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洪炎秋的東亞流動與文化軌跡
作者:沈信宏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ISBN:9789863263845
主題關鍵詞:洪炎秋作家臺灣傳記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梅家玲(20100200)。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7,125-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英哲(20030400)。一九五○年代臺灣的「國語」運動。文學臺灣,46,318-3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英哲(20030700)。一九五○年代臺灣的「國語」運動。文學臺灣,47,172-1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雪姬(20110900)。去奴化、趨祖國化下的書寫--以戰後臺灣人物傳為例。師大臺灣史學報,4,3-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煥龍(2010)。周作人日本文化研究對中日文化互讀的啟示。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5),5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芳伶(20060900)。當初亞當種田,夏娃織布--試論周作人的「人學」與「性學」。東華漢學,4,171-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美娥(20100600)。「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漢學研究,28(2)=61,363-3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自進(19930600)。吉野作造在五四時期的對華文化交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上),505-5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燿德(19951000)。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臺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11(12)=132,148-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莊生(20070600)。談1900年代出生的一群鹿港人。臺灣風物,57(2),9-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英哲(20051000)。魏建功與戰後臺灣「國語」運動(1946-1948)。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79-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健(19840800)。六十年代的散文--民國五十年到五十九年。文訊,13,6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心皇(19840300)。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9,54-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Jacobs, J. B.、陳俐甫、夏榮和(19900600)。臺灣人與中國國民黨1937-1945--臺灣「半山人」的起源。臺灣風物,40(2),17-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佳徽、石之瑜(20091200)。認同的亦步亦趨:論「半山」李萬居的中國認識。當代中國研究,16(4),123-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歐素瑛(19980600)。光復初期的國立臺灣大學(民國三十四至三十八年)。國史館館刊,24,5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藍士博(2012)。國民身分的代價--以陳逢源(1893-1982)個案談戰後台灣人的中國人形象與文化認同。文化研究雙月報,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莊惠惇(19990300)。戰後初期臺灣的雜誌文化(1945.8.15-1947.2.28)。臺灣風物,49(1),5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丁肇琴(19921000)。洪炎秋先生年譜。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2,121-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白風(19800600)。炎秋(洪炎秋)精神。幼獅月刊,51(6),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中國語文(19810300)。洪炎秋先生的一生。中國語文,48(3)=285,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天昌(19800400)。懷念洪炎秋社長。書和人,388,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申(2010)。《藝文雜誌》事件中的張深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1),170-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顯成(2012)。北京市偽政權對中小學的奴化教育。長春師範學院學報,31(7),2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京珮(20090300)。《語絲》文人群的精神特徵與價值取向。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1),93-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克石(1966)。專訪:洪炎秋先生談推行國語。中國語文,19(4),2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余蕙靜(20041200)。北京生活對洪炎秋一生的影響。臺北文獻 (直字),150,231-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余文云、王月琴(2009)。周作人譯介外國文學作品的眼光。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2),84-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汪向榮(1945)。留日學生與出版界。日本研究,4(5),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德政(20080800)。宋斐如:為臺灣光復運動獻身一輩子的半山。海峽評論,212,2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邱各容(20100300)。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 : 張我軍。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3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洪炎秋先生治喪會(19800400)。洪炎秋先生的一生。書和人,38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秦賢次(20090500)。五四時期臺灣學生負笈行--柯政和.宋斐如.王慶勳.洪炎秋。文訊,283,75-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秦賢次(2000)。臺灣國語教育老兵--洪炎秋。臺北畫刊,39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慧琴(19820800)。永懷洪炎秋老師。中外雜誌,32(2),1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融(2007)。周作人與日本文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2),106-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道藩(19520504)。論當前文藝創作的三個問題。文藝創作,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張久全(2009)。翻譯的政治性特徵初探。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64-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泉(2006)。張深切移居北京的背景及其「文化救國」實踐:抗戰時期居京臺籍文化人研究之一。臺灣研究集刊,92,80-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鳥谷真由美(2005)。周作人與日本文化--以飮食文化為中心。魯迅研究月刊,2005(12),39-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黃英哲(20010900)。臺灣省行政長官署宣傳委員會研究(1945.11-1947.3)--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二。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2,24-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馮昊、史育婷(2009)。淪陷語境中的民族意識--編輯者對《中國文藝》影響的考察。江西師範大學學報,42(3),67-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葉龍彥(20010600)。奉獻國語文教育的洪炎秋(一九二○∼一九八○年)。臺北文獻 (直字),136,161-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毓文(1947)。周作人在獄裡。臺灣文化,2(2),17-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褚靜濤(2000)。臺灣光復後滯外臺灣同胞返臺的經過及其影響。臺灣研究,2000(1),8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楊紅英(2009)。多重困境下的文化選擇--洪炎秋大陸時期的文學文化活動研究。臺灣研究集刊,2009(3),9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鄒威華(2007)。後殖民語境中的文化表徵--斯圖亞特.霍爾的族裔散居文化認同理論透視。當代外國文學,2007(3),4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劉紹唐(19800500)。載濤、張勳、李立三、夏威、萬耀煌、許季珂、道安、段茂瀾、尹述賢、張金廷、張我軍、洪炎秋。傳記文學,36(5),141-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熊開萬(2007)。周作人在民俗學研究方法上的貢獻。理論界,2007(5),104-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鄒威華(2008)。論斯圖亞特.霍爾「族裔散居美學」。