張奚若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
張德旺,〈新發現胡適在五四運動中的一封信簡析〉,《胡適研究》第3輯(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張靜廬,〈關於新青年問題的幾封信〉,《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編(上海:中華
   書局,1959)
張耀傑,〈林紓與「新青年」的文化之爭〉,《傳記文學》卷86卷2期,2005年2
 月
張寶明,〈現代性空間的開拓:「新青年派」知識群體走向社會主義的心路歷程〉,
《近現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張寶明,〈闡釋與啟示:20世紀初年民族主義譜系的嬗變—以《安徽俗話報》與
《新青年》為例〉,《鄭州大學學報》39卷2期,2006年3月
張灝,〈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民主觀念〉,《二十一世紀》18期,1993年。new window
連玲玲,〈四十年來家國:評介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1915-1953〉,
《近代婦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
黃克武,〈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1912~1917)〉,民初時期文獻編輯小組編輯,
《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初時期文獻》第二輯,史著二,(台北新店:國史
館,2001)
黃源盛,〈晚清繼受外國法中「無夫姦」存廢的世紀之爭〉,《東亞傳統家禮、教
 育與國法(一)家族、家禮與教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
舒蕪,〈「文白之爭」溫故錄〉,《新文學史料》第三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5月版。
賀照田,〈後社會主義的歷史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觀的變遷〉,《當代中國的知識new window
 感覺與觀念感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
楊天石,〈蘇曼殊、陳獨秀譯本《慘世界》與中國早期的社會主義思潮〉,原載《中
   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生學報》1995年第6期。今轉引自《哲人與文士》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
楊芳燕,〈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台大歷史學報》第new window
  33期,2004年6月
楊芳燕,〈道德、正當性與近代國家:五四前後陳獨秀思想轉變及其意涵〉,《自
   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允晨文化,2005)
楊貞德,〈到共產主義之─陳獨秀愛國主義中的歷史和個人〉,《中國文哲研究集new window
   刊》16期,2000年。
楊琥,〈《新青年》「通信」欄與五四時期社會、文化的互動〉,《文人論政-知識
   份子與報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董秋英、郭漢民,〈1949年以來的《新青年》研究述評〉,《近代史研究》,2001
   年第6期。
董國強,〈論「問題與主義」之爭前後的李大釗思想〉,《二十一世紀》網路版,
   總第18期,2003年9月。
潘光哲,〈「華盛頓神話」在晚清中國的創造與傳衍〉,《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
 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潘光哲,〈胡適與《努力週報》的創辦〉,《文人論政:知識份子與報刊》(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
 遷」,《新史學》16卷3期,2005年9月
劉阿榮,〈清末民初社會主義傳入中國的流派與發展〉,《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
   初時期文獻》第二輯,史著二,(台北新店:國史館,2001)
劉岳兵,〈中江兆民的中國觀及其他——由《中江兆民:鬼子兵的思想家》一文
  所想到的〉,徵引自網站:http://www.zdrbs.com/jc/Docs/Detail.aspx?P=514,取得日期2010年1月4日。
蔣俊,〈辛亥革命有關無政府主義的書刊資料述評〉,《中國哲學》第13輯(人民
  出版社,1985)
蔣俊,〈外國無政府主義論著漢譯目錄〉,《中國哲學論叢》(山東:山東大學出版
   社,1986年)
蔣俊,〈民國初年的無政府主義思潮〉,《中國哲學論叢》(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1986)
歐陽哲生,〈新發現一組關于《新青年》的同人來往書信〉,《北京大學學報》46
   卷4期,2009年7月
鍾揚,〈從《慘世界》到《黑天國》─論陳獨秀的小說創作〉,《安慶師院社會科
   學學報》,1996年第四期
鍾揚,〈陳獨秀與桐城謬種〉,《古今藝文》29卷2期,2003年。
羅志田,〈林紓的認同危機與民初的新舊之爭〉,《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
羅志田,〈走向“政治解決”的“中國文藝復興”─五四前後思想文化運動與政
  治運動的關係〉,《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羅志田,〈西方的分裂:國際風雲與五四前後中國思想的分裂〉,《中國社會科學》,
  1999年第3期。
羅家倫,〈對五四運動的一些感想〉,《逝者如斯集》(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羅家倫口述、馬星野記錄,《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傳記文學》54
  卷第5期,1978年5月(該文口述于1931年)
羅崗,〈一九一六:「民國」危機與五四新文化的展開〉,《書城》,2009年第5期
羅崗,〈五四:不斷重臨的起點──重讀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杭
  州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嚴家炎,〈評五四、文革與傳統文化的論爭〉,《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42期,new window
1997年8月號
顧維鈞,〈巴黎和會的回憶〉,《傳記文學》7卷6期,1965年

[日]小野和子,〈吳虞與刑法典論爭〉,《中國文化》第11期,1995年。
[日]石川禎浩,〈李大釗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以茅原華山為例〉,《一九一
   0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頁367-383。
[日]竹內善朔,〈本世紀初日中兩國革命運動的交流〉,譯自《國外中國近代史
   研究》第2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日]坂井洋史,〈二十年代中國安那其主義運動與巴金〉(節選),《巴金評說七
   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6)
[日]溝口雄三,〈俯瞰中國近代的新視角〉,《清史研究》,2001年2月第1期
[英]Chantal Mouffe著,張榮哲譯,〈葛蘭西的霸權和意識形態論〉,《島嶼邊緣》
   1卷1期,1991。
[美]賈祖麟(Jerome B.Grieder)著,楊肅獻譯,〈五四時代的「政治」問題〉,
   《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79)
[法]Louis Althusser,杜章智譯,〈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列寧和
   哲學》, (台北:遠流,1990)。
[美]奧爾格․朗,〈巴金和他的著作(節選)〉,《巴金評說七十年》(北京:中
   國華僑出版社,2006)

四、學位論文
王志宇,《歐事研究會初探(1914-1916)》,東海大學1991年碩士論文。
李景雯,《章士釗政治思想中的「民權」》,2005年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惠,《《新潮》雜誌與五四新文化運動》1985年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
李憲瑜,《《新青年》雜誌研究》,北京大學中文系1999年博士論文
袁一丹,《新文化運動發生考論》,2008年北大中文系碩士論文
陳志紅,《五四時期的抉擇─陳獨秀如何轉向了馬克思主義》,1999年北大哲學
   系碩士論文
張全之,《無政府主義與中國近現代文學》2004年南京大學博士論文
張豔,《五四運動闡釋史研究(1919-1949)》,2008年浙江大學博士論文
彭明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2007年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new window
   博士論文
黃碧雲,《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的「社會」觀念》,1996年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
楊早,《清末民初北京的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北京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
楊琥,《民初進步報刊與五四新思潮:對〈甲寅〉、〈新青年〉等的考察》,北
   京大學2000年博士論文
劉貴福,《錢玄同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博士論文
鄧金明,《從《新青年》到「新青年」──五四青年對《新青年》雜誌的閱讀研
   究》2005年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衛純,《“文學革命”的另一面——民初言論視野中的“政治”與“文學”》,
   2008年北京大學碩士論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