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陽明軍事武功與戰略管理之研究
作者:李佩圜
作者(外文):LEE, PEI-HUA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卜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王陽明軍事南贛剿匪寧王叛亂征撫廣西削爵禁學Wang YangmingMilitary achievementsSuppress the bandits of Southern JiangxiZhu Chenhao launched his rebellion in JiangxiConquer GuangxiForfeiture his honours and banned his the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王陽明為明代著名思想家,同時也是著名的軍事家,《明史》以「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來肯定王陽明的軍事成就。王陽明自小便對軍事相當著迷,也因此自學成材,為後來的軍事武功打下深厚的基礎。明武宗正德十二年,王陽明前往南贛剿匪,那是王陽明真正參與軍事行動的開始,而王陽明僅在抵達南贛兩日之內,便拿下軍事生涯的首勝。掃蕩匪兵的隔年,寧王朱宸濠於江西發難,王陽明「不顧九族之禍」展開反擊,運用情資打擊寧王心理,將寧王鎮壓於江西南昌城十餘日,為自己延長了爭取援兵的時機,最終保全江西百姓於水火之中。面對好大喜功又任意妄為的明武宗,王陽明則將功勞全數獻出,只求不再波及南京與江西的黎民。寧王之亂過後,王陽明始推「致良知」之說,王陽明的學說在他歷經幾番戰事後更加圓滿。因此次平亂,王陽明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唯三且最後一位因軍功得以封爵的文臣。嘉靖六年五月,王陽明受命前往廣西平叛,並順利剿滅危害當地甚鉅的斷藤峽與八寨的瑤匪,戰後王陽明病情加劇,請求返鄉不得,最終客死異鄉。王陽明的軍事武功之所以值得學界重視,不僅僅是因為王陽明屢屢從戰事中得勝,而更在於他於戰事後往往煞費苦心地對當地實施管理與教化,相較於一般將領視勝負為首要之事,王陽明則更加重視是否能為當地帶來長遠的和平,這也更能體現出王陽明思想家與教育家的面向。
WangYangming was a prominent idealist philosopher and a renowned strategist in theMing dynasty. The History of Ming holds his military achievements inhigh regard by commenting, “Throughout the Ming Dynasty, no otherscholar-official was as successful as [Wang] Shouren in using military tacticsto achieve victory.” Wang had been tremendously fascinated by military artssince childhood, as a result of which he self-educated himself to reach amaster level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his military accomplishments insubsequent years. In the 12th year of the Zhengde reign (Emperor Wuzong), Wang was sent to suppress the banditsof Southern Jiangxi, which marked the commencement of his actual engagement inmilitary actions. Only within two days of his arrival in Sothern Jiangxi, Wangscored the first victory in his military career. In the year following thebandit eradication campaign, Zhu Chenhao, the Prince of Ning, launched hisrebellion in Jiangxi. Wang staged a counterattack “regardless of the danger ofnine familial exterminations”. By making use of intelligence to unsettle thePrince’s mind, Wang was able to confine him in Nanchang, Jiangxi for over tendays, which bought himself time to strive for reinforcements, and ultimatelysave the people of Jiangxi from untold miseries. In face of the megalomaniacaland capricious Emperor Wuzong, Wang took no credit but attributed all theachievements to the emperor, his only aim being to stop warfare from affectingthe populace of Nanjing and Jiangxi. It was only after the Prince of Ningrebellion that Wang began to propound his doctrine of “extending the innateknowledge of the good,” and his philosophy became more consummate throughseveral wars. Because of the suppression of this rebellion, Wang was conferredthe title of Earl of Xinjian, becoming the last of the only threescholar-officials awarded investitures for military accomplishments in the Mingdynasty. In the fifth month of the 6th year of the Jiajing reign, Wang wasappointed to pacify Guangxi. He straightforwardly suppressed the Yao bandits ofChopped Ratten Gorge (Duan Tengxia) and Eight Stockades (Bazhai) that caused so much harm to the localities. After thehostilities, Wang’s illness further aggravated. His petition for returning homewas rejected, and as a result, he eventually passed away in a place far fromhis hometown. The reason why Wang’s military accomplishments are worth theattention of the academia lies not simply in his repeated success in battles,but even more so in his painstaking efforts at administration and moralcultivation in those localities after hostilities ended. Compared to thosegenerals whose primary concern was victory, Wang’s concern dwelt more onwhether he could bring long-term peace to the localities [affected bybanditry], which can also more adequately reflect the facets of Wang as athinker and educator. 
