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
作者:羅雅純
出版日期:2012
出版項: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集叢:實踐大學數位出版合作系列. 哲學宗教類;PA0051
ISBN:9789862218143
主題關鍵詞:朱熹戴震孟子學術思想硏究考訂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期刊論文
1.何佑森(19851100)。論「形而上」與「形而下」 : 兼論朱子與戴東原。臺大中文學報,1,77-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昭旭(19850900)。朱子格物之再省察。鵝湖,11(3)=123,10-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湯一介(2001)。三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中國文化研究,28,16-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傳印(20011100)。歷史上的尊孟與非孟思潮。中國文化月刊,260,3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澤波(1997)。孟子經權思想探微。學術論壇,199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述先(19790600)。朱子早年的教育環境與思想發展轉變的痕跡。幼獅學誌,15(3),8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榮捷、萬先法(19861000)。朱熹與新儒學:國際朱子學研討會論文集導言。哲學與文化,13(10)=149,22-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展良(2003)。合符於聖人之心:朱子以生命解經的中心目標。新宋學,20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夏長樸(19850500)。孟子與宋儒。幼獅學誌,18(3),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湯一介(1998)。能否創建中國的解釋學?。學人,13,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明輝(19900600)。朱子的倫理學可歸入自律倫理學嗎?。鵝湖學誌,4,129-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傅偉勳(1976)。Creative Hermeneutics-Taoist Metaphysics and Heidegger。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3(2),115-143。  new window
13.陳來(1998)。郭店楚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孔子研究,51,52-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佑森(19811200)。近三百年朱子學的反對學派。幼獅學誌,16(4),25-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方漢文(2003)。中國傳統考據學與西方闡釋學。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380-383+3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曾昭旭(19950100)。論儒道兩家之互為體用義。宗教哲學,1(1),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俊傑(19810400)。戴東原、伊藤仁齋、丁茶山的孟學解釋--中日韓近世儒學史比較研究。韓國學報,1,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仁厚(19860600)。朱子心性之學綜述。東海學報,27,59-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雅婷(19920500)。朱子對於《孟子》中心性觀念的詮釋。中國文學研究,6,129-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鍾彩鈞(1995)。西方朱子學論著二種述評。朱子學刊,1=7,219-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羅雅純(20030700)。真理的對話遊戲--從哲學詮釋學重釋戴震孟子學。中文學報,8,143-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克武(19910300)。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1,140-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惠美(2004)。十二種見於別集類的宋人孟子著述。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35,3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鼎國(19971200)。詮釋學、詮釋論、詮釋哲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4,115-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俊傑(20040600)。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1),145-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俊傑(1983)。從孟子集注看朱子思想中舊學與新知的融會。史學評論,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毛文芳(19950900)。朱熹「周敦頤事狀」一文的解析--兼論朱子儒學詮釋典範的建立。孔孟學報,70,231-2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寒鳴(1997)。宋儒孟子觀述論。中國哲學史,1997(1),5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羅雅純(20090600)。論朱熹詮孟之意涵。淡江中文學報,20,6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郭梨華(19990500)。簡、帛《五行》的禮樂考述。哲學與文化,26(5)=300,452-468+4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景海峰(2001)。中國哲學的詮釋學境遇及其維度。天津社會科學,2001(6),17-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傳印(2001)。孟子在唐宋時期社會和文化地位的變化。中國文化研究,33,47-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袁保新(19860700)。人的存在問題。中國文化月刊,81,5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袁保新(19951100)。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22(11)=258,1009-10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安梧(19841200)。知識與道德之辯證性結構:對朱子學的一些探討。鵝湖,10(6)=114,4-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夏長樸(19970600)。司馬光疑孟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9,115-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李日章(19721100)。朱子理氣觀討論。大陸雜誌,45(5),56-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榮華(19930900)。葛達瑪[Hans-Georg Gadamer]的藝術哲學:欣賞與瞭解。哲學雜誌,6,152-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杜保瑞(20010700)。當代宋明儒學研究與中國形上學問題意識。哲學論集,34,147-191+216-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林安梧(19930600)。「以理殺人」與道德教化--環繞戴東原對於朱子哲學的批評而展開對於道德教育的一些理解與檢討。鵝湖學誌,10,9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黎華標(19710900)。朱子理氣系統之疏解。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3,151-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蔡仁厚(19760200)。「性即理」的兩個層次與朱子學之岐義。鵝湖,1(8),7-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蔡仁厚(19750200)。朱子理氣論的幾個要點。哲學與文化,2(2),29-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湯一介(2000)。關於僧肇注《道德經》問題--四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學術月刊,2000(7),2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黃甲淵(19991200)。從「心具理」觀念看朱子道德哲學的特性。鵝湖學誌,23,43-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汪惠敏(19850600)。唐代經學思想變遷之趨勢。輔仁國文學報,1,257-2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威熊(19841200)。兩宋治經取向及其特色。中華學苑,30,49-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黃俊傑(19881200)。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清華學報,18(2),305-3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袁保新(19911200)。「孟子道性善」的釐清與辨正。