南京社會科學,2008(10),11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蘇華(2012)。試論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日偽的出版統制與出版業的嚴重萎縮。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67-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劉明東(2010)。翻譯選擇的政治思辨。外語學刊,2010(1),126-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劉忠(2005)。「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角色定位和形象抒寫。雲南社會科學,2005(1),114-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譚仲玉(1943)。漢譯日本文學名著及其作者。東亞聯盟,6(2),44-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顧農(2008)。魯迅的「硬譯」與周作人的「真翻譯」--讀書劄記。魯迅研究月刊,2008(2),5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奕麟(19990300)。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臺灣社會研究,33,10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藍建春(20080900)。類型、文選與典律生成:臺灣自然寫作的個案研究。興大人文學報,41,173-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何義麟(19971200)。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雜誌目錄初編後之考察。臺灣史料研究,10,3-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何義麟(19941000)。被遺忘的半山--謝南光。臺灣史料研究,4,119-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何義麟(19940200)。被遺忘的半山--謝南光。臺灣史料研究,3,152-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吳乃德(20051200)。麵包與愛情:初探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9(2),5-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許雪姬(19911200)。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4),155-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張錦忠(20010800)。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臺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中外文學,30(3)=351,93-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許雪姬(20080400)。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33-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陳翠蓮(20021200)。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9(2),145-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許達然(1994)。日據時期臺灣散文。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 (會議日期: 1994年11月25-27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芳明(2003)。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〇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散文的流變。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文化資産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95-3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雙一(2000)。《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75-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秀慧(2004)。「中國化?臺灣化?或是現代化?」論陳儀政府時期的文化政策(1945/8-1947/2)。臺南:國家文學館。165-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銘如(2003)。京派.吳爾芙.臺灣首航。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191-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松永正義(2002)。四○年代後半期臺灣文學研究之資料與視角。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克莉斯汀娜.雷丹(2002)。觀察「文學場域」--從出版事業的角度看臺灣50年代的文學出版。高雄:春暉。189-2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潔儀(2000)。余非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自省」和「人文關懷」外一題:一份仿(論)余非小說的小說(札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585-6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泉(2010)。北京淪陷期的臺灣文人群落--以共時的殖民體制差異和歷時的殖民演化形態為切入點。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10年11月19-20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英哲(1992)。許壽裳和臺灣(1946-48)兼論二二八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文化政策。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15-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梓(1992)。試探戰後初期國府之治臺策略--以用人政策與省籍歧視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229-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應鳳凰(2002)。鍾肇政與五、六十年代臺灣文化生產場域--論戰後初期本土文學位置的形成。高雄:春暉。207-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凃文玲(2008)。林語堂前期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玉凰(2011)。洪棄生的旅遊文學--《八州遊記》研究(博士論文)。東海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董思齊(2001)。不確定的想像共同體:1949年以來台灣國家認同的困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哲璋(2006)。「國語日報」的歷史書寫(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萬睿(2005)。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歐素瑛(2004)。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的臺灣大學(1945-1950)(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喬伍(2012)。戰後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46~195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蘇慶軒(2008)。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〇年代初期臺灣政治案件形成之原因(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瑛琪(2005)。夾縫中的文化人--江文也及其時代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雅如(2008)。《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佳徽(2011)。知己?異己?港台知識人李萬居與李南雄父子的中國認識(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郅忻(2010)。周作人晚期散文研究(1949-1967)(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彭明偉(2007)。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鈺婷(2009)。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〇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用(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麗娟(2004)。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臺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做為參照(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君儀(1996)。抗戰後期的學者散文--王力、梁實秋、錢鍾書三家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宜琪(2003)。戰後初期台灣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研究--以省立師院及台大為範圍(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純芬(2003)。張深切及其劇本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簡明海(2009)。五四意識在臺灣(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美貞(2007)。一九四五年來台灣兒童讀物出版業之演變--東方出版社的個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邱華苓(2012)。林語堂散文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明吉(2012)。