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探索現代中國的政治轉型:《新青年》與民初政治、社會思潮
作者:周麗卿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臺灣學生
ISBN:9789571517070
主題關鍵詞:中國大陸研究政治轉型
學門:政治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羅志田(1995)。林紓的認同危機與民初的新舊之爭。歷史研究,1995(5),117-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汎森(1996)。傅斯年早期的「造社會」論--從兩份未刊殘稿談起。中國文化,14,203-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嚴家炎(19970800)。評五四、文革與傳統文化的論爭。二十一世紀,42,129-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ouffe, Chantal、張榮哲(1991)。葛蘭西的霸權和意識形態論。島嶼邊緣,1(1),59-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紀霖(2003)。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形態、功能與自我理解--以上海為例。史林,2003(2),77-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力克(19970800)。「新青年」與兩種自由主義傳統。二十一世紀,42,39-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汪暉(2009)。文化與政治的變奏--戰爭、革命與1910年代的「思想戰」。中國社會科學,2009(4),117-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輝(2007)。《新青年》隨感錄研究。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耀杰(20050200)。林紓與「新青年」的文化之爭。傳記文學,86(2)=513,4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金麟(19960900)。歷史的儀式戲劇--「歐戰」在中國。新史學,7(3),91-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楓(2000)。五四前後的林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1),237-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樹才、劉敬忠(2000)。也談《清室優待條件》問題--兼評溥儀充當日本帝國主義傀儡的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學報,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曲廣華(1998)。五四時期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分流。求是學刊,199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任慧群(2010)。試析魯迅〈風波〉與《新青年》的「政治」的關係。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漢全(2006)。近十年李大釗研究的進展及相關問題的討論。近代史研究,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沈衛威(1996)。從《新青年》到《新潮》--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歷史背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金觀濤、劉青峰(20040400)。五四新青年群體為何放棄「自由主義」--重大事件與觀念變遷互動之研究。二十一世紀,82,24-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以鑫(1995)。「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再評價。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章清(1998)。胡適派學人群與中國現代自由主義的趨向。史林,1998(1),3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章清(2004)。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與中國社會的重組--對《新青年》同人「後五四時期」思想分化的追踪。近代史研究,20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平原(2002)。《新青年》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平原(2005)。「妙手」如何「著文章」--為《新青年》創刊九十周年而作。同舟共進,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全之(2006)。魯迅與無政府主義關係的研究述評與反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寶明(2005)。現代性空間的開拓:「新青年派」知識群體走向社會主義的心路歷程。近現代史研究,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寶明(200603)。闡釋與啟示:20世紀初年民族主義譜系的嬗變--以《安徽俗話報》與《新青年》為例。鄭州大學學報,3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董秋英、郭漢民(2001)。1949年以來的《新青年》研究述評。近代史研究,20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董國強(200309)。論「問題與主義」之爭前後的李大釗思想。二十一世紀,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羅志田(1996)。走向「政治解決」的「中國文藝復興」--五四前後思想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關係。近代史研究,1996(4),120-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羅志田(1999)。西方的分裂:國際風雲與五四前後中國思想的分裂。中國社會科學,1999(3),2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羅崗(2009)。一九一六:「民國」危機與五四新文化的展開。書城,200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羅崗(2009)。五四:不斷重臨的起點--重讀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小野和子(1995)。吳虞與刑法典論爭。中國文化,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顧維鈞(19651200)。巴黎和會的回憶。傳記文學,7(6),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羅家倫、馬星野(1978)。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五四」領導人之一羅家倫自述--五十八年前舊作首次公開發表。傳記文學,54(5)=324,1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鍾揚(20030200)。陳獨秀與「桐城謬種」。古今藝文,29(2),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志宏(20030600)。情感和社會的互動:清末民初文言與白話地位的轉變。思與言,41(2),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全之(2005)。從《新世紀》到《新青年》: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文學革命。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紅霞(200706)。試論陳獨秀和區聲白關於無政府主義的論戰。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歐陽哲生(2009)。《新青年》編輯演變之歷史考辨--以1920-1921年同人書信為中心的探討。歷史研究,2009(3),80-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石學勝(19911200)。胡適、陳獨秀有關「新青年」存續問題來往書信。傳記文學,59(6)=355,89-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龍牧(1958)。五四時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刊物--《新青年》。新聞戰線,195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吳文星(19930600)。評介小野著<五四時期家族論の背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87-2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金觀濤、劉青峰(19991200)。「新青年」民主觀念的演變。二十一世紀,56,29-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章清(19991200)。傳統作為「知識資源」的失落。二十一世紀,56,42-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平原(2003)。《新青年》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匡互生(1979)。五四運動紀實。新文學史料,197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灝(19930800)。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民主觀念。二十一世紀,18,1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溝口雄三(200102)。俯瞰中國近代的新視角。清史研究,200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高力克(20020400)。