鵝湖學誌,7,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王邦雄(20011200)。論孔孟儒學的安身立命之道。鵝湖,27(6)=318,26-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羅雅純(20110700)。論戴震遂情達欲的新孟學。實踐博雅學報,16,1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方蕙玲(19870900)。朱子的認知哲學。中國文化月刊,95,95-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成中英(19830500)。論孔子之知與朱子之理:並申論知識與道德之互基性(互為基礎)。孔孟月刊,21(9)=249,3-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慧芳(19901000)。朱子的理氣觀。靜宜人文學報,2,89-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楊海文(19970900)。戴東原:重構孟子的性善論。孔孟學報,74,125-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潘重歸(1965)。五經正義源頭。華岡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周世輔(19710300)。朱子的人生觀與人性論。生力月刊,4(41/42),28-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周世輔(19710500)。朱子的道德觀與修養論。生力月刊,4(44),19-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彭品光(19720300)。孟子的正統地位不容摘貶。國魂,316,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立夫(19720700)。亞聖孟子對中國道統的貢獻及紀念孟子的意義。光復大陸,67,3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宋淑萍(19770600)。孟子集注補正。中國書目季刊,11(1),63-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張德麟(19770700)。論朱子之「中和舊說」。孔孟月刊,15(11),3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薩孟武(19771200)。看朱子如何批評韓愈並論古人「親盡」之說。法論月刊,8,17-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王孺松(19780600)。朱子心學發凡。師大學報,23,141-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朱廷獻(19780300)。孟子源流考。孔孟月刊,16(7),10-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莊錦津(19790100)。從朱注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管窺朱子思想。孔孟月刊,17(5),3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佘陽(19790000)。孟子研究。香港浸會書院學報,6,35-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郭清寰(19800100)。朱子之人性論。高雄師院學報,8,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郭振武(19881000)。朱子「道心人心之辨」的研究。中國國學,16,241-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林營明(19810400)。試析論朱子對惡的看法。鵝湖,6(10),7-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張學波(19820600)。孟子思想的架構、影響及其價值之研究。國文學報,11,13-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金鑑(19830900)。孟子的學術地位與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9)=186,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黎建球(19870600)。朱子理形論。哲學與文化,14(6)=157,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Loden, Torbjorn(1989)。戴震與儒家思想的社會工作。中華文史論叢,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張壽安(19911200)。程瑤田的義理學:從理到物則。漢學研究,9(2)=18,123-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林耀潾(19910900)。論孟子的歷史解釋及其影響。孔孟學報,62,233-2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林耀潾(19920300)。論孟子的歷史解釋及其影響。孔孟學報,63,171-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蔡介裕(19930100)。朱子「仁說」思想大要--中和新說後之思想歸結。中國文化月刊,159,5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張岱年(1996)。理學的歷史意義。學術研究,19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黃永年(1996)。論韓愈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張慧芳(19960700)。朱子的心性觀與格物致知。靜宜人文學報,8,55-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黃俊傑(19960600)。孟子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大歷史學報,19,5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林正三(19970300)。朱子的格物致知說。德明學報,12,189-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尹元鉉(19970600)。朱子學中「天人」架構之意義與特色。鵝湖學誌,18,111-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郭齊勇(19991200)。郭店楚簡的研究現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4)=36,179-1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蔡方鹿(2003)。朱熹經典詮釋學之我見。文史哲,275,4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賈紅蓮(2003)。中國解釋學與解釋學在中國化。江海學刊,2003(4),57-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白悉(2003)。從孟子到程朱--儒家仁學的詮釋與歷史發展。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55,4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楊朝亮(2003)。試論宋初三先生在儒學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杜保瑞(2003)。對勞思光宋明儒學詮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世界中國哲學學報,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惠美(2004)。東海圖書館藏孟子書目--漢至唐之部。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32,40-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郭齊勇(1999)。郭店儒家簡與孟子心性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2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韋政通(1961)。東原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觀念:「血氣心知」之解析。民主評論,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楊儒賓(19991200)。水月與記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21,97-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黃俊傑(19930300)。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61-3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陳麗桂(19990500)。從郭店竹簡〈五行〉檢視帛書〈五行〉說文對經文的依違情況。哲學與文化,26(5)=300,430-441+4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李學勤(1998)。荊門郭店楚簡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04,28-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王孺松(1983)。朱子論陰陽。教學與研究,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張素卿(1988)。朱子以「至知、物格」解「盡心、知性」說。中國文化月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田浩(1993)。八十年代中葉以來美國的宋代思想史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4),63-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曾春海(1999)。帛書易說中是否有儒法合流的思想。哲學與文化月刊,3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羅雅純(20080600)。朱熹註《孟子》歷史脈絡之探賾。