〔秦〕商鞅:《商君書》(臺北市:臺灣商務,196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高誘:《淮南子注釋二十一卷》(臺北市:華聯出版社,1973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淸〕齊召南等考證:《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三國〕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孫子》(臺北市:華正書局,1974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陸九淵撰:《象山全集》(臺北:臺灣中華,1966年)。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呂祖謙撰;李振興、簡宗梧註釋:《東萊左氏博議》(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宋〕呂祖謙著;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焦竑撰:《國朝獻徵錄》(臺北市:臺灣學生出版社,1965年)。
〔明〕《明實錄》(臺北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明〕鄭曉:《今言》(臺北:廣文出版社,1969年)。
〔明〕唐順之編:《武編》,據故宮博物院所藏文淵閣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2年)。
〔明〕黃光昇撰:《昭代典則》(臺北 : 國立中央圖書館,1975年)。
〔明〕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明〕李東陽纂;申時行重修:《大明會典》(臺北 : 文海出版社,1984年)
〔明〕田汝成:《炎徼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黃道周註斷:《廣名將傳》(北京 : 中華書局,1985年)。
〔明〕都穆撰;陸采編次:《都公譚纂》(北京 : 中華書局,1985年)。
〔明〕耿定向輯著:《先進遺風》(北京 : 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東陽著:《懷麓堂集》(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王守仁批注:《陽明先生手批武經七書》(臺北:中華戰略學會景印,1988年)。
〔明〕《皇明經世文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所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明〕姚鏌:《東泉文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明〕戚繼光:《練兵實紀》(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明〕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栾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俞大猷:《正氣堂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明〕墨憨齋.編:《王陽明出身靖亂錄》(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2012年。
〔明〕黃綰撰;張宏敏編校:《黃綰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印:《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明〕孫承宗著;李紅權輯錄、點校:《孫承宗集(上中下)》(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
〔明〕馮夢龍、鄒守益原著;張昭煒編注:《王陽明圖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等編:《宋元學案》(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谷應泰主編:《明史紀事本末》(北京 : 中華書局,1985年)。
〔清〕查繼佐:《罪惟錄》(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淸〕嚴福,方煒等考證:《明史》(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楊一清著;唐景紳、謝玉傑點校:《楊一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8)。
〔淸〕王船山:《張子正蒙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周同:《論王陽明哲學與事功》(臺北:國際文摘,1957年)。
黃釗:《石窟一徵》(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70年)。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魏汝霖:《孫子兵法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魏汝霖:《黃石公三略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84年)。
方國根:《王陽明評傳:心學巨擘》(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范中義:《明代軍事史》,收錄於王兆春、張文才等編:《中國軍事通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卡爾‧馮‧克勞塞維茲(Karl von Clausewitz)著;鈕先鐘譯:《戰爭論》(南寧:廣西師範大學,2003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姜國柱:《中國軍事思想通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鄭卜五:《孟子著述考(一)》,收入《十三經著述考》(臺北:鼎文書局,2008年)。
張文儒:《中華兵學的魅力︰中國兵學文化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鄭卜五:《清代中葉經今文家之公羊學述論》(高雄:麗文圖書出版社,2009年)。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陳健夫:《王陽明學說及其事功》(臺北:文听閣圖書,2010年)。
江西省博物館、南城縣博物館、新建縣博物館、南昌市博物館所編之《江西明代藩王墓》(江西:文物出版社,2010年)。
朱思維:《王陽明巡撫南贛和江西事輯》(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王冠輝:《王陽明評傳》(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年)。
方志遠:《千古一人王陽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岡田武彥:《王陽明大傳》(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年)。
束景南:《王陽明佚文輯考編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度陰山:《知行合一王陽明》二(江蘇:江蘇鳳凰出版社,2017年)。
岡田武彥:《孫子兵法新解》(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年)。
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楊志武:《儒兵合一──王陽明》(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19年)。