李大釗與民粹民主主義。二十一世紀,70,44-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王汎森(20031200)。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177-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遠義(20020500)。儒學與馬克思主義:析論梁漱溟的歷史觀。臺大文史哲學報,56,145-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楊芳燕(20040600)。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臺大歷史學報,33,365-3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胡適(19350505)。紀念「五四」。獨立評論,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程農(19971000)。重構空間:1919前後中國激進思想裏的世界概念。二十一世紀,43,58-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潘光哲(20050900)。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16(3),137-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金觀濤、劉青峰(19991200)。近代中國「權利」觀念的意義演變--從晚清到「新青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209-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丘為君(20080300)。「歐戰」與中國的現代性。思與言,46(1),75-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丁曉原(2006)。從新文體到「随感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尤小立(2006)。五四新文化派的政治轉向及其思想差異--以《每周評論》時期為中心的分祈。南京大學學報,20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余英時(2003)。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2003(6月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李良玉(1993)。關於五四時期「問題與主義之爭」的歷史考辨。南京大學學報,199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唐寶林(20050200)。近年中國陳獨秀研究簡況。二十一世紀,87,49-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張全之(2005)。從虛無黨小說的譯介與創作看無政府主義對晚清小說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黃興濤、張丁(2012)。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藏「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原文整理注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黃興濤(2012)。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藏「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釋讀。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歐陽哲生(2009)。新發現一組關於《新青年》的同人來往書信。北京大學學報,4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蔣俊(1985)。辛亥革命有關無政府主義的書刊資料述評。中國哲學,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鍾揚(1996)。從《慘世界》到《黑天國》--論陳獨秀的小說創作。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李璜(19700400)。五四運動與少年中國學會。傳記文學,16(4),6-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楊貞德(20000300)。到共產主義之路--陳獨秀愛國主義中的歷史和個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263-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丘為君(20050500)。戰爭與啟蒙:「歐戰」對中國的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3,91-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王遠義(20040600)。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臺大歷史學報,33,399-4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王遠義(20011200)。李大釗到馬克思主義之路。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77-5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呂芳上(19930600)。尋求新的革命策略--國民黨廣州時期的發展(1917-19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上),頁297-3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章開沅(1993)。「孫黃軸心」的歷史演變。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芳上(1999)。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政大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平原(2008)。文學史視野中的「報刊研究」--近二十年北大中文系有關「大眾傳媒」的博士及碩士學位論文。文學史視野中的「大眾傳媒」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會議日期: 2008年6月1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碧雲(1996)。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的社會觀念(碩士論文)。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憲瑜(1999)。《新青年》雜誌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袁一丹(2008)。新文化運動發生考論(碩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志紅(1999)。五四時期的抉擇--陳獨秀如何轉向了馬克思主義(碩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全之(2004)。無政府主義與中國近現代文學(博士論文)。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豔(2008)。五四運動闡釋史研究(1919-1949)(博士論文)。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早(2005)。清末民初北京的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博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琥(2000)。民初進步報刊與五四新思潮:對〈甲寅〉、〈新青年〉等的考察(博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貴福(2000)。錢玄同思想研究(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鄧金明(2005)。從《新青年》到「新青年」--五四青年對《新青年》雜誌的閱讀研究(博士論文)。首都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衛純(2008)。「文學革命」的另一面--民初言論視野中的「政治」與「文學」(碩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彭明偉(2007)。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志宇(1992)。歐事研究會初探(1914-1916)(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惠惠(1986)。新潮雜誌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詹景雯(2006)。章士釗政治思想中的「民權」(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1983)。安徽俗話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81)。星期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適(1961)。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湛波(2005)。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虞(1990)。吳虞文錄。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獨秀(1967)。實庵自傳。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Lee, Feigon(1983)。Chen Duxiu: Found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陳平原、山口守(2003)。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006)。民報。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沈寂(1994)。