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2,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陳榮捷(19780900)。論戴震緒言與孟子私淑錄之先後。大陸雜誌,57(3),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蔡仁厚(19790400)。朱子的中和舊說與新說--關於朱子思想的演變發展與完成。孔孟學報,37,165-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劉述先(19820000)。朱子建立道統的理據問題之省察。新亞學術集刊,3,2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黃懿梅(19820100)。戴東原哲學之評析。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281-3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曾春海(19820300)。朱子德性修養論中的「格物致知」教。哲學與文化,9(3),20-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孫寶琛(19850400)。朱子的理氣學說。孔孟學報,49,177-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夏長樸(19860700)。王安石思想與孟子的關係。江西文獻,125,13-2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李瑞全(19881200)。朱子道德學形態之重檢。鵝湖學誌,2,47-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鮑國順(19900300)。戴東原著作考述。孔孟學報,59,241-2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鮑國順(19900900)。戴東原著作考述。孔孟學報,60,161-2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周昌龍(19940600)。戴東原哲學與胡適的智識主義。漢學研究,12(1)=23,27-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黃瑩暖(19950600)。朱子對孟子心性觀及工夫論的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9,501-6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高柏園(19960200)。論孟子思想中「逆覺體證」之二義及其發展。淡江學報,35,13-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童小鈴(19960600)。「飲食男女」是天理或是人欲﹖--朱子觀點的檢討。孔孟月刊,34(10)=406,4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岑溢成(19980600)。戴震一本論的淵源和特點。鵝湖學誌,20,7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林文華(19980700)。戴東原哲學析論。中國文化月刊,220,90-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周鳳五(19981200)。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中國文字,新24,121-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潘小慧(19990500)。《五行篇》的人學初探--以「心-身」關係的考察為核心展開。哲學與文化,26(5)=300,442-451+494-4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李淑珍(19990900)。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3)=35,3-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湯一介(2000)。再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00(1),83-90+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岡田武彥、陳瑋芬(20000600)。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判論的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2)=38,67-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杜保瑞(20010100)。對牟宗三宋明儒學詮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雜誌,34,120-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吳展良(20040600)。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臺大歷史學報,33,7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杜保瑞(20050700)。朱熹哲學研究進路。哲學與文化,32(7)=374,93-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陳麗桂(19990300)。郭店儒簡〈性自命出〉所顯現的思想傾向。中國學術年刊,20,137-150+600-6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周鳳五(19990900)。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新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739-7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袁保新(20000600)。什麼是人?:孟子心性論與海德格存有思維的對比研究--兼論當代孟子心性論詮釋的困境及其超克。東海哲學研究集刊,7,23-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黃俊傑(19991200)。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24,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王開府(19890600)。戴東原性理思想述評。國文學報,18,157-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張亨(19920600)。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5,3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張麗珠(19980600)。焦循發揚重智主義道德觀的「能知故善」說。漢學研究,16(1)=31,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李明輝(2003)。朱子的〈仁說〉及其與湖湘學派的辯論。中國詮釋學,2003(1),63-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洪漢鼎(2002)。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懿梅(1985)。王船山與戴東原哲學之異同。國立臺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會議日期: 1985/11/03-11/0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537-5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昭瑛(2000)。性情中人--試從楚文化論〈郭店楚簡‧性情篇〉。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北人民出版社。314-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鮑國順(1989)。戴震與孟荀思想的關係探究。第一屆清代思想與文學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23-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2000)。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袁保新(1990)。試論孟子心身觀在其人性論上之蘊含。當代新儒學國際研討會。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辛冠潔(1991)。朱熹研究回顧。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袁保新(1994)。盡心與立命--從海德格基本存有論重塑孟子心性論的一項嘗試。孟子學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4年5月20-21日)。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雅純(2000)。從倫理學視野--重塑戴東原「理欲觀」之試探。第四屆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5月18-19日)。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宗義(2000)。論朱子對經典解釋的看法。朱子學與東亞文明研討會--紀念朱子逝世八百週年朱子學會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立文(2000)。超越與創新--20世紀朱子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朱子學的回顧與二十一世紀的展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12月22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羅雅純(2004)。以情釋性--試探儒家楚簡性情論的可能意涵。第五屆東亞人文學會國際學術大會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4年12月17-19日)。東北大學東亞細亞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柏園(2005)。論朱子對孟子「盡心知性知天」之理解。第八屆東亞漢學學術會議,(會議日期: 2005年5月28-29日)。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啟屏(2000)。