楊宗錫:《呂祖謙學術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正顯:《一心運時務:正德時期(1506-21)的王陽明》(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王繼華:《王陽明實踐哲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呂宜軒:《呂祖謙的舉業教學》(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温劭博:《王陽明軍事活動及其軍事思想述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梁曼容:《明代藩王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羅婷:《王陽明軍務文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
解春龍:《王陽明與南贛地方勢力研究》(贛州:贛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楊小鳳:《王陽明在贛南的教化實踐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黃家強:《王陽明南贛社會治理研究》(贛州:贛南師範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18年)。
麥向暉:《中日「文人論兵」思想的比較: 以王陽明、林羅山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張文靖:《論王陽明對贛南畬民地區的治理》(山東:煙臺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史碩士論文,2019年)。

郭遠謂:〈南昌明寧康王妃馮氏墓〉,《考古》第四期,1964年。
魏汝霖:〈王陽明先生軍事思想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4卷第6期,1971年。
張明凱:〈王陽明在軍事上之成就〉,《黃埔月刊》第255期,1973年。
高銘群:〈王守仁鎮壓南贛農民起義問題探討〉,《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81第3期。
高銘群:〈王守仁南贛活動年譜〉,《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4期。
楊祖漢:〈宋明儒學的發展與陽明哲學的特色(上)〉,《鵝湖月刊》第17卷第8期,1992年。
楊祖漢:〈宋明儒學的發展與陽明哲學的特色(下)〉,《鵝湖月刊》第17卷第9期,1992年。
白翠琴:〈關於也先的幾個問題〉。《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3年。
張奉箴:〈軍事家王陽明〉,《中國國學》,第21期,1993年。
朱子彥著。〈明代火器的發展、運用與軍事領域的變革〉。《學術月刊》,第5期。1995年。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
〔日〕水野實、永富青地、三澤三知夫校注;張文朝譯:〈《陽明先生遺言錄》解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3期,1998年。
管敏義:〈從平寧藩之役看王守仁的軍事思想〉,《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第2期。
吳振漢:〈王守仁撫贛時期的文人領軍〉,《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9期,1999年。
章明斐:〈于謙北京保衛戰及其歷史意義〉,《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2期,2002年。
丁賢勇著:〈論于謙的政治抉擇〉,《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
范中義:〈王守仁的軍事思想〉,《明史研究》第九輯,2005年。
鄭卜五、楊濟襄:〈夜訪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張湧泉教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6卷3期,2006年。
申榮:〈歷史文獻所載王陽明軍事活動述評〉,《貴州文史叢刊》第1期,2006年。
王繼華:〈王陽明的軍事成就-從平寧藩之亂談起〉,《鵝湖月刊》第403卷,2008年。
蔡仁厚:〈王陽明龍場悟道之真相〉,《鵝湖月刊》,第34卷,第2期,2008年。
吳春山:〈王陽明的事功及其學養〉,《蘭陽學報》,第8期,2009年。
滕妍、曹大偉:〈漫談王守仁的軍事成就〉,《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吳長庚:〈從「龍場悟道」到「揭教良知」〉,《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10年。
夏遠鳴、唐愛蓮:〈浰頭寇亂與民間歷史記憶〉,《襄樊學院學報》第31卷第7期,2010年。
鄧國亮:〈回州事非我本心一一王守仁的廣西之役〉,清華學報新四十卷第二期,2010年。
梁娟娟:〈論王陽明的「仁」、「詐」辯證統一思想〉,《濱州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11年。
徐俊嵩:〈王陽明軍事實踐中的人本思想探析〉,《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任昉:〈王守仁平定宁王宸濠叛亂三次獻俘行—從故宮博物院藏王守仁書《銅陵觀鐵船歌說起》,《故宮博物院院刊》總第159期,2012年第1期。
方寧:〈南贛農民暴動與王陽明的軍事行為評析〉,《新餘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何孝榮:〈太監王振與明英宗〉,《南開學報》,第2期。2013年。
汪學群:〈從龍場悟道至天泉證道—王楊明經典詮釋的歷程〉,《湖南大學學報》,第6期,2014年。
焦堃:〈論王陽明早年經歷及其思想形成〉,《人文論叢》,第23卷,第1期,2015年。
魏國武:〈王守仁:深謀遠慮靖亂安民〉,《執政借鑒》,2015年第6期。
陳崢:〈曲折的聖賢之道——從王陽明的軍事詩歌說起〉,《懷化學院學報》第34卷第10期,2015年。
劉世梁:〈王守仁軍事思想探略〉,《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7卷第7期,2016年。
李瑋皓:〈儒佛老莊,皆吾之用——王陽明心學兼及三教同源的一些思考〉,《鵝湖學誌》第58期,2017年。
陸永勝:〈王陽明龍岡書院講學考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01期。
柏樺、李瑤:〈明代王命旗牌制度〉,《古代文明》第11卷第1期,2017年。
王珏:〈養得此心不動—王守仁用兵之術蠡測〉,《浙江社會科學》,2017年第10期。
彭傳華:〈王陽明《南贛鄉約》鄉治思想探析〉,《哲學與文化》第45卷4期,2018
年。
王佳男:〈王守仁剿匪平叛的作戰藝術〉,《軍事文摘》,2018年第9期。
陳清春、王志剛:〈試析王陽明的善惡思想—以「侃去花間草」章為例〉,《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30卷,第12期,2018年。
丁濤、鐘少異:〈試論王陽明軍事思想的學術價值與影響〉,《貴州文史叢刊》第1期,2018年。
寧志強:〈王守仁兵學與心學融合脈絡探析〉,《孫子研究》第期,2018年第5期。
錢明:〈王陽明兵學著作考述〉,《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2卷第2期,第12期,2019年。
錢明:〈王陽明的兵學術及武備策〉,《浙江學刊》,2019年第1期。
薛正昌:〈王陽明的軍事智慧與「心學」背景〉,《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第40卷第8期,2019年。
鄒春生:〈王陽明在南贛巡撫任上對「致良知」學說的踐行—以南贛安民舉措為中心〉,《贛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19年。
樂愛國:〈王陽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與朱熹理欲論知比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2期,2020年。
賈慶軍:〈王陽明的軍事謀略〉,《書屋》,2020年第1期。
劉立祥:〈王守仁的軍事才能〉,《文史天地》,2021年第4期。
華建新:〈王陽明軍政倫理思想與社會治理的當代價值〉,《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2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