胡適政論與近代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艾仁(1993)。胡適與中國名人。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費正清(1994)。劍橋中華民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Kautsky, Karl、鄭學稼(1980)。論無產階級專政。臺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根源(1966)。雪生年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策縱(1991)。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黎紅(2006)。五四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獨秀(1984)。陳獨秀文章選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志琴(1998)。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國史學會(1957)。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蕭超然(1995)。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萬雄(1979)。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羅志田(2006)。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Arendt, Hannah、陳周旺(2011)。論革命。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中國革命博物館、榮孟源(1984)。吳虞日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曹伯言(2004)。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郭廷以(1983)。俄帝侵略中國簡史。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蔡樂蘇(2005)。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晚清至民國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曹世鉉(2003)。清末民初無政府派的文化思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范玉秋(2006)。清末民初孔教運動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鍾叔河(1998)。周作人文類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舒蕪(2000)。周作人的是非功過。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耿雲志、歐陽哲生(1995)。胡適書信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洪泉湖、謝政諭(2002)。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趙園(2009)。想像與敘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東原(1990)。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楊幼炯(1966)。近代中國立法史。台灣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佐藤慎一、劉岳兵(2006)。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文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1968)。蘇報。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1965)。國民日日報。臺北:臺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震生(1907)。天義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1987)。不忍雜誌彙編。臺北:華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北京大學(1917)。北京大學日刊。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北京大學月刊編輯處(1919)。北京大學月刊。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勞働雜誌社(1918)。勞働。上海:大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2005)。中國共產黨早期刊物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1919)。解放與改造。北京:北京新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唐寶林(19931000)。陳獨秀研究動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丁守和(1963)。從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6)。新文化運動。臺北: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1986)。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7)。一九一0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1980)。「一大」前後。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1984)。「一大」前後。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1983)。胡適來往書信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王聿均、謝文孫(1997)。莫紀彭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王躍、高力克(1989)。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西方學者論五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王爾敏(1995)。晚清政治思想論集。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觀泉(1996)。被綁的普羅米修斯:陳獨秀傳。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木山英雄(2008)。北京苦住庵記:日中戰爭時期的周作人。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巴金(1997)。地下的俄羅斯。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白浩(2008)。無政府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白蕉(1985)。袁世凱與中華民國。成都:四川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庄森(2006)。飛揚跋扈為誰雄:作為文學社團的新青年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任訪秋(1992)。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論集。河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任建樹、唐寶林(1995)。陳獨秀傳(上)--從秀才到總書記。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任建樹(2009)。陳獨秀著作選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朱文通(1999)。李大釗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朱文通(2005)。李大釗傳。天津:天津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高軍、王檜林、楊樹標(1986)。五四運動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介紹與傳播。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朱謙之(1920)。現代思潮批評。北京:新中國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沈寂(2007)。陳獨秀傳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沈寂(2007)。陳獨秀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李大釗年譜編寫組(1984)。李大釗年譜。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李永春(2005)。少年中國與五四時期社會思潮。長沙:湖南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李永中(2006)。文化傳播與文學想像--《新青年》雜誌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李存光(2008)。克魯泡特金在中國。廣東:珠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李新、陳鐵健(2001)。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第1卷,偉大的開端:1919-192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李澤厚(2008)。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汪榮祖(1980)。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何玲華(2009)。在歷史語境中審視--《新青年》同人反「傳統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吳稚暉(1968)。吳稚暉先生文粹。