乾嘉義理學的一個思考側面--兼論「具體實踐」的重要性。乾嘉學者之義理學第四次研討會會議,(會議日期: 2000年12月16日)。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高柏園(2001)。論朱子的「心不即理」義。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1年4月28-29日)。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維杰(2003)。主觀與客觀解釋--徐復觀文史論述中的詮釋學面向。「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國際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3年1月15-17日)。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柏園(2003)。論朱子對《四書》之理解態度。第一屆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3年11月30日)。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龐樸(1999)。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袁保新(2000)。從「義命關係」到「天人之際」--兼論「自由』在孔孟儒學中的兩重義涵。第一屆倫理思想與道德關懷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5月5-6日)。臺北: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展良(2002)。朱子理氣論新詮:以朱子對北宋經典之設釋為中心。中國的經典詮釋傳統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雅純(2011)。「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論戴震孟學詮釋之理解。第一屆新儒家與新道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1年7月6日)。臺北:淡江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俊傑(1989)。孟子學的幾個方法論問題。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381-4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邵東方(2000)。朱子讀書解經之詮釋學分析--與伽達默爾之比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69-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高在旭(1990)。戴東原哲學析評(博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世瑋(1995)。戴震倫理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馮曉庭(1995)。宋初經學發展述論(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雅婷(1991)。朱子思想中「心」的意義與問題(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歐昭賜(1993)。朱熹心性論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志信(1999)。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相勳(1990)。朱子心性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元玲(1999)。朱熹思想中「存天理去人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森永(1983)。朱子思想中道德與知識的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祝平次(1990)。朱子的理氣心性說與明初理學的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柯雅卿(1996)。戴震孟子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朴龍模(1996)。朱熹「理氣」哲學思想之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賴賢宗(1992)。康德倫理學「自律」問題研究--兼與朱熹「心統性情」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聖(1983)。戴東原性善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沈享民(1994)。朱熹理一分殊哲學之溯源與開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國良(1991)。論戴震對孟子及朱子之「理」的詮釋(博士論文)。新亞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惠青(1991)。孟子心性論和朱、戴二家證釋之比較(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錦賢(1989)。戴東原思想析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梓凌(1975)。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樹榮(1976)。孟子朱注性命論綜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鮑國順(1978)。戴東原學記(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簡宗修(1983)。朱子的理氣說(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文炳道(1986)。從道德哲學的觀點論朱子理氣論及心性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玉國(1986)。朱子與戴震思想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元鍾實(1988)。朱熹之心性論(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胡健財(1989)。戴震反程朱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崔知泰(1991)。由朱熹形上結構解析其心性論(博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施輝煌(1999)。王安石與北宋孟子學(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甯慧如(1993)。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鯤洋(1994)。戴震之哲學思想研究--以性論為中心(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志銘(1994)。朱熹與康德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順益(1999)。惠棟、戴震與乾嘉學術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羅雅純(2001)。戴東原孟子學之研究--一項從詮釋學的觀點所展開的批判與重建(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昭仁(1974)。戴東原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江藩(1998)。國朝宋學淵源記。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姚永概、陳春秀(1999)。孟子講義。安徽合肥市: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孟森(1974)。清代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維錚(1987)。走出中世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喬納森.卡勒、陸揚(1998)。論解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梁啟超(1973)。近代中國學術論叢。香港:崇文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立文(1995)。戴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孔穎達(1997)。五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幹(1983)。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適(1977)。習學紀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馮登府(1994)。石經叢刊。臺北:信誼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彝尊(1981)。經義考。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冕堂(1985)。明史管見。山東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宗羲、全祖望(1976)。宋元學案。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安德生‧阿特金斯、張雙英、黃景進(1991)。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合森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Hoy, David Couzens、陳玉蓉(1988)。批評的循環。臺北:南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福濱(1999)。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中國哲學編輯部、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1999)。郭店楚簡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國哲學》編輯部、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2000)。郭店簡與儒學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梁啟超(1979)。