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四書體系的心性論述與成德工夫
作者:吳略余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啟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朱子四書理學儒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
朱熹以成德為其生命本懷,並以《四書》為其學問宗旨,其以知行互進的方式體證儒學義理而留下大量重要的哲理文獻,其中,《四書章句集注》乃其終生心力的智慧結晶。因此,本文以《四書章句集注》為核心,然後旁及相關文獻,並立足於此乃朱子以其實踐所得之真實體悟,然後對其所言說的心性洞見與成德工夫進行詮釋。簡要言之,朱子在肯認道德心性之價值的同時,對氣稟物欲的限制也深有體會,是以其成德工夫乃採內外參合、循序漸進之實踐進路。
一、古籍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宋〕朱 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0-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 熹:《通書注》,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4-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陳淳著;熊國禎、高流水點校:《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經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new window
二、專書
丁為祥:《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田 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田 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新北:正中書局,1968。new window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新北:正中書局,1968。new window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新北:正中書局,1969。new window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之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new window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臺北:康德出版社,2005。new window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new window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new window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new window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new window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new window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吳展良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吳 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吳略余:《論唐君毅對朱子思想的詮釋—以當代之相關研究為對比》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new window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new window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增訂再版。new window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new window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new window
陳 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 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陳 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增訂本。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
張 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張加才:《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9,增訂十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90,六版。
勞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new window
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黃俊傑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
楊儒賓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修訂二版。new window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new window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new window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蒙培元:《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增訂三版。new window
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劉笑敢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錢 穆:《朱子新學案》5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1-15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三冊)臺北:戴顧志鵷,1980。
三、期刊論文
杜保瑞:〈朱熹哲學研究進路〉,《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2005.07),頁93-110。new window
杜保瑞:〈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理論〉,《揭諦》第11期(2006.06),頁1-60。new window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2007.03),頁15-90。new window
杜保瑞:〈論牟宗三批評朱熹與程頤依《大學》建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8期(2009.08),頁57-75。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12),頁1-32。new window
李瑞全:〈朱子之道德規範根源問題〉,《當代儒學研究》第4期(2008.07),頁23-37。new window
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06),頁71-95。new window
吳展良:〈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05),頁135-167。new window
吳略余:〈論牟宗三對老子之道的詮釋〉,《雲漢學刊》第14期(2007.06),頁191-214。new window
吳略余:〈對牟宗三詮釋朱子心性、工夫論的若干疑義—以唐君毅之朱子學為 主要視角〉,《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10),頁15-27。new window
吳略余:〈唐君毅之朱子學〉,《鵝湖》第33卷第7期(2008.01),頁38-49。new window
吳略余:〈論王廷相對理生氣說與性善論的批評—以朱熹哲學為參照〉,《東華漢學》第12期(2010.12),頁189-208。new window
吳略余:〈論朱子哲學的理之活動義與心之道德義〉,《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03),頁85-118。new window
金春峰:〈馮友蘭《中哲史》(三十年代)論新儒家的得失之評論〉,《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7期(2001.07),頁650-678。new window
金春峰:〈朱熹晚年思想〉,《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70-80。new window
林維杰:〈萬物之理與文章之理—朱熹哲學中形上學與詮釋學的關連〉,《揭諦》第4期(2002.07),頁99-130。new window
林維杰:〈知行與經權—朱熹哲學的詮釋學模式分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09),頁185-213。new window
林維杰:〈朱熹哲學中的經典詮釋與修養工夫〉,《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12),頁217-241。new window
林維杰:〈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2期(2007.06),頁241-258。new window
林維杰:〈朱陸異同的詮釋學轉向〉,《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09),頁235-261。new window
姜廣輝:〈論朱熹集大成的心性學說〉,《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1993.06),頁29-48。new window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一項從詮釋學角度展開的自我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1期(2005.03),頁119-136。new window
陳榮灼:〈朱陸匯通之新途〉,《台灣哲學研究》第4期(2004.03),頁19-38。
陳榮灼:〈朱子與哈伯馬斯—倫理學的新方向〉,《當代儒學研究》第13期(2012.12),頁139-170。new window
陳 來:〈論朱熹《大學章句》的解釋特點〉,《文史哲》2007年第2期,頁103-111。
陳 來:〈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學思想〉,《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頁1-11。
勞思光:〈對中國哲學研究之省思─困境與出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2(2010.06),頁193-202。new window
馮耀明:〈朱熹對儒佛之判分〉,《漢學研究》6:2(1988.12),頁333-354。new window
黃進興:〈所謂「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觀念解釋中國思想之限制的例證〉,《食貨月刊》第14卷第7、8期(1984.11),頁353-364。new window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12),頁29-70。new window
楊儒賓:〈戰後臺灣的朱子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0.11),頁572-580。new window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06),頁103-136。new window
楊儒賓:〈「自性化」與「復性」—榮格與朱子的異時空交會〉,《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2005.12),頁137–160。
楊儒賓:〈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期(2006.12),頁1–39。new window
楊儒賓:〈性命之書的轉折:理學的經典詮釋〉,《法鼓人文學報》第3期(2006.12),頁77-100。
楊儒賓:〈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06),頁247-281。new window
楊儒賓:〈理學的仁說:一種新生命哲學的誕生〉,《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6卷第1期(2009.06),頁29-63。new window
楊儒賓:〈作為性命之學的經學—理學的經典詮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2期(2009.10),頁201-245。new window
楊儒賓:〈主敬與主靜〉,《台灣宗教研究》第9卷第1期(2010.06),頁1-27。new window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03)頁195-209。new window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2011.12),頁177-203。new window
楊祖漢:〈「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當代儒學研究》第13期(2012.12),頁119-138。new window
劉國強:〈唐君毅的哲學方法〉,《鵝湖》第20卷 第1期(1994.07),頁35-39。new window
劉笑敢:〈再論中國哲學的身分、功能與方法─紀念唐君毅先生誕辰一百週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12),頁33-51。new window
鍾彩鈞:〈謝上蔡、李延平與朱子早年思想〉,《清華學報》第37卷第1期(2007.06),頁35-73。new window
謝大寧:〈「詮釋」與「推證」—朱子格物說的再檢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期(2004.12),頁171–189。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