戰後初期《國語日報》之研究(1948-1954)(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游曉婷(2006)。張秀亞散文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唐淑芬(1997)。洪炎秋的生平與事功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高淑媛(1993)。吳三連與臺灣光復初期的政治發展(1945-1954)(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淑英(2003)。《民報》與戰後初期的臺灣(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吳宗達(2012)。過錯的界線:戰後初期臺灣與韓國的轉型正義比較分析(1945-1950)(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俊益(2012)。跨海的古典、生根的人文:梁實秋文學與文藝思想在台傳播及影響(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謝郁慧(2008)。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申(2010)。淪陷時期旅平台籍文化人的文化活動與身分表述--以張深切、張我軍、洪炎秋、鍾理和為考察中心(博士論文)。北京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簡素琤(2007)。日治時期啟蒙思想的五個面向:台灣殖民地現代性的建立與張深切思想的指標性意義(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崔末順(2004)。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俐甫(2004)。台灣民族主義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莊惠惇(1998)。文化霸權.抗爭論述--戰後初期台灣的雜誌文化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京珮(2012)。《語絲》文人群及其散文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肬黑茜(2012)。周作人文學思想與日本關係研究(博士論文)。東吳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薛政宏(2012)。國府遷台前後(1948-1951)《國語日報》內容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劉佳旻(2010)。域界之間: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生產場域--以1945年後半至1947年初的報刊空間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安吉(1971)。大眾傳播媒介對台灣區選舉結果之影響--報紙為洪炎秋助選之效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林碧茵(2005)。凝視╱策反的語言--台灣的語言國族化角力戰(1945-1985)(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志瑋(2006)。戰後初期臺灣的語文政策與意識形構(1945.8.15-1949.12.7)--以跨時代臺灣文化人的書寫為考察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蔡昀汝(2007)。譯者的知識份子角色--以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譯本探討政治背景對翻譯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景翰(2008)。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以北京大學代理校長與臺灣大學校長為例(1930~1950)(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蔡佩臻(2008)。張我軍文學及翻譯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中寧(2008)。「和而不同」的台灣國族想像:二元對立亦或是多元差異(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吳宜玲(2009)。由《東方少年》月刊論五○年代台灣的兒童文化(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玉姬(2009)。台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1954~1961)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楊佳嫻(2010)。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吳純嘉(1999)。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夏金英(1995)。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楊聰榮(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蔡其昌(1996)。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蔡淑滿(2002)。戰後初期台北的文學活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靜茹(2003)。以林癡仙、連雅堂、洪棄生、周定山的上海經驗論其身分認同的追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蔡明賢(2009)。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楊淑梅(1995)。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精英(1945-194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蘇瑞鏘(2010)。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志村雅久(199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曾士榮(1994)。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臺灣大學」為討論例案(一九四五∼五○)(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胡芝瑩(2001)。霍爾。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麗麗(1980)。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適(1961)。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開發(1999)。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ourdie, Pierre、Adamson, Matthew、陳逸淳(2012)。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理和(2009)。新版鍾理和全集。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友邦(2004)。李友邦文粹。臺北:海峽評論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心皇(1985)。抗戰時期淪陷區地下文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宋斐如(2006)。宋斐如文集。台北:海峽學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朝琴(2001)。朝琴回憶錄:臺灣政界耆宿黃朝琴。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光正(2002)。近觀張我軍。北京: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錦麟(1992)。李萬居評傳。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東閔(1988)。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夏祖麗(2003)。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洪炎秋、國語日報社(1975)。何容這個人。臺北:國語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洪炎秋(1974)。常人常談。臺中:中央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肇嘉(1978)。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Silbermann, Alphons、魏育青、于汛(1988)。文學社會學引論。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基振、黃英哲、許時嘉(2007)。楊基振日記。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孫藝風(2004)。視角‧闡釋‧文化:文學翻譯與翻譯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傅葆石、張霖(2012)。灰色上海,1937-1945--中國文人的隱退、反抗與合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趙稀方、宋如珊(2012)。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順興(1990)。走不完的路:黃順興自述。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Nandy, Ashis、丘延亮(2012)。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Fanon, Frantz、楊碧川(2009)。大地上的受苦者。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Fanon, Frantz、陳瑞樺(2005)。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深切(1998)。里程碑。臺北:文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周作人(1982)。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關峰(2006)。周作人文學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徐舒虹(1999)。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文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Gunn, Edward M.、張泉(2006)。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1937-1945)。新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姚春樹、袁勇麟(1997)。20世紀中國雜文史。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朱汝瞳(2010)。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漫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閆潤魚(2007)。