戴東原。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梁啟超(1966)。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市:台灣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述先(2000)。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臺灣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錢大昕(1963)。十駕齋養新錄。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戴震、張岱年、安徽古籍叢書編委會(1995)。戴震全書。安徽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戴震、戴震研究會、徽州師範專科學校、戴震紀念館(1991)。戴震全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汝倫(1986)。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遼寧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俊傑、林慶彰(1995)。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1992)。清代哲學。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仁宇(1982)。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胡廣(1989)。四書大全。山東友誼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余嘉錫(1974)。四庫提要辨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開府(1988)。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Beauchamp, Tom L.、雷克勤、郭夏娟、李蘭芬、沈玨(1990)。哲學的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馬丁.海德格、王慶節、陳嘉映(19940800)。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熊十力(1973)。讀經示要。台北:樂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夫之(1972)。讀四書大全說。台北:自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唐君毅(1988)。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皮錫瑞、周予同(1996)。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宋建平、夏鎮平、Gadamer, Hans-Georg(1994)。哲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范壽康(1964)。朱子及其哲學。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順治(1972)。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勞思光(1995)。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胡適(1979)。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赫施、王才勇(1991)。解釋的有效性。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Ricoeur, Paul、陶遠華、袁耀東、馮俊、郝祥、曲煒(1987)。解釋學與人文科學。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洪漢鼎、傅永軍(2003)。中國詮釋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澤厚(2000)。論語今讀。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胡適(1986)。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章炳麟(1958)。章氏叢書。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隆溪、陳川(1998)。道與邏各斯︰東西方文學闡釋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開(1992)。戴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周予同(1996)。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確(1979)。陳確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述先(2001)。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新亞書院五十週年金禮紀念學術論文集。香港:八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侯外廬(1958)。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馬宗霍(1998)。中國經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Kant, Immanuel、牟宗三(1982)。康德的道德哲學。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梁啟超(1994)。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黃宗羲(1987)。黃宗羲全集--第七冊明儒學案。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榮捷(1990)。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阮元(1967)。揅經室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Kuhn, Thomas S.、王道還(1985)。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沈清松(1990)。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黃俊傑(1997)。孟學思想史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錢大昕、陳文和(1997)。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朱熹、徐德明(2001)。四書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章學誠、葉瑛(198409)。文史通義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康熙(1963)。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夏鎮平(1999)。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洪漢鼎(2004)。中國詮釋學。山東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徐復觀(1984)。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康熙(1984)。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史次耘(1984)。孟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方東樹(1998)。漢學商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楊祖漢、王邦雄、曾昭旭(1985)。孟子義理疏解。臺北市:鵝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顏元(1975)。四存編。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徐世昌(1990)。清儒學案。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徐復觀(1990)。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宋濂(1997)。元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徐復觀(1984)。兩漢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李明輝(19940000)。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李紀祥(1992)。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牟宗三(1979)。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周兆茂(1997)。戴震哲學新探。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余英時(1996)。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廖名春、丁原植(2001)。新出楚簡試論--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方俊吉(1993)。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之振興。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殷鼎(1988)。理解的命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陳榮捷(1982)。朱子門人。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葛懋春、李興芝(1981)。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順治(1963)。清世祖實錄選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牟宗三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編輯組(1978)。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與著作。