臺北: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周作人、止庵(2003)。周作人自編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周佳榮(2005)。蘇報及蘇報案--1903年上海新聞事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周陽山(1989)。從五四到新五四。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林紓、朱羲冑(1965)。林畏盧先生學行譜記四種.貞文先生年譜。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林琴南(1985)。林琴南文集.畏廬續集。北京: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林琴南、吳俊標(1999)。林琴南書話。杭州:浙江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岳凱華(2006)。五四激進主義的緣起與中國新文學的發生。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孟慶澍(2006)。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新文化:圍繞《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胡適(2006)。四十自述。合肥:安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胡適(2006)。胡適留學日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胡適(1992)。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施瑋(1995)。胡適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茅盾(1980)。茅盾散文速寫集。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馬大中(1929)。大中華民國史。北平:中華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海隅孤客(1968)。解放別錄。臺北:文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唐寶林(2006)。重新認識陳獨秀。香港:新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淩雲嵐(2008)。五四前後湖南的文化氛圍與新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張玉法(1974)。清季的革命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張朋園(1983)。立憲派與辛亥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張朋園(1987)。梁啟超民國政治。臺北:食貨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張枬、王忍之(1978)。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張耀杰(2007)。北大教授與《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路線圖。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張耀杰(2008)。北大教授:政學兩界人和事。上海:文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張寶明、王中江(1998)。回眸《新青年》․語言文學卷。河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張寶明(2005)。現代性的流變:《新青年》個人社會與國家關係聚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張寶明(2007)。多維視野下的《新青年》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梁啟超(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郭正昭、林瑞明(1974)。王光祈的一生與少年中國學會。臺北:環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陳子善、張鐵榮(1995)。周作人集外文。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陳三井(2009)。中國躍向國際舞台--從參加歐戰到出席巴黎和會。臺北: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陳東曉(1989)。陳獨秀評論。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陳萬雄(2000)。歷史與文化的穿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曾樂山(1983)。五四時期陳獨秀思想研究。福州:福建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曹伯言(2003)。胡適日記全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章含之、白吉庵(2008)。章士釗全集。上海:文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課題組(2001)。胡繩論「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黃郛(1968)。歐戰之教訓與中國之未來。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彭鵬(2003)。研究系與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以1920前後為中心。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楊早(2008)。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楊楊(1997)。自述與印象。上海:上海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新潮社(1973)。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臺北:文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趙家璧(2003)。中國新文學大系。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1996)。周作人的日記。河南:大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劉納(2000)。從五四走來--劉納學術隨筆自選集。福州:福建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劉望齡(1985)。辛亥革命後帝制復辟和反復辟鬥爭。北京: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劉紹唐(1972)。錢玄同先生與手扎合刊。臺北:傳記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蔡尚思(1986)。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錢理群(2006)。周作人研究二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盧今(1996)。吶喊論。西安:陝西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薛君度、楊慎之(1980)。黃興與中國革命。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瞿秋白(2000)。餓鄉紀程.赤都心史.多餘的話。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羅志田(2003)。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蘇曼殊、陳由己(1904)。慘世界。上海:東大陸圖書譯印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蘇曼殊(1929)。悲慘世界。上海:泰東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觀渡廬(1981)。共和關鍵錄。臺北:文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小野和子(1992)。五四時期家族論の背景。同朋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伊藤虎丸(1995)。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坂井洋史、嵯峨隆(1994)。原典中國アナキズム史料集成。東京都:綠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史華慈、葉鳯美(1989)。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2004)。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Dirlik, Arif(1989)。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3.Witke, Roxane(1970)。Transformation of attitudes towards women during the May Fourth Era of Moder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144.(1988)。新青年。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舒衡哲、劉京建(2007)。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北京:新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汪暉(1994)。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賴光臨(1980)。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張灝、崔志海、葛夫平(2005)。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周陽山(1989)。