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方言比較看「有」和「了」的時貌完成功能
書刊名: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莊金鳳
作者(外文):Chung, Chin-feng
出版日期:2002
卷期:16
頁次:頁273-286
主題關鍵詞:無待時貌完成體方言比較Dialect comparisonAspectPerfec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5
  • 點閱點閱:39
時貌和情境的時間性質以及情境被觀察的方式這兩個因素密切相關,時貌標記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現。時貌標記經常附屬在動詞上,本文試圖比較現在臺灣地區國語、閩語及客語中「有」和「了」和動作詞結合後是否表現完成功能。 「有」和「了」在臺灣國語、閩語和客語中的差異是:兩者都有時貌功能,但「了」(閩語的.a及客語中的le24)和「有」相比,具有較明確的完成功能。這是由於「了」經歷了較長的歷史演變,所以語法化的功能較明顯;「有」的語法化在臺灣國語中的演變則不如閩客語快速。但是我們現在觀察到臺灣國語大量出現的「有+VP」的句式,可以預期臺灣國語的NP+有+VP的句式將會脫離不合法的句式。
According to Comrie (1976) “Aspects are different way of viewing the internal temporal consituency of a situ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perfect aspects of “iou” (有) and “le” (了) in Mandarin、Taiwan Min and Hakka. Cheng (2001) argues that the usages of “iou” in Chinese dialects, at the least, have eight different usages. Which we discuss is the perfective situation, There are two “le” in Mandarin: one is the verbal “le”, denoting the perfective meaning; the other is the sentential “le”, designating a change of state.
期刊論文
1.楊秀芳(19910600)。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了」的用法--兼論完成貌助詞「矣」 (「也」)。臺大中文學報,4,213-2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連金發(1995)。台灣閩南語的完結時相詞試論。1994 Conference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s in Taiwan。Taipei:Crane。121-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魏文真(1995)。國語的有字句(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春田(2000)。近代漢語語法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秀芳(19910000)。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omrie, Bernard(1978)。Aspect。Aspect。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勛寧(1998)。現代漢語句尾「了」的來源。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鄭縈(2001)。從方言比較看「有」的語法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惠玲(2002)。客語的句法特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湯廷池(19940000)。北平話否定詞的語意內涵與出現分佈。漢語詞法句法五集。臺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