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陳榮捷(1988)。朱子新探索。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李明輝(1985)。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何淑靜(1988)。孟子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張岱年(1989)。中國倫理思想研究。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顧炎武(1984)。顧亭林詩文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王應麟(1998)。困學記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甘鵬雲(1967)。經學源流考。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全祖望、朱鑄禹(2000)。鮚琦亭集外編。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章太炎(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盧文弨(1979)。抱經堂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戴震(1975)。戴震文集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成中英(1989)。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探索。台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成中英(2000)。本體論詮釋學。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Gadamer, Hans-Georg(1981)。科學時代的理性。The MIT Press。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胡適(1927)。戴東原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韋政通(1992)。中國思想的批判。台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張麗珠(1999)。清代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陳榮捷(1972)。陽明學論文集。台北:中華學術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黃俊傑(2000)。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日本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傅偉勳(1991)。批判的繼承和創新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蔡仁厚(1977)。宋明理學 (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趙雲田(1986)。中國社會通史.清前期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路德.賓克萊、孫彤、孫南樺(1988)。二十世紀倫理學。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溝口雄三、林右崇(1994)。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錢穆(1986)。孔子與論語。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戴學研究會(1991)。戴學新探。安徽: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羅家祥(1997)。北宋黨爭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R.G.柯林武德、何兆武、張文杰(1987)。歷史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唐君毅(1980)。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袁保新(1991)。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洪漢鼎(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成中英、李志林(1991)。世紀之交的抉擇--論中西哲學的會通與融合。上海:知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黃錦鋐(1997)。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上海博物館(2000)。楚簡圖版。上海: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藝術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上海博物館(200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1997)。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解經卷。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1997)。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解經卷。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1983)。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韓愈(1990)。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韓愈、朱熹(2006)。朱子校昌黎先生集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李塨(1978)。明末顔習齋先生年譜。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俞樾(1963)。茶香室續鈔。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趙翼(1975)。陵餘叢考。臺北:新文豐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趙爾巽(1984)。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譯。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李明輝(2003)。儒雜典翻方法。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洪漢鼎(2006)。中國證釋學。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梁啟超(1974)。荀子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陸德明(1996)。經典釋文。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虞集。道國學古錄。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柯維騏(1974)。宋史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張載、王夫之(1970)。張子正蒙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方苞(1986)。望溪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黃宗羲(1979)。南雷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康有為(1970)。孟子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焦循(1966)。雕菰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丁四新(2000)。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丁原植(20020000)。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王國維(1940)。王國維遺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王邦雄(1999)。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王臣瑞(1988)。倫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方利山、杜英賢(1999)。戴學縱橫。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牟宗三(1992)。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牟宗三(1995)。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成中英(1985)。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安平秋、章培恆(1990)。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余允文(1985)。尊孟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李零(2002)。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李威熊(19880000)。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李錦全(1995)。人文精神的承傳與重建。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Warnke, Georgia、洪漢鼎(2009)。伽達默爾--詮釋學、傳統和理性。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林漢仕(1978)。孟子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金春峰(19980000)。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范文瀾(1989)。中國通史簡編。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柳詒徵(1989)。