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學的典範研究:典範.科學.進步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閔宇經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1
卷期:68
頁次:頁179-194
主題關鍵詞:孔恩典範社會學典範科學哲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
  • 點閱點閱:59
毫無疑問的湯瑪斯.孔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所引發的「典範」風潮,不僅為科學史學及科學哲學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孔恩本人也強調:「雖然我一直認為這本書是針對哲學家的,但是它後來對社會學與科學史學都有關連。」而且這股風潮從科學史學、科學哲學、社會學三門學科持續地向外發燒到整個社會科學界,從60及70年代至今方興未艾。 社會學(或是說整個社會科學)在應用孔恩的「典範」概念時,卻遭到不同程度的理論含攝困擾。社會學家在應用典範概念時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態度立場與方法,第一種是不顧「典範」的理論含攝意欺,認為「典範」可以直接應用到所有的學科。只是在這些學科中典範的發展有高度與低度之別;自然科學是高度發展的典範,社會科學是低度發展的學科,而人文學科是屬於前典範時期學科。第二種是承認「典範」的理論含攝意義,這些社會學家包括Friedrich、Gurvictch及Ritzer,社會學在應用典範概念時必須在特別的社會建構下才有意義。
期刊論文
1.苑舉正(19980700)。典範社會學的限制。臺灣社會學研究,2,173-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ottomore, Tom(1975)。Competing paradigms in macrosociolog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191-202。  new window
3.Ritzer, George(1975)。Sociology: A Multiple Paradigm Science。The American Sociologist,10(3),156-167。  new window
4.Sherman, L. W.(1974)。Use of the Masters。American Sociologist,9,176-181。  new window
5.Lehman, T.、Young, R. T.(1974)。From conflict theory to conflict methodology : an emerging Paradigm for Scciology。Sociological Inquiry,44。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弘岳(1986)。孔恩「典範理論」及其社會學意義之詮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omans, George C.、楊念祖(1991)。社會科學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任德厚(1996)。政治學。政治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ight, Donald, Jr.(1989)。社會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卡爾‧波普(1989)。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Turner, Jonathan H.、吳曲輝、張家銘(1992)。社會學理論的結構。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Kuhn, Thomas S.、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舒煒光、邱仁宗(1988)。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臺北:水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Effrat, Andrew(1972)。Power to the Paradigms: An Editorial Introduction。  new window
10.Eisenstadt, S. N.、Curelaru, M.(1976)。The Form of Sociology: Paradigms and Crisis。New York:John Wiley。  new window
11.Gurvitch, Georges(1964)。The Spectrum of Social Time。Dordrecht:D. Reidel。  new window
12.Friedrichs, Robert W.(1970)。A Sociology of Sociology。New York:Free Press。  new window
13.江天驥(1988)。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台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abbie, Earl、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時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定(1999)。行政學。行政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明)李時珍(1997)。經濟學。經濟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Kneer, Georg、Nassehi, Armin(1998)。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引導。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引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Ritzer, George(1981)。Toward on Integrated Sociological Paradigm。Toward on Integrated Sociological Paradigm。Bosto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