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北京:新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倪婷婷(2005)。「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Hall, Stuart、徐亮、陸興華(2003)。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芳明(1989)。鞭傷之島。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殷寶寧(2006)。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建開(2003)。五四以來我國英美文學作品譯介史(1919-1949)。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何鳳嬌(1990)。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文卿(20100600)。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中良(20050000)。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臺北:秀威資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洪炎秋(1964)。廢人廢話。台中:中央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洪炎秋(1968)。教育老兵談教育。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洪炎秋(1966)。又來廢話。台中:中央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徐迺翔、黃萬華(1995)。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劉登翰、莊明萱(2007)。臺灣文學史。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葉榮鐘(1977)。小屋大車集。臺中:中央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洪炎秋、葉榮鐘、蘇薌雨(1979)。三友集。臺中:中央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許志英、倪婷婷(1992)。五四:人的文學。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Laclau, Ernesto、Mouffe, Chantal、陳墇津(1994)。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敬之(1980)。早期新散文的重要作家。台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何義麟(2006)。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洪炎秋(1978)。語文雜談。台北:國語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2007)。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鄭明娳(1987)。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Boehmer, Elleke、盛寧、韓敏中(1998)。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Escarpit, Robert、葉淑燕(1990)。文學社會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張錦忠、黃錦樹(2007)。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葉渭渠、唐月梅(1999)。日本文學史.近代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武桂杰(2009)。霍爾與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葉渭渠(2003)。日本文學思潮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Bourdieu, Pierre、Wacquant, Loïc、李猛、李康(2008)。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秦賢次(1993)。張我軍評論集。臺北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藍博洲(1993)。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1913-1945)。臺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汪淑珍(20080000)。文學引渡者: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臺北:秀威資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楊牧(1984)。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陳思和(1996)。犬耕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秦孝儀、張瑞成(1990)。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臺灣文學界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張泉(2005)。抗戰時期的華北文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Kalra, Virinder S.、Kaur, Raminder、Hutnyk, John、陳以新(2008)。離散與混雜。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尹雪曼(1983)。中國新文學史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李榮春(2002)。祖國與同胞。台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單德興(20090000)。翻譯與脈絡。臺北:書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周錦(1980)。中國新文學簡史。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洪炎秋(1975)。國語推行和國語日報。國語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周作人、鐘叔河(1998)。周作人文類編.本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林海音(1980)。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洪炎秋(1979)。文學概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柳書琴(2009)。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Schwarcz, Vera、李國英(1989)。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夏鑄九、王志弘(19930000)。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錢理群(1991)。周作人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現代散文研究小組(19861031)。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陳昭瑛(1998)。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張深切(1998)。我與我的思想。台北市:文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李筱峰(1986)。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洪炎秋(1957)。文學概論。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孫郁、黃喬生(2004)。國難聲中。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孫郁、黃喬生(2004)。致周作人。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王宏志(2007)。重釋「信、達、雅」--20世紀中國翻譯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趙聰(1980)。新文學作家列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蘇雪林(1979)。中國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廣東:廣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洪炎秋(1975)。洪炎秋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洪炎秋(1977)。老人老話。台中:中央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許寶強、袁偉(2000)。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黃俊傑(1995)。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盧建榮(20030000)。臺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洪炎秋、陳萬益(1996)。閑話與常談:洪炎秋文選。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張博宇(196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彭放(2007)。中國淪陷區文學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北岡正子、許壽裳(2010)。許壽裳日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王小平(2011)。光復初期赴臺知識分子初探:以許壽裳、黎烈文、臺靜農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柳書琴、邱貴芬(2006)。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洪炎秋(1971)。淺人淺言。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吳克泰(2002)。吳克泰回憶錄。台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張博宇、何容(1987)。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新竹社會教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洪炎秋(1959)。雲遊雜記。臺中:中央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洪炎秋(1948)。閑人閑話。