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劉桂生(1989)。時代的錯位與理論的選擇--西方近代思潮與中國「五四」啟蒙思想。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任建樹、唐寶林(1995)。陳獨秀傳(下)--從總書記到反動派。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水如(1987)。陳獨秀書信集。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1979)。五四時期期刊介紹。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62)。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63)。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知識出版社(1980)。「一大」回憶錄。北京: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木山英雄、趙京華(2004)。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木山英雄中國現代文學思想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陳平原(2005)。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姜義華(1993)。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五四運動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鮑晶(1985)。劉半農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馮自由(2009)。革命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唐寶林、林茂生(1988)。陳獨秀年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柳無忌(1992)。蘇曼殊傳。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彭明(1984)。五四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石川禎浩、袁廣泉(2006)。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姚崧齡(1971)。芮恩施使華記要。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林志宏(2009)。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林毓生、穆善培(1988)。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州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李大釗、裴贊芬(1999)。李大釗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章永樂(2011)。舊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顏浩(2008)。北京的輿論環境與文人團體:1920-192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86)。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張繼(1985)。張溥泉先生回憶錄.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呂芳上(19940000)。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吳小龍(2006)。少年中國學會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楊念群(2009)。「五四」九十周年祭:一個「問題史」的回溯與反思。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克喀伯、馬君武(1902)。俄羅斯大風潮。上海:廣智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61)。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薛綏之、張俊才(1982)。林紓研究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王爾敏(2005)。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1)。中國無政府主義和中國社會黨。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李怡(2001)。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陳萬雄(1992)。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徐善廣、柳劍平(1989)。中國無政府主義史。湖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高軍、王檜林、楊樹標(1984)。無政府主義在中國。長沙:湖南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張九海(2011)。執著的烏托邦追求--劉師復無政府主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路哲(1990)。中國無政府主義史稿。福建褔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劉人鵬(20000000)。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蔣俊、李興芝(1990)。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周策縱、陳永明(1999)。五四運動史。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茅盾(1981)。我走過的道路。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胡平生(19850000)。民國初期的復辟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羅志田(1995)。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胡適、唐德剛(2005)。胡適口述自傳。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石曙萍(2006)。知識分子的崗位與追求--文學研究會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董麗敏(2006)。想像現代性:革新時期的《小說月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蔡國裕(1988)。一九二〇年代初期中國社會主義論戰。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1947)。新世紀。上海:上海世界工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丁守和(1983)。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卡爾•施米特、劉小楓、劉宗坤(2003)。政治的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王爾敏(1995)。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郭延禮(2001)。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陳平原(2003)。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胡適、耿雲志(1994)。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柳亞子(1985)。蘇曼殊全集。北京: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鄭學稼(1989)。陳獨秀傳。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田保國(1999)。民國時期中蘇關係(1917-1949)。濟南:濟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陶文釗(1993)。中美關係史(1911-1950)。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李劍農(1976)。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蕭公權(1980)。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社會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舒新城(1961)。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Weston, Timothy B.、金安平、張毅(1998)。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Manela, Erez(2007)。The Wilsonian Moment: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16.(1968)。國民日日報彙編。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劉納(2010)。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羅志田(2006)。再造文明的嘗試:胡適傳(1891-1929)。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汪原放(2006)。亞東圖書館與陳獨秀。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李金銓(2008)。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高平叔(1984)。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小野川秀美、林明德、黃福慶(1982)。晚清政治思想研究。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張允侯(1979)。