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吉藏三諦說初探--以「中觀論疏」對「觀四諦品」第十八偈解釋為主
書刊名:中華佛學研究
作者:釋如戒
作者(外文):Shih Ju-chieh
出版日期:2001
卷期:5
頁次:頁291-342
主題關鍵詞:破病漸捨釋依緣正義釋中假義釋三是義釋第三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吉藏《中觀論疏》中,對於〈觀四諦品〉第十八偈的四種釋義當中,我們不難發見,(1)第四句的「中道」是第一、二句(有、空)的雙重否定而證成「中道」(從「中假義釋」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此一論證方式)。(2)四種釋義的主軸理論,是以「中假義」為主的詮釋結構。(3)從這四種釋所依的主軸理論-「中假義」看來,吉藏對第十八偈的詮釋過程中,不免有傾向三諦圓融之嫌。特別是在對第十八偈作歸結時說:「『既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亦未曾有一法不是空、不是假、不是中」。這箇中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漢語的主語不明,而產生在詮釋上對緣起、空、假名、中道四概念視為平等地位的同義語。因此,吉藏在詮釋第十八偈的四句時,也就難免有彼此之間有相互交融的關係出現,而有傾向三諦圓融思想形態了。但是,吉藏對於三諦說之,大體上是以「約教二諦」為其脈絡來詮釋、會通(二諦與)三諦。換言之,吉藏是將三諦說之內涵放置於「二諦」的詮釋脈絡當中。從其內容看來,吉藏所要處理的工作似乎是二諦與三諦間的會通。但是,我們不如說是,二諦與中道關係之處理。也就是:真、俗諦與非真非俗諦,有、無與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諦的問題之處理。
期刊論文
1.張東蓀(1936)。從中國語言結構上看中國哲學。東方雜誌,33(7),89-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吉藏。大乘玄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二諦義。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大乘法苑義林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菩薩地持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菩薩瓔珞本業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鳩摩羅什。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印順。中觀論頌講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三枝充(1985)。中論偈頌總覽。東京:第三文明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妙法蓮華經玄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佐藤哲英(1961)。天台大師の研究 : 智顗の著作に關する基礎的研究。京都:百華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釋智顗(199402)。維摩經玄疏。臺南:湛然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實叉難陀。大方廣佛華嚴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吉藏(1983)。中觀論疏。臺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龍樹菩薩。中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吉藏。三論玄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吉藏。法華義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Lingdtner, Chr.(1982)。INDISKE STUDIER II NAGARJUNAS FILOSOFISKE VAERKER。INDISKE STUDIER II NAGARJUNAS FILOSOFISKE VAERKER。Akademisk Forlag。  new window
18.池田宗讓(1986)。吉藏における「三諦說」についての引用。佛教學關係 雜誌論文分類目錄Ⅳ(昭和45年1月~昭和58年12月)。日本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寺本婉雅(1936)。北京,ナルタン兩版對校˙西藏文龍樹造中論無畏疏。北京,ナルタン兩版對校˙西藏文龍樹造中論無畏疏。京都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唐)吉藏。Shih-erh-men-lun Su。  new window
2.三法度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隋)慧遠。Ta-cheng I-chang。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仁王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西藏大藏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