臺中:中央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洪炎秋(1973)。閑話閑話。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洪炎秋(1968)。忙人閑話。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洪炎秋(1976)。讀書和作文。臺北:國語日報社附設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Goffman, Erving、朱立宏(2009)。汙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方豪(1968)。洪炎秋先生訪問記。彰化:方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1998)。臺灣同胞抗日50年紀實。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王秉欽(2006)。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2005)。在北京的臺灣人。北京: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田建民(2006)。張我軍評傳。北京:作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宋伯元(1999)。連震東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何標(2008)。明月多應在故鄉。台北:海峽學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周作人(2001)。談虎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周作人(2001)。雨天的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周泉根(2012)。京派文學群落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洪炎秋(1968)。我的記憶。臺北:純文學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郁達夫(1976)。中國新文藝大系.散文。台北:大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封世輝(1998)。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史料卷。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孫郁、黃喬生(2004)。研究述評。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國語日報社(1980)。洪炎秋先生追思錄。國語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張靜如(1989)。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山西:山西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張京媛(2003)。張我軍全集。台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張深切(1998)。北京日記、書信、雜錄。臺北:文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張深切(1997)。張深切與他的時代。台北:文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陳思和(1999)。新文學傳統與當代立場。山東:山東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趙家璧(1981)。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鄧孔昭(2005)。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1946)。臺灣文化。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鄧慧恩(2009)。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1946)。新臺灣。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蕭瓊瑞(2007)。楊英風全集.第21卷早年日記。臺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張我軍(1934)。日文與日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張深切(1939)。中國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藝文雜誌編輯部(1943)。藝文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日本研究社(1943)。日本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中國留日同學會(1942)。中國留日同學會季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張誦聖(20010000)。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Bourdieu, Pierre、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Hall, Stuart、陳光興、唐維敏(1998)。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臺北市: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黎湘萍(2003)。文學臺灣--臺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李純青(1993)。望鄉。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徐秀慧(20070000)。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夏榮和、林偉盛、陳俐甫(1992)。臺灣.中國.二二八。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陳建忠(20070000)。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陳翠蓮(19950000)。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彭瑞金(1991)。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鄭梓(19940000)。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黃英哲(20070000)。「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林莊生(1992)。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台北: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許慧琦(20030000)。「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張泉(1994)。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劉心皇(1980)。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周作人、楊牧(1983)。周作人文選。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陳光瑩(2009)。臺灣古典詩家洪棄生。晨星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宋國誠(20030000)。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擎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吳三連、吳豐山(1991)。吳三連回憶錄。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汪民安(2007)。文化研究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皮埃爾.布爾迪厄、劉暉(201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Said, Edward Wadie、單德興(2011)。知識分子論。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陳芳明(20110000)。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林果顯(20050000)。「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文鶴。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王德威(20070000)。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Bonnewitz, Patrice、孫智綺(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鄭毓瑜(20050000)。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何義麟(2000)。「國語」轉換過程中台灣人族群特質之政治化。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斯圖亞特.霍爾(2000)。文化身分與族裔散居。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英哲(1998)。臺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1947.5):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一。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乃德、陳明通(1992)。政權轉移和精英流動:台灣地方精英的歷史形成。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薛化元(1998)。戰後十年台灣的政治初探(1945-1955)--以國府在台統治基盤的建立為中心。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萬國(1998)。半山與二二八初探。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乃德(1996)。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明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德威(2005)。北京夢華錄。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思和(1997)。知識分子轉型期的三種價值取向。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奚密(2005)。臺灣人在北京--1949年在京臺灣作家簡論。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芸芸(1989)。試論戰後初期臺灣智識份子及其文活動。先人之血.土地之花:臺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