五四時期的社團。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溝口雄三、陳光興、孫歌、劉雅芳(2010)。重新思考中國革命:溝口雄三的思想方法。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趙泓(2014)。中國人的烏托邦之夢--新村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發展。臺北:獨立作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伍啟元(2008)。中國新文化運動概觀。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羅志田(2001)。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張朋園(19640000)。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丁守和(1999)。中國近代啟蒙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汪原放(1983)。回憶亞東圖書館。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1985)。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匯編(1913-1983)。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1983)。魯迅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孫郁(2000)。魯迅與胡適。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郭成棠(1992)。陳獨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汪暉(2004)。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林毓生(1988)。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李澤厚(1996)。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楊聯芬(2003)。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羅貴祥(1997)。德勒茲。臺北市:東大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劉師培、萬仕國(2008)。劉申叔遺書補遺。廣陵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Weber, Max、康樂(1989)。韋伯選集(III):支配的類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張俊才、薛綏之(1983)。林紓研究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程凱(2014)。革命的張力:「大革命」前後新文學知識分子的歷史處境與思想探求(1924-193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張靜廬(1959)。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丁編。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王聿均(19780000)。中蘇外交的序幕 : 從優林到越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王富仁(1983)。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北京魯迅博物館(2002)。錢玄同日記。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任建樹(1995)。陳獨秀大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2012)。文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余英時(1999)。「五四」八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李孝悌(1992)。清末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李博、趙倩、王草、葛平竹(2003)。漢語中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的起源與作用:從辭彙、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沈寂(2001)。胡適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沈寂(2003)。陳獨秀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汪朝光(2007)。中國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國的初建(1912-1923)。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胡明(2004)。正誤交織陳獨秀--思想的證釋與文化的評判。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張玉法(19800000)。中國現代史論集:五四運動。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張靜廬(1957)。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丁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馮崇義(1996)。羅素與中國--西方思想在中國的一次經歷。臺北:稻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潘豔慧(2008)。《新青年》翻譯與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分認同。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蔣俊、李興芝、黎顯衡(1985)。陳延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鍾叔河(2009)。周作人散文全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5.羅志田(1999)。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社會、思想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羅崗(2012)。人民至上:從「人民當家作主」到「社會共同富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7.阿里夫•德里克(2008)。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8.格里德、魯奇(1993)。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9.費正清、張玉法(2000)。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0.Meisner, Maurice(1979)。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New York:Atheneum。  new window
271.嵯峨隆(2001)。中國黑色革命論:師復とその思想。東京:社會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2.(1975)。甲寅月刊。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3.(1970)。東方雜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4.(1999)。每週評論(1918.12-1919.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5.(1999)。努力週報。北京: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6.(1932)。獨立評論。北京:獨立評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7.北京實社(1918)。自由錄。上海:民聲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8.(1980)。北京大學學生周刊。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9.陳平原(2001)。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0.民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1903)。俄事警聞。上海:俄事警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2.民初時期文獻編輯小組(2001)。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初時期文獻 / 第二輯,史著。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3.張靜盧(1959)。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編。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4.(1975)。新潮。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5.李歐梵(1998)。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6.錢玄同(1999)。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7.徐國琦、馬建標(2008)。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8.Cohen, Paul A.、林同奇(1991)。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9.陳建華(2000)。「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0.鄧中夏(1990)。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周昌龍(1995)。