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理論
書刊名:揭諦
作者:杜保瑞
作者(外文):Dub, Bau-ruei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1
頁次:頁1-60
主題關鍵詞:朱熹大學孟子中庸格物致知已發未發涵養察識求放心Chu-HsiPractical theoryThe great learningMenciusThe doctrine of me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1
本文探究朱熹的工夫論哲學,並從《大學》、《中庸》、《孟子》三路處理之。首先區分「本體工夫」與「工夫次第」是工夫論哲學問題中的兩個不同層次的議題,以及朱熹工夫理論應獨立於朱熹形上思想來認識及討論。其次說明朱熹工夫理論首先是在一個經典詮釋的立場上的創作,這是包括對《大學》、《中庸》、《孟子》內工夫哲學命題的詮釋與創作,其中《大學》工夫次第理論是朱熹工夫論的首要關切問題,但是《孟子》的本體工夫在朱熹的理解中也是準確的,不可因朱熹有所發揮《大學》工夫次第問題而以為朱熹不是《孟子》本體工夫的繼承,本體工夫與工夫次第是兩種不同的工夫論議題,本文將予以釐清。釐清之後即明確說明朱熹於《大學》八目的工夫次第問題上的創作,以及朱熹在《孟子》本體工夫上的詮釋與繼承。此外,《中庸》已發未發問題的詮釋是包含存有論問題以及工夫論問題兩路,首先釐清討論未發之中的存有論問題,然後轉出討論未發涵養與已發察識的工夫論問題,則朱熹於《中庸》的工夫論問題才得釐清。
圖書
1.程顥、程頤(1983)。河南程氏遺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宋)朱熹。朱子語類,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家駱(1989)。小學集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