中國文化史。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胡楚生(1993)。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姜廣輝(1994)。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夏傳才(1996)。十三經概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袁保新(19920000)。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高柏園(19880000)。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高柏園(19960000)。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張立文(1986)。朱熹思想研究。谷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張立文(1998)。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張麗珠(19990000)。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張躍(1994)。唐代後期儒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陳植鍔(1992)。北宋文化史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梁啟超、陳引馳(1997)。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陳德和(20030000)。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陸寶千(1978)。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黃愛平(1989)。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黃鴻壽(1973)。清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錢穆(2001)。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曾昭旭(19830000)。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曾春海(1989)。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傅偉勳(19950000)。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孔子、孔門弟子、楊伯峻(1980)。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楊志玖(1985)。元史三論。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劉復生(1991)。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錢穆(1975)。中國學術通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錢穆(1980)。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錢穆(1986)。朱子新學案。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錢穆(1997)。國學概論。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錢鍾書(1986)。管錐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戴學研究會(1987)。戴震學術思想論稿。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張壽安(1994)。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蒙培元(1990)。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顧炎武、徐文珊(1979)。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陳榮捷(19820000)。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劉述先(1982)。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林安梧(1995)。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周天令(19990000)。朱子道德哲學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小野澤清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李慶(1980)。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劉述先、梁元生(1999)。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黃慶明(1985)。實然應然問題探微。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錢大昕(1979)。潛研堂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蔡仁厚(19840000)。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林慶彰(1992)。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2002)。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錢穆(199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1997)。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梁啟超、朱維錚(1998)。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徐復觀(1985)。學術與政治之間。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祝平次(19940000)。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董仲舒、蘇輿、鍾哲(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王懋竑、何忠禮(1998)。朱熹年譜。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林聰舜(1990)。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洪漢鼎(2002)。詮釋學史。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唐君毅(1990)。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傅偉勳(1989)。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生活.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張載、章錫琛(1983)。張載集。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錢穆(1977)。宋明理學概述。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陳獻章、孫通海(1987)。陳獻章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鄭宗義(2000)。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王陽明、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楊儒賓(2002)。朱子學的展開: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鍾彩鈞(2002)。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陳來(1991)。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元明清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erthrong, John(2000)。Expanding the Tao: Chu Hsi's Commentary on the Ta-hsueh。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window
2.杜維明(1999)。郭店楚簡與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郭店楚簡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來(1999)。荊門竹簡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郭店楚簡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erderson, John B.(2000)。Touchstones of Neo-Confucian Orthodoxy。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new window
5.Levey, Matthew Arnold(2000)。Chu His Reading the Classics: Reading to Taste the Tao-'This is a Pipe 'After All。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new window
6.Herman, Jonathan R.(2000)。To Know the Sages Better than They Knew Themselves: Chu His's Romantic Hermeneutics。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new window
7.Cheng, Chung-Ying(2000)。The Daxue at Issue: An Exercised of Onto-Hermeneutics (On Interpretation of Interpretations)。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