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2.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2002)。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3.戈公振(1964)。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4.島田虔次、甘萬萍(2005)。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5.張玉法(19930000)。辛亥革命史論。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6.郭廷以(1979)。中華民國史事日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7.鄭大華、鄒小站(2005)。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8.吳虞、趙清(1985)。吳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9.魯迅(1981)。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0.胡適、曹伯言(2001)。胡適日記全編。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呂芳上(19890000)。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2.楊鋼、張品興、王相宜(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3.嚴復、王栻(1986)。嚴復集:書信。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4.Dirlik, Arif、孫宜學(2006)。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5.葛懋春、蔣俊、李興芝(1984)。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6.劉禾、宋偉杰(2002)。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7.Lenin, Vladimir、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95)。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8.湯志鈞、康有為(1981)。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9.羅秀美(20050000)。近代白話書寫現象研究。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連玲玲(20041200)。四十年來家國:評介Susan L. Glosser, «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1915-1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岳兵。中江兆民的中國觀及其他--由《中江兆民:鬼子兵的思想家》一文所想到的,http://www.zdrbs.com/jc/Docs/Detail.aspx?P=5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Althusser, Louis、杜章智(1990)。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列寧和哲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蔣俊(1986)。民國初年的無政府主義思潮。中國哲學論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坂井洋史(2006)。二十年代中國安那其主義運動與巴金。巴金評說七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毛澤東(1991)。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震鱗(1968)。關於黃興、華興會,和辛亥革命後的孫黃關係。黃興評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汎森(1999)。思潮與社會條件:新文化運動的兩個例子。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金耀基(1979)。中國文化意識之變與反省--從「五四」到「四五」的歷史轉折。五四與中國。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茅盾(1980)。《新青年》談政治之前後。茅盾散文速寫集。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韋政通(1998)。[回眸《新青年》•語言文學卷]序二。回眸《新青年》•語言文學卷。河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平原(2003)。一份雜誌:思想史/文學史視野中的《新青年》。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臺北:二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旭麓(1990)。「五四」前夜的政治思想逆流--民國初年的反動復辟思想。陳旭麓學術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萬雄(2000)。談雨果《悲慘世界》最早的中譯本。歷史與文化的穿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俊才(1982)。林紓年譜簡編。林紓研究資料。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奚若(1989)。社約論考。張奚若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德旺(2001)。新發現胡適在五四運動中的一封信簡析。胡適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靜廬(1959)。關於新青年問題的幾封信。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克武(2001)。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1912-1917)。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初時期文獻。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源盛(2005)。晚清繼受外國法中「無夫姦」存廢的世紀之爭。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家禮與教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舒蕪(1979)。「文白之爭」溫故錄。新文學史料。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琥(2008)。《新青年》「通信」欄與五四時期社會、文化的互動。文人論政--知識份子與報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潘光哲(2008)。胡適與《努力週報》的創辦。文人論政:知識份子與報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阿榮(2001)。清末民初社會主義傳入中國的流派與發展。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初時期文獻 / 第二輯,史著。臺北新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羅家倫(1967)。對五四運動的一些感想。逝者如斯集。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石川禎浩(2007)。李大釗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以茅原華山為例。一九一0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賈祖麟、楊肅獻(1979)。五四時代的「政治」問題。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天石(2007)。蘇曼殊、陳獨秀譯本《慘世界》與中國早期的社會主義思潮。哲人與文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余英時(1999)。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竹內善朔、曲直、李士苓(1981)。本世紀初日中兩國革命運動的交流。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賀照田(2006)。後社會主義的歷史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觀的變遷。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曉明(1998)。一份雜誌和一個「社圑」:重評五四文學傳統。批評空間的開創: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達嘉(1991)。胡適在「岐路」上。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龍牧(1959)。一個「五四」時期的政治刊物--《毎週評論》。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丁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胡適(1993)。陳獨秀與文學革命。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芳燕(2005)。道徳、正當性與近代國家:五四前後陳獨秀思想轉變及其意涵。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潘光哲(2005)。「華盛頓神話」在晚清中國的創造與傳衍。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奧爾格•朗(2006)。巴金和他的著作(節選)。巴金評說七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汎森(2001)。反西化的西方主義與反傳統的傳統主義--劉師培與「社會主義講習會」。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