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心-氣-形的關係探討王陽明「身體觀」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鍾沂蓁
出版日期:2013
卷期:9
頁次:頁645-662
主題關鍵詞:王陽明身體觀萬物一體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64
  • 點閱點閱:99
王陽明 (1472-1529)於明代儒學中執心學之牛耳,雖其標舉「致良知」的重要性,但在其一體的工夫脈絡下,並未曾忽略「身體」的地位。陽明的身體觀為一精神化身體觀,在心-氣-形一體三相的結構中,氣不僅為前意識,於始源之時(夜氣)具有道德義,更具備在萬物底層共同流通之功能。透過氣的溝通,心-氣-形得以互相滲透,故透過養心即養氣的修養工夫,身體已然受心、氣所轉化、滲透,達到全身是氣、全心是氣的狀態。此時,所有的知皆是「體知」亦為「良知」,「良知」活潑潑地充塞於天地萬物之間,故吾人在體現良知的同時能夠展現聖人氣象而達到「全其萬物一體之仁」,「上下與天地同流」之聖境。值得注意的是,雖陽明在心即理的脈絡中言「身之主宰便是心」,並同意「夫志,氣之帥也」,但其亦認為「『志之所至,氣亦至焉』之謂,非極至次貳之謂。」因此,心只是較具道德意識的提策能力,氣雖受外物所擾而有軀殼上之好惡,然志氣應為同流而非先後次第,身體也並非全然毫無道德主體性,故理解陽明的身體論應視心-氣-形為同體的不同面向,而無須以次第位階看待心-氣-形之關係。
期刊論文
1.黃俊傑(20051200)。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法鼓人文學報,2,5-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伯峻(1990)。孟子譯注。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玄、孔穎達、陸德明(1986)。禮記注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want, Remy C.(1963)。The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of Merleau‐Ponty。Pittsburg: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陳立勝(2005)。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莫里斯.梅洛-龐蒂